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精选6篇)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 篇1
在 在 2020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在 2020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1
同志们:
前段时间,我们紧锣密鼓地进行了机关人事调整。在大家的共同支持配合下,机关调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一是看素质、看贡献,重政绩、重民意,提拔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同志,实现了德才兼备;二是充分考虑、比较每位同志的气质特点、能力优势、缺点不足等因素,做到了年龄、气质、性格互补,实现了选好配强;三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机制上能上能下,灵活自如,实现了人文调整。今天,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在你们带着新的身份走上新的岗位之初,在这里组织召开集体谈话会议,既是一次教育,更是一次动员。
对大家来讲,当下是“新的开始”,每个人都是“新人”!新人新岗是“新人”,老人新岗是“新人”,老人老岗也是“新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新的任期、新的开始,大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又将面临新的工作职责、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要求。新队伍新班子的成立,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和新的征程。接下上一任班子传下来的“接力棒”,如
何将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如何为教育名区做贡献,“跑出”二七教育体育的新辉煌,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当前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新的征程,我们必须要新班子、新气象,切实履职尽责。一要服从安排。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方显澎湃,一个人的作用、能力,也只有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才能得到正确发挥与提升。此次调整,班子虽已作出万般努力,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我们的安排是从全局乃至全区教育体育事业大局考虑的,大家要深信组织对每位同志都是关心的、爱护的,无论哪种安排,都饱含了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希望每位同志都能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大家与小家、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多算大帐,少打小算盘;懂规矩、守纪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计个人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迅速将思想统一到“教育名区”建设上来。二要准确定位。调整已经结束,队伍已经集结。新的机关队伍有了准确的角色定位,才能肩负起新使命、履行好新职责,实现“魅力二七 教育名区”的共同理想和“六名工程”的美好愿景。教体局是全区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也是信息的交汇点,是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我们这里一旦出了疏漏,整个二七教育体育系统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教育名区”建设是一场硬战、苦战,在这场战役中,名区建设就是旗帜、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在座的每一位尤其是科室负责人,都要充分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既要统筹全局,抓好管理,当好指挥员;也要亲自投身战斗,负责落实号主管的工作任务,做好战斗员;更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为师生,为群众,为“教育名区”建设的大局,为二七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切实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做好服务员。要认识到职务再高,都是人民的公仆,切忌颐指气使,做官老爷;得过且过,做撞钟和尚;工作漂浮,做行为侏儒。三要尽心尽责。“教育名区”建设马上就要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二七教育行政部门的我们,每个人都对应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就像网上的一个个结点,哪怕只是其中一个出了问题,整张网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处在这个位置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尽职尽责,用力、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不敢也不能有任何差错闪失。今年,国家、省、市都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绘就了教育发展蓝图,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组织给予大家殷切的期望,群众寄予大家深深的厚望,同志们一定要树立“教育名区建设就是‘我’的责任”的意识,立下“我为教育名区做贡献”的决心,要有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一种“在其位,谋‘好’政”的责任感、一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各自岗位干出一番无愧于组织信任、无愧于人民重托的业绩。
新的征程,我们必须有新思考,新目标,确保创绩创效。一要提升创新力。“尊新必成、守旧必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正走在“教育名区”建设大道上的我们,必须要有勇于创新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敢于争先的志气,敢想、敢说、敢做、敢闯,大胆创新,干出实绩。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学会超前谋划工作、安排工作,排除“等”、“靠”思想,用超常的大胆略和大气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举措、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事业有新作为。提升创新力,首先要解放思想。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要在竞争发展、突破发展上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勇于、善于、敢于解放思想,凤凰涅槃般破旧立新,以思想的解放带来潜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来事业的创新,开拓出一条加快“教育名区”建设的快速轨道。调整到新科室新岗位的同志,当务之急是要静下心来,抓紧时间熟悉业务、熟悉环境,尽快由“不熟”到“熟”;留任的同志,则要从“熟悉”的惯性思维、习惯套路中解放出来,由“熟”变为“不熟”,瞄准更高的目标,使工作更上层楼。提升创新力,其次要加强学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本领,可使人改变品质品性。
从平时对干部的观察以及这次调整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大家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想干事的人,但只有
“想干”不行,还必须能干、干成。我们常说创绩创效,业绩从何而来,效能从何提升?关键还是通过刻苦、扎实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本领,最终体现在业绩上。当前是一个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科学、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我们机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开会要决策问题,下校检查、指导工作要解决问题,要对所担负的工作提出思路和建议。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没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没有对情况的透彻了解,那么你发表意见,指导工作,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提出建议,就容易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如饥似渴,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深入钻研理论,找时间、挤时间学习,坐下来,钻进去,集中精力,扎实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把自己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懂教育、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须注意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不间断地学习,更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切实提升创新力。二要提升执行力。俗话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当前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目标、措施都非常明确,关键就在于如何去执行,如何去落实。我去年上任初曾对科室长、校长们讲过,提升执行力要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要善抓落实。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责任意
识,就是担当精神。目前已至年末岁尾,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工作繁杂。结合工作实际,当前提升执行力,我们要做到三点。一是干好工作不打折。对上级的政策制度、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要准确理解无偏差、深刻领会不“变味”、坚决执行不“打折”、深入落实不“走样”。要做到“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担当我负责”,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折不扣地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扎实工作不折腾。对于年底各项繁杂工作和诸多迎检任务,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折腾,不走过场,要跳出科室的“小圈子”,主动站在全局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划思考、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抓实、抓好。三是大干快干不拖延。我们常说干工作要不等不靠,年底尤其需要这种主动作为的思想。“教育名区”的创建,需要的是立说立行的“快枪手”、大干快上的“速写家”。大家一定要发扬雷厉风行的作风,坚决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断、断而不行、行而无果的不良倾向,组织定下来的事,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推进落实;对于看准了的事,不管压力多大,都要坚定不移忍辱负重地一抓到底,抓出魄力、抓出成效。三要提升运作力。刚才我也讲到,“教育名区”建设是场硬战、苦战,实事求是地讲,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的确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有来自外部的竞争,也有自身发展中的困难。但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如何攻
坚、如何运作。首先,要有一种“钻劲”。负责一项工作、做好一项工作,需要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通一行,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其次,要有一种“拼劲”。实施“六名工程”、创建“教育名区”,提升二七教育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办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来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这一场硬仗、苦仗中,我们必须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坚定执着、百折不回,操真心、负全责,干满点、常加班。再次,要有一种“韧劲”。教育名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二七教育人的不懈努力。创建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不少困难,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也会不断出现,如若没有一种韧劲就绝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对认准了的事,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扭住抓、扭住干,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沉下身子、集中精力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效益。
对于新组建的队伍,我还要再提三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顾全大局,珍视团结,形成整体合力。懂团结是大聪明,会团结是大本事,搞团结是大明白。搞不好团结,不但会影响全局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每位同志的进步和提高。因此每个科室成员之间要“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真正做到同甘共苦,风
雨同舟。“六名工程”的实施耽搁不起,创建“教育名区”需要合力。我们要倍加珍视班子团结、倍加珍惜共事缘份、倍加珍重同志友谊,切实把加强队伍团结放在关乎“教育名区”建设、关乎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一是加强主要负责同志与副职之间的团结。主要负责同志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宽容待人的气度、从善如流的雅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摸清班子每个成员的特点,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工作。副职要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当好“主角”,独挡一面地抓好分管工作;在班子集体中当好“配角”,自觉维护“一把手”和班子集体的权威,使整个班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个调。二是加强新老同志之间的团结。原有的班子成员、老同志要站在讲党性、讲团结、讲大局的高度,义不容辞地搞好传帮带,帮助新到任的同志尽快熟悉工作;新到任的同志要加强党性锻炼,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尽早熟悉岗位职责,切实担负起发展重任。三是加强“全局一盘棋”思想。要以全区教育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台,一条心干事业、一盘棋抓工作、一股劲谋发展。要善于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共建“教育名区”的强大合力。
二要“忠诚、勤奋、创新、自律”。忠诚,简单讲就是
指对国家、党、人民、所从事的事业、自己的信仰没有二心,忠诚是团体凝聚力的必需因素,也是个人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勤能补拙,勤能生智,凡欲成事之人,都不能缺少勤奋这一要素,它主要表现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作为,持之以恒;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如果破旧立新的勇气和魄力,没有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墨守成规是实现不了事业大发展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作为一个机关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摆正位置,树立良好的形象,把握住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注重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办事不离“章”、行为不越“轨”。
三要做好衔接,加快节奏,抓好各项工作。调整工作已经结束,大家要尽快交接,做好衔接,一定要立即到岗,立即到位,立即开展工作,不能出现管理的真空,不能因为工作的交接影响工作和管理秩序,更不能因为交接中出现的疏忽,给机关、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问题,这是一个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更加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更加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对科室各科员“做什么”,要细化到一件一件的任务、量化为一个一个的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岗位、每个干部头上;对“做得怎么样”将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每年年终都要对班子和个人进行优秀、称职、不称职的评定工作,加大奖惩力度,真正考出导向、评出压
力、奖出动力。对勤奋敬业、业绩突出的干部,组织上就是要让他们政治上、物质上、精神上得到奖励和激励;对在岗不履职、履职不到位、业绩平平的干部,该挪位子的就要挪位子,该摘帽子的就要摘帽子,绝不等你闯了祸,误了时、误了事后再调动;对问题严重者,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治措施,决不姑息。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相抵。有功就奖,有过就罚,奖罚分明。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责任,使我们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牢记使命、不辱使命,在全局机关工作人员中倡导形成热爱教育、热爱二七、建设二七、奉献二七的新风尚,形成勇挑重担、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气象。
同志们,我深信,此次调整,一定会调出机关整体的全新气象,调出努力工作的无穷干劲,调出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调出二七教育体育工作的光明前景!目前,新的形势、新的岗位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希望新上任的每一位同志都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履行好工作职责,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加倍的努力投入新的工作,以显著的工作成绩回报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为“魅力二七、教育名区”建设奋斗不已!
