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记忆散文

2024-09-21

那些年的记忆散文(精选14篇)

那些年的记忆散文 篇1

那些年,国很穷,家很穷,我们都很穷很穷。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新衣服,但那些年留在灵魂深处的往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被记忆串成幸福、温馨的项链,时不时拿出来玩味......

那些年,没有计划生育之说,没有孤独的独生子女。孩子们从小就不缺少玩伴,一家有四五个小孩是很平常的事,即使谁家有七八个小孩,也不足为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谁会奢侈的赋闲在家。白天,大人们早出晚归,忙着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在收获季节换来全家人赖以糊口的粮食。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就成了大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姐虽然只长我两岁,但从小就像半个妈妈,父母每天下地时都会叮嘱她,看好家,看好弟妹们。被父母委以重任的大姐,自此身上就少了同龄人的玩性,多了几分成年人的担当。记得那年大姐九岁,我七岁,两个妹妹大的四岁,小的刚刚学会走路。父母下地干活还没回来,家里找不到可吃的东西,两个妹妹饿得哇哇直叫,大姐就尝试着给她们烙玉米面饼子。先是和面就费了很多周折,水放多了就加点干面,干面放多了就加点水,反反复复好几次才把面揉成团,擀出一个个小饼子。腾出手来再用麦秸秆烧大铁锅,大姐不知铁锅是否热了,想用手试试,结果手掌嫩皮肤被烫得粘在锅底。大姐疼得大哭,妹妹们吓得大哭,我们姊妹们哭作一团。哭过后肚子还是饿呀,烙饼子的活只好由我来干。记得个头矮小的我,是踩着小凳子爬上去蹲在灶台,在姐姐的指挥下烙好饼子。妹妹们囫囵吞枣,填饱了肚子就不再哭闹了。母亲回来说我们的饼子半生不熟,万幸,我没有掉进大铁锅里。

关于烙饼的其他细节都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些和着童年血泪的饼子很香很香,那种香味穿透了岁月,历久弥新,回味无穷。我们姊妹每每忆及童年,都不觉得那时的苦有多痛,痛有多苦,记忆深处只有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照顾的脉脉温情......

弟弟的出生,结束了父母只生女孩、没有男丁的尴尬处境,从此他们便可抬头走路,挺胸做人,我们姊妹们也是扬眉吐气。照看小弟弟,成了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即使再忙,也有人手把手看护。不像小妹刚刚学会走路,在人手不够、农活忙、家务多的时候,就用四五尺长的绳子系在腰部,另一头拴在炕角的大铁钉上,既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又不至从炕上掉下去摔着。做姐姐的都非常偏袒爱护小弟,在外面得了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小弟,绝对不会个人私吞。父母对待我们姊妹五个却是一视同仁,教育我们不偏大的,不袒小的。

记忆中那时最最幸福的场景,寒冬腊月里,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外面的世界滴水成冰,寒气逼人,而我们简陋寒酸的窑洞里,母亲早已用玉米杆把大土炕烧得热热乎乎,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爆玉米花的香味,飘荡在窑洞角角落落里。母亲又像变戏法似的从大板柜里取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那时,苹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果,算是奢侈品,一般人家不会有。母亲心灵手巧,经常给人帮忙剪窗花、缝补衣裳,偶尔就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人家送她一个苹果作答谢。从母亲拿出苹果的那一刻起,五六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母亲异常的谨慎,把洗得干干净净、光光亮亮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切成均等的五块,仔细地摆放在盘子里端送给我们。我不舍得一口吃掉,咬了半块在嘴里反复咀嚼体味,生怕那种幸福美妙的感觉从舌尖上溜走。小弟小妹没有经验,狼吞虎咽,消灭掉了自己的那一份,砸吧着小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们。做姐姐的仗义相让,把剩下的半块苹果给了可爱的弟妹们。父母看着我们欢欢喜喜,幸福得跟过大年似地,他们不喜欢吃苹果的美丽谎言,让我们吃得心安理得。那些年父母年轻,姊妹们年少,虽然贫穷,但一家人在一起暖融融、乐融融的生活。

小孩子们经常盼望家里来客人,有客人在的时候,家里的伙食肯定多多少少有所改善,孩子们开心了,大人往往会犯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另外,如果是城里来的客人,还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一炫,特别荣耀。

舅舅和舅妈,是唯一有国家正式工作、在城里生活的体面亲戚。有一年,他们要来我家,早就得了信的家人内心无比激动喜悦。全家大人小孩齐上阵,扫了窑洞顶部的灰尘絮,土炕周围用白纸糊得平平整整,几件简陋的旧家具擦洗得一尘不染,土炕上铺好了只有过年时才舍得拿出来、印着富贵牡丹图案的新床单。终于,等来了舅舅和舅妈。

母亲拿出她的看家本领,擀好手工臊子面,还炒了一盘黄灿灿的鸡蛋。大姐很懂事,负责端茶送水,客人的饭菜也是她端送。我们几个小的是不能进窑洞的,就在院子里玩,其实内心无比煎熬,揪心那盘诱人的炒鸡蛋,眼睛不停地朝里偷瞄,心里念叨着口下留情,时不时派小妹在门口观望。客人吃过后,才能轮到我们,那盘鸡蛋又被端回来了,舅舅和舅妈几乎没有动鸡蛋,想到了院子里那群孩子们巴巴的眼神,谁能忍心吃呢?其实家里养着两三只老母鸡下蛋,母亲平时舍不得,把鸡蛋一个两个地攒起来,拿到小卖部换回食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吃鸡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现在姊妹五个分吃一盘炒鸡蛋,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

成年以后,生活条件好了,时令水果成了家中必备,苹果鸡蛋也不再是奢侈品,可父亲驾鹤西去,母亲没了牙齿,很多东西吃不了。姊妹们天南海北忙碌着各自的家庭事业,很难聚到一起。儿时的那快乐时光,只能留在记忆里,在梦里重温那些年的幸福点滴......

那些年的记忆散文 篇2

我习惯吃饭的时候, 把碗里的饭都吃完, 一粒饭也不剩。

我种过田, 我知道那是什么感觉。记得很久以前, 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 我跟着母亲在稻田里用镰刀割稻子, 累得直不起腰。父母把割好的稻子用大推车推到家门口的水泥地上, 然后叠放好。

听着机器嘈杂的声音, 把稻子放在机器上, 在“哒哒哒……”的巨响中, 谷粒脱离了稻秆散在水泥地上, 星星点点的, 很闪耀!

旁边是放得很整齐的稻草, 把它叠成稻草堆, 以后可以用它烧火煮饭。

谷子还要晒, 晒好后的一部分自己吃, 另一部分用来卖。阳光毒辣地照射下来, 母亲穿着大大的胶鞋, 过一会儿就去翻一下谷子。

有一次, 谷子晒完了, 要收进存放稻谷的房间里。我顶着烈日, 拿着簸箕把谷子铲进蛇皮袋里。由于阳光的过分热情, 我中暑了。

还记得那首诗吗?那首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我太懂得这首诗了。

我们家里人都没有在碗里剩饭的习惯, 因为我们知道, 那是辛苦得来的, 每一粒米里都有汗水, 得来不易!

