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2024-07-17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共8篇)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篇1

“入党为什么 当干部做什么 为后人留什么” 发言稿 各位党员老师好!

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什么?很久没有想这些问题,今天安排我们开展这样的讨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对我们党员起着鞭策作用。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为什么入党?当初我们都曾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这个问题,而且说的可能还很多。具体到我个人,我想主要有三条:一是为了干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我出身农村,但却充满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冲动,加入共产党后,我和其他党员一样有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那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今天的努力与远大的理想相结合,凭着忠诚为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二是为了做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就应该为人民办事,就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县委机关而言,就必须把服务县委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主动解决群众的生活疾苦,积极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三是为了当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加入先锋队的一员,就应该处处做表率。端正入党动机,则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办公室作为县委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时刻发挥领导机关的表率作用,立足岗位、身体力行,保持县委的良好形象,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

二、当干部应该干什么?我觉得每一位共产党员,首先应当具有强

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同时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对自己、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我还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是荣耀的开始,而是一种责任的到来。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恪守的责任,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可以忘记享有的权利和取得的成绩,但绝对不能忘记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职责。

三、将来留什么?这个问题使我想起大家都经常提到的两句话,一句是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是于谦的“只留清白在人间”。而具体到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那就是要留下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留下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留下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留下共产党员的可贵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应以“一生殚精竭虑为天下谋”的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楷模,在自己有限的生涯里,为人民为历史也为子孙留下值得称赞的闪光点。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篇2

孩子天生就好奇, 好奇就好问, 因为好问, 使他展开了丰富想象的翅膀。在对待孩子的发问时, 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孩子的天性, 合理诱导, 启发思维。的确, 在生活中, 孩子常常会问出许多令我们“好回答的”和“不好回答的”问题。那么, 作为悉心关注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 我们应该把握好哪些尺度呢?

一、鼓励孩子发问是好事, 孩子能主动发问更是好事

我们暂且把镜头放得更远些:襁褓中的婴儿尿尿了他会大声啼哭, 这是他在向外界表明自己“不舒服”了, 需要“解救”;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后他就具备了发问“为什么”的水准了。这时, 孩子便开始学习与人沟通, 于是, 孩子便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孩子能发问, 这说明他在关注生活, 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 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思维闪动的火花”, 也是孩子成长为社会的一员的“心灵碰撞”。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的发问持合理诱导的态度, 那么孩子想象的翅膀就会合理、有序地张开。智慧的火花源于灵感, 灵感的跃动源于想象, 美好的想象源于社会和生活。如果说给孩子提问是考量孩子的学习程度, 那么解答孩子的提问就是提升孩子的学习进程, 让孩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对待孩子的发问和给孩子发问, 所用语言要童趣化

先来看这样一个镜头:30年前, 我本人在农村上小学一年级, 也就六七岁, 农村的孩子刚学认字, 连一横一竖的“一”都不认识。一天, 语文老师在上课时, 大声地“警告”我们说:“大家上课要认真!”你说我的智力有多“愚”, 我竟然把老师说的“认真”想象成了“认针”———妈妈做针线用的“针”;自己还在心里嘀咕:认好“针”能搞好学习?这好像没用呀!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 我们给孩子发问提要求, 应该符合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 所用语言应该通俗化、形象化、童趣化;教会孩子用一个“新词”, 首先应该做到能让孩子生动形象地了解它。

我们来看如何解答一位两三岁的孩子这样的一个提问:“天上为什么会有水掉下来呢?”下面有两种形式的回答:

术语化回答:那是冷气流与热气流相遇, 在天上凝结成小水珠, 就下雨了。

童趣化回答:那是天空中的冷气妹妹和热气姐姐走到一块了, 她们“玩耍”出小水珠, 就落下来了。

很显然, 后者较之前者更符合幼儿心理, 易于他们理解。

三、与孩子“探讨”问题, 应平等化、和谐化

作为家长和老师, 有时难免“操之过急”, 以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下列情形:“你应该听话”“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不讲礼貌”,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时, 便说“你怎么这么烦人呀”;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动怒而训斥;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不明智的, 是“掠夺”孩子“主人翁地位”的表现, 实不可取。

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呢?这就是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应坚守“平等化原则”, 构筑一个和谐的谈话情境———既有大人说的, 又有孩子说的。注意合理诱导孩子, 积极保护孩子纯洁的心灵和求知的天性。能与孩子在思想上共鸣、互动, 而不是强压;在认识上提升、跨越, 而不是迷失。

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飞跃”的过程, 需要我们诲人不倦

我见到过一位五六岁的男孩子, 他手里提着一大包玩具, 还哭喊着要爸爸妈妈再为自己买更多的玩具。听这位孩子的父母介绍, 孩子已接连三天吵着买玩具, 已经买了两百多块钱的玩具, 他们怀疑孩子有什么问题, 于是到医院心理科接受治疗。

我们暂且不排除该孩子是否遇到了精神或心理问题, 但其父母完全可以作如下尝试:

方案一:深入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许多玩具的心理诱因, 合理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 做到有选择性地购买。如遇孩子的攀比心理, 则需合理“降温”。

方案二:与孩子一起玩玩具, 一起游戏,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方案三:让孩子融入自己的小伙伴中, 注意让同伴满足他的成功欲, 使他愉悦在成功的情境当中。

特别地对待“问题孩子”, 更应该冷静、耐心, 我们要细心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灵, 这样才能开出合理的“药方”, 巧妙释疑, 合理引导, 有效纠正, 积极促进。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当中,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真正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当特效不用CG时,特效在做什么 篇3

说起来,之前我们做了不少关于电影特效的专题,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你以为这些是真的,其实是CG。不过这次我们反其道行之,说的是相反的东西:你以为这些是CG,其实不是。在CG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特效都要依靠CG解决。

我们这次就为大家特别挑选了影史上十部经典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效果逼真却又匪夷所思的特效,这些特效乍一看让你以为是CG,其实却不是!

