老山界教学设计

2024-10-12

老山界教学设计(通用8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简介长征的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缴(jiǎo)租欺侮(fu)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习本课前,先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对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本课理解难度不大,先让学生课前阅读,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同志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蒋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

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历任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四、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小结: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五、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小结: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

(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2

( 一) 知识与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

( 二) 过程与方法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教学重点:

1. 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感悟红军长征的乐观的精神。

2. 赏析重点语段及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一、教学过程

导入: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这座山的呢? 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的基本六大要素。

展示: 时间: 第一天的下午 ~ 第二天的下午。

地点: 山脚下以及整个山路中。

人物: 红军战士。

起因: 红军翻越老山界。

经过: 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 翻山的胜利。

(二)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

汇报: 红军翻越老山界。

三、赏析课文深入理解

(一)文章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几个层?

明确: 课件展示:

分段:

1.第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2. 第2—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3. 第33段起因: 成功翻山。

( 学生讨论文,各抒己见,自由汇报,教师点拨)

四、深入探究

(一)第二段中“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思考: 为什会“走不动”呢?

(二)“走不动”是因为路程艰难道路崎岖,表现了红军所面临行路难的困惑。

( 三) 在第三段开头就做了交代,“这是一家瑶民”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突出了红军的本质。

(四)找出课文中表现出情感变化的段落并分析。

明确: 从词语上找“惊惶”“哭起来”“道歉”“欢喜”。突出课文的中心意思。

(五)这些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精讲美段

(一)赏析课文12~20节。

( 1)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第12 ~ 20节,看一看12 ~ 20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描写路上的奇观。

( 2) 路上所见有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眼前的、脚下的山的特点。

眼见: 火把———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山势———绝壁、陡峭。

(二)赏析课文23节。

( 1)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第23节,看一看2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观赏夜景。

( 2) 这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

( 3) 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 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 4)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喻成“巨人”,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 5) 有什么作用?

明确: 重在表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 三) 12 ~ 23段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 表现了红军在艰难长征的过程中越险越勇、越难越能激发出红军战士奋发的精神境界。衬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六、巩固练习

练习( 一) 依据表格要求填空并说明翻越老山界的简单经过。

复述简单经过: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准备翻越老山界,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练习( 二) 课文学完了思考一下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描写的。

明确: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由此看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效仿应用。

七: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部分章节。

九、板书

老山界

作者: 陆定一

行路难———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浅析《老山界》教学后的拓展延伸 篇3

一、述说红军的光辉历程

当年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是从山峰林立、山路蜿蜒、山势陡峭的开山镇进入贺州境内北上抗日的,被写进了《贺州市志》《今日贺县》等官方志书。教学《老山界》后,我通过查阅史书、报刊、网络等途径,广泛收集开山镇与红七军有关的文章资料,整理成篇,人手一份,耐心引导学生从一份份文献资料中解读红七军途经贺州的前因后果,了解红七军为了摆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是如何进行无数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最后才得以完成彪炳史册的“桂岭整编”,保存实力,奔赴抗日前线的。通过反复阅读一行行跳跃的文字,学生把翻越老山界的中央红军与翻越开山的红七军进行了对比,惊喜地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认为这两路红军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不畏艰难,豪迈乐观,愈挫愈勇,戮力前行,不愧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内心深处兴起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二、追寻红军的光辉足迹

为了促使学生对红军有更深、更多、更好的了解,我在周六还组织全班学生带上水和干粮,高擎团旗,沿着红七军当年在开山镇的行走路线“白鹤岩(休整点)→开宁寺(与当地团练交火)→斜岭界(爬行前进)→饮马泉(侦察敌情)”,重走红军路,实地徒步体验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聆听昔日驰骋疆场的战马嘶嚎,寻觅昨日大山作证的刀光剑影,掬饮常年流淌不息的甘甜泉水。每到一处,面对红军曾经留下的足迹,学生或徘徊沉思,奋笔疾书,记下真实感受;或驻足不前,低吟浅唱,唱《十送红军》;或奋力攀爬,匍匐前行,不怕山高路陡;或环顾周遭,寻觅红军影子,想看看闪闪的红星。在整个重走活动过程中,学生庄重凝神,感慨良多,对《老山界》中的中央红军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红七军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血染疆场的英勇杀敌献身精神有了更多的震撼,再次受到了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观看红色电视剧