我不讨厌外地人, 因为他们也是人。如果你离开了本地, 同样, 你也是外地人。

可能你嫌弃他们身上的味道, 或者是没有教养的言行举止。然而, 你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高楼大厦, 想想那是谁用双手建造的, 这时, 你还会瞧不起外地人吗?

你知不知道打工仔那些心酸往事?你明不明白没有一分钱谁也不会瞧你一下的窘态?

我舅舅是一个从四川来浙江打工的农民工, 姨娘和姨父也是如此, 他们都在工地上工作, 有时就睡在工地上。知道他们夏天是怎么度过的吗?那种苦你懂吗?我依然记得姨娘的头被楼板砸到过……

我去舅舅在临平那边租的房子看过, 真的很小。里面放着两张床, 一张饭桌, 一个柜子, 柜子上面放着一台小小的彩电。

吃饭、睡觉、娱乐都只在这方寸之地, 里面坐四五个人就有些挤了。

卫生间是公用的, 那扇门是破的, 上不了锁, 里面味道很刺鼻。

我的外婆住在山上, 山路崎岖, 出入极不方便。曾经喝水要到后山去挑, 现在条件好了, 用上自来水了。我在那里生活很开心, 我跟哥哥放过牛, 帮隔壁的婆婆推过磨, 点过煤油灯, 还背着背篼捡过柴。

左邻右舍都是一些老奶奶, 还有他们的孙子孙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热闹些, 因为那时离家的孩子都会归家了。

那些年的记忆 篇3

1976年在单位的大力号召下,为了支援东风汽车的建设,全家随着爷爷搬迁到了一个大山沟——十堰。十堰地处鄂西北一条纵向的山沟里,两边绵延重叠的山脉一眼望不到头,山上长的都是松树和一些灌木,到了春天,山坡上开满五颜六色的小花,铁路顺着山脚延伸而去,一条小河从铁路大桥下穿过,流经我家,不知流向哪里,可我心里是希望流向大海的。在我家楼后不远处是汉十公路,是十堰与外界联系的另一通道,十堰人所需用品都要从外面运进来。

那时我家只有一个物件是带响的——古老的吊钟。开始的时候,奶奶怕我把钟弄坏了,不让我碰,我总是趁她不注意爬上柜子,将钥匙插进锁眼里,学着她的样子,咔滋咔滋给钟上劲。后来给钟上劲的活被我承包下来,有时也会因一时贪玩忘记了,但是奶奶却从来不会忘。我出生前奶奶的眼睛就看不见了,所以她要靠钟声告诉她时间,该干什么事了。别看奶奶的眼睛看不见,她的耳朵很是灵敏,通过脚步声就能知道是谁到家里来了。

计划经济时期,买东西是凭票供应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大家见面的第一句问候听起来都是一个台词,吃了吗?真真验证了民以食为天。当时十堰的大山为大家的生计解决了不少困难。春天,我清楚地记得,哥哥看到家里没菜吃了,跑到深山里采回一大捆嫩嫩的竹笋,妈妈没有表扬他,却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原因是哥哥逃学了。初夏的雨后,山上的空气有些潮湿,十分有利蘑菇生长,那一顶顶多彩的小帽引来三五成群的孩子,每人一手拎着竹篮一手拿着竹棍采蘑茹。秋天,山上的松塔为大家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我们全家总动员,捡上满满的几大袋,其他人家也是如此。还有那山上的野味,一解馋肉之饥。

过了7岁,有一天我听妈妈跟父亲说,单位办了幼儿园,应该送她去认字了。就这样我被送进了幼儿园,那时叫托儿所,一座用红砖砌的两层小楼和围墙,中间不大的一块空地就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时间在拼音和数字的衔接中倏忽而过,这天老师说有些小朋友要去上学了。第一批名单里没有我的名字,于是央求妈妈,我也要上学。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妈妈将问到的结果告诉了我,上学要考试,考上了才能上。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去考了试,并且很荣幸地当上了小学生。第一天上学是兴奋的,背着崭新的军绿色小书包,新的铅笔和橡皮,书皮也是父亲用旧报纸包好了。到了学校发现每位同学的书皮都是这样包的,只不过用来包书皮的纸不一样,有的是用包装用过的牛皮黄纸,最好的是用旧挂历,白白的,看上去很干净。很多孩子是没有新铅笔和新书包的,因为家里孩子多,有的还是单职工家庭,家里的东西都是大的传小的,破洞了补一补继续使用,那时没有谁会瞧不起打补丁的。

那时的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大人们便利用废旧的软皮子给家里女孩子剪成皮筋耍,姑娘们利用自编的儿歌跳着花样。妈妈们还会利用家里的边角布料缝制成方形的沙包,里面放些沙子。沙包可以有几种玩法,可以用来跳方格,可以互相追赶打着玩。男孩子们就玩些打仗、撞拐子、弹玻璃球。冰糕棍、糖纸、烟盒纸也会被利用起来,游戏的规则可以双方约定,胜利者心满意足,展示着战利品,失败者却惦记着下次一定要把失去的赢回来。

对上学的孩子而言,最快乐的日子要数寒暑假了。

暑假,上午几个小伙伴相约到职工灯光球场旁边的水泥球桌打乒乓球。乒乓球拍,其实就是一块木板做的,球网是捡来的砖头块。只有一个球桌,人多时,大家要轮流上阵,为了公平起见,有人建议,每人六个球,谁先用完谁就下。为了能多打一会儿,我开始琢磨对方的死角。经过一个暑假,我是站在球桌前最长时间的。中午吃过饭,背着父亲给我準备的轮胎式游泳圈,跟着其他孩子跑到铁路桥墩下面的河套游泳。我现在仅有的这点游泳技能也是在那时学会的。

新年,是那个年代,也是这寒假里唯一让人回味的事了。孩子们开心地放着鞭炮,大人们忙里忙外地准备着年货,时不时地提醒孩子,省着点放,放完了就没有了。新年也是换身新衣服的时候。穿上新衣服的孩子很高兴,没有捞上的,心里自然不悦,妈妈们也只能说,洗洗干净一样的。家里永远是老大才能穿上新的,长大了后才明白,老大不能穿的衣服可以按小的身材裁剪一下又可以穿了。年夜饭在期盼中上桌了,一下冒出平时很少见到吃到的东西,小肚皮胀得鼓鼓的。吃过年夜饭到了给长辈拜年的时刻。哥哥规规矩矩磕完头后,爷爷给了一张崭新的一元大票子。平时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只有年三十才有。我一看不干了,为什么父亲只给我二毛钱,于是迫不急待要磕头。在大家的笑声中我拿到了一元钱,为此父亲又损失了二毛钱给哥哥。

在我家楼下住着一位姓李的阿姨,她男人是单位的技术员。一天,她男人从外面带回一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第一次看到电视里有人有物,还会动,太有趣了,于是每天一吃过晚饭我便坐在她家的小板凳上看电视,以致在妈妈几次召唤未果的情况下,被强行拎回家睡觉。那时就在想,为什么我家没有电视机。1980年,这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我家也买了黑白电视机,还是18寸的。随后几年家里又添置了落地电风扇、自行车、录音机。自行车属永久牌和凤凰牌的响亮,那时还流传着一句话,嫁人要嫁永久牌,当时的我自然理会不了其中的含义,只会跟着别人一起傻笑。

屋后的汉十公路变宽了,经常会看到一些送车的队伍经过,进出十堰的车辆也多了起来。有一天在饭桌上,爷爷说,菜市场卖菜的不再只是国营单位了,不用再排长队买东西了。

那些年的曾经散文 篇4

流年,荒老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信心,斗志昂扬;

曾几何时,我们满腔热血,激情四射。

一场秋雨过后,散了一地微黄,散下的是谁的思,落下的是谁的念?