在 2020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2
同志们,今年,我局的任务非常艰巨,也异常繁重,希望新提拔和调整的每一名干部都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不辜负市领导和局党委的重托,不辜负全体干部职工的厚望,严于律己,廉洁自律,扎实工作,努力奋斗,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一、按期到岗、两天内完成交接任务。交接包括思想交接、工作交接和资产交接。首先,要充分认识本次科级干部提拔调整的目的和意义,服从组织安排,提高思想认识;其次,抓紧完成手头工作,将未完成的工作事项和遗留问题等做一份详细的清单,留给下任,实现无缝对接,力求留工作、不留麻烦;第三是资产列出详细清单,办公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交通工具等由局办公室统一调剂分配和管理,力求轻装赴岗,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工作要在“三个尽快”上下功夫。一是要尽快进入角色。注重从思想上投入,收心多谋份内之事,静心多虑新岗之责,还要从行动上进入,全心投入新岗位;二是要尽快熟悉情况,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核心。除了要熟悉工作性质,工作进程以及工作特点,还要熟悉工作环境,多沟通、多了解,摸清工作情况,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三是要尽快形成合力。进入角色、熟悉情况后尽快担负起工作任务,履行起工作职责,当好表率,树立威信,争取信任和支持,以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战斗力。工作中还要敢于负责任,善于推功揽过。
三、注重修养,加强自身廉洁自律。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每一名同志都要严以律己,加强自身建设,正确看待手
中的权利,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做到常怀从政之德、常抒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
四、科员要积极配合新科室干部工作。对于新组建的科室,要多磨合,加强配合;对于原有的科室,无论新帅老兵,还是老帅新兵,要加强协作,主动支持新科室干部工作。
五、注重原则,加强团结,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干部,提倡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原则性的基础上维护团结。通过你们每个人的表率作用,在规划局营造一个“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氛围,开创规划工作新局面。
这次被提拔的科级干部,民主测评、广泛推荐和演讲答辩得票率都较高,这这说明你们是比较优秀的,在群众中是有威信的同志,但并不能说明你们没有缺点和不足,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保持平静的心态走上新岗位。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 篇2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 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是要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矛盾、瓶颈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着力点定在转型向纵深转折;探讨各级行业协会面临的改革, 着力点放在改变协会工作方式、增强独立于市场和竞争的能力;对“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框架原则及主要目标进行讨论, 着力点定在实现2020年的阶段目标。会议还将对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预判、预警, 使今年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1 两年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自2012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会以来, 全国建材行业各级协会和各大企业集团、副会长单位, 围绕行业发展和自身改革, 以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勇气, 面对建材行业增长减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传统产业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发展艰难、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缺乏新技术和政策扶持;面对日益提高的节能减排要求;面对工业制造业的多半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大家齐心协力, 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新增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建筑石材加工、石膏、玻纤及制品、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产业在建材总量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 由2012年的45%到2013年的46.3%, 预计2014年将增加到48%。节能减排年年有新的进展, 据测算2013年建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降低20%, 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都低于建材工业增长速度,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绝对量降低2%, 粉尘排放绝对量降低13%, 氮氧化物排放绝对量增长3.7%。经济效益年年都有提升,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 168亿元, 同比增长20.3%;2014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230亿元, 同比增长13.8%。总体上建材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位于全国工业制造行业的前三名。
在此, 我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 对全国建材行业的同仁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近两年全行业主要开展的三方面工作是:
1.1 紧紧扭住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放手
第一、确立了“一个战略、两个支撑点”, 为行业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 为转型升级指出了路径, 扭住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
制定了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到2030年, 中国建材工业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目标。“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由“跟随追赶”向“超越引领”跨越;“战略”的内涵是创新与提升并举, 由“靠新”升华为“创新”, 由“变强”升华为“引领”, “新”由过去依靠引入“新”变为自主“新”, 并成为发展的主导和主体。“战略”实施主要支撑在改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建材实现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为使“战略”实施有支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联合会在组织全行业的力量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准、找到了决定其能否实现的“两个关键点”, 这就是:一是必须支撑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由此组织召开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大会, 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提出了到2020年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二是必须支撑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点上, 因此制定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 向行业和社会发布, 并得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转发。其核心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并增加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同时将现有传统产业中部分能够改变功能与用途的产品转向新兴产业, 加之对传统产业本身的提升、延伸、增加制品与深加工, 使建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使战略的实施牢牢支撑在科技进步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支撑点上。
第二、把创新“三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将行业发展引向目标更高、技术更新、领域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手段虽然有很多, 但是关键点是要用“三新” (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政策) 推动与支撑。近几年来, 从中国建材联合会到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和建材大企业集团, 都不同程度地以创新“三新”推进结构调整。
为了使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 联合会组织各专业协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开展各产业摸清家底并进行三类划分的工作。绝大多数产业多少年来没有弄清的家底, 通过艰苦努力, 不仅搞清了企业数量, 并且还进行了分类。像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砂石协会等专业协会, 还厘清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技术水平和经营指标, 为下一步提升、改造与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政策既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 又是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联合会联手各专业协会将创新政策列为协会的主要职责。据初步统计, 近三年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政策 (资金) 支持共96项, 其中重大的政策13项, 标准4项;直接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研经费及补助资金为22 156万元, 其中两个“第二代”获得国家支持的资金为6 247万元。协助相关企业争取清洁生产示范补助3 810万元;争取到的砂石、玻纤等产业的减免税政策每年间接降低成本10多亿元。特别是在遏制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工作中, 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共同事先多次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并最终得到了采纳。如国发[2013]41号文件中有关改变现有审批项目的机制、对现有违规项目进行清理和取消32.5低标号水泥等, 为全行业开展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最有权威的政策规定。省、市协会在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有利于调整结构的政策方面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 湖北、江苏、天津、河北等省市协会在运用政策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技术既是结构调整的目标, 又是结构调整的支撑, 更是结构调整的依赖和动力。在制定“十二五”建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了建材主要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的工作路线图, 发布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纤、墙体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从技术导向上明确了产业结构提升与调整的目标;保持了向国家科技部汇报联系渠道, 每年听取他们的工作指导;恢复了行业申报项目的渠道, 推荐了以两个“第二代”为主的一批国家重点专项的列项以及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国家为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对重点项目实行先由企业自筹经费研发、国家后补贴的政策指导下, 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旗下的所属单位以行业大局为重, 共投入自有资金33 628万元用于两个“第二代”的研发;近三年建材行业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8项, 这些都对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标准既是结构调整的依据, 又是结构调整的目的。把创新标准作为调整结构的主要抓手, 制定了标准创新工作路线图。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已经废除了针对性不强、不起作用的标准32项, 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大继续清理和淘汰的力度。根据有效性、时效性和对调整结构有对应作用的要求, 创新提升修订了161项标准, 并制定了一批行业协会标准且得到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全行业对标准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和标准工作的创新力度是空前的, 可以说是建材行业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既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 也是结构调整的目的。针对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联合会联手19家专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了《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节能减排倡议书》。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中国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活动, 已经完成了节能减排分会的筹备, 设立了节能减排服务平台中心。全行业的多数骨干企业在余热发电、脱硝装置、收尘设备更换提升越来越普及。尤其从今年以来, 水泥行业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减排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使建材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与结构调整的目标相一致, 坚持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联手政府统计部门、有关省市协会和各专业协会、重点企业, 不仅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找出指标升降的来源与根源, 还十分注重分析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的工业增加值, 以导向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注重低能耗建材、技术玻璃、高档陶瓷、玻纤、建筑石材加工等轻质材料在整个建材工业总量中的比例变化, 以有效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行业协会和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都积极参与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不仅为行业经济运行提供了预警、预判和预告, 还为结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严峻现实, 联合会积极倡导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由工程承包转向以资本投资为主的国际化经营, 专门召开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 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解读“走出去”的有关政策规定, 还请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材国际、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等企业介绍“走出去”的实践与体会。会上几十家企业联名发出了“走出去”宣言。会后, 联合会已经开始梳理实施“走出去”的政策和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的职责任务, 意在加快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 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引导行业改变发展布局。
第三、以“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作为保障行业经济运行效益、化解产能过剩和调整结构的主要措施
针对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联合会一方面多次向政府部门当面或书面专题汇报, 表达不能再批各种新建项目, 对新建项目审批必须用改革的思路改成多方参与、公开公示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全行业提出了“两个遏制”即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三个加快”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两个“第二代”研发、节能减排和兼并重组的步伐。制定了《建材行业遏制新建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六个一批”。此举不仅得到了全国建材行业积极响应, 而且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近两年来, 联合会、水泥协会以及玻璃协会先后召开20多次的宣贯国发[2013]41号文、遏制产能新增的座谈会和论坛, 有15个省的省级领导出面支持与批示, 明确指示其政府部门参加会议, 有22个省市的工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参加了论坛, 有25个省市协会配合了会议的举办, 有近2 000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 有444家水泥企业联名承诺不再新增产能。同时, 组织了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和加快“第二代”研发的万里行活动, 走遍全国六大地区, 有500多个企业、20多个省市协会和政府部门参加。对企业举报并经过核实的7家违规新建新增产能的企业在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杂志等行业主流媒体上曝光。联合会、水泥协会、玻璃协会先后向7个省级政府、13个省市经信委、发改委和相关的当地省市协会致函, 多数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 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线建设得到了一定遏制, 减缓了对存量市场的冲击, 使大企业更加理智地面对市场竞争, 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尤其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使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在工业部门中保持较好水平。中国建材集团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 位次比2012年前移46位;金隅集团在北京市整个建材行业效益下降情况下一枝独秀, 蒸蒸日上;海螺集团一直一马当先, 收入利润率2013年增幅达22.8%, 2014年还会更高。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新明珠集团、玻璃行业的福耀集团和南玻集团等企业一直在行业中效益领先。全国水泥行业1~9月份已实现利润530亿元, 有望全年达到800亿元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水泥、平板玻璃的技术装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 紧紧抓住水泥、玻璃两个“第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 在2012年明确定义、目标的基础上, 2014年制定了两个“第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标准和验收规则, 并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分工, 目前大家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推动兼并重组步伐, 以解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分别制定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了平板玻璃行业重点支持培育的大企业集团。同时, 联合会专列了兼并重组的政策研究课题, 意在促使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出台有关推动政策。
关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面已经提到, 有了专门的纲要与配合的措施。
