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成长作文

2024-06-14

痛苦的成长作文(共13篇)

痛苦的成长作文 篇1

人总会长大,会面临离别……

——题记

“给我,给我,是我的,5555555555555~”“不给,不给,就不给,有本事你来抓我呀!”……一颗糖果在争吵声中传递着,那是童年的我们!

有时候在公园里,看见一群孩子在做一些“好玩”的游戏,朋友们都说:“这群小孩好幼稚哦!”我默默不语,哎~曾经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啊!开心了,我们大笑;难过了,我们大哭……从来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那时的我们只知道亲情。我会幼稚地问妈妈:“这世上有鬼吗?晚上我可不可以和你睡,我好怕!”妈妈便会怜爱地摸着我的小脑袋说:“别害怕,还有妈妈呢!妈妈永远都在你身边。”于是我会安心地睡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着独立,学着一个人守着黑夜,学着默默哭泣……习惯了,不开灯的夜,一个人靠着冰冷的墙,抬起头仰往寂静中黑夜的星点。有时候,我会抬头仰望蓝天,看着白云在头上飘荡。有种羡慕,幻想自己也可以那样无忧无虑地飞翔。我知道,我们也有一片蓝天等着我们飞翔,可梦想到底还要飞多远?我迷惘……

我们变了,说现实点,我们长大了,不会再开心大笑,难过大哭了。这时,我们又多了一样东西——友情。听说那是这世上最纯洁的情谊,我试着寻找,习惯了拥有。我知道,我们回不去了!

还在长大,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以前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听他们讲故事,和他们聊天~现在,一切上锁,倾听者成了朋友。其实我们都是不善言词的孩子,于是就把折好的“图案”和彼此传递,一封又一封。每当不经意打开它,记忆仿拂就在眼前,是美好的。于是,我会天真地说:“我们永远不分离,永远!”每天我们会拉着彼此的手一起唱歌,一起笑。吵闹,也是难免的啦,不过这不会影响什么,反而使我们对彼此更在乎,更关心。就是这样的感情,让我们学会珍惜。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快乐,认为“一辈子不分开”是最真实的承诺。听着歌词里:“这一生有你在身旁,不离开,不放手,不绝望!”可是,人总是会分离的,我现在很担心,我担心我真的会失去!我害怕,可我无法挽留什么。我知道,我们回不去了!

笑,只是伪装难过的一种武器;泪,只是疼痛幸福的一种解脱。或许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吧!结局,是泪吗?我们回不去了!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地长大!

痛苦的成长作文 篇2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考试, 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一个好的问题,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 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试想, 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 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 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 是否仅仅为了有用?”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讶然, 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试题。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 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新加坡的试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哲学?”考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有独立严肃的思考, 才是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 是否感到惭愧?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努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教得还不够多?不是, 这样悬殊的差距背后,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上说, 他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许多国人还感到陌生。是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教这个。简单地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然是在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好的命题都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 而宗教排斥质疑, 你怎样看?”这样的题目在审题上几乎没有难度, 人人都看得明白, 根本不可能出现离题偏题的问题。考生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能忽悠, 不能“发散”, 写不出就是写不出, 能说多少就是多少, 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在于问题本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 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 就是这样朴素, 功夫不在表面。

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 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一些题目争奇斗异, 花里胡哨, 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

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 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 感激地说:“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 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 叙述之吊诡, 引来一片声讨。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 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 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 就是有什么阴谋。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 应该立即通报主人, 请专业人士来修理, 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 这才是责任感, 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随手补上”?“补船”不是他的专长, 若仅仅凭感觉去“补”, 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

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 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 但“质疑”在应试中是无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 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 “提炼”出“举手之劳”和“懂得感恩”这两个平庸的立意, 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 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个让人无谮的题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收起”, 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 一眼看去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笔。

●一个好的题目,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 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 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 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 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作文题目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 考出读书的量, 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 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 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审题”,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圣意”, 但其实这个“圣意”, 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 至少是不清晰的。题目既不明确, 还思考些什么?对考生来说, “思考”越多, “偏题”可能性越大。

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 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 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 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已见的, 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 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尼采的信徒, 认为“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 那就是审题错误。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 写上一段“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拒绝平庸”。写这个题目, 若有人反弹琵琶, 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是要不得的。

其实不管是“拒绝平庸”, 还是“安于平凡”, 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 真是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 考生只有乖乖“附和”。这样的题目, 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 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 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华丽、最肉麻罢了。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 闭眼编套话。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致的“万金油”

题目的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样的考试, 炮制出来的所谓“高分作文”, 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 于是只要表面上“扣题”即可, 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 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来糊弄自己, 糊弄阅卷官。

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 有着深厚的底蕴, 听孔老之教诲, 感孙文先生之遗忘, 理应“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 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揣摩模仿的对象。但是, 读者能否看出, 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 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 既可以套“梯子”, 可以套“感恩”, 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责任”甚至“希望”、“收获”云云, 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 喊口号, 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万金油”罢了。

历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 如当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如“七富长诗”《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之类, 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 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

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 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 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这不能怪学生, 他们也不愿意这样。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

拥抱成长的痛苦 篇3

年幼的爱丽丝在一次滑雪练习中受了伤,从此跛行,留下终生遗憾;马蒂亚弄丢了他的双胞胎妹妹,罪恶感永远如影随形。他们的童年阴影变成了与这个世界的隔膜,注定了他和她的格格不入。当少女的她和少年的他相遇,两人在彼此身上感觉到相似的气息—他们同样难以原谅自己、同样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自我保护的薄膜。两个寂寞的个体从此有了交集,孤独注定成为了他们之间最为纯粹的联系。所以他们默默地把对方视为此生唯一,却又总是在关键时刻一再做出违背心意的决定,终究未能紧握彼此的手。