在那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寻找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结果却一次次失望。看雁南飞,听秋衰败,在车来人往的城市中,移动着自己孤寂的身躯……

在这个似水的流年里,也曾想过远离城市的喧嚣,陪同自己的爱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如花的岁月里,也曾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终究不过是清晨荷叶上露珠的梦想。它,还是被现实中无情的烈日晒得了无踪迹。也曾梦想着未来,竭思尽力却预想不到结果!暮然回首,写下的竟全是迷惑。

生活,原来如此的斑驳!

一路遗忘一路拾遗,那最终停在心底的温柔,也不过是一场繁华殆尽后的空虚。

流年微凉,凉不过少年时光,回忆只能让迷茫的心灵更加纠结。

曾几何时,你告诉我:你爱我;

曾几何时,我们说好彼此不离不弃相守一辈子;

曾几何时,我们在泪与水的混合中坚守那一刻的誓言……

待转身,竟成风中的承诺,镜月水花,不堪一击,只是荡起涟漪层层。猛回首,那一刻仿佛还在昨天,只是物是人非,今非昨昔……

也许曾经的某时某刻我们想过今天的.结局,只是时间走地太快……点点相思泪,丝丝儿女情,这刻成为早熟的结局……心中万般的无奈在这刻愈发凌乱……风吹乱了我的发,你吹乱了我的心!叶子的飘落是风的无情还是树的不挽留?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伤痕累累!猛然回头去张望,只是因为她长的像她,而那,不是我的归人……

任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一切终归梦一场。曾经的誓言就像风中的飞花,早已了无踪迹,烟飞云散,留下的只是那一抹不堪回首的时光。

曾经天真的以为,会有天长地久;

曾经幼稚的认为,仰起头闭上眼就不会再泪流;

曾经简单的认为,只要不放弃就会情如当初;

曾经有很多次认为快乐很简单……

有多少次幻想着,将来我们一起……却发现,那些只是自己在无人角落哭泣时的最后一点安慰,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每个美丽的开始有多少是用欢声笑语来结束的?而泪却成了惨败结局的追随者!远去的时光与回忆用有缘无份来收场很不甘,付出了那么多……告诉自己要坚强,只是泪早已模糊了视线……

即使多年前的开始是个错误,但今天的结局不会成为第二个美丽的开始!失去你,将不想再去拥有谁,三个人,三个世界,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梦醒时,才发现,谁也不是谁的谁……

流年里的承诺犹如沧海中的桑田,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与距离的推敲加考验,终究还是荒老,渲染了沧桑。

那些年的我爱情散文 篇5

那些年,你情意绵绵依依,翩翩红尘青衣,那些年你一束绿装,与美丽花红,依依别院情浓,而我为了跟随你的步伐,去迷雾缭绕的江南追随你的足迹,没想到你那些华丽的世界,将我掩埋,为了让你高兴,我也把自己的世界装扮成你喜欢的模样,没成想不管我怎么组合,都无法调出你喜欢的颜色,我耻笑声中,宣告失败,无奈自己看着还是那样喜欢,因为一切太过于珍贵,我曾去你所在的地方去找寻你。

我只看见那些红红灯笼高高挂,满怀梦想与爱情一切都成为了无法触摸的遥远,也想过在你的世界就算是一个小小的角落,足够看到你就好,而我每天的一切,只不过是,在红尘烟雨中纷落的尘土,一切的的仰望与膜拜,那只是我在暗念,当我满怀激情,想和你多说些什么,那时我刚来,而你正好要离去,我们就这样错失在人海。我寻寻觅觅,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真迹,那些我看到,每天我们熟悉而在熟悉不过的文字,那些洒落在天空的流星雨,在我的眼睛里慢慢滑落,我才恍然醒悟,我只不过是你海纳百川中的沧海一粒,而你的那些千万铁骑,尘土飞扬,从我身边席卷而来,我只是像白痴那样束手无策,在爱情国度里,就算是你环视一周,你的眼睛也不会看到我,我只不过是一粒微尘,我只是在自己的世界,想过与世无争的日子,那些温馨编排的言语,美得让人心醉,就像是自己想要说点什么,在世界就会掀起血雨腥风,

我在懂,你是谁了,我知道,你的高高在上和那些不太过多的言语,会在 文字中倾泻成美丽的玉带,我在咆哮着,你说的每一句话,我在愤怒你把我的语言和我的一切,凝聚成整个天空,而后你看到我生气的样子,顾做慰问,显示一个好好先生的态度。

我在挣扎,在抗衡,在对抗,只不过一切,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此在一个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个桀骜不驯的怪才,从此在一个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个执笔操刀的浪子,那些墨色旋起旋风在飓风中席卷了,我的世界,就像是你所到之处,我的`世界就是一片荒芜,打开记忆的底片,那些翻开的日记还依依映现,那些辩驳与发旧扉页好像还是那样充满的原味,还会冷风嗖嗖或者是我一纸素衣,用最原始的话语和你说话,或者可以引起你的注意,我也想过。装饰一切,在华丽的战场,我也不知失败了多少回,也许是我的出言不逊,和你的桀骜不驯,让我们的相遇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最美的时间遇到你,却没有机会认真的看过一切所诉情浓,也许,你喜欢的的就是那样一纸素描,美到你心里的黑白的文字,让你感觉到到心动与唯美。

那些年,我带你去看流星雨,那些洒落于尘世的雨滴早已容化在母亲的怀抱,那些一场又一场的梅雨总会在雨雾中漠然晃动这一个声音,就像是分别,我们却从未道过别离,而相守有从未说过相守,只是那些流星雨还在簌簌的下个不停。下个不停。

★ 年味儿散文

★ 那些年我从雨中走过散文

★ 童年的年散文

★ 恍若隔年经典散文

★ 年味短文散文

★ 故乡的年散文

★ 家乡年味散文

★ 流年里的年散文

★ 年味,亲情的散文

年的记忆优美散文[最终版] 篇6

我老家在农村,对这一风俗十分熟悉。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愁年货。那时年景不好,年货也不过二三斤肉和几十斤白菜。尽管简单,父母也会愁不少天,然而母亲总忘不了请一张灶神。

灶神请回来,母亲郑重地放进橱柜里,不许我们看,更不许动。我不解,惊奇地看母亲。母亲说:“新年人们穿新衣服,灶王也得穿新衣服。小孩手不干净,会弄脏的。新衣服弄脏了,灶王会不高兴的。”

腊月二十三到了。母亲把新灶神端端正正地贴在锅灶上方,又在灶神下方的木板上放一只盛满沙土的小碗,再插上几柱香,把香点燃。我抬头望着这位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两撇胡须一直垂到脖颈的灶神,在青烟缭绕中忽隐忽现,真不知他有何神通,竟让人们对他这般尊重!

