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

2024-05-31

陈先云: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精选3篇)

陈先云: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 篇1

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广州)

陈先云

很高兴同大家齐聚在羊城!首先,我谨代表全国小语会对各位嘉宾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两年前在桂林相会的情景尚历历在目,每一次的观摩活动,大家参会的热情高涨,对学会的活动充满期待,寄予了厚望。希望活动能够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引领,作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希望活动能够带给大家带来收获,能够让没有来参会的老师们与我们一起分享活动的心得与体会。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和积极努力的方向。

前段时间,我认认真真地看了各地报送的十几节阅读课,从这些课例中,可以感受到近年来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但是,把握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还需要有学理的支撑,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目标问题。我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随着各位同仁自身的学术背景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引起重视,作为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是方法,为什么教是目标。一节课,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影响到教学容量、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等。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不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能不能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两条主线。这样设定的好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想到学 1 生的学习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习惯于列出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的教学,有重点,也有难点。有时是重点的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需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时是难点的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对这部分内容可以放一放,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和难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重点是从教学目标角度讲的,而难点则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讲的,在教学时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能将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能不能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只单独提出重点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防止杂、乱,将重点目标作为教学的主线。

第三,教学文体问题。这几年大家有了课型意识、类别意识、文体意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是,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对于同一文体的教学,还要能够关注到儿童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例如寓言的教学,以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作为例子来说,由于小学各年段学生语文理解能力间存在着差异,对于寓言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同样是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与五、六年级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不同点在哪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于寓言的理解往往沿着三种水平发展:最低水平的儿童常常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语言的转义或隐喻,即寓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或教训;较高水平的儿童能看出作品中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但是他们所能概括的范围常常很狭隘,只能在作品所描述的情境范围内把教训转移到人;最高水平的儿童则可以立即理解语言 的转义或隐喻,并能把抽象的意义转移到人的身上,而且这种转移并不受作品中描述的具体情境所限制。而最高水平往往在高年级才能达到。课文内容和结构的难易程度受到儿童理解水平的制约,这次各省选送的阅读课,教学寓言故事的各占了五分之一,不知道上寓言课的老师和你们的团队,是否关注了儿童对寓言理解的三种发展水平。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四,教学整体问题。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更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完整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一个单元的整体(比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体、单元组整体)、一篇课外的整体、以及一节课的整体性体现哪里?听、说、读、写、思的整体怎么体现?怎么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比如,面向全体学生、合作分享)。不要低估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潜力。是属于理解与运用语言过程中认识活动的反映。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五,教学评价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首先是诊断功能,是根据学生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的结果及学习状态与表现作出的一种判断与预测,意识调控教学;其次是激励功能(棒,棒,棒,你真棒!好学生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差学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一些评价,往往游离于学生的言语学习情况,比如,会玩的孩子会学习,要防止语文课堂评价流于形式。此外,教学上的规范需要体现出习得的过程,要能够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因为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尊敬的小语界各位同仁!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经历二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骨干和各地的小语界领军人物,承载着大家的期待与信任,我们要努力把它建设好,把握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大的方向。我们期待着在接下来两天半的观摩中,能够聚融众智,展示成果,分享心得,并将此次观摩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个新的起点。

谢谢大家!

陈先云: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 篇2

笔者全程观摩了在第二会场的16节课, 梳理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注了语用, 冷落了情感

16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乃至整个课堂结构, 都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展开, 在课堂实施层面诠释了2011年版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如, 宁夏李春梅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与反问、比喻的写作方法;北京贾宁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 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以学习语用为目标, 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是写作方法的学习, 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双重关照。这就避免了陷入以往以“弘扬人文”的名义、以让学生感动为最终目标的阅读教学误区。但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着力关注语用的同时, 似乎冷落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忽略了文本的人文价值, 弃学生的阅读感受、精神成长、思维规律于不顾, 直接过渡到语用的学习, 而忘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此生拉硬扯般地一心向着“语用”, 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值得警惕的。

展现了完美, 放弃了变化

毋庸置疑, 观摩会上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融合了集体的智慧, 能够在这次盛会上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也都是各省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 这就注定了这些课堂趋于完美的特性: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 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看似不经意其实别具匠心的教学细节……但是, 这些看似完美的课堂, 其实隐藏了很大的问题:课堂中发生的一切皆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即使在某一瞬间有所偏离也会很快被教师拉回到既定的“安全”轨道。也就是说, 没有变化成为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 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在课堂上,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应该考虑到不同班级的知识背景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 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 都要充分关注学情, 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次观摩会上, 执教教师在完成了预设、展现了完美的同时, 在应对教学现场的变化上还表现得不够有底气。因此, 有些课堂虽然精致, 却缺少了一些活力, 缺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讲究了技术, 忽视了思想

毫无疑问, 在这次观摩会上, 我们看到了不少值得回味的好课, 也看到了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 这些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带来很大的启发。如山东张臻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 厦门林佩菱老师执教的《“红领巾”真好》, 两位教师凭借着良好的个人素质、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 展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应有的面貌。细究这两节课,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独具匠心的环节设计, 还可以看到灵动、智慧的教学演绎, 而良好的教学实效也令人叹服。如果说两位教师在教学演绎上体现的是她们作为优秀教师的技术, 那么在环节设计方面则体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 因为环节设计的背后承载的是思想, 是理念。因此, 她们的技术是“有思想的技术”, 她们的思想是“有技术的思想”。事实上,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技术, 也应该有思想, 技术与思想不是互相割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这次观摩会上也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了技术, 不论是课件的制作, 还是指导朗读, 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方式, 在技术层面上都无可挑剔, 但却经不起深究, 看不到这些技术后面深层次的、属于教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比如,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的使用, 应在何种时机、以何种方式出示比较好, 是否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实效?某一个环节的设计, 某一种教学策略的采用, 是基于怎样的思想和理念?它们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与思维规律吗?对某一篇文本的解读, 除了关注语言表现形式, 让学生学习语用, 其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意义?这些意义又该以何种形式和方法传达给小学阶段的孩子呢?遗憾的是,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 我们只看到了“技术”, 却觅不到“思想”。

