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翻译(共7篇)
庄子二则翻译 篇1
《庄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 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
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
“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 :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庄子二则翻译 篇2
中华典籍的英译工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英语世界的读者常把英译文本看作汉语原文本身, 并据此了解中国文化。但使译语文本要想为译语读者充分理解、接受并在目标语文化中起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绝非易事, 近年来日益繁盛的典籍重译工程便是明证。
哈佛大学美籍非裔学者克威姆·亚皮亚 (Kwame Anthony Appiah) 基于其对非洲口头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 于1993年提出“厚翻译” (Thick Translation) 理论, 即通过各种注释和注解将文本置于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 使读者能充分地理解作品, 在目标语文化中起到一定的意识形态作用 (Appiah, 1993) 。这一理论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有许多借鉴作用。本文以道家经典《庄子》为例, 选取翻译家汪榕培与汉学家沃森 (Burton Watson) 两种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厚翻译对典籍英译工作的启示。
2 厚翻译概述
亚皮亚认为, 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对等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两种语言不会出现所有的字面意图完全对等的情况, 再加上源语言及目标语言文化不对等, 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会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翻译中要做到用目标语精确地再现源语的内容实属不易 (梁艳, 2012) 。他还将文学翻译的目标定位为“创作出与原文本同等重要、蕴含同等意译和价值的新文本” (梁艳, 2012) 。“厚翻译”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为使译语读者更加尊重源语文化, 更好地欣赏他者文化的思维表达方式, “厚翻译”借助注释和评述加深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在这层意义上与韦努蒂所倡的异化翻译策略相似, 二者均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力求尊重源语文化, 使源语文本在译语文本中得到真实、丰富的再现, 也使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起到一定意识形态的作用。
3 典籍英译中的厚翻译的表现
中华典籍以隽永见长, 富含本族语交际双方所共知的背景知识, 这对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提出很大的挑战。采用阐释与评注可以丰富文化语境, 使读者较充分地理解欣赏译语文本。“厚翻译”在典籍英译中主要体现为前言、文内释义、脚注、评注、尾注、文外说明、附笔等手段, 旨在扩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汪译、沃森译本中均有较多“厚翻译”手段的使用。由于篇幅有限, 仅就前三种展开讨论。
3.1 前言
前言置于正文之前, 是译语读者了解原文本、译本概况, 译者翻译初衷、宏观翻译策略以及具体译法的一个重要渠道。《庄子》这两个译本均有较长篇幅的前言。
汪榕培译本在前言中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作比, 指出二者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轴心期’” (Wang, 1999) , 并将庄子与亚里士多德并举为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不可估量的人物。继而指出“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以及部分译文的失真, 引起了不少误解和争议” (Wang, 1999) , 这也可以视为其重译经典的目的, 其后分点概述庄子其人, 《庄子》其书, 给译语读者充分的背景知识介绍。沃森则在前言中就庄子生平、《庄子》主旨与修辞、儒道关系等展开比较详细的论述, 同时也对自己的翻译理念 (如“《庄子》无定译”) (Watson, 1968) 与方法 (如始终用“the Way”来翻译“道”一词的理由) 给予简要说明。
3.2 文内释义
文内释义法是指译者对可能造成译语读者理解障碍的文化特指项 (Aixelá, 1996) (culture-specific items) 在译语文本内进行阐释, 而不借助脚注或尾注的方法。如下例中汪译对“彭祖”的处理方法:
(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汪译:…But today, Pengzu, who lived over 700 years (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以示强调, 以下略) , is uniquely acknowledged for his longevity.Is it not lamentable that he is an object of envy to all!
汪译中对于译语读者可能需要相关文化背景补充知识之处几乎全部都是采用文内注释这种方法进行补偿, 对此他的解释是:“在个别场合下, 单纯的句子翻译不能表达全部内涵的时候, 则采用了解释性的译法, 这样做也许比加上大量的注解要好一些, 读者不必随时打断思路停下来阅读注解” (Wang, 1999) 。
文内释义的优点很突出:将释义与文本有机地融为一体, 省去读者翻看查对尾注或脚注的麻烦, 有利于读者顺畅地阅读文本。但运用比较繁复的文内释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译语文字的简约与凝练, 同时可能会影响译语读者体认原作的风格与笔调。
3.3 脚注
脚注是指印在书页正文下端的注文。如沃森译本对上例中“彭祖”一词的处理。沃森译本:…Yet P’engtsu (Watson, 1968) alone is famous today for having lived a long time, and everybody tries to ape him.Isn’t it pitiful!Said to have lived to an incredible old age. (Watson, 1968)
一般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华典籍译本时, 未必有时间或兴趣去专门查找背景资料, 而文内释义、脚注就为此类读者提供了可观的阅读方便。使用脚注对于传达原作的风格与笔调损害较小, 因此与文内释义相比, 更易保留译本文学与审美价值。但太过频繁使用脚注或是脚注太冗长可能会消磨一般读者的阅读耐性。这种类型的译本更多为学术性研究所采用。
4 结束语
成功的译作须“使读者得以欣赏、品味异质文化” (Venuti) 。“厚翻译”能提供丰裕的文化背景, 使源语文化能对译语文化起到一定意识形态的作用, 如与种族主义作斗争, 挑战西方文化优越感等。厚翻译提倡尊重源语文化 (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 , 向所谓发达国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与复杂, 引导他们去尊重未工业化社会的人们 (高元梓, 2011) 。但与此同时也要提请译者注意:“厚翻译”方法的选择及使用频率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 不可以滥用, 否则可能出现译本繁琐滞重, 文学价值降低, 读者思维受限等问题, 这无疑与“厚翻译”引导强势文化国家读者正视、尊重、欣赏其它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摘要:K.A.Appiah基于非洲口头文学作品英译的研究提出“厚翻译”理论, 即通过各种阐释和评注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及语言环境中, 为译语读者提供理解译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这一理论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来讲有许多借鉴作用。
关键词:厚翻译,古籍,英译,庄子
参考文献
[1]Appiah, k.A.Thick Translation[M].Rowell, C.H. (Ed.) .Callaloo.New York: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808-819.
