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2024-09-19

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精选7篇)

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篇1

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匆匆而过,有些人,有些事,还没等我们来得及回忆,就已变成了过去,留下的只是那些甜蜜而美好的葱茏,在光影的流年里暗自生香。

------题记

昨夜,接到了 远在故乡三十年未曾见面的高中同学的电话,当我听见她声音的时候,我惊愕了,她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人实在,即便现在我们远隔千里,但彼此还是很想念的。

我放下电话后,打开了影集,翻看当年的一些旧照,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多么的美好。单纯的笑脸 ,纯真的友情,天真而浪漫。。。。。。而如今的我们,都已步入了中年之尾,似乎感到每一句问候,都显得那么客套,失去了往昔的味道,或许是我们现在已不同于当年,不再是那时代的自己,亦或许是多年不曾见面让我们变得陌生,熟悉的我们都不复存在?我不知道我们的脑海中还有多少我们共同单纯的笑脸,还有多少我们共同的画面。。。。。。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些年的人和事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

我们都在向前走,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事业及儿女,不停地和时间赛跑,没有时间去欣赏身后的风景,就像我们不知道身后孤单的身影,我们在向前走时,就注定会失去沿途的风景,可当我们由于某些事而醒悟的时候,我们却不能回到原来的地方,只能在心中 保留那道美好的靓丽的风景,可这道风景已朦朦胧胧,似乎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矛盾之余,让我们无心去留恋,不得不放弃,前面的路还要走,时间不允许我们原地踏步,要收拾好行囊,寻找自己的方向,向前走,莫回头。

人生,就是边走边仰望的过程,谁也不会留意时间把我们的`回忆斑斓的锈迹满怀。

闲暇时,我也总是怀念着,回忆着那些依稀的旧事,那些事也时时让我回到从前,每每看到照片上那些年少时的面孔,就感到熟悉却陌生,我多么希望能回到从前,回到我们一起走过的欢笑的岁月。

当年的同学,你们好嘛?我不知道我的话该对谁说,但我这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也许你们现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在这里我可以 告诉你们的是: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农民,是高傲还是低微,记住:我们曾经是学友,到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你们,即便今生难得相见,但心中的这份念想永远不会消失,甚至会更加思念。

老同学在电话中说的这句话,让我很是难过,她说:“每年在故乡都会有同学聚会,她从没参加,因为她是农民,自感到很卑微”,她常看到一个在河北某城市工作的女生回来参加,这个人很傲气,瞧不起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对她说,“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活动你心若是感到纠结,还是不参加的好,农民怎么了,也没求借于她,也许她还不如你呢?”

说句实在话,我平生最讨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我也不交这些人,我体贴下属工人的疾苦,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常年在林区工作,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要知道,谁离开谁都能活,一个忘情的人根本不值得去相处,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永远是鼠目寸光。穷人只要有志气,走正路,心正,即便生活拮据,也一定会富起来的。当官的不能永远当官,也许等到退二线的时候,连普通的百姓都不如。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也只能在比他低微的人面前摆架子,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天下能人多不可计,真正的有才有德之人,谦虚而不骄傲,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你觉得你比别人有能力有点钱,殊不知,你就是一个无能无钱的人,你的伪装只能给自己看,有钱的人朴素而不张扬。农民不但可以种地,还可以做第二产业,农民企业家数不胜数。有个工作挣点工资就觉得了不起的人,你今生也就只能活在你狭小的世界里,头发长见识短。

也许我说的话有些过,但现实社会就是这样。 今天总将成为过去,一切总将化为回忆,只是时间而已。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万般美景,皆为虚无。无论你如何用力,也无计将春留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时光匆匆;一些人,一些事,也无需去挽留,就让它随风。沿着时光的长廊,总能觅到岁月留下的那一朵芳香,经年后,再回眸,芬芳依然,惊艳如初。

愿友谊常在,真情、友情永驻心中!

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篇2

还记得电影《东方不败》中, 当男主角于荣光带着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土, 并告诉他这就是江湖的时候, 那个外国人呆看着满眼的衰草荒山, 随口问道:“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江湖?怎么没有‘江’, 也没有‘湖’?”——西方式的无厘头, 听者不禁莞尔。

江湖, 究竟什么是江湖?没人能给它一个确切的含义。因为它包罗万象、看尽人世沧桑。“银蛇黄土殷红海, 金戈铁马震天庭, 英雄长啸剑横指, 怒踏尘烟摧金池”, 江湖从不甘于寂寞, 英雄剑老, 美人迟暮的故事永远在此上演, 并且从不缺看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江湖故事一直在上演, 比如地产界。

1988年, 春天的故事方兴未艾, 创新、创造、创业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那时候, 房地产刚刚起步不久, 恰似就要经历"初夜"。如今在房地产行业挥斥方遒、纵横捭阖、耍尽阴谋手段、翻云覆雨的众多房地产大腕们, 在那时候还是"此间的少年", 恰如在蒙古草原上牧马的郭靖,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来还有"义守襄阳"的辉煌篇章;恰如在华山侧勤恳练剑的岳不群,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来竟隐藏着那样多阴险狡诈。

1988年, 王石正带领着刚刚起名的"万科"忙着进行股份化改造, 忙着倒腾家电、忙着生产录像机配件、忙着折腾遥控电气开关。11月, 万科参加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拍卖场上, 万科经过白热化争夺, 终于胜出, 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 负责拍卖的官员望着王石, 劈头就是一句:"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是瞎胡闹。"按照拍卖的价格计算, 楼面价格已经高于周边地块的住宅平均价格。然而中国的商业史记住这一刻, 目前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最伟大企业之一的万科, 就是这样懵懂、鲁莽地冲入房地产行业的。其黑马姿态, 一点不比后来高价拿地的顺驰差。这一年王石37岁。