相信随着“两个遏制”“三个加快”的推进,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后续持久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1.2 联合会与省市建材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专业协会形成了“联手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联合会在制定了与省市建材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专业协会联手合作联系制度的基础上, 增加了工作的联系和信息的沟通, 由此大家都增强了联手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联合会、专业协会与各省市协会近两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成功地开展联手合作:一是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在制止新增产能、核实与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工作中基本上都是联手进行的;二是联合会、专业协会在各地召开的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精神、“万里行”和各种论坛会都是由省市协会和副会长单位参与并共同联手举办的;三是在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全国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奖评奖表彰工作、建材行业“调结构、练内功、增效益”百家优秀企业的评选表彰活动、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培育评定活动等, 都是由省市协会、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推荐, 再由联合会确定的。
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也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一是凡重大的全局性的工作, 如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建材新兴产业、上报的有关产业政策建议、在全行业开展的相关大型活动, 在可能的条件下基本都是联合会与有关专业协会联名上报、联名发布、联合行动;二是在修订原有的标准、创新标准, 尤其在制订行业协会标准、对外反倾销活动、每季召开的行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 基本上都是联合进行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整合利用现有的展览资源联合办展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如建筑陶瓷工业展, 在联合会、贸促会、建展公司、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协会的共同努力下, 联合了行业20多家骨干龙头企业, 使陶瓷工业展规模从历史上没有超过5万平米一跃扩大到2014年的8万平米, 并且创建了陶瓷产品展, 使总规模达到了10万平米,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展, 得到了陶瓷行业的一致赞赏。
总之, 无论是省市协会, 还是专业协会, 都是在行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主动与各方面加强合作, 主动发挥协会功能, 改变工作方式, 使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1.3 联合会系统坚持“两个果断”、“两个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半完成
改革添动力, 发展添活力。2012年在联合会系统工作会上我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建材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定不移地加快与深化联合会系统的改革。联合会系统要果断地向企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转型, 果断地按照市场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由此2012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成果年, 2013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突破年, 2014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转折年, 可谓是一年一大步, 步步有脚印。
直属单位和投资实体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一是将业务接近或相近、管理容易统一的四个单位重组为两个实现“五统一”的经营单位;二是直属单位中服务功能与联合会管理部门的业务相近有连接的, 组建十大服务平台, 实现企业化独立经营;三是针对直属单位主营业务发展已经受限的状况, 提出了拓展新领域、延长产业链的十大突破点;四是管理制度、用人方式、薪酬分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
联合会本部、专业协会、分会的改革迈出了三大步:一是完成了“三定”。2012年联合会本部进行定职能、定岗位职责与职数、定在岗人员的“三定”, 2013年各专业协会实行“三定”, 2014年联合会各分会实行“三定”。“三定”实施过程把用工合同制、用人竞聘制、薪酬按贡献和责任大小挂钩的多劳多得分配机制贯穿全过程, 企业化运行从制度上得以落实。二是开始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三定”时将各专业协会职能主要定位在“引领、协调、服务”与壮大自身实力, 提高能力的协会工作基本职责, 在实施过程中, 联合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现场办公会、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 始终将其工作的重点引向行业的共性和瓶颈方面, 从而绝大多数专业协会已经把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了解与解决本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主动争取标准修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连接, 作为协会的主要职责, 使满足处理琐碎事项、满足别人招呼后跟着转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与转变。三是联合会、专业协会的自身制度建设和创收能力得到了较大地加强与提高。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运行的需要, 联合会、专业协会都重新制修订了一批规章制度, 尤其对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创收与分配挂钩的制度普遍得到重视, 从而活力不断增强, 23家专业协会2013年底的总收入和联合会本部的总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
联合会本部的改革在2012年“三定”后, 根据新的形势又将进一步调整职能, 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事实上现在很多做法已经开始体现了新方案的要求。例如, 不断修改完善考核办法, 将引领行业的职能和服务创收作为考核与效益挂钩的主要内容, 以改变满足过程、满足听汇报、满足相互转手、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再如, 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平台已经开始独立考核, 准备转向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企业化管理;已经开始了将联合会系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变为企业化管理模式, 财务报表已经调整为企业格式财务报表, 以利于企业化考核, 已经制定了联合会本部的各种创收进行独立核算的成本分摊办法等一系列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联合会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总结大会之后, 做到督导组不撤、整改不停、学习不断, 对梳理的需要整改的279个问题分成三类, 加强了顶层设计、跟踪落实、成果落地三个环节的管理。目前, 已经进入第二批问题的整改。同时, 从党委、支部到工会、团委都制定了工作职责, 并实施了两级班子的党风廉政责任制。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大大增强了责任感, 调动了积极性, 联合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指标翻了一番, 提前了一年半完成了联合会系统的“十二五”规划。
当然, 联合会的工作和联合会系统的工作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担当意识不够坚强, 引领行业的能力与实际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 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改革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
2 当前建材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建材行业的发展和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 通过形势分析, 我们仍然面临着五大矛盾和挑战:
2.1 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产业产能利用率越来越低, 但雷同水平的产能新建虽然有所遏制但尚未真正遏制住, 存量市场还在受到增量冲击, 恶性价格战往往难以避免, 经济效益基础不稳。化解产能过剩理论上有“六个一批”, 但实际上除向国外“转移一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一批”和通过两个“第二代”研发“提升一批”有操作性之外, 其余的路径都很有限。转型升级向顶端提升尚缺高端技术;横向产业扩展比较简单的还可以, 但追求附加值高、精加工又缺乏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向行业外延伸, 真正可以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品少, 也有局限;向国外转移还有创造条件和准备的过渡期等等, 所以转型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都遇到了内外的种种困难。例如, 本来一些矿产资源是建材产业链延伸与组合成产业链的对象, 但企业在市场上直接得不到资源配置;像商品混凝土这样容易延的产品, 由于市场缺乏规范, 标准与进入门槛低, 优劣不分, 导致应收账款近半, 人们不敢大胆进入。最揪心的是落后产品受到利益保护, 在市场中仍能生存, 淘汰不力。加上一部分企业只能坚持原有阵地, 不会跨越发展, 致使整个转型步履艰难。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各种困扰和自我突围, 如果传统产业只是停留在限制、遏制与无序竞争中打圈圈, 必然贻误转型时机, 后果将不堪设想。
2.2 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技术研发与储备均不足, 制约瓶颈尚未突破
我国建材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化进程缓慢。建材行业进入国家明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仅占建材行业总量的约10%。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目标与方向似乎明确, 又似乎不明确, 发展重点和攻克瓶颈在行业顶层也并不十分清晰, 直至今年才有了一个发展纲要。科研的体制分割造成了资源相对分散, 研发力量、研发设施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3年底, 建材新兴产业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仅5家, 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仅6家, 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9家, 从而造成大的研发项目“扛不起”, 小的“瞧不起”, 两头抓不住。不仅有体制的原因, 机制导向上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上多数单位与当期的经济效益挂钩, 一些科研人员, 特别是领军人物心思沉不下来, 基础理论研究顾不上, 突破点找不到, 因此只是择机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发展, 形不成产业化、规模化。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 与传统建材发展的历程相比, 新兴建材发展获得国家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撑的项目非常有限。缺乏重大专项列进扶持的倾斜政策, 仅靠企业自有资金研发难以形成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从行业管理和协会工作的角度看, 也缺乏对其顶层设计, 没有组织相应的产学研联盟对其瓶颈进行攻关, 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新兴产品在市场应用中碰到的瓶颈问题,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久而久之, 本来一个事关行业发展命运的产业, 关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却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如果建材行业这个硬仗攻克不下来, 后续发展、转型升级、资源附加值的获得, 以至从总体上实现万元产值能耗降低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目标, 都将大打折扣和难以实现。
2.3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 发展布局亟待调整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既制约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影响产业布局的合理形成, 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像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建材企业数量仍然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相对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企业多、小、散不仅是一个外观状态问题, 要害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而且经营不经济,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 节能减排难以达标。前几年行业的兼并重组出现过好的势头, 但是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加之国家在兼并重组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机构推动, 这几年几乎徘徊不前。像北京金隅集团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工业厂区搬迁调整之机, 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相关相近的产业同时搬进产业园区, 实行多种产品功能合一、多种产品一地集成, 分别管理、统一销售的集约化产业组织调整的仅仅是少数。
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传统产业国内过剩, 一些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 但作为世界建材大国, 无论从产量上占世界建材总产量的将近60%, 还是以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技术装备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建成水泥项目的能力、中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公司在国外承担建成玻璃项目的能力, 都证明“走出去”的时机和改变产业发展布局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这是改变与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又一大举措, 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 是事关中国建材工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是在自己的圈里打转转还是走出国门大显身手的战略选择, 也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布局与方向的头等大事。
2.4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 有效的主动措施不足, 半数以上企业未能达标
建材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执政党的理念与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共同需要, 进而制约性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接踵而来。就节能减排实现的路径来说, 无非是通过创新技术、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 从根子上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量;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与突破难点和瓶颈, 实现重点领域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共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强化管理和设立服务系统督促与协调, 全面推进与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就建材行业来说, 客观上有窑炉加矿业生产特征和使用其他燃料替代很有局限的缘故, 在工业系统中能耗总量和排放总量都是前三名的大户。但由于技术创新在推动结构调整、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品种、提高附加值的效果还不明显, 使得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排放达标的企业不足一半。有的产业标准太低、达标了也不环保。由于技术创新不力受阻, 政策力度不足, 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总体的或专项资金支持, 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系统, 总体上节能减排步伐缓慢, 只有30%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数行业差距甚大。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产业, 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通道和新的投入, 是难以提速的。很多情况下只靠企业单打独斗, 形成不了全国性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性的合力。由此只是喊得多, 有效措施落地少。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不及时地采取措施, 不仅经济上会受罚, 社会舆论会谴责, 更会严重的是会拖经济社会进步的后腿。
2.5 行业协会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竞争意识有待加强、工作方式亟待改变
行业协会组织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限期性的改革任务。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的同时, 还将面对一业多会的竞争与挑战, 意味着由原来的唯一对口的协会组织很可能变成多会共存与竞争。由此以前的依靠政府和当好政府的助手是相对固定的, 以后变为只有发挥作用的协会才能得到政府选择性的支持。当然, 事在人为, 无论是归属体制的改变还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都将取决于协会自身的作为。目前省市建材行业协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 既有先天的优势, 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也存在固有的劣势, 市场化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服务功能不全;机构人员不足且缺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与重大问题的能力, 经济实力普遍比较脆弱。由此, 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从改变工作方式着手, 将自己从繁琐的事务圈子中解放出来, 把自己定位在引领行业发展与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 定位在依靠自己的服务功能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增加上来, 每年做成行业与企业共同需要的若干项大事, 做出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 这是面对竞争的最好选择。如果行业协会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主动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职能, 不提升自身能力与功能, 不仅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不了作用, 就连自身也会难保。为此, 必须树立市场意识, 增强竞争意识, 加大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的力度, 这又是摆在各级协会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和最大的挑战。
3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对于联合会的全体会长, 对于省市行业协会领导和各专业协会的领导来说, 都肩负着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历史责任, 因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建材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瓶颈, 是这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1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和根本
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 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都在调整, 都是依靠发展信息经济、科技经济、金融经济支持与支撑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发展。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总体看也已从增速减缓后都开始转向质量效益型。但是这种转变无论从范围、力度、效果上都是有限的。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打破国界的新格局, 从各行各业向他国他行业渗透和延长各自产业链的新趋势, 从人们寻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探索集约经营的发展新模式, 其发展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与转折。为此, 近二十年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该向纵深转折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以加快自身观念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与引导新萌发的新的发展方式并加以创新和推广。目前, 建材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多种变革性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体可归为五大转变:
