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电影评论

2024-09-21

那些年电影评论(通用11篇)

那些年电影评论 篇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故事简介:

《那些年》中,沈佳宜与柯景腾这两个角色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从某种角度讲,虽的的确确同年龄的女孩比男孩成熟,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熟与幼稚,体现在关注的焦点和外在的爱好,和为之努力的方向上。成绩是女孩一学期和整个校园时期评定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尺,而球星卡和一节体育课上的篮球赛,则是男生为之一个星期兴奋的目标。然后,女生的轨迹是直线,学期初到学期末。一个方向,没有改变。男生的轨迹是圈,以每个星期为限,一张卡几场球,足够活得开心

故事简介:

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用圆珠笔戳他的衣服。在沈佳宜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宜。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宜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为何沈佳宜唯独愿意把心事与柯景腾分享呢?她对他究竟有没有别样的感觉呢?柯景腾暗恋沈佳宜八年最终能否修得正果呢?让我们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起来寻找最纯真的感动吧!

作者简介:

九把刀,台湾网络作家,曾就读精诚中学美术班,并取得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学士以及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九把刀”原本是柯景腾高中时写的一首歌。因为歌词和旋律简单而且容易上口的缘故,“九把刀”这首歌很快的就在同学间传了开来,而本人也被称为”九把刀”。代表作品有:《功夫》、《杀手》、《少林寺第八铜人》等。

九把刀鼓捣出来的这个自传体故事让人很是唏嘘,比起大部分武侠战争等热门电影题材的“那么远”,这一次的校园爱情“这么近”让人至少很舒服,故事里没有了都市爱情片的高富帅,也没有第n代的直白冷静,那种青春的喜悦忧伤像是老照片被排列组合,一幕幕上演。

像胡小夏的主题歌中所唱,现实中数学公式在黑板上被当时的我们舍不得擦掉,青春里的每个瞬间在银幕上被现在的我们忍不住怀旧。

所以说,这片子是很难用好看与否来品评的。所有对内地版呲之以鼻的人有理由,所有喜爱他的人也有理由。前者在于被破坏的不完整,题材和尺度,在当前的审查制度之下无的放矢,故事显然从九把刀所提到的“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成为了“人生就是不停的怀旧”。没有了性喜剧的出没,只剩下青春期的懵懂。热血被小清新杀的片甲不留,故事干净得一尘不染,这实际是与主创的初衷相背离的,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这故事于是成了一部介于《不能说的秘密》与《蓝色大门》之间的作品。它既不像前者那么工整商业,也不似后者那么窄小文艺。故事里的一切也带有两部台湾青春题材作品的影子,如果“不能说”是周董最好作品,完整的诠释当年的爱与不爱,那么“蓝大门”是我们犹如窥探桂纶镁扮演的小柔这么人物心理的一扇门,门打开了但是当时的我们纠结敢不敢爱。这次,“那些年”就是最真实的当年在一起那么爱,为何后来分开了却依然爱的讲述。故事中的重点就此靠向两端。前半段成为了青春期男孩女孩为何在一起的回忆,好似《蓝色大门》的柔美清新。后半段分开的两个人却让人唏嘘感叹,好似《不能说的秘密》那般感动慢慢渗透心底

剪刀之殇:分裂的观众

所以说,由于内地版的“不完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为了很特殊的作品,本身在台湾狂揽票房,香港打破史上华语片最高记录的这部“青春+热血”故事,只剩下一抹抹光晕罩在那些年的点滴细节里。脏话、打屁、同性之爱统统消失不见,真实感荡然无存的结果有二:第一便是观影时的突兀,那些男主角离奇用光的纸巾成了真正的“不能说的秘密”,且深感半夜与老头子夸张对喊着我爱你,令观众摸不着头脑。

再者,“不完整”的第二个缺陷很是致命,这造成了观众阵营的分崩离析,使得买票进场的内地观众对于故事的认同比例下降不少。假设一下:如果是原版上映,如果是“青春+热血”题材。那么所有有过校园生活,一起追女孩一起打架一起骂人一起热血悸动的观众便会感同身受,这也是《那些年》可以成港台票房黑马的最重要原因,因为人人感同身受。换言之,这就成为了70.80.90人人喜欢的故事,虽然时代变了,但是那个年代的内涵不变——只要还原“懵懂的性觉醒和不负责暴力”,经历过的都买账。但是如果如眼下这般,只剩下“青春”一人孤零零在原地,“热血”扬长而去。那么影片就会成为前文所述的半吊子台湾小清新。只是所有35岁以下,有过校园恋爱史的观众的菜,他们会很快找到切入点,但剩下的观众,只能看不明就里年代戏,或有着大银幕看台湾偶像剧的感觉。毕竟这校园题材还不如战争和灾难片有奇观效应。甚至也不如《九降风》那么直白的还原校园生活,故事格局变小,只剩下男主人公身边的几个兄弟阵营,和桌位前后的二人转。

这是《那些年》在这一年最大的遗憾。也是九把刀在自己成长路上交过的最多的一次学费。

精彩段落:

故事是我的翅膀,从来就不是我的囚牢。只要等到对的风,我就可以开始飞翔。

“我可是聪明到连我自己都会害怕啊!”于是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以一种“我的人生需要被矫正”的方式。喜欢就养了啊?流浪狗有了名字就不是流浪狗了。取了名字就要替它的人生负责不是吗?

人真的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天分,这只会让“努力”这两个字失去应有的光彩。青春里的两个女孩,联手让我认识了这一点……并且拼了命相信,努力就会看见美丽的风景。持续不懈的一流努力,就会看见不可思议的世界。

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同意,但“在一起”,可是需要两个人同时认可才能作数。恋爱就是要这么不确定才有趣,不是吗?至少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半的拼图。

“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

“一起”代表这件事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回家”意味着背后的温馨情愫。

第一次与你一起回家的人,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大学,或高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着白线的青涩脸孔。

“柯景腾,既然你那个时候就很喜欢佳仪了,为什么还可以一边喜欢小华?”阿和不以为然,他算是个爱情基本教义派。

“这算什么问题?一次喜欢两个女孩有什么好稀奇?很多女生也常常一边喜欢刘德华,一边喜欢张学友啊!”我老实回答,语气漫不在乎。

回避情感才是最不正常的事。

人如果无法在心底深处感受灵魂的所有向往,情感才会变得残缺。

真正认识了情感——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才有“大人的成熟世故”跟“小鬼头的义无反顾”的差别。对我来说是这样。