1988年, 孙宏斌25岁, 刚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进入联想, 很快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主管, 分管联想北京以外的所有业务。其时, 郭为是联想公关部主任, 杨元庆是联想一名工程师。这个IT精英, 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竟然会和房地产行业结缘, 正少年得志的孙宏斌, 肯定也没有想到, 自己人生最大的劫难正在一年后, 张开血盆大口等待着他。

1988年, 冯仑还在国家体改委任职。1984年, 冯仑25岁, 他从中央党校毕业, 第一份工作是留校任教, 后主动要求到武汉挂职下放锻炼, 一年后返京, 因为既有理论素养, 又有实践经验, 冯仑参与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此时的冯仑专门研究意识形态。此项工作结束后, 冯仑进了中宣部, 后又进中央体改委下属的体改所。除了北京, 全国当时还有三四个省设有体改所。海南刚刚建省, 冯仑身先士卒, 主动请缨带两三个人去海南筹建海南体改所。临行前, 中央体改所没有开办费给冯仑, 就给了冯仑1万台彩电的批文作为开办费。

1988年, 海口。冯仑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一外贸公司老总。外贸公司老总拍出了30万元, 冯仑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那段时间, 冯仑整天开着海南省委借给他的破面包车, 跑遍了海南每一个市县, 一心想为海南发展出力。此时的冯仑还是满心的壮志凌云, 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还在进行艰苦和有成效的研究, 从童年起就有的指点江山、誓要为全世界受苦人民有所担当的豪情还在强烈地燃烧着这个男人。但可以想象, 理想与现实已经开始出现巨大的落差, 而这落差正将冯仑那火热的心残酷地冰冻。这一年, 冯仑29岁。

1988年, 潘石屹已经在深圳和海南折腾了一年多了。现在的"老潘"这时25岁, 毕业于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 本该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他, 此时已经和冯仑有所联系。冯仑创办的海南体改所编制120人, 40人是正式编制, 其余80人被称为改革编制, 所谓改革编制就是要自己养活自己。海南体改所因此自己办了一公司, 在深圳不如意的潘石屹已经南下海口, 做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但据说, 在当时, 冯仑的心思主要在改革上, 他没心思管公司和经营, 所以和潘石屹很少接触。

1988年, 黄怒波已经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到了处长职位, 这时候黄诗人才32岁, 1988年时32岁的处长, 又怀揣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凭, 其在仕途上的前程不可限量啊。在中宣部工作期间, 黄怒波相继出版了两本个人诗集, 一本是《不要再爱我》, 一本叫《拒绝忧郁》, 这两本诗集, 是他年轻时代的代表作品, 诗歌中充满了悠长的情感宣泄。这时的黄怒波怎么看也和房地产行业联系不到一起, 但人生就是这样莫测。

当今业界所认可的最富有、最低调、最神秘的朱孟依朱老板, 与前面几位相比, 在1988年朱老板怕就已经是最有钱的了。据说, 1980年代中期, 在老家广东丰顺县城, 20岁出头的朱孟依凭借着敏锐的见识、独到的眼光, 挖到了第一桶金。那时丰顺县城商业刚刚兴起, 不少人都去摆摊做生意, 朱孟依想:要是能够将摆摊集中在一个地方, 既热闹又方便。于是他去找镇政府, 提出由他出资建设商业街, 只要求将业主租金提成的一部分给他。他拿到了"订单"。1988年的朱老板29岁, 已然身价百万。值得注意的是, 朱老板的学历是已经提到的几位大腕中最低的, 可能是高中学历。

1988年, 福建商帮的重要代表人物许荣茂还在做着纺织品生意。许荣茂本质上是个金融家,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香港做股票经纪人, 积累了颇多经验, 并通过股票交易掘得第一桶金, 之后做纺织品出口——他的家乡就以此著称。许荣茂对外界回忆自己的发家历程时表示, 首先不否认在证券市场淘得第一桶金的说法, "70年代初, 我赤手空拳到了香港, 起先是靠证券交易获得最原始的积累, 但这笔钱绝没有外界传说的5个亿那么多。事实上, 我后来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实业积累起来的, 这就是深圳和兰州的制衣厂"。下一年, 他就进入房地产行业了。这一年, 许荣茂38岁。

现在上海滩最大的本地房地产企业就是绿地集团, 全年的销售量已经连续突破百亿, 其中主要是房地产收入。在1988年, 这家国企连影子都还没有呢。绿地的当家人张玉良正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住宅建设办公室任职, 正管单位盖房子、分房子。张玉良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房子盖起来, 盖的时候当然是用最少的钱把房子盖最多, 然后分给系统的干部。通过对比, 可以看到, 说了半天, 在1988年, 张玉良似乎是唯一的和房子打交道最多的业内人士了, 这一年张玉良32岁。

楼忠福现在折腾的天都城, 号称是中国最牛的卫星城, 自诩项目蕴含意义非凡。在1988年, 楼忠福34岁, 已经做了三四年东阳三建的经理了, 还处在包工头的行业地位上。在当时建筑业属于朝阳产业, 全国一片大工地啊, 那时候的建筑行业还不像现在混得这样惨, 动不动被拖欠工资、工程款、干活还得先垫资。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那永远拧巴着的眉头, 面部肌肉、筋骨分明, 态度永远桀骜不驯的任志强在1988年37岁, 正担任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建设部经理。任志强是1984年到华远的, 据说到华远不到12个月的时间, 就被关起来了, 在监狱里呆了14个月, 但没查出什么问题, 任志强也没有因此埋怨共产党。按老任的原话是, "出监狱第一句话, 是跟总经理说, 还是跟着共产党走;第二句话, 娘打孩子是应该的"。从老任的话中, 已经开始初步展示那众所周知的拧劲儿了。