一是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转变。由过去完全盯在中国本国发展, 以中国市场为市场, 以中国需求为需求的传统市场观念开始被冲破, 真正转向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且一些企业把新增产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部分营业收入立足在国外实现, 两个市场的发展布局已经开始。
二是发展正在转向冲破传统的行业界线。各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相互跨越、相互渗透, 通过创新提升, 改变产品性能、功能与用途, 进而跨进他行业与他行业连接产业链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行业界线在淡化, 产业跨越延长在强化, 形成新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的营业收入将从其他兄弟行业发展并与其配套中获得。
三是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由被动地为建筑工程配套转向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牵引建筑工业化施工和建筑业的变革, 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相互推进, 建筑材料不再完全被动地由建筑应用支配与选择。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经营、建筑工业化与建材产品的集成融为一体, 开始打破按部就班完全由设计决定施工、由施工选择材料的传统作业方式, 而由建筑材料商创新新产品、改变建筑构造, 由建材经营商与建筑经营商二者合一的发展模式, 其配置效率、集成效率、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这种模式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四是产业发展布局模式正在向集成转变。传统模式有一个产品有一个布点或形成一个工厂, 这种方式已经被相互有关联的产业、多元功能合一的产品、集中布点在同一产业园区或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方式所代替, 综合型的、混合型的产业园区开始成为某个地域的生产商与供应商, 节地、节省综合管理成本和销售一体化的优势远优于一地一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
五是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由单干转向联手。传统观念偏重于一门一户的发展与经营, 自管自的发展, 自管自的经营。而事实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在于体制形式, 而在于资源利用与组合方式, 进而一些企业或集团开始转向以自身主业扩展与延长产业链为基础, 与自身主营业务相近的企业进行重组或联合经营, 由独立经营向相互交叉持股、联合发展的模式, 替代传统的一门一户的发展经营方式。
这些转变尽管形式不一, 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向。它们是在打破现存的方式而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基点上形成的, 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与转折的趋向,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认真加以总结与引导。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在支撑点上才能有着落。没有一定的形式支撑, 转变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现实。因此,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路径与支撑点, 想法变了, 路径就有了, 才称得上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3.2 全行业和协会工作的主线要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坚持五个“紧扣”, 努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1) 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 实现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 真正形成“两翼齐飞”
传统的建材产业必须坚持控制总量、坚决遏制新增, 遏制雷同技术产能的重复建设。所有产能过剩的传统建材在都必须遏制技术雷同的新增产能以外, 都要以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为牵引, 都要制定各自的创新提升技术装备的目标, 实现产业升级;每个传统建材产业都必须提出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 促进结构优化;凡是有延伸功能和深加工潜能的产品都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作为新的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使传统建材在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发展方式, 增加附加值要照常发展与增长, 实现量的增幅减速之后, 经济规模与效益不但不减, 反而必须继续增长, 这是转型升级的标志。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和实现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要紧紧围绕七大领域, 展开各有侧重的创新与提升, 通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一批重大专项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组织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开发一批高档次的新产品, 通过围绕高档玻纤与复合材料、碳纤维、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瓶颈攻关拓展一批新型产业, 通过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 使产品发展方向、路径、规模为实现其半壁江山提供牢靠的支撑。
(2) 紧扣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放手, 创新“三新”撬开瓶颈、打开通道, 奠定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的基础
目前, 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多方面的, 不攻破已经不是影响瓶颈本身而是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短缺, 技术标准瓶颈、政策瓶颈、节能减排的瓶颈等都与创新“三新”, 与运用“三新”的目标确定和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创新的瓶颈是诸瓶颈中关联度最大的, 应作为攻克的重点。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顶尖的技术开发, 因此成长性好、对建材行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的、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物质资源消耗少、开发潜力大、有带动作用的产品少, 使传统建材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都比较窄, 发展被卡壳。因此要在梳理的基础上分别组织攻关, 要撬开技术瓶颈, 抓住创新技术与攻克瓶颈一并攻关。目前联合会准备与有关专业协会和两个在京的央企组织联手攻关, 第一步将攻关重点定在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三个关键领域。各省市协会、各企业都应有自己的现阶段的瓶颈攻关目标。集行业力量撬开封锁、制约行业发展的各种瓶颈, 释放新技术、新产品, 迎来新发展。同时, 要加大攻克淘汰落后产能瓶颈的力度。由于绝大多数传统建材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标准低, 加之执行标准不严, 使低档产品和质量低劣的产品、能耗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都有空子可钻, 可以与先进企业和优质产品在同一市场生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淘汰落后产能弄虚作假, 其力度与步伐还不如以前产能供需相对平衡的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因此, 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 下大力气、下决心坚决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能耗环保标准捆在一起使用, 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联合舰队, 推动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
发展中的很多瓶颈是与政策的不到位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把研究政策、争取政策作为行业破解瓶颈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去对政策的切入与研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缺乏对政策的了解与支持, 作用发挥有限。即使有所研究的问题也缺深度和力度, 切入点针对性不强, 尤其在资金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被采纳的不多。事实证明, 所有的产业与领域发展的好坏快慢都与其争取的政策密切相关, 所有瓶颈的化解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配合。联合会与专业协会总体上配合政府解决工业系统的共性问题、跟随政府制定政策还能跟上步子, 但是自主研究的政策, 自创的、有特色的、能针对解决专项的政策太少。要突破瓶颈, 首先必须突破政策研究的瓶颈。联合会与几个专业协会已经联手将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垃圾、兼并重组、节能减排、“走出去”等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六个方面的政策研究, 准备与有关企业一道进行一对一的共同开展政策研究与跟踪落实, 以推动建材很多瓶颈破冰。各省市协会和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也应把政策研究列为主要工作, 相互呼应, 共同推进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刚性化。
(3) 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国内兼并重组步伐和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 实现发展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是行业提升、提高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既包括地域性、区域性与集团型的相关产业的整合与集中, 也包括同类产业或非同类产业的一体化集约经营。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过小, 资源能源利用不经济、环保落后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最现实的是如何以国内大企业为依托, 开展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建材行业一般一个产业就有上千家企业, 有的几千家企业, 甚至几万家。不要高估, 通过兼并重组, 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低、能耗排放相对高的企业与先进的骨干企业的差距在现有基础上先缩小一半, 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巨大的节能减排成果。因此, 必须从政策着手、机制着手, 推进政府改变机制, 对兼并企业的资金来源、兼并过程的成本补贴、多层次上缴所得税等问题有优惠政策, 对被兼并的企业的历史旧账、人员安置等都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要营造一个小企业主动向大企业靠拢、投奔大企业、主动要求并入的市场机制。
“走出去”的时机与条件都已成熟。在国内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 发挥中国建材工业优势,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的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 要毫不犹豫地将资本“走出去”作为调整结构, 改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各级协会组织要为“走出去”牵线搭桥, 创造条件, 当好红娘。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摸清“走出去”的政策规定, 争取进一步降低“走出去”门槛, 减少审批程序, 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非经营性风险。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建材企业“走出去”供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 建立一套为“走出去”服务的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投资背景的相关材料, 不使每个企业都花精力分别研究;开办“走出去”的各种培训班, 提出备选国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协调解决有关金融、海关、证券、法律、商务方面“走出去”的工作。总之, 要建立一套“走出去”的服务机构与机制, 使“走出去”有目标、有步骤、有政策与规则支撑。同时, 在遏制新增产能的同时, 各级协会组织都要动员与组织相关企业转变发展布局思路, 由国内发展为主及早转向国外发展。
(4) 紧扣节能减排, 创新机制, 建立服务产业链, 及早推进绝大多数企业达标
从政府到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都非常重视, 很多法规性的规定接踵而来, 时间紧逼, 已经开始了倒逼机制。要解决建材行业多数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并不那么容易, 目前很多企业压力巨大、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且还不能持久与稳定。从总体上看, 还缺乏针对多数企业的状况有总体性的推动机制和政策。因此, 要以探索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 形成政策运用、创新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设立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方面, 要采取疏导、鼓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导向, 既要坚持运用差别电价、碳交易等做法, 对不达标的从经济上重罚, 但又要对协同处置垃圾和废弃物、污泥与节能减排达标的企业政府要有优惠与补贴政策, 对率先达标的企业在税收上在几年内有一定减免等鼓励政策。目前一边倒的做法只是压力大, 进展慢, 效果不一定好。二是要把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根本途径, 以改变产业、产品结构, 改变生产方式, 增加附加值, 改变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生产方式, 将之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路径。三是要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装备创新提升作为重要环节, 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选择各产业卡脖子的技术装备进行一对一的对标并组织攻关, 同时对能耗与排放高的设备不到期也要让其提前退役, 对收尘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设施提出限期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四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效的系统工程, 为此, 建材行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具有建材特色的服务于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服务系统。在即将成立的节能减排分会和已有的节能减排中心基础上, 联合会将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国建联信公司, 联手相关企业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体制的节能减排服务中心 (公司) , 主要从事包括政策导向, 节能减排认证、评估、达标的检测, 提供各种咨询与技术的服务, 直至拓展到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的专业队伍。
(5) 紧扣协会体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 确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 奠定生存与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协会组织的改革方向与目标, 并且提出了要限期完成脱钩, 协会组织成为独立于市场的社团组织已经定性, 这是对所有的协会组织的挑战。随着政府职能的精简与转变, 现有不少政府主办的事连政府也不做了, 不再可能从政府接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当然政府仍然是协会必须紧紧依靠的, 只是依靠的规则变了, 以前是唯一对口的, 以后是竞争选择性的。由此经济上依赖政府支撑不能继续, 必须独立市场。尤其是一业多会的机制将形成一个产业有几个协会都在为其服务的竞争局面必将出现。为此, 改革已经到了家门口。
面对改革, 首先要坚持正确定位。协会的职能定位是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改革的目的。如果行业协会不主动研究与导向行业发展的趋向、矛盾与问题, 不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和组织协调攻克影响发展的瓶颈, 无法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协会就会失去信赖, 失去市场。由此, 协会工作的定位必须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 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产品进入市场的应用问题, 才有需求, 才有作为。协会自身的改革必须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才能提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才是最靠得住并且有持久力的依靠, 才能有所作为, 想做事就会有作为, 有作为就会有地位和竞争力。
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业多会的出现本身是对协会组织的一种鞭策, 是由企业、市场、政府选择由谁提供服务的创新机制, 我们所有一切都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谋划。过去由政府罩着, 习惯于受他人拉动与支配, 满足于供情况、写汇报、送材料、发文件、下通知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的方式, 不能再作为协会工作的主要支撑。必须变事务性为引领性, 变中转性为协调做实事落地型。
必须以独立自主、独立打拼市场、靠服务功能与作为获得生存发展。要变依赖政府为独立市场, 变被动服从式为主动出击型, 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为市场化竞争。只有具有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家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探讨和尝试的方式。
我认为在协会和政府脱钩的过渡期内, 最主要的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政府脱钩仅是隶属关系的变化, 业务上还要加强与政府联系。由于在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或行业导向、专项优惠政策时, 可能存在政府手里有着两份以上的同样报告, 供政府选择, 因此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密切联系政府部门仍然是一项主要工作, 否则容易被他人占先。二是强化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一业多会的竞争不仅是平台之间的竞争, 关键是人与人的竞争, 没有一批热心于行业工作, 业务熟悉, 既懂业务又懂经济, 既有基层的微观经历又有宏观的把握能力的若干骨干人才, 竞争力无从谈起。如果引领不知道方向, 协调不知切入, 服务成为抽象, 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三是经济上要独立。通过拓展服务功能, 开展公益性的各种活动, 形成自身独创的协会经济收入。经济是基础, 也是竞争力的象征。如果经济不自主, 想开展的工作受限, 应开展的工作也不敢进行, 久而久之, 自身会丧失市场竞争力。
最后行业协会之间、专业协会之间除了正常的业务关系外, 还应打造协会系统相关信息联络、资源共享的网络机制。同一类问题的研究, 不要人人介入, 花精力太多, 同样的引领功能与作用, 也没必要人人都去琢磨一套。一些地方协会成功的做法可以加以推广与借鉴。除此以外, 在上面提到的设立行业节能减排系统服务中心、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10月30日刚刚成立的建材行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联合会可与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手, 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服务也可以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 各负其责, 共同推进服务与创收。
在这里我要再提一句, 无论是中国建材联合会, 还是省市协会、专业协会, 不仅与大企业有着工作的关系, 大企业还在帮助协会开展工作方面从资金上、人力物力上都给予过多种支持。现在各级协会都面临着艰难的改革, 也希望各大企业对各省市协会的改革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 我代表协会系统表示衷心的感谢!