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25集电视连续剧《红七军》,生动再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红七军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忠贞爱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好评如潮,恰好被我拿来作为教学《老山界》后的课程资源。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自身条件,争取每集都看,看后及时记下所思所想所得,积极撰写观后感,深化红军精神,把红军精神作为自己求学路上不断努力进步的动力,把红军精神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标杆。同时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主题班会——“红星耀开山”,请学生把自己重走红军路的体验与观看《红七军》后的感想结合起来,谈谈自己如何解读不怕远征难的红军,说说自己怎样理解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讲讲自己怎样认识风雨侵衣骨更硬的红军。学生饱含感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不乏真知灼见的陈述中展示了新时期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感人的爱国情怀。

四、续写“我”的长征故事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历来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在学生学了文本《老山界》,述说红军光辉历程,追寻红军光辉足迹,观看红色电视剧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尝试写一写与老山界或红七军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面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学生文思泉涌,挥笔而就,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文笔细腻,情感饱满,佳作迭出,读不释口。如《我的七军我的团》《旌旗指向开山,更加郁郁葱葱》《踏破开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眼中的老山界与斜岭界》等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由衷抒发了对红军的敬仰、缅怀之情,抒发了对美丽、富饶家乡的赞美、向往。一名学生把在重走红军路途中听说是当年红七军一位女兵遗留下来的诗句“束装整甲楚南过,只为灾荒受折磨。踏破丝鞋埋雨径,摧残红鬓恨风波。沿门乞食施恩少,当面谗言忍辱多。他日江边春水涨,工农站起掌航舵”写进了作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一位女红军的思念》;另一名学生借广泛流传的对联“一代伟人具雄才怀大略率部长征拯救中华驱敌寇,七军壮士披战甲执干戈挥师北上谋求民族保生存”,精确道出了《贺州来了红七军》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总之,有效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进行语文课教学后的拓展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益处多多。我们要多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落实课程新理念。

《老山界》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推荐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6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8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3.会用“……在……放了……”的句式说.写句子。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词义,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中几种动物各喜欢吃什么。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2.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四.教具准备:

大字课文.词卡.挂图

五.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灰兔.小猴子.大熊猫.小花猫.大公鸡喜欢吃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老山羊给它们吃了什么。

板书:11 老山羊请客

二.学习词语

1.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图意。

2.说出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老山羊、小灰兔、小猴子、大熊猫、小花猫、大公鸡)

3.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4.板书生字词:

请客 小灰兔 怎么 别 办法

5.教读音和手语。

6.指名学生读,分组读。

7.讲解词语的意思。

8.指导书写:

(1) 教师范写。

(2)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9.组词:

客(请客) 灰(小灰兔) 别(别客气)

法(办法) 怎(怎么)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老山羊请了谁?

《老山羊请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

2、会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3、会用“……在……放了……”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表演。

5、掌握各种小动物喜欢吃的东西。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老山羊想出了什么办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说写句子。

四、教具准备

图片 词卡 课件 头饰

五、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老山羊请客》(板书课题)

(二) 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

客 灰 怎 别 法

(三) 分析课文。

过度:生字同学们记得很不错,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这篇课文里学到哪些知识,懂得什么道理。

1、指名读课文。

2、启发:课文读完了,同学们想一想,老山羊请了哪些客人呢?

(1)(课件出示没有放菜的图)指名说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2)师贴五种动物名称卡片。

3、启发:你家里来客人时,爸爸妈妈要准备很多好吃的吧,老山羊请了这么多客人,他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呢?

(1)(课件显示老山羊如何放食物的)边看图边理解句子的意思。

(2)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按老山羊的办法放好食物图片。

(3)启发:客人们吃了吗?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吃呢?它们都喜欢吃什么呢?