“哪有这样的?谁跟你一样?”阿和啼笑皆非。

“这种事我能有什么办法,喜欢上就喜欢上了。”我看着胚芽奶茶上的泡泡。

是啊,喜欢就喜欢上了……

恋爱就是集体作战啦,这样才有热血。相信我,热血的爱情总有一天会流行起来的。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一百个人面前极尽丢脸之能事,还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没有他喜欢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篮下被盖一百次火锅,还觉得打篮球是件有趣的事——只要附近没有他喜欢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因为成绩差劲、上课捣乱、跟墙壁说话,变成某种反其道而行的英雄——只要他不需要坐在喜欢的女孩的前面。

“糟糕,我会不会太奸诈了?”我看着月亮。

“不会,你是非常非常的奸诈。”月亮说。

“不客气。”我竖起大拇指。

要给你最大程度的快乐,与其让快乐指数从零跑到一百,不如从负一百飙到正一百,这样绝对值是两百整,非常厉害又一辈子忘不了的快乐吧!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我人生的味道。

越是深沉的痛苦,代表我曾经爱得越饱满。

每尝过一次爱情,我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后重新站起。

总是以祈求着“永远在一起”的心意追求喜欢的女孩,是我的爱情之道。正因为如此,当我昨晚对女孩告白时,尽管还是被婉转拒绝了,我依旧能义无反顾信仰着我独一无二的热血爱情。

每个女孩都是我们人生的烛火,照亮了我们每段时期疯狂追求爱情的动人姿态,帮助我们这些男孩,一步一步,成为像样的男子汉。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多喜欢那女孩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点。

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

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

“柯景腾,我希望可以给这个女孩幸福。”廖英宏的声音再度充满元气。

“不是尽力,是一定要做到。”我握拳,眼泪还是忍不住落下了。

如果我的爱情回忆在化为一份记录性书写时,有任何的意义,那便是希望每个读着这些故事的男孩女孩,都能从中获得一点点,相爱的勇气。

如果爱情不能使一个人变成平常不会出现的那一个人,那么爱情的魔力也未免太小了……不是我们日夜祈手祷盼的,那种够资格称为爱情的爱情。

恋爱中,可以花尽种种心机,运用策略打败对手,但做自己是很重要的。

或许,根本是最重要的。

“如果到最后让沈佳仪深深爱上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我,那我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的厉害,就是……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会有一点点差别。”

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

“那是别人。我不是别人。别人送花恶心,我送花,还可以。”杨过有小龙女,我有沈佳仪。杨过有龙女花,我有小耳朵。而杨过有大雕,我有许博淳。他妈的这不是命运使然是什么。我感到很害怕。我极度恐惧,自己不被允许继续喜欢这个女孩。

那种事情发生的话,可以想见我的生命将如虚踏河面的叶,纵使漂浮在潺潺流水上,却仍将渐渐枯萎。

我会继续努力的,这辈子我都会继续努力下去的。

你就耐心等待,我追到你的那一天吧。请让我,继续喜欢你。

有人说恋爱最美的时期,就是暧昧不清的阶段。

彼此探询对方的呼吸,小心翼翼辨别对方释出的心意,戒慎恐惧给予响应。每一个小动作似乎都有意义,也开始被赋予意义。

走在一起时,男生开始留心女孩是不是走在安全的内侧,女生则无法忽略男生僵硬的摆手,是不是正在酝酿牵起自己的勇气。

女生迷上恋爱心理测验,男生开始懂得吃饭时先帮女生拆免洗筷的塑料套。

一切一切,不只是因为自己想“表现得好”,更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出现一个位置,独属于地球上另一个人——那一个人。这种机率大约是,五十七亿分之一。

对我来说,告白如果只关心成不成功就太逊了,因为“如果一旦成功了,就不会再有下一次的告白了”。告白当然要成功,所以仅有一次机会。因为仅有一次机会,当然就得想办法让告白漂漂亮亮,永生难忘。喜欢对的人,身上会发光。

持续发着八年的光呢。

如果告白的方式,竟然可以决定女孩“会不会喜欢男孩”或“会不会答应与男孩”,那么“喜欢的定义”就几乎与爱情脱钩,变成一种只讲浪漫花招,而不深入真正本质的东西。

所以在我心目中爱情的样貌里,如果女孩够喜欢男孩,即使男孩是一边打哈欠一边告白,女孩九成还是会答应与男孩交往,剩下失败一成几率,就是男孩有毁灭性的口臭这件事在打哈欠告白的瞬间,歼杀了女孩对男孩的喜欢。算是意外。

既然告白的方式仅仅是表象,告白的结果不会因此而改变,那么“苦苦思考告白时机”或“如何在惊喜中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爱意”这件事,难道都只是愚蠢的把戏吗?

不,反而格外珍贵了。

那是一种心意。

每个人都想要让心爱的对象在见识到自己的喜欢时,能够拥有最好的心情,好在记忆相册本里存留最深刻的一页。所以我们挑场合,选时间,制造气氛,为了他,为了她,为了彼此。多么诚恳的心意。

“最强”这两个字,就是男子汉最好的奖品。

再见,再见,再见。你永远都看不见我放弃的背影有多么伤心,我的幼稚出自我热血的根性,就是靠着这股热血,我才能喜欢你这么久。

而这份热血,竟成了你否定的无谓存在。

人生没有意外,只能说是命运使然。

错过了听见神气魔咒的时机,却因为一场荒谬又热血的怪比赛,让我与深深喜欢的女孩从此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化作一条线,在人生的路上奔驰。

奔驰,却又彼此缠绕。

不久后,我交了女朋友。沈佳仪也交了男朋友。

但我们之间的故事,却没有因此结束。

八年的喜欢,让我们之间拥有了更深刻的联系。

比情人饱满,比朋友扎实。

那是,羁绊。

我们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跟我们“连接”的另一个人。

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连接是一种陪伴,有的连接是一种互相取暖,有的连接则是一种淡淡的默契。

通过爱情而连接的伴侣,则是我们最向往的关系。

不管你装得再怎么像普通朋友,我还是可以感觉到你对我的喜欢……不,应该说是重视。你对我,很重视。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很喜欢,你喜欢我……我只是觉得,他不够喜欢我。经历过你是怎么喜欢我,我就会觉得其他人对我的喜欢,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跟你相比……

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着你的我。那时侯的我,简直无时无刻都在发光呢。

我对你的喜欢,原来一直都是有响应的,而不是我一个人在跳舞。对我很重要。我的青春,不是一场独白。

人生不是一个人的,喜欢,也不是一个人的。

我已经将另一个女孩嵌进我的人生,那女孩的人生亦然。我无法掉头就走,那也是我珍贵守护的爱情。

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要开了花,颜色就是灿烂的。

见识了那道灿烂,我的青春,再也无悔。

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淹没了我们。

浪退时,浑身湿透的我们一起坐在沙滩上,看著我们最喜爱的女孩子用力挥舞双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