3.3 关于编制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框架、目标与工作要求
(1) “十二五”圆满收官, 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
在讲“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前, 先说一下首先必须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 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十三五”。距离全面完成与超额完成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预测, “十二五”规划任务中, 对于兼并重组和主要产业的集中度目标可以完成;工业增加值、节能和综合利用利废目标能够提前完成;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超过预期20%的目标, 可达25%。其中“十二五”期间的总的环保减排目标和浮法玻璃优质产品比例等指标还得花大力气才能实现, 为此还要作极大的努力。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十二五”结束时要达到的主要标志:一是化解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路径一定要突破, 盲目扩张势头必须得到遏制, 新一轮的落后产能淘汰的目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二是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的攻关瓶颈必须得到突破;三是节能减排有转折性突破, 60%以上企业环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四是主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取得新进展, 两个“第二代”核心技术研发基本得以突破;五是“走出去”在各产业全面开始启动, 水泥企业“走出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达到这一目标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基础。
(2)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 是我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对于能否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关系极大。这个时期是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又是主要产业与国际领先对标开始超越的起步阶段, 也是决定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 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夯实基础的时期。因此, “十三五”可以定为超越与引领做好准备的关键五年。
建材工业“十三五”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建材工业的发展模式要由“速度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源动力由依靠“市场需求拉动型”转为“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方式由“工业制造单一型”转向“工业制造与工业生产服务并举型”;发展的市场布局由国内为主转向国内国际同步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型”。通过“十三五”期间五年的发展, 使我国建材工业在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布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转折性的突破与提高, 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目标一是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像两个“第二代”一样, 制定了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目标并与国外对标之后确定各自的技术装备研发标准。
二是建材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其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产业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与拓展,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传统建材产业全面得以提升, 自身通过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所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传统建材产业总量的50%。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驱动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拓展领域、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来源, 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提升迈进世界领先水平。50%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 先进装备国产化率达到50%~60%以上。主要产业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节能减排瓶颈得以突破, 水平显著提升, 以政策引领、技术提升、机制健全, 推进建材行业节能低碳, 实现迈进绿色发展。所有企业的能耗全部达到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达到届时排放标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再降低30%。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度, 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主要产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各产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总数的30%左右;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 一批优秀企业率先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六是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实现由工程承包建设向“走出去”以资本为主在国外投资经营,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际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增加, 建材工业在国外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1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再增加1~2个。
(3) “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一是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亮点突出。主题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有明确的突破点;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有明确的转折点;亮点是建材制造型与生产服务型并举, 节能减排有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走出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占半边天。
二是要与国家“十三五”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与发展方式转变相吻合, 在规划的内容上和时间上要与《战略》衔接, 与“十二五”完成的实际相衔接;规划必须突出重点, 不要面面俱到, 要突出发展的目标定位, 发展方式、模式的改变和机制体制的创新, 尤其要把新兴产业薄弱点和传统产能过剩的矛盾找出来, 并提出解决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三是已经列举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瓶颈作为突破点, 聚焦力量加以攻克。要有目标与支撑点, 如果拦路虎不打掉, 后边的路走不通。因此, 要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的主要路径与打通发展渠道的关键点。
四是建材工业新的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模式, 应该提倡并要求继续探索创新, 使新的发展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强调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五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 编制规划的思路一定要打开, 包括在国外发展, 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变化等都要有新的内容、内涵。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 篇3
提纲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筑牢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是主动担当作为,大胆创新实践,推进公司质量效益发展
三、是持续深入学习,提升履职本领,争当懂业务懂管理的“六好”领导
四、是要注重团结协作,坚持群策群力,打造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五、是要秉持实干精神,发扬务实作风,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组织和群众信赖
六、是严守纪律规矩、廉洁勤政规定,做到心中有红线、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
正文:
同志们:
下面开始今天的座谈会,首先祝贺大家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组织考核、实践检验,走上新的更重要的岗位,也祝愿大家新岗位新作为新成果,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大进步。
这次干部调整,主要是根据公司机构调整和干部管理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干部老龄化问题,解决因地域分散机关、中心、基层干部交流不畅的问题,创造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有序接替的用人机制,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集团改革需要,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序干部接替力量。刚才...同志宣布了有关任职文件,公司对干部调整纪律做出了严格要求。下面我代表公司党委和公司对同志们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筑牢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讲政治顾大局,这是组织对干部个人提出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大家到新的工作岗位以后,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首位,持续加强党性锻炼,要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
个自信”。要持续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促用。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大局,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决性。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行政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党内职务意识,自觉践行“两个责任”,认真过好“双重组织生活”,真正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公司落地生根。
二、是主动担当作为,大胆创新实践,推进公司质量效益发展
当前我们的生产任务还很艰巨,集团公司对我们的生产给予高度重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变数有利条件,认清变数的风险挑战,妥善解决变数凸显出来的自身矛盾和问题,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节奏,做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这次干部调整很重要的就是要适应变化的任务形势,选拔一批敢担当敢作为的干部,去承担责任,进一步把担子挑起来。所以我们这些干部到了新的岗位,一定要尽快适应这些变化,一定要有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持续深入学习,提升履职本领,争当懂业务懂管理的“六好”领导
岗位的变动,职务的升迁,并不意味着能力素质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组织上给了我们新的岗位,压了新的担子,更迫切需要我们深
入学习、持续学习。这次调整一部分同志是从基层到机关、中心,还有一部分同志是从机关、中心到基层之间的岗位交流。可以这么说对于很多人来讲,工作的环境、面对的对象、管理的范围都与过去有了较大差别,过去大家对自己分管的业务都比较熟悉,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行家里手。但面对新的岗位要求,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业务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知识面,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最短的时间里补齐所缺的课程,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在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敢于破旧立新,主动对标先进水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敢想敢干敢闯的拼劲和锐气进行改革创新、大胆突破。自觉把组织要求同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取得新的业绩、开创新局面。
四、是要注重团结协作,坚持群策群力,打造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这次调整,不管是行政岗位还是党群岗位,无论是直接任命还是交流锻炼的干部,希望大家都要牢记,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只有全体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要自觉从事业出发,强化团结意识和团结精神,尽快与班子成员融为一体,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共事讲规则。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按议事规则办事,该请示的请示,不能擅做主张、我行我素,班子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按议事规则办事,遇事多听班子成员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同把
单位工作谋划好,班子副职要发挥好助手参谋作用,认真抓好分管业务,相互支持,相互补台,提升班子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努力营造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共事氛围,齐心协力推动各项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五、是要秉持实干精神,发扬务实作风,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组织和群众信赖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切实增强实干立身意识,要有功成一定有我的气概,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多干打基础的事情,多干利长远的事情,多干群众欢迎的事情,多干有利大局的事情。要带头推进企业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大力弘扬严的作风,大力弘扬实的作风,大力弘扬细的作风,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下功夫,在整改提升上下功夫,从本质上把作风强起来,用实实在在、勤勤恳恳、真真实实的行动回报组织的信赖。
六、是严守纪律规矩、廉洁勤政规定,做到心中有红线、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
坚守正道,务实为民,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要,也是干部的立身之本。希望新提拔、交流锻炼、交流调整的干部要切实增强廉政意识、宗旨意识,以紧咬不放、紧盯不松的政治品格和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持之以恒整风肃纪,努力做对党忠诚、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牢牢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守组织规矩,识进退守底线,自觉做到慎权、慎微、慎友、慎独。在用权上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严谨谨慎,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管好权、慎用权,严格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在处事上要正确对待人情事故,要求群众做
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交往上既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关系又要杜绝庸俗的人际关系,净化朋友圈、生活圈,管好身边人,争做忠诚、干净、担当得党员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积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公司的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
在干部调整集体谈话会议上的讲话 篇4
这次干部的调整,主要就是根据党政机构改革的需要,结合区情实际,经过区委充分沟通酝酿、严格推荐考察后进行的。大家都知道,这次党政机构改革,至关重要,备受关注。为保证机构改革成功,根据中央、省委、市委有关精神和要求,区委确立了系统考虑、局部调整、压茬推进、保持稳定的总体原则,明确了人岗相适、选优配强的用人原则和干部队伍结构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发展方向。区委决心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正确用人导向和激励担当作为机制,改出更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通过改革提振士气、利于工作、促进发展。这次干部调整,绝大部分都是涉及各相关部门一把手,这是本轮机构改革人事调整的第一波,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批次。在上午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人事安排任免后,还遵照省委、市委模式,按照有关程序,提请了区委全会票决,除了10名提拔任职1名调任任职的同志需要公示以外,其他领导干部马上就正式履行任职程序。为确保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与大家进行一次集体谈话,强调以下四点意见。
