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经济

2024-09-11

海陆经济(共9篇)

海陆经济 篇1

初二上册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海陆经济 篇2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海洋资源被开发和利用,海洋已成为人们获取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依赖。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以及我国西南、中南最便捷的出海航路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中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加速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开放发展的进程,不仅关乎广西自身的发展,而且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1]。

本研究对北部湾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海陆经济关联度,探讨其发展优势和机遇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2.1 北部湾地区海陆经济的关联性

经济发展这个整体是由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两大支柱共同组成的,二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从目前海陆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陆地资源的有限性,陆域产业的发展已到“瓶颈”,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充分利用好海洋资源、发挥好海洋经济优势将会对陆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大补充,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质的飞跃[2]。此外,由于目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限制,对海洋的深度开发还不能实现,很多发展成熟的陆域经济正在向海洋经济方向发展,海陆之间的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如农业中的农牧渔产业向海洋延伸发展海洋种植、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还有一些工业和服务业向海洋延伸发展出相对应的产业[3]。

由于海陆经济间存在关联性,可以建立模型、利用具体数据来量化这种关联性。

2.2 构建关联度计算模型

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原理[4],数据分析流程如下所述。

(1)确定主行为因子和相关因子。设原始数据列x0={x0(k),k=1,2,…,n}为主行为因子、比较数列xi={xi(k),k=1,2,…,n,i=1,2,…,m}为相关因子,其中n为样本容量、m为相关因子个数。

(2)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对原始数据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即用每一个数据列的第一个数据去除该项指标值中的每一个数据xi(1)。

(3)求绝对差。根据步骤(2)的结果计算主行为因子与相关因子的差异,即Δi(k)=|x0(k)-xi(k)|(i=1,2,…,m,k=1,2,…,n)。

(4)求关联系数ζi(k)。其中分辨系数ρ∈[0,1],一般取ρ=0.5,计算各比较数列与原始数据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ζi(k)是xi对x0在k点的关联系数。

(5)计算关联度。通常使用均值法计算关联度,得到总关联度为:

3 实证分析

3.1 海陆经济发展描述

2006—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各产业上升趋势均与总产值基本保持一致,其中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贡献值相近,第一产业贡献值较低;陆域经济总产值同样处于上升状态,其中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第三产业紧随其后、第一产业占比最低。

北部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处于华南、西南和东盟3个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独一无二的沿海地区,还是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同时具备海上通道和陆地接壤的区域,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战略地位[5]。随着我国深化落实开展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激励东部产业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充分考虑扶持中西部发展等战略的实施,为加速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国家十分重视北部湾沿海区域的成长,同时确立北部湾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协作重点地区的地位。此外,北部湾地区海域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3.2 关联度分析

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06—2013年广西海陆经济的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关联度量化分析。分别将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作为原始数据列,与陆域第一、二、三产业进行比较分析。

3.2.1 海洋第一产业关联度

将海洋第一产业作为原始数据列,将陆域第一、二、三产业与其进行比较分析(表1至表4)。

亿元

计算得到ζ11、ζ12、ζ13分别是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值,且总体来看ζ11<ζ13<ζ12,故关联度最大的是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二产业。

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指海洋农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等。北部湾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大渔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渔区,有10余个渔场;同时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宝库,有众多珍稀或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因此,与陆域经济第二产业中的有关行业如食品加工业等关系密切。但从时间角度来看,关联度有下降趋势,显示出海洋第一产业所得到的陆域经济支持有所减少。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发展速度不一致造成的。

3.2.2 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关联度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计算以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原始数据列与陆域三次产业的关联系数(表5和表6)。

计算得到的ζ21、ζ22、ζ23分别为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且总体来看ζ22<ζ21<ζ23,故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陆域经济第一产业,且二者关联度值相差不大,反映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一、三产业合作潜力巨大。

计算得到ζ31、ζ32、ζ33分别为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且总体来看ζ32<ζ31<ζ33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陆域经济第一产业,表明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第一、三产业的一体化程度较高。