下一次浪来,会带走女孩留在沙滩上的美好足迹。

但我们还在。

刻在我们心中的女孩模样,也还会在。

豪情不减,嬉笑当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是个巨长的电影名字,也是个将来必定会火很多年的句式,更是过去一年来华语电影圈关注度前三位的话题,还有可能是两小时过后,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两极观影过程。

内地版的《那些年》有哪些改动?这是所有观众最关心的。而这些改动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则是所有不敢走进影院观看的观众最期待得到的答案。

我在观看《那些年》后迟迟没有下笔,思考了很久。犹如片中台词所说:“不像考卷,所有复杂困难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个解答。真实人生里,有些事永远也没有答案”。

那么,尽我所能,来对在内地版《那些年》中所看到的一切,做出全面解答。

那些年电影评论 篇2

初恋, 一个浸着甜蜜与忧愁、透着阳光与感伤的词汇。无论是谁, 无论在哪, 只要提起初恋, 必会触及心中的柔软与温情。即便结果黯然神伤, 那段有关爱的往事, 也依然让人回味, 也依然永远铭刻在青春的记忆中不曾远去。而电影, 恰恰是承载记忆的最佳模式。

一部电影的成功, 必然具有普世性, 而初恋恰是每个人都难以抵御的情结。这种情结, 不分种族, 不论地域, 也不管你是风华正茂还是年逾古稀。只要人类还繁衍生息, 关于爱的电影就还在, 关于初恋的电影就依然炙手可热。这其中, 《初恋这件小事》和《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也无疑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回忆浪潮。

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和台湾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小清新的形式汹涌袭来, 迅速吸引了众多眼球, 就连原先并不看好它们的观众也难以抵挡这股扑面而来的青春热流。

《初恋这件小事》起初其学生气的海报, 直白型的名字, 让看多了你情我爱的观众提不起兴趣, 对此也并不以为然, 以为又

么, “公车上书”中上书的公车究竟一千三还是三千呢?这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严格说来, 这两者说法都是没错的, 他们都是有根源的。从根本来讲, 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康、梁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的刻意渲染的结果。关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公车具体人数的差别, 应是其刻意造假给历史教科书编纂带来的混乱。关于这一数字, 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多参考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一书中的说法:“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 为大连署以上书, 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然而, 根据康、梁后来的描述, 关于“公车上书”的人数却出现了大的变化:梁启超在其《三十自述》中曰:“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 康有为在其《汗漫舫诗集》中“抗章伏阙公车多, 连名三千毂相摩”的诗句, 并指明“东事战败, 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由此可知, 罗香林和罗元鲲文中提出的“公车三千人”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很可能两者恰好是参考了康梁较为后期的言论。

由此可见, “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存在的争议性给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造成了民国历史教科书的差异性, 使得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变得混乱。

参考文献:

[1]王钟麒.宋云彬编.《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下册) [M].开明函授学

是一部令人咋舌的狗血偶像片。但好电影是不会被埋没太久的, 很快, 《初恋》就凭借其直抵人心的主题和触动心弦的情节让无数正值青春和缅怀青春的人们深陷其中, 和片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阳光, 重温往事。

相比于《初恋》, 《那些年》早在开拍前就已经是风靡台湾的畅销小说了, 其原著作者九把刀更是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这无疑在台湾已是众所期待了。而当《那些年》在台湾叫好又叫座时, 网络上关于电影掀起的初恋风、青春风以及怀旧风早已把内地观众的胃口吊足, 人人都恨不能去影院感受这铺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这两部电影都因自身极佳的口碑在影迷间口耳相传, 使得影片票房持续高涨。从网民到各大电影杂志, 再到层出不穷的影评人, 《初恋》和《那些年》简直是好评如潮。这两部小成本电影, 一时成为千万人关注、讨论与追逐的对象, 我们在佩服编导能力的同时, 也不得不去思考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其中俊男靓女的组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没有快速的剪辑, 没有流行的元素, 也没有绚烂的特技, 《初恋》和《那些年》都是以情节和主题征服了无数观众。无论是镜头, 还是演员, 无论是场景, 还是音乐, 都是为故事本身而服务的。从这点来看, 故事, 仍然是电影的核心, 演绎一个好故事, 才能成就一部好电影。

两部电影都在讲述青春中的初恋, 都散发着浓浓的校园味道, 却各有特点, 各有风格。

纵观《初恋》, 整个故事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发生改变, 剧情中制造的一系列小波折让观众为主人公小水每一次突破自我的改变而欣喜, 也为她每一次与阿亮学长的错过而遗憾。而《那些年》中人物的转变似乎更大些, 起初柯景腾与沈佳宜互相看不惯, 而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进, 在导演一个又一个小细节的安排下, 两人终于在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中暗生情愫。两部电影剧情的

校出版,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再版.

[2]国立编译馆主编.聂家裕编.《教育部审定-初级中学历史》 (第四册) [M].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第一版.

[3]孟世杰编.《初级中学校教本——中国史》 (下册) [M].百城书局, 民国二十年十月出版.

[4]教育部编审会.《初中本国史》[M].新民印书馆, 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出版.

[5]茅海健.《“公车上书”考证补》[M].近代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6]欧阳跃锋.《“公车上书”:康梁创造的历史神话》[M].读史札记, 2002年10月.

[7]杨人楩编.《初中本国史》[M].上海北新书局,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初版.

肖雪 (1993, 1-) , 女, 重庆市 (籍贯) , 学历:历史学2010级本科生, 研究方向:近现代史方向。

发展都是依赖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 展现出编导的深厚功力, 也考验着演员自身的素质。在这些一步一步往纵向面更深刻的开掘过程中, 整部电影最终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两部电影的主人公虽然一个是女生一个是男生, 但开篇都惊人相似的以其独白开场。这些回忆式的独白瞬间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一下子让人回到那些懵懂青涩的岁月和似曾相识的环境。当主角的独白响起, 画面次第展现在我们眼前, 无论是那盛夏里明媚得有些刺眼的光阳, 身穿白衬衣一路叽叽喳喳的女孩, 还是骑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男生, 一起说说笑笑恶作剧的伙伴……有多少人, 在电影开篇就被这纯洁的气息所感染, 又有多少人, 在这些透着青春味道的镜头里重返自己的学生时代?影片开头看似简单的背后, 谁又能说这不是导演处心积虑后的结果呢。

