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

2024-05-15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精选3篇)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 篇1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

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

18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 篇2

这首狂想曲由四个部分组成, 2/4拍, 共计221个小节。第一部分为1到40小节, 降D大调, 进行曲风格, 庄严而稳重的中板。其中有很多小连线及跳音, 因此在演奏时我们要注意仔细读谱, 正确把握重音及气口的停连, 小连线的“落与滚”。全曲第一部分有四处出现了双手和弦的递进弹奏, 在演奏这个部分一定要控制和弦上方的旋律音, 用四五指“扣”住上方音, 使主旋律清晰。在强弱力度上也要做到鲜明的对比, 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更能表现出匈牙利民族斗争性的情绪特点。从技术难点上说, 第40小节的一连串32分音符是最难完成的, 全部在黑键上完成快速下行的跑动, 在练习时放慢速度一个音一个音的弹, 作出每一个音的独立性、颗粒感, 然后再划分几个音为一组的递增练习, 这样就能做到清晰连贯、由弱渐强的将情绪推到顶峰, 华丽的结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为41到72小节, 升C大调, 热情而富有舞蹈性的急板。创作素材来源于匈牙利歌曲集《日光照射出来了》, 演奏这一部分一定要把握住这种“一强一弱”舞蹈性的特点, 主要以跳奏为主, 要弹的轻快、诙谐。主旋律声部一定要突出, 控制住和弦的上方音, 把乐句之间每一层的旋律和情绪逐渐的往前推, 这样才能抓住听众的心。这里有8个小节涉及到了10度音的弹奏, 手小的人可以选择改为八度弹奏。每一个乐句结束双手和弦强收, 要收得潇洒从容。

第三部分为73到92小节, 降b小调, 富有歌唱性、抒情性的行板。创作素材来源于当时在匈牙利的一首流行歌曲《黄色的金龟子》, 李斯特改变到钢琴曲中具有宣叙调的风格, 充满了即兴性。时而旋律充满哀伤, 时而旋律柔美、温暖。在笔者个人看来, 这一段虽然速度缓慢, 音型简单, 但是这一段对演奏者来说是最难把握的, 这一段如果处理得当非常容易感染听众。这一部分的主旋律全部在右手完成, 开始是单旋律音, 随后是八度音的推进, 经过一段32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后又再次回到单旋律音的主题, 最后在快速跑动的一连串16分音符中结束这一部分。在演奏时我们要高度重视主旋律的“歌唱性”与“连贯性”, 在每个乐句的层次中控制音色, 特别是在弱音的部分要“弱而不虚”, “通透到底”。左手的伴奏声部充当着歌唱性中伴唱的角色, 大部分由弱和弦完成, 和弦要整齐、音色要柔和。这一部分的技术难点是最后一小节的16分音符跑动, 谱面上有“poco a poco accel (逐渐的渐快) ”、“celoce rinforz (加强每一个音) ”和“smorz (渐消失的) ”的表情术语, 一定要在快速中求清晰, 并且做到速度力度的对比, 最后渐消失要为第三部分的音乐做铺垫。这一部分的谱面上多次出现休止符上又标有自由延长记号的创作手法, 很多人在这样的地方都一代而过, 作曲家多次在这里做“流白”的处理, 弹奏者一定要用心揣摩, 在这里不仅仅要做到与前段急板鲜明的强弱对比, 更要体会这种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把握每一个“流白”中的叹息, 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自己融入音乐情境中, 仿佛自己化身成为一个吉普赛人, 表达内心的情愫, 感染自己, 从而感染听众。

第四部分为93小节到221小节, 降B大调, 这一部分的旋律热情奔放, 华丽辉煌, 速度由快板到急板。创作素材是一个类似“弗里斯卡”舞曲的快板。素材来源于《匈牙利民族旋律》第十一首。这一部分的旋律是流传最广且最著名的, 作曲家通过这段主题展现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第一段从三个小节的弱音引入主题, 刚开始主题部分要以弱音量为主, 仿佛舞蹈的序幕刚刚拉开, 由单音十六分音符的跳奏与切分节奏展开主题, 弹奏的时候不需要踏板, 要做到跳音轻巧, 力度保持在弱音量。随后变为八度十六分音符的跳奏与切分节奏将情绪推进, 使舞蹈场面逐渐热烈, 这时候要加入踏板并且力度相比之前要稍强一些。第二段到第三段是持续的右手快速八度弹奏, 在这里要用到“腕部八度”来弹奏, 要长时间的保持对准节拍器慢练, 做到快而稳, 音色轻巧, 层次鲜明, 一段要比一段更加的富有活力。第四段旋律声部转移到左手, 因此右手的反向琶音要弱处理它的音量, 凸显主旋律的声音, 这一段落在技巧上是全曲最难的, 跨度远跑动快, 右手的三连音节奏与左手主旋律形成“二对三”的结构, 因此要放慢速度练习, 右手的分解和弦在开始的练习中, 可以先用柱式和弦练习, 熟悉了和弦的把位之后再练习分解和弦, 这样就可以避免音和节奏的错乱。第五段是急板段落, 速度力度都要达到全曲的最高点, 将吉普赛人的热情奔放表现出来, 将情绪推向顶峰结束全曲。

为了更好的演奏李斯特的作品, 我们应当追根溯源, 了解他的创作动机, 历史文化背景, 再静下心细致处理。不仅要做到一切的技术难点, 更重要的是表现出音乐的本身, 这样才能让作品得到更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斯特[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作文 篇3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 乐曲结构 和声调性 音乐表现 演奏技巧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分析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乐曲结构