1988年, 张宝全转业后刚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正跟着大名鼎鼎的导演谢飞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金钱、商人这些字眼, 31岁的张宝全还绝对不会将其和自己挂上钩。但估计也正是这时候积累的艺术底子, 让张宝全现在如此痴迷EVD (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 事业。

1988年, 一个22岁的青年带着自己19岁的弟弟, 已经在北京珠市口大街的一家小店卖了一年多的电器了。此前, 这兄弟俩在内蒙古做贸易, 但屡次上当受骗, 遂转战北京。这便是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黄氏兄弟初到北京时物色下的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 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 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 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 "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黄光裕以后说, 当时他们看中了家用电器作为"大件"在人们消费生活中的发展潜力。用于投资珠市口店的十几万元钱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产生的利润积累--但黄光裕并不愿言及此前都做过哪些贸易。

接下来讲的这位也是首富——杨国强。同辈呼其为"强哥";晚辈称其为"六叔";乡里用二手汉语叫其"Boss杨"。1988年, 杨国强33岁,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 应该正担任顺德北公社房管所区建筑队队长。据说, 杨国强24岁之前都是穷小子, 由此反推, 那33岁的杨国强已经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 1993年, 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竟能出资3395万元, 收购北建筑工程公司, 从此可以想象1988年, Boss杨绝对已经腰缠万贯了。和朱孟依、楼忠福一样, Boss杨此时也是包工头。

富力双子座"张力和李思廉"现在那也是行业内的顶级富豪了, 在1988年, 双子星还互相不认识呢。李生正经常来内地做生意, 经常往返广州。张生1988年10月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辞去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工作, 下海。这一年, 李生31岁, 张生34岁。

1988年, 祖国神州大地正是万象更新, 来自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同志们正在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这十六位地产大腕都还正处在人生、事业的开场阶段.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径造就了日后中国地产江湖的风起云涌。

1988, 中国地产江湖的初夜。

野蛮生长之外

冯仑出了本书, 书名就叫《野蛮生长》, 1990年到1991年, 在大时代的大背景下, 各位地产大腕们的状态就是野蛮生长。一个个就好像深埋多年的种子, 等到了阳光、雨露和空气, 便开始伸出枝叶, 向四周疯狂地扩张, 根基拼命地向下, 汲取营养和水, 柔韧的枝条将把一切阻挡物包围、缠绕、绞杀, 同时, 他们也正在别人的瞄准范围之内。

1992年, 冯仑带领潘石屹等6个创业兄弟写了本名叫《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书。外界的评论是:这篇文章是冯仑仕途报国走不通, 确立企业报国的宣言书。此书中, 冯仑六兄弟特别指明他们做企业不是为赚钱, 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 据说那本《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在当年感动了不少人。被感动的人中有个女孩, 名叫张欣。

《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本书的主旨实际上非常有意思。冯仑、王石这帮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很多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情结。从冯仑经商前的经历可以看出, 从政是其从小的抱负。冯仑对自己年轻时的描述是:"我从中学开始就醉心学先进, 立志寻找志士仁人。我在初中和高一的时候走过很多地方, 还给全国最牛的人写过信:到南京找钟志明, 那是"文革"风云人物;给黄帅写信, 黄帅不理我;之后又和朋友到上海, 因为上海建立了工人理论队伍, 我们想和他们讨论, 结果他们说我们是小孩, 不理我们。我一直有个信念, 就是要结交天下豪杰。"

再仔细看看冯仑的简历——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 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于西北大学, 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 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 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 著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等, 译著包括《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具有浓厚政治情结、救世情结的人, 非常有意思的人。

冯仑曾经这样说过:"蒙牛的牛根生请我们几个企业家去参观, 参观的其中一站是奶牛场, 当时看着工人给奶牛挤奶, 我就在那儿琢磨, 一直琢磨。其他那几个企业家看完了, 都准备走了, 就我还在那儿看, 弄得人家直催我, 我当时是在想, 母牛都在这儿挤奶, 那公牛都到哪去了?后来我专门问了牛根生, 牛总说, 好, 下次专门安排你看公牛。等第二次去蒙牛的时候, 牛根生专门安排我去看了种牛站, 大公牛, 优良品种, 一头非常贵。当地的养牛户都去种牛站配种, 配出来的如果是母牛, 全家敲锣打鼓, 因为奶牛赚钱多;生出来是公牛的话, 全家垂头丧气的, 公牛没奶, 这样配下来的公牛也不可能成为种牛, 等于是赔钱了。于是, 我又问, 这个种牛站都是谁经营的?答案是政府企业。这时我想到, 别看乳业竞争这样激烈, 已经这样白热化了, 但实际上它的命脉、这个种牛还是掌控在国有企业手中的。乳业是这样, 那么其他行业呢?"冯仑语毕。

看奶牛挤奶能看出这种境界的, 有几人啊?1992年, 这个很有意思的、33岁的冯仑想通了, 写了《披荆斩棘共赴未来》, 告别了仕途报国的道路, 开始确立企业报国的路线。这一年, 冯仑以及冯仑为代表的一批人, 开始正式认清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并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热情地投入到时代的怀抱中。