电影之所以受人追捧, 之所以被称为好电影, 它必定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能够唤醒观众藏在心底很久的感情。当《初恋》里的小水暗恋着阿亮学长, 满心思的制造着所有跟他不经意的相遇, 在旁人谈论他的时候表面冷静可是内心早已是翻江倒海兴奋不已;当《那些年》里的柯景腾为心中的沈佳宜努力改变着自己, 变强大, 变优秀, 只为能和她站在一条线上而已。荧幕下, 又有多少心如刀割的暗恋, 在一半痛苦一半快乐的年月里, 各自珍藏着属于自己的阿亮学长和沈佳宜。

情感无疑是一株触动心灵的仙草, 就在这光影交织的变幻中, 导演用明媚的镜头语言进行着一段段镜头跟拍, 一次次机位调度, 让观众沉浸在起伏的情节中, 不由地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再普通不过的白衬衫, 再简单不过的校园, 导演只是用如此生活化的不紧不慢把主人公的青春展现在我们面前, 和这个季节一样, 和暖而温婉。

《初恋》和《那些年》成功的把小小的爱情变成大大的怀念, 两个不同的故事, 在看似舒缓随意的生活里面, 释放着最捉襟见肘的思念。这两部电影如同散文诗一般美好, 不是单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 而是为了抒发某种情绪祭奠某种情感。也许不是电影本身纯净, 而是我们的回忆纯净。那些经历过的片断, 那些已经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 都随着电影的进程而翻涌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是微笑或是泪水, 都在诉说着我们手一挥就永别的青春年少。

《初恋》的两位导演普特鹏·普罗萨卡·那·萨克那卡林和华森·波克彭都已步入不惑之年, 却还是第一次执导电影。而九把刀更是超越了作者的身份直接当上了《那些年》的导演。尽管都是首次执导, 缺少经验, 他们却都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未经处理过的真实感。其实,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小水、阿亮, 也不是柯景腾、沈佳宜, 而是荧幕下的我和你。这才是《初恋》和《那些年》成功的关键。

相比于其他电影中大牌云集明星荟萃的局面, 这两部电影的主要演员都是年龄不大的青年人, 不同于那些演技纯熟的演员们, 这些略显青涩的青年虽然还很稚嫩, 但正是这些发自本真的稚嫩才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也许青春就是有着这样那样傻傻的迷茫的日子, 经历过, 才成长, 长大后, 才懂得。演员们颇具亲和力的表现, 让影片那种真实感人的味道名副其实, 更让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年少时的自己。也许, 换过演员的小水便不再是小水, 柯景腾也不再是柯景腾。

毋庸置疑的是, 《初恋》和《那些年》的主要场地都在校园, 而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也是主人公的校园时光。那时候情窦初开, 开始单纯地幻想热烈的爱情, 而校园, 是唯一可以承载这份纯洁感情的地方。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每个人共同记忆中的校园, 这个纤尘不染的地方让观众马上进入到自己的学生时代, 同样的白色衬衫, 同样的干净笑容, 同样的美好初恋。导演把镜头对准校园, 也在整体上奠定了影片纯美的风格。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色调, 虽然《初恋》难免给人以“异域风情”, 但并不影响其明快鲜亮的整体风格。而《那些年》, 则是一部仿佛一直透着阳光与海风味道的电影。两部电影的基调都在于展现多年前记忆中的初恋与青春, 所以色调的明快无疑为其增色不少。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色彩, 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 与回忆一般, 美好中略带感伤, 感伤里又满是怀念。

《初恋》的结局, 小水终于和阿亮学长在一起, 如童话般完美, 却也是俗套到有些狗血的剧情。不可否认, 这样的故事看了开头, 就能猜到结局, 但这并不妨碍观众情不自禁地被其深深吸引, 也并不影响影片赚取观众大把大把的钞票、口碑, 还有回忆和眼泪。而《那些年》的结尾, 沈佳宜结婚, 新郎却不是柯景腾。我们遗憾他们错过, 却也庆幸他们错过:若是当年, 沈佳宜真的和柯景腾牵手, 这部拥有所有人共同青春印记的电影也就不会出现, 九把刀或许也就不是如今的九把刀了。《初恋》留住的是幸运幸福, 《那些年》带来的是惋惜遗憾, 但不管是什么,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青春, 我们回不去、更无法重新开始的青春。也正因如此, 电影才愈加显得美好, 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美梦, 只有在镜头中才能释放与实现。

“你听到吗, 我的心正在说爱你, 但我却不敢敞开心扉表达我的这份爱……”“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好想拥抱你, 拥抱错过的勇气……”同情节一起让观众念念不忘的, 是电影的主题曲。《初恋》和《那些年》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相反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这从两部影片主题曲的传唱度可见一斑。这两首作为视听艺术元素之一的电影主题曲, 都与各自的电影中心主题相符, 不仅是歌词, 还有旋律、节奏, 既烘托了影片, 又洋溢着青春沉浸着记忆。在影片结束后, 两首主题曲在大街小巷传唱, 几乎人人都熟悉它们的旋律。不得不说, 主题曲的风靡再一次证明了电影的直抵人心。

《初恋》和《那些年》, 尽管都没有刻意在叙事手法上做任何创造, 也没有在演员演技上进行过多的挖掘和突破, 几乎都是平铺直叙的故事, 没有太大的悬念, 也没有强烈的冲突, 只是把一切关于青春的最普通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带来了一连串的感动与惊喜, 让所有人都在这情境里找到了欲罢不能的自己。或许故事还不够有张力, 或许表演还不够精湛, 或许剪辑还不够流畅, 或许布局还不够完善……但是, 只需要这一个“但是”就注定这两部电影成为最受追捧的影片——它是观众与影人的集体记忆。

没有那些年的甜蜜酸涩, 如何会有日渐成熟后对曾经年少的眷恋和感怀。纵是时光如水一去不返, 难以释怀的依旧是当年的情愫与心思。《初恋》和《那些年》用细腻的美好去涉及、去刺痛每一个观众有关青春的神经。阿亮学长是不变的执著, 沈佳宜是坚守的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水或柯景腾, 曾在卑微的尘埃里开出最美的花, 只为接近心中钦慕已久的那个人。

这个世界上, 能动人心弦的永远是那些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着万水千山的感情, 美丽、哀愁, 却又无法抗拒。没有矫情, 没有做作, 更没有虚伪的刻意逢迎, 《初恋》和《那些年》, 在清爽干净的视听里让观众随画面回到那遥远而又洁白的纯真年代, 将青春风进行到底。

那些年, 我们用最美的年华书写一段斑斓的过往, 我们伤感却留恋, 一笑而过却难以放下。其实, 我们喜欢上电影, 是因为喜欢着青春时的自己, 喜欢着初恋时的你。

摘要:初恋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两部关于初恋的电影都非常成功, 本文从剧情发展、开场方式、观众共鸣、结局以及演职人员等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了对比赏析, 对当下热门电影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恋,电影,成因

参考文献

[1]龚露.爱·青春的记忆——浅触《初恋这件小事》[J].大众文艺, 2011 (11) .

