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2024-07-22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共8篇)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篇1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导读:

李清照写过不少的咏梅词,而这一首却是以残梅自喻。其原文如下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满庭芳李清照字词解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

⑵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⑶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⑷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⑸浑似:完全像。

⑹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⑺韵胜:优雅美好。

⑻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⑼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⑽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⑾扫迹:语见孔稚《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满庭芳李清照主旨:

全词赏梅亦自赏,咏梅亦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坚贞不屈、鄙弃庸俗的胸怀。

满庭芳李清照背景:

此词历来被视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刘瑜《李清照全词》认为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认为这首《满庭芳》为公元11(宋徽宗崇宁三年)的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如谢桃坊就认为它应是作者遭到家庭变故后所作。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后世评价:

1,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写人。“小阁藏春”以下五句,描写深暗环境,接着“手种江梅更好”两句,抒赏梅之情;“无人到”三句,发寂寞之感。这一阙由闺房而庭院,由赏梅人的环境而抒怀,婉而有致,宕而有序。下阙咏梅。先言梅花“韵胜”,接着笔势急转,写梅花“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怨恨冷风凄雨对梅花的摧残,蕴含爱梅惜梅之情;“莫恨”、“须信道”、“难言处”五句,咏叹梅花孤高不俗、潇洒不羁的风度。这一阕由爱梅、惜梅而咏梅,层层曲折,跌宕生姿。全词赏梅亦自赏,咏梅亦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坚贞不屈、鄙弃庸俗的胸怀。

2,刘瑜《李清照全词》:……林(指林逋诗《山园小梅》)、李、陆(指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三首诗词,都是咏梅的诗词,都是托物言志的。林诗托梅花自赞其高雅芳洁;陆词托梅花自喻其高风亮节;李词托梅花赞颂爱情。在各有寄托这点上是相同的。然而林、陆咏梅的诗词,从字面上说通篇都是写梅的。李词则不然,把咏梅放在人物的生活、活动中,加以描写和赞颂,把相思和咏梅结合起来,自成高格,正是易安匠心独运处。

词牌名了解:

满庭芳,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一说得名于柳宗元“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 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仄韵体又名《转调满庭芳》,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中吕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又入高大石调正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参见“常用词谱”、“常用曲谱”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

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赏析 篇2

康熙九年,沈荃因善书被招入宫中,后又入值南书房,专教康熙帝书法,之后数年间,又陆续招张英、高士奇、王士祯等饱学善书之士进入南书房,与皇帝共同研习书法。

康熙于书法用功极勤,他曾有一句座右铭:“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读书,义理自然贯通。”(《清圣祖御制文》)在谈及自己学书经历时,康熙曾谓“朕幼习书,毫素在侧,寒暑靡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懋勤殿法帖序》)“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东华录》)“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 (《庭训格言》)其用功之勤,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早年学书取法较广,“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烦等皆有涉猎,尔后则集中精力学习董其昌书法,并最终形成董字面貌。

康熙早年的书法流传下来的不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各大博物馆。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为楷书绫本手卷,款署“康熙丁巳(1677年)对临”,时康熙23岁。该卷所临原本当为《石渠宝笈》卷七著录的素绢本大楷书《宋苏轼书满庭芳词一轴》,在乾隆朝编辑《石渠宝笈》时,苏轼原作裱边上已有了康熙时南书房诸臣如张英、张廷譛、孙岳颁等人题识。苏轼原作当在顺治时期即已进入清廷,《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一》著录有《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一卷,内容及形制与康熙所临一样,可见康熙所临苏轼法书为顺治所遗留。

《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顺治、康熙父子《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三件的尺寸极为相近,无论纸本亦或是绫本,纵长都在一尺三寸三分到一尺三寸五分之间,横长则都在一丈九尺二寸到一丈九尺六寸之间。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的尺寸为纵47.5厘米(约一尺四寸三分),横642厘米(约一丈九尺三寸),尺寸与著录的三件也极为相近。苏轼原作我们今日已无从得见,但这些临作的尺寸与苏轼原作的尺寸应当是较为接近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康熙临前人法书时,在尺寸上也是要求与原作相近的。

在《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上,康熙共钤印三枚,分别为:广运之宝,朱文方印,体元主人,朱文圆印;万机余暇,朱文方印。康熙一生有宝玺120余方,均收录于《康熙宝薮》之中,此三玺亦收录其中。《康熙宝薮》中所收之印,均为原印钤盖,部分印蜕下方还注明用法及用途。如“万机余暇”一印,宜用于御临旧人字帖上,居中及前后俱可用; “体元主人” “万机余暇”在一起出现时,用于御笔大幅,引首不拘用哪一方,俱可与引首相配;在御笔上不记年月的,则用“康熙御笔之宝”。康熙的用印,部分印文是重复的,但在印文尺寸,字体、篆刻形式上均有不同, “体元主人”“万机余暇”等印就属于这一类。

