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汽车

2024-06-18

海陆空汽车(共10篇)

海陆空汽车 篇1

21世纪很先进,汽车都是水陆空三用的,下面我就给你介绍这种汽车吧――

首先,这汽车可以在水中行驶。只要你把汽车开往水里,按一下按扭,汽车就会从尾部伸出一个螺旋桨,并且自动转起来,你不用担心车顶被水压裂口,为了抗压,车顶都设计成了拱形,在海中行驶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车会被鲨鱼撞倒,车头部有“麻醉机”,可以把鲨鱼麻醉倒,好不好?

然后说怎么在陆地上行驶。按一个蓝色按扭,汽车会把螺旋桨收回,从尾部伸出白色排气管,冒出白色汽体,推着汽车飞速前进,时速最高可达299公里呢!

最后说这汽车怎么在天空中行驶吧。按下绿色按扭,汽车就会顶部伸出一个超大型螺旋桨,飞快旋转起来,就可以飞到天空遨游了。

21世纪的汽车用处多,外观也漂亮。有毛毛虫形状的,汽船,苹果,香蕉,小叮当,房子,蚂蚁形状的,新奇吧?!

21世纪的汽车,真好!

穿梭海陆空-教案 篇2

工程乐园侧重于学生对工程砖、螺丝刀的使用,本次课程答答乐乐的农场,熟练不练的使用螺丝刀、工程砖互锁来设计农场。【学情分析】

4岁的小朋友喜欢自然,在认识农场的同时,进行想象搭建,并开始熟悉螺丝刀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搭建更加的深入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交通工具怎样在水里,空中,陆地上行驶。搭建海陆空三栖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

经过对农场的认识,知道付出才能得到劳动成果,学习热爱劳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对生活的改善;

【教学重点】:

认识螺丝刀,学习螺丝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自己的农场;

【教学准备】:

底板、长砖、特殊积木、窗管

【教学板书】: 答答乐乐的农场 自我介绍: 可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神奇的乐高课堂,我是乐高的阳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吧。纪律强调:

活动之前,老师先说一下我们乐高机器人城堡的纪律;

1、没有老师的允许,不许自己动积木;

2、不能大声喧哗,提问或回答问题要举手;

3、爱惜零件,不能用嘴咬零件,遇到问题举手请老师帮忙;

4、不能影响他人搭建;

5、搭建完后,玩具须分类放好;

【教学过程】:

“海陆空”伴我行天下作文 篇3

如果你独自行舟环游天下,你只能够带一样东西供你娱乐,我将会带上我的海陆空相伴着我。其实他们是我自己拼装的三个模型,但是我在家的时候就是他们陪伴着我,形影不离。

如果我到了沙漠,我会带上我的“海”,因为他生活在水中,我见到他的时候,就像是看见了蔚蓝的大海一样,我还像“望梅止渴”一样的,他就像是一颗酸梅。

如果我到了冰川的.时候,冒着寒风向前面行进,我会带上我的“陆”,看着上面跟我一起奋斗的小兵,我会想起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时的艰辛,实际上,我的这一点的困难不算是什么。

如果我来到了水的世界,我要带上我的“空”因为它能够让我敞开心扉,在水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那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全部都是蓝,真美!

科罗拉多大峡谷之海陆空游作文 篇4

2月25号,来到美国的第六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游览,妈妈告诉我大峡谷是世界第七大奇迹。

上午我们先坐车游览了原始印第安人的居住点和老鹰岩,蝙蝠岩。在印第安人居住点,有当地的人扮作18世纪的西部牛仔,拿着枪互相射击(当然里面的子弹是假的),有很多游客都争相去和他们合影,还做出举枪瞄准得姿势,我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了很长时间。接着我们来到了赫赫有名的老鹰岩,我看到蔚蓝的天空下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如此地雄伟和壮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站在悬崖边,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我探了下头,真的有点不寒而栗,妈妈拉着我的手,不断地提醒我小心。远远望去,对面的悬崖上真的矗立着一只老鹰,它张开宽广的翅膀,似乎随时准备搏击长空,我和妈妈还以老鹰岩为背景拍了好多照片呢!上午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蝙蝠岩,同时这里也是景区唯一提供中餐的地方,工作人员用机器扫描一下我们的腕带,然后便会提供给我们一份免费的中餐,我吃得是鸡腿土豆套餐,我边吃着可口的饭菜边欣赏峡谷两岸的景色,真是快乐极了!