[2]Aixelá, F.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Alvarez R.&Vidal M.Ed.,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3]Zhuangzi.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M].Watson, B (tran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4]Zhuangzi.Zhuangzi[M].Wang Rongpei (trans) .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5]高元梓.“厚翻译”对人文思想的呼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88-89.
《庄子》故事二则 篇3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轻快飞舞的蝴蝶,他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竟然忘记庄周是谁。突然间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化为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种现象就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就完整准确了!”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庄子二则翻译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
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走进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识记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 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结构分析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课文翻译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三)《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五、合作探究:
1、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2、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
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六、精读品析:
(一)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揭示强调寓意: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
1、改写文中的小故事(续写或是扩写也可以),给10分钟,当堂公开讲评。
2、搜集《庄子》中的几个小故事:运斤成风、目无全牛等。【板书设计】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教学反思】
《呆若木鸡》中的“斗鸡”精神内敛,令其他“斗鸡”不战而走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给现代人许多启示。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把它们当成纯粹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短小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多角度理解寓意。【反馈检测】
《呆若木鸡》选自《
庄子至乐原文及翻译 篇5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1)、昆仑之虚(2),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3),其意蹶蹶然恶之(4)。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5),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6),我又何恶焉!”
【译文】
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旷野里游乐观赏,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不一会儿,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厌恶这东西。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
【原文】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1),髐然有形(2),撽以马捶(3),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4)?将子有亡国之事(5),斧钺之诛(6),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7),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8)?”于是语卒(9),援髑髅(10),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11):“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12),虽南面王乐(13),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14),为子骨肉肌肤(15),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16),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曰(17):“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译文】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原文】
颜渊东之齐(1),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2),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3),绠短者不可以汲深(4)’。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5),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6)。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7),奏九韶以为乐(8),具太牢以为膳(9)。鸟乃眩视忧悲(10),不敢食一脔(11),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12),浮之江湖,食之69鲉(13),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14)。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15)!咸池九韶之乐(16),张之洞庭之野(17),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18),相与还而观之(19)。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20),不同其事。名止于实(21),义设于适(22),是之谓条达而福持(23)。”
【译文】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孔子十分忧虑。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学生冒昧地请问,颜渊往东去齐国,先生面呈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的提问实在是好啊!当年管仲有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布袋小的不可能包容大东西,水桶上的绳索短了不可能汲取深井里的水。’如此说来,就应当看作是禀受天命而形成形体,形体虽异却各有适宜的用处,全都是不可以随意添减改变的。我担忧颜渊跟齐侯谈论尧、舜、黄帝治理国家的主张,而且还进一步地推重燧人氏、神农氏的言论。齐侯必将要求自己而苦苦思索,却仍不能理解,不理解必定就会产生疑惑,一旦产生疑惑便会迁怒对方而杀害他。
“况且你不曾听说过吗?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中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讨厌听到人的声音,又为什么还要那么喧闹嘈杂呢?咸池、九韶之类的著名乐曲,演奏于广漠的原野,鸟儿听见了腾身高飞,野兽听见了惊惶逃遁,鱼儿听见了潜下水底,一般的人听见了,相互围着观看不休。鱼儿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处在水里就会死去,人和鱼彼此间必定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好恶因而也一定不一样。所以前代的圣王不强求他们具有划一的能力,也不等同他们所做的事情。名义的留存在于符合实际,合宜的措置在于适应自然,这就叫条理通达而福德长久地得到保持。”
【原文】
列子行,食于道从(1),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2):“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3)、未尝生也。若果养乎(4)?予果欢乎?”
【译文】
列子外出游玩,在道旁吃东西,看见一个上百年的死人的头骨,拔掉周围的蓬草指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你果真忧愁吗?我又果真快乐吗?”
【原文】
种有几(1),得水则为(2),得水土之际则为鼃之衣(3),生于陵屯则为陵舄(4),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5)。乌足之根为蛴螬(6),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7),生于灶下,其状若脱(8),其名为鸲掇(9)。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10)。干余骨之沫为斯弥(11),斯弥为食醯(12)。颐辂生乎食醯(13),黄軦生乎九猷(14),瞀芮生乎腐蠸(15)。羊奚比乎不箰(16),久竹生青宁(17);青宁生程(18),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19)。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译文】
庄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篇6
一、原文
1、《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唔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译文
1、《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前往去见他。有的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于是惠子感到惊恐,在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这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这是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飞过,抬头看着他说:‘吓(发怒的声音)’现在你想用你魏国的宰相之位来吓我吗?”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篇7
秋水出自于庄子一书里面,相信大家也比较的陌生的吧。庄子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我们来看看。
庄子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二则翻译】推荐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26《庄子二则》呆若木鸡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08-21
《庄子》全文和翻译10-13
庄子妻死原文及翻译08-29
《卞庄子刺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11-15
管理故事二则11-07
《寓言二则》教学10-27
婚礼领导贺词二则09-13
12世说新语二则教案06-30
八上新闻二则教案08-20
更换内存条经验二则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