“质数”式的人仿佛隐喻着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群体状况—越来越多地依靠各种通讯工具,面对面的能力却越来越匮乏,患上了集体的人群恐惧症。对此乔尔达诺本人也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地经过痛苦的过程,变成一种质数的状态,或者一种孤独的状态。这是一种分离的状态,但如果不经历这个状态,人生会很不完整。”乔尔达诺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青少年时期正好是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的意大利,从美国引入的很多音乐以及其他的文学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冲击感,给那个年代成长的人形成了一种痛苦。进入孤独、质数的状态是真正能够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一种方法。现在很多人在网上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感受另外一种孤独。我比较担心现在的这种状态,人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行为了。”

纵使孤独是人性使然,纵使随着数字的无穷扩大,质数可能会越来越孤独,但是始终存在着一对或是更多像是2和3这样的质数,他们毗邻且将永远在一起。人的DNA锁链,就是彼此徘徊纠葛着前进的两条。所以无论是幼年的精神创伤,还是未能圆满的爱情,每一种精神的痕迹,最终都将变成我们人生的填色剂。能够为人生的并肩而庆幸,或许就是作者想让我们体悟的真谛。

《胭脂盆地》

作者:简媜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简媜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洗尽铅华,独具慧眼,其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气。但在阅读这本《胭脂盆地》时却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在那些诙谐的句子里最隐藏着深沉的哀思,表面逗趣的语句也难掩文字本身骨子里的悲恸。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早年抒发个人经验的内省,转向了对浮世人情的观察。

《如何讀,为什么读》

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黄灿然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哈罗德·布鲁姆是一个固执的老人,他对莎士比亚的近乎痴狂的热爱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新书《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布鲁姆将莎士比亚作为所有作家的典范,引导读者走出混乱。这本小说运用了他一如往日的犀利笔锋,势必能满足读者对于西方正典的精神的探知。

《生命如歌》

作者:【美】特雷西·基德尔

译者:刘莉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3月

痛苦与成长作文 篇4

听别人说人一生下来就是来受苦的,因为人生下来的第一时间是哭的而不是笑的,那么我们注定要受很多的痛苦才能成长。

因此才有了孟子的诊断,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给我们的一个有用的建议吧!当你真的感知痛苦后,它才能更好的磨炼我们的意志,我们才会变得坚强。

痛苦,可以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因为痛苦才有了不朽的《史记》。本来一个健康的人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司马迁却遭受了常人无法心爱的宫刑,那种痛苦常人怎么可以体会呢?你试想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一个不完整的人,这将给他多么大的痛苦呀!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没有放弃他的理想。由于痛苦,他还是想到过结果自己的生命,他在死与生的边缘徘徊,但他不定期是挺了过来,带着一部无价的《史记》和无数难言的痛苦,正是由于这无数的痛苦才积累了《史记》的一字一句,才成就了他流芳千古的美名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痛苦不是“绊脚石”,而是帮助攀登的阶梯;痛苦不是阻止远航的浪,而是助你前行的帆;痛苦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痛苦激励我成长初三作文 篇5

“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题记

再也无法忍受老师那充满不屑与嘲笑的话语:“五—十—二—分”,外面是太阳当空照的大晴天,我的内心却是阴雨绵绵。走在回家的路上,课堂上的一幕再次在我眼前浮现:

“XX,92分;XX,88分……”上课铃响过,老师抱着一摞试卷走进了教室,老师一边让同学发试卷,一边给我们念成绩。不知不觉,中等分数的已经念完了。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似乎是在暗示着有不好的事将要发生。

“ⅩX,52分……”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老师忽然叫到了我的名字。老师像是怕我们听不见似的,特意大声重复了一遍,引得同学们窃窃私语。“听说你之前数学成绩很好,还得过竞赛的二等奖,现在可好,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毫不留情地说。我又能说什么来辩解呢?谁让我迷上了小说和电视剧了呢。现在好了,成绩彻底垮了,我难道还不应该改变吗?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彻底告别了小说和电视剧,开始付出之前两倍的努力,成绩终于不断提高。

经历痛苦,才能成长 篇6

每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的来访者,在精神层面都像躺在床上很久不能靠自己双腿走路的人,走进咨询室的最终目标是要靠自己的双腿去走路,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看来访者不能走路的原因是生理病变还是心理问题,如果是生理上的病变例如肌肉瘫痪、神经病变等,那就不属于心理咨询解决的问题。如果生理没有病变,那就是我们可以共同工作的对象。

第一阶段(突破阶段)

我们需要先从床上到轮椅,长期的卧床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还是比较舒服的,现在需要从平躺到坐立,一定伴随着痛苦和新的姿势带来的焦虑。但是坐在轮椅上比躺在床上的自由度会增加,活动的空间会变大。而且是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的第一步,必然需要做出改变的勇气和应对痛苦的毅力。

第二阶段(治疗阶段)

我们需要从坐轮椅变为拄双拐,一段时间的轮椅生活,让你的上肢力量得到恢复和锻炼,生活空间得到一定的扩展,但是依然有很多地方不能到达,依然有很多事情不能去做,所以我们需要从在轮椅上的坐立到依靠双拐站立,双腿长期适应不动的状态,转为着地并尝试移动,必然伴随痛苦和新的适应焦虑,

但是拄双拐一定比坐在轮椅上的生活空间更广阔,可以做的事情更多。

第三阶段(改变阶段)

需要从依靠双拐转为依靠单拐,一段时间的双拐生活,让人的下肢力量得到唤醒和恢复,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能到达的地方和不能独自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从双拐过渡到单拐,这样就可以解放上下肢更多的力量来完成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但有些新的障碍同样需要单拐的帮助,同样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痛苦。