灶神贴好了,母亲又忙着包饺子。饺子煮好了,母亲盛上满满的一碗,再倒上一杯酒,放在灶神面前,烧纸,磕头。母亲也让我磕,我就糊里糊涂地跟着磕。灶神在人们的祈祷中,乘着馨香的烟火,起驾回天了。供完灶神,一家人才能吃饺子。

七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那年腊月二十三,我和伙伴们野了一晌,肚子饿得咕咕叫。一进家门就闻到饺子的香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一看桌上的饺子,哪还管灶神锅神,手不洗就抓饺子。还没有沾着饺子边,“嗖”的一声,饺子不翼而飞。我扭头一看,饺子被母亲抢在手里。母亲沉着脸呵斥道:“还没供灶神呢!”我身子一倒,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母亲急忙放下碗,一把把我拦在怀中,也哭了。母亲边哭边说:“灶王要去天庭奏事了,人们对他恭敬,他就让老天爷降福;人们不恭,他就让老天爷降祸。有一家人,把烟囱开在灶王牌位上,不长时间,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因为灶王无处安身,就给他家降了祸。”母亲还说:“腊月二十三这天,全家人不能外出,如果有人外出,灶王少报了人口,这人一年就没饭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敢再造次,对灶王也格外恭敬起来,每年腊月二十三,我都给灶王磕头,因为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就知道没有灶王。我曾多次劝说母亲,但她一如既往。改革开放后,农民日子富裕了,母亲给灶王的供品也丰盛起来。看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一颤:母亲哪里是在拜灶神,而是在用一颗诚心在为一家人祈求幸福!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回家和母亲团聚。母亲就改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说怕把儿子辞在外边而没有饭吃;我结婚后,有了妻儿,母亲也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又怕把儿子、儿媳、孙子辞在外边而没有。

(二)祭祖先

年的记忆,是欢乐的,又有一点拘谨。

大年三十那天,要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奶”。请祖先之前,先要放家炮,最佳时刻是清晨六点。六点一到,村庄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给沉睡在野外的祖先释放信号,爷爷奶奶醒醒,该回家过年了!据说,时间早了也不行,会惊扰祖先休息,那是对祖先的不敬。

放完家炮,就去族长家集合。家族老少聚齐了,再放族炮。这样的仪式一年一次,非常隆重,炮放的越多越好,人去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宣告家族人丁兴旺和对祖先的尊重。

男孩子对鞭炮有特别喜爱,抢落地炮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族炮放完了,孩子们围上来争着抢。手快的孩子会装满口袋,然后向别的孩子炫耀。请祖先活动结束,孩子们便开始扒炮筒,倒火药,用纸包好,点燃,“轰”的一响,放一阵亮光,冒一股青烟。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放完炮,族长一声吆喝,请祖先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出发了。去墓地的路上,人们说笑不停。到了墓地,所有人就严肃起来,恭恭敬敬地磕头,小心翼翼地焚纸,直到供纸变成灰烬,飘飘悠悠飞到空中,人们才立起身,手捧着烟雾缭绕的香回家。

偶尔有的孩子不懂规矩,吵闹不止,便会受到大人的呵斥,并会被强制跪在地上。记得那年,我大约有七八岁。我抢的落地炮最多,两只口袋装得满满的,两只手里也满满的。同族的孩子不乐意了,非要我分给他们。为了保住“劳动果实”,我加足了马力奔跑。他们紧追不舍,我就奔跑不已。跑着跑着,墓地就到了,我只好停住脚步。他们一齐围上来,我尽管拼命守护,也无济于事。口袋被撕扯了,手被抓破了,鞭炮抢光了。我急得要和他们拼命。这时,大人们赶到了,父亲喝斥我,一把把我按跪在地上,默默地等待族长烧完纸,才令我起身。

回来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我怒气未消,要和那几个孩子厮杀,父亲扯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回到家,我委屈的想哭。我刚一出声,父亲就喝令我住嘴。

据说,大年三十不能哭,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欢欢喜喜会带来好运,哭闹会不吉利;再说祖先在家,不能惹祖先生气,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敬。

一进家门,父亲在门里横了一根棍子,俗称拦门棍。这是敬祖先的一个环节,表示对祖先的挽留。我气没处撒,一脚踢了拦门棍。父亲大怒,抬起手就要打我,被母亲拦住了。

进了屋门,母亲已摆好供品。父亲磕头,插香,把祖先的族谱挂起来。至此请祖先的仪式便告结束。

少不更事,小孩嘴馋。满桌的供品,五颜六色,煞是诱人。黄黄的花生散着香味,红红的醉枣发着甜味,白胖的馒头飘着麦香,洁净的猪肉闪着白光,麻黄的藕合漾着油香……我的口里早已灌满了涎水,守在供桌边,挪不动腿。馒头、猪肉、藕合不是我觊觎的对象,吃饭时能吃到,那醉枣可是一年到头才能吃到的东西。父母忙着招呼串门的乡邻,我趁机抓了一个醉枣,丢在嘴里。母亲发现了,用眼翻我,我一溜烟跑了。等我回到家,母亲已把供品补齐了,可是那个醉枣很小,那是母亲为初一来拜年的孩子留的。

那样的年月,让孩子开心地吃一顿,简直是异想天开。初二送走了祖先,供品就成了我们的美食。我要父母吃,父母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都吃过了。

现在每年回家过年,母亲总是给我留着醉枣,她说,那是我最爱吃的。

(三)熬三十

祖先请回来,要在家里呆两天,三十和初一,初二就被送走。因此人们对祖先就格外尊重。不断的添香,不断的换水,还要倒一盅酒。因此新年屋里就始终飘荡着浓郁的香气。初一拜年的人,先要拜祖先,其次才拜健在的长辈。不尊重祖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有一年,一位老头照看孙子,去邻居家串门。坐在了供桌边,孙子看见了供品,伸手去抓。老头慌忙起身,孙子扭着身子,嘴里不住喊:“要!”老头情急之下,指着供品喊道:“巴巴!”又指着祖先牌位喊道:“猴猴!”邻居一家马上变了脸色,纷纷斥责他。老头慌忙辩解,这家人不依不饶。老头在人们的怒喝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祭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熬三十。大年三十夜晚,一家人要轮流守在供桌边,直到初一早晨来了拜年的人。据说,有一些孤魂野鬼,因为没有后人上供,会趁大年夜来偷供品,那样祖先就得不到后人的供奉,会挨饿。为了能保障祖先丰衣足食,必须有人看护供品。看护供品的必须是家里的男性,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大概人们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刚强威猛,那气势就会使鬼魂退避三舍;女性是柔弱的象征,孱弱无力,鬼魂也不会惧怕。可见祭祖的仪式里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据说,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守夜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肩上。恰好那年大女儿出嫁了,而且就在大年二十八。因忙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疲劳。三十守夜,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他懊悔不迭。后来就做梦,梦见祖先向他讨要食物。于是他烧了很多供纸,才算弥补了此事。

我十岁那年,母亲说守夜应该把我排上。父亲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正是睡觉的年龄,不一定啥时候就睡着了。我出于好奇,拍着胸脯说道:“爹,你放心,我不会误事的!”父亲说:“那你守前半夜,我守后半夜吧!”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晚饭后,我召集了几个女孩,聚集到我家,准备以打扑克打发时间。男孩子是招不来的,因为都要在家守夜。父亲一见,疑惑地问道:“你这是搞啥名堂?”我说:“让他们和我一块守夜!”父亲说道:“不行!守夜不能吵吵嚷嚷!”据说,祖先白天接受后人的供奉,夜晚十点后要休息,吵嚷会让祖先睡不着觉。没办法!我只好让他们回家。听大人说,守夜叫积阴德,守夜守得好,祖先会保佑一家平安,人丁兴旺。其实前半夜不用守,一家人都不睡,我只要坐在供桌边就可以了。只是太寂寞,容易困倦。我只好吩咐二姐隔二十分钟就喊我一声,这样一直坚持到十二点。我感到从来没有这样难熬过,一个小时就像一天那么漫长。我心里开始埋怨祖先,有吃有喝就行了,干嘛要折磨后人呢?