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你才能明白自己能做什么, 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些人总是对那个叫江湖的世界一如既往。或许是骨子里本就有的残酷与青春无法无天的叛逆。在现实的规矩与方圆里, 自己总与周遭的人显得格格不入。有些乖张, 有些躁动不安, 渴望激情, 细胞中弥漫着一种乱世情怀的旷野不驯。像极了《卧虎藏龙》里的玉蛟龙, 黄沙碧血中, 自有一种桀傲不驯, 每寸肌肤都鼓胀着欲望。

纵横捭阖的江湖高手

众多高手夜袭华山派, 存亡一线之间, 令狐冲灵光闪现, 改独孤九剑破暗器的剑法为夺人双目, 一招功成、应变迅速, 存华山派一脉。在江湖中闯荡, 必须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算是作秀, 也要做的煞有介事, 天衣无缝。

地产大腕中最善于作秀、对危机应变最迅速的当属潘石屹了。

博客点击火爆, 可以比美影视明星;自己也和文艺界常来常往, 偶尔还客串个影片;做房地产项目还经常有些文化色彩, "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项目完全为建筑艺术献了回身, "银子"花了不少、艺术氛围浓厚, 就是银子想回收遇到了困难, 结果被导演冯小刚评论此项目对潘石屹来说就是"冬天穿了件湿棉袄, 穿着冷, 脱了更冷"。

然而总体看来, 作秀的成功为潘石屹的商业运作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在2002年的"氨气事件"中, 更可以充分看到潘石屹的作秀、危机公关能力, 以及公司运作的透明度。

2002年元月26日, 潘石屹公司客户服务部张小姐接到来自现代城2号楼1008号房间陈先生的一个很平常的投诉电话, 称房间内有一股异味。当潘石屹派的各部门检查原因无功而返时, 业主又电话言异味有加重趋势, 并表现出不满情绪。2月11日春节后刚刚上班, 公司先后与国家环境保护研究所与北京医学研究院联系, 但前者言没有检测手段, 后者要检查出结果需要一至两个月。

进入3月份, 又陆续有四五户投诉房间异味现象, 情况似乎变得非常严重。潘石屹一边要求员工在事实查清之前不要外传, 一边积极联系处理此事。最后检查出是混凝土有问题。最后施工方证实是混凝土加的含有尿素的防冻剂在作怪。当天热以后, 由于气候的原因, 投诉氨气问题的客户迅速猛增至近50户。这50户有的联合起来在楼内散发传单、征集签名, 要向开发商索赔;有的已经请了律师, 要求磋商;甚至有的已经告到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要求处理。虽经过多次沟通, 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 都不欢而散。于是潘石屹决定:一是向所有受害住户表示道歉并接受住户退房;二是支付住户所缴房款的双倍利息。但有的业主以房价已经升值为由不同意"无条件退房"。

这时候, 潘石屹十分清楚:应该站出来澄清事实了, 否则, 业主不一定闹到什么程度。

2002年8月17日, 《北京晚报》首先刊登了"潘石屹向受损客户道歉"的文章。潘石屹在文章中首先对所有受损失的住户表示诚挚的歉意;其次, 他表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有一个公正的裁决;最后, 潘石屹向社会广泛征求消除氨气更有效的办法。

此文一经面世, 各媒体、电视台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城的氨气事件进行了报道, 现代城又一次成为大规模报道的焦点。一时间, 卫生防疫部门的专家学者论述氨气对人体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 律师们也从法律角度深入探讨了氨气事件的责任归属, 向潘石屹推荐环保绿色产品的厂家机构也络绎不绝, 甚至同样受氨气问题困扰的其他物业开发商或住户也打来电话关注此事的进展。

在现代城施工的时候, 国家并没有禁止含尿素防冻剂的使用, 因此本案是否具有追溯力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居室暂时不宜居住, 业主受损已成事实, 法律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裁决, 无疑将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北京朝阳法院就这件案子进行了开庭审理, 几经折腾, 但一直未能得到最终裁决。在通过媒体澄清事实并向受害业主道歉后, 2002年8月23日, 潘石屹又召开了有媒体参加的除氨设备公开招标活动, 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19家生产销售空气净化产品的厂家参与了这次招标会。安装了除氨设施以后, 潘石屹又向安装了设备的家庭补偿耗电费。这段时间, 现代城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媒体实时向社会播报, 这一半是因为媒体感兴趣, 另一半则是潘石屹想借机会再出镜头, 扩大宣传。

其后, 现代城又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前来领取新房钥匙的六号楼每位住户提出了绿色承诺, 向他们颁发了一张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出具的每户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的证明。潘石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每一位新入住现代城的客户, 都会得到由北京市最权威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 并且在下一个新项目建外SOHO出售时, 我们准备把这一承诺写进合同中, 目前我们正在和律师商讨具体实施细节。"之后, 潘石屹手捧着这个合格证明让记者拍照。第二天, 《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配有这张照片的大篇幅报道《现代城首推绿色承诺》, 其他多家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至此, 现代城的"氨气事件"最终以潘石屹得意的笑容而告收场。

对购房人来讲, 房屋产品质量问题, 这是关系到大笔投资的重要问题。但对开发商来讲, 事件一开始, 他很难快速认识到事件的影响面会扩大, 因为大量的投诉、问题经常是购房人与开发商一对一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开发商占有绝对优势, 这种地位上的差别就注定购房人很难讨到便宜、公道。但当事件迅速扩大的时候, 几十、上百位购房人共同面对开发商的时候, 开发商的绝对优势自然就消除很多了。从"氨气事件", 可以看到随着投诉客户人数的增多, 公司的反应、应对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在新的局势下, 由于开发商对最早出现问题的客户应付往往失利、拖拉, 这时很容易导致开发商停留在最初的应对思维中, 还是忽视问题的严重性。在参与人数增多、事件公开化后, 很多开发商的应对思维依然还停留在捂、遮、盖的低级手段上, 对相关问题不承认、拖拉, 最后导致冲突激化, 业主开发商两败俱伤, 危机公关能力超级差。