第四阶段(巩固阶段)

再痛苦的长夜也会迎来黎明 篇7

弗兰克尔是澳大利亚的精神科医生, 但由于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逮捕, 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九死一生终于迎来战争的结束。

他在回忆集中营生活的书中这样记述:部分集中营里的人在1944年的圣诞节之前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重获自由。而实际上圣诞节时战争也没有结束。圣诞过后, 那些曾怀抱期待的人大都已死去。

人们的希望毫无理由, 但即便如此, 在“希望”这东西尚能被人们提起时, 它便是这些人活着的动力, 是让他们生存的力量。失去希望, 也就等于是失去了求生的力气。

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没有将圣诞节当作希望的底限, 他们认为“总有一天, 会有自由之日”。他们的希望持久不息, 待到自由那天, 其中一个打算完成自己没做完的工作, 另一个想要与那身在异国、需要自己的姑娘共度此生。

弗兰克尔在书中写道, 实际上战争在圣诞节后的几个月就结束了, 挨到那时的人们不一定是身强力壮的, 但一定是在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希望的。

没有痛苦就不会成长 篇8

野原是日本一家医院的医生,他在给人看病之余,总喜欢去医院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栽树,他希望自己能够在退休之时,把这片空地变成森林。

野原医生栽树有一套自己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坚信“没有痛苦,就不會成长”。因此,他几乎不给自己栽的树浇水,公然违抗种树常识。有一个新来的医生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就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也就变得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必须把它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这样它们就能够长得很结实。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往往让植物的根变得很细很浅,而不浇水的树的根部就会向土地的深处生长,自己去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许多年过去了,野原先生退休了,而那些继续留在医院的医生们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就会到野原医生栽树的地方乘凉,因为那个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每棵树都是那么的强壮坚硬,硕大无比。

野原先生栽树的故事,使我不由得联想到那个发生在十几年前的真实故事。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放牧过的乌兰察布盟,年龄在11—16岁的中日少年根据要求,人人负重10多公斤,至少要步行23—29公里。整个过程中,便发生了这样一些情景:野炊时,凡抄着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孩子走一路丢一路东西,而日本孩子却把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却把孩子拉上车驶过最艰难路段。

一个栽树,一个野营,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本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那就是过分的爱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虚弱,唯有经历风风雨雨的磨难方能够坚强。当日本人从小就培养孩子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吃苦受累能力时,我们却在千方百计创造优越的条件让孩子免受苦累,结果却使孩子们骨骼里的“钙”质越来越少,也难怪普天下的中国人从小到老,异口同声地高呼要“补钙”。有人一针见血指出,这哪里是孩子们在草原上的一场较量啊,这分明是两国的大人和教育在较量啊!

不要埋怨我们的孩子不够坚强,需要认真反思的应该是我们爱的教育方式。我们总是害怕孩子们受到一丝的委屈。几乎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皇帝”供着,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上学送,放学接。下雨了,急忙跑到学校给孩子送伞:刮风了,急忙跑到学校送衣,唯恐让孩子经受一点风雨之苦。可是一旦孩子被宠坏,我们的父母又是什么态度呢?大多数不是无可奈何,就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多么可怕的教育啊!

描写痛苦的作文:痛苦中的阳光 篇9

我遭遇到了学习生涯中最猛烈的寒流的冲击,心仿佛从高耸的悬崖上笔直地坠下,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提起那令我欲哭无泪的分数时,我将头深深埋在臂弯里,不让泪水暴露出我的脆弱。

我清楚地记得当老师念出那刺耳的可怜巴巴的数字时,我并没有哭出来,大概是因为心太痛,都已经麻木了。凉风习习,能吹起我的发梢却吹不走我心头的痛楚,我在教室里迷茫地游荡,彷徨,想对老师说……但在刹那间,望见那熟悉又慈爱的脸,那份羞愧使我一下子埋下了头,又踱了回去。我的心已经缺了一口,我希望,不,是多么渴望有一个人能安慰我,哪怕是一句“你没事吧?”我用忧伤的目光扫视着空荡荡的周围,视线再透过玻璃窗停留在夜空中,鬼魅的星星也不再顽皮地向我眨眼了,是不是,这一切都在嘲笑我呢?忽地,一个可爱的身影在我眼前跃过,是谁?妮子一见被我发现,就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桌下有东西哦!”我略一惊愕,木讷地从桌下摸出两张小纸条,当我红肿的眼睛注视到这纸条时,身子震悚起来,“不要忧伤,成功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我能清晰地分辨出这是妮子的笔迹,模糊的视野中,字迹却是如此地清晰。悠儿也道:“加油哦,不要被困难所羁绊!”我的泪在那一刻终于肆如泉涌,毫无忌惮地泻下,这泪已不再是痛苦、辛酸的.涩味了,而是甜蜜、怡人的香气。友情已经占据了我内心的所有空间,扫荡着我的痛楚。不然,古时怎有“知己难求”名句?又怎有新新社会的“死党”一词呢?