父亲起来了,我的守夜任务宣告结束。我打着呵欠,去睡觉了。

父亲守夜守得好是全村闻名的。莫非我能跳出农门,成为一位教师,是对父亲积善行德的报答?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亲身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两眼昏花,他们在祈祷,祈盼儿子、儿媳、孙子回家团聚,祈盼儿子一家永远幸福!

那些年的夏天 篇7

那时的天是湛蓝湛蓝的。

放暑假了,我们像一群圈久了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天。没有束缚的日子是惬意的,每天草草吃过早饭,就开始酝酿着一整天的“旅行”,逮知了,粘蜻蜓,荡秋千,玩光明逮强盗,去对面的学校打乒乓球……

不在乎夏日的灼灼阳光烤灼着肌肤,不打伞也不戴帽,我们在有金属质感的阳光下尽情疯跑,晒红了,晒黑了,晒成了小麦色。蝉在树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唱着,树荫的形状不固定,偶尔一阵漫不经心的风路过,叶子就发出梦呓般的响声。长竹杆头缠棉布,搅上桃树枝的黏液,我们高举着,仰着头,不经意瞥一眼那天,蓝得要把人吸进去。但那时却不在意,眼睛盯着高高的枝头,寻找抱枝的蝉。光圈过眼,过脸,我们也不在意。终于看到了,在那!在那!我们轻声欢呼,怕惊了它,竹竿头颤颤地贴近,似乎它也很紧张。蝉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叫,我们喊:“粘住了!粘住了!”杆头细细,犹自颤动,蝉拼命地想挣脱,但粘得那么牢!女孩子喜欢把蝉搁在瓶子里玩,看它们打转转;男孩子们捉的多了,就生一小堆柴火,烤着吃,吃得满嘴黑灰,吃得欢笑阵阵。那是蛋白质缺乏的年代,那是我们的夏天。

吃过午饭,父亲总是唬着脸命令我们午睡。我总也想不明白,这么好玩的夏天,为什么要午睡?迫于他的威严,我佯装睡下,里屋传来父亲的鼾声时,我蹑手蹑脚地穿过厅堂,轻轻掩上门飞跑出去。从围墙绕过是后院的坡下,大双儿的妈妈在低洼处凿了一口井,井水清洌洌的。大双儿比我小五岁,脸圆肤白,身子肉颤颤的,走起路就哼哧哼哧的。她的鼻沟处有深深的两条轨道,大人说那是鼻涕虫的栖息地。小伙伴们都不爱跟她玩,但大雙儿特别喜欢跟我后面凑。“我们洗头玩吧!”大双儿取来盆和肥皂,我们提拎着水桶,开始把散开的发辫慢慢浸到井水里,”好凉啊!我猛地甩起头发,大双儿吃吃的笑着,“多放一会就不凉了。”她用肥肥的小手帮我整理长发,软绵绵的,弄得后脖子痒痒的。

天黑了,蝉也倦了,叫得有一声没一声的。梧桐树下,家家摆开了竹凉床,晚饭都是蘸着月色吃的。大人们劳累了一整天,这个时候的姿态最放松,靠椅靠着,竹椅坐着,凉拖鞋踏着,邻居间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但我们不爱听。我们端着碗挨家串门,遇到别家稀罕的菜会夹上几筷子,大人们都吆喝着:“多夹点多夹点!”几栋房一转,夜就已经深了。

那些连队的记忆抒情散文 篇8

一、房 子

我出生在60年代末,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人们的住房都是七八家住一排,房子都是连队领导组织职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大伙盖起来的,那时职工大突击,脱土坯、砍些杨树或柳树做檩子、椽子,红柳扎成排子,连队的大马车从地里拉回整捆整捆的麦草匀匀实实铺在顶上,上面再撒一层薄土,最后用泥抹子把泥巴和粉碎的麦草搅拌均匀抹的平平光光的,有几个大太阳就晒的差不多了,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搬进新居的职工一家可以分到一间半,当时最高兴的就是住新房了,搬进新房后,大家开始不约而同地利用休息时间脱土坯,在自家住房正对面盖起简易的棚子,用来装一些杂物或者是到了夏天就在棚子里做饭,棚子盖得高低不一,大小不一,有的结实有的简易,在棚子了做饭的时间可持续7个多月,主要是烧一些棉秆和干树枝,要不就是带着孩子去戈壁滩拾回梭梭柴,整齐地码在自家棚子后面,谁家的柴堆大,就显得谁家人很勤快,很能干,至少当时我们这些孩子是这样认为的。

住房里少了些许的烟熏火燎,家什农具,空间就大了许多,稍稍勤快些讲究些的女人会唆使自家爷们去连队保管员那里讨要些石灰,利用中午时间把墙刷的雪白,量好高度,用细细的铁丝按照经纬在铁丝上固定牢实,打些浆糊,刷在白纸上,一张挨一张糊在铁丝上,等浆糊干了,平展展的显得房子里亮堂堂的,房子的干净整洁也引来不少孩子们的观望,也会引来女人们羡妒的目光。

那个时候的职工家里最少都是三个孩子,多的七八个,到了下午,连队里一排排的住房前真的热闹非常,放学的孩子们嘻打笑闹,玩打仗的、抓骨子的、踢沙包的、跳房的,推铁环的,藏老猫的,撵的原本悠闲自得,四处啄食的鸡群惊叫惶跳,有几只甚至惊吓的飞到了棚子顶上,引来孩子们一阵阵无忌的开怀大笑。

当袅袅的炊烟升起在黄昏的雾霭里,就传出母亲在呼唤玩闹逐远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听吧,那口音是南腔北调,呼唤的声音也是此长彼消,连队的职工原本就来自全国各地,一排房子居住的人们更是天南地北来的,一直到天黑透,这些闹吵声才逐渐消失,再过一阵,就只能看到人影透过窗帘在模糊的灯影里晃来动去去。

现如今连队里人们的住房大多是砖混结构,许多职工已经在团部买了三室一厅的楼房,可是我还是很留恋那时的快乐,不论在何处遇到曾在一排房子住过的旧邻,总是感觉很开心和激动,在对同伴介绍时会自豪地说:我们小时候住一排房子。