这些特效镜头有些是因为年代久远,那时候导演没有法子,只好土方子炮制,结果却成就了经典;有些年代较新的,却因为导演的坚持,终成了CG难以比拟的质感。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10%

[总结]事实上在今天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片中,表达失重的并不是很多。首先是这个效果的确很不好拍,想要表达一个真人漂浮在空中还能随便动的效果,无论是用威亚还是CG都是很麻烦的;另外“失重”只是在太空中的一种常态,它绝不会是一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核心视觉效果。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电影,比如《异形》、《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等,直接就完全不做失重效果了。即使在今天,这类效果要么就是使用特殊角度拍摄,要么就是只做简单的几个镜头。

《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画面

出品年份:1995年

不使用CG的原因:CG制作难度太大

同时代CG特效作品:Pixar的首部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

这是拍摄宇航员生活的片子,肯定要拍摄失重画面。怎么拍呢?看看《黑客帝国》,很简单嘛!老港片那套:吊钢丝,然后擦除钢丝。

问题是像这种宇航员题材的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失重的,你不能让人一直吊着钢丝演吧。那些在失重状态下吃东西的镜头呢?总不能用钢丝吊着小饼干吧?

拍摄的办法是——真的是在失重状态下拍摄的。

这部电影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于是NASA提供了一个叫做“呕吐彗星”的训练设备,说白了就是NASA自己拥有的一架KC-135飞机,让宇航员们坐在飞机里,先上升到高空,然后飞机以自由落体向下飞行。在这个过程中,飞机内所有的物体都是相对失重的,直接拍摄就好咯。

事实上大部分的宇航员失重镜头,使用CG的还是不多:有些是使用这种方法,有些是在水里拍摄。而且如果是以宇航员为题材的话,这类镜头一般都会非常多,全使用CG的话,既昂贵,制作起来也非常麻烦。

《魔戒》: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

出品年份:2001年不使用CG的原因:几乎没有别的办法……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CG无处不在的《星战前传》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0%

[总结]这种镜头完全没有必要使用CG,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电影就是视觉的魔术,如果这几手障眼法都没有玩明白,这个导演是不合格的。

《魔戒》三部曲中拍了无数个霍比特人,都是一群小矮子,给你的印象肯定是这样的对不对?没错,伊利亚·伍德的确不高,只有168cm,但也比电影中的三英尺要高呀。

怎么拍呢?很简单,来点CG。把人缩小个三分之一不就OK了么。嗯,照这个思路,我们拍《金刚》也只要将一只正常大小的猩猩放大20倍就好了嘛。

是的,你的确可以这样拍,如果你不介意你的东西看起来色温不对,边缘粗糙,看起来就像垃圾。

《魔戒》的特效团队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发明了很多方法。上图就是一个测试镜头(右边那位正是导演彼得·杰克逊)。他们把这一系列拍摄方法取名为“霍比特视角”。其实简单说就是广泛利用了近大远小的视觉差。方法可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拍一些不露脸的镜头,就找一个小孩子戴上假发就好了。

遇到露脸的镜头也不要紧,只要做好角色之间的对比,在道具上下功夫就可以了。比如这个佛罗多和甘道夫两个人坐一辆马车的镜头。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95%

[总结]如果在今天这种镜头不用CG做,我们就不知道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这么多年有什么意义。这种火焰效果,无论是用Maya还是Houdini都完全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当然,如果是今天的艾默里奇拍这部片,肯定就不会做得这么简单,他肯定要想出一些吓死人的特效镜头,总之要把特效公司累个半死就对了。

《獨立日》:在建筑物间穿梭的火苗

出品年份:1996年

不使用CG的原因:当时的CG火苗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勇闯夺命岛》里天空中飞过的CG战斗机

大家都还记得《独立日》吧!电影中蛮不讲理的外星人开着飞碟二话不说就炸掉了纽约,将纽约变成一团火海。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些建筑中间游走着火苗,人群被吞噬。

艾默里奇拍这种东西很是得心应手。你看《2012》,洛杉矶整个被淹没都可以拍出来。不过你现在将这个镜头与之对比,就会发现《独立日》里的火苗太逼真了,《2012》简直就像个昂贵的电子游戏过场画面。

嗯,当然逼真了,因为《独立日》里那些就是真的火。

这个场景肯定不能按照真实比例实拍,拍摄的时候用的是微缩模型。但是所有的火苗都是往上窜着燃烧的,很难让它按照计划在建筑中间穿梭。但是外星人的武器又是无比神奇的,他们的武器就是会这样潇洒地在建筑之间游走,吞没城市。

怎么办呢?

很简单,将摄像机机位在模型底盘上固定好,然后将建筑模型倒过来,再使用火焰喷射即可。这些被烧掉的模型耗费了模型工作室Tatopoulos Studios整整4周时间。只要拍摄的时候使用高速镜头,放出来的画面就是又优雅,又残酷的外星人毁灭地球的标准画面了。

在今天用CG制作 的可能性:

75%

[总结]在今天的好莱坞,经典的飙车镜头还是使用传统特效拍摄的居多。一方面是因为这类镜头每年在好莱坞需求量实在是巨大(嗯,俗气的剧本永远是占多数),道具车足以实现量产,成本可以有很好的控制,另一方面,相关的技师很多,技术也很成熟,只要不是太难的镜头,一般也不会出现人员伤亡。不过类似把整个卡车掀翻这类镜头,一般的公司还是会选择使用CG,因为CG技术今天已经足够成熟,可以胜任这样的镜头。毕竟实拍的这类镜头还是很危险的,而且万一没有拍好,再来一条可是要人命的……

《黑暗骑士》:追车戏

出品年份:2008年

不使用CG的原因:导演希望追求实际特效的质感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惊人的CG老人头部

这场追车戏非常惊人:小丑在大斗车里拿着榴弹发射器,蝙蝠车就在后面追逐,后面紧跟着一众警车。所有的车都快到令人发指……然后蝙蝠车和垃圾车相撞了,蝙蝠车中出现了那个漂亮的蝙蝠摩托车“Batpod”,继续追逐小丑。

这类镜头看起来无比真实, 似乎应该是不可能使用特技团队实拍的吧,因为车手的技术再高超,也是危险到要死人的……

结果他们真的实拍了!不过他们的做法是使用微缩模型。特效总监Chirs Corbould是个经验丰富的家伙,他联合了著名的模型特效公司New Deal Studio,制作了4辆曾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使用过的三分之一比例的模型蝙蝠车。蝙蝠车是个精密的玩具:使用无线电操作,内部有各种可控制的灯,灵活机动,可以急转弯180°。

蝙蝠车的模型是5.5英尺长,垃圾车大约是9.5英尺长。不仅如此,New Deal Studio还制作了整个电影中使用的场景。

因为要拍摄两车相撞,所以垃圾车是用比较轻的材料做的。因为模型蝙蝠车可是个精贵的东西!