强调了效率, 失控了节奏

单从教学有效性来看, 观摩会上的每一节课均属可圈可点。如黑龙江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 展现了比较完整的经典散文的教学过程;海南黄婷婷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两位教师的教学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但我们也发现, 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显得局促, 不够大气和从容。究其原因, 除了与赛课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情绪紧张有关外, 可能还与这些课堂在设计上过于严密、课堂节奏过快、教学不得不争分夺秒有很大关系。我们不由得产生怀疑: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精确到分秒的课堂, 真的反映了课堂的有效吗?学生在每一个节点的学习时间, 真的就恰如教师事先预设的那么合适、准确吗?课堂40分钟真的一定要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吗?课堂节奏如此之快, 学生在课上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 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 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 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因此, 在课堂的40分钟内, 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 而非一直要将神经紧绷。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要有一定的弹性, 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 有时甚至要停一停, 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

陈先云: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辞 篇3

求真·务实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全国小语会秘书长 陈先云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今天圆满结束了。首先我代表全国小语会,向全体做课老师以及默默奉献的他们的指导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感谢!向全国参与此次活动的各级领导、老师、教研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承办此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老师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官兵们,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和高新区歇台子小学的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此次教学观摩活动是继2002年10月广西南宁观摩活动之后又一次规模宏大的观摩活动,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大家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参会热情,是对全国小语会工作的支持与信任;二天半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是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示,是不同教学方法的促进与交流;从观摩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新的较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检阅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表明,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正在走向繁荣。综观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地语文教研人员和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离不开大家的辛勤耕耘。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自1995年在辽宁沈阳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每一届教学观摩活动,各地语文研员、语文老师给了全国小语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实效,办出品牌。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与以往的观摩活动相比,在继承了以往四届教学观摩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的形式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加强教学观摩后的评课。除加强做课老师课后自我反思教学得失以外,学会还聘请小语界的专家,分年段、按照不同的课型进行讲评。

⒉教材的版本多样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⒊上课前两天抽取教学内容,课型上也增加了口语交际。虽然此次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一是做课老师仍然有自选3篇课文的范围;二是课型上尚不够丰富。虽然学会鼓励做课老师能够在课型上多样些,但此次观摩活动34节课,口语交际课只有2节,习作课1节课也没有。所以,全国小语会希望下一届的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的形式上,改革的力度再加大一些。

⒋做课老师的年龄也呈现出越来越年青的趋势,香港老师第一次以参赛教师的身份做课。上一届观摩活动香港的黄锦燕老师没有参加评奖,在8月份召开的第四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我征求过香港老师的意见,他们毫不犹豫地要求与大陆的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表示无论是获一等奖,还是二等奖,重在参与,贵在有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大陆的做课老师,无论获得什么奖项,都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此次观摩活动。

下面具体谈谈对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主要收获和体会。1.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自2001年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正在实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普遍认可,课程改革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从此次观摩课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2.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

这次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了“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挥。”全国小语会在今年4月份和8份召开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大家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所以,此次观摩活动,做课老师普遍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注重凭借教材培养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3.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所谓“实”,表现在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当然还没有完全杜绝),语文教学的目标渐渐明确了,训练的意识加强了,更加求真务实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谈化语言训练。

所谓“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表现在做课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以往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很大不同的是,这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不多见了。

此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师能够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4.教学媒体运用更加注重经济、注重实效。

这次观摩活动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使语文教学改革更加求真务实。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1.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根本的不同是它的基础工具性,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如,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教改实验中也不断地尝试着两者的统一。但是,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但改革中,又出现了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老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最终却连本节课应该传授的知识都没说清楚。因为他

们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设计这些形式上了,而对语文学习的目标却忽略了。

谈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的内含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要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人文性不能强调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不能是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发展到放任自流、或老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老师所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大家努力了,意识加强了,我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得到改变的。

(2)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老师们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关注实效。(3)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观摩研讨,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彻底改变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历届观摩活动大家都在朝着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方向努力。

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关键是要明确指导思想,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要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读懂课文,最终达到会读课文。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继续防止将课文内容讲得支离破碎。

4.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去实践。

同时,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

二、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是,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传统。传统不光存在于过去,传统也存在现实之中。语文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会健康地发展。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改革的起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决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给予继承,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另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突出地体现汉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汉语教育规律。失去民族化,谈不上国际化。

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但是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

现在的年青教师,是广大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主流,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40岁以下的老师已经占到85%。年青的老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高,善于接受新的信息,但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小语界的老教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年青的老师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求真务实,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个方面。一般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影视、网络、图书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也包括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重大事件、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的背景、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但有的课却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资料进行选择、整理。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或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学媒体。语文老师要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为什么这一次观摩活动设立“教学手段运用奖而不是多媒体运用奖”呢,就是提倡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讲经济成本与效率。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非得做成多媒体,甚至有的地方上观摩课如果老师没有用多媒体反而评不上奖。这种现象使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下,我们主张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各位老师、各位代表,通过全国小语会举办的几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研讨会,特别是通过本届观摩活动,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到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验,我们都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在进步,在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等共同思索、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一定会迎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黄金岁月。

我们从做课老师他们身上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后继有人,我们对小语界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4年10月21日

陈先云:

男,硕士学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取得成就:

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兼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弹性力学平面问题解法的探讨读后感下一篇: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三 尝尝苦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