4 结论

自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后,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桥头堡”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利平台,与东盟国家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贸易合作,借以推进区内经济发展、打响国际知名度。这为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发展[6]。

然而,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巨大挑战、形式较为严峻。从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海陆三次产业间的关联度有下降趋势,体现出海陆经济没有很好地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克服的障碍。无论是海洋第一产业的生物资源,还是海洋第二产业的矿产石油和化工资源,或是海洋第三产业的港口资源,北部湾经济区内都十分丰富。广西应该加强对北部湾海洋资源与陆域资源的结合和利用,带动海陆经济共同发展。

摘要: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重要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势在必行,而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支撑。文章主要分析北部湾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状况和规律,建立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关联分析模型,对北部湾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其发展优势和机遇挑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海洋经济,区域经济,陆海统筹

参考文献

[1]李阳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2):196-199.

[2]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8):82-87.

[3]任东明,张文忠,王云峰.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基地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54-57.

[4]徐胜.我国海陆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7-33.

[5]许林.区域一体化态势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问题治理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海陆经济 篇3

Wang Peiting, Secretary of the CPC Weihai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of Weihai City is of the opinion that building up the Shandong peninsular blue economic reg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Weihai being transformed from a big city of economy to a powerhouse ocean economy so as to occupy a more favorable and strategic position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and even across the country.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这一重要指示为山东省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积极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期研究制定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对威海而言,打造蓝色经济区,有利于集约利用海陆资源,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牌含量;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重要的在于,借助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有利于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地认识把握市情,更加积极地推动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谋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

作为海洋经济大市,威海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开放优势明显,科技力量较强,产业基础良好,打造蓝色经济区得天独厚、大有作为。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示精神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指导意见》为依据,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积极贡献。

在全力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中,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

一是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以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抓手,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品牌渔业、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实现海产品产量适度增长;在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推进近海捕捞渔船转产转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形成以大洋性作业为主体,以过洋性作业为补充的生产格局;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加快推进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

到2012年,全市海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海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0亿元,其中海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超过240亿元,比重达到80%;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8家;远洋渔船发展到260艘、12万千瓦,远洋捕捞产量、产值突破10万吨、10亿元;海产品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50个以上。

二是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在对岸线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船舶修造业布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业,推进造修船业聚集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岸线资源;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由单纯造船为主向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

争取到2012年,全市形成整船制造4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60万载重吨、船舶修理7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同时,依托现代化的港口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引领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威海工业新区、文登南海新区、威海科技新城(初村)、威海临港工业园(崮山)、石岛工业园、俚岛工业园、乳山经济开发区(乳山口)、桥头工业园为重点的临港临海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现代制造业,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三是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以沿海港口为核心,进一步密切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大力拓展外地客货源市场,着力构建海陆相连、港城联动、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加快港口体系建设,对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统一管理,形成以威海湾港区为中心,石岛湾港区为辅助,龙眼湾港区、蜊江港区、靖海湾港区、乳山口港区为补充的港口格局,争取到2012年,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旅客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

目前,我市到韩国的客滚航线5条、每周15个航班,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要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到2012年客滚船由6艘增加到7艘,国内外航线由21条增加到30条,努力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海上客运中心。要加快物流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石岛新港港口物流集配中心等项目,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大力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到2012年,全市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将达到3-5家,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载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充分发挥山、海、岛、滩、湾和温泉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要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法华院、成山头、银滩、大乳山等重点景区,加快总投资109.3亿元的仙姑顶希望如意园、华夏生态园、圣经山等8个精品项目建设。要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努力挖掘海洋、温泉、民俗、影视等旅游文化的潜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9处温泉资源,着力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宝泉广场和天沐、呼雷汤、汤泊等温泉开发项目,努力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温泉之乡”。到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成为半岛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和国内知名滨海旅游目的地。