接下来蝙蝠车要变成蝙蝠摩托车了,Chirs Corbould还想继续使用机械设计来完成:蝙蝠车爆炸,蝙蝠摩托车弹射出,然后变出降落伞。不过如果要使用实体爆炸的话,蝙蝠摩托车的损毁是不可避免的,另外这组镜头的实际拍摄也会变得非常难,所以,这个部分最终还是向CG妥协了。

蝙蝠摩托车和大斗车的追逐镜头的拍摄方式是摄制组在前面拉着蝙蝠车拍摄。蝙蝠摩托车共有四辆实体模型,其中有一辆是真的改装自摩托车,是真的可以驾驶的,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不过这辆车从工业设计角度说还是有问题的——为了保持漂亮的造型,摩托车几乎不能转弯(片中转弯的动作都是使用拉线或者CG来实现的)。所以这辆危险的摩托车是由经验丰富的特技驾驶员Jean Pierre Goy来驾驶的。

接下来的镜头就是电影中最刺激的那个翻车,蝙蝠侠摩托中射出钢丝,把整个大卡车拉翻了。这个镜头就算是使用模型做的,也够精彩的啊!怎么做的呢?CG车+数字绘景?蓝幕前的模型拍摄+实拍背景合成?都不对!团队包了芝加哥的一条街,全部是实拍的……

为了表达出那种难以描述的重量感,团队使用了一辆无人大卡车,Chirs Corbould找来了空气力学专家做顾问,制作了一个他职业生涯中有史以来最大的氮气炮——可以打出高达120吨的力量,把整辆卡车掀翻!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70%

[总结]类似那种换头术,今天估计还是找的替身或者模型,不过会使用拍摄两遍+合成或者直接制作一个CG面部来完成。至于那些核爆的镜头,在今天如果不用CG的话,那估计就是没有办法了,因为现在好像是比较难找到这么好的模型团队了……

《终结者2》:施瓦辛格的大脑、T-1000、核末日

出品年份:1991年

不使用CG的原因:没有必要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还是伟大的《终结者2》,伟大的液态金属机器人

虽然卡梅隆在这部伟大的电影中使用了精湛绝伦的CG,但实际上在1991年那个时代,CG技术远远没有达到今天这样随心所欲的程度,很多看起来像是CG的画面,其实都是仰仗精致的模型和精妙的想法完成的。

比如这个镜头,莎拉和约翰正在对着镜子给阿诺做手术,州长大人一边说话,一边就被打开脑袋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是州长大人的头部,所以怎么做的呢?使用两遍重拍将角色放到镜子中吗?或者是使用CG将打开大脑的镜头贴到州长大人的头部?不不不,比这个简单。

其实那不是镜子,是个窗口。用了两组演员。莎拉、约翰和一个道具头部在一边表演开颅,对面的是州长大人和另外一组演员对着镜头说话。当然,演员的角度和道具的遮挡要安排好,否则就会穿帮。

不过,有时候两个演员都露脸了怎么办?比如T-1000变成莎拉的镜头。

很简单,饰演莎拉的琳达·汉密尔顿有一个双胞胎姐妹叫做雷思丽·汉密尔顿……好了,不解释了……这不就是《致命魔术》吗?!

T-1000是电影中帅爆了的人物,液态机器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一点不过时,但是在电影中很多T-1000被州长大人劈开的镜头、头部被子弹打穿的镜头,包括最后被爆裂弹打开的镜头,这些都是使用传统模型完成的,不是CG。

早在艾默里奇拍世界末日之前,卡梅隆早就拍过了。那个核爆的镜头看起来逼真无比!但这也只是模型而已。团队使用了易碎的材料制作了整个城市的模型,然后用强力吹风机+高速镜头,就造出了城市被毁灭的效果。不过,这个镜头需要后期调色。

看看这个世界末日的镜头,核辐射袭来莎拉的身体瞬间烧焦碳化,空留下一具骷髅!多么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总是CG了吧?

也不是……这个是用模型做的。表面皮肤使用了容易剥下和分离的轻质地材料,骷髅则是用强化塑料做的。强力吹风机这么一吹……当然,这个镜头也要后期调色,并且将火焰合成进去,所以不能算是100%非CG镜头。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所有镜头

出品年份:1992年

不使用CG的原因:导演就是不想用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星际迷航4》已经开始在电影中大量使用矢量图形,《天才除草人》开始使用动作捕捉技术

这部出自大师弗兰西斯·科波拉的吸血鬼名片拍摄于1992年,比卡梅隆的《终结者2》还要晚一年,这总得有很多CG了吧?那时候做CG特效的公司即使没有今天这么多,但是肯定也不难找了。

但是,真的没有CG,一个都没有,一个镜头都没有!那些幽灵,那些吸血鬼,那些超现实的镜头全部都是通过传统手法拍摄的。起初,因为这片子是个大预算,所以团队拉着科波拉到了CG特效工作室给他看了诸多的电影特效效果,希望可以获得这部电影的合作机会。结果是:科波拉把这些人全部解雇了,包括自己29岁的儿子罗马·科波拉!科波拉要拍的是完全依赖光学的画面。

好吧,看这个镜头。火车上,你可以看到一双加里·奥德曼的眼睛在车窗上徘徊。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效镜头啊!这个是CG吧?

不是,那只是一个蓝色的投影而已。

OK,再看这个镜头,一本书和一列火车。这个镜头很好拍嘛!先拍火车再拍书,在电脑里一合成就是了!