我仍记得,有一次我与xxx闹别扭,一下子负气出走,午后的阳光照在我稚气的面孔上,我的眉头紧紧地纠结在一起,直到她——我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优奔来,她和我谈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给我的头发镶上了一道金边,我的眉头才慢慢展开。我看见了她松了一口气般的微笑,在阳光中显得那么灿烂。她曾送我一句她最崇拜的泰戈尔的非常美丽的诗句——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

……

他们,她们,它们都是我痛苦中的阳光,照亮我心灵中黑暗的角落。他们告诉我,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年的四季,有春的烂漫,夏的燥热,有秋的成熟,冬的肃杀,四季中的天气就更是难以捉摸的了,时而春光明媚,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暴雨如注……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有时会被成功包围,有时又不得不面对种种打击、挫折……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一种抽象“物质”,那就是痛苦,是啊!如果我深陷在这痛苦的泥沼中走不出来,我错过的就不仅仅是太阳、星星,还将会错过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10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痛苦的滋味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1

“痛苦是一种财富;痛苦可以折磨孩子,但绝不会折断孩子,相反,它会使孩子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我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上学,觉的很好玩,就马马虎虎的。第一次考试,我看着同学们都在做题,我也马马虎虎的做起来。考试卷一发下来时,我傻了眼。 耳朵里,隐隐约约的听到我难以接受的分数,67分。那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就像万箭穿心一样。放学后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同学们,开 开心心的回家,脸上部满笑容;可我只有悲伤的面容。

会家后,妈妈就走上前来问我说:“孩子,考好多分啊?”我哭着说:“我考了67分!”坐在一旁的爸爸,上来给我了两巴掌。此时此刻我心里不知有多么 的苦,但就是说不出来,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你说,你错在那里了?”妈妈说。“我尽力了!”我难受的说。爸爸又一次生气的给了我两巴 掌。“错了就错了,尽力了,才考那么低的分着是尽力了啊?”爸爸说:“没想清除错在哪,就别想吃饭了。”

到了吃饭的时间,爸爸的心终于心软了。让我吃了饭,上床睡觉。我汗泪睡了觉,但我一直在想:爸爸妈妈也是为我好才打我的,要是不对我好的话,就不会打我……我叹了口气睡了。

这次痛苦的滋味,让我永生难望。那次,我下定绝心,把痛苦化作动力;努力向上,让着次痛苦做为新的起点。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2

所有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我也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慢慢淡忘了。但有一件事却让我在两年后的今天仍觉得悔恨无比。但也是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事时都要做到认真,仔细。

记得那是在三年级的一天。因为我平时学习还不算差,所以当我知道第二天要进行数学期中考试时没有认真复习。第二天,考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卷子上的题目非常简单,便用了二十分钟左右就写完了。写完后,我没有检查就直接交了卷子。刚交了卷子的我还在心中暗暗庆幸:这次一定能考满分,(.)回家后该让妈妈奖励我什么好呢……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发卷子。一个个名字从老师嘴里流出。听到自己的成绩不错的兴奋不已。而成绩不理想的则垂头丧气。咦,怎么没有我的?正当我感到奇怪时,听到老师的一句:“袁慧,78分。“这声音不大,但却像闪电一样打在我的头上。我好像是被泼了一大盆冷水,全身都麻木了。随之而来的是我无尽的悔恨。懊悔像一条小虫子,一点一点地咬着我的心,使我更加心痛。下课后,老师说我太粗心大意了。这句话虽然说得很轻,却像重锤一般狠狠砸在我心上。这句话就像是有人在我还在流血的伤口上又撒了一大把盐,又麻,又痛。使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自从那一次以后,我也渐渐改掉了粗心大意的坏毛病。虽然那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那块伤疤依然在我心里。是它在考试时告诉我,不要再粗心大意了,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3

开学那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看谁都不顺眼,因为寒假里的手工作业我还没完成。

上学路上,我脑补了很多被老师批评的画面,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到了学校我更是战战兢兢,一问同学,他们都说:"带了,带了!"边说边举着他们的作品,好像故意炫耀一样,更气人的是,臧怿同问:“瞧,谢翔宇,我这个作品拉风吧,这可是纯手工的!”我无精打采地瞅了他一眼,没吱声。

幸好今天老师只是提了一下,明天老师让班长亲自检查,我就是班长,怎么交差,哎,自认倒霉吧,谁让我偷懒来着,现在内心一片凉凉。想到明天,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一放学回家,我日夜赶工做了一个小人推车。这个小人推车做法很简单,就是把易拉罐的两边弄出两根皮筋,再把皮筋和小车连在一起,最后装上电池就大功告成了,看看自己的作品,心里沾沾自喜,准备明天到学校显摆一下。

第二天我迈着胜利的步伐,大摇大摆走去学校。刚到教室,我又一次傻眼了,只见他们做的都是火箭、大炮、自制散弹枪……做工精致,技术含量高,真令人眼花缭乱。我的和们的一比,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下课我耳边全是,“呵呵,班长的作品真是一绝呀!”“那也叫手工,简直就是垃圾”……我的心瞬间跌到谷底,更痛苦的是我的作品小人推车还发动不起来,只是个拙劣的摆设。

今天,我终于尝到了什么叫痛苦的滋味了!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4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滋味。甜蜜的、痛苦的、辛酸的……但在我的记忆中,其中痛苦的滋味令我难以忘怀。

有一次,我的喉咙发炎了,就去诊所里打针。结果要打两瓶吊针,啊,我哪受得了呀!可非要打,没办法,就打吧。打完针后,我以为没事了。没想到,医生说:“你喉咙发炎了,油炸、辣的、膨化食品都不能吃。”我听了,想:这怎么行呢?我家还有一大堆零食正等着被我“解决”呀。

中午,回到家中,我的肚子咕咕叫了,正想吃点东西,便听到耳边传来:“慧,那不能吃,你就吃些米饭和蔬菜吧。”

下午,我和妈妈出去玩。路过油炸旁时,我停住了,嘴不禁馋了起来。这时,便听到耳边又传来:“慧,那不能吃,等下我跟你买个面包吃。”嗯,面包没有油炸的好吃,可命令不能违抗呀。