[2]高慧莹.青春是一首歌, 永不老去——从《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看台湾电影的新形式[J].电影评价, 2012 (13) .

[3]罗薇.浅析新生代台湾青春电影的特色——以《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J].当代电影, 2012 (12) .

平溪,《那些年》在演电影 篇3

去台湾之前,我对两个小镇怀有期待,一个是猫城猴硐,一个是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外景地平溪。说起来对电影情节没什么感怀,但对电影里刻画的小镇画面却太过迷恋。

放天灯,吃鸡蛋冰,看看这里的萤火虫

其实平溪离台北并不算远,一天可以打个来回。坐着有些老旧的火车,抵达平溪,下车后环顾四周,是个像内地三线城市那样的小站,除了室外的长条椅,还有个小屋,既是售票室,也是候车室。当地人在站台的天棚上挂了一些天灯饰品,站台另一头还簇拥挂着许多竹筒,上面写着祈福的话。我喜欢看各种祈愿的话,是很简单就窥见希望和美好的方式,有些很直白,例如,我要赚大钱,出国读书一定会顺利;有些很含蓄,例如,妈妈你知道我爱你;还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例如,我爱你BB,财运不滚我滚……因为这些天灯和祈福竹筒的点缀,平溪火车站虽然简陋,却令人倍感温馨。如果我没记错电影《那些年》有这些祈福竹筒一个镜头。

平溪曾经是个煤乡,当工业时代的身影从这里逐渐消退,观光成为主打时,铁路、天灯和萤火虫成为这里的特色。在平溪我和朋友也放了天灯,吃了鸡蛋冰,是在电影《那些年》柯景腾和沈佳宜吃鸡蛋冰的那家店吃的哦,还找到他们留影和放天灯的石桥,可以说十分“圆满”。

虽小虽旧,因了爱令人沉醉

深入平溪,一定是从老街开始。这条不算很长的街道,依旧保持着处乱不惊的旧样貌,它有些杂乱,却渗透着市井生活气息。街边很多当地人开的小店,卖些传统小吃,日用杂货,服务游客也服务当地人。好的一点是,即使拍过电影《那些年》,更早时拍过《恋恋风尘》,平溪却没有“一夜乍富”的感觉,街边小店都不拉客,也不过分热情的招呼,东西没有卖到天价,在电影中出镜的地方没有竖起留影收费的牌子……所以我在平溪逛了许久,看着很多电影里熟悉的场景,边走边拍,然后发出感叹,居然和电影里真的差不多。

那些街巷的角角落落似乎都有柯景腾和沈佳宜的身影,但细看之下却发现只是一些嬉笑的年轻人,他们牵手走在平溪的有些古旧的小路上,任笑声穿透岁月,慢慢沉淀在这个小镇,等待时过经年,终有一天重返时,将那些曾经年少的回忆慢慢捡拾起来。原来,我们无法对那些平常景色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就像平溪,虽小虽旧,因为爱令人沉醉。

平溪比电影里,一点也不差

在平溪,没有什么特定的行程和路线,一切都不用刻意。即使走走停停,也会很快与电影里熟悉的场景偶遇,高低起伏的街道两旁,都是像邻家一样亲切的小房子,小门脸。售卖天灯的店也不少,很多小店也都有鸡蛋冰卖,老板几乎都很和蔼,如果不忙,他们都很乐意与人闲聊,语速是不紧不慢地那种港台腔。时间在平溪不算奢侈品,一如台湾很多以慢出名的小镇,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感受,才对这里的胃口。

那些年电影评论 篇4

1.上大学第一个圣诞节 柯景腾与沈佳宜在台北 走着轨道 放孔明灯的时候 柯景腾在告白后不敢听沈佳宜的答案: 我没问你你就不可以拒绝我 拜托现在不要告诉我 请让我继续这样喜欢你 可柯景腾又怎么知道沈佳宜最后在孔明灯上面留下了四个字:好,在一起!

2.柯景腾他每天晚上都在宿舍用着公用电话在睡觉前和沈佳宜聊天 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大学 当时还没有手机 有时候聊到直到沈佳宜睡着,有时聊到柯景腾没有钱吃饭 NMD 和刘易阳一个L样

3.地震后 两人再次联系了 柯景腾跑了不知道多少条街道 才能联系上 另一头的沈佳宜也边看着手机 因为她也在等着他的电话 可电话接通的时候沈佳宜却挽着另一个男生的手 那晚他们聊了很多 两个人望着天空 说着在平行时空里曾经在一起过 最后柯景腾说着 你永远是我手中的苹果

4.结婚时 同学们一起参加沈佳宜的婚礼 结果新郎却不是柯景腾 柯景腾只有安静的看着说:我错了 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 当她有人疼 有人爱 你会真心真意的祝福她 永远幸福 快乐

那些年电影评论 篇5

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关系无疑是整个电影中的主线,这两个人物也成为现实中美好初恋的代名词。其实就我看来这两个人并不合适,沈佳宜说得对,柯景腾很幼稚,有点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感情方面还缺少一种勇气。从换位开始,柯景腾对沈佳宜的感觉是从无视到关注再到喜欢的一个过程,这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通俗一些讲叫日久生情。开始柯景腾对沈佳宜的态度是不屑,这其实就是赤luo裸的嫉妒,或者说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一个世界上的人。 转折点出现在英雄救美的一幕:英语课上柯景腾英雄般地把自己的课本给了沈佳宜,替她接受了惩罚。但其实这个时候柯景腾还没有喜欢上沈佳宜,仅仅是出于对这么一个女神级人物的尊重和男生对女生的保护心理,绝对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沈佳宜不这么认为,于是她当真了,决心帮助柯景腾,就是不想让自己看不起他。之后他们俩经历了一段“蜜月期”,那段时间柯景腾玩儿似的发奋读书,跟沈佳宜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或许也是柯景腾长大后最怀念的时光吧,那个时候不必考虑某一天会分开什么的,那个时候彼此的世界都很小。