不不不,人家不用电脑。为了达到镜头中统一的光效和色温,科波拉使用的是一个模型火车和一本特制的巨大的书……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两个金·凯瑞

出品年份:2004年

不使用CG的原因:没有必要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 伟大的《蜘蛛侠2》,伟大的章鱼博士

这部电影对精神治疗的刻画非常赞。有一个镜头,金·凯瑞对着医生探讨抹除记忆的事。镜头一换到了医生那边,再回到金·凯瑞身上,金·凯瑞的衣服就全变了。再回到医生那边,再回来,衣服就又不一样了。在镜头中,金·凯瑞不停地在两个角色之间交替角色:现实中的他,以及回忆中的他。

怎么拍摄呢?很简单,分开来拍摄,再用CG组合嘛,抹掉一些中间帧就好了。或者就用一个CG角色替换吧。

不不不,我们犯不上用CG。基于金·凯瑞同学是戏院出身,所以做法是用戏院的手法:快速地穿衣服、脱衣服。戏院出身的孩子们都会这手,你懂的。

事实上,导演米歇尔·冈瑞在这部片子里还用了很多非CG特效,例如,有一个镜头需要金·凯瑞置身雾蒙蒙的环境之中,你知道他们怎么拍的吗?在金·凯瑞和镜头之间架一块毛玻璃跟着拍就好了,要什么CG呢。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10%

[总结]本来就是文艺片,成本就不是很高,CG也不是主要卖点。最重要的是,这个导演的方法很好,为什么要CG?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实现想要的效果,如果有手段可以轻松地达到,那么何必费劲开机器呢。

在今天用CG制作 的可能性:

[总结]是的,只要导演你不是那么死心眼,只要你不是弗兰西斯·科波拉,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团队,都会用电脑的……虽然我们知道《惊情四百年》的摄影神乎其神,技法高超到令人五体投地,可是……何必呢?

《纽约大逃亡》:3D城市

出品年份:1981年

不使用CG的原因:没有钱,不够做CG的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同年CG电影几乎没有,但是第二年就有《银翼杀手》和《Tron》

《纽约大逃亡》中的3D城市不是CG?没有天理啊!告诉我这不是CG是什么?约翰·卡朋特不是拍特效电影的高手吗?他不是拍过效果奇绝的《怪形》吗?这种镜头有什么难的!

当时是1981年。CG很贵的。而且《怪形》中也没有CG。

好吧,这个镜头真的不是CG。之前卡朋特有想过用CG,不过高昂的价格把他吓住了。但是这个镜头又要必须显示主人公Snake使用电脑,浏览当时1997年的纽约城的情况。1997年!到那时,CG的泰坦尼克号都能做出来了,我们的主人公可不能落伍啊!那怎么办呢?卡朋特这穷鬼被逼出了一个办法——用胶条……

卡朋特的办法是找了个黑色的背景板,在面上贴上一些绿色的磁带条,这些磁带条会反光。拍出来的画面闪闪烁烁的,估计97年的电脑也就那样,蛮像的。行啦,就这么拍吧。

嗯,那些近的3D建筑模型的镜头怎么办?那,就请麻烦你贴得认!真!一!点!

是的,长途跋涉去了一趟五金店,耗资5美元巨款,制作了出了这高科技的科幻镜头。谁说穷人拍不起科幻?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100%

[总结]导演在今天就是再没钱,人缘再臭,自己到网络上下载一个试用版的Maya,自己拿本书,混混论坛,这点小活儿估计也搞定了啊!要么不用3D,就用2D动画软件也成啊。买不起正版可以用开源软件,怎么也不会到使用胶条的程度……不过说真的,好像还真没有比使用胶条更便宜的方法。卡朋特你真乃神人。

《2001太空漫游》:穿越星门

出品年份:1968年

不使用CG的原因:时代太早,几乎没有CG可做

同时代CG特效代表作品:没有

这片子要说的就多了!宇宙飞船啦,太空石碑啦,反重力行走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是1968年的电影。但这次,我们决定就说其中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就是著名的“穿越星门”的镜头。多和绚丽无比啊,这个总是CG了吧!虽然当时是1968年,但是已经有了一些CG技术,也许能做出来吧?

如果在今天,这个镜头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当时可不容易。库布里克想出来的办法是“动态扫描成像”的技术,利用长时间曝光+镜头移动,将现实的物体拍出超现实的感觉。

这些胶片并不是空白胶片。它们已经拍摄了大量的镜头:建筑绘图纸、星空、电路板、工业部件、晶体分子结构、花朵、珊瑚等等,其中还包括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奇怪景色,以及苏格兰的纪念碑谷。

拍下这些镜头之后,再将这些镜头经过暗室的光谱处理和上色处理之后,将这些底片置于特制的摄像机下。发明家Douglas Trumbull制作了一个伟大的摄影台:这个台子上的摄像机是可以上下移动的,图片也可以向前后左右移动。

拍摄的时候,先从远处开始拍摄。

然后胶片不动镜头向下移动,进行长时间曝光。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秒钟24帧,意味着每秒镜头就要这台机器重复24次。你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何等繁琐,更不要说电影中还有复杂剪辑和其他的镜头了。事实上,这个镜头Douglas Trumbull和摄影团队在开发了高效的扫描设备之后,依然耗费整整3个月时间才完成。

这就是那台扫描设备,是基于Oxberry动画工作台改装的。关于这种动画工作站,可以看看我们去年12月刊的“动作捕捉”专题的第一部分“Rotoscroap”。至今这个镜头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那个没有CG的时代,电影并没有显得简陋。人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强大的。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100%

[总结]在今天,这种镜头使用一个简单的后期软件就可以直接实现了。快的话,一个下午就可以搞定了,如果制作人员和导演关系稍微好一点,或者能慧眼识珠,知道与库布里克合作是何等难得的机会,多半是不会收钱的。

《珍爱源泉》:绚丽宇宙

出品年份:2006年

不使用CG的原因:钱不够

同时代特效代表作:《加勒比海盗2》中的Davy Jones的章鱼脸

这部电影本来是打算用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的,但是两人都不演了之后,公司就只能拿出3500万美元来拍摄这部电影了。3500万美元在美国做特效真的是……只够拍文艺片,于是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决定用当年库布里克的老路子:使用传统特效。

电影中只有2%用了CG,其中包括一些绿幕镜头,绝大部分的拍摄都是使用模型和机械,包括那些花朵从休·杰克曼胸口长出来,伤口愈合的镜头。拍摄的方法很简单:道具花朵+机械模型即可。

