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

2024-09-24

武陵山片区(共11篇)

武陵山片区 篇1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事实证明了他的这一论断,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任何地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武陵山片区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片区共有71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17.18万km2,总人口3 645万人。片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 163元。然而,与落后的经济相比,片区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多民族地域性文化独树一帜,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此,片区应充分抓住扶贫开发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 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高低既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地域特色。这无疑为武陵山片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也为武陵山片区开展文化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 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丰富

武陵山片区地理环境独特,生活在这里的汉、苗、侗、土家、瑶等多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陵山区文化。这种文化相对独立、古朴神奇;多元一体、和谐共生,具体来说,武陵山片区主要拥有八种文化类型。

一是举世无双的稻作文化。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在武陵大地上,竟然产生了两位神农,一位是开创武陵农耕文明的炎帝,另一位则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他与炎帝仅一江之隔,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武陵稻作文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稻作文化的内涵,赋予了稻作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为人类稻作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武陵山片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侗、苗、瑶、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神奇诡异的文化:侗族大歌、苗族歌鼟、土家摆手舞驰名中外;赶尸、傩技等巫术让人叹为观止;服饰、建筑、饮食独具民族特色,古韵依存。

三是独树一帜的和平文化。传统“和文化”对武陵山片区人民影响极大。时至今日,“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用语经常出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构建和谐武陵的重要文化基础。除了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外,止戈尚安的现代“和文化”对武陵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有诗云:“八年烽火起芦沟,一纸降书出芷江”。芷江抗战胜利受降,为世界和平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使芷江蜚声海外,一度成为世界和平名城,催生了现代“和文化”。因此,无论世界怎么变革调整,世人都应秉承“和”的理念,举起“和”的旗帜,弘扬“和”的精神,让“和”的光芒照亮整个寰宇。

四是敢为人先的商道文化。武陵山片区水系发达,沅水不仅是连接我国东部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素有“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之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涌现出许多商业重镇,其中洪江古商城最为繁华,素有“湘西明珠”、“小重庆”、“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是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古城之一,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内陆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尽管时隔一百多年,但洪商文化中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勤”等精神依然是现代商人所不可缺少的。

五是风雷激荡的红色文化。武陵山片区是革命老区,这里既是红二方面军的策源地,又是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出发地;既是挽救革命、挽救党的福地,又是抗日剿匪的胜利地;这里演绎了 “通道转兵”、“黎平会议”、“雪峰山战役”、“湘西剿匪”、“两把菜刀闹革命”等一幕幕风雷激荡、惊泣鬼神的壮举;这里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走出了贺龙、粟裕、向警予、周逸群、滕代远、向仲华等许许多多优秀的武陵将士,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红色的篇章。

六是砥砺不懈的名仕文化。武陵山片区古属蛮夷之地,环境恶劣,一度成为朝廷贬官的流放地。自楚以降,许多名人贤仕因遭谗言或排挤,流落武陵。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为官清廉,屡遭贬谪的明朝怪臣满朝荐,有一身正气、舍身变法的民国总理熊希龄,还有一粒种子泽五洲的袁隆平等等,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他们对武陵山片区名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是浩然独行的蛮悍文化。武陵人自古有“武陵蛮”之称,从而也就有了悠久的蛮悍文化。追根溯源,“蛮悍文化”早在尧舜时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国”时就已发端,商周至春秋晚期初具雏形,两汉时期正式形成,三国至隋唐时期快速扩张,五代时期走向鼎盛,宋、元、明、清继续发展,上下几千年,无有断绝。他们这种吃得苦、霸得蛮、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体现了武陵人独有的文化现象。

八是独具神韵的生态文化。武陵山片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茂密,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片区拥有17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因此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怀化有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的美誉。武陵人崇尚万物有灵,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地感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

1.2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兴起才半个世纪,但其发展速度令世人震撼,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文化产业上升为战略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00年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这标志我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国家开始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从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 479亿元,占GDP比重达2.85%。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果按照现在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迄今为止,文化部分5批命名了273家文化企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四批共命名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分两批共命名了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8个。在273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湘鄂渝黔三省一市共有26个,其中湖北省有 8 个,湖南省 9 个,贵州省3 个,重庆市 6个。然而,武陵山片区只有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个也没有。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数量来看,湘鄂渝黔三省一市共命名了131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武陵山片区仅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 个。其中湖北武陵山片区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 个,湖南武陵山片区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 个(张家界军声砂石画院),贵州武陵山片区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 个(铜仁玉屏县箫笛厂),重庆虽有5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1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然而,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均不在重庆武陵山片区。[1]另外,从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来看,张家界和怀化名列前茅。2010年,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已经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怀化2012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45亿元,实现增加值突破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2%。铜仁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6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的1.3%。吉首、恩施、黔江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文化和科技含量比较低等问题,虽然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但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和艺术品加工业,亟需加快文化制度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2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机遇与挑战

2.1 优势

武陵山片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区位来看,武陵山片区位于我国东西结合部,南北分界线上,承东启西,据南控北。周边有重庆、武汉、长沙等强势文化产业基地,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息、经营、管理、产品等方面的范式。另外,武陵山片区作为承接东、中部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近年来片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辐射下,在成渝经济圈、武汉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的带动下,经济迅速发展,这为怀化、张家界、铜仁、吉首、恩施、黔江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武陵山片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武陵山片区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独特。从类型上来说,有举世无双的稻作文化、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独树一帜的和平文化、敢为人先的商道文化、风雷激荡的红色文化、砥砺不懈的名仕文化、浩然独行的蛮悍文化、独具神韵的生态文化等八个类型。可以说,这些文化在全国都是非常独特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片区拥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其中剪纸艺术、侗族大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项。片区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个。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地质公园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地质公园11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2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国家湿地公园3个。

2.2 机遇与挑战

武陵山片区当前面临着三大机遇。一是国家在该地区作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武陵山片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其中许多县(市、区)属于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不管是政策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受益不少。另外,国家正式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强调要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这为加快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武陵山片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为片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雄厚,现在有条件、有能力加大对武陵山片区的扶持力度,能够为片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财力支持。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片区各级政府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实践,片区政府和群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片区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与挑战并存。武陵山片区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还比较薄弱,理念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俗话说的好,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从武陵山片区实际情况来看,片区不仅拥有承东启西、据南控北的区位优势,还拥有独树一帜、傲视群雄的资源优势,完全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条件。但是,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后天环境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片区内除了文化旅游产业和艺术品加工业与外界联系比较紧密外,其他文化产业基本上仍然是体内循环的封闭发展模式。因此,武陵山片区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要积极借助周边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优势,实现片区文化产业与周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片区还要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实现对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合作共赢。除此之外,武陵山片区还面临着经营分散,园区聚集效应和带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武陵山片区虽然已经建设了一些园区和基地,但从基地、园区的建设、规划来看,园区比较分散,行业互补性不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尚未完全形成,基地和园区的规模效应与示范效应也未得到凸显,这必将会对片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武陵山片区发展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些经验,但片区内的几个中心城市还没有就文化产业的发展达成共识,目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片区缺乏统一部署,这不仅导致片区内同质竞争严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片区形成不了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从而影响片区文化竞争力。

3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武陵山片区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我们必须理顺思路,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操作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 取长补短,梯次发展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每一个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地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来看,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一直存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同样吸引了大量有创意的文化人才,从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而言,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都非常明显,但文化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适合发展创意型的文化产业。[2] 然而,对于武陵山片区这样文化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的地区而言,发展创意型的文化产业显然不合适。片区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东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而是要另辟蹊径,依靠政府扶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导的资源型文化产业。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东部地区是有资金、技术但缺乏文化资源,而处于中西结合部的武陵山片区是有资源,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试想,如果片区能积极吸引外资,将东部地区的文化资本和技术吸引过来,从而让东部过剩的文化资金投资到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去,这对片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丰富,这是优势,但与中、东部相比,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还处于劣势。这就需要片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坚持取长补短,梯次发展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文化产业。片区发展文化产业之所以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是由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现状所决定的。总的来看,片区市场经济活跃度还不够,市场机制在片区的调节机制无法完全自主发挥作用,还需要由政府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政府要尽快出台土地、税收、文化人才引进以及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要大力吸引中、东部地区的文化企业来投资开发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利用中、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还要扬长避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全力支持本地文化企业的发展,可以采取政府融资的形式扩大融资范围,争取打造多个上市文化产业公司,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壮大企业,形成行业龙头,进而引领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3.2 合理布局,整合发展

武陵山片区属于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度的地带,这里群山环绕,丘陵山地多,平原较少,文化资源分布也相对分散,各个市州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也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布局。从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到哪里,文化产业就向哪里靠拢。这种做法与我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相违背会极大地影响整个武陵山片区的文化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构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势在必行。片区要按照规划先行、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梯度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谋划,统一部署,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3]。具体来说:片区一是要依托怀化河西印刷工业园和中方湘商文化科技产业园,打造高标准的集印刷物资供应、机械制造、生产以及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印刷产业基地。二是要依托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里耶古城和黔阳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打造艺术品收藏、交流、展示、拍卖、鉴赏、购销、流通为一体的古玩文化交流区域中心。三是要依托怀化三古文化节、黔江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梵净山旅游文化节、通道芦笙节、来凤土家摆手节和沅陵全国龙舟赛等重大节会,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节庆文化中心。四是要依托片区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张家界、崀山、梵净山等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继续扩大和提升“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夷水丽川”和“印象武隆”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打造区域艺术表演中心。五是我们要依托片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要充分利用片区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积极组建文化产业企业联合会,形成集民族演出、民族文化娱乐、民族文化旅游、民族艺术工业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当前,主要是加大对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恩施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六是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片区要依托独具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以及其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保护性地开放各种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片区打造成文化旅游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七是要依托片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要进一步扩大书报刊、电子音像、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市场。

3.3 集聚项目,重点发展

文化产业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武陵山片区又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片区既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所有的文化产业项目都发展起来。因此,片区在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上,必然要有所选择。那么武陵山片区到底要选取什么样的文化产业项目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呢?“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句简单的话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要从实际出发,武陵山片区最大的实际就是这里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民俗文化神秘多姿。因此,片区应侧重在发展文化旅游业上下工夫,把片区打造成集古色、绿色、红色、黄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怀化的古建筑、张家界的风光、凤凰的风情、湘西的历史、通道的风俗、安江的杂交水稻等都是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带中的闪亮明珠。当然,片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当中,特别要侧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因为这是武陵山片区最具特色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动力。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片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要积极帮助张家界、凤凰、新宁、芷江、洪江等旅游城市扩容提质,通过深度挖掘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助推片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国.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2(8):10-11.