吃完中饭,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去坐直升飞机从空中游览大峡谷,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先称体重,按体重选出谁是前座,结果我和妈妈如愿以偿地被安排到前座,还在我们手背上敲了“前座”的章。妈妈说:“这前座两个字是中文哎,老外飞行员怎么看得懂?”我说“妈妈,后座不用敲,那么么他们只要看着手背上有敲章的就肯定是前座了!”登上直升机,不久它就起飞了,哇,广袤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罗拉多河在我的.脚下了,蓝天白云似乎就在我伸手可触的头顶,前座就是好,视野可以看到峡谷全景,直升机盘旋着沿着崖壁飞,真是太惊险了!不一会儿,飞机慢慢地降落在谷底的一块平地上,我们要去坐船游览科罗拉多河了,在码头上,我让妈妈给我和科罗拉多河留影了,我摆了好几个Pose,妈妈说我好臭美。我是最喜欢坐船的啦,船行道一半时,船夫还让我爸着船的方向盘开了一会儿,真过瘾,我可开心了!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变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2

1、“沧海桑田”教学过程。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也包含了全章的突出难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块分布图,配合带有动画效果的醒目标志,启发学生突破读图的要点--板块的运动方向,再用两本书分别做板块发生碰撞和张裂运动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有利于理解板块运动的观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3

这节课内容虽不作重点考察,但却比较抽象,以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如何用最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通过成语故事的FLASH动画来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几个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课程内容也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四川5,12地震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4

上完了《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电影《20xx》作为导入,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视频里面青藏高原被海水淹没,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海陆会不会变迁。为什么海陆会变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假如你是魏格纳,你怎么证明大陆会漂移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南美洲与非洲是同一块大陆的证据;探讨未来世界红海、地中海会有什么变化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板块的运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观上的接触,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5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6

本学期,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运用”,内容非常抽象,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随后出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图片,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学生阅读学说内容之后,培养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可列举汶川地震和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及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培养。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不少教师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往往将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笨,设置一些困难的问题,不考虑学生还是少年儿童,因此,就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联系学生特点,注重教学细节

(一)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探究精神。

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块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比较幼稚,喜欢趣味性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三)细微的改进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四)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关注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堂重难点的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主体地位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积极探究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情况良好,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性知识对初一的学生还不太适应,以后本人还要加强学习,设计出更加适应学生的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7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缺点是:

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8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9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经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实验探究、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读书指导、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有许多理解性、抽象性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特点是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它有突出的优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使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学会并掌握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完全适合课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地提倡,特别是对于地理课程中抽象的、学习难度大的知识点,更应该提倡这种教学方式方法。

三、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积极回应

师生共同解读企鹅、袋鼠、大熊猫、国旗上的枫叶、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埃菲尔铁塔等贺卡,找到贺卡上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大洲。

2、设疑激趣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天生就是这样的吗?过去的陆地和海洋是什么样子?将来的陆地和海洋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海陆发生改变?

3、情景探究

说图(鸵鸟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按理说他们不会游泳,更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都有鸵鸟的分布?

模仿魏格纳的实验: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小组讨论: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煤层。

4、峰回路转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形成的。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诞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很多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成因、地震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四、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成果

1、很多时候地理学习让学生认为很难很抽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上以往的学科偏视使得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够了。而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广,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热情、乐于观察、乐于交往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本堂课,完全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学生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

2、本堂课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反过来,如果教师一直局限于讲授的教学,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得到点拨。

3、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不仅仅是对某一课做出特殊的设计和改进,而是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入手,贯穿始终,让学生一直处于对地理的喜爱和探究当中,让地理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节课教师没有刻意(转载于:海陆变迁教学反思)的去让学生如何学习掌握某些地理知识,而是要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地理事情和现象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可让书本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PS:对海陆变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得很模糊,缺乏生动例子的比方,学生的眼光迷茫)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图)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1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在小榄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是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精品,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大陆漂移”时,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也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景。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沧海桑田”时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讲授“板块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过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脉隆起”的过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不但轻易突破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一学生心智还比较幼稚,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推测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然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海陆变迁。最后通过“大陆为什么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块学说”,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点放让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在试教过程中有个别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识竞赛,显得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学生往往以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3

1、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然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的运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4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篇6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篇7