之后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可以说开始有一点点暧昧了,从柯景腾与沈佳宜留校读书开始。沈佳宜叫柯景腾陪她读书的原因是听到了那个僵尸的传说,害怕,要找个人来陪她。但沈佳宜没有叫她的闺蜜胡家玮,而是选择了柯景腾,这说明沈佳宜已经习惯了柯景腾在她的身边,也信任这个大男孩,信任他有能力来保护自己。沈佳宜是对柯景腾一种说不出来的好,喜欢肯定算不上,至少不讨厌。更确切地说,他俩对彼此已经产生了好感,而这种好感是伴随着男女之间的友情发展下去的。因为一次打赌,柯景腾输了,剃了一个个帅帅的光头;柯景腾又赢了,当柯景腾的四个麻吉YY沈佳宜绑马尾辫的原因时,此时只有柯景腾一个人知道,他赢得了沈佳宜,沈佳宜是认真的。 不管之前有多好,分别是个避不开的问题。柯景腾与沈佳宜开始了一段非正式的异地恋,就像现实生活一样,这种柏拉图式恋爱很难坚持下去,但也有一个蜜月期。起初天天打电话,“不要让别的男生太快追到你”“你可不可以不要下去跳舞”柯景腾的可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也是对沈佳宜的一种保护,虽然自私的成分要大一些。他们关系的顶点,是在是圣诞节的时候,开始柯景腾就问这算不算约会,镜头下的两人仿佛已经成为情侣,给人一种错觉。根据观影经验,暴风雨前夕总要有一段特别美好的事情发生,果然。 开头就说了,柯景腾跟沈佳宜本来就不合适。柯景腾遇到了最悲剧的事情:“女孩永远比一个同龄男孩成熟”,在异地的他想要“在女生面前展现自己最强的一面”,想法是好的,做法是坏的——举办格斗大赛。在被揍的不成人形之后,还在对沈佳宜说以后还要办,丝毫没有考虑沈佳宜的担心。沈佳宜一句“幼稚”让柯景腾一战回到解放前,柯景腾也觉得沈佳宜不可理喻,为什么不能支持自己。就像我们不懂巴神的世界那样,他们俩也都不懂对方的世界。就在那个晚上可以说是宣告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其实只要有一方认错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按理说是作为男性的柯景腾认错的,即使他并没错,但柯景腾在这方面的确还“幼稚”,他放走了沈佳宜。

事实证明两人都只是想想而已,都没有做。要不是因为那场地震他们不联系的时间不止两年。这两年他们都有了新的生活,沈佳宜找了男朋友,柯景腾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喜欢沈佳宜了,甚至说已经不喜欢了,导演用一组奔跑的镜头来说明柯景腾的新生。地震当晚柯景腾着急打电话,就像上课时借给沈佳宜课本一样,没有想很多,完全是下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保护的意识,况且他们两个还发生过这么多事。不知道有没有观众还幻想着以此为转折点,他俩重归于好。NO已经不可能了。他俩完全是以一种朋友叙旧的形式来对话的,虽然稍有暧昧,但也只剩下回忆。 直到沈佳宜结婚,柯景腾还喜欢沈佳宜么?喜欢,否则最后就不会有亲新郎的冲动,当然最后没有亲沈佳宜,那只是幻想出来的部分而已,以此来弥补遗憾;沈佳宜呢?也还喜欢柯景腾,否则也不会第一个就给他打电话。但这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柯景腾感激沈佳宜这个很多人追的女孩能让自己追这么久,而且能跟自己保持这么近的距离;沈佳宜也感激柯景腾的一路陪伴,自己也对柯景腾说过”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闹鬼传说时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柯景腾去陪她学习,联考考砸她第一个打电话给柯景腾哭诉,直到结婚时也是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柯景腾。柯景腾最终成为了他想要的”很厉害的人“,因为有了他,而让沈佳宜的世界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篇6

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随片中人物悲喜,也使人为片中人物那悲惨的命运而心酸落泪。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四十年代的一条民间小巷,交待了影片开始时的背景,而背景音乐也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乐曲,为整个影片垫下了情感基调。接着,镜头切换到一家赌场中,从而带出本影片的主人公,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整个影片中都穿插了一个看似无意的主线——皮影戏。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解放战争时期以至后来的文革时期,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虽然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使影片的主题——“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活着》采用了以时间推移带动影片情节发展的明线线索,由此可将影片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大户人家的公子哥福贵由于嗜赌成性,不但输光了祖上的家业还气死了父亲,身怀六甲的妻子家珍无奈领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福贵只得靠变卖仅存的一点家财维持生活。一年后,家珍带着凤霞和出生不久的有庆回来。本以为日子从此会一帆风顺,却不料一家人此后又经历了福贵被抓去当了壮丁,凤霞成了哑巴,有庆被倒塌的墙圮压死等等一系列的悲剧事件。

该影片的镜头间的切换大都是非技巧性切换,镜头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而不显突兀。在少部分情节中,影片的切换用了非技巧性过渡,如淡入淡出,叠影等,这些技巧性切换大都因为镜头间没有多大联系,而运用技巧性切换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

影片中还运用了多种蒙太奇的编辑思维方式,如在影片开头,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镜头就在他赌博与皮影戏间切换,此处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后面多处描写皮影戏的镜头也都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更完整地表达了事情的发展;在福贵被共军解放后,回到来看见女儿凤霞,问她她母亲在哪,然后下个镜头家珍就出现了,这是典型的叫板式蒙太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观众能即时看到想看的;在批斗龙二时,人群的呼喊声的处理用了象征蒙太奇,突显了人们对中共的支持。

影片在剪辑方面处理得很好,整个剪辑自然流畅,镜头间连接紧凑,没有突兀的切换,也没有多余的镜头,简洁但不失完整地表达了整部影片的主旨。人物出场总会先用全景交待环境,再用近景突显人物的特征,在人物对话时,镜头在对话人物间切换的时机恰到好处,很好地利用了主客观镜头的切换,使观众能及时扑捉到人物的动态。

该影片的拍摄角度大都在较低的位置,使得画面较充实,免去了许多杂景,虽然拍摄的是以前较贫穷时期平民百姓生活的景象,但因角度处把握得当,使画面在朴实中不失美感。在拍摄人物对话时,有部分用了特写镜头,捕抓到人物表情的细致变化;有部分用远景拍摄,较完整地把人物的动作带入镜头;有部分用的是近景拍摄,既捕抓到人物的表情,又能看到人物的动作。该影片在多种拍摄角度间做到很好的转换,不会一成不变,单调乏味,多角度的拍摄使我们得到的信息更完整。

网络电影评论的情感挖掘分析 篇7

关键词:互联网,评论者,网络电影,情感,特点

一、电影评论的产生

当下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新媒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介入越来越深,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已经成为了移动终端,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与载体。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而诞生。电影有着制作周期短、播放时间短的特点,它也逐渐成为当下商业传播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产品。