一、要强化大局观念,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本次区委常委会议关于机构改革部门(单位)正职人选的决定,是区委慎重研究、反复酝酿、综合各方面意见,根据干部工作表现、干部自然情况等做出的组织决定。机构改革中干部进退留转是事业需要、组织选择,每一位同志都会有个人意愿,但在事业需要和组织选择面前,大家必须放下个人意愿,坚决服从区委决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决不能强调个人原因、向组织提无理要求。实实在在地讲,每一名同志、每一个岗位的调整,都体现了区委既对事业、也对干部本人负责的态度,对事业必须庄重严肃,对干部的安排同样周全、妥善,事业和工作是大局,那是要对组织、对全区各领域发展振兴、攻坚克难,对各项工作督导检查、问效问责,同时也是对你本人、连带你的领导、下属和同志们负责的,在这些面前,个人意愿、个人利益必须靠边站,这是原则,也是道理。同志们,变动时期看定力、危难时期看担当、利益面前看品质,越是特殊时期、过渡时期,越见党性、官德、人品、能力,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志都会有很好的表现。根据《干部任用条例》62条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予以免职或者降职使用”。根据《纪律处分条例》第72条规定:“对拒不执行党组织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今天和大家集体谈话,首先就是要求同志们讲政治、顾大局、讲纪律、守规矩,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机构改革特殊时期,在xx振兴发展关键阶段,深刻领会区委决策意图,坚决与区委保持一致,尽显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本色、本分,更多发挥领导作用、引领作用,带领同志们,坚守初心,克难攻坚,履职尽责,高质量地完成好机构改革和各项工作任务。
二、要强化协同配合,有序做好工作交接
这次调整部门(单位)正职人选,有一些干部还有公示期,同时履行完组织程序后,在机构改革中各项工作还有一个交接期。那么,在履行程序以及相关机构、职能调整到位之前,各有关部门(单位)同志要团结和带领本单位的同志们,继续按照职责坚守岗位、落实任务、开展工作,有序进行交接,保证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和机关工作的正常秩序,决不能因为机构改革影响工作。在公示期满、履行完程序之后,各位职务发生变化的同志要尽快和现岗位上的同志做好交接,双方都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协同配合,现岗位上的同志要全心全力配合接任同志开展工作,传好接力棒,做好传帮带,站好最后一班岗,确保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交接顺畅,确保改革、工作两不误,通过改革促进和推动工作。涉及机构改革职能划转,现在可以着手开展前期工作,待公示期满、履行完程序后启动实施。
三、要强化责任落实,稳妥推进人员转隶
人员转隶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任务,涉及队伍稳定、工作连续。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把机构改革、人员转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定改革方向、服从改革需要,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有组织有纪律按步骤保时限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按照中央明确的“先转隶”、再“三定”的要求,对涉及职能调整的,以划入部门为主,划出部门配合,根据职能调整内容,遵循“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研究制定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转隶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并确保平稳有序做好转隶工作。各位同志,要认真负责,严肃纪律,充分团结和依靠班子成员,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要把工作做严做实做深做细,保证整体工作的连续性。这期间,也是对在座各位同志政治意识、担当意识、领导能力的考验。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需要调整谁、需要留下谁、需要转隶谁,都是改革需要,都是事业需要,都是发展需要,无论哪个科室、哪个层级干部,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决不允许向组织讲价钱、谈条件,对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要严肃纪律、就地免职,情节严重影响机构改革进程的,坚决严肃问责,予以纪律处分,绝不姑息迁就,坚决维护党中央改革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要严明纪律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实现新时代xx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有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区委决意通过这次机构改革,改出良好面貌,改出过硬作风,改出激昂士气,要让“想干事有本事、说真话办实事、敢碰硬有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有舞台有机会,及时使用起来、提拔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希望同志们能够顺应机构改革需要,顺应xx发展需要,切实把区委决策部署贯穿和贯彻落实于机构改革的全过程,更加集中精力、心无旁鹜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机构改革纪律和要求,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干部人事纪律、机构编制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纪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要沉下气来、安下心来,保持定力,立足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依法依规妥善圆满地做好人、财、物的转隶和交接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确保档案、资料等妥善保存,确保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按照区委决定,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将严肃查处机构改革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同志们,这里我要特殊强调一点,目前我区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即将来临的全国“两会”期间的信访维稳工作。在今天的集体谈话会议结束后,各位同志要马上进入工作岗位,以党政一把手的角度,进入工作状态,既要做好本单位的稳定工作,也要做好本部门负责的信访维稳工作。要充分认清当前全区严峻信访形势,要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强化措施,维护稳定,对信访维稳工作严防死守,做到心中有数、尽职尽责,要把信访维稳工作当成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决做到“五个坚决防止”,达到“四个确保不发生”目标。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 篇5
同志们:
同志们,如何顺应形势、聚势突破、争创一流,需要我们这一届中层领导班子和全体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以更大的自信、更大的担当、更大的努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下面,我对大家提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增强四种意识,主动扛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任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自觉行动。今年是全面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科学谋划并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一年,也是高等教育新一轮布局调整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充满着机遇,也充满着挑战。能否把握机遇、战胜挑战,能否高质量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座各位的信念、担当、勇气和能力。在关键阶段、重要关口,我们要增强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自信意识。
有自信才能产生动力,有动力才会迸发激情;有自信才能保持发展定力,有定力才会少走弯路;有自信才能激发全校上下教职员工的创造力,有创造力才能加快发展。回顾学校近几年的工作,我们有充分理由自信:学校各项事业在快速发展,关键指标持续在取得突破,师生满意度在不断提高;第三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逐步在实现。应该说,本次党代会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相当高的,当时有不少同志都存在着疑问,但经过两年的努力,其中相当一部分指标已经实现,充分说明我们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七个一流工程”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得力的。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前途必然光明。但
“行一百者半九十”,越接近我们的目标,各项工作的难度就会越大,需要爬的坡就会越陡,需要过的坎也就越深。此时,自信就是强大的精神武器,在工作快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们要靠自信、乐观来支撑、来拼搏。当然,自信不是自大,更不是盲目的,是要通过总结成功经验来孕育、通过踏实苦干来培养、通过优良业绩来强化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带着高度的自信心投入工作,要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充满自信,要对我们提出的发展路径充满自信。
(二)危机意识。
有危机感的自信才是踏实的自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问题意识和危机感,才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捕捉各种转瞬即逝的机遇。现在,学校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干部队伍担当干事的能力水平、师生员工的精气神还没有充分激活,推动内涵发展的聚合力和新动能还没有全面形成。一些阻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关键性指标的突破还不够多,标志性成果的积累还不够厚实,快速增长的势头还不够稳固。说实话,在争取很多重大的指标取得突破的时候,我们心底不是十分有把握的,这说明我们的发展基础还没有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成果打造等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放眼周边,兄弟院校的发展势头很强劲,都在深挖潜力、抢抓机遇,谋求争先进位。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危机意识,直面事业发展中的种种不利因素,觉察顺境中的潜在问题,磨炼转危为机、逆风飞翔的高超本领。对困境和危难既要胸中有数,更要由此激发全员奋斗图强。因此,接下来要开展的主题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契机,是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的好机会。
(三)担当意识。
担当,是一种政治信念、是一种领导能力,也是一种领导责任。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我们要全面实现第三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必须有足够的担当。有了担当才能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攻克高质量发展中的急难险阻,闯出一片新天地。当然,担当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既要勇于担当,也要敢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勇于担当,就是对于那些对学校、对师生、对发展有利的事,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就是要在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能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敢于担当,就是要在遭遇暂时挫折的时候,主动担责,及时纠偏,继续前进;出现问题时,或者有过失时,要敢于承认、及时改正。善于担当,就是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肩负起各自的岗位职责。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是需要我们有统筹全局的能力、服务全局的能力,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实。(四)卓越意识。
“卓越”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状态、一种永不满足的境界,一种自我超越的气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高水平大学、跻身“双一流”高校的进程中,追求卓越应该成为我们持续的习惯和自觉行动。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通盘贯彻了一流意识和卓越意识。我们的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就是追求一流、追求卓越;在五大发展战略中,我们有一个“品牌战略”,关于发展路径,我们提出了七个一流工程,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一流意识和卓越意识。对扬州大学如今的发展来说,追求卓越,要求我们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不放松,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追求卓越,要求我们对每项工作理清思路、细化措施、明晰责任、限定时间、逐项落实,做一项成一项。追求卓越,还要求我们推进工作弛而不息、锲而不舍,事事争一流、当先进、创特色;要有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冲劲,真正将每一项工作干出水平、做成特色品牌、不留遗憾。二、提升六种能力,切实履行好高质量发展的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扬州大学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领导干部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提高方方面面的能力,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一)政治能力。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提高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提高政治能力,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善于学习运用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领会习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要争取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和认同,学校党委和校行政一旦决策的事情,要全力以赴推进;领导干部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利于贯彻落实校党委、校行政的决策部署。二是要提高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关键在于增强赢得人心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光我们自己要讲政治,还要带领师生员工一同讲政治。三是要提高把大局、看问题的能力,善于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善于讲大局。扬州大学的发展是一盘棋,我们所谋划的事情,都要有利于扬州大学的整体发展。四是要全面执行好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五是要有斗争精神,增强敏锐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亮明立场,绝不含糊,坚决抵制不良倾向。六是要守纪律。如请假纪律,中层干部离开扬州,正职要向主要校领导请假,副职干部要向分管校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请假,学科带头人外出也要告知院长,这都是要立下的规矩。(二)学习能力。
视野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学习力决定领导力和发展力。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在原岗位任职,还是在新岗位上迎接挑战,学习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想学习、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将会导致能力退化,甚至连一般性工作都难以胜任,更不可能担当起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任。每年暑假,省委都要组织高校书记校长进行学习,每次都提到书记和校长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我一直认为,没有一流的理论就指导不了一流的实践,也出不了一流的业绩。特别要提醒我们的业务型干部,并不是钻研好自己的学科科研就算是学习;你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学校的中层干部,你们不但要注重学习工作方法,学习所分管条线的法律法规、工作规律和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还要研究思考所分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当然,提升学习能力有几个途径:一要乐学勤学,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精神追求、思想境界,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二要会学善学,要善于向典型学,从他山之石中汲取养分;要向群众学,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真知;要向难题学,在攻坚克难中总结经验;要向挫折学,在总结经验中提高本领。三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学习、研究、思考,能够学以致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规律,勇于破除思维定势,勇于冲破习惯束缚,以学习成果突破发展瓶颈,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要注重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经验,注重实地考察学习,多到北上广的一些高校去看一看。(三)谋划能力。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划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抓顶层设计,分析研判,指明方向。一要提高谋划长远的能力,即战略规划能力。我们即将面临制定“十四五”规划的任务。要制定一个高质量的“十四五”规划,必须了解清楚学校的现状、了解清楚发展的基础、了解清楚社会的要求、了解清楚发展的重点。二要提高谋划大事的能力。作为一届中层领导班子,一定要针对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多谋划几件事关单位发展质量的大事,要努力干成几件让历史记住的大事。三要提高谋划难事的能力。在我们这一届中层领导班子的任期里,要主动解放思想、主动攻坚克难,力争多破解一些瓶颈问题,力争不把一些历史问题和疑难问题留给下一届。(四)抓改革促创新的能力。
改革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抓改革促创新的能力,就是要解决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和观念还停在过去时的状况,就是要解决破解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没有真招、实招等问题,就是要更坚决地破除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抓改革促创新,前提是思想解放,基础是敢于担当。关于这方面,在主题教育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强调。(五)抓内涵促发展的能力。