五是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市海岸线长、地质构造稳定、站址良好的优势,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稳步发展新能源产业。核电,重点抓好石岛湾核电站一期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项目。风电,加快实施总投资36亿元、总装机容量29万千瓦的国华瑞丰二、三期,歌美飒文登、大唐文登、鼎能文登、华能乳山等风电项目,力争到2012年,全市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0万千瓦。水电,全力推进总装机180万千瓦的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太阳能发电,加快推进台联电乳山光伏发电站和蓝星集团光电项目。同时,加快开发潮汐能、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六是以镆铘岛石化项目为主体的现代石化基地。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威海具有发展大型石化产业的多项优势条件。与中石油集团合作,规划论证镆铘岛大型石化基地项目,重点建设大型原油和成品油储备库,逐步开展炼油、天然气等项目。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同时,围绕镆铘岛项目,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

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是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将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始终,推动蓝色经济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把蓝色资源作为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深度开发;坚持突出威海特色,把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统筹考虑,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以及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

Making Every Effort to Build up the Weihai Blue Economic Region

For Weihai, building up a blue economic region is helpful in making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UN Habitat Scroll of Honor Award,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s,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widening and deepening the opening-up process, and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ooperation with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s, particularly Japan and Korea so a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s at a higher and wider level. More importantl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rucial opportunity that Shandong will build up the Shandong peninsular blue economic region, we will more conscious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make more efforts to transform our city from a big element in the ocean economy into a powerhouse of the ocean economy so as to occupy a more favorable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whole province and even across the country.

As far as making full efforts to build up Weihai’s blue economic region, we will give priority to establishing six advantageous ocean industrial bases.

First, form a maritime products processing base. Taking sea cucumber, kelp and low-value fish and shellfish as the raw materials, speed up the intensive processing of ocean food, ocean pharmaceuticals, and ocean tonics and boost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ocean products.

Second, build up a modern manufacturing base specializing in shipbuilding. Through speeding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hipbuilding mode, Weihai will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urely expanding scale to laying stress on qua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ure shipbuilding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hip maintenance, ocean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auxiliary industries.

Third, build up a harbor logistics base oriented towards northeast Asia. Taking the coastal harbors as the core, Weihai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harbors and the hinterland. Through expanding the cargo and passenger resource market, Weihai will establish a neighboring-harbor logistics network that can connect the sea and the land, the harbors and the cities, and the air and the land.

Fourth, build up the coastal tourism and holiday resort base that takes the 1000 kilometer coastline as the carrier. By 2012, the revenues of tourism of the entire city will account for 10 percent of the GDP of the whole city. As result, Weihai will become a demonstration tourism area in the peninsular region of Shandong and a coastal tourism resort famous nationwide.

Fifth, build up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base specializing in nuclear power and wind power.

Sixth, build up a modern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base taking the Moye Island Petrochemical Project as the main body. Centering on the Moye Island project, Weihai will make efforts to develop the high-end petrochemical products, which will lay st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ynthetic materials, organic chemicals, and fine chemical products.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海陆分布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草坝中学的杨永慧,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欢迎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稿提出宝贵意见。

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说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此要求将是本节课的教学依据和教法指导。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海陆的分布。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认知的基础,初中地理讲“分布”从本节开始,地理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最宏观的分布,然后逐渐向区域分布展开。因此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开篇,本节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为整个区域地理奠定基础,是区域地理教学的起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和读图、识图、填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辩论、游戏等活动,拓展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初一学生对此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均定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除了使用地球仪、挂图等常规教学手段以外,我还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方法相辅相成,将世界的海陆分布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四、学法指导(谈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地理不久后学习的,学生对一切新知识感到很新鲜,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另外,本节教学内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关键在于形成空间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游戏、辩论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世界海陆分布图,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对海陆分布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趣导入

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观看“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拍摄到地球的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录像,从而引发对世界海陆分布的思考,最后让画面定格,通过画面展示美丽的、呈蔚蓝色的地球全景,进而提问学生画面中蓝色代表什么?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引入课题——海陆分布。