电影的传播环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的,所以电影创作想要贴合传播环境,就要与媒体环境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热点在不断的变化,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有了网络的连接,人们之间的连接更加密切,互联网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所以,电影的创作应该结合时下的新媒体环境特点,深入与新媒体融合,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注意力,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所以,在其中实现对电影评论的挖掘分析,对网络电影的发展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

二、网络电影影评的情感发展脉络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情感分类标准。Philipp将人类的情感划分成6种基本类型,即愤怒、厌恶、恐惧、欢乐、悲伤和惊喜。崔大志等借鉴以往心理学界对情感的分类,综合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知识,将情感分为7大类(忠、乐、怒、哀、惧、恶、惊),并细分为26个小类。陈建美基于现有的情感词汇资源,将情感分为7大类(乐、好、怒、哀、惧、恶、惊),20小类。Holzman等将网络聊天中的情感分为8类(中立、愤怒、悲哀、害怕、厌恶、快乐、讽刺、惊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个部分,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评论。然而,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有效的挖掘,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情感分析方法在此就体现出了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电影的评论当中,受众还是偏重主观评论,真正地面向客观的评论很少。主观评论代表了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包含了个人的主观想法和情感。而客观的评论就描述既定存在的事实,往往也站在一个中间立场上进行叙述。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事实上,在客观的评论上也会掺杂着一些观点,这则是评析情感因素的一个难点。尽管对情感类型的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在线评论的情感分类是为了识别消费者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因此只涉及正面和负面两种情感极性。分析网络电影评论的特点,则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从绝对性的态度走向入手,进一步为研究提供有效的论证。

三、网络电影评论的特点

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上网看电影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观看电影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会留下大量的评论,对于电影评论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帮助电影网站进一步了解关注对电影的意见,帮助网站提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受众,创造更广泛的价值。

1、表情符号居多

上网看电影大多数人是为了休闲,所以很多评论当中,都是用一些表情符号来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网络人越来越多喜欢用一些表情、符号去传递自己的情感。

2、正话反说

在网络评论中,也不乏一些正话反说的人,中文的博大精深以及语言之精妙,使得人们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表面上看上去是赞扬,但是其实质却透露着批评的内核。

3、空格代替停顿符号

在网络评论中,我们发现很多人都不喜欢用标点符号,反而喜欢用空格表示话语的间隔,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评论有着简单的特点,大家为了说话方便,就习惯用空格键来代替评论,所以我们在进行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空格理解为逗号等停顿符号,表示一种话语间的间隔。

四、结语

人的情感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在网络电影评析中,同样也有所体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电影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开始对其进行关注和评论,对网络电影评论的情感进行挖掘分析,进一步实现对表达特征的分类与归纳,并针对网络电影评论中的商业价值进行探讨,为今后如何消费和利用网络电影评论,如何构建合适的网络电影情感评析体系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郝媛媛,邹鹏,李一军,叶强.基于电影面板数据的在线评论情感倾向对销售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9,10:95-103.

[2]苗若木.传承与发展:早期中国电影对当代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07:44-46.

[3]李洋.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产业融合与个性重塑——第20期“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4,10:150-152.

[4]黄伟,范磊.基于多分类器投票集成的半监督情感分类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6,02:41-49+106.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神 篇8

玛丽莲·梦露与英伦影帝奥利弗在拍《游龙戏凤》的过程中一番磨合……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截取一周时间,浓缩了一个复杂多面的梦露:公众场合里永远光彩夺目;巧舌如簧应对记者的提问;拍片时总在剧组全体人员的等待下姗姗来迟;被时任丈夫阿瑟·米勒冷落时楚楚可怜……短时间刻画一个生动丰满的梦露,显然这部电影做到了。

《我与梦露的一周》装满了一个影迷的回忆,整部电影就像科林的目光一样,紧紧追随在梦露的身上,从大荧幕上的仰慕,到走近身边的接触,影片的节奏随着从远到近的视角,也逐渐紧密起来,辅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尚风情画,怀旧的光影渲染,将观众的情绪一步步带入剧情,加上米歇尔驾轻就熟的演技,那个鲜为人知却真实的梦露活脱脱就站在我们眼前,她有时神经脆弱,有时风情万种,又有时娇憨可人,梦露在河水中裸泳时,你在她身上看见的不是情色或者性感,而是一种纯朴的天真,如同导演柯蒂斯想表达的那样:“她既是人们以为的那个惊慌失措、没有安全感、肆意狂乱的梦露,同样也是敏感脆弱、甜蜜可爱的一个小姑娘。”

梦露的丈夫阿瑟·米勒、男演员劳伦斯·奥利弗及其夫人费雯·丽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梦幻色彩。演员里,男一号雷德梅尼被好莱坞报道称赞“表演非常有魅力”,当红炸子鸡艾玛·沃森戏份不多却个性鲜明,最后那句揶揄男主角的“很好,就是应该(心)碎一下”十分出彩。而奥利弗的扮演者肯尼思·布拉纳,则与米歇尔一起受到了奥斯卡的眷顾,以提名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名义上的获胜。

《我与梦露的一周》

导演:西蒙·柯蒂斯

主演:米歇尔·威廉姆斯

埃迪·雷德梅尼

经典台词:“我不是女神,我只是想像一个普通女孩一样被人爱。”

《泰坦尼克号3D》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晋里奥

凯特·温莱特

凯特这位从大船上走下来的新人,历经十五年的历练,演出列表早已被佳片填满,获过金球奖,拿过小金人,昔日肥温终成女神,这次詹姆斯·卡梅隆打着3D的旗号卖的旧梦,是我们对凯特女神的集体回忆。

从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默片《艺术家》,到马丁·西科塞斯致敬先驱的《雨果》,影坛掀起怀旧风潮,正逢玛丽莲·梦露逝世五十周年,戛纳电影节以她巨幅照片为影展官方海报,来向这位可敬的女神致敬,《我与梦露的一周》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梦露电影。

《桃姐》

导演:许鞍华

主演:叶德娴 刘德华 秦海璐

数次斩获金马、金像女配角奖项后凭借《桃姐》,叶德娴不仅金像、金马双金封后,更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最佳女主角奖项,叶姐炉火纯青的演技有目共睹,这次的影后大满贯实在名至实归。

《黑夜传说4》

导演:曼斯·马林德 比约恩·史坦

主演:凯特·贝金赛尔 查里斯·丹斯

缺席《黑夜传说3》的贝金赛尔强势回归,早已褪去《珍珠港》里的温情,洗尽铅华后重装上阵,在3D效果的衬托下,秀足完美身材,古典女神再度为我们献上视觉佳酿。

叶问4电影观看评价评论 篇9

作为新千年华语功夫片的一大IP,由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电影自问世以来获奖无数,也为观众留下很多精彩瞬间和经典台词。凭借着一身真功夫和积累多年的片场经验,甄子丹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代宗师的传奇一生,《叶问》系列横空出世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甄子丹功不可没。发布会现场,甄子丹也感慨万千地回顾了和电影共同走过的经历,并称“非常荣幸能陪着叶问这个角色一起成长”。