不过这点预算并没有让电影的视觉效果缩水!电影中表现宏大的宇宙镜头的拍摄方法竟然是微缩拍摄。Peter Parks,这部电影的特效师拉上了他的一个化学专家朋友,在一个器皿中拍摄了几种菌类酿造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漂浮的液体,反应时发生的光效,就像是来自外太空的力学效果。

这个镜头花费了8个星期,拍摄了20000英尺的胶卷。准确地说这个镜头不算是100%非CG,但是CG只是在后期做了一点的调色和点缀。花了多少钱呢?140000美元。如果全用CG做,当时的报价是200万美元。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90%

[总结]只要有钱,这种绚丽的镜头一定要用CG特效。CG就是为了这种镜头而生的。虽然你正好有一个化学家朋友……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电影拍摄都有这样舒服的时间表的。

《星球大战》:伟大的开场

出品年份:1977年

不使用CG的原因:不清楚。估计是懒。

同时代CG特效作品:《第三类接触》里的外星飞船特效

用这个镜头来做结束是最好不过的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

啊,这伟大的梯形字幕!这伟大的标志性镜头!这个总是CG制作了吧!而且这个制作起来似乎也很简单啊!

很遗憾,依然不是。用CG制作的确很简单,但是他们的做法更加简单:将文字写在一块黑色的板上,然后把板斜着放置,直接用有轨摄像机推着拍摄就可以了……

在今天用CG制作的可能性:

100%

当干部图什么心得体会 篇4

当干部图什么,既是来自于时代和人民的提问,也是干部必须回答的“ 自测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干部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为什么当干部、如何当好干部、当干部图什么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感受。

对于“权力是谁给的”这一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有过一个自问自答:“干部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权力从哪里来,就应回到哪里去。在掌控和行使权力的时候,每一名干部都要经常问一问、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到底是谁赋予的,应该为谁所用。能否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一名干部的事业成败,更关乎一个党、一个国家的事业兴衰与前途命运。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一旦离开执政为民这个根本点,就势必会犯错误、栽跟头。因此,干部一定要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之于人民。所以,“当干部图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图通过群众给予的“权利”,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一、干部是什么

1.干部是一种责任。“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所系,人人有份;履责担责,人所必为。作为一名党的干部,责任心和责任感,是我们干部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在不断推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进步。

责任是堤坝,是防线,需要筑牢,这是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守住的

一条底线。一旦责任的堤坝决口,欲望无从约束,责任无所担当,后果将不堪设想。失去责任约束的干部,就不会执政为民。责不分大小,责任不分轻重。如果人人都担当起各自的责任,那么,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离我们就不会很遥远。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责任心、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勇于担责、敢于负责的人。

2.干部是一种形象。“政者,正也”。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命力就是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始终在群众当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仆”形象。如果我们做干部的既败坏了社会风气,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执政地位,那么群众就会不答应,就会不满意。因此,党员干部应带头加强我们的自身建设,提高我们的执政为民能力,巩固我们在群众中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干部是一面旗帜。旗帜是一种力量,旗帜是一种精神。这力量就是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勇往无前的不竭动力;这精神就是锐意进取、永攀新高的昂扬斗志。作为干部,在面对群众时就要树立这种旗帜的意识,勇当冲锋手、敢当排头兵。只有树立了这面旗帜,让每一个党员所在地方成为一个战斗堡垒、让每一个干部的所处环境变成一块坚固的阵地,才能使我们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并带领群众去开辟一个又一个新的战场,赢得新的胜利。

二、当干部究竟图什么

明确了干部是什么,就会清醒地知道“当干部图什么”,就会从

思想上和行动上给出答案。

1.为了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回报社会。党章赋予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为人民服务是历史的、具体的,它体现在关心人民疾苦、解决人民困难、为人民办实事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上。作为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抛却私心杂念,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把自己务实的作风和服务的精神倾注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的实践中去,这样,才无愧于做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

2.为了更好地强化责任意识,履职担责。责任是压在我们肩上的一付担子,让我们每时感到我们的工作并不轻松,责任是系在我们心头的一个标尺,让我们每刻觉得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尽职。

责任有大小、有轻重,但相同的是,都需要一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赤子之心。周恩来总理讲过一句这样的话:当干部,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总理的话充分说明了做干部“当官”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做干部,就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甚至要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去不断磨练自己履职担责的胆魄。一个岗位、一份奉献、一名干部、一份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敢言会做、敢当会干并忠实地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无愧于党员干部这个身份,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之托。

3.为了更好地展示才华,投身建设。在对待工作与事业的关系

上,大体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维持生计;一种是把个人的工作与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工作中不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努力创新,全力去干,力求为社会多作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后者。作为党员干部的命运已经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我们已没有向社会索取,向国家要名利的权力。我们手中哪怕有一点点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手中的钱也是人民给的,我们所剩下的唯一的事就是要把全部精力和自己的知识才干投入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建设中去,投入到建设一个实力较强、功能完善、环境美丽、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松江的洪流中去。

要真正回答好当干部图什么这个问题,不能靠一时片刻的学习或者豪言壮语来解决,还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地位观、名利观、幸福观、廉政观,加强学习纯净自己的思想灵魂来正视当干部的动因。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篇5

基本概念

什么叫“储备干部”?根据谐音,我把储备的“储”改为相处的“处”,干部的“部”改为布置的“布”,这样就成了“处备干布”。

第一,“处”。从今天开始,你们将相处更难处的人,处理更难办的事。过去你经营好自己就可以了,现在你得经营好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没有建立这个心态,那么,我建议你和人力资源打招呼,趁早把自己换下来。否则,从今天开始,你就难上加难了!