通过观看录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我准备采用游戏法、地图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海陆分布图,通过观察,对比、合作探究归纳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1、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把地球仪按自传方向转动,然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如此重复十次,计算出按住海洋、陆地的比例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读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自己说出观察饼状图后的结论,进而引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更有效的接受新知。

2、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地理课堂知识点的落实,和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时也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开始讲解海陆分布特点时就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的观察得出海陆分布的第一个特点: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3、结合地球仪和地图册上“世界地形图”读图分析,比比看谁能最快说出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说、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准备引入竞争机制的空间意识,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在观察地图册第一页的世界地图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的均匀吗?海洋和陆地是连续的吗?”进而得出第二个特点: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彼此相通,陆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陆块。

4、结合43页活动的三幅图分别得出各两个半球的分布特点,与此同时复习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和了解水陆半球的划分界限。总结出第三个特点: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通过展示各个半球的海陆分布的对比和海陆面积的数据统计图,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比和认识各种方法下划分的不同半球的海陆比例,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除了上述特点,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的海陆分布特点。如略成倒三角形;南北对应分布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分别夹在三组大陆之间;陆地大多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是海洋,海洋大多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是陆地等。

(三)开展辩论,巩固知识

结合导言内容和通过新课学习,让学生展开辩论: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 加深对世界海陆分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我进行辩论赛的总结,并解释地球为什么没有被叫做“水球”。

(四)课堂小结,完善新知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能够系统、准确的掌握,我将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及时掌握消化新知。

预习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洋等概念,以东亚为例进行直观展示,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说板书)

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以及进行知识的比较和迁移,我将采用重点突出出、层次分明的纲目式板书。

第一节、海陆分布一、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1、海陆比例:海洋71% 陆地29%

2、海陆分布特点:

(1)、海陆比例:海洋71% 陆地29%(2)、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彼此相通,陆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陆块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篇6

大明中学 付百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运动”三个大标题。首先通过一些例证让学生知道海陆处在在不断地变迁之中,然后通过介绍两个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主要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动力来源。旨在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其中板块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利用《沧海桑田》的故事引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展示四幅海陆变迁例证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海陆变迁的存在,接着在世界地图上让学生观察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特点,并进行移动合拼,猜想两块大陆以前是否曾经合并过,从而引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个学说的发现和求证过程,体会科学道路的艰难险阻,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详细讲解了“板块运动”的主要观点,利用“煮饭、烧水”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壳的稳定与活跃地带,进而引入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分布。我还让学生利用两本课本模拟板块的“挤压隆起”和“张烈陷落”运动来理解这两种运动所造成的地形后果。激起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课堂活动热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回想起这节课,我认为我已达到了本的基本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够利用故事引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观察与动手进行“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突出显示了两大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分布,利用“煮饭、烧水”的生活实例,讲述了板块的活跃与稳定地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整堂课从“引人→导学→巩固”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都可以说是我上这一节课的闪光点。

天津中心渔港年内打通海陆交通 篇7

天津中心渔港首期规划面积18 km2,其中陆域10 km2。围合海域8 km2,还可向东按照规划围海26 km2,形成约40 km2的完整园区。航道宽500 m,海域作业港区规划泊位13个,年吞吐能力1 700万吨;海域休闲区可容纳大中型游艇1000艘。中心渔港打造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游艇制造展示销售维修培训中心。天津中心渔港规划建设成为水产品加工、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物流、商贸、旅游、居住等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目前正在建设的5 000 t级码头工程, 包括6个5 000 t级散货船或远洋渔船的泊位, 以及2个工作船泊位, 现场工作人员采用了真空预压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这种办法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幅缩短工期。而另外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道路工程一期也在紧张进行中,据介绍,正在修建的全部为中心渔港内的主干道路,一共有5条,道路规划宽度为44 m。工程预计将于10月初完工。

