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篇1
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本词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寡居时所作,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在诗词史上已经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拟。其原文如下:
・・武陵春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字词解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
舴艋:小舟也,
武陵春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中心思想: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李清照作品内容简介: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篇2
林语堂学贯中西, 深谙东西方文化, 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 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该文章, 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 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 2007, p.82)
在《论翻译》中, 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语堂提到, “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他提出, “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 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 而不是绝对的忠实。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 详细体会其意义, 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关于“美的标准”, 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 2010, 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 在他看来, “文字有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 文神, 文气, 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他在1923年所撰的《论翻译》一书中着重强调:“对于诗文小说之类, 译者不译此书则已, 此等书则与运用之外不得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王明明, 2007, p.216)
二、李清照《声声慢》林语堂的英译文赏析
李清照是南宋前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婉约清雅, 落笔无声, 余味悠长, 用一个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描景怀, 平中见奇, 使她的词千百年来至今仍脍炙人口, 广为流传。《声声慢》一词一题“秋情”, 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时值外敌入侵, 家破人亡, 伤国, 悲夫, 愁己之情抑郁于胸, 诗人借词抒怀, 将晚年孤苦无依的愁怀尽释笔端, 这首词无论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 均见笔力超群, 自然率真, 毫无斧凿之痕。虽写个人哀愁, 但笔力凌厉, 把那种排山倒海的“愁”, 表现的铿锵有力, “婉”中“劲”来。词为双调 (片, 阕) , 八句, 上下片各五仄韵。其音乐性强, 善用叠字, 形象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极富美感。
首先看词牌名:《声声慢》。
原词:声声慢/林译:Forlorn
对大多数词作来说, 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并不大, 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表明作者是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但, 《声声慢》确属例外。词中不过短短20多字, 却含不少齐齿音和舌尖音, 它们相互交叠, 浅吟低唱。这是词人有意为之, 用这样的声调来诉说自己内心的惆怅。由此可见, 这一词牌不仅关系着词的节奏, 而且还关系着词的内容。此处的“慢”不是指调之长短, 而是指词节奏之快慢。 (周舟, 2007, p.84) 林语堂将其译为“Forlorn”, 通过题目就奠定了全词忧伤、凄凉的基调, 仿佛浮现出女词人在凄风苦雨中孤苦无依, 满目愁容的萧瑟画面。
原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词的开篇落笔见奇, 连出十四个叠字, 一句三叠韵, 六双声, 两两相叠。声音抑扬顿挫, 声腔时圆时平, 诗人充分利用了这14个字发音口型的不同, 且在原诗结尾借助较多的闭口音[i]的使用, 从而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且, 叠字的使用, 加强了时空感, 增强了动态层次性, 深刻地传达出李清照凄凉、悲痛悲切之情。
林语堂先生将七对叠字同样只用了十四个音节进行意译。他自己说, 我译李易安的《声声慢》, 那“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 真费思量。所以我用双声方法, 用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十四字译出, 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 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 (潘家云, 2003, P.54) 林译全部用单音节字, 押头韵, 层层递进, 而且全部是d字母开头的单音节词, 表现出了林译对词汇的色彩及其程度的把握, 忠实地再现了原词, 音、形、义三方面与原文的和谐统一, 堪称绝译。
三、结语
通过对林语堂先生《声声慢》译文的赏析, 我们可以看到:林老的翻译如行云流水, 独具匠心。在遣词造句, 传情达意方面, 都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特色, 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都有所体现。有些地方甚至“创译”, 体现了其对艺术谨慎热爱之情。这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 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 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
参考文献
[1]何苏明 (2010) ,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6) , 103-104。
[2]李晓红 (2007) , 林语堂的翻译论述评,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4 (3) , 82-84。
[3]潘家云 (2003) , 《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3) , 53-55。
[4]王明明 (2007) , “美”眼看“译诗”—《声声慢》两译本赏析, 《新西部》, (2) , 216。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篇3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2: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属于上片。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 百无聊赖的神态。“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天已去百花凋零。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属于下片。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浣溪沙翻译及赏析 篇4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创作背景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 舴艋:小船】
8、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答案:
8、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9、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篇6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 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再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评点】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为词人南渡后的词作。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痴迷赏梅、中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
上片回忆往昔词人两个生活阶段的赏梅生活。首两句写少女时期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欢乐和闲适。“挼尽”二句写词人婚后的赏梅情景,心绪转为悲伤: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生活美满幸福。但却常有短暂离别让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中,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然后就开始了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人生的意外和坎坷,让她屡处忧患,尝尽人间的辛酸和哀愁,自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
下片写“今年”赏梅的情景,此处的“今年”是指词人的晚年。“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漂泊江南,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萧萧两鬓生华”,哪里还有赏梅的兴致?独自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经过一夜的风霜,梅花明天就会凋零了,即使想看也难见它的绚烂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二句,并不是单单写梅花,还寄托了词人深深的忧国之情。“风势”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的风,又有政治“风势”的意思,即国势,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怀。“梅花”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遭难,已经岌岌可危了。词人将身世之苦与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升华了全词的境界。
整首词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词人用对比的手法、洗练的文字,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的漂零凄苦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赏析: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李清照武陵春朗诵 篇7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篇8
9、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答案:
8、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9、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内容扩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⑶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⑺拟:准备、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一作“扁舟”。
⑻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唐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2] [3]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 篇9
[译文] 这种思念之情无法消除,紧锁的眉头刚刚松开,但在心里却又惦念开了。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二】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武陵春原文及翻译注释06-13
李清照《武陵春》10-16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07-27
武陵春李清照的原文12-29
寄武陵道友,寄武陵道友齐己,寄武陵道友的意思,寄武陵道友赏析06-17
武陵春 警执法,武陵春 警执法刘志渊,武陵春 警执法的意思,武陵春 警执08-02
《武陵春》教学简案05-21
有关武陵春改写作文12-17
《武陵春》优秀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