[2]骆品亮.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5-47.

[3]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8-149.

武陵山片区 篇2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探讨了在武陵山片区进行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镇民居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对该镇进行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它类似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规划;武陵山片区;洗车河镇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emergence question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Xichehe town,Longsh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hus proposed to the specific protect methods for the town planning principl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imilar model for other areas.【Key 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plann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Xichehe town

0 引言

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最能反映地域文明的当属民居建筑,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缩影。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各异,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也不尽相同。传统民居展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被誉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展板”。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向着城镇转移,农村的生产力大为下降,传统民居因为缺乏日常的维护和常规的修缮,出现了多处传统民居建筑资源加速损坏的现象。同时,因为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转移,建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继承者,乡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怎样将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保留下来,怎样做好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开展,广大农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加紧传统民居保护与规划的研究在新民居的建设过程中是必要而紧迫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

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传承千百年的古村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武陵山片区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沉淀。该片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其中尤以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建筑较为出彩,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独特建筑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武陵山片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龙山县的洗车河就属于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核心地区之一,境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洗车河民居概况

随着龙山县里耶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文化旅游业将是洗车河镇今后长远产业发展方向。古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为三河六岸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凉亭桥、石板街、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及流域境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洗车河镇相继修建了古石板街、大小10余个下河码头等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全面实施了特色民居保护与改造工程。2012年洗车河镇获得“湖南最具魅力乡镇”殊荣。

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洗车河镇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但因经济、社会等原因,种种破坏传统民居的的行为依然存在。传统民居因其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其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慢慢消失,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居室的通风、采光要求不断提升,对厨房、餐厅卫生间的面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传统民居的原始布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导致许多村民私改房屋的结构,改门、加窗,改变房屋的外形“传统民居布局中建筑间距小,通风采光较差,街巷狭窄,现代车辆无法通行,导致交通,消防不便。传统村落没有考虑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古村中心的环境质量一般较差”。洗车河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洗车镇有较多的传统民居,但是大部分建筑年代比较久远,又是砖木结构,经过历史风化,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早就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被摧毁,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传统民居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主要问题如下:

3.1 民居保护缺乏专业指导

村镇规划是我国规划的薄弱环节,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由于大多数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生活在大中城市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此类人才。而政府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故建设中常出现房屋间距过窄,建筑过密等缺陷。洗车河镇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居民没有学习专业建筑知识,艺术审美能力有限,新民居的建筑风格几乎没有考虑到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3.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洗车河镇的家庭传统是以长辈为核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庭,族长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与老一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年轻人结婚后多希望独门独户的生活,村里新建住宅越来越多出现,也证实了大家庭正向小家庭转变。

3.3 外来文化入侵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整个世界在慢慢缩小,人们间的交往距离在缩短。在广大农村,人们也不再只关心田间地头的生活,生活圈子在逐渐扩大,电视、电脑、互联网……正在向乡村普及。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欧式别墅、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采取质疑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认为新文化应该取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农村有很多人去沿海城市打工,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建筑工人,学习到了很多新式建筑的建设方法。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或重新倒修,周围的居民也跟着模仿。这样一幢幢带有异域风情的楼房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3.4 传统建筑技术没落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会对一个时代的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木建筑退出了历史舞台。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占领了民居建筑的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划分居住空间,直接采用砖砌墙,建造过程大大简化了,而传统建筑技术却逐渐消亡和没落。洗车河镇民居保护与规划

4.1 保护原则

4.1.1 真实完整的反映历史原则

对洗车河镇民居的保护,不能因为保护的目的,要求居民迁出,这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做到既保护传统建筑资源,又能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群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是以宗族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形式。其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周边环境都时刻反应着其本质属性。同时通过居民的耕种劳作、节日庆典等反映村落生活气息,反映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其保护规划应该首先保护周边环境及构成要素的外部特征。

4.1.2 公众参与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光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日常维护是不科学的,应充分的调节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进来,居民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知情权。

4.1.3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要顺利进行就得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水平,适当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还可以把财政收入反哺古民居保护,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2 保护措施

4.2.1 对洗车镇的建筑文化进行普查

对于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保护,必须做好排查摸底,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清晰明了的指导洗车河镇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对该区域的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分类整理:

1)建筑质量分类

根据洗车河镇的主体建筑、结构、细部、特色及质量优劣情况,以建筑单位为统计对象,将洗车河镇现存建筑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完整、结构牢固,墙体、窗户、屋顶等细部节点保存优良,无明显的损坏(基本在本建筑内部找不到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二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比较完整,结构还算牢固(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色,但细部的建筑节点有所破坏)。

三级:建筑的外形部分被破坏,结构被重新改造,改造部分的选材与原有的建筑不相符合,门窗、雕花等细部建筑特色丢失。

四级:建筑结构破坏严重,被当地居民随意更改,建筑细节丢失,只保留零星的细部。

2)建筑风貌分类

建筑风貌评价,即是对现有建筑的外在能形式反映该镇民居历史特色程度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古镇民居的改造提供确切的资料,根据调查的不同情况,酌情考虑修缮的级别。根据调查,洗车河镇的古建筑风貌可分为三级:一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优良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二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良好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但局部损坏,日后需对其局部进行修缮;三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基本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日后修缮力度较大。

3)民俗文化分类

民俗文化分类指对洗车河镇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反映该地域特色。

一级:洗车河镇现存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是其历史风貌的反映。

二级:洗车河镇现有的风俗习惯,但部分民俗其他地区也有。

三级:曾经在洗车河镇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可通过资料进行复原的的民俗。

4.2.2 深入开展古民居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当地政府要耐心全面的给村民讲解国家出台的《物权法》及《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明白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别的民居在保护和开发的经验后,让村民明白保护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重要意义。

4.2.3 灵活解决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问题

根据洗车河镇的实际情况,解决民居保护与提高居住质量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区,灵活处理宅基地的问题。对住在民居内的村民放宽申请条件,政策性的引导他们住到新区去。同时可将老区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修缮,进行产业开发,适当的开发旅游业等产业,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当前,对洗车河镇民居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资金,提高维修效率。否则,部分古建筑就将从此消失无踪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智群力,共同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方法

通过对洗车河镇的资源分析,把古民居保护范围分为三个级别,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和外围区。

核心保护区是由洗车河镇的居住聚居地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是传统民居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对于聚居地进行严格规划和保护。对现有建筑单体,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整伤、改造等措施,做到修故如故,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及风貌,对影响古寨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风貌控制区是指以村落主要空间观赏点和视线背景为限,以视线可及周边群山山脊线为界,于规划核心区外围划定村落风貌控制区,控制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洗车河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围群山自然风光朴实,田园风光浓郁。规划将周边一定范围的山体及林地划为风貌控制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严禁对现有植物乱砍滥伐及对山体大的填挖,以保证视野通畅,严格控制对风貌有不良影响和破坏的建设项目。

外围区是洗车河镇现有的地域面积除去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的地域。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渐严重。许多历史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时,拆毁古民居,新建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使古民居风貌荡然无存。应合理发展特色村寨,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在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下,找到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洗车河镇的传统民居保护和规划可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完全套用,应针对地方特点,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保护规划,以保持其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武陵山片区 篇3

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图案丰富,以其奇美的造型备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适合苗族银饰生存的土壤日趋减少,为此,必须要加强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来实现其文化产业开发的途径才能更好地重塑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经典形式,让苗族银饰传统的核心技艺永远体现在银饰产品中。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有土家、苗、侗、白、回、仡佬族等9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片区总人口的1/2,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8,这里有着丰富的、濒危的、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由于该片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其非遗文化的产业开发又存在着个传承保护中的商业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曾表明,必须要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但要求避免过度开发,尤其反对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商业开发。就武陵山片区内苗族银饰来说,如何合理的利用、开发,对其传承、保护是有益的,但若不加以引导,就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苗族银饰是生长在一定文化土壤中的民族产品,它的文化寓意和造型形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其生产的核心技艺和数量都是不能用现代化大生产来替代的,但现在的很多商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却一味的强调银饰表面的华丽壮观,随意更改本民族的银饰符号元素和材质进行批量加工,这样一来,苗族银饰所包含的人文情感,民族的符号体系就将不复存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必将丧失。因而,如何将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发轨道,为将来留下能够不断创造财富(包括精神与物质)的资源,实行生产性保护,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道路