二、连队的大干渠

大干渠是通向团场各个连队的农田血脉。那时候到了5月,连队里性子急的男孩子们最向往的就是午睡时偷偷结伴去大干渠洗澡,你就看吧,到了下午上课时,趴在桌子上打瞌睡的男生被老师揪着耳朵站起来,用指甲在裸露的手臂轻轻一划,准起白道道,这是老师和家长最拿手的了,大人们是不允许孩子去干渠洗澡的,怕出危险,于是,就有大胆的不听话的男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着去,那一刻,只顾开心过瘾,那顾得上想挨打的事。

我所生活的连队属中游连队,连队的东西各有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干渠,我们都随着大人们的叫法,连队东边5公里隔着十块条田的支渠叫四支渠,连队西面4公里隔着十几块条田的是三支渠,那时的我常常在放假时和几个好朋友坐在支渠边,看着渠水缓缓向北流淌,好奇的我总喜欢盯着水面,总感觉水底下会不会有童话故事中传说的水怪,总想知道这渠水源头在何处,回到家里问母亲三支渠的源头和尾子,母亲告诉我这渠水是天山上的雪水汇集而下,由水库上分下来的水,这水要浇灌好几个团场的万顷农田,那时的我对母亲说的这些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我记住了这水来自天山,于是,每每到了夏天天气晴朗的清晨,在南面和天际相连的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皑皑雪山,我也时常幻想自己是天山上那些梁羽生笔下的七剑客中的一员,也神往能去雪山一睹白发魔女的容颜,每每看见渠水奔流向北不回头,但我已从母亲那里是觅得“渠水自天山来”的秘密。知道这秘密也是一种快乐,关于对天山的好奇有时会把我从遐想中带入梦境。

等我长大些,知道渠水它从哪里来,也知道它到哪里去,知道渠水会不间断地往下游连队流淌浇灌着农田,一直到十月才会停流,才会露出渠底平整的预制板。是这渠水的`灌溉使得团场广袤的土地绽放出新绿和五彩的花朵,结出黄灿灿、红彤彤、白茸茸的果实,这时候还可以看到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

是我一点点在长高长大,所以支渠在我眼里一点点浅了小了。可是在我的心底那渠水始终如一的清洌,凫水嬉闹的孩子也是始终如一的快乐非常。

三、田 野

和团场连队密不可分的,除了不离不弃的连队人家,再就是那青绿红黄的庄稼。我在很小的时候,母亲怕我睡过头,耽误上课时间,就把我带着在离连队不远的农田边,她和许多阿姨下地劳动,我就在地头捉虫玩耍,等快到时间,就自己去连队的小学校,那段日子我在地头亲眼看到过三月麦苗油绿饱满,五月的棉苗、七月的麦浪金黄,一波推着一波涌向远处,接着是玉米开始拔节吐穗,八月棉桃咧开,绽放自己洁白温柔的笑脸,向日葵的灿烂是最迷人炫目的,而满园的西瓜贴地,藤蔓纠缠,就仿佛是那情爱纠结的旷世奇缘,在黄豆棵子下时不时会有鸟雀飞起,鸣叫盘旋,真的能够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向无限蔚蓝的天际。

那些个不舍与连队远离的当仁不让的纵横交错固守风沙的树林,被人们誉为三千年不朽的梧桐、挺拔坚韧如战士的钻天白杨,散发出浓郁花香的沙枣树和渠边挥动枝条犹如女子轻曼起舞的柳树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曾离去,它们和这团场连队的职工一样淳朴,善良,一样静静守望幸福。

田野间阡陌上的野草也是种类极多,芦苇、芨芨草、铃铛刺、蒿子草、灰灰条、勾勾秧、稗子草等等如影子般紧紧相随,不离树木、庄稼和连队院落的左右,一任风吹雨打、酷暑寒霜,野草们也在这四季间绿了黄,黄了绿,野草们无所顾忌地享受着阳光、空气和水,和团场连队的人们、和树林、和庄稼一同呼吸成长。我一直知道那些草儿们开的花、结的果没有庄稼在人们精心伺弄下开花结果那样的壮观、轰轰烈烈。野草们的默默花开果落也算是一种回报天地日月滋养的报答吧。

那些随风而去的记忆散文 篇9

几时的执拗,几多的任性,时隔几日,我这昏沉的头颅,我这是怎么了,为何要提起一个誓言,他不过更好死一个更滑稽的玩笑。可是,你随从的那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无从停止这一段爱情游戏。

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那天骑着单车,匆忙地经过那条再熟悉不过的大道,木然瞥见那坛园中的凤凰花,隐约已经开了。我停了下来,看着那些稀疏零落的红,呆呆地站了很久。记得当时,心里似有种无以名状的滋味,百转千回。

每一夜,在折转的反侧中总会想起很多人,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擦肩而过的……莫名其妙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面孔和身影,像一组组画,如同似的组成的一连串的跳跃画面,然后在画面即将结束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每一次,在踽踽独行时总会感伤人生的聚散无常,认识的远在天涯和海角,合安天命;陌生的,或许近在眼前,只是无法相识……。

是不是每个天空染蓝的天气,都能看到你浮现脑海中的笑容,是不是每个有风的季节都会想起你,是夏天的微风吧,要不它怎能让人沉醉?是不是每个微风吹起的时节,总有些画面会像发黄的胶片。那些缓慢的,在夏日里弥漫着书香和久坐微汗的时光,曾经真实的流淌着,只是我们不曾留意。

明光在入口映亮了所有人的眼,从外而至的光斑,越过眼波,暖洋洋着我们的脊背,在地上投射出一道道光芒……,你伴着春花,捧着秋月,沐着夏雨,踏着秋冬雪,喧释了整个四季的凄美,你把思绪从冰川里融释,化成如水的情怀流淌在我心间。

风起的`夜晚,浩瀚的碧空似乎没有太多的繁杂,忧伤略带冷气,舞乱平静的步伐,漫漫长夜,谁能知晓未来的事情,风尘落尽眼前,是我的悲怜,还是命运的安排?打开布满尘土的日记册时,一夜一夜细细的翻着,慢慢地走进昨天的烟雨红尘,不经意间和心做了一次心的交流,燎草的字迹里记录了有你的美好,和失去你后的悲伤,字迹横间无不透露出曾经爱情的气息和无知的狂张;也有一些敏感和脆弱……

日历越翻越薄,时光纷纷飘落,一些人试图用他们的篮子去盛装,去挽救不可复返的光阴,可那些缝悸终究还是泄露了他们最初的秘密,泄露了帐惘,泄露了哀怨。于是有一首歌唱到:“那些照片早已烧成了灰烬,可那些回忆怎么点也点不着”。

我会永远属望着你,无论你是迎面走向我,还是离我而去。也许,因为我只能常常看见你的背影,所以,我才永远追求你。所有虚掩的门后面,都有一个真实的人生。躲避,是一张蜘蛛网,无论它编织的多么完美,却总是选择依赖……

孤独的徘徊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人生注定是空虚的……心痛了,碎了不会有人看见。其实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只希望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多一些爱。想你,却不能告诉你,我知道也明白;我知道,我不能告诉你,我想你。夜是那样的静,静得能让我听到心碎的声音。

那些年的老电影 篇10

作为国产电影的发祥地,上海被烙上了经典和传奇的符号。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伴随着夏日的热浪如火如荼,在这场仲夏的狂欢落幕之际,回想电影在中国发展已逾百年,而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原创老电影,虽青涩却不显造作,那些年,电影人的才华气质,演员的质朴朝气,电影的艺术造诣如今已很难复制。