(3) 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4) 课件出示每种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句子,师生齐读。

4、启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们为什么不吃老山羊摆在自己面前的食物,因为它们不喜欢吃。同学们很聪明,你们已经知道了,可是老山羊开始不知道,我们看一看老山羊是怎么说的。

(1) 课件出示老山羊说的话。

想一想:“你们”指谁?“大家”指谁?

(2)老山羊看了看,一下子明白了,老山羊明白什么了?原来客人们不喜欢吃摆在它们面前的食物。

5、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1) 看图说出老山羊想出了什么办法。

(2) 引导学生说说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让动物们吃到自己喜欢吃的

食物。(送给学生两盆花,先把花交叉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端起花,再交换学生的位置)。

(3) 改写第二句话。

(4) 练习用“……在……放了……”说话。(演示引导学生说句子)

(四) 游戏:练习说句子。

同学们,我们来扮演老山羊请的客人好吗?找出你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告诉老山羊好吗?可以象老师这样说:老山羊你好,我是……,我喜欢吃……,老山羊,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什么啊?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山羊请小猴子、大公鸡、小灰兔、小花猫、大熊猫做客,老山羊开始把食物放错了,后来它发现了,想了个办法,把食物调换了一下,客人们就吃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猴子爱吃……,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应该懂得:做事情要多动脑筋,才不会出错,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

(六)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3第十题看图说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课文。

2.说说老山羊的办法。

二.练习

1.拼音练习

(1)出示习题。

(2)指名学生读一读。

(3)老师指导学生拼读。

(4)集体读一读。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出示习题:

老山羊说:“你们怎么不吃呀?别客气,快吃吧!”(“你们”指谁?)

大家还是不吃。(“大家”指谁?)

它想了个办法,大家就高兴得吃了起来。(“它”是谁?“大家”是谁?)

(2)学生对照图读课文。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回答。

(4)教师讲评。

3.填空,读一读。

(1)出示习题:

小猴子喜欢吃( ),大公鸡喜欢吃( ),小

灰兔喜欢( ),小花猫喜欢( ),大熊猫喜欢吃(

)。

(2)指名学生填空。

(3)师生评议。

三.作业

练习二.三题。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问:老山羊说:“你们怎么不吃呀?别客气,快吃吧!”句子中“你们”指谁?

2.小猴子喜欢吃( )大公鸡喜欢吃( ),小灰兔喜欢( ),小花猫喜欢( ),大熊猫喜欢吃( )。

二.练习

1.仿写句子。

(1)板书习题:

老山羊 在 大公鸡面前 放了 一盘虫子。

( )在( )放了( )。

( )在( )放了( )。

(2)老师讲解句式,总结句式。

谁在哪儿放了多少什么。

(3)老师举例。

(4)指导学生看演示说写句子。

(5)老师总结。

2.这篇课文第二句话是什么?找出读一读。

(1)找出第二句话,集体读一读。

(2)自由读。

(3)说说句子意思。

3.练习第六题:

(1)出示习题:

读课文,说说老山羊想了个什么办法,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吃起来,按老山羊想出的办法改写第二句话。

(2)读课文,想想老山羊想了什么办法。

(3)改写第二句话。

(4)师生评议。

三.作业

练习三.四题。

教学后记:

本课的第二课时是我面向金湖特教学校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准备比较充分。在这一课时里,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能力目标、知识形成过程目标及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生动活泼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变相思维,各种目标的培养基本达到。

老山界优秀教案 篇6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篇4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优秀教案精选】相关文章:

1.《老山界》教学反思

2.老山界教学设计

3.《老山界》教案范文模板

4.长征故事:老山界

5.《老山界》 阅读答案

6.老山界教学反思范文

7.老山界课文主要内容

8.《老山界》的原文阅读

浅谈老山隧道机电工程养护管理 篇7

关键词:隧道,机电工程,养护,管理

0 引言

老山隧道位于国家高速G2501K114+410至K118+085段,是建设时期华东地区长度最长、跨径最大、标准最高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自2006年底建成投运以来,老山隧道安全、畅通一直是关注的课题,而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又是重中之重。隧道养护管理单位建章立制,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促养护,严格执行上级单位制定的《隧道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及相关细则,按照“规范、精细”的养护原则,保证了所养护的老山隧道的机电及附属设施安全、洁净,技术状况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文章通过老山隧道机电养护模式的选择、机电设施预防性养护以及维护管理中机电设施问题的解决等来阐述老山隧道机电工程养护管理相关做法。