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在历经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之初出现了一个发展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虽然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潜藏着发展中的危机,如苗族银饰生产数量的一味增加从而导致生产质量的下滑,这也使得银饰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效应不再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精细的手工制作。又如当苗族银饰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后,银饰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考虑到消费群体的总体需求和价值观念,更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使得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逐步边缘化,度陷入发展的困境,为此,有必要在武陵山片区重建苗族银饰的生存环境,引导其进行健康的发展,形成高质量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性经营,因势利导地利用市场做好其保护传承工作。为此我们还要注重银饰质量中的图案内容和装饰风格问题,现在很多苗族银饰的新式图案虽能反映民俗的装饰风格,但也不乏矫揉造作和哗众取宠,主题内涵变得肤浅平淡,形式语言不像过去有民族文化的讲究,缺失了应有的质朴纯真,变得无序驳杂,制作的工艺流程也进行了简化。因而我们不能将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简单地看作是般的文化产品生产,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性保护就在于维护苗族银饰本真性的手工生产,不能用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而苗族银饰生产性文化产业开发的目的也不应该一味地追逐利润和在意苗族银饰是否直接对社会产生可计量的物质财富,而是要使得这项锻制技艺和民间艺术在当前得到稳步的、渐进的发展。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佩戴习俗逐渐衰微,但是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依然存在,要进行生产性保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探讨,带着学术视角去研究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发展规律,不要随意更改和干涉其发展道路。由于生活观念的改变,苗族人们对银饰的需求不再那么重要,这是历史的事实,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还要尊重历史,坚持银饰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传统核心技艺不变,适应现实生活和市场情况,实行目的有计划保质量的生产,从而达到保护非遗的初衷。

苗族银饰的文化产业开发方式

商业开发是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商业开发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才能再度活跃起来。如何在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进行提炼,苗族银饰才能走出一条以传统图案造型为主的精品路线,因为传统的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本身就是财富和美丽的象征,在过去乃至现当代,都是苗族社会婚嫁的必备物品,生活在该地域的苗族银匠们大多已经从艺20年以上,他们表示,要出精品和细活不是没有可能,但一般价格昂贵,购买人数稀少,故很多银匠已不再做此类比较高端的银饰品了,对于这类银饰,它们显然不是生活的必须,为此,其开发方式就要遵循不是生活必需的技艺生产不应盲目,否则只会增加成本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没有销路。对这种情形,政府财政应该补贴超出应有成本的部分,从而使得生产继续进行。我们在探索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生产性保护的同时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过程中去探索,为此,就要充分考虑到非遗的特殊性,要因项目制宜,尊重银匠的愿望,尊重苗族银饰的发展规律,把握好生产性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度”。目前,苗族银饰的产品很多都是机器压模一次成型,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有些美其名曰的苗族银饰更是从中感觉不到苗族文化,加之真正能够认识到苗族文化的消费者还很少,这些因素都导致“名存实亡”的苗族银饰产品充斥市场。对此,找寻苗族银饰文化产业开发路子就必须对现今苗族银饰产品进行规划,将不能代表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文化的银饰产品进行清理,确保其纯正性。

结语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篇4

一、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武陵山片区以生物物种多样, 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在种殖和养殖上都有着许多特色,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 特色农业概述

特色农业, 即以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表现, 从区域内农业资源中开发出特有的、成规模化的农产品, 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事业。特色农业的关键在于“特色”和“效益”, 具体来说:一是要有特色, 即依据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通过特有或普遍的生产手段, 创造出独具特色农产品。二是效益要好,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提下, 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介、销售, 产生出较好的经济收益。

那么, “特色”与“效益”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总体上来说, 特色是效益的基础, 效益是特色的保障。具体来说, 一方面, 特色农业以“特色”命名, 无特色则名不副实;无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是“物以稀为贵”都以特色为前提;特色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的重要表现, 也可以说, “特色”在当地并不特色。另一方面, 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总是围绕经济利益来展开的, 如果特色产业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那么,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种特色产业都将被很快的抛弃, 在此意义上, 可以说效益是特色的重要保障。

(二)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 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 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区内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 据统计:土地面积499.59万亩、耕地面积137.99万亩、水浇地面积34.36万亩、1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87.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7.96面积、草地面积22.47万亩, 而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2010年, 武陵山片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3.67亿元, 比2001年增加36.69亿元, 增长了99.19%;农业商品产值达到76.27亿元, 农业商品率55.99%,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粮食产量、蔬菜产量、肉类总产量分别为201.05万吨、165.65万吨、33.47万吨, 比2001年增加16.71万吨、72.20万吨、3.77万吨, 分别增加了8.69%、77.26%、12.71%。从特色农产品构成来看, 种植上有诸如青花椒、金银花、猕猴桃、黄连、纯菜、辣椒等特色资源;养殖上诸如蚕桑、蜜蜂、乌羊、土鸡、长毛兔等特色资源。

多年来, 武陵山片区充分利用自身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 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生产为基础, 纵向发展深加工、横向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格局, 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农业品牌 (石柱辣椒、秀山金银花、利川莼菜、古丈毛尖) , 并通过这些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 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 从总体上看, 由于受传统观念、自然条件、启动资金、种养技术和种养水平的等因素的制约, 武陵山片区大多数特色农业结构单一、规模化程度不够、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项目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出台, 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而要用好这些机遇, 先要清醒认识到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自然条件约束性较强

武陵山片区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和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 受耕地、水利等自然资源约束很大, 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低, 生产方式单一, 生产技术传统、落后, 新产业的发展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 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地, 自然条件差异不大, 很多地区特色农产品相同。以至于某一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较好, 其它地区就盲目跟进, 全力发展政策支持该产业, 出现恶性竞争, 导致自然资源和政策鼓励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 从某一地区来看, 其特色农产品依据市场和政策的需要而不断变换, 容易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二)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 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 对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产业产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 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 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 (水泥) 路, 占乡镇总数的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 (水泥) 路, 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 占行政村总数的33.82%。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 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 物流成本高。

(三)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贡献率低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开发体系和推广体系, 把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推广的环节有效地转移到农户手中。一方面, 片区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贫困农户的文化教育程度低, 对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 许多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仍然采用传统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农业科技含量低, 影响了特色产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 片区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 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 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此外,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是无偿的, 因此推广经费严重短缺。

(四) 组织化程度不高, 产业链延伸不够

一方面, 传统小农户仍然是武陵山片区内的生产主体, 龙头企业少, 带动能力不强, 生产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组织少, 农户入社率低, 不但增加了信息和技术沟通难度, 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 降低了整个产业的产业链效益, 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 片区内特色农业发展注重在各个地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基础性产业, 没有形成真正的连片基地, 对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开发力度不够, 降低了特色产业的生产利润, 打击了贫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要实现特色农业的科学发展, 需要着力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需要某些针对性的举措。

(一)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 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为片区特色农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原有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供销社, 积极吸纳各专业合作社, 通过改革和重组现有资源, 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社, 并且发挥原有合作社在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按照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的要求, 组织基层农户兴办和参与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二是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鼓励引导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 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 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 并引导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探索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监督机制。要致力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监督模式, 从成立、运作、撤销等各方面实现对农业合作社的全面监管, 避免“空壳”合作社, 切实维护参社农户权益。

(三)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快推动科技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撑

一是要集中科研优势力量在在特色农产品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特色无公害综合管理技术, 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力求突破。二是要鼓励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按照市场需求, 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承包、兴办各种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技型企业, 提高特色农业技术研发自我发展的水平。三是要促进特色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要积极利用多重平台, 收集农业新技术信息, 定期发布相关政策信息等, 引导广大农民学习和采纳农业新技术。四是要努力提升农民科技水平。既要大力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到武陵山片区工作, 也要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四)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畅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流通企业、农村流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三是积极推进物流配送,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连锁店, 积极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 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商品流通连锁率、配送率。

(五)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督及认证体系, 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二是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首先, 积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其次,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 并进行商标注册和国际质量认证。再次, 做好名牌延伸工作, 在提高地域形象的过程中创立区域产品的整体形象, 发挥名牌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后, 要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和电视台、电台、网络、简报等媒介, 广泛宣传推介名牌产品, 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度和知名度。

综上, 在武陵山片区发展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资源, 从而生产出知名的的武陵山片区农产品, 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最终实现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这些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泽海,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J], 2011 (1) ;

武陵山片区 篇5

关键词:武陵山;旅游业;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符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发展布局,符合武陵山片区发展实际,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和打造成为武陵山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有利于培育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发展旅游产业,推进武陵山区大发展适逢其时,势在必行。

第一,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产品化、品牌化,实现由旅游资源富集区向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转变。武陵山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目前武陵山区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地150多处,包括60多处风景名胜区、20多处4A国家级旅游景区、50多个自然保护区、20多个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既有锦绣奇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浓郁独特民俗风情、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既有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品类高,组合好,张家界自然风光、武隆喀斯特地质风貌、怀化“三古”旅游、铜仁梵净山、恩施奥陶纪石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世所罕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品建设为突破口,以旅游六大要素发展为引擎,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必将迅速推进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建设进程,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在推进武陵山片区一体化建设中,积极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动效益,必将迅速推动武陵山区现代服务业和三产业的发展。武陵山片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文化在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下只会具有更加顽固的内向性,只有统一而发达的市场经济有能力消除这种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另一方面发展该区域的经济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有力保障。发展武陵山片区域的经济是实现是促进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地区经济和地区政治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社会全体因素的共同发展,必须以经济作为发展的最先因素。