回顾"氨气事件", 潘石屹方面一开始也是对外界低调处理。当问题变大, 彻底捂不住的时候, 潘石屹的作秀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就体现出来了, 登报道歉、征集办法、设备招标、绿色环保, 一招接着一招, 化被动为主动了。最后还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会对这次危机的关注, 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和自己的知名度, 让"氨气事件"最终仍然是一个"事件", 而没有演变成现代城的一场灾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策划也罢、宣传准备也罢, 潘石屹公司的整体运作流程也是非常清晰的, 推广部门的能力、企业文化都是见得了光的, 这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有的企业关键时刻也想危机公关一下, 但企业内部太多无法见人的东西了, 不应变还好, 一应变一公开, 老问题没解决, 反引出新麻烦了。长期地、耐心地培养一个具有透明气质、具有应变能力的企业团队、企业文化才更是关键。

高手们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江湖争斗中展露绝对风华。每次华丽逆转之后, 总是会留下一地的赞叹。

未知的江湖命数

江湖的诡异之处在于不见其增, 日有所长, 看似平静的背后, 实则有汹涌的暗流。

从1999年到2003年, 过了几年好日子后, 一纸政策的出台引发了一场争论。各位地产大腕纷纷卷入此场风云, 有人看好后市, 有人谨慎行事, 大家争论、大家激辩, 理论、行动齐飞……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2003年6月5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的通知》 (一般称为"121号文件") , 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都做出了很多严格的规定, 该规定的出台在房地产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也是1999年之后好几年中, 主管部门针对房地产行业发布的第一个具有调控意味的政策;在该文件公布后, 一场旷日持久的房地产泡沫大论战拉开大幕, 激情上演;也是在该文件公布后, 新的、一系列的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相继出台;

同样是该文件结束了开发商无忧无虑大把赚钱的好日子, 此后他们的钱虽然还是没少赚, 但忧虑与日俱增;同时, 该文件以及其后各个政策, 引发了各大开发商对行业不同的前瞻、决策、对决、冲突!

面对此轮地产狂潮, 很多人都发出了有泡沫、泡沫有多大的相关言论, 立刻又有同样多的人反驳说, 没有泡沫, 就算有也只是一点点的观点。双方你来我往, 不亦乐乎, 出场论争人员名单不断扩充、意见不断花样翻新, 其实早从2000年, 或者更早的时候 (似乎可以追溯到鸿蒙初开, 有房价以来的文字历史) , 就开始了相关争论, 一直争论到今日。相关言论之多, 几乎可以用"罄竹难书"的本意了, 其中以在2004年到2005年的泡沫论战最为火爆。

2004年的时候, 当时还在摩根斯坦利担任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的谢国忠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份有关中国房地产业的报告。其观点是: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 这个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 中国也在其中。他预计, 在四种情况之下, 中国房地产泡沫会出现破裂, 它包括调高利率、出口降低、美元利率上升和物业市场供过于求。当时的谢国忠甚至认为, 中国迟迟未提高利率, 正是担心房地产泡沫破裂。

2004年10月, 由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牵头的课题组写就的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地产泡沫论并不成立, 中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在可控范围内。该报告的确是针对那些"地产泡沫论"者才出台的。国外某些机构只是根据一份数据报告或者是一种现象就将中国地产盖上了泡沫的帽子, 这是一种极端行为, 可能更具有炒作意义。

该报告坚持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局部过热并不等于泡沫经济, 房地产金融风险尚未影响到国家金融和经济, 而且基于目前不断上涨的需求, 陈淮博士甚至预言"未来十年, 中国房价还将平稳上涨"。

几乎同时, 一份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完成的房地产业调研报告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参与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表示, 就他个人的观点而言, 房地产泡沫现象确实"比较严重"。随后,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认为, 中国房地产已经出现了泡沫, 这从房价的快速增长就能看得出来;而且, 房地产投资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许多开发商还在大规模地圈地, 许多不是搞房地产的公司也纷纷挤进房地产,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业的危机。

2005年1月,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认为, 这几年中国房价比欧美国家平稳, 即使真有泡沫, 我们也是最小的;从自身发展看, 由于前五六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房价涨幅的2倍, 平均房价收入比, 不仅没有上升, 反而下降, 也就是说这几年居民的购房能力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从房价和购买力两个角度看,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是"干瘪"的。

2005年, 地产大腕、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多次表示, 整个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是下降的。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意味着"泡沫", 而是表示需求的客观存在。另一位地产大腕今典花园董事长张全宝同时也表示, "中国的房地产即将崩溃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投资规模加快是正常的, 而目前房地产的发展前景良好, 尤其是商品房市场, 崩溃不太可能。

……

该场争论中还有很多真知灼见和废话, 未来会怎样?现在不好说。但现在是怎样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2004年放言中国房地产将在几个月内泡沫破裂的人士, 已经换了工作。各地的开发商还在继续大把赚钱。有关泡沫的论争还在耳边回响, 不过换了争论的面孔和说词。只有你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三年前, 如果投票于反泡沫阵营, 并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房自用或投资的话, 已然心情愉快、笑看风云、收益丰厚。两三年前, 如果听信了泡沫观点, 毅然等待房价泡沫破裂再动手的人群, 必然欲哭无泪, 眼睁睁地看着房价如精力充沛的野马绝尘而去, 自己空拿着缰绳, 在马蹄扬起的尘埃中叹息, 两年前, 还够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呢, 现在也就够买一个50平方米的了。