旧梦往事

1930年,中国电影发展正值豆蔻年华。好莱坞、爵士乐、咖啡、香烟正不断刺激着上海这座渴望快速步向现代的城市。由于国内没有专业的电影学堂,那时的电影人只能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冲动去探索这个在中国刚刚落地生根的舶来品,而此时已是黄金时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法国的先锋派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正好成为了上海第一代电影人的最佳效仿的对象。孙瑜,最早把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电影创作中。他的代表作《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使人直接联想到好莱坞影片《西线无战事》的结尾处理。与孙瑜同期的费穆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城市之夜》,这位上海导演擅长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与电影写实的艺术特征相结合,创造出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的国产电影特色。30年代的上海电影人在对国外电影的学习和对本国文化的研究中,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语境的艺术创作特色,蔡楚生的《新女性》,嬉笑怒骂中透露出中国戏曲的传统,而吴永刚的《神女》,有着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细腻、幽远恬淡。

除了这些优秀的幕后创作者,那些风华绝代的明星也是上海老电影最值得怀念的风景。30年代的上海电影成就了中国第一代影星,胡蝶、阮玲玉、陈波儿、王人美、周旋、赵丹……多年以后,提起老电影,提起上海,他们的名字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最富传奇色彩的胡蝶,一生正如蝴蝶翩迁。在动荡的年代,即便曾是荧幕上风光无限、家喻户晓的电影皇后,也免不了颠沛流离的宿命。1933年,因出演有声电影《姐妹花》中的一对孪生姐妹而名声大噪的胡蝶,在30年后息影并定居加拿大,她一生辗转上海、天津、北京、广州、香港、重庆,最后在加拿大安然逝去,只留给世间一句叹息:“蝴蝶要飞走了”。而最让世人唏嘘的当属阮玲玉,导演卜万苍曾评价说:“她像永远抒发不尽的悲伤,惹人怜爱。”不管是阮玲玉扮演的荧幕形象,还是在风华正茂时选择与世长辞,阮玲玉的台前幕后都笼罩着一抹淡淡哀情。那些聚光灯下风光无限的过去,如今看来,不过一场陈年旧梦。

旧时风情

上海的旧时风情是上海老电影创作的源泉。1937年《马路天使》公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上海市井的贫民生活,刻画出歌女、吹鼓手、妓女、报贩、剃头匠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导演袁牧之为了把握好各种人物的性格、语言,曾多次专门到上海八仙桥、四马路一带的茶馆、澡堂、妓院去观察生活,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阮玲玉出演的《神女》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早期代表作,故事发生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灯红酒绿反衬之下的民不聊生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1932年,银幕诗人孙瑜导演浪漫风格的代表作《野玫瑰》由王人美主演,为了表现片中上海下层市民住的“鸽笼”般的弄堂房子,孙瑜特意请了同济大学毕业的技术员造了一架有12米高的摄影升降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架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架升降机。 而1935年袁牧之拍摄的音乐喜剧《都市风光》里,对于未曾见过都市的乡下人来说,市场萧条时期的旧上海在西洋镜下依旧显得如梦般繁华。

旧雨新知

30年代以后,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被陆续搬上荧幕舞台。1992年,张曼玉出演电影《阮玲玉》,将曾带给中国电影与上海的那份巨大的阵痛,化成一缕如轻风细雨般的纪念。无论是纯粹追忆还是旧药新汤,“重视中国电影的传统”,早在60年前就被孙瑜、石挥和老舍等人提出。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开经典电影修复项目,于是近几年来,老电影总是能在各大电影节上一展风采。中国电影资料馆主持修复的《神女》荣归故里,台湾台北电影资料馆珍藏阮玲玉主演的《恋爱与义务》也在2014年的夏天回到上海。曾经,因为战乱和保存不善而遗失的瑰宝,终于能以一种新的方式重现影幕。

30年代,电影塑造着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方式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正如表演艺术家的秦怡所言:“它和吃饭、喝茶一样,是很多上海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很大众的艺术。”

但那个年代的气质与冲动,已不复返。

以那些记忆,可曾记得为题的散文 篇11

记得,我们第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的脸很红,后来你笑过我很多次;

记得,我们一起打羽毛球,你很厉害,但每次都会让我;

记得,我们一起在图书馆,你叫我不要看娃娃书。但后来你却要我陪你一起看那些车儿的图片;

记得,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你每次都会拿两双筷子,而我只会拿一双,只是还没有习惯;

记得,我们一起走重大,路痴的我被你哄着走了好久好久,最后还是翻围墙出来的,但是很开心;

记得,我们一起去歌乐山,走了很久很久。晚上的时候,我的关节炎也痛了很久很久。但我依然很开心;

记得,你带我去直港大道,错过了回学校的末班车,只能在网吧过通宵,但我并不怪你;

记得,我们四人一起去南山,在下雨,回来的时候,你带错了路,我们的鞋子都进了水,又很饿。你很内疚,但后来在车上我们还是有说有笑。

记得,我们一起去天赐温泉,因为我肚子痛,你心甘情愿的陪我在那根凳子上坐了一下午;

记得,我们在学校后的山上,躺在疯长的草丛上看天、聊天,我还记得你说过,不是因为我,这种地方你根本就不会来;

记得,你第一次对我说:我爱你,只是因为一首你并不知道的歌词;

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我都会强迫你在学校还没成形的池塘边的梯子上坐上很久,虽然你说过很多次要走,但最后都会等我一起;

记得,你不喜欢吃辣,但每次出去吃饭还是会跟着我一起吃很辣的食物;我很内疚,你却安慰我说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记得,你带我到水晶丽城的一个公园去,但因为蚊子很多,只好刚进去就出来了;

记得,你带我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向很多人介绍我。那次,你也知道了,我在人多的时候,是那样的不善言辞;

记得,那天很早的时候就被你的短信吵醒,短信写着:老婆,我一定会珍惜你。你不知道,当时的我有多感动,在我看来,你的一句珍惜胜过十句的我爱你;

记得,我们一起到峨公岩大桥下你为我摆的那个心形,还有你对我说过的话,以及后来很多次都说要一起去看看它还在不在;

记得,我们到龙抬山的水库边耍,看见一只很大的螃蟹,因为我的打扰,你没有捉到,很可惜;

记得,我们一起去山上摘桃子,我并不喜欢吃桃子,只是想和你经历更多的事而已;

记得,桃子并不好吃,你尝了一口都要骗我很好吃,然后,我就会咬上一口;

记得,你带我到峨岭公园看夜景,夜景很漂亮,但拍出来的照片却很丑,不过我已经很满足了;

记得,我们两吃一样口味的冰工厂,却都要吃对方的一口,我咬很小口,你却咬很大口,还说是在帮我减肥;

记得,我们一起走路去熙街,有很长一段路都是你背我的,当我嚷着要背你的时候,你却只要我背着走了一步;

记得,我们一起向你的朋友我的朋友宣告我们幸福的那天,你不知道也是在那天我就决定这辈子就跟你了;

记得,你带我第一次去坐重庆轻轨的新鲜;

记得,你陪我一起回四川的体贴;