康熙早年学书以楷书为主,在众多书家中,尤以临苏书为多,仅临苏轼《中吕满庭芳》就有数件,目前所知的见诸于著录的有三件: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康熙辛亥(1671年)所临两件,分别为纸本和绫本;《懋勤殿法帖》 (八册本,康熙三十八年刻成)第五册也收有康熙《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词》一件。《康熙起居注》还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十九日,康熙皇帝“以御笔临苏轼楷书手卷一轴赐(予起居注官喇里沙)”一事。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也是作于1677年,可见这一时期康熙临苏书之多、之勤。

在1677年的《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手卷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康熙23岁时书法的面貌。在这件临苏轼的作品中,康熙较好地体现了苏书的特征:用笔丰满肥腴,结字扁平,笔划舒展,轻重错落,跌宕生姿。苏字向右上倾的结体,表现得极为到位。康熙曾评价苏轼:“其平生所书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态。”在临摹这件作品的时候,康熙很好地把握了苏书的这些特点。比起1671年孟夏所临的《中吕满庭芳》来,康熙大概不会有“愧不能仿佛东坡万一耳”的感慨了吧。但毕竟康熙不是专业书家,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处理政务上,书法只是他在“万机余暇”时的爱好,而且还是在23岁的时候,这透露出了康熙在临摹此作时的小心翼翼,力图做到忠于原作,以至于有些拘谨。但这些恰恰为我们今天研究康熙书风的演变过程及其风格的多样化提供了实证,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的所在。

李清照 满庭芳小阁藏春 篇3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花谢一地满庭芳 篇4

曾经一两次的头痛,如今却是经常地头痛,医生说左侧大脑动脉血液流动过快,开了些《镇脑宁胶囊》。如今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却有种蹉跎岁月的感觉。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其中有一片段记忆犹新,男生让女生当众脱光衣服还给他。看罢,简直荒谬的无可救药。从此便在想,自己要远离这种不可安坐的角落,自己要凭借双手拥有属于自己的落地窗牖。当自己去努力地创造这些,却是有难于上青天之难。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不想成为“薄命司”中的女子写照,因为云泥之别,命如纸薄。

那日在网上见著名的楚学专家方昭海老师又在孜孜不倦,不忍打扰,便自说白话,如若此生能有方老师的1/2,离去遍也无憾了。集学者、画家、收藏家、田野考古家和电视制片人于一身的56岁老人,在中国社会的荆州一隅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一生,不知经历了怎么样的大喜大悲、大粗大俗,如今能够每日在那个时间修改编辑《江汉商报》记者们的潜心稿件,也是赏心之事了。方老师常跟我说,要做就要做大记者,不做小记者。我笑笑,便了之。其实何曾不想,曾想做小丫姐姐那样的优秀记者,可是成功的羁绊太过于紧张,瞭望未来亦或憧憬未来,永远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即。那日听方

老师讲述自己的曾经那些的故事,觉得世间的事情真的不可估量。什么叫人心惟危,什么叫人心隔肚皮,不敢想象,也不想想象。可能是自己在大学的两年时间经历的事情过多,不抱怨,不说痛,偶尔的哭泣,让其永远沉淀在心底,烂在历史。

记不清是哪位朋友问我,对爱情的定义是什么,我有有如看张恨水的《多少恨》般的缺语。时隔片刻,又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笃定的说:“我们还小,负荷不起开始和结束。海誓山盟,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虽是极美的词语,但是草木一枯却是春风吹又生。或许焦仲卿与刘兰芝,范柳原与自流苏,何书桓与陆依萍他们会给你无懈可击的答案”。不知为什么,方老师曾告诫我说“不要浪费大学的时光,好好地学知识。那些男孩子没有车子房子和事业,一无所有的他们怎么说爱你”。自己静心想想,斯理即是。曾经看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对于书中四字的书写,无奈的窃笑。金莲、月娘、瓶儿、春梅、丢儿等人的感情是丰腴还是流失,不能给出大胆的断言。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心情,别人的思想,我作为一个过客,怎可评头品足,说长道短,相信兰陵笑笑生自己心知。我说,“情”是彼此相互吸引,志同道合亦或趣味相投,同仇敌忾亦或沆瀣一气,时间可证。“爱”是以情为基础,满足为过程,生生世世为结果。