1 老山隧道机电工程养护管理

1.1 养护模式的选择

老山隧道的机电齐全,基本涵盖了交通工程强、弱电的全部单项工程。系统集成化程度、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维护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老山隧道养护机构引进社会专业协作单位,通过“自主+协作”的养护模式,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充分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对隧道机电系统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行预防,及时排除隐患,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在专业维修单位选择上,主要考虑维修公司资质、实践经验、技术实力、人员配备以及服务信誉等,通过招投标或邀请比质比价的方式的予以确定。在设备维修质量上,维护管理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养护计划阶段、现场配合维修阶段、中间报验整改阶段、交工验收总结阶段、后续跟踪评价阶段。通过双方合作,缩短了问题处理时间,提高维护工作质量,从而降低了运营风险,间接控制了运营成本,树立老山隧道的良好形象。

1.2 机电设施预防性养护

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维护大致分为:日常巡查、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和预防性维护、故障诊断及排除。日常性巡查、保养只能对外在环境、设备外观、照明功能进行粗略巡视和简单功能测试,但对设备内部以及渐进式隐患无从知晓。电气设备的绝缘部分是薄弱环节,最容易被损坏或劣化。电气设备处于长期运行状态,其技术性能会逐渐降低,而处于间断运行或长期停运状态,其绝缘特性和机械性能受温、湿、尘等环境影响也会劣化。通过预防性检测这一重要环节,主要诊断电气设备的绝缘状况和机械特性,发现运行中设备的隐患。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缺陷发展趋势,以便分轻重缓急对设备有序地更新、修理,从而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电气设备预试试验的依据是国家《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资料。包含三部分内容,即电力设备的检修和绝缘试验及继电保护装置的调校。老山隧道2008月11月和2010年11月两次预试,保证了机电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2 老山隧道机电设施问题处置

2.1 双电源切换问题及解决

老山隧道的供电系统[1]见图1。由于此方案设计了双电源切换,但疏忽了之间切换和自发电启动的时间长短。10KV线路乙(2号隧道)一旦停电,由于双电源自动切换具有两级,第一级为垭口开闭所内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经历以下几个过程:从正常供电失压至正常供电断路器断开的延时时间t1(调节范围0.5~30秒)、从正常供电采样电源中断至输出发电机组启动的延时时间t2(0~10秒)、柴油发电机组启动运转至应急供电正常的延时时间t3(10~20秒)、从应急供电正常至应急供电断路器闭合的延时时间t4(0.5~30秒)。第二级为隧道内的双电源自动切换,从正常供电断路器断开并应急供电正常至应急供电断路器闭合的延时时间t5(0.5~30秒)。完成上述两级自动切换,一般需在1分钟以上,也就是说10KV线路乙一旦故障失电,即使在正常切换的情况下,2号隧道出现黑洞1分钟左右,这对于24小时通行且没有任何车型限制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过往车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鉴于上述问题,供电系统改造势在必行。利用现有的两路独立的10KV线路及设施,在垭口开闭所内增设一台同容量的所用变压器和一台两路市电电源切换柜,在10KV变压后进行两路市电电源的自动切换。若其中一路10KV市电电源停电,在没有设置不间断电源的情况下,自动切换到另一10KV市电线路上的所用变低压开关下,再将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两路独立市电电源的备用,只有在两路独立市电电源全部停电后启用(见图2)。改造后隧道双电源切换即由两级增至为三级,老山隧道内一级负荷供电切换时间由分钟级缩短到秒级,有效地保证隧道供电的稳定。老山隧道2号隧道供电在改造后多次故障失电的情况下,均实现由1号隧道供电电源切换提供,有力地保证了供电安全和交通畅通。