记得,我们一起走过铁路的浪漫;

记得,你对我说,你想去见我爸妈的真诚;

记得,不管你手上有多少东西都会有只手紧握我手的感动;

记得,我们一起穿着情侣装招摇过市的幸福;

记得,只有我们俩的QQ群的特别;

记得,我哭的时候你拥我入怀的温暖;

记得,你会牵我走过每条马路的`习惯;

记得,我心情不好时,你想尽办法逗我笑的滑稽;

记得,我无理取闹时,你总会让着我的包容;

记得,你给我讲的那些圣经里的故事的智慧;

记得,你对我说过,如果我们走散了,要我一定站在原地等你;

记得,我对你说过,这一次我们谁也不离开了;

记得,我好像还没有亲口对你说过,老公,我爱你;

记得,我很健忘,但和你在一起的所有我都记得,欢笑抑或是悲伤;

记得

记得

亲爱的,我们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快乐,我都已经相信了你就是我以后的未来。可是,现在的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的爱是怎么了?曾经彼此支撑的梦是否还有我们残留的温存?那些记忆,你可曾还记得?是不是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连心的距离也远了?是不是在一起久了,你累了,对我厌烦了?

那些年的中秋 篇12

那些年的中秋

家中的不幸,让我在几年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儿,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已经学会了独立。虽然,从小失去了家的温暖,但是来自外界因素给我的温暖,让我感觉很幸福。每当过什么节日,或者生日的时候,同学、老师陪我一起度过,让我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转眼,又快到中秋了,以前的每年中秋,同学都会送我中秋节礼品,陪我一起赏月,聊谈心上事。翻开礼品盒,里面收藏的是同学这几年来送我的中秋节礼品。有一次,无意间听见他们在悄悄地商量说中秋送什么礼品给我,那时我真的很感动,收到礼品时,我忍不住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现在回忆着那些年的中秋,充满了感激,但更多是感动。中秋礼品送什么好:兰亭序拓碑二件套

此款二件套(鼠标垫和本册)的组合套装,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贵族的审美特征,送给优雅男士,再合适不过了。

中秋送礼送什么礼品好:锡盘

那些年的谎言很温暖 篇13

已经枯黄了的叶还在枝头顽固地挺立,连绵的雨拽来了寒流。就在雪即将霸道地占领天地之间的时候,我下岗了。好不容易奋斗来的铁饭碗,于不经意间灰飞烟灭,无影无踪。

几天里,我沉默无言,妻也是如此,只有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一如既往地快乐。我把自己埋在书本里,白天或是夜晚,都是如此。妻是明眼人,人在做事,目光却在我这,包括我半天不曾翻动的书页。不同以往的是,她从不开口叫我做事,哪怕只是帮个忙。买菜,做饭,洗衣服,扫地,接送儿子,再细小的事她都一人承担。

一个月后的一天傍晚,妻子回来得很迟。她解下自行车后座上儿子的专用座椅,改为一个大大的竹筐。她临出门前,眼睛并不看我地说:“我已经找好工作了,在一家宾馆上班。早晚,我到城西进大馍来卖。家里的事,都交给你了,别忘了接送孩子。”说完,妻就出了门,义无反顾地离开。

我的眼睛涩涩的,我把书狠狠地扔在了床上。人近中年,无文凭,我连养家糊口都承担不了,如果再不坚强起来,还算个男人吗?

下午,我接儿子回家的时候,儿子很疑惑:“爸爸,不一直是妈妈接我吗?你怎么不上班了?”我微笑着说:“爸爸放假了呀。现在让妈妈去上班,我来带你,好不好?”儿子先是很开心,然后担心起来:“可你不会烧饭呀。”我回答:“我可以学呀,就像你上学学知识一样。”

妻要卖大馍,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回来很晚,儿子总见不到她。儿子问:“妈妈不是在宾馆上班吗,为什么还要卖大馍?”我说:“妈妈的胆子很小,需要锻炼胆量呀。你看她沿着大街叫卖,从不敢跟人说话,到找人说话,不是越来越勇敢了吗?”

我偶尔也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干一些杂活,一身的灰头土脸,臭汗淋漓。儿子问我:“同学家的房子好漂亮,还有好多玩具,我为什么没有?同学说我家很穷,永远不会有。”我指着建筑工地对他说:“你看那些房子不正在盖吗?等盖好了,我们就可以搬。房子、玩具,都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以买到,爸爸妈妈现在不正在努力吗?等你长大了,我们就一起努力。”

多年以后,我整理旧物,一堆日记本一不小心被儿子看到。已经身在高中的儿子捧读到我的过去,非常沉重地对我说:“爸,你当年一直在撒谎呀。”我和妻对望了一眼,发自内心地微笑着回答:“你不觉得那些年的谎言很温暖吗?”

真的,即使是天寒地冻,饥寒交迫,但心不能冷。一颗温暖的心,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生发希望、激情、干劲和美好的未来,哪怕是以谎言的形式。

陈毅那些年的故事 篇14

陈毅吃墨水

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少年时代就非常爱学习。入学前,他就学会了好几百个字,会背诵一些浅显的诗文。5岁入学后,他学习更加认真,不论是背诵还是写算,都名列前茅。

有一次,语文教员毛老师到陈毅家吃午饭,看见一个用一叠草纸订成的本子,每张纸都很厚。陈毅父亲对他说:“这是世俊(陈毅的学名)的练习本。”毛老师十分惊奇:“是练习本,怎么没见上面有一个字?”原来,陈家早已破产,家里穷困得买不起纸和笔,可陈毅每天还自己规定写50个大字、100个小字。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陈毅就用笔蘸米汤在草纸上练字。写的时间久了,那叠草纸就被米汤浆成了一张张坚硬的纸块。毛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他抚摸着陈毅的头说:“孩子,好好练吧!”陈毅非常爱读书,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他简直是如获至宝,读起来常常是废寝忘食。

还有一次,陈毅到一个亲戚家过端午节,进门后,看见桌子上有一本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书,于是,他忘了走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里专心致志地读起来。他一边看,一边用笔摘录重要章节,到了吃饭的时候,亲戚几次来请他,他都舍不得把书放下。亲戚见他这样用功就不忍再打扰他了,就把糖和粽子给他端去。陈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书本和摘录上,粽子本来是蘸糖吃的,可他竟把粽子伸到书桌上的墨砚里蘸着墨汁往嘴里送,一连吃了两个粽子,竟然没有品出异味来。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来面条,见他满嘴是墨,便召来家人看,大家见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陈毅起初还不知众人在笑什么,他用手抹了一下嘴巴,见手上沾了很多墨汁,才知道自己误吃了墨汁,他诙谐地对大家说:“吃了墨没关系,我正觉得我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呢!”

陈毅探母

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过赫赫功勋的陈毅元帅.解放后不久担任了外交部长。一九六二年,他出国访问归来,路过家乡,特地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摊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的时候,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才换下来的尿裤子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底下去。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机动。他上前拉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底下了?”

母亲瞒不看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呀,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未连忙把裤子拿出来,想枪着去洗。陈毅又说,“娘,我小时候,不知您为我洗过多少条尿裤子哩,我今天就是帮您洗上10条尿裤子,也报答不了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呀!

上一篇:教师读书汇报会演讲稿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 2003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