傍晚,我一进家门,双眼直瞪那一大包零食,口水地点都直流“三千尺”了。可我的耳边又传来:“慧,那不能吃,还是赶紧吃饭去吧。”啊,我的日子可没法过了。

……

我这痛苦的滋味要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5

滋味是甜的,微微润湿着我们的心灵;滋味是苦的,缓缓渗透着几滴心酸;滋味是辣的,深深永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同学们,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体验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也有幸福,也有感动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滋味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打棒球,妹妹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窗户,妈妈走了出来看见窗户破了想一只老虎似的说:“谁做的?”妹妹听后非常慌张,吱吱唔唔的说:“不是我做的是哥哥做的。”我听后非常生气,妹妹居然说谎话。“不是我做的,是妹妹做的。”妈妈没有听我的话拿起衣架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我一顿。我回到房间大哭了起来。后来妈妈知道原来是妹妹说谎话,吴打了我,急忙跟我道歉。虽然妈妈跟我道歉了,但我的心灵受到创伤,这个创伤是无法救治的。你知不知道我当时的滋味有多麽痛苦。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痛苦的滋味呢?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6

我的头上有个疤,是在学校里造成的,下面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我学校的中央,那里有很多柱子,要是一不小心就会磕破脑袋,我就是这样的,总是心不在焉地走路,回过神来就差点撞上了。这一次,我终于遭殃了。

那一天,我吃完早饭就又蹦又跳地来到学校,我走着走着来到了大厅,我听见了有两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吵架,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完全不给对方留余地,争得面红耳赤。有个像个小正太,有个像个居委会大妈。我被吸引了注意力,边走边看,结果当我回头的时候就撞在了柱子上,我的头都被撞得仰了起来。我控制不住地往后退了两步,我摸着头走到了空无一人的地方,把手拿下来一看,手上全是血,撞到的地方开始发出了钻心的疼。我赶紧用手捂住,急忙跑到卫生间,用手接一点水洒在伤口处,再用纸巾把血擦掉。伤口愈发的疼痛,但我还是用平常的速度回到了教室,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过还是被同学发现了,他们纷纷围过来询问我的伤势,我却不好意思将事情经过说出来,只能低着头不说话。

现在伤口结痂了,它一直提醒着我以后走路要专心,做任何事都要专心,如果不专心,那这就是痛苦的滋味。你们不要学我哦!不然会和我一样倒霉的!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7

今天上午,我们五年级组要举行一场达标运动会,项目是我最讨厌的四百米跑。我一直都讨厌跑步,特别是长跑,所以我跑上三百米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更别说是四百米了。

我是第五个开始跑,所以可以更充分的做好跑步前的准备。我看见人家跑的.时候都是开始很快,但后来就渐渐慢起来,甚至有人还是走过来的,难道有这么累吗?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这么想时,我就要开始跑了,我甩甩头,把头脑里的想法全部甩掉,准备专心致志地跑步……

看见自己的双腿卖力的在跑步,超越了其他几个人时,我的心里特别的高兴。但后来我的腿渐渐不听我使唤,还差点让我摔倒在地,真是气死我了!最后一圈我的速度几乎像走路一样,因为我实在跑不动了。

我一步一步的爬向休息地,幸好它离跑道不远,不然非把我累死不可。我躺在休息地上,身体摆成了“K”字型,正当我在舒舒服服地睡觉时,喉咙里一股严重的血腥味就冲了上来,我努力的控制自己不呕吐出来,但难吃的味道还是一直想我袭击。我又重新躺回地上,真想休息一会,突然感觉肚子很痒,好像是虫子,所以我拿起手就往我肚子上一打,哇!不得了,虫子没打着,但肚子却快被我打残了,一股血腥味又来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我深深地自责到。

虽然这难受的滋味一会儿就没了,但这段痛苦的时间我永远不会忘记。

痛苦的滋味作文 篇8

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

有人说成长是快乐的。因为长大后就能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父母的压治,随心所欲。确实,成长中的我也颇有感慨,我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在房间里做什么事父母也管不着,我可以画一些糟糕透了的画当杰作;我可以在里面独个儿玩一些无聊的过家家,自言自语,天方夜谭;我可以大哭、尖叫、发火,喜怒无常,鬼哭狼嚎;我还可以大声放歌曲磁带,大声展现自己“美妙的”嗓子在这里,我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化气愤为快乐。快乐其实无处不在,说是在寻找,还不如说是遇见,因为快乐的小精灵根本就在我身边,我做一件轻巧的举手之劳之事,长辈们会十分高兴,一传十,十传百地说我长大了,那时觉得我似乎长大了,因为我正在改变,邻家奶奶遇见我,总是要夸我几句,羡慕奶奶身边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小帮手,把我都吹上天了。

成长固然快乐,但是很多时候也是令人烦恼的。这不,令人烦恼的事又出现了——就在“长大”了之后,原本最幸福的我掉下了深渊。哎,风水轮流转。长大后的我,身上所有的爱在同时全让给了年纪最小的妹妹,看着她那洋洋得意,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我气就不打一处来。想想也是,原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现在也轮流到听她使唤的地步,那叫一个“惨”呀!看她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的形式,我也只好忍一忍,忍一时是一时。长大后的我,还不止这一点烦恼,长大后的我,正在接受父母对我将来独立生活的考验,我必须自个儿清洗自己的衣服,完成了这一点,我还要哎呀,妈呀,我的天!