第二,“备”。你们是不是准备好了要干更苦更累的活?是否准备好了献出自己的智慧成就他人的功劳?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为别人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这个事情如果你没准备好,那就真的有问题。

第三,“干”。你要干什么呢?要干他人干不了的、也不愿意干的、甚至是干了以后费力不讨好的事。要是没有这个特点,这个岗位就没有理由非你不可。

第四,“布”。设计和布置他人想也没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去做的事和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不能打开局面,能不能带出一个李云龙所说的“嗷嗷叫”的团队,就看你敢不敢涉难事、碰难题、攻难关。

这是我理解的“储备干部”,等于“处备干布”。

储备途径

内部培养

内部人才培养包括建立内部晋升机制和工作内容设计两个方面。

内部晋升――通过内部晋升,可以把组织发展形成的岗位空缺留给内部职工,使员工与企业共同获得发展,增加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譬如A公司的营销组织体系包括营销副总、区域经理、办事处主任,业务代表等几个层次,随着华南市场的开发列入公司计划,公司总部可以调任某些业绩较好的区域经理或副经理甚至某些优秀的办事处主任负责华南地区的市场开发同时一些表现优异的业务代表也可以被提升到办事处主任的岗位上来。

工作内容设计――员工工作内容设计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个运作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中,人才培养不只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各部门各级经理人员都应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把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对他们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级经理人员应针对本部门人员的不同特征和岗位的不同要求,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并进行持续的跟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层层负责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优秀员工在实际工作锻炼中快速成长起来。

招聘

从外部招聘新员工。招聘应该是有一定预见性的,而不是出现人员短缺时才进行的应急行为。人才招聘可以通过常规的招聘会、报纸广告等进行:也可以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人才的关注和经常性沟通,及时补充人才,保证关键性岗位有适度的力量储备。比如A公司计划开拓华南市场而当前公司的营销人员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因此,公司可以根据华南市场的发展计划或预期,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招聘一定数量的营销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公司介绍、业务培训以及岗位实践以便他们在开拓华南市场时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培训

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和知识更新的加快,需要对人员进行不断的系统的培训。否则,不但新员工不能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而且即使是公司的骨干员工也会因知识老化被淘汰出局。人力资源部门应从工作分析开始,根据各岗位的不同要求和员工的差距进行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针对市场竞争情况和知识发展,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面临挑战

外界高标准要求

虽然储备干部能得到较多学习资源与升迁机会,但并非如外界想像的,是“搭着直升机上升”,储备干部等于是将原本需要花好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压缩到训练期间完成,他们面对的压力与挑战比一般职员高。例如这种说法是经常见的“有很多挑战,是你平平顺顺走不需要遇到的。同事会觉得你做好是应该,做不好要吊起来打。”

放下面子从头学起

多数的储备干部训练,都有基层实习的部分,让储备干部熟悉公司的实际运作,但有些工作琐碎、低阶,往往让原本设定自己要坐办公桌的储备干部难以调适。别人的诧异眼光与自我对工作落差的认知,就成了储备干部必须要有的心理调适。IKEA创办人英格瓦 坎普拉在《四海一家IKEA》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们继续当一群乐观的疯子,一群顽固、坚持、拒绝接受“不可能”为答案的。”选择储备干部的人当然不是疯子,事实上他们需要更多的毅力,一种追求卓越的偏执,和接受挑战的勇气,最后才能度过重重关卡领取桂冠,开展另一段精采旅途。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篇6

作为一名乡镇组织委员,经过党多年的教育培养以及工作以来的成长经历,我深刻意识到,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组工干部必须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上先行一步。当然从工作中也感悟到了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光荣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下面我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谈一谈浅显的几点看法:

首先,要讲党性,时刻以党性这个“熔炉”来“提炼”自己。组工干部的党性,就是要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就是要服务大局,坚持原则。要坚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服务大局的自觉性、改革创新的敏锐性和组织工作的原则性。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住一把公正公平的标尺,举贤任能,甘当人梯;要有维护正义、抵制歪风的正气和勇气;要有科学的是非评判标准,始终坚定公道的立场。在选人、用人、育人上应抱着对党尽忠,对人民尽心,对事业尽责的精神,胸怀全局,心系群众,任人为贤。正确处理好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储备、引进、输送的关系,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本着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宗

旨,培养一方人才,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要重品行,时刻以品行这面“明镜”来“审视”自己。“品行”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体现,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古人云:“德乃才之帅。”品行和能力相比,品行更为关键。品行如同人的影子,自己往往看不到,可周围的人却看得一清二楚。而我们组工干部的品行是否端正,决不是“私事”,也不是“小节”,而是关系党的形象的大事。要提高组工干部的品行修养,就要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多读书以养才气、淡名利以养正气、敢负责以养浩气,勇于和敢于与各种不良言行、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对己要“清”,待人要“诚”,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贯穿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始终保持一种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对组工干部来讲,品行素质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在党内和社会上特别是领导干部群体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公平、公正、公道”,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职业操守。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公平、公正、公道”的职业风范,处理问题要“公”,对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出以公心,而不能有私心杂念,不把个人好恶、亲疏、远近等因素带入工作,始终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公道地

选拔、识别、评价和推荐干部,慎重、正派地和干部群众交往。

第三,要做表率,时刻以表率这根“标杆”来“督促”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上行下效”,说的是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被人们看在眼里,对社会风气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在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组工干部,就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表率为“标杆”来“督促”自己。一要做务实的表率,勿以事大而为之,勿以事小而不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不虚夸,不隐瞒,实事求是,务求实效。二要做创新的表率,要自觉破除工作中不合时宜的观点、体制和做法,绝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要坚决改变束缚组织工作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三要做团结的表率,组织工作要求每位同志必须树立集体观念,相互学习帮助、团结协作,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只有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组工干部才会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组织部门才会更有威信,组织工作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组工干部要自律自查自净,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沉湎感官刺激,不追求物质享受,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养成虚心的工作态度,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甘为人梯,用心用力把工作干出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争做先行者和示范者,更

当干部为什么做什么 篇7

那是到兄弟学校, 参加课改阶段研讨会, 与会教师围绕全新教学模式的明显优势及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 同行们有的罗列现象, 有的引经据典, 有的提出建议, 有的述说困惑, 个个畅所欲言, 气氛热烈。当笔者谈到“尊重学生, 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之重要性”时, 一位年轻的地理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我在讲‘撒哈拉沙漠’这一节时, 有个学生问,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试问, 面对如此的问题, ?”这位年青教师在说到“重点”词句时, 从神态、语气上让笔者很不舒服, 话语背后似有这样的意味:面对如此荒唐可笑且低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孩子们纯属瞎捣乱, 再开放民主的课堂也不能容忍这类问题嘛!