第三,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武陵山区对外开发水品,

集聚人气、财气,迅速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十八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产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先导性,超前性。当前,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开放意识的培养,营造开放氛围,就可以向世界展示武陵山区独特的旅游优势和特色,集聚人气,就可以广泛吸引各地客商来武陵山区投资兴业,集聚财气,就可以拉动武陵山区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必然成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武陵山片区苗族舞蹈的产业化研究 篇6

一、武陵山苗族舞蹈体系探索

1、理性梳理,深度挖掘

(1)按照苗族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娱乐舞四类。巫舞:艺术性和感性表现原始宗教文化特征,是“艺术的巫术;史诗舞: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分析的共同体成员谨记文化关联;爱情舞:主动、自由、自然、真切的恋舞,特定礼俗的嫁舞,彰显民族爱情的人性奔放与婚嫁的约束辩证;娱乐舞:娱乐与酒席即兴,红白事相称出现,展现悲壮与乐观向上的文化情结。

(2)以舞蹈道具和情景表演的纷繁程度条分缕析为笙之舞、鼓之舞、摆手舞,见表1。

2、舞蹈资本,文化定位

(1)苗族传统舞蹈具有广泛全民性,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空间。在特定的舞蹈场景下,苗族共同成员才出现临时性角色转换,劳动生产者变为特定舞蹈场景的舞蹈者、歌师、祭鼓头、巫师,笙舞、鼓舞、摆手舞成为每个社员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呈现“舞蹈即生活,生活即舞蹈”的范式结构,苗族舞蹈可谓与民族现实生活紧密契合。但由于传统社会的固结,基本动作舞蹈被“传统”牢牢牵制,原始性、单一性、程式化舞蹈相对窒息了民族舞蹈的发展创新。

(2)武陵苗族传统舞蹈是描绘全面生疏原始世界,为其产业化提供市场前景。苗族舞蹈把苗家人的生活习俗、劳动场景、战争碰撞、艰难迁徙等自然的关系通过主体助理解、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和抽象,变为“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通过节奏、动律、对比、统一等形式规律,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关系,它体现着苗家人在长期的创造、传承、提炼与溶铸中所积累的感觉经验。满足了人们对原始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体验,探寻了永恒哲学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3)武陵苗族舞蹈情感的质朴与欢畅主基调,为其产业化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苗族舞蹈所表现的是一种原始的乐观思维状态,它散发者一种大胆、活泼、自由而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以最简练的方式,表示喜庆、长寿、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显现了一种强有力的生命节奏,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一种铸造。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交织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文化地域不同的受众,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历史内容。苗族舞蹈在现今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标记转化为用作欣赏的舞蹈形式,受众在幽远、神秘象征动作的联想、品尝、感悟中充实了它的内容。苗族舞蹈文化逐渐超脱了自身束缚,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

二、武陵山片区苗族传统舞蹈产业化路径研究

1、整合苗族歌舞体系,打造“千村百艺”工程,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武陵山片区涵盖了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 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00km2。2010统计总人口3645 万人,境内苗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族系,是全国数量最多的苗族自治县区域,全区苗族村寨广布。

在武陵全区打破行政界分,突破体制堡垒。定期举办“百花齐放,千团竞技”“、文化小康,苗族演艺”“、魅力乡村,苗族才艺”、“生态乡村,歌舞武陵”等系列主题比赛,聘请国家舞蹈专家进行现场品评和指导,促使苗族舞蹈的整体水平提高。从中筛选出优秀的舞蹈团队与舞蹈演艺人才,进行培育,71 个县整合出200 多支精英团队,组建农民演出队,充实在每个景区、每处文化娱乐场所,增强游客受众的体验性。

2、链接武陵苗族舞蹈文化场景,打造大型山水情景歌舞剧

整合武陵片区各县歌舞团,塑造核心团队,将“笙之舞”、“鼓之舞”、“摆手舞”、“迁徙舞”等场景融合,打造“人文武陵·史韵深厚”、“风情武陵·飞歌黔东”、“律动武陵·印象梵净”等为主题的大型山水情景歌舞剧。持续培植各县(区)为编制分主题的苗族文艺演出,不断推出新的民族演艺产品,创新演艺形式,形成歌伴舞的苗族演艺、大型实景演艺、景区景点民族舞台演艺,包括吸纳都市现代艺术的新民族演艺等,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武陵民族文化演艺精品。

同时将上述人文、风情、律动三大苗族歌舞篇章塑化为品牌,带动苗族区域文化旅游地产、饮食、酒店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打造武陵山片区“以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产品,同时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3、塑造民族舞蹈文化交融体系,构建对外交流平台,延伸舞蹈产业发展空间

武陵山区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48%,总人口1100多万人。我们在做活苗族舞蹈产业化同时,充分挖掘、融贯、激活侗族舞蹈“多耶”(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芦笙舞”,土家族舞蹈“茶灯舞”、“摆手舞”、“花鼓舞”,瑶族“排瑶长鼓舞”等系列,吸收精髓,打造民族文化复合舞台演艺。将武陵山各民族舞蹈荟萃一体,汇入“长江经济带”、“武陵山旅游扶贫规划”国家经济战略,获得持续健康成长,变“输血”为“造血”工程,为苗族乡村“精准扶贫”找对路子。

参考文献

[1]杨鹃国著: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2]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编著: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正义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赫章县资料卷苗族舞蹈[M].赫章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1991.

武陵山片区 篇7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

一、引言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 个县 (市、区) , 区域森林资源丰富, 生物物种多样, 且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民族风情浓郁。 区域内自然景观原始奇特, 人文景观自成一体, 拥有很多垄断性和品牌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而这种地域差异性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而且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 如Christaller (1964) 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到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关系问题。Butler (1980) 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Lundgren (1973) 和Britton (1980) 建立了核心 — 边缘理论模型。 吴必虎 (2001) 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 (Re BAM) ]。 陆大道 (2003) 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 Alan (2006) 认为交通、旅游资源及旅游者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林明太、黄金火 (2007) 提出莆田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一心七瓣”的扇型格局。 党晴晴 (2010) 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对大连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调整优化。 黄远水、陈钢华 (2010) 分析了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 界定了其在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 申涛、田良 (2010) 分析了海南岛41 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对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理论、 模式、 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对策等,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但是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Arcgis软件对片区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期为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有益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状况、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 再利用研究模型, 如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 采用Arc GIS10.2 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

(二) 数据来源

利用国家旅游局以及相关部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 选取区域内截至到2014年评定的国家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 (点) , 共有66 处。 这66 处旅游景区 (点) 基本上囊括了武陵山片区的主要景区 (点) , 对区域旅游吸引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66 处旅游景区 (点) 的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 并利用Arc GIS10.2 对地图矢量化, 得到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点) 空间分布图 (如图1 所示) 。

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 空间分布类型

最邻近分析法能够较为准确、客观地判定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是均匀、随机还是凝聚的。 从宏观层面上看, 旅游资源属于点状要素。 最邻近点指数R是表示点状事物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 定义为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与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之比。 其公式为:

(二) 空间分布差异

为深入分析66 处旅游景区 (点) 在区域各市州的分布状况, 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指标。 基尼系数 (Gini) 是用于分析地理学中不同研究对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空间分布差异性的重要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Gini表示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点) 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类型, Pi为第i个市州内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点) 的数量占整个区域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点) 总数的比重, N为区域内各市州的数量, C为分布均匀度。 基尼系数介于0 和1 之间, 数值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分布越不均匀。

将相关的数据带入公式 (2) , 计算得出H=1.0137, Hm=1.2553, Gini=0.8077, C=0.1923。可以看出, 武陵山片区内66处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点) 在18个市县中呈集中分布状态, 且分布的均匀度较低。

借助Arc GIS10.2软件得出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 (点) 在各市县的分布图, 如图2所示, 图中市县色块颜色越深表示景区 (点) 分布越多。可以看出, 国家A级旅游景区 (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怀化市、张家界市, 两市的集中程度最高, 占全区域的22.73%和21.21%, 其次是重庆市和湘西自治州, 占全区域的18.18%和10.61%, 常德、邵阳、娄底、遵义市等则分布较少。

四、影响因素分析

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及旅游景区发展的实际状况, 本文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旅游景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旅游业的开发程度。而武陵山片区作为全国较为著名的旅游地,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势必对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间布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 武陵山片区经济快速发展, 各地区GDP总值及年增长率都很高, 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基础。据数据显示, 怀化、湘西自治州、恩施自治州、张家界等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前五位, 且年均增长率较高, 市域范围内拥有的国家级旅游景区的数量也基本上保持前列。 因此可以看出,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产业的整体布局有重要的影响。

(二) 交通条件

交通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是旅游目的地有序发展和产业空间合理布局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查询相关的统计年鉴, 得出武陵山片区内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2014年公路客货运输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 张家界市、怀化市、恩施自治州、湘西自治州的公路里程较多, 四市的交通可进入性强, 通达性较好, 与外界联系紧密, 节省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拥有的国家级旅游景区的数量较多。

(三) 客源市场

旅游市场是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旅游者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旅游者的出游半径等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间布局有着重大的影响。武陵山片区各市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 旅游产品丰富多样, 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且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恩施自治州在地理空间上靠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带, 更接近客源市场, 有稳定的客源。因此, 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就会得到优先开发和利用, 数量也相对较多。 相反, 铜仁、黔江区等地位于西部地带, 由于地形和气候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增加了游客的消费成本, 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较慢, 旅游景区的数量也相对较少。

五、结语

结合上文的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 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 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片区各市县要依据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产业,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第二, 积极改善区域的旅游交通, 提高可进入性。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作用, 加强行政中心与大中城市的联系, 促进片区内部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建设。

第三, 明确目标市场, 丰富旅游产品。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明确目标市场, 深化旅游产品结构, 彰显地方特色。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提供不同的服务, 根据旅游地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来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广度、强度、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等。

参考文献

[1]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veloped countries recreation areas[J].Papers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4 (12) .