大明中学 付百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运动”三个大标题。首先通过一些例证让学生知道海陆处在在不断地变迁之中,然后通过介绍两个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主要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动力来源。旨在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其中板块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利用《沧海桑田》的故事引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展示四幅海陆变迁例证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海陆变迁的存在,接着在世界地图上让学生观察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特点,并进行移动合拼,猜想两块大陆以前是否曾经合并过,从而引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个学说的发现和求证过程,体会科学道路的艰难险阻,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详细讲解了“板块运动”的主要观点,利用“煮饭、烧水”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壳的稳定与活跃地带,进而引入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分布。我还让学生利用两本课本模拟板块的“挤压隆起”和“张烈陷落”运动来理解这两种运动所造成的地形后果。激起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课堂活动热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回想起这节课,我认为我已达到了本的基本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够利用故事引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观察与动手进行“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突出显示了两大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分布,利用“煮饭、烧水”的生活实例,讲述了板块的活跃与稳定地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整堂课从“引人→导学→巩固”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都可以说是我上这一节课的闪光点。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8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篇9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精神,勇于求索和创新。结合中国古代传说和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现象。教学难点: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个仙人叫麻姑,说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宋朝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他曾在河北的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的化石,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二新课讲授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台湾海峡的形成。使学生得出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海海底的古河流的遗迹和意大利地中海边陆上遭受海水腐蚀的大理石石柱。动态展示并共同分析成因。得出海平面的升降也是海陆变迁的原因之一。

3.展示荷兰、日本、香港的围海造陆短片,说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同时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联系麻姑的沧海桑田及沈括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等事例,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海陆变迁的探索和认识。

4、学生阅读教材P34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结合前面的环节来说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再用课件展示大陆的漂移过程和非洲、南美洲的古地层、古生物化石、生物的分布来探究分析,尝试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5、学生阅读关于魏格纲的故事,学生讨论,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巩固应用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

四课堂小节

学生归纳后,师生共同完善补充。

五布置预习

民航无线电陆空通话英语 篇10

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飞机驾驶专业和空中交通管制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进入本阶段学习时,他们应已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已完全掌握了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

二、教学目的民航无线电陆空通话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通话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具体的飞行及管制环境中用所学知识表达飞行或管制意图。

三、教学要求

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练掌握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标准通话术语和程序。

2、够一次听懂语速为160词/分的通话录音,理解正确率不低于80%。

3、能记录120词/分的通话内容,正确率不低于80%。

4、能准确、流畅地表述专业意图,语音语调符合通话英语要求o5、能通过中国民航飞行员无线电陆空通话英语考试。

四、结业标准

表明学生圆满完成本门课程学习的标准为:结业考试成绩为60分。

五、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章目内容学时(总数授课上机)

第一单元基本操作程序862

第二单元开车前844

第三单元开车与滑行844

第四单元起飞与离场642

第五单元航路上844

第六单元进场与进近862

第七单元着陆与着陆862

第八单元雷达管制862

第九单元不利气象条件下的飞行642

第十单元非正常情况642

第十一单元紧急情况及遇险642

六、教学内容及重点分配

第一单元基本操作程序[8学时]

第一课字母拼读及通活标准用语(2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字母拼读规则1学时

B、通话标准用语及其应用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准确、熟练拼读ICAO字母,掌握其使用规则

2)能迅速、准确地记录下所要求的字母

3)掌握各个基本词汇的读音,并能够正确应用 共80

第二课教字及呼号(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数字读音及规则,飞机呼号及其缩略形式和读法1学时

B、各管制单位的名称,职责及其呼号的读法以及通话的基本格式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准确熟练地拼读各种数据,了解飞机呼号的类型及相关知识。

2)掌握基本通话程序的格式,熟悉管制单位名称、职责及呼号。

第三课通话程序(2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A、初始联系,通信移交,管制许可发布.飞行员认收和复诵管制指令。1学时

B、听说练习重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上述基本程序及要求

2)能够听懂上过程序的通话录音,能够进行相应的复诵和抄录。

3)能够进行模拟对话。

单元复习和测试(上机)(2学时)

第二单元开车前(8学时)

第四课无线电检查及通播(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无线电检查程序,通播一般格式2学时

B、已听说练习(上机)1学时

2、教学要求

1)熟悉一般无线电检查的通话程序

2)掌握通播格式,能够听懂,抄录正常语速的通播

第五课离场条件与放行许可(3学时)

1、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A、离场条件,放行许可l学时

B、抄录、复诵练习及其应用1学时

C、听说练习(上机)重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离场条件,放行许可的内容及有关通话程序知识o

2)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复诵o

3)能够进行模拟对话。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三单元开车与滑行(3学时)

第六课推出与开车(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推出与开车的请示及相关程序1学时

B、听说练习1学时

C、听说练习(上机)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推出和开车的相关程序及规则

2)能准确流利地应用上述程序进行对话

第七课滑行(3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滑行请示,滑行许可,以及滑行中各种相关的通话程序1学时