海陆交错带上的森林 篇8

海啸后的“明星”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奔袭了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印度等国,造成共计30多万人的死亡。仅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亚齐,海啸横扫了15%的地区(约38平方千米),17万生灵永远消失于漫漫大海,城区满目疮痍。灾难过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有高大茂密红树林的地区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显著较少。亚齐海岸原先生长有红树林,但这些红树林几乎全部被围垦为虾塘。没有了海陆缓冲林带,巨浪肆无忌惮,是亚齐惨重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树林对海岸的保护和减灾作用的实例在我国俯拾即是。海南省陵水县的黎安港堤围外原生长着3千米长、宽数十米的红树林带,使堤围和堤围内的农田村庄平平安安。自从砍伐了红树林,使红树林滩涂沦为裸滩后,堤围常常被海浪冲出缺口,海水淹没农田,农业生产十年九不收。文昌冯家港段因红树林被毁,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速度高达每年15米。照这样的速度,冯家村10多年后将不复存在。

在人们被海啸的威力和巨大的损失震惊之后,长期被经济主流社会忽视的海岸红树林成了世界“时尚舞台”的一个明星,成为东南亚沿海国家高官们紧急拨款和预算会议的一个主题。海啸震撼了人类的灵魂,让世界不得不审视人类的生态道德观和现有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亚齐的政治进程。2005年3月美国“全球乡村和城市地图项目”公布的结果显示,地球表面积的3%已被大小不一的城市占据。沿海地区城市最密集,全球约有10%的沿海地区已城市化,在这里定居的人口占全球城市总人口的65%。亚洲、非洲沿海城市的人口远比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少,但亚洲、非洲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却更高,因此红树林的消浪护岸功能对亚洲沿海国家而言尤其重要。

持续的伤害

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红树林减少了至少20%,目前正以年均0.7%的速率在减少(全球红树林版图,UNEP,2010)。例如,南中国海周边的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七国的红树林衰退速度十分惊人:1980年-1990年平均每年减少1.74%,1990年-2000年平均每年减少1.04%。我国历史上的红树林面积曾达25万公顷,建国初期还有约5万公顷。2001年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只有红树林22639公顷(内地22025公顷,台港澳614公顷),其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内地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9084公顷),广西(8375公顷)和海南(3930公顷)三省区,占我国红树林总面积的94.48%。

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红树林的恢复,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红树林人工造林国家行动。到2010年,中国红树林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估计达到2001年红树林面积的15%-20%。我国红树林人工恢复的绝对面积虽然不大,可在全球红树林资源大衰退的背景下,以国家财力全力支持红树林的人工恢复,不仅是在人类滨海生态文明问题上的率先醒悟,也是对全球红树林恢复的重大贡献。值得提醒的是,发展人工林的前提应该是保护不可多得的自然林,因为在生态功能上人工林远不及自然林。由于人工造林,广西的红树林面积虽然从2001年的8375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9202公顷,可天然红树林面积依然在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为年均0.5%。这说明近年来在追求红树林面积扩大目标的同时忽视了红树林的质量,在“异地恢复”的名义下天然红树林在滨海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还在丧失。

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2008年的项目报告指出,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岸的红树林的破坏因素包括因池塘养殖尤其是对虾养殖而需要的红树林地转换利用、伐木生产木材、利用红树林地开发人居地和港口、以及因本国内需而进行的木材产品的收获等。当前,除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外,对虾养殖已不再是造成红树林生境丧失的主要原因。过去十年里,因工业目的(包括港口建设)而将红树林生境转换为土地的现象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不太明显,在泰国和柬埔寨几乎没有。因对虾养殖产生的长期污染所导致的红树林生境退化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很严重,而木炭生产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造成了红树林的持续退化,尽管束埔寨和菲律宾都已立法禁伐红树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消失的红树林90%以上是因为修建虾塘导致的,近年来港口码头、工业和城市发展成为破坏红树林的主要原因。除了直接侵占红树林外,林区咸水鸭养殖、虫害、异常低温、海平面上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等也造成了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珍珠与沙虫