2.2 绝缘监察装置异常处置

老山隧道垭口10KV开闭所供电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是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小电流接地的配电网中,一般装设绝缘监察装置。当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绝缘监察装置警铃响,接地光字牌亮,电压表指示值变化。但开闭所“接地信号”发出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由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电感和线路的对地电容形成非线性谐振回路,在特定情况下引起分频、工频或高频铁磁谐振过电压,在PT中性点串电阻、PT二次开口三角绕组接入消谐器等的效果并不显著,仍经常发生PT熔丝熔断、PT过热烧毁等。铁磁谐振会使系统中性点位移产生零序电压,从而使接电压互感器的一相对地产生过电压,绝缘监察装置也会发出接地信号。因此要将接地故障与PT保险熔断、谐振等区别开来。现将小电流接地的配电网中绝缘监察装置接地信号或故障特征与原因[2]分析如下:

(1)一相电压指示为0,另两相指示为线电压,指示为0的一相可能为接地相。一相电压升高,另两相降低,可能线路断线。(2)一相电压指示较低但不为0,另两相指示较高;或一相电压指示接近线电压,另两相相等。指示最高相的下一相(按A、B、C相序)可能为稳定接地相,电压低的一相不一定是接地相。(3)一相电压指示较低但不为0,另两相电压表指针不停地来回摆动,可能是间歇性接地。若另两相电压表表针打到头,常伴有电压互感器高压熔管熔断,烧坏电压互感器,可能是弧光接地。(4)一相或两相正常,余相为0,可能是PT二次保险丝熔断。若余相降低但不0,可能是PT高压熔管保险丝熔断。(5)合闸空母线时,变电所发出接地信号。属于谐振现象,非单相接地故障。是由于合闸空母线时开关三相合闸不同步,三相对地电容不平衡,可能使中性点发生位移,三相电压不对称,甚至一相、两相或三相电压超过线电压,导致变电所发出接地信号。一旦投入线路,谐振条件被破坏,接地现象消失。

2.3 照明故障情况浅析

老山隧道照明远程控制的开启和关闭主要依靠交流接触器辅助触点开合进行。当隧道照明控制界面(监控软件或触摸屏)通过监控系统的通信线路向本地的PLC控制器发出动作信号时,控制器产生一个脉冲信号给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接收到该脉冲信号后,断开或闭合这个照明回路。因而照明系统包括以下环节:操作者、主回路及设备(含交流接触器、空气开关、低压电缆和高压钠灯(含镇流器、触发器、电容、保险丝和光源)、控制回路设备(含监控软件或触摸屏、PLC控制器、通信光电缆、接触器辅助触点)。照明故障集中在:

2.3.1 操作频繁跳闸

“老山隧道在照明供电线路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它的照明线路主干电缆设在隧道墙壁内,且电缆直径较小,所以在正常开启运行时温度很高。在频繁开关高压钠灯的情况下,由于线路不均匀热胀冷缩的原因容易形成短路,从而事故隐患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建议隧道的管理养护机构尽量减少开关隧道内照明设施的频率”[3]。

2.3.2 主回路及设备故障

(1)高压钠灯损坏。光源达到使用寿命,光效降低,导致灯具内镇流器、触发器烧毁,严重时引起短路,使整条照明线路合不了闸。(2)照明支线回路的某一相所带负荷中零线存在虚断或接触不良故障,导致照明变压器负荷侧三相电压异常且零线有电压,三相负载不平衡,中性点发生偏移的问题。(3)电缆绝缘性能降低。从照明配线管引出线接头处包裹的绝缘胶布受到隧道渗水浸蚀,加上车辆刮扯导致绝缘性能降低,甚至裸露与配线管搭接发生短路。还有过往车辆尾气烟尘造成绝缘水平降低,出现漏电情况。轻者致开关、接触器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重者致开关跳闸后当时投合不跳闸,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关发热到一定程度后过流保护跳闸,甚至短路保护导致跳闸。

2.3.3 控制回路异常

(1)PLC控制器断电故障导致无合闸信号发出,照明回路无法接通。通过PLC控制器上端电源柜———应急照明柜接通常开按钮两端触点短接。只要应急照明柜连续供电,PLC控制器就能确保不缺电,从而保证隧道各负荷控制信号正常保持。(2)终端负荷控制回路得不到合闸控制信号。通过将照明柜中的终端负荷的接通常开按钮两触点线头短接,不论PLC控制器有无发出合闸控制信号时,还是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无法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上,都能保持在接通状态,可避免该负荷在PLC无合闸控制信号时分闸。

3 结语

特长公路隧道的机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复杂、技术集成度高、运行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综合性大型机电工程,一直以来也是隧道养护管理重点。如何搞好隧道机电工程的养护管理,是公路经营管理部门及养护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卫平,周正兴.老山隧道的供电解决方案.江苏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暨大跨径隧道建设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谯坤.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和处理.电力安全技术.2006,8(10).