2005年1月, 泡沫方的主将谢国忠说了一个小故事。谢国忠说其上海的一位同学向他抱怨道:去年十月份, 读了他那几篇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泡沫"的研究报告, 从那时起, 就再没有倒卖房子了。其后的房屋价格却一直往上蹿, 因为谢国忠, 少赚了20%的利润", 该同学在2004年底不得不雇了七个人排了七天七夜, 终于买上了三套房子。2007年1月, 辞职在家的前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分析师谢国忠继续预言:由于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房价下跌拐点将在2008、2009年显现。如果, 谢国忠在有生之年, 继续坚定、坚持地看空中国楼市的话, 相信总会碰到房价下跌的时候。毕竟, 市场经济下, 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

你, 陪他等吗?

中国地产往事是讲不完的, 波诡云谲的地产江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无论黑道、白道, 最终成就的是就大道;真实也好、虚幻也罢, 一同角力破解财富密码。真正的江湖搏杀, 在你我的眼球之外, 无论看客是否明白, 那个江湖一如既往的真实存在着。

所谓的江湖理想也终究不过是理想, 戾气过重, 急功近利。其实自己也就是江湖中一个孤独宿命的载体, 不能颠倒众生, 依然需要救赎, 所以至今期待着盖世英雄的出现。

时光匆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篇3

那些人……

◆马云:走到风口浪尖

支付宝股权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风波,一方面,有人认为马云违背了契约精神,另一方面,由支付宝事件也引起了一场VIE风波,一度引起互联网界的恐慌。而后,淘宝网大幅提高技术服务费,且该费用将与营业额挂钩,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曾经是中小创业者福音的淘宝网,突然提高门槛,那些竞争力不足的商家经不起这样的变动,生存难题骤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对马云失望,从支付宝转移事件,到淘宝商城事件,一步步把马云拉下神坛。虽然,阿里巴巴[8.21 7.88%]大集团仍然是国内电子商务界目前其他同行不敢高攀的神话,但从这两事件中看出,马云2011年并不好过。

◆乔布斯:震惊世界的“逝世”

2011年10月6日,苹果董事会宣布前行政总裁乔布斯于当地时间10月5日逝世,终年56岁。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他改变了音乐产业,改变了电脑产业,也改变了电影产业,他每一次创新都惊动着整个世界,做为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的CEO逝世,无疑是科技行业一次重大的损失。作为苹果灵魂级的人物,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崇拜者,乔布斯在生前在国内各大网络媒体都有一席之地,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以头条的形式进行了报导。

◆雅虎CEO巴茨:强悍女强人的懦弱退场

2009年,巴茨从雅虎得到的薪酬高达4720万美元,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2011年9月初,被雅虎解雇。巴茨作风强硬、思维敏捷、言语犀利。在硅谷,她以爱爆粗口而闻名。然而,她又是一位人性化的管理者,以“帮助他人成功”为己任。许多分析师把她看作是拯救雅虎的希望。但其最终没能给雅虎带来更好的变革,在她任职的32个月中,一直没能使雅虎董事会满意。虽然她通过削减成本提高了公司利润率,但却没能使雅虎的收入有所起色。而外界认为支付宝股权转移是根本的导火索,她最终没有做到任期2013年,提前被解雇。

那些声音……

◆职场人纷纷呼吁加薪

2011年,CP居高不下,物价上涨,职场人的荷包不断缩水,职场人纷纷呼唤“要加薪”。年初各地就纷纷传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消息。与此同时,企业也均表示要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等待遇。据《2011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89.0%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加薪。

那些事……

◆百思买关闭9家内地门店

2月22日,百思买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将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百思买门店。公告称,百思买公司对中国的战略焦点将重新聚焦在具有营利性的零售平台的发展上。据悉,善后方面,百思买承诺对员工进行“N+1+4”的补偿。“N”是指工作年份乘以年薪;“1”是违约金,即1个月的工资;“4”则是另加4个月工资数目的赔偿金。

◆酷6、高朋网等国内外企业裁员不断

5月18日,酷6网宣布,为了压缩成本提高效率,酷6裁员20%。今年7月,窝窝团被曝裁员100多人;8月18日,高朋网开始对上海分公司的编辑部门裁员,当天就有将近60人被裁撤,目前的裁员总数超过400人……而国际上,继索尼和飞利浦之后,日本松下公司决定缩小彩电部门,裁减相关员工逾千人;诺基亚日前已经完成了与工会关于裁员问题的谈判。截至明年底,诺基亚将在此前裁员1400人的基础上继续裁员300人,使裁员规模达到1700人……2011年,国内外裁员消息不断。

◆《社会保险法》7月1日正式实施

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政策。参保人员反映,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亮点较多,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多方便。如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皆可转移;职工因工负伤的费用报销范围扩大,医疗费用可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职工未就业配偶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单位不缴费将强制划拨或申请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财产;缴费不足15年可延期缴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由于这部法律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因此,被称为“民生大法”。

◆发布《关于规范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

5月底,上海市发出《关于规范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要控制派遣规模,逐步降低比例。当前,规范劳务派遣有三个工作重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即“三性”岗位)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劳务派遣员工参与民主管理问题。为此,上海将柔性过渡,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措施。

那些数字……

◆3500元:个税起征点惊喜上调至3500元

2011年,让职场人最为惊喜的消息莫过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正,将起征点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至35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5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3500)×3%-0=45(元)。