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征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过去3年,我们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学科、科研,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新一届中层领导班子,要深入研究内涵建设的规律,明确本单位的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集中精力办几件大事。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把扬州大学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抓上去,才会有地位、有影响,才能说真正落实了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说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六)抓协作促团结的能力。
团结能够出智慧,团结出力量,团结也能够出干部。这对于学校来说是如此,对于校内各单位也是如此。新一届中层领导班子能不能做成事、能做成多少事,与班子成员间的协作团结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做好团结,尊重是前提、沟通是基础。正职之间要多沟通,正职对副职要多尊重,多多调动积极性。正职的重点,要多放在谋划上面,多放在协调关系上面,多把握重点事项的推进和落实;副职则要推动落实好班子的决策,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另外还要注意分工不分家。对于校领导来说,都是扬大的校领导,而不是仅仅分为管哪个条线的校领导;对于各单位的领导来说,你们都是扬大的中层干部,而不能只管自己的责任田。三、抓住四大重点,奋力开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党的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法宝,是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政治保证。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校党委、校行政各项决策。(二)坚持推进内涵式发展不动摇。
内涵发展是关键。推进内涵式发展是办学兴校的硬道理,也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流人才,为社会提供一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关键在于建好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专业,重点在于建好一流的师资,构建好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一流的校园文化。对扬大来说,推进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全力冲击国家“双一流”;就是要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就是要精准引培高端人才,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争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和科研平台实现新突破;就是要写好开放办学的大文章,主动服务好国家战略,对接好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是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思想,聚合发展新动能。(三)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
师生为本是前提。全面依靠师生、服务师生、发展师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坚持一切发展依靠师生,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担当、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要优化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出各类人员的发展合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一切发展为了师生,积极回应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好师生的诉求,帮助师生解决困难。我们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给每一位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要实现绩效倍增。现在我们还要提出,要给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成名成家提供舞台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四)坚持构建清明和谐氛围不动摇。
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是基础。这些年,扬州大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发展氛围团结和谐。这里我还要强调几点。一是廉洁自律,大家现在所处的中层岗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这些权力是用来为师生服务的,是用来促进扬州大学事业发展的,要时刻敲响自律的警钟,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凡事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苦与乐的关系、亲和清的关系、自律和他律的关系。二是要持之以恒地改进作风,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服务好师生员工。三是贯彻落实好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坚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一起为扬大的事业发展尽心尽力。一个单位的风气好不好,关键看主要领导,其次看整个班子。真正是为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以本单位师生的利益为中心,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单位的环境就一定是风清气正的。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带头营造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 篇6
2007年, 全区二轻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7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5%;联社系统的传统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9%;特色区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5%。
行业工作表现出“五个增强”。一是各级联社服务意识增强, 积极主动为行业发展服务;二是发展意识增强, 发展方式、发展手段贴近行业实际;三是改革意识增强, 行业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新进展;四是创新意识增强, 创新机制迈出新步伐;五是和谐意识增强, 努力构建行业和谐与稳定大局。
(一) 重新审视联社性质, 认真履行行业管理、服务职责, 发挥联社组织“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我们在社会转轨变型的急剧变革中, 重新审视联社的性质, 紧密联系广西二轻行业实际, 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社的作用和职责, 逐步形成“找准着力点, 拓展新空间;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促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工作思路, 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 我们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坚定信念, 自觉承担和强化适应目前集体经济生产力水平的联社公共管理、服务职能, 保持联社机构的稳定, 把摸清行业发展状况作为联社近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试行并逐步完善了行业统计新方法, 分别进行全区二轻行业信息统计, 传统城镇集体企业信息统计和特色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统计, 从三个层面把握行业的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再次, 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力度。自治区联社机关年均到基层调研100人次以上。2007年重点调研广西工艺美术行业, 与企业开展座谈交流, 了解和掌握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同时, 配合国家发改委的调研课题, 对全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全国总社的统一部署, 对广西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对传统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情况调研;对全区三级联社财政供养、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情况调查摸底。通过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更好地掌握行业企业、基层联社的基本情况, 向上级领导反映, 体现了联社“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集体企业改革和职工安置工作, 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新进展
各级联社将企业改革作为行业工作的“重头戏”, 勇于探索, 知难而进, 集体企业改革整体推进成效明显。桂林市联社遵循“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平衡有序”的原则, 2007年完成了桂林世通阀门、国际电线电缆等多家企业的改制, 启动桂林基础建设总公司、开元鞋厂、东风被服厂、玛钢厂、红星印刷厂等企业改制材料汇编及审核程序。改革起步较晚的河池市联社25%的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未改制企业则采取各种放开搞活形式。百色市、北海市2007年制定企业改制相关工作计划、方案, 改制有序推开。南宁市联社对特困企业和成员单位, 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指导关系, 继续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指导协调市汽配总厂、制鞋厂进行兼并改制;因担保连带责任一直未能实施改制的市手表厂, 目前已进入改制的实质操作阶段。北海市联社争取政府支持, 协调土地出让金审批、资产及安置费评估清算等, 促进了改制工作开展。梧州、柳州等联社对改制不彻底的企业坚持完善, 改制效果更好。
指导企业改制, 更关注对职工的安置。梧州市1998年6月30日前退休的6000名职工未能进入养老保险统筹, 市联社与市、区劳动部门密切配合, 取得自治区主管部门支持后, 6天时间高效率完成清理、核对工作, 6月份将退休养老金发放到职工手中。桂平市联社致力处理原900名退休职工未纳入养老保险的问题, 现已解决700人。北海市海城区街道联社充分利用政府土地出让金安置下岗职工政策, 安置165人, 发放安置费507万元, 并清偿债务2644万元。
梧州、北海、河池、南丹、防城区等联社坚持指导、帮助企业化解历史债务, 2007年北海二轻系统化解历史债务4568万元, 防城区二轻化解历史债务近1000万元, 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 开展技术、产品创新, 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博白县着手建立“博白编织工艺品设计制作中心”。编织工艺品、坭兴陶、织绣等产业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名师的密切联系, 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互相促进新体系。为了更好地树立“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品牌, 博白县组织开展“十大精品”评选活动, 30多家企业200多件产品参选。靖西绣球发挥协会作用, 经常性开展技术培训、传帮带和竞赛活动。现坭兴陶、绣球、画扇、书画等产品已获得诸多自治区、国家级, 甚至国际级奖项, 众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声誉。
致力于传统产业革新改造, 企业改制后产品创新活跃。梧州市联社系统年内投入1640万元, 完成技改4项。冰泉公司完成《年产2000吨女人豆浆》1200万元投入, 项目正式投产。压力电容器厂《年产120台沙砖釜》完成一期投资1100万元, 现正争取二期融资, 预计新增年产值5000万元。桂林市联社系统企业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技改和新产品开发, 其中三塑厂投入220万元新上宽幅壁纸生产线, 产量由120万卷增加到200万卷, 德隆、五塑厂等一批企业也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技改。与此同时, 各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积极贯彻ISO9000标准, 执行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 全系统年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率继续保持100%。
(四) 构建特色经济区域,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轻行业县域特色经济的培育, 是广西二轻行业工作亮点之一。2007年, 继续加大特色经济区域的构建力度, 完善特色区域内涵, 引导、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博白县编织工艺品产业、陆川县铁锅产业, 继2006年分别荣获“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铁锅之都”国家级特色经济区域授名之后, 大力开展宣传造势工作, 推进和完善特色区域内涵建设。最近, 荔浦县木衣架制品产业通过国家协会专家组的考核, 正式授予荔浦县“中国衣架生产基地”的称号。靖西县的织锦绣球产业、钦州市的坭兴陶产业申报自治区级授名的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
完善特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培育、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经济区域的工作, 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博白编织工艺品、陆川铁锅产业、宾阳小五金产业、荔浦木衣架产业、靖西绣球、织锦产业, 均由所在地联社编制了纳入当地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博白编织工艺品生产还纳入玉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环境。特色产业生产、信息、销售“三个平台”建设逐步加快。博白县建设400亩东城工业园区, 并在江宁、那林、顿谷等传统编织生产区域规划和建设编织产业集中区;规划建立设计制作中心, 提升设计水平。陆川县投资建设占地500亩的铁锅工业集中区;宾阳县加强五金制品工业集中区建设,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建设占地130多亩的综合批发市场。
规范生产秩序, 提高产品质量。各级联社积极引导特色经济区域成立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 我区各主要特色经济区域均成立了行业协会, 加强了行规行约的制订, 生产秩序、竞争秩序都得到了较好的理顺。荔浦县衣架制品五金件的电镀工序, 通过协会的组织协调, 实现了各企业污水排放的计量、计费集中处理。陆川县2007年10月举办制订《陆川铁锅地方标准》 (草案) 研讨会, 针对铁锅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 统一了铁锅的技术标准, 弥补了国家相关标准的不足, 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品牌的提升, 产业的扩大。
积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览会、交易会。博白县编织工艺品年参加广交会的企业上百家, 人员300多人, 展出上万个产品, 投入参展资金1600万元, 成交额近5亿元。陆川县铁锅产品约占全国市场70%以上, 出口约占75%, 已成为我国日用铁锅生产、销售和研发的重要基地, 确立了其铁锅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五) 创新行业工作方式,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 我区各级联社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形成了工作重心不同、形式多样的行业管理模式:以构建、培育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博白、荔浦、陆川、宾阳模式;服务改制后行业企业的梧州模式;受政府委托指导全市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的桂林模式;服务传统集体企业的河池、百色模式等等。联社的行业管理服务实现形式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新的拓展。
同时, 联社积极指导工艺美术协会开展活动, 不断丰富行业工作内容。 (1) 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主题会展, 在第42届全国工美产品暨旅游产品交易会上, 选送参评产品10个, 获金奖2个, 铜奖4个, 优秀奖4个;参加中国刺绣博物馆开馆仪式, 送展40件绣品;参加广西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钦州陶艺有限公司的产品获一等奖;与北海市政府共同举办庆香港回归10周年贝雕艺术展。 (2) 组织到浙江、广东等地工艺美术行业考察调研。 (3) 全面开展工艺美术行业普查。
为了将我区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与发展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有机结合, 提高农村妇女劳动技能, 拓展致富门路, 依托二轻产业优势, 2007年, 自治区联社会同自治区妇联, 制订了《广西织 (绣) 娘兴业方案》。此项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织绣业原材料资源, 利用业已形成的织绣业生产、技艺基础, 推动编织、织绣、织锦、绣球等相关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 全区织绣业从业人员从现在的20万人扩大到60万人, 人均产值1万元。
(六) 管好集体资产, 保障联社职能作用发挥
建章立制, 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先后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财务管理暂行规定》, 规范管理, 明确职责, 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确保联社资产的保值、增值。
充分挖掘资金资源。近年联社积极主动争取自治区政府、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经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先后争取数额不菲的专项资金, 有效地保障了行业特色经济区域构建、技术改造、行业企业改革改制指导、《传统工艺美术条例》落实以及成立“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等专项工作的开展。
自治区联社出面协调地方政府部门与基层联社、集体企业的关系, 提供历史资料和政策依据, 积极维护基层联社、企业集体资产的合法权益。
(七)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行业、和谐联社