浅析叔本华痛苦与超脱的伦理观 篇11

一、在痛苦中漂流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痛苦的本质只有两种:欲求的痛苦和没有欲求 (空虚无聊) 的痛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于世, 只能二选其一。选择了充实, 就得承受忙碌的疲惫, 无法得到满足的渴望, 这是缺乏的痛苦, 欲求的痛苦;选择了休闲, 就得忍受懒散时的寂寞, 空虚无着的无聊, 莫名其妙的孤独, 那是无欲求的惩罚, 是安逸的痛苦。

叔本华说:“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 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 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 分量也扣得很紧。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也是假的, 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望;前者是一个已认识到了的错误, 后者还是一个没认识到的错误。”1人就是在错误与痛苦中成长, 而人生就是承受这种错误和痛苦的过程。没有人能够否认这种本质, 天才和普通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艺术家个体, 即天才, 他们专事把握和描述人或人的理念, 即生活的痛苦与错误。与普通人不同的是, 艺术家在欣赏或创作时, 他们忘却了一已之痛苦, 或者他把自己的痛苦和人类深远而广袤的痛苦融为一体。心灵在痛苦的河流中漂流、观察、体会、感受、触摸、拥抱着一路走来的所有人的灵魂的跃动和呼喊。在漂流的过程中, 他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在生活或作品中, 人们的生活中的一切一一奔向他的眼底和心里。他心中的悲悯是那么深切, 爱是那么宽广, 他看到人们被痛苦的气息围绕, 或在无聊空虚中逐渐淹没, 图象是那么清晰鲜明, 那么惊心动魄, 那么让人幻灭绝望, 而那些身处其中的人却毫无察觉或者察觉了也无所作为。他他挽救不了他们, 就像他无法挽救自己一样。对芸芸众生中的一切他们洞若观火, 他们看着人们一步步温顺地麻木地走向死亡, 时而还会欢快地手舞足蹈, 他们清楚地看到普通人和自己的人生都无法回避这个事实。除了把这一切生动地表达出来, 缓解心中的痛苦, 呼唤人们的知觉或共鸣, 引起人们直视痛苦的勇气, 他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于是,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只在于:前者可以在欣赏或创作之时, 暂时地忘却生的痛苦, 而沉浸在忘我的愉悦之中。这种愉悦虽然短暂, 却足以给他们莫大的勇气和鼓励, 支撑他们继续迈向下一步的人生阶梯。普通人则不然, 他们追逐着一切光怪陆离的现象, 在欲求的沟壑中你追我赶, 互相为敌, 渐渐老去。到老除了死亡什么也没有得到。

叔本华的哲学很残忍地让我们看到了人生是一场悲剧, 而这场悲剧的本质就是痛苦。可是, 面对无穷尽无边际的痛苦,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叔本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二、从痛苦中超脱

叔本华认为:在痛苦中漂流并不意味着在痛苦中沉沦。人生的痛苦没有尽头没有边际, 但可以有高度界限, 它始终只能存在并滋生于世俗之中。超脱世俗, 便会脱离尘世的痛苦。叔本华的超脱并非指向实际意义上的脱离人世, 而是指向灵魂高度的升腾飞跃。

叔本华是不赞成以自杀来摆脱人生的痛苦的。他认为自杀是徒劳的。“谁要是被迫于生活的重负, 谁要是虽然也很想要生命并且肯定生命, 但又痛恨生活的烦恼困苦, 尤其是痛恨恰好落在他头上使他不想再继续忍受的苦命;这样一个人就不要想从死亡中指望解放, 也不能以自杀而得救。黑暗阴森的地府所以能引诱他, 是以骗人的假象把阴间当作停泊的无风港……生命意志总是稳保有生命的, 而生命的形式又是没有终点的‘现在’——在这里, 自杀行为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种徒劳的, 因而也是傻瓜的行为。”2在叔本华的哲学观念里, 生命意志是永远存在的, 绝不会因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消失, 因为个体背后是隶属于大自然的一个庞大的种族群体。在他看来, 自杀行为正是对生命意志的本质的肯定, 肯定它是痛苦的事实, 因此自杀行为恰恰证明了意志的存在, 而不能抹去它的存在。叔本华认为:只有对生命意志的不断地否定, 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生命意志与生命个体的同时消亡。

那么, 如何才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呢?超脱。这种超脱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 是纯粹认识的主体对生活与人生的一种客观观照。把生活作为一个与纯粹认识的主体相对立的客体来看待, 不让自己沉浸其中, 纠缠其中, 而时刻保持一颗超然的心, 带着一双超然的眼睛来审视个体与人类的生活, 甚至不惜以肉体的痛苦来提醒自己不断地对抗生命意志的欲求, 只有这样才算是对生命意志的不断否定。在苦行僧般的生活中, 在不断对生命意志的对抗中, 意志的欲求会越来越弱, 但是在死亡来临之前, 它永远不会消失, 会不停地对人的这种自觉的控制进行反击。所以, 一些神圣者会不惜以对肉体进行折磨的方式来达到精神的历练, 只有达到完全淡化欲求的境界, 到死亡来临的时候, 意志才会随着死亡一起消失。这样才能够达到对生命的意志的否定, 痛苦才会随着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消失。

从这一点来讲, 叔本华的哲学无疑是悲观的, 它告诉人们:要想摆脱痛苦, 就要凭借一种精神高度来指引生活, 无欲求则是这种精神的内核。只有蔑视痛苦, 以肉体的痛苦来对抗精神的痛苦, 达到生活上的无欲求, 那么也就无所谓痛苦了。真正的哲人或神圣者总是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超脱痛苦, 来达到对生命意志的最终否定。在叔本华看来, 做到这一点, 贪婪的生命意志以及由之产生的无限的痛苦就会随着超脱者的身体灭亡而消失。