[2]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北京:地理学报, 2005 (11) .

[5]Alan L.Modeling tourist movements;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02) .

[6]林明太, 黄金火.莆田市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 2007 (06) .

[7]党晴晴.大连市旅游业空间布局优化及其发展战略构想[J].科技创业, 2010 (06) .

武陵山片区 篇8

一、武陵山片区概况和区域合作现状

1、武陵山片区概况

鄂湘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武陵山地区,称为武陵山片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其区域范围、人口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也大相径庭。

一是社会层面的武陵山片区。从长期形成的经济交往密切程度和当地广大社会民众习惯认同的角度看,武陵山片区包括渝东南六个区县、恩施州、湘西州和铜仁市,32个县级(自治县,市、区)行政单元,国土面积8.03万平方公里,2013年底户籍总人口1498.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206.6亿元。

二是政府层面的武陵山片区。除以上32个县级(自治县,市、区)行政单元外,还包括张家界市和怀化市,48个县级行政单元,国土面积约11.73万平方公里,2013年底总户籍人口2192.4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58.38亿元。

三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层面的武陵山片区。涉及地处和邻近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范围经济社会发展较低的地区,包括71个县级行政单元,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3年底户籍总人口3578.35万人,经济总量5731.48亿元。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国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的先行示范,该片区区域合作也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重视,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武陵山片区已进行的区域合作

武陵山片区有较好的合作条件,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地缘经济,或者是地缘文化,都具有“同质性”,可谓“山同脉、水同源、族同宗、经济文化同类”。近年来,该片区合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从制度层面看,2009年10月,首届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会议在重庆市黔江区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章程》,讨论签署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等。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2011年,国家从连片扶贫攻坚的角度把武陵山片区合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重庆与相邻省合作为例,一是渝黔合作。两地共同推进渝黔铁路新线、乌江彭水电站、浩口电厂、煤电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共同推进煤、铝、锰等矿产资源勘查和加工建设,探索解决两省邻界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作区问题。二是渝鄂合作。由全国政协牵头,轮流召开了旅游工作论坛会议,在共同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达成了共识,共同举办了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交通、能源、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和毗邻地区发展方面,尤其是共同打通“断头路”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三是渝湘合作。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在重庆黔江共同举办了四省边区参加的“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但是,该片区合作的实效还是停留在“分别合作”上,即合作主要是在相邻两省之间进行,三省一市一体化的合作尚未真正形成。

3、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存在的“四重问题”

正是由于“山同脉、水同源、族同宗、经济文化同类”的“四同”现象,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同质性太强。基于差异化发展与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目前难以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区,而“四重”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该片区的区域合作。

一是关系“重叠”,导致区域性的系统经济活动被行政分割。在武陵山片区,由于四个省市“分而治之”,六个大片区、71个区市县(自治县),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州市,很难形成区域合力。如国道319公路重庆市秀山县雅江镇至贵州省松桃县迓驾乡段,曾经出现“两不管”,公路交通治安问题频发。即使在同一经济区域甚至是同一行政区域内,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问题也难以协调。如属于重庆市黔江区的神龟峡风景区,是因大河口电站大坝而成,电站蓄水成湖、放水发电成沟,旅游和发电分别属于旅游公司和电力公司两个部门,发生矛盾时通常由上一级行政部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

二是区域“重合”,导致有利共争,无利不管。在四省市相邻的武陵山民族地区,“抬腿就出省,一脚踏三县”之处不是个别,因行政区划产生的属地管理和地方保护同时存在,涉及跨区域的管理问题,政府及民间通常受“利益”左右,“管”与“不管”的随意性很大。对过境经过的车辆、林木、外来经商、开矿等,曾经以罚代法,滥用管理权;对边界地区的互相乱砍滥伐、人口流动、河流污染等问题放任不管。

三是建设“重复”,导致过度竞争,公共资源浪费。由于前几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驱动,导致重复建设十分普遍。武陵山片区为四省市交界之处,在各自的“入口”、“门户”、“桥头堡”树立各省的形象工程更是普遍。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龙山县和湖北省来凤县,两个县城相距七公里,曾经仅靠一座“团结桥”相连,较短的一个桥,两端各设一个收费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影响了通行速度,阻碍了区域合作。幸好随着“湘鄂情大桥”的开通和全国取消国道二级公路收费站后,这一现象才成为了历史。

四是产业“重构”,导致恶性竞争,资源优势难以形成区域竞争能力。资源禀赋和行政政策文化资源基本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过度竞争,“人有我一定要有”的产业发展现象难以避免,畸形重构,甚至恶性膨胀。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阶收购邻县的蚕茧、苎蔴、烤烟等原材料现象,结果使成品价格过高而失去市场,各厂纷纷倒闭。

行政分割、市场分割、资源分割的叠加形成的“区域分割”,让长期的扶贫开发在区域整体效益上大打折扣,给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严重的制约。

二、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障碍分析

1、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有形障碍

(1)贫困面积广、程度深,合作基础脆弱。贫困地域比重大,武陵山片区贫困县(市、区)71个,占全国592个的12%。农民收入低,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5000元的有15个县,最低的是古丈县4127元,仅为全国8896元的46.39%,7000元以上的只有9个区县,最高的是石柱自治县为7765元,也只有全国的87.26%。

(2)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交易分散化,缺乏合作动力。2013年,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0.02∶43.89∶46.09,武陵山片区中的所有县级行政单元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产业明显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发展不足。2013年城镇化率,全国为53.73%,重庆市为58.34%,而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率较高的重庆市黔江区也仅有43.79%,分别低于全国全市9.94和14.55个百分点。由于缺乏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这里各县级单元的商贸物流、资金流等都分别向所属省会方向流动,呈现武陵山地区向周边分散化状态,跨省级合作缺乏经济原动力。

(3)对上负责强于横向需要,合作失去保障。从已经启动区域合作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看,各个县级行政单元基于各地方政府目标差异、追求政绩的考虑,这种行政意识直接阻碍经济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按照行政管理要求,他们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部门负责,而不会考虑横向的互利合作,从而阻碍市场规律对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调节,使武陵山经济合作区流于形式或者停留于“会议合作”和“文件合作”层面。

2、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无形障碍

这一片区合作的无形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税制。按照国家建立武陵山经济合作区的要求,要取消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规章制度。由于该地区地方税基薄弱且不稳定,各地方政府为了维持税收来源,稳定税基,有意阻碍本地企业流出或者阻碍行政区外企业进入等方式提高壁垒。

(2)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横向转移支付缺乏,使得武陵山地区财力分配不均衡,严重影响政府参加区域合作与推进经济跨地区联动的积极性。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是从中央-地方-基层层层纵向转移,还没有跨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区域之间财力分配不均衡问题很难解决。

(3)金融管理体制。现行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跨区域合作。武陵山地区现在还没有相互跨区域设立银行,现行银行管理体制仍然是以省级为单元垂直管理,不能跨行政区信贷,不能跨区域调剂资金余缺,严重阻碍资金的跨区域流动,使跨行政区的资金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这些障碍,主要是因为国家制度以及重庆形成的“诸侯经济”造成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市场分割,这不仅会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会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形成“小而全”的规模不经济。另外,阻碍有效竞争,降低经济效率,形成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且难以突出发展特色。

3、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杂糅障碍

有形障碍与无形障碍同时存在并交互作用,称为杂糅障碍。在现实的区域合作中,不是出现有形障碍,就是出现无形障碍,二者杂糅出现。

其一,四个省级行政单元战略目标差异选择形成的合作障碍。湖南、湖北两省属于中部地区,自然文化基础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且主要战略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区域较小、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程度较轻,在国家同等支持力度下,容易较快的完成扶贫开发任务。而重庆市和贵州省是西部地区,山区面积比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处于武陵山地区的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其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全面小康问题。由各省市的战略目标差异,下属的县级行政单元对本省市必须保持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形成跨行政区划的各自为政,缺乏战略目标和实现措施的一致性,容易形成合作障碍。

其二,行政单元组织构架及权力结构差异所形成的合作障碍。渝鄂湘黔四省市中,重庆为直辖市构架,没有中间管理环节,直接管理到区县。黔江区尽管行政级别是正厅,但仍然行使的是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权力。其他三省现行构架设有市或自治州,其市(州)下还有若干个县级行政单元;同一个片区不同省市的行政架构不同,带来行政管理层级、人事管理制度、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经济运行模式,都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省际合作还是县际合作,都存在着不同体制带来的无形障碍。

三、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机制选择

1、规划编制及实施合作机制选择

(1)编制统一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规划与制度一体化。要促进跨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有一个超行政区域利益的政府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统一组织片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规划与制度一体化。依据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武陵山片区所涉政府定期召开规划会议,协调各地发展利益,立足片区内各地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完整有序的市场体系。