各级联社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从接访的情况分析, 二轻行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集体企业改制时不能享受国有企业职工同等安置政策;二是职工对企业集体资产处置时的程序、结果有异议;三是安排在集体企业的军转干部、尤其是二次参战的复退军人认为待遇不公, 要求改善安置;四是上世纪80年代基层联社开展系统内养老统筹, 由于集体企业不能享受国有企业统一的政策, 或由于企业自身困难, 并转社会养老保险时对接不上, 造成相当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金悬置, 上访不断。
面对老行业、老企业、老员工、老大难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 全区各级联社积极主动做好疏导工作, 化解矛盾, 着力具体解决行业企业职工, 特别是下岗、困难职工的安置、社保、医保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确保了行业大局稳定。南宁市联社领导亲力亲为, 2007年接待来访66批335人次, 市联社领导亲自接待41批211人次, 占接访63%。市联社全年处理信访件率为100%。桂林市联社制定《矛盾排查化解方案》, 对系统内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进行排查, 加强疏导, 预防并化解了数起大规模到市政府的上访事件。市联社千方百计帮助所属集体企业700多名早年退休的职工新办了社会保险, 得到了老人们由衷的赞誉。邕宁县联社解决了300多名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上下联动, 共同构建和谐联社。自治区联社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的基层联社, 送去节日慰问金;给身患重病的基层联社领导予以特殊补助;给联社机关离退休老同志、直属企业的特困职工以及困难党员予以帮助。河池市联社, 从有限经费中挤出9000元对困难企业职工进行慰问和补助。桂林市联社多方筹集资金送温暖, 春节期间, 为特困企业职工发放补助金10.94万元, 受益608人;为特困职工子女发放上学补助金6.22万元, 受益315人。北海市联社为特困职工申请到慰问金3.03万元, 慰问职工93人;向市解困办申请专款15万元, 为533人缓解了生活困难。
二○○八年行业发展工作意见
2008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保持和扩大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实现二轻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区二轻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预期增长15%, 联社系统的传统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预期增长8%, 特色产业经济总量预期增长12%;克难攻坚, 力争年内集体企业改制面有新进展;结合改制, 年内盘活资产、引进资金各1亿;指导改制企业妥善安置职工, 构建行业和谐, 确保行业大局稳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区域构建不断规范完善, 年度内, 计划培育2—3个特色产业区域。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解放思想, 拓展行业发展思路
第一、在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中,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赋予发展集体工业经济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决定了集体工业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可逾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集体工业经济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 参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关键突破口;是集体工业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第四、发挥城镇集体工业经济优势, 扩大劳动就业,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集体工业的民主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特质, 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必须自觉地坚持和不断完善。
(二) 明确联社的使命和责任, 依法履行行业服务公共职能
联社获准“参公”后, 实际上同时获得了政府赋予联社行业公共管理、服务的授权。长期的实践证明, 有一个健全顺畅的管理服务机构, 是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组织保证。在实践中, 积极探索并逐步解决好联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基本问题, 明确使命, 确定职责, 构建集体工业新型服务体系。
第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明确联社的使命
“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个推进, 两个发展”, 这是党的十七大明确的, 也是各级集体工业联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必须肩负的具体历史使命。
第二、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确定联社的职责
应当更自觉地坚持联社“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责, 充分体现联社职能的社会性、公共性和服务性。总体上看, 集体企业的改革方向逐步清晰, 改革的任务则进入克难攻坚阶段。集体企业的改革, 应当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方向, 留下尽可能不带后遗症的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着重为这些经济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依据《宪法》和《物权法》明晰产权归属和出资人合法权益, 各级联社守土有责, 要依法维护集体资产不被侵吞或侵占;二是按照《劳动合同法》, 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构建联社的服务体系
大家都很关注大部制改革, 中央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中, 有一个新提法, 值得深入理解:“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 注重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 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这意味着一种机遇, 两种可能。未雨绸缪, 集体工业联社要履行好“一个推进, 两个发展”的职责,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 建立和完善集体工业的服务体系。各级联社要积极主动地担当起这个责任主体。
(三) 统一认识, 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目前, 全区二轻行业集体企业改革远未完成, 且进度处于很不平衡状态。当前, 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 解决好认识上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 完善改革开放, 是搞活集体工业的唯一正确选择。公有制经济可以也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 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同志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十六大提出“以明晰产权为重点,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改革创新方向, 经过探索实践, 现在, 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的公司制、多种经济成分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 已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并呈现强劲的生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指导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中, 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典型引路, 又要把握基本原则不越矩。梧州市联社“五个到基层”经验是有效可行的。各地联社分类指导企业改革, 要区分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对策和措施, 实施灵活多样的改革方式。同时, 企业改革必须遵循重大基本原则, 即:“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企业自主、职工自愿”的原则;“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的原则。梧州市联社在具体实践中, 提出“依法运作、阳光操作、公平公正、妥善处理、不留后遗症”, 有利于消减对资产处置和改革改制方案程序合理性、合法性的争议纠纷, 值得借鉴。
要切实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着力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引导集体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强化招商改制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地缘优势、存量资产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改革, 进行资产重组。按照不求所有, 但求所在的原则,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产权多元化, 变体制、改机制、增活力、促发展。还要帮助那些生存无望、应予淘汰的企业疏通退出市场渠道。
搞好集体企业改革, 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至关重要。历史负担重, 债务问题突出, 筹措改革成本难是普遍性问题。北流市的经验值得各地效仿。
(四)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 集体工业经济参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或相互促进, 或优胜劣汰, 不进则退, 不兴则废。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集体工业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结合行业实际, 准确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第一,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坚持把发展作为集体工业经济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 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集体工业企业既累积着历史遗留的困难, 又交织着新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而这些困难与矛盾, 往往都反映在集体工业企业和特困企业的特困职工身上。因此,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集体工业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 应该是各级集体工业联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职工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切实解决广大集体企业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不能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科学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 也包含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第四,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集体工业联社要自觉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 自觉适应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转轨变型中,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抓住牵动集体工业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广大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观, 调整集体工业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突破口在哪里?说来说去, 一个“钱”字。钱从何处来?从全区各地的实践看, 事在人为。既以企业自筹为主, 联社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1) 通过合作经营, 吸纳外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梧州志和制盖公司就是成功的范例; (2)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 在做活土地文章中, 获得新的技改和发展资金。如北流市政府将二轻集体企业土地出让金地方所得的95%, 交由市联社掌握, 不仅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 还建成了二轻工业园区。宜州市联社自筹资金, 新增2000多平米的商场, 年增租赁收入30余万元。对于存量资产, 我们一直强调, “死守”不如主动盘活, 一着棋活, 满盘皆活; (3) 鼓励企业在“三来一补”、贴牌生产中, 积累资金, 不断更新改造, 形成新的竞争力; (4) 帮助和鼓励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融资, 如梧州冰泉公司; (5) 积极运用自治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段, 为行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有效服务; (6) 通过运用灵活的方式、手段, 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措施, 充分研究并利用现行的金融政策, 依法减债增资; (7) 按照国家、自治区扶优限劣的产业政策, 筛选可以得到财政支持的自主创新和技改项目。等等。
(五)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突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重点
最近,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其发展目标, 一是上规模, 二是形成特色, 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二轻行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一方面要继续依托传统产业突出园区特色;另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本地优势, 突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重点。东部转移的产业, 大多是二轻行业中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工业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总体上看, 我区拥有沿边、沿江、沿海的交通物流独特区位优势, 特别是东盟、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构建, 使广西更是处在前沿地带。具体分析行业特点, 尽管过去各县二轻工业大都立足自给自足, 小而全结构, 样样不多, 都有一点, 但是, 东部转移的产业与二轻行业大多具有相关性、相融性, 关联度高。二轻作为老工业行业, 具备诸多有利于建设工业园区的资源和条件, 尤其是地缘条件、产业基础、技术管理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就可以有所作为。
(六) 依照《公务员法》, 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联社服务功能, 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职的综合素质
联社“参公”的题中之义,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参公”的联社机关, 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 更有别于企业, 主要是履行政府和相关法规授权的行业公共事务管理、服务职能。其二, “参公”的联社机关工作人员须“依法履行公职”。为此, 一方面,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联社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要着力提高联社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公职的综合素质。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切实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 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搞懂联社的性质、作用, 搞清机构定位。第一明确职能;第二理顺关系。三是努力转变联社的工作方式。各级联社要着力建立健全以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式, 使联社真正成为政府在推动集体企业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帮手。要坚持把帮助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要加强调查研究, 善于抓住事关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 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要加强协调工作, 上能为政府分忧, 下能帮企业解难, 能做事, 能做成事, 解决具体问题, 提供实实在在服务;要在扩展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上进行创新。四是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 推进联社的资产管理改革。要深化联社资产管理运营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联社出资人代表职能与资产管理运营职能的分离, 重新界定原二轻工业公司的经营范围, 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联社资产管理运营公司, 变被动维护集体资产为主动搞活集体资产, 增强联社经济实力。“参公”管理后, 联社本级经营性盈余资金的使用范围, 需要认真研究与规范。全区总体上看, 联社的自有集体资产是很少的, 自有资金也是很紧张的, 很多联社甚至入不敷出。即便自有资金较为宽裕的联社, 有钱也决不能乱花。今后自有资金的使用:一是经有关部门批准, 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差额的不足;二是联社机关未能入编人员比照公务员工资、津补贴标准所需自筹的经费开支;三是估计一些联社机关资金来源依旧维持原来的自收自支渠道;四是建立集体企业发展基金, 积极探索行业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新机制, 增强联社服务功能。
【年调整集体谈话会上讲话】推荐阅读:
在部分领导干部调整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06-11
在干部调整集体谈话会议上的主持词06-07
在干部任免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08-29
干部调整集中谈话会讲话09-21
干部新调整任前廉政谈话讲话09-30
集体谈心谈话讲话稿10-26
与干部进行集体谈话时的讲话05-21
干部调整会议上的讲话06-11
年干部调整会议讲话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