在笔者看来, 这种结论同前面谈及的生命意志是永存的显然相互矛盾。

三、与痛苦共存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我的感情经历了几个过程:读一二篇自然哲学部分时, 觉得难懂而深为痛苦, 读第三四篇关于美学和伦理学部分时, 感到深刻透彻而欢欣愉悦, 读到结尾部分时, 期望完全破灭而大有受骗之感。这种失望大概和我读书的功利目的是分不开的, 总想从书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叔本华却把它指向类似佛教的超脱, 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是因为书中前三篇能够看出他对禁欲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 而他的指引方向与禁欲主义在笔者看来是殊途同归的。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刘晰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王安忆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女性, 以其开阔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写作视角为读者创作了一部部风格迥异的作品。细读她的作品我们会发现, 她创造了形形色色彰显个性的女性形象, 而这些女性无论地位、身份和知识的高低, 身上都闪烁着鲜明的女性意识。从这些投注了作者无限情感的女主人公身上, 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意识;视角

一、引言

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一位成就非凡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数量众多, 视野开阔、风格多变。作为一位敏感的女作家, 她在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处境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一个又一个的对女性生存思考、命运解读的小说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份份女性意识鲜明的文本, 吸引着我们对其进行女性主义研究。

二、鲜明的女性意识

几千年来, 无论中西, 就两性文化而言, 一直沿袭着男尊女卑的传统。强大的占主流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深重的, 并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在许多人心中种下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遗毒。王安忆自己也说过:“女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受苦的、孤独的、忍耐的, 又是卑贱的, 光荣的事业总是属于男人。”[1]可见王安忆强烈地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并为女性的这种状况担忧。

作为一位女作家, 王安忆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 以

笔者是完全赞同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伦理观的, 但对他的指引方向却不能赞同。笔者认为,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与痛苦的共存——互相缠绕、互相对抗, 却又互相扶持的共存。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谈到:“坚持与清醒的态度是目击这非人道游戏的优先条件, 荒谬、希望与死亡在这游戏中角逐争斗。”“穷尽现在……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 而是生活得最多……关键是要活着, 是要带着这种破裂去生活。”3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荒谬的, 人每天都眼睁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 这是哪一个最高尚或最卑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那么在这个走向死亡的路途中, 经历就成了惟一的意义。生的开始, 死的结束, 每一个人都是完全相同的, 只有这个生与死之间的过程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是跑着走还是跳着走, 是悲伤着走还是欢快着走, 是匍匐着走还是傲岸着走, 是带领着人走还是被人鞭打着走……种种方式人们可以尽情地选择,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小径, 然后充满痛苦艰险却又撒满快乐欢欣地迈向自己的终点。

在这一点上, 叔本华的弟子尼采无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典范:在痛苦中欢笑的身姿成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伫立在世界艺术之林的正中央。他傲岸挺立的姿态、睥睨世俗的风范, 以及甘为哲学献身的精神, 永远是引领一切朝圣艺术的徒子徒孙们的灯塔。

叔本华说人生是痛苦的, 加缪说人生是荒谬的, 尼采说人生是孤独的。同样悲观的论调, 同样对人生决绝的否定, 却是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生命姿态和人生轨迹。叔本华在生活中没有超脱, 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而显得有些委琐。和他相比起来, 加缪和尼采的人生就更具有一种英雄的风范, 悲剧英雄的味道。他们都是战斗者, 都是面对死亡却真正做到视死如归的战士。读哲学书籍, 我们常常抹不去一种功利目的:找到一种指引、一把钥匙, 而不仅仅是一扇窗户, 能看到屋里的全部, 却无法进去的焦灼。所其独特的女性言辞, 在文本中以女性视角切入女性世界, 书写女性的情感、生活, 展示女性面对生存的现状而进行的执着努力, 面对命运的无奈而采取的思考与拼搏, 甚至单纯的只是书写女性的自然美好, 书写她们的某种蒙沌状态。[2]这些女性主义读本清晰地流露出作家的女性主义情怀与女性主义意识。正如陈村在《长看王安忆》里所说的:“在中国的女性作家中, 她是最像女性的一个。她不总把性别挂在嘴角, 靠的是女性才有的知觉感觉。”[3]笔者以王安忆小说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为例, 对其所体现出作者的强烈女性意识展开分析。

三、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女性

在王安忆的小说《桃之天天》和《流逝》中, 她以自己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两位在艰难环境中不屈抗争的女性。面对命运的捉弄、环境的险恶, 她们积极应对、敢于抗争, 在她们身上都流露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

《桃之天天》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 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的半身经历。她是母亲笑明明在其丈夫郁子涵因贪污和玩弄女性被判罪服刑之际, 耐不住寂寞, 与他人所生的私生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 是母亲和同母异父哥哥、姐姐乃至保姆发泄不满的出气筒, 也是周围各色人等说笑逗乐的谈资。她与自己同学何民伟的恋爱, 也因为家庭以及出生缘故, 一直得不到对方家人的认可, 柯柯的出现最终导致两人的分手。可以说郁晓秋从出生开始就受到他人的鄙夷, 她生长的环境也可谓严酷, 但正是在这艰难的环境中那个像桃花一样健康、美丽的女孩儿, 面对家人的忽略, 面对周围人们的鄙夷与非议, 顶着失恋的痛苦, 她以, 做为一名普通人, 最大的愿望还应该是能够在悲剧的人生中积极地生活, 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不过, 以上不同见解并没有完全否定叔本华的伦理观, 相反, 叔本华的哲学还是给我们一种深刻的警醒:时刻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要期望有一劳永逸的安闲在终点等着你, 除了死亡。从这一点出发来反观当代中国文坛, 轻松和愉悦泛滥成灾, 欲望和贪婪遍地开花, 文学成了浅薄者的点缀、萎靡者的呻吟。没有质感的呼喊, 没有内容的藻饰, 像瘟疫一样吞没了本不成熟的文坛。没有抵抗力的青少年刚刚涉足, 马上被传染, 病毒像玫瑰花一样在他们体内盛开。没有了痛苦的疫苗, 没有了超然而无功利的指导, 文学像一只绚丽多彩的纸船, 很快将会淹没在洪涝成灾的欲望的海洋之中。我不禁又想起鲁迅的那声呼喊:救救孩子!