同时,各行政区应当加强促进区域协作的各项制度的衔接,积极探索平等吸纳外来人口落户的户籍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和跨区域接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大胆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有利于武陵山片区协作的制度架构。

(2)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实施示范项目。第一,打破“县县有园区、园园皆弱小”的单打独斗模式,探索创造“多策叠合+多方联动+共享收益”,实行合作办园、异地办园的园区开发新思路。“异地办园”合作机制已在三峡库区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主要考虑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利益平衡。一是要有效探索土地指标占用补偿或跨省(市)平移。即提供土地方应有相应的土地收益,或因用地指标短缺,或对方有对等利用土地的权益。二是收益分层共享。园区所在县每年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的实物量或资金量支持跨地办园县发展;合办园区内级省(市)收入的全额和区县级收入的一定比例返还跨地办园县,保障跨地办园县利益和增强发展的“造血”功能。三是搭建就业的共同平台,合理安排双方劳动就业,实现劳动就业一体化。

第二,成立毗邻区县合作开发公司,构建跨区域企业合作机制。在武陵山地区政府合作机制下,组织设立区域合作开发公司,如设立武陵投资有限公司、武陵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武陵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对于企业间的合作,可充分运用市场方式实行利益分配,而对于合办企业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利益分配外,在对地方经济利益的分享上,也可实行GDP划转和税收分成。

2、政府合作机制选择

任何跨行政连片区域的合作,都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合作。政府间的合作需要相应的机制来维系和保证。武陵山片区横跨渝鄂湘黔四省市,共处于特殊的山地区域内,域内资源相对贫乏,产业属性雷同性高,如果缺乏区域内政府间的协调,很容易形成“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雷同性。因此,建议由非制度性协作向制度性合作发展,设置高效跨省市的政府性区域合作机构。

一是成立协调小组机制。由鄂湘黔渝四省市分管经济发展的副省(市)长任组长,发改委、交委、农委、旅游局等各有关政府组成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区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辖区的合作事宜;由四个协作小组轮值协作会议,讨论、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协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特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西部司指导工作。

二是建立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机制。片区各方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共同策划、推进合作项目,及时沟通衔接有关情况。

政府合作机制,要有利于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沟通协调,发展进程中相互关联重大问题的经济;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增强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因此,政府协调机制的选择和建立应当宁缺毋滥。

3、省管县行政机制选择

(1)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区域合作的层级障碍。当前,在武陵山所涉地区,除重庆是直辖市外,其它三省均为省、市(州)、县、镇(乡)构成的超多层级的政府管理体制。国家应当在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积极探索“省直管县”制度改革,除自治州涉及民族自治政策与法律问题比较敏感的地方外,尽快取消地、市级中间结构,变省级对县级的“弯管”为“直管”。这种行政体制改革,既可以减少因行政层级过多造成的由上往下的资金、项目的运行的速度甚至质量,又可以减少区域合作的层级障碍和资源配置能力层级递减效应,增强区域协作的效果。

(2)减政放权,增强县级行政单元推动片区协作的能力。加快省辖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武陵山片区率先进行区域中心城市管理职能授权改革。目前,国务院定位的武陵山地区的黔江、恩施、张家界、湘西、铜仁、怀化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当赋予或部分赋予社会公共服务、经济片区协作的管理权限;在没有完成“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格局下,尽可能采用“权力清单”方式,赋予县级更大更多的管理权力,以全面提高和增强县级行政单元推动片区协作的能力。

4、财税金融机制选择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利益机制。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区域合作的利益机制,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关键。一是要从国家层面改革税收制度,适当在老少边穷地区增加独立的税种(如推广资源税改革),增加税权,维护和巩固税源。二是加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以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完善财政补贴、产业扶持、税收增量返还等制度,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其次,由中央、省(市)根据地方经济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要求,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确保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财力。三是在老少边穷地区推进改革某些行业的增值税为消费税试验,把利益分配由投资产出环节改为设置再消费环节,抑制重复建设冲动,可削减地方政府间对抗的利益动力。

(2)消除金融体制约束,构建区域合作金融机制。一是对于在这些地区起着支撑作用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灵活的经营政策,放宽经营区域限制,允许在区域合作框架范围内(如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跨区域吸储放贷,实现金融资本跨区域横向流动。二是要大力鼓励支持非国有商业银行在老少边穷连片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充分发挥其可以跨区域经营的灵活机制,为老少边穷地区区域合作提供金融支持。

(3)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构建跨区域投融资平台。鉴于金融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度较大,推进较慢,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起跨区域经营的机制;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益导向下,不太可能将太多的经营资源放到老少边穷地区。为此,可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基金的方式来提供区域合作发展的金融支持,可采用各地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市场筹集一部分资金,由各地政府联合出面组成投融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即各地政府联合拥有,授权经营。如设立武陵山交通投资股份有限集团、武陵山旅游投资集团、武陵山能源投资集团等公司,形成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对相关基金实行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重庆市黔江区统计局[Z].黔江统计年鉴2012.

[2]国务院: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51cc88471fe910ef12df87e.html

[3]张利华、徐晓新: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比较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5).

[4]邓正琦: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阻碍及破解[J].探索,2009(3).

武陵山片区 篇9

武陵源区山同脉, 水同源, 树同根, 人同俗, 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如有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世界著名的国家森林工业园张家界、恩施的清江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历史积淀深厚的湘西凤凰古城、永顺芙蓉镇、慈利溪口镇等, 还有桑植民歌、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苗族鼓舞服饰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提高该区旅游竞争力, 加快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武陵山区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引导下, 跨省合作、协同发展,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达成共识, 将大湘西旅游圈打造成极具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同时,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得到改善, 各地旅游项目蓬勃兴起。如湘西张家界、凤凰古城、猛洞河、贵州梵净山、及当地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等均进行了开发, 旅行社、旅游饭店、酒店、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得到迅猛发展, 旅游业发展显著, 旅游业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武陵山区各地州还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整体观念, 区域旅游整体开发不够。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如土家族摆手舞、过赶年、女儿会, 苗族苗年、四月八、鼓舞, 侗族踩堂舞、新婚节等, 同时, 武陵山区也具有不少红色旅游资源, 如贺龙 (湖南桑植) 、刘仁 (重庆酉阳) 、周逸群 (贵州铜仁) 等, 这些旅游资源如果整合开发, 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各个景区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 各省市虽然在整体开发区域合作上做了不少努力, 由于各地政府仍只重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中缺乏全局观念, 缺乏整体规划, 资源有效整合不足, 区域协同发展不够, 难以发挥该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 并且存在各地项目重复建设、产品开发无序, 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这些做法破坏了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严重制约了武陵山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2、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良好的设计。

虽然武陵山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整体来看, 旅游产品开发粗放, 供给单一, 单调, 雷同, 主要是自然景观和观光旅游, 缺乏档次和新意, 而这种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 停留时间短, 吸引力不够, 旅游附加值低。特别是体验式、参与式旅游产品缺乏, 难以形成食、宿、游、娱、购等要素协调发展, 市场竞争力不强。

3、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成为制约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状况, 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由表1可知, 在武陵山区大部分地方都还没有开通动车和高铁, 在湘西州还没有建立机场, 各景点旅游交通方式主要是高速公路和铁路, 甚至部分景点之间靠普通公路连接, 道路级别低, 通行能力差, 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适用现代旅游的酒店、饭店和旅行社建设力度不够, 对游客的整体接待能力还有待加强,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期间, 这种接待能力的不足更易凸显,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水平不高。

武陵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多数县市财政困难, 对旅游业的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尽管各景区服务人员数量众多, 但受教育程度不高, 素质较低, 甚至旅游管理人员也是当地居民, 未受到旅游从业的专门培训, 普遍存在素质、技能低下, 服务质量差, 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武陵山区旅游高端人才更为匮乏, 这就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 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协调, 旅游精品缺乏设计, 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吸引力;区域协作的管理人才缺乏, 导致旅游市场分散, 无序开发、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 人才的匮乏是武陵山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最大障碍。

二、提升武陵山区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武陵山区的旅游业是武陵山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政府间合作, 对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进行保护性开发, 调整旅游市场结构, 做好自然景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多层次、多形式旅游产品的开发, 形成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府间合作,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武陵山区要发展就必须要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因为其分布在三省一市, 就需要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来创建一个协作区, 编制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 促进旅游业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只有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论证、政策等方面有统一的战略思路, 形成武陵山旅游经济圈的概念, 在实施过程中协同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才能提升武陵山区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增强自身实力,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提升其竞争力。

2、创新旅游项目, 充实旅游内容, 深化旅游层次, 提升旅游品牌。

武陵山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当地居民市场观念淡薄, 各自为政, 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效益低下的不良效果, 因此武陵山区各地方政府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鼓励现有旅游企业通过参股、合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对区内旅游公司进行有效整合, 在经济协作区内强化整体意识、合作意识, 统筹开发, 合理布局, 实现规模经营。如将贺龙故居、赵世炎故居、万涛故居及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具有红色精神的红色旅游景点, 在武陵山协作区的统筹规划下, 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 可将武陵山区各景点串联成线, 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经典线路, 构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吸引各类资金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武陵山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基础设施薄弱, 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大量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由于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市场开拓等方面资金投入量大, 风险高, 这就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同时政府也应争取各类国家扶贫专项资金, 改善武陵山区交通运输、旅游环境。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公司主要有公司承包, 因此, 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探索融资模式, 拓宽投资主体, 积极利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证券等方式筹集民间资金,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4、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武陵山区位于偏远山区, 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低, 知识贫困, 文化水平低, 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是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 加强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专业表演人员的培养等, 提高旅游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是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平台。应当加快普通高校的发展, 促进现有院校的升级,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和交流的力度, 加强与国内外名牌院校的合作, 争取多个名牌高校对口扶贫支教,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余继平.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7)