“老山里”的韭花酱 篇8

十一黄金周,和家人去山亭游玩,游赏号称“华北第一裂谷”的熊耳山大裂谷。不过,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倒是在下山的时候,买了一瓶当地山民卖的韭花辣椒酱,品尝后其味道一直留在心里,难以忘记了。

这种韭花辣椒酱,是发酵好后,用常见的玻璃杯瓶子装的,无牌无标无日期,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但是,当你品尝以后,才知道,其美妙的滋味,是那些贴着花绿标签、冠冕堂皇地挺立在超市柜台上的辣酱们,所无法比拟的。

它的魅力在于: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掉。首先,它先从气味开始诱惑你,打开盖,先是韭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其中夹杂一點辣椒的辛辣气;然后是颜色,红绿相杂,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韭菜花,很是养眼;而味道呢,可以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头上,霎时,麻辣就传遍了整个舌面。不过,这种辣,绝不是四川辣椒酱“汉子”脾气般火爆的“大辣”:嘴里放一点就直冲鼻腔,让人直流眼泪,心生畏惧,不敢再碰。而它是微微的、小小的辣,这点感觉最妙,简直如小姑娘般“清秀可人”了,十分香甜里,包含七分韭菜花香,三分辣椒辣,并且韭菜花的香气中和了辣椒的火辣,让“香、辣味道总相宜”,使人放不下、丢不开,欲罢不能呢!

我曾经询问过这种特殊的山区酱菜的制法,被我询问的是个中年山民,他咧开厚厚的嘴唇,露出喝山泉水而雪白的牙齿,介绍说:做法一点都不复杂,就是把粉碎成酱状的鲜辣椒、韭菜花、姜、花椒和葱与食盐混合起来,拌均匀,放在房屋内自然发酵一个多月,然后再加水搅拌均匀,装瓶密封就可以了。这样,不光有韭菜花固有的浓郁清香,并且咸辣味也都有了。我顿时产生回家也按照他说的方法,做一做韭菜花辣椒酱的想法,谁知,他又紧跟着的一句话语,打消了我的念头:你们自己是做不来的,因为我们用的是山韭菜花,有野味香,辣椒也是我们的山辣椒,用山泉水浇灌的,无污染,辣得味儿正。除非用我们的原料做,不然,你们再做,也出不来我们这味道。他的话,让我想到了“一方美食属一方”的古训,真真如此啊!

实际上,山亭的韭花辣椒酱的味道之所以让人垂涎,是在于野韭菜花得“老山里”天地之精华、无环境之污染的“天然丽质”,这是别的地方的韭菜花所无法相比的。我想,这点,恰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新疆的烤羊肉串、陕西的羊肉泡馍、南京桂花鸭等等,之所以成为地方名吃,肯定是由其水质、食材的特性决定的,有地域特点。所以,这些因素就成就了地方名吃而使他们名扬国内外。

山亭,作为被人称为“老山里”的山区,空气自然清新,气温居然比临近县城能低几度,再加上没有污染,所以生长在其间的各种生物也最接近天然。不光这,连这儿的人也跟着沾了光,都普遍长寿,我曾在景区看到一位捡拾瓶子的老人,爬陡峭的石台阶,步伐稳健有力,让我大吃一惊。

我的桌上,摆着我在山亭买的那瓶韭花辣椒酱,不过已经吃去一多半,仅仅剩个底儿了,现在,我很懊悔没趁那天爬山游玩,多买几瓶放在家里。

上一篇:高中生美人鱼观后感下一篇:庄子二则翻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