在“假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的漫漫时间洪流中,“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自寒”。近日总是发现缺乏精神唯美的东西,想说却与自己无关,便搁置。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些事情永远不值得这样做。记得庄子说过“外化而内不化“,始终如一。不想长大,不想懂得,总想在这红尘中做个聪明的傻子,过着自己安逸的日子,朗诵,主持,音乐,文字,生死相伴。我曾说过,等我离开陪我成长了两年的团委,我就会回来,因为这里才是我的家,那里有我一起学习的兄弟姐妹。曾经的承诺,如今不知去了何方。时常的回忆那些句子,心生害怕。接到“我很失望”的短信,心乱如麻。总是想说,真的很感谢一种东西,信任!徐志摩说,天才是一份累得死人的负担。我说,生活是一份累得死人的生存。我试着去和别人达成共识,可是我做不到,因为他是曾经那么信任我的人。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不论发生什么,我都是记得那个信任我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他也有,很多!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能做些什么,回谢他的信任。很想说,对不起,对不起。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去中国的边境看一看,喀什,日喀则,山南,或是普洱。我只是想看一下古寺顶上堆积的雪,看一下虔诚的僧侣穿旧了的长袍,看一下600年前的圆顶寺庙,看一下生活中坚韧不拔的深度。我相信那儿应该端坐着慈悲的神灵,他们有描金的脸膛和朱砂的唇,在青烟缭绕中将世间悲欢了然于心。在青草更深处蔓延,找寻一方属于为自己而建的寺塔,禅心慧智,拈花微笑。

白间,看日月行地。夜间,看江河经天。

满庭芳 秦观-满庭芳 赏析 篇5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字词解释:

连:一作黏。谯门:城门。

引:举。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薄幸:薄情。

创作背景: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篇6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赏析

周邦彦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由于他深通音律,创制慢词很多,无论写景抒情,都能刻画入微,形容尽致。章法变化多端,疏密相间,笔力奇横。王国维推尊为词中老杜,确非溢美之词。兹分析一下他的《满庭芳》一首词,即可见一斑:

周邦彦于公元109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令,时年三十七岁。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山上无想寺(一名禅寂院)中有韩熙载读书堂。韩曾有赠寺僧诗云:“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桂冠来。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由此可见无想山之幽僻。郑文焯以为无想山乃邦彦所名,非是。

上片写足江南初夏景色,极其细密;下片即景抒情,曲折回环,章法完全从柳词化出。“风老”三句,是说莺雏已经长成,梅子亦均结实。杜牧有“风蒲燕雏老”之句,杜甫有“红绽雨肥梅”之句,皆含风雨滋长万物之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正如刘禹锡所云:“日午树荫正,独吟池上亭。”“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此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

“地卑”两句承上而来,写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环境,雨多树密,此时又正值黄梅季节,所谓“梅子黄时雨”,使得处处湿重而衣物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较久,“费”字道出衣服之润湿,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湿越重,衣越润,费炉烟愈多,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

“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邦彦治溧水时有新绿池、姑射亭、待月轩、萧闲堂诸名胜。

“凭栏久”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词意至此,进一步联系到自身。“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类。“疑”字别本作“拟”,当以“疑”字为胜。

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作者在此以社燕自比,社燕每年春社时来,秋社时去,从漠北瀚海飘流来此,于人家屋椽之间暂时栖身,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两句,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词意从杜甫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中化出。“憔悴”两句,又作一转,飘泊不定的江南倦客,虽然强抑悲怀,不思种种烦恼的身外事,但盛宴当前,丝竹纷陈,又令人难以为情而徒增伤感,这种深刻而沉痛的拙笔、重笔、大笔,正是周词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转作收。“容我醉时眠”,用陶潜语:“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南史·陶潜传》)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句,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为己之所欲,两者尽可各择所好。“容我”两字,极其婉转,暗示作者愁思无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

周邦彦自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离开汴京,先后流宦于庐州、荆南、溧水等僻远之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这种思想在此词中也有所反映。但此词的特色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亦多隐约不露。例如上片细写静景,说明作者对四周景物的感受细微,又似极其客观,纯属欣赏;但“凭栏久”三句,以贬居江州的白居易自比,则其内心之矛盾苦痛,亦可概见。不过其表现方式却是与《琵琶行》不同。陈廷焯说:“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白雨斋词话》)说明两者风格之不同。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传出作者流宦他乡的苦况,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蓼园词选》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写其心之难遣也,末句妙于语言。”这“妙于语言”亦指含蓄而言。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这话是对的。即如这首词就用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诸人的诗,而结合真景真情,炼字琢句,运化无痕,气脉不断,实为难能可贵的佳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注释