笔者有一种突然被大炮轰懵的感觉, 一时语塞, 支吾难言……讨论结束后, 笔者立即上网查询。别说, 提这个问题的人还真不少!再看解答, 也颇有道理!原来, 它不仅不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问题, 反而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好问题!只是孩子提问的“时机”和“场合”可能没有满足教师“教学所需”!而且这样的事情在教学中并不乏见。由此, 做一反思应是很值得的。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发端于思考, “思源于疑”。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理解力有限, 对教师的引导性语言可能没有悟透或悟错了方向, 提的问题不符合“教学所需”, 但这却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思考, 是孩子率性无邪天真自然的发问, 保护这种提问的积极性极有必要!爱迪生小时候不也学过母鸡孵蛋, 并且被人视为“愚蠢”吗?作为教育者, 在心理上, 教师要变抱怨为期待;在行动上, 教师要变抱怨为引导和鼓励。

2.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固然重要, 但这些看似结构严密、系统性强又“有效”的问题毕竟是教师多年研究、思悟、沉淀的结晶, 它可能是“高效”的, 但它符合教育科学吗?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吗?教师的知识再系统, 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对内容对问题的再认知、再思考, 通过慢而有效的同化过程, 知识才能逐步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没有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思考, 哪来的提问, 哪来深入的理解与创造!问题没有低质与高质之分, 看似荒诞的问题倘若能为师、为教学所巧用, 才能彰显师智, 才是教学艺术。如果面对孩子的这个问题, 教师回以“这是一个很深奥很有价值的问题, 你提得很好!但是呢, 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研究与学习它, 你回去以后可以上网搜寻答案哟”, 对学生的帮助可能更大。

3.有无问题意识是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会不会、能不能提出有效 (有意义) 的问题最终能决定学习的效果。可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阶段性决定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真正原生态、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离不开宽松的心理环境, 这样才能有头脑风暴产生。一位教师, 永远不要把学生的“某些”提问看作戏耍课堂、戏耍教师!教学不能作秀, 生命课堂就是真实课堂, 其第一特征是学生敢说、敢动、敢提 (任何) 问题。有问题 (不管问题质量如何) 总比没有问题强。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 教师才能发现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发挥引领作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不正是目前课改的重要原则之一吗?

4.常言说:“学生需要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不断更新的长流水。”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宽、反应敏捷、思维独特, 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 汲取营养, 才不至于认为“某些”问题是荒唐的, 才不至于孤陋寡闻。从这个角度上说, 深入钻研教学内容, 不断参悟问题本质, 是学无止境的。

5.注意向学生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怕“露拙”, 要善于借势, 要善于发挥“急智”, 充分抓住课堂上一切能发展学生能力的良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为什么当叛徒 篇8

叫她陈四美吧,据说她是本地兄弟媒体的“四大才女”。因为做了一个书写女性欲望和命运的公众号,我像唐太宗一样发誓网罗天下女才人,见天约见女记者、女文青、女乐手、女主持人。

“请你来喝茶”。不像被廉政公署带走的特首们,女文青听到号召往往一口答应。陈四美如约而至,甚至比我早到了20分钟,背一个硕大的塑料袋子,穿一身瑜伽服,边拨拉一下头发边若无其事地说:“我这是刚巧在附近健身呢。”我搜肠刮肚才在脑子里百度出附近的一家健身馆。不过周末的这个时段人家是不开门的。

见陈四美之前已经听过她很多传闻,这些段子式的描述勾勒出来一个词:可怜。陈四美的“可怜”在于她四十了,还没嫁出去,据说十几年只爱过一个人,据说自己死活狠不下心和这个“浑身俗气”的男人结婚。其实人家早就有老婆。

还没坐下,陈四美就掏出一沓书稿,递到我脸上“快看,我要出新书了!”信手翻了一翻,大抵就是“银镯女子”、“一杯清茶”、“厨房里开出的一朵花”,和当年“榕树下”的高中女生一个路数、水平,就连在豆瓣上也已经过时到被唾弃。

我说,嗯,安妮宝贝也出了新书。陈四美又是一拨头发,“我不喜欢她的封面,要我就穿全麻的衣服坐在森林里。”然后扫了扫我的T恤和牛仔裤,“你们是不是都去人防买衣服?”

陈四美大学毕业即到了某报社,和“十几年的恋人”是同批同事,大概相爱过那么两三年。“我不喜欢打呼噜的男人”、“真是俗气,这就是个理科生”,常常写篇《论焦大和林黛玉》发到版面上冷嘲热讽。最严重的时候对方要去听张惠妹的演唱会,她翘着兰花指发了条短信“分手吧,我们也不是一条路上的人。”

那个年代陈四美的文风疯狂受追捧,算是报社的文化版红人。领导每天小心翼翼的看着她的脸色问一问“稿子好了吗?”陈四美摇一摇玻璃杯的西湖龙井,看半天茶叶片子的起伏和形状回一句“这都需要灵感的。”;“见个客户吧?”陈四美还是摇着杯子,“为什么?”

男人被分了一百多次手,从基层记者做到重要部门的主任,陈四美还是文化版的记者,直到去年被发配到图书部。临走前陈四美一边收拾各种花茶、绿茶、红茶,一边甩着头发自己嘀咕“领导是为了让我修身养性”。

谈了两个多小时,大多是陈四美的凄美爱情。最后又给我上了上历史课,讲了一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还没到家陈四美就发短信过来“我究竟该不该和他结婚?”我说“你不是有车有房子吗?为什么和他结婚?”陈四美又问“他真是不合适我对吧?”我说“你背叛他一下又如何?”陈四美气得跺脚,“我不是这样的人啊,我坚持自己的信仰,爱情就是一种信仰。”

后来陈四美又不停的絮叨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百忙之中回了她一条长消息:“你知道李清照也改嫁了吗?你听说过豌豆公主的故事吗?豌豆公主都是给硌死的。”

豌豆公主讲的是公主流落人间,被平民冒充。真假难辨,王子一筹莫展,最后想出个绝妙主意:让她们上床。二十层的鸭绒被子下面放上一粒豌豆,真公主一夜难眠。王子牵起豌豆公主的手亲吻:这才是贵族,这才是我的真爱。

童话多数是黑暗的,比如美人鱼非要割掉自己的尾巴化成泡沫,比如灰姑娘们都需要割掉脚后跟,比如白雪公主需要洗干净脸等着一个王子把自己吻醒。明明就是一些让女人自残的故事,却被认识了字的文艺青年奉为“圣经”:一定要欣赏我不能忍受豌豆并当成美德。

陈四美不肯“背叛”自己。我却一直是所有人口中“两个世界的叛徒”。有一次四五年不联系的一个朋友恰好来单位送快递,在办公室“亲人相认”,对方大吃一惊,“都五六年了,你还在这儿上班。”我说“嗯,不然你让我去哪里上班?”