◆1280元: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80元

2011年,中国有30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省份的调整幅度都在10%左右,一些甚至达到25%以上。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120元调整为1280元。其中加班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交通等各种补贴等不作为月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单位应按规定另行支付。上海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9元调整为11元。

◆13%:今年上海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平均13%

2011年上海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平均线为13%,上线为18%,下线为6%。有关专家指出,6%的下线是基于物价增长等因素确定的。

那些词……

◆裸辞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重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快乐和追求,不甘愿为了薪水、职位去当“拼命三郎”,今年“裸辞”盛行职场。所谓裸辞,就是还没找好新的东家,索性辞职,毅然离开。

◆微博控、微招聘

伴随着微博的风生水起,诸如微博管理员、微博推广员、微博培训师之类的新岗位受宠,微博招聘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招聘形式。很多企业已经设立了官方微博并通过这个企业微博帐号发布招聘信息和网友互动之外。求职找工作的朋友们也纷纷注册了个人微博来实时关注企业招聘动态。

◆职场木乃伊

部分职场人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变得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犹如“木乃伊”,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

◆拖延症

本来规划好今天下班之前完成一份文档,可迟迟不想动笔。不是没时间,而且不着急,心里总暗示自己再等会儿,等会儿。据调查,有“拖延症”的职场人士不在少数,并且在职场人群中盛行。虽然“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

匆匆那些年散文 篇4

匆匆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了花季,迎来了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我们一起迎着海风,走在沙滩上,深浅不一的脚印一对半,浪花一朵朵抹平了那一对半脚印。

阳春五月,我们一起骑着单车,你坐在后面背着一大推零食,大声歌唱,我对你说,璐璐,你不要唱了,我们已经进山了,别把狼找来,不然,你我都会喂狼的,你却说,我瘦瘦的,狼也看不上眼,要吃你一个就饱了。

外面飞舞的大雪,你不带手套,不戴帽子,顶着大雪堆了一个雪人,胸前写上我的名字。看着鹅卵石眼睛,胡萝卜鼻子,没有耳朵,非常难看,我就说,那是我吗,我就这么难看啊。正说着,你又在雪人后背上做了一个小雪人,背上写上你的名字,告诉我,要我一生一世都要这样背着你。

你实习去了广州,十个月,所有的东西都办齐全了,签字就可以留在那个医院了,你说你想我了,就回来了,留在这个中心医院了。早上六点半你必须要起床,可以你却每次都不愿意起来,要招呼你几遍,你每次都是说,我要嫁给床,天天和它在一起。

看着表,下午1点了,电话还是没人接听,一定是你夜班回来补觉进行中,5点了,迷迷糊糊的起来了,看着外面天又黑了,才觉得肚子还是饿的啊,看看冰箱里,除了几个冰糕,没有一点能吃的,你打电话告诉我,饿了。没有吃的,我说,赶紧下楼去买,你说7楼,太高了,还是睡觉吧,睡着了,就不饿了。听得我,一点办法没有。

江边一起看雾凇,北山一起等钟鼓楼,冰雪大世界里打滚。

我们曽拥有过的快乐和惆怅,就像是月色下一株树的影子,被风摇曳成深埋在心底的诗。你说喜欢在月色清辉的夜晚去想一个人,喜欢在安静的时候去想一个人,喜欢在自己经历波澜后去想一个人,能够想着已然是种幸福。我想,你会感知的,你一定会感受到我想念的存在的。廊檐下,你亲手折叠的风铃在风中叮咚,你听到了么?

转眼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你现在身在何方,岁月的颜色,被理想涂过了多少遍,红的,绿的.,黑的,黄的,白的,还是多彩的…………

或许我等待便是选择,我知道,等待就是一个借口,是一种我对你心灵的期待,十年,十年是什么颜色?

有人说,等待是黄色,明亮,耀眼,多姿的。

有人说,等待是红色,充满激情与希望。

有人说,等待是绿色,生命暂放的春天。

有人说,等待是黑色,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眼前

有人说,等待是白色,洁白无瑕,纯净

有人说,等待是多彩色,五颜六色才是人生

我说,等待是淡淡的,无色无味的。

十年,匆匆那年,我对你说过淡,是你的真味。淡淡的花香,淡淡的月色,淡淡的山水,淡淡的云烟。我是喜欢淡淡的,喜欢淡淡中品味,淡淡中思索。在淡淡中勾画那一抹馨香,一份思念,一份眷恋。淡,不是寡淡,而是淡中有味。如那淡淡的禅境,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隽永。

你如一本书,我读到无字。你如一杯茶,我品到无味。淡淡的阳光,淡淡的风雨,淡淡的馨香,淡淡的心境。

你曾经说过,深谷有深谷里的乐,闹市有闹市里的乐,在深谷里也绽放,在闹市里,仍盛开,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职场规划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篇5

一、那些年

A、业绩之高 从的销售额2亿元,到的5亿元,的10亿元,再到的18亿元,在整个化妆品行业,BW公司都堪称是个奇迹。

B、人员之多 生产员工超过千人,办公人员由原来的几十人,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到一百多人至四百多人,部门也达到了三十几个;另外,还设有两个分厂,一处有六七十人,另一处有三百余人。销售团队更是遍布全国,保守估计都有七八千人,整体算下来,这个企业人数就是一个万人的大部队。