溧水:县名,今属江苏省南京市。

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卑:低。

润:湿

乌鸢(yuān): 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远之地。

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筵yán):竹席。

枕簟(diàn):枕席。

赏析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下片抒发飘流之哀。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 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午阴嘉树清圆 ”,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但接着就来一个转折:“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正象白居易贬官江州 ,在《琵琶行》里说的“住近湓江地低湿”,溧水也是地低湿 ,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良多,“费”字道出衣服之潮 ,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作者在这里还是感到不很自在吧 。接下去又转写:此地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市声,连乌鸢也自得其乐。“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小桥外,溪不清澄,发出溅溅水声。似乎是一种悠然自得之感 。但紧接着又是一转:“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既叹“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词人在久久凭栏眺望之余,也感到自己处在这“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由“凭栏久”一句,知道从开篇起所写景物都是词人登楼眺望所见。

下片开头,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 。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 。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 。这里 ,点化了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和杜牧的身外任尘土 ,尊前极欢娱(《张好好诗 》)。“憔悴江南倦客 ,不堪听急管繁弦 ”,又作一转 。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 ,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杜甫《陪王使君》有“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 ”诗句 ,这里“不堪听”含有“易悲伤”的含意 。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箫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词语用此而情味自是不同。“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句解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黄莺的雏鸟在和风中长大了,梅子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日益成熟。中午的时候,天阴沉沉的,树木更见美好,叶子清亮,给人珠圆玉润的感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三句,固然是写景,但也点明了时令。溧水在长江南岸,背山而居,进入梅雨季节,湿气太重,身上的衣裳总是湿漉漉的,自然要花很多工夫在炉火边将它们烤干。贾谊《鵩鸟赋》里说“谊既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时所作《琵琶行》诗里说“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卑”“衣润”,暗寓贬谪之苦。然而,不说衣“湿”,而说衣“润”,便有许多情致。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偏居近山卑湿之地,难免心境萧条,来往宾客也很少。唯有乌鸦鸟雀往来,小桥流水,在新绿的掩映之下,欢快流淌。乌鸢,就是乌鸦。溅溅,是象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一个人百无聊赖,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诗句,此情此景也真是像白居易当年在九江写《琵琶行》的时候啊。“拟”字,在这里是“似”的意思。“黄芦苦竹”和“九江船”,自然是用白居易写《琵琶行》的典故。《琵琶行》序云:“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下片转到说自家身世,感叹自己如社燕一般,年年奔波,四海漂流,终究还是寄人篱下。社燕,指春社之燕。古人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燕子在春社飞来,秋社飞走,所以称社燕。瀚海,即是“翰海”,《史记索引》引崔浩语“北海名,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翰海”。“飘流瀚海”,是说燕子漂流到边远寒荒之地。“修椽”,指房屋里的长梁,燕子一般选择在梁下做窝。身世已是如此了,还不如不考虑这些烦心的事情,还不如喝下眼前的这杯酒。尊前,同“樽前”,指酒樽之前。“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八个字,自杜甫诗中来。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有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近生前有限杯”。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对酒”总是“当歌”,奈何借酒浇愁愁更愁,身为江南倦客的我,形容憔悴,酒筵上的急管繁弦之音,只能让我脆弱的内心更加不堪。有心思的人,是最容易喝醉的。我且豁出去吧,你们在酒席歌筵边,先给我准备好凉席和枕头,我醉了的时候,就让我一个人好好地躺一会儿。

创作背景

姚燧《满庭芳》 译文及原文赏析 篇7

满庭芳 姚燧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写作背景]

姚燧[满庭芳]为二首此选其一。据曲中景象及第二首曲词亦有“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可见裁定的是江南见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愈花甲的姚燧出为江东廉访使,先后在江南各地为官达七、八年之久,此曲词很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注解]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译文]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赏析】

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篇8

原文

狂乖柳青,贪食饿鬼,劫镘妖精。

为几文口含钱做死的和人竞,动不动舍命忘生。

向鸣珂巷里幽囚杀小卿,丽春园里迭配了双生,莺花寨里埋伏的硬。

但旗开决赢,谁敢共俺娘争?

注释

鸨母:开妓院的女人。又叫鸨儿、老鸨。

狂乖:元俗语,邪恶乖戾。

柳青:本是唐歌妓,后泛指鸨母。曲牌有[柳青娘],而妓 女称鸨母为娘,俗语中遂以柳青代指鸨母。

劫镘:钱背面字幕布,代指钱。

口含钱:旧俗殡殓死人时放在死者口里的钱。

做死的:宋元俗语,即不要命的。

竞:争。

“向鸣珂巷”二句:“指双渐、苏小卿爱情被拆散的故事。鸣珂巷,本是唐传奇《李娃传》中妓 女 李娃的住处,此泛指妓院。丽春园,宋妓 女苏小卿住处。迭配,发配充军,双生,即双渐。

上一篇:黑龙江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下一篇:营运部主管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