[2]周运瑜, 尹华光, 袁正新.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15 (2)

武陵山片区 篇10

关键词:金融发展;武陵山片区发展;扶贫攻坚;对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4-0031-05

一、武陵山片区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一)经济落后

由于交通不便、产业缺乏、经济基础等原因,武陵山片区一直以来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并且,经济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改变,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凹陷”的状态。

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2000-2013年来,片区经济每年平均增长为13.1%(按名义增长率,下同),而同期全国经济增长平均为14.5%,湖南省经济增长平均为15.8%,分别落后了1.4、2.7个百分点。到2013年,片区人均GDP仅为19963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7.75%、 湖南省水平的54.09%。

从产业结构上看,至2010年片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从城镇化进程看,片区目前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表1 2013年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湖南省比较

项目全国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GDP(亿元)568845245023159

人均GDP(元)41805341261996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47074183812938

人均投资(元)32873255981856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69552341417785

数据来源:根据有关统计公报、年鉴数据等整理。

总体而言,武陵山片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构变动及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经济“凹陷”已经成为事实。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原因来看, 基础差、产业缺乏、自身改革滞后造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同时,缺乏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是地区发展滞后的外部原因,虽然国家给予了较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对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不足。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对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但是,武陵山片区内投资明显不足,2013年,人均投资量18569元,仅为全国的56.49%,湖南省的72.54%。导致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增长也缺乏有力基础。而投资需要有资金来源,金融的支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金融弱化

从人均存、贷款量来看,到2013年,武陵山片区人均量比全国明显偏低(见表2)。从支持力度上看,以存贷比来衡量,片区存贷比仅为59.75%,比全国水平低11.83个百分点,比湖南省低7.75个百分点。

从金融相关比率来看,其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总量与同期GDP之比,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本文将存款与贷款总量求和,替代金融资产,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区域金融资产规模变化的总体状况,通过计算,2013年武陵山片区、全国、湖南省的金融相关率分别为1.91、3.23、1.84。

表2 2013年武陵山片区城市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单位:元)

指标全国恩施湘西铜仁张家界

1.人均GDP4180516712162291753224177

比全国 -25093-25576-24273-17628

2.人均储蓄存款3420414097157111358617470

比全国 -20107-18493-20618-16734

3.人均贷款5632313592100421523819167

比全国 -42731-46281-41085-37156

4.人均财政收入102493164194524942398

比全国 -7085-8304-7755-7851

5.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5316526053975669

比全国 -3580-3636-3499-3227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和各地市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另外,证券市场对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2013 年年末,片区上市公司数目仅有3家;张家界市目前只有1家公司上市,1家公司获准发行企业债券,对于企业联合发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业务还未突破零的记录。

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仍然是片区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2013年全国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51.4%,社会融资非信贷化不断发展,而张家界市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87.13%,高于全国水平35.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29.6个百分点。

同时,保险的筹资、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3年武陵山片区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例低,仅为2.55%,低于全国水平0.48个百分点,说明了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全国水平来说还是较弱。

nlc202309041318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区内金融部门发挥作用不足, 金融运行状况呈现弱化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片区经济发展不快、大型建设项目和信贷载体缺乏,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片区资金外流,很多地区银行的存贷比例较低。这说明大型项目所带动的金融需求相对大城市、发达地区而言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除了大型项目以外,对于其他方面的金融需求,由于受到银行管理体制的问题,差异化、符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不足,导致信贷投入的不足,即金融供给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由于经济金融发展的特征,金融需求不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片区经济的增长。

二、片区金融发展与金融扶贫的微观分析与模式选择

寻找金融发展与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之间的微观机理,针对金融需求特征提供相适应的金融供给,是设计金融扶贫模式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另外,为了减少片区经济落后和金融弱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退,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支持功能,金融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

(一)武陵山片区内金融需求的微观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金融支持分析。基础设施落后是武陵山片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交通落后,生产要素、产品的流通需要很高的成本,与外界的人流、物流不便,片区内生产的农产品经常遇到滞销的难题。武陵山片区城市面貌落后,如张家界城市面貌与景区差别甚大,与世界级旅游城市水准相差甚远。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与外界沟通的交通网络,改善城市面貌,以促进旅游业、农业等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片区内的高铁,加大国家对这部分的投入。过去,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由中央、省级财政出一部分,地方自筹一部分,但乡镇自筹资金很难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的贷款支持,有的以个人或村镇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还款资金来源难以到位,导致贷款难、难贷款的恶性循环。

2.片区产业结构、支柱产业资金需求状况分析。武陵山片区最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金融需求有其自身的特征。旅游业最大的特征是固定资产比较少,无形资产多,前期获得的金融支持难度大。这就需要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如旅游门票现金流的抵押,文化表演业初创阶段的文化创意无形资产的融资,而一旦完成初步阶段的创作,后期演出成功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时候银行想贷款企业也已经不需要了;如果不成功,前期的投资就会面临不能收回的风险,不确定性较大,金融与产业很难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对于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保险机构的介入非常重要。

3.贫困地区农户的融资需求特征分析。农户的需求一般为突发性事件如生病、灾害的需求,或者小额农业生产投资的需求,一般额度不会太大。从实际情况看,只要充分发挥信用社、邮储行等贴近农村实际的优势,改进服务,一般就可以满足。但实际上这些金融机构的服务还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贫困户的需求,因此他们通常更多的借助于亲友的帮助。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形式农业的发展,对大额贷款的需求也在增加,原有的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需求,而大额贷款又缺乏抵押物,加之金融机构服务不够,也导致了片区涉农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金融发展和金融扶贫的模式设计

1.“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非正规金融+保险”的金融支持模式。一是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国家规划的重要铁路、公路线路在武陵山片区内的部分,由国家和省级财政承担大部分投资,以减轻片区内财政的负担,加快铁路、公路的建设,搭建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二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产业和扶贫。武陵山片区内的旅游业、特色农业、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等是地方的优势性产业,应予以大力扶持,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除了银行机构贷款外,应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而目前直接融资在武陵山片区总量和占比都非常小。三是发展小贷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民间金融。赤贫群体和贫困群体的需求小,可由一些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来予以支持,既可减低金融服务成本,又可提高支持效率。四是保险支持作为重要保障。对于片区内的农业产业,应发展有特色的保险品种、加大保险业支持力度来予以扶持,积极建立农村银行、保险的互动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介入农业生产活动。

2.政策引导和扶持模式。由于武陵山片区经济落后,金融发展薄弱,而且经济落后与金融弱化相互影响和制约,如果没有外界政策的支持,经济落后与金融弱化可能会形成更大的恶性循环。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要素流向落后地区。可以对片区执行差别金融调控和管理政策,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信贷管理政策,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扶贫作用,理清政策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边界,增强政策导向性,该享受政策优惠的必须享受,该由财政“报销”的必须“报销”,加大对片区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放宽对片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丰富片区金融机构体系,鼓励民间资金先行在片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提高银行机构经营效率,对片区商业银行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武陵山片区存在经济落后和金融弱化的现象,并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片区经济为金融提供的支持基础相对较弱,片区金融对地方经济服务的针对性也不强,差异化的、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效率有待提高。从长期看片区金融对经济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明显。要实现金融发展与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的更好对接,就必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具体可从政策引导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体系两个方面来进行,结合前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和政策倾斜

nlc202309041318

一是执行差别金融调控和管理政策。降低武陵山片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在片区的再贴现额度,实施优惠利率政策,在贷款利率、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方面实行向下浮动;在片区设立专门的政策性开发银行或国家开发银行片区分行;增加片区地方法人融资机构信贷规划;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增量奖励等扶持政策,调整涉农贷款奖励标准和范畴,降低涉农贷款奖励起点;扩大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在片区的投放和支持范围,引导片区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实施差别化投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上级财政对公路、铁路、水利、旅游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资金注入比例,对公益性的投资项目,加大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设立武陵山片区开发专项基金,用于地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的投资补贴。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努力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助力投资效果的提高。

三是增强地方风险保障能力。武陵山片区财政应及时对银行机构中小企业年度新增一定比例的贷款给予风险补偿。整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财政扶贫资金和引导资金,每年将其一定比例注入和补充信贷担保基金。完善涉农政策保险,开办特色险种,将保险拓宽到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建立涉农政策性保险的奖励机制。

四是地方政府强化金融工作意识。加大对金融工作激励和奖励力度,选派熟悉金融工作的人员到政府挂职、任职,为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业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服务针对性

一是以金融市场化深化改革为契机,放宽对片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丰富片区金融机构体系,鼓励民间资金先行在片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提高银行机构经营效率。比如引导一些企业发起设立武陵山片区发展银行,设立一个主要针对该片区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在片区发展和应用P2P等互联网金融组织等。

二是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经营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地方特色的支柱性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扶持本地优质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快设立武陵山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满足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公用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是创新适合武陵山片区产业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旅游业、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等的特点推出更多的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片区的金融投入,改变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

四是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和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问题。探索破解“三农”抵押融资难的问题,探索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水面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使用权的交易、咨询、抵押、登记等配套服务。发展和创新扶贫开发信贷模式,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信贷模式,尝试“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以扶贫资金作抵押”、“担保机构+合作社+银行(信用社)”等的信贷模式,解决贫困户贷款的抵押担保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等.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

2020年)[R].2011.