红树林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留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红树林湿地共记录了2854种生物,包括真菌136种、放线菌13种、细菌7种、小型藻类441种、大型藻类55种、维管束植物37种、浮游动物109种、底栖动物873种、游泳动物258种、昆虫434种、蜘蛛31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39种、鸟类421种和兽类28种。这些动物中有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75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生物多样性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与传统文化、老百姓菜篮子、有了钞票过什么样的日子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许多海洋生物的产卵是在红树林中进行的,孵化后游回大海,红树林湿地就好像一个天然的鱼苗库。繁茂的红树林造就了广西“珠还合浦”的美丽传说。可近40年来随着天然红树林的减少、生态功能的衰退,广西北部湾的海水珍珠养殖走上了末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每年十多吨的产量减少到2010年的区区一百多公斤,珍珠人工养殖整体萎缩,贝苗退化,质量下降,两千多年的海水珍珠历史毁于一旦。

随着红树林的衰退,广东、广西沿海历史上的“天然味精”一沙虫的产量急剧下降,价格暴涨;二十多年前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海产品如青蟹、金鼓鱼、大滩涂鱼、青蛤、文蛤、中华乌塘鳢等也越来越少,于

nlc202309020555

是我们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海产品,形成了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生态压力:东南亚国家的群众为了从出口海产品中获利,过度捕获了野生种群甚至盲目砍伐红树林,造成本国滨海湿地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更多的价值有待挖掘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树林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品牌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同,以红树林冠名的楼盘、宾馆、产品、餐饮、娱乐、湿地公园的数量日益增加。红树林湿地在净化水质、碳平衡、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效应等方面的价值也得到社会的逐步重视。根据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2003年的联合国环境署项目评估报告,我国红树林的生态经济价值每年为41.79亿元人民币,并随着中国GDP增长和货币贬值而动态增长。

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红树林周边地区普遍贫困,由于红树林保护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村民和地方政府对于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的积极性不高,于是大量的红树林被围垦为虾塘,或者被砍伐烧制成木炭出口,一边恢复一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保护中开发是促进自觉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的重要途径。为此,通过开发不砍不围红树林的“原位生态养殖与增殖技术”,解决围塘集约化养殖与红树林争夺滩涂的问题,生产高品质的海洋蛋白,成为全球红树林保护与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在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问题上基本停滞于理论探讨,急需在工程上构建生态养殖技术体系,这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监测与保护

我国东南沿海临海重化工业项目的大规模、高密度上马和滨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对红树林及其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在没有围垦和人为破坏的情况下,成片红树林“自然死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健康状况”是量变,“死亡”是质变,是量变累积的最终后果。为了有效保护红树林,必须在红树林消失之前掌握其退化的原因与程度,并加以针对性的管理。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林子的存亡,忽视了林子衰退过程的蛛丝马迹。我们应该针对海平面变化、人为干扰、外来物种入侵、潜在的重大污染物等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创立快捷、简便、敏感、可追溯的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建立永久的生态监测站。

主观上讲红树林越多越好,但目前我国可重建红树林的宜林滩涂已很少,初步估计在2万公顷左右,而且在海洋功能区划中还要考虑其它的用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宜林滩涂会变得更少。非宜林滩涂种植红树林要么成活率很低要么成本极高,有时还不得不利用外来种(如无瓣海桑、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因此,一方面要将红树林可生长的滩涂尽可能划为造林用海域,另一方面国家应开始考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红树林的后退空间,将历史上原本为高大红树林生长的沿海虾塘、盐田、盐碱地逐步恢复为滩涂,这样可使我国的红树林宜林滩涂扩大到约7万公顷,可极大增加我国受红树林保护的海岸线长度。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9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上一篇:心灵美教案下一篇:单项式的乘法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