“前两部叶问电影的动作导演是洪金宝,第三部叶问的动作导演是我师傅袁和平,这次我也和师傅设计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我非常自豪,和一般的电影续集越拍越走下坡不同,每一集(《叶问》电影)大家都很喜欢,现在是时候给这个系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希望这四部电影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甄子丹说。而就此结束这一电影IP,其实并不令人十分惊讶,此前定档海报上就有“十年传奇,最后一战”字样。但之后,在台上被问及此前有消息称《叶问》系列完结篇也将是他最后一部此类型的纯功夫片时,甄子丹则多少有些动情,在现场摆放的经典道具木人桩上签下“再会”二字。“武侠片、功夫片是我们中国电影独有的特色,之前我其实是,更喜欢时装动作片的,是《叶问》改变了大众对我的印象。是的,《叶问4》将是我最后一部功夫片,我觉得差不多了,但演员必须要继续往前走。”

那些年电影评论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幸参与了学院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观影活动。同时,这也是我本人一直想看却没有机会观看的电影。能够与全院各级各系同学共同见证国家70年来的成就与发展,实在是十分荣幸。

就电影本身而言,电影质量过硬,角度新颖,笑中带泪。七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纵向梳理了我国建国以来七个激动人心的瞬间,从小人物的视角带我们看到国家70周年的发展与成果。影片取得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票房佳绩,是我们国家建国70周年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与民生改善的重要体现。同时影片以商业化运作取胜,市场的选择让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成为为祖国献礼的代表作,这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解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现。

学院本次活动安排得当组织严谨,内容也能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在活动的举办中充分照顾了各专业各系同学的不同情况。是一次成功有趣的活动,希望在未来的学生生涯中可以多遇到此类活动,我们一定会积极参与。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篇11

一、网络电影评论的基本概况

网络电影评论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对一部电影的剧情、线索、电影的色彩、背景以及电影演员、导演、编剧以及美术、音乐、动作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传统的纸质评论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电影评论出现了很多新的形态,如专栏影评、论坛影评以及博客影评等。

影视评论,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于对各个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和挖掘电影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其思想意义,探索和总结电影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电影评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在通过评论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影片的质量,另一方面帮助观众从多个角度来正确看待一部电影作品,培养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和艺术情操。电影评论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审美评论。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因为它属于议论的范畴,这就需要你去冷眼旁观的分析,要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相结合。

二、网络电影评论新形态

1、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

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主要是为新闻、娱乐咨询等提供搜索服务和目录等业务,其包含新闻、产品、展会、供求、招聘以及行业导航等一条龙式的服务。目前我国比较典型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主要有腾讯、新浪、搜狐等。

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稿件来源途径多元。网络电影专栏评论的稿件途径一般有三种,一、将传统的纸质的电影评论电子化后上传至网上;二、有一些网站的专业的影评家所撰写的影评稿件;三、广大网民的评论,这类评论由于其开放性,因此具有最广泛的市场。

第二,影片评论具有史学性。所谓史学性,是指对专栏影评中对影片的评论具有从新到旧排列的时间性,更新速度快;还具有空间性,涵盖范围从电影的筹划到演员的选拔再到电影的拍摄一直到最后电影开播后的反响等均有评论。由于网站具有极大的储存空间和强大的保存能力,因此电影评论伴随着影片的成型而成为一部时间跨度极大的“史学史”。

第三,电影评论的商业化。电影评论具有宣传、评价和推广的功能,网络作为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媒介,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影评也出现商业化的趋势,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制造一些虚假的炒作,丧失评价标准。

门户网站的专栏影评一般由比较专业的影评写手来担任,因此专业性质比较强。专业写手在写影评时继承了传统的纸质影评的传统,因此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主要表现为专栏影评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热点电影,对热点电影的进度进行密切跟踪。同时通过互联网传播,大大缩短了影评与观众的见面时间,具有与新闻相似的功效。其次,专栏影评具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挑选影片中的一个方面深入切入。此外,专栏影评的标题十分的新颖,最常见的是采用三段结构,即评论来源、影片名称以及文章的看点。

2、论坛影评

网络论坛又称电子公告板或者公告板服务,论坛影评主要是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来对影评进行评价。论坛影评的基本格局是在影视这个大门户下再根据网民的兴趣爱好,分模块分影片进行评价。如电影原创区、连续剧原创区、综艺转帖区、游戏和动漫转帖区等。论坛影评通过超链接来连接。

论坛影评具有网络虚拟的特征。从论坛的组织形式上来看,网民必须首先注册成为会员,注册包括登录名、密码以及昵称,前两者是隐蔽的,不可见,只有昵称作为会员的虚拟身份进入论坛。各网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同一个论坛。这一组织形态对电影评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会员采用昵称的形式进入论坛,不用受真实身份的限制,因此评论更加开放;②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每个人都可以交流,没有任何门槛的限制,不受国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制约,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作者,只要通过注册,便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③专业性要求不强,以往的专栏、纸质影评都需要专业的写手,这就限制了大部分网名的参与;④论坛影评渠道多元,角度新颖,吸引力高。

3、博客影评

博客影评基本上是发表在个人博客上以网络日志和部落格形式的电影评论。博客影评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更新速度快,根据张贴的时间,由新到旧采用倒序的方式排列。博客影评有很多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文字、图像、相关网站、博客和主体媒体的链接等。

博客影评的主要特征:第一,真实朴实。博客影评更多的是电影爱好者对于所观电影的一些内心感想,纯属内心独白,远离了商业利润等的考虑,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内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类评论往往彰显着作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独有的个性。第二,风格化突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身份背景的不同,每篇博客影评的侧重点也不同,所写的风格也迥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博客主体自身的因素。博客影评突出的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喜恶所在。第三,文本形式的多元。博客本身的主页设置等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设计,在博客影评中会出现大量的作者自创的符号、表情等。在博客的文字评论中也常常伴随着影片的截图、音乐等,更好的将访问者引入具体情境,引起共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影评论的网络新媒体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多元化,丰富了电影作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化的电影评论使得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入和新颖,在迎接电影评论事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化给电影评论带来的商业化性质的弊端。从长远来看,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1]李建强,吉莉.网络电影论坛和影评博客发展态势扫描[J].电影艺术,2006.

[2]李建强,章柏青.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报告下一篇:主持人串词(元旦晚会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