[2]King R and 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 cs,

1993,108(3).

[3]Mc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4]Patrick H 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

[5]曾康霖.再论扶贫型金融[J].金融研究,2007(03).

[6]蒙永亨,蒋蓉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6(12).

[7]龚晓菊,吴琼.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金融支持的国际经

验借鉴[J].现代财经,2011(08).

[8]杨胜刚,朱红.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

持[J].经济研究,2007(05).

(责任编辑:郁 琤)

武陵山片区 篇11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现状

重庆武陵山片区集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省际行政边界区于一体, 包括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家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丰都县、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7个区 (县) , 国土面积2.3 万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48 万, 有616个贫困村, 53.1 万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达17.2%。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时又是贫困严重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农户贫困叠加在一起, 处在富饶中的贫困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 旅游业由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被认为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方式, 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各地方政府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 以乡村旅游扶贫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旅游扶贫。一是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投入。将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与高山移民、整村扶贫、产业发展和扶贫培训等资金整合, 集中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建设了黔江后坝、石柱大黄水、彭水摩围山等旅游扶贫示范区。二是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主要有基于当地山川、峡谷、湖泊、河流和草甸等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观光产品;基于当地民族村寨、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品的民俗文化产品;以体验当地特色农业耕作、花卉栽培和果蔬采摘为主要内容的农副业体验产品。三是对实施旅游扶贫的乡镇扶贫干部、村干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参与旅游接待的农户进行了一系列培训, 以提升旅游扶贫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接待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引导农户向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四是创新机制, 促使贫困人口受益。对贫困农户进行直接的资金补贴, 支持有能力的乡村旅游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活动, 支持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合作社与贫困农户合作经营。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状况

为掌握贫困人口在区域旅游扶贫中的受益状况, 我们于2014 年12 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典型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 80%以上的居民能感受到旅游扶贫带来的好处, 或从中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另外还有近20%的居民没有从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中获得利益。贫困人口的获益状况, 主要有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个方面。

1.经济收益

(1) 景区工作收益。旅游开发后, 贫困人口可以在旅游景区从事管理、导游、接待、保洁等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 这种受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社会关系。调查发现, 约66%的贫困人口主要经济来源发生了改变, 其中25.7%的人在景区从事接待、讲解或其他服务工作, 从而获得工资收入。

(2) 经商收益。包括在景区及周边销售小商品、开办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等自主经营方式获得收益。这种经营方式所需成本小, 经营场所和经营形式灵活, 对贫困人口的惠及面较大。调查结果显示, 以经商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人口比例从原来的18.87%上升到了26.42%。通过经商获得收益的方式成为当地贫困人口主要的经济受益方式之一。

(3) 临时性收入。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过程中, 给当地贫困人口带来较多的临时性工作机会。比如, 在景区建设初期的建筑、装饰等工作, 景区运行中的维护工作, 旅游旺季的临时向导和秩序维护工作等。贫困人口通过这种方式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中获益。但由于这些工作机会不固定, 只是补充性的收入来源。

(4) 补偿性收入。主要指在旅游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农户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征占而给予的补偿费。实际调查发现, 多数情况下, 农户得到的补偿数额较少, 尤其是征地补偿往往很低, 没有让贫困农户获得足额的收益。

2.非经济收益

(1) 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扶贫项目开展以后, 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增多, 给当地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 当地贫困人口增长了见识, 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换意识, 打破了原来自给自足的封闭思维。比如, 随着“绿色”“无污染”“纯天然”等概念的涌入, 许多农户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有机蔬菜并销售给旅游者, 由此也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2)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项目的开展, 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需要交通、通讯、电力和饮水等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公路、铁路的修建增加了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 方便了当地贫困人群的出入;通讯设施的建设, 方便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饮水和电力设施的建设,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山区的用水、用电问题, 大大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3)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 旅游业将无法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地方政府在旅游扶贫项目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 居民的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提高, 开始采用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

三、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贫困人口受益的一般模式

根据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获益的方式与途径的差异, 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类型:

(1) 政府扶持下的受益模式。这种模式是指, 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和发布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 引导和激励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 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降低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门槛, 同时给予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所需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 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 参与旅游正式部门的受益模式。旅游正式部门是指得到相关法律法规认可, 完成在政府部门的注册并缴纳税收的旅游企业, 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购物点、旅游交通部门等。这种模式是指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创造条件让贫困人口进入旅游正式部门, 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受益。在这种模式下, 贫困人口可通过到该类型部门中任职、以土地使用权等入股旅游企业两种途径受益。

(3) 参与旅游非正式部门的受益模式。旅游非正式部门是指没有在行政管理部门注册, 但一直在为旅游业做贡献的部门。这种模式是指, 贫困人口因自身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不能到旅游正式部门工作, 通过旅游小商品售卖点、没有营业执照的家庭住宿接待、路边的特色饮食服务摊点和景区周边的人力车等旅游非正式部门, 向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并从中获取经济收益。

(4) 旅游者帮扶下的受益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旅游者通过对当地贫困人口给予物品和资金捐赠, 帮助旅游景区向外宣传, 与贫困人口沟通交流带来发展旅游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帮助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等手段, 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武陵山片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无论是核心景区的修建, 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均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发布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 激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给予贫困人口资金支持和相关的技术培训, 引导、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使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获益。同时, 当地的贫困人口也能够获得旅游者的非正式帮扶, 还通过参与到旅游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中工作, 进而获得相关收入, 促使家庭经济状况改善。根据上述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受益的一般模式分析, 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的模式属于典型的以政府扶持的受益模式为主导, 其他模式协同发挥作用的特征。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使贫困人口从中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在旅游扶贫中没有把贫困人口获益作为核心, 将旅游扶贫等同于一般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但是, 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往往是那些拥有技术、资金和人际关系等各种资源的农户能从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 而其他农户不但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还因为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征地、物价上涨等影响导致生计困难加剧。

(2) 项目开发中缺乏系统论证, 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不容忽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均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 也有在短时间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项目建设效应。因此, 在较多的项目开发中, 没有注重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项目雷同与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一些项目质量不高, 建成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不能发挥扶贫效应。

(3) 忽视社区参与。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忽视了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规划、开发与利益分配方式等重大事项方面的决策诉求。忽视了这种主体参与, 社区只是旅游开发的客体, 当地贫困人口只能被动地适应外界的安排, 在受益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基本上被排斥在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进程之外, 从属于外来投资企业的利益。

四、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模式的优化

要加快重庆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脚步, 应该积极整合多种资源, 实行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这种受益模式强调从社会整体出发, 多方面参与主体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区) 与多元化部门协作 (环境、文化、交通、科技、财政等) 一同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 共同作用, 体现政府主导性强, 外部支援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优势, 将资金、市场、管理、技术和政策等多方支持结合起来, 增强旅游扶贫的功能。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科技等领域内部及各领域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谋求动态平衡的发展, 目的在于达到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对重庆武陵山片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 在于立足于长远利益, 从根本上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真正实现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摆脱贫困状态的目标。

2.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

扶贫是政府的职责, 而旅游扶贫作为生态功能区重要的扶贫方式, 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许多重要的工作只有政府才能做得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旅游扶贫工作的政策法规, 为旅游扶贫项目创建良好的平台和优越的环境, 通过环境、文化、交通、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协作, 在环境评估、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占、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便利或优惠, 引导、激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对当地旅游扶贫的进程及远期发展做出有效的规划, 同时能协调好旅游扶贫项目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还能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分配优势, 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提供便利, 在旅游扶贫效益的分配上协调企业、社区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

3.企业支持

旅游投资企业对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有着丰富的经验, 旅游扶贫项目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在旅游扶贫中, 旅游扶贫开发企业能够根据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 在政府等部门工作规划的引导下, 制定专业化的开发策略, 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旅游企业的到来, 还能够发挥其市场调节功能, 激活当地旅游市场, 增加旅游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 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4.强调贫困人口参与

旅游扶贫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没有当地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 就会导致在旅游扶贫项目里最终富裕起来的是外来投资者和当地富裕的农户, 或者只是地方财政的增加, 贫困人口并未在其中真正受益, 这就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人口, 自身获取利益的能力普遍较弱。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贫困人口全面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成为旅游扶贫的受益主体。应该确保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参与规划决策、项目实施以及监督管理, 让贫困群体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这也是贫困人口获益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 参与能力是基础。因此, 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设备、与教育培训部门进行合作, 对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贫困人口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旅游扶贫参与能力。

摘要: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工具在重庆武陵山片区被广泛使用。据调查, 旅游扶贫开发以来, 多数居民在经济和非经济方面有程度不同的获益。当地贫困人口的受益属于典型的以政府扶持为主导模式,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正式部门、参与旅游非正式部门和旅游者帮扶协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在该模式运行中, 存在没有把贫困人口获益作为核心、项目开发缺乏系统论证和忽视社区参与等问题。因此, 需要从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企业支持和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等四个方面优化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

关键词: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受益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建红, 肖江南.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 (PPT) 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4 (1) .

[2]邓小海, 曾亮.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 2015 (4) .

[3]黄梅芳, 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2) .

上一篇:电子的概率分布下一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