摘要: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主要阐述了他的痛苦与超脱的伦理观: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以及如何超脱痛苦的问题。本文以“在痛苦中漂流”和“从痛苦中超脱”两个方面浅要分析叔本华的伦理观点, 并得出自己的“与痛苦并存”才有可能是真正的人生指引的观点, 并希望能够对当代文坛过于乐观和萎靡的状况产生一点警示。

关键词:叔本华,痛苦,超脱

参考文献

[1].《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第273页.1997年.

[2].《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第385页.1997年.

[3].《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著.杜小真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1页.2006年版.

[4]《悲剧的诞生》.尼采著.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年版.

痛苦的游戏作文 篇12

接着,张老师说:“请你们把这五样东西中的其中一样划去,同时也意味着你从此失去了它。”我们听了“啊”了一声,终于弄明白了张老师的用意。我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我写的五样最珍贵的,正当我想把朋友划去时,突然想到,朋友是不能失去的。万一失去了,我就没有子孙后代了,但我看了一下别的,觉得其他的更不能划去,只好把朋友划去了。

过了一会儿,张老师说:“请你们在余下的四样里面再划去一样。”这时我就纳闷了,好不容易忍痛把朋友划去了,接下来划哪个呀?我非常痛苦。这时,只听张老师说:“快啊!”此刻我焦急万分,好比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左思右想,想到失去了食物,但还有水喝,不吃饭呀,但水是要喝的,至少喝水还能维持几天。于是我想得清清楚楚,一横心就把食物划去了,只剩下生命,亲人,空气了。

张老师还是原来那句话,从容不迫地说:“请你们再在留下的三样里再去掉一个!”到这时我可完全清楚地知道:虽然有生命,但是也要有空气,没有了空气,有生命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死亡!我郁闷极了,心里沉甸甸的。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人没有空气,但有氧气瓶呀,氧气瓶里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一下生命。

但是,要在最后二样东西里再划去一样可就难了。是要生命呢还是要亲人呢?我千思万想,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到底该划去哪一个?我觉得亲人比生命宝贵。没有了我,父母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而没有了亲人,有生命,没有亲人,我还是会孤独死去,那还不如我不要生命了。要亲人,就算死,也是死在亲人面前,也会有人为我悲伤。我死而无憾。于是我冷静地把生命划去了。

这种抉择是痛苦的,我发誓从今往后我再也不玩此游戏了。因为这种游戏太痛苦了,太可怕了。

痛苦的初中作文 篇13

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我宣布了每周一次的作文题目。“哎呀,老师换个题目吧!”“还是换一个题目吧!”教室里喧嚣着不满。

这简直是规律了,我教过很多届学生,几乎无一例外。我心里很难受,我真想告诉我的学生,就这个题目,都是老师搜肠刮肚想的(或是费尽心机找的)。唉!如果能有一个让全部学生都有东西好写、有话好说的作文题该有多好啊!可这又怎么可能让每个同学都满意呢?……我心一软,再换一个吧,可换了题目也不能让学生平息那抱怨的声音,最后只得一狠心:“二选一吧,抓紧写!”教室里又是一阵痛苦的叫声。

我在讲台上站定,看着借讨论之名说闲话的学生,看着乱翻作文本寻找灵感的学生,看着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作文的学生,看着紧锁眉头痛苦思索的学生……不知怎地,我心中一阵愧疚:是我给你们增加痛苦了!但同时,我心中又会冒出一阵刚强:不这样写文章,考试该怎么办?

“老师,你等一下。”我刚如释重负地上完作文课,准备回办公室的时候,听到了怯生生地的声音喊我。我转身一看,是郎丽莎,我班一位很内向的女生。她匆匆跑到我跟前,红着脸递给我一个折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声地说:“老师, 我给你的信,你回办公室再看吧!”“行。”我满心疑惑地答应着。我一回到办公室就小心地打开那张纸条,一行行秀丽的小字映入我眼帘:

老师:

你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们辛勤地付出,我,包括全班同学说不尽地感激。作文课上我看到你为我们焦急的样子,我就下决心给你写这封信了。我想给你提个意见,你千万别生气!你能够抽点时间听一听我们的心里话吗?我想说说我们的作文课,你看能不能这样上:你先提前问问我们想写什么方面的文章,好让我们有话可说;或是先布置好作文的题目,让我们有个准备的时间。你这样的`要求我们作文,确实太突然,匆匆地构思一下就开始写了,我们只是想着完成作文,谁还关心作文的好坏呢?就这样周周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作文呢?望老师考虑一下。

祝你工作愉快!

读罢此信,感激、幸福、自责……一种难以表达的心情涌上了我的心窝。我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作文教学了。是啊,我们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学生,可我们又为学生考虑了多少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一种新的想法在我心中形成了……

于是,有关如何上好作文课的大讨论在我们班开展了:

“作文应该我们说了算,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应该有自由……”

“多给我们讨论、交流作文的机会……”

“作文是我们感情喧泄的天地……”

“到教室的外面去看看,让我们与大自然拥抱……”

“写一写我们的奇思妙想吧!”

“老师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写作文的气氛,用一用故事启发我们或听听音乐放松一下……”

“让读书与作文结合起来”

“我们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

“说自己作文,品他人作文,享受他人文”

“形式要创新”

……

上一篇:系统架构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科月-知识竞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