20岁起,我从朋克和嬉皮士的世界淌着过来。太多的迷惘、不满以及豌豆王子和公主。一年换八份工作是常态,写写诗歌骂骂社会是状态。常有朋友寄过来没有刊号的诗歌作品集,我翻一翻大多是“我在酒吧喝酒,我说要喜力,对方非给我青啤。这个傻X的世界。”

总编是个诗人,后来又做了事业,和前夫离了婚,脾气很大,写了一些关于前夫的文章。有男人评价“这样的女人谁受得了”,有男人评价“这女人都是奶水”。女文青和男文青相遇往往是一地鸡毛蒜皮,我写总编往往有人说我“拍马屁”。那我可以骂她几句“这个叛徒!”

她当然是个“叛徒”。你说好了的喜欢我八平方米房子里的琴声,一脚踢翻了暖水瓶算什么?说好了我们都是有共同文化理想的同事兄弟,你破口大骂说我自说自话有谁买账做什么?

我不管她和前夫为什么离婚、这个女人有多不适合做老婆。这个“叛徒”好歹给我发着工资,前夫更是好歹拿着她的医药费。

刘索拉在《口红集》里描述了一段母女的对话。母亲说我们受了高等教育就是为了独立、不依附男人,为什么你们反而学了一切本事拼命往中产阶级的客厅里钻呢?我们争取这么多年的女权都回到了解放前?

刘索拉的母亲和丁玲、萧红、邓颖超们几乎淌着时代的河水过来,要证明一个女人解放的故事。可最终女人终于可以不用裹着小脚,可以进学堂了——但是,认了字的女人其实还是在脑子里、在心里,裹着小脚,躺在男人的床上——希望用“文艺理想”这样的武器被幸运吻醒。

“我们以为爱情就是过小家家,衣服就是时髦的好,事业就是听个响儿。结果无论我怎么臭显摆,妈妈似乎都不满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回味,我才明白了妈妈的苦心,明白了什么叫女权主义。女权主义不是要求女人的脸上都长胡子,那都是初级女权,女权主义是要女人真正地美丽。”

女权并不一定是要干革命,女人不一定非和男人干架。同时,女人也可以选择不去听前夫的琴声,也可以选择穿上水晶鞋。问题的根源在于无论你选择了哪种方式,都要真心认可自己的美丽。我非常喜欢20岁的陈四美,很多这样的朋友,我是看在她40岁的份上才跟她发脾气的。

无论中产阶级还是草根平民,男人都不是傻子:你要读书,做自己,做文艺,就不要指望皇帝们选妃选中了你;你要被王子吻醒,就每天开车去超市买菜,井井有条地准备一日三餐,厨具擦的一尘不染,儿子汽车宠物钢琴样样有。

你怎么能要求读过几本童话就当公主?你说的普通话还有山东县城口音。

做这个公众号,赢得大片粉丝,每日有粉丝不厌其烦的留言“你还有什么平台,你还有什么梦想?”——这不就是文艺女青年的梦想吗?做了女神,被网络上的一帮帮闲捧着。

可是女神多么好笑?要这些没用的虚荣做什么?我回答粉丝:我没什么梦想,也不知道怎么赚钱。我都是为了我自己。弗洛伊德的学说,文字、戏剧、舞台都是一个人的发泄和补偿,我写字是因为我怕再不写我就会失衡,会在生活里疯疯癫癫、失态丢脸。只有把那么多疯狂写成文字才不会显得突兀、粗贱、神经质不是吗?

因为我想做部纪录片、做些艺术展览,七七八八太多想做的事情,需要一些钱和官方支持。不久前有朋友帮忙做“月老”把我带到某官员的饭局上。当时我穿着纽扣扣到脖子顶的黑衬衣和牛仔裤,浑身只露个手腕子,一帮半醉的中年男人还没听完三句就没好话,红酒要整杯的喝。

我仰脖子灌下说了句“祝您以后一路顺风”,推门而出。午夜的街头蹲在路边饮泣了半小时,想起总编38岁这个年纪好像也喝过很多白酒,只不过她比我更泼辣,更会做“叛徒”又沾不湿鞋子,更舍得自己。或许是没法舍不得自己,我比她幸运,我至少还没有一个在家喝酒发脾气的男人,一个婆婆和一个孩子挤在八平米的房子里。

蹲着等出租车的过程中,有一些软弱刹那而过。我想起比我小一岁的妹妹,师范院校毕业回县城做了教师,早早成婚,孩子已经两岁,每天由父母照顾,闲来无事和爹妈拌拌嘴,每年冬天都要买一双兔毛的靴子、一根凤凰的金项链。我想这也很好,我后悔出门,后悔读了书。可既然一切已经这个样子了。那就这样吧。

说来说去,没说到我为什愿意做“叛徒”。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像我这样什么便宜都赚到的“叛徒”?这期的稿子,我刚写了一篇《电影中的迷幻文化》,之前我写过各种《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济南人为什么爱鼓掌》、《男人没了:这个世界的性别叫做女》。

每天我借着这个单位,这个杂志骂骂咧咧,像泼妇一样发泄着不满和意见。从没有人说过我是泼妇,我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成为泼妇,只有在这里显得那么可爱得体。这些年借着总编的地盘,我平衡着自己,阻止着自己发疯,骂了个痛快。她们发给我好多“季度好稿子奖”、“年度好稿子奖”,说“我的孩子,我的宝贝,我最有个性、最有才华的宝贝。”

有朋友常年抱怨自己穷,自己潦倒。知道他满腹才华。可我只能说“你是王子,是富二代。我只是个‘叛徒’。”我带着一个赤贫的自己去背叛与合作,去占有和离别。而且我那么精明,把“叛徒”做的那么渔翁得利、占尽风流。

上一篇:《认识几分之几》的说课稿下一篇:王元五老师爱心家庭讲座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