B、各种滑行程序所说训练1学时

C、听说练习(上机)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与滑行程序相关的各种通话程序

2)能够准确熟练地按程序要求进行模拟对话。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四单元起飞与离场(6学时)

第八课起飞(2学时)

1、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A、正常起飞、取消起飞、低能见度条件下起飞,初始爬升程序 1学时

B、听说训练1学时

2. 本课教学法要求

1)熟悉掌握上述程序及使用要求。

2)准确流利地进行起飞段的通话

第九课离场爬升(2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标准议表离场(SID)及爬升程序1学时

B、听说训练l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起飞和离场的程序及其使用要求

2)准确,流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对话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五单元航路上(8学时)

第十课位置报告及高度信息(3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航路飞行中位置报告,上升或下降高度

B、听说训练(上机)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上述程序并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报告、记录和复诵。

2)能够准确、流利地进行管制员与飞行员间的对话。2学时 1学时

第十一课加人、穿越航路及航路上等待(3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加人航路、穿越航路、进人与离开管制区、航路等待2学时

B、听说练习(上机)1学时

2、教学要求

1)掌握上述有关航路上的程序。

2)能多项利完成航路上要求的通话。

单元复习及测验(上机)

(2学时)

第六单元进场与进近(8学时)

第十二课下降与等待(3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下降程序,下降中的等待程序2学时

B、听说训练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准确理解与掌握各种飞行条件下的下降程序,能多准确发出或收听相应指令o

2)掌握下降中的等待程序.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记录和复诵。

第十三课进近(3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A、ILS、LGS、NDB等进近程序,调速程序及其他2学时

B、听说练习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进近中的通话程序o

2)准确流利地进行该阶段中不同类型的进近所要求的通话。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七单元着陆与着陆后(8学时)

第十四课起落航线(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起落航线各边名称、位置报告、冲突条件下的机动

B、听说训练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起落航线的通话程序。

2)准确熟练地进行起落航线部分管制员和飞行员间对话。

第十五课复飞及本场训练(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复飞程序及本场训练

B、听说练习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复飞程序。

2)在复飞条件下能准确表达管制或飞行意图。

第十六课最后进近着陆后(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最后进近、着陆、着陆滑跑及脱离跑道。1学时

B、听说练习1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练掌捧上述程序。

2)能多在具体飞行和管制条件下准确地进行通话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第八单元雷达管制(8学时)

第十七课雷达识别及引导(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雷达识别、雷达引导及雷达服务终止等。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雷达管制相关知识,掌握上述程序。

2)能够在雷达管制条件下进行英语通话。

第十八课引导到最后进近及活动通报(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雷达引导到五边、调速机动以及飞机冲突的通报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并能够正确应用上述程序。

2)管制员能够准确地发布指令,通报活动情况.飞行员能够及时准确地理解相关信

息。

第十九课精密雷达进近(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最后进近段雷达引导、航向道下滑道的保持。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掌握雷达引导最后进近段的相关知识,能够迅速,及时而准确地进行雷达引导的通话或理解雷达引导信息。

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九单元不利气象条件下的飞行(6学时)

第二十课低能见度及风切变(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

各种低能见度条件.风切变(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低能见度及风切变的知识,准确理解相关的通话录音。

2)掌握低能见度条件的基本用语o

3)能准确地进行并理解相关的通话。

第二十一课雷暴、紊流、及结冰条件(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A、绕飞CB,在巅簸或结冰条件下的机动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了解上述特殊天气现象的相关知识、准确熟练地应用相关的通话程序。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十单元非正常情况(6学时)

第二十二课机场情报及地面事件(2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机场情报,地面事件的报告和处理.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能要准确流利地报告机场情况及地面事件并表达处理意图。

第二十三课飞行中出现的问题(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

飞行中几种常见的非正常情况的报告及处理。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常见的非正常情况下管制或飞行的相关规定。

2)掌握处理非正常情况的通话程序。

3)在非正常情况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报告和处理、无语言障碍。单元复习和测验(上机)(2学时)

第十一单元紧急情况及遇险(6学时)

第二十四课紧急情况及通讯失效(2学时)

1、本课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紧急情况及紧急电文发送、通讯失效程序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紧急电文,通讯失效电文,正确表达意图。第二十五课遇险(2学时)

l、本课教学内容

遇险、遇险电文、静默及其终止、解除遇险2学时

2、本课教学要求

1)准确无误地发送遇险电文。

2)熟悉遇险及相关处理程序。

上一篇:证券实习总结下一篇:横路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