作曲家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Csardas)舞曲”的形式。这种舞曲一般由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构成,一种是庄重徐缓的“拉松”(Lassan)部分,另一种是热情激动的“弗里斯卡”(Friska)部分。

从整体来说,《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部分A(1-17小节)是引子,速度较自由,带有即兴特点;第二部分B(18-41小节)是“拉松”行板,情绪明朗,色彩明亮,庄重雄伟;第三部分C(42-165小节)是“弗里斯卡”急板,活泼急促。这种结构形式在《匈牙利狂想曲》其他作品中也普遍存在。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和声调性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调性转换手法以及作曲家运用调性的观念。在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有些在表面上看似很随意、即兴的旋律,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乐曲也采用了多变的调性。

乐曲由a小调上的类似颤音的震音以及琶音和弦开始,第十小节最后一个和弦落在有A大调效果的辟卡迪三度①上。第十一小节是C大调,第十二小节是E大调,而且中间没有出现转调时过渡的和弦,这是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也恰恰说明了作曲家使用吉普赛民间音乐作为创作手法。李斯特在他的文章《匈牙利的吉普赛人及其音乐》中就提到了在吉普赛音乐中,不使用过渡的和弦进行转调。13-17小节是扩充部分,由充满幻想的a小调转向了色彩明亮的A大调,为全曲第二部分的调性及隆重的风格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的调性在A大调、d小调、D大调三个调中相互转变。这里的主属转调和同名大小调关系转调有古典和浪漫的和声调性特点。

全曲的第三部分是一个单三部,它使用了全新的素材,这一部分调性经过了#f—A—#f—#F的转变。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表现

在《匈牙利狂想曲》中,作曲家将吉普赛民间乐队的演奏风格及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传达出作曲家对匈牙利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他的作品诗意很浓,他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使这组乐曲气势恢弘。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有着华丽的技巧,也有着丰富的音色表现。李斯特习惯用钢琴来模仿各种器乐的音色。乐曲一开始充满幻想的一串和弦颤音,笔者认为这里主要是以模仿风铃和匈牙利大扬琴,演奏这个引子部分可以幻想着美好的事物,显得自由而浪漫。

第二部分是行板的“拉松”,情绪明朗,色彩明亮,具有鲜明的民间舞曲风格。这段刚开始就是一个附点音符,可以发现第一个乐段中的附点音符就是一个乐句的开始,这部分要弹得有弹性,重音突出,表现出一种高贵挺拔的气质。该部分可以说是最慷慨的一部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和弦一一展现,在力度、调性、色彩方面做了丰富的对比。在演奏技巧上有一定的难度。低音要有足够的底气来支持高音的华丽。这部分注意体会左右手的重音记号,将情感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的曲风与第二部分相比来了一个大转变,是狂热急板的“弗里斯卡”,大量的快速跑动的音符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洋溢着欢快激动热情的氛围。结尾处大量的和弦用急板的速度将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段落,音乐表现了狂欢的热闹场面,最后在激情澎湃的辉煌和胜利中完美结束。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技术分析

《匈牙利狂想曲》其技术难度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充满了大量的快速八度跑动、华彩经过句及大跳等高难度技巧。只有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能够达到这种既巧夺天工,又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

(一)八度技术

八度技术是李斯特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李斯特通常会在乐曲的结尾处写入一段八度的演奏,目的是营造气势恢弘的效果,将音乐推向光辉的顶峰。

在《匈牙利狂想曲》的十九首作品中也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八度技术。其中最著名的第二首在结尾处就运用了双手八度的演奏技巧。双手的八度演奏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音响越来越浓厚,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的最后快板部分部分也出现了八度技术,把乐曲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了匈牙利人民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中,第二部分结尾处的三个和弦引出了最后部分的大量的八度跑动,该段要求既有力度又有速度,以此来表现宏大热闹的节日场面。

练习时笔者建议从慢速开始,注意手指的支撑力量的训练,将每个和弦和八度弹得扎实有力,重点突出在和弦上方音的半音阶进行。笔者在此推荐右手三种练习方法:1.练习旋律音,将此部分的旋律用右手小拇指单独挑出来练习,使其音色明亮透明;2.练习时将三个音的八度省略一音,弹两音,变换着可练习三种组合,比如C部分第一小节右手的八度c2 a2 c3,就可练习c2 a2、a2 c3和c2c3这三种组合;3.练习时将三个音的八度先保持一个音在琴键上不放开,再同时整齐地弹奏剩下两个音。比如可以保持小拇指的高音部分,将小拇指压在琴键上不动,再用手指同时弹奏和弦的低和中声部的音,也可以变换着练习三种组合。这样可以明确低声部和中声部,不会漏音或错音。这种方法旨在完善手指的独立性,所以这种练习对演奏是有效的。左手大多以八度音为主,左手始终要保持平稳的弹奏,低音要准确,伴奏和弦也是一条美妙的旋律。这是C部分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左右手连续快速的八度和弦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当高,并且要求力度从mf(中强)-cresc(渐强)-rinf(加强)-ff(非常强)直到最后的con tutta forza(尽可能响亮地),随着力度的加强,开始时只需运用小臂的力量,到后来很强时就要加入大臂、肩膀的力量了,以便可以弹奏出所需的效果。

上一篇:第一阶段总结报告下一篇:假肢费用赔偿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