C、规模之大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南海的一个小工厂,到本世纪初的自建厂房,成立了BW工业园,洗发水日产量近200吨,沐浴露20-30吨,局油膏20吨,牙膏3-4吨,护肤品1-2吨。在一楼广场的位置,每天有300-400个1吨小贮罐,20个10吨不锈钢中贮罐,10个30吨大贮罐在进行物料周转,送原料的大供应商,每天早上从外市驱车赶往工厂送货,周转着几百个220KG的AES、CAB等原料的桶,送包装的供应商也是每天从早忙到晚,两个货物电梯从上班至下班,从来就没有停止使用过,有专门负责电梯上下的师傅,在那里控制开关。车间的生产流水线,每层楼都有十几条,为了节约成本和保证包装及时供应,还专门设有洗发水瓶子的注塑、丝印等车间,每天二十四小时(两班倒)的生产瓶子,袋装洗发水车间,有20台机器,同样是24小时两班倒的生产。送货的加长大货车,有10台,从早上上班忙到晚上下班,不停地将做好的产品运往指定的发货中心。

D、部门之多 来的第一天,就感觉自己到了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部门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说你不是什么重点人物,估计是没有多少人会认得出你的。饭堂里供应着三餐伙食,有两班人马分批负责(车间、办公室),车间的标准是两菜一肉,办公室的标准是两菜两肉一汤。每天早上的时候,都会有专门负责运输肉菜的公司送货上门,上班后,我们最经常听到的声音,就是从饭堂里传来的一阵阵杀猪的惨叫声,的确,上千人的伙食供应,每天至少需要两到三头猪的呀,所以,饭堂师傅们都是自己亲自上阵,买回生猪进行宰杀。说到中午吃饭排队的场景,由于工厂比较多,所以需要分几批下班,每次都可以看到队伍是从饭堂里面,一直排到操场外面,足足有百米长。所以,我们部门的人通常都会提前十分钟下班,去排队,不然的话,去晚了可能就是别人吃饱了,你还没排上队,呵呵。

E、工作之重 我当时是在品管部工作,虽然人员分配已经是很细了,但实际上算起来,工作量还是非常之大的。部门有二十几人,被分成了早、中、晚三班(穿插),分为原料、半成品、微生物几大块,每一组当班的同事也就2-3人,每一班的工作半成品有40-50个洗发水、10-15个局油膏、5个护肤品要检测,原料有15-20个品种,微生物是重点项目每次不少于100个批次的产品要检验,再加上每周两次3个出水口的水质监测,从1楼到6楼各车间的空间环境监测,以及半成品成品抽样,可谓艰辛。

二、那些人

F、W总 提到BW公司,首先就不得不说到W总这位女强人,她是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工作最忙碌的人。曾听有同事说,她可以一连开三天的会议,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而且还是过年从家回来刚下飞机,和她一起共事的人,都不得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她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20岁(20的时候)在国外留学,女儿5岁由一位高素质专职保姆带。有一回她女儿来公司参加一下活动,进门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推门而入,说了一句让全场人都震惊的话:“给我杀!”真可谓霸气十足。由于工作非常忙,W总在怀孕(快40岁的时候怀上女儿)近七个月的时候,还亲自出马坐飞机,去外地给市场精英门进行业务培训,女儿刚满月,就再度回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也难怪C龙大哥第一次见到W总,握手时候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女强人。”我与W总算起来有过三面之交,第一次是刚进公司一个多月的时候,刚好是圣诞节前夜,我用笔和纸给W总写了一封有关于公司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信,足足有三页纸。那一年,我刚好24岁,本命年,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那么大的勇气,敢给这位算得上是中国化妆品行业老大的老总写信。那时的BW公司已是人才济济,本料生一把抓,研究生也有十几人,我在这里真可谓是不足挂齿的小兵一个。但我相信W总还是通读了我的信件,虽然公司人才多,但本部门却并非如此,我在当时的部门之中,无论是学历还是经验,都算得上是比较丰富的。第二次与W总的正面交道(她平时工作忙,而且重心主要在销售,做为技术、品质人员几乎没有机会与她见面),那一天,W总提出要与各部门来的一些新员工见面(还是特地选了一些部门代表去,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而我,有幸被列入了名单之中。那天下午,宝洁,联合利华,蓝月亮销售人员(离职后跳槽过来的)来了不少,W总听着他们一个个的自我介绍,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他们探讨,像我们这些后方部门人员,也许她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去面对,因些,那天下午的见面会,我只是过了一回见W总的隐,没有真正与她交流。第三次,是我来公司近一年的时候,公司要求各部门进行一次述职,(在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之下,W总开始意识到产品品质的重要性了),而那一天,W总也亲临现场,听我们部门的述职演讲,这一次,也是我来公司的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与W总面对面。我用标准的普通话,不修饰的PPT(许多同事都采用了彩色文字、图片展示的形式),平缓的语调,做了五分钟的演讲报告。在述职演讲的最后,我还朗诵了一首自己亲自创作的诗,做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BW公司及W总,也许是这首诗,为我的演讲增色添彩。《BW献礼》霸气冲天山河远,王者风范入宫殿。陈年秘方惊叫绝,启动东方新明月。源远流长溯渊源,万象更新今飞跃,华彩人生续新篇。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述职演讲,让我成为了品管部的一名负责人。

G、W菲 做为Z风、BC堂品牌的代言人,让不少菲迷们心动不已,因为大家都知道,W菲自从与LY鹏结婚生下女儿之后,几年都没有出来露面了,演唱会、广告都是拒绝的,甚至于2008的北京奥运会,她也没有去献唱。然而,这位天后级的人物,却还是让W总给‘请’了出来,做了品牌形象代言人,之后的2010年,W菲便渐渐在春晚、个唱会上有了更多的露面,也开创了她个人事业的第二春天。

H、W经理 他是W总的弟弟,负责工厂生产这一块,职位是总监。在BW工作了许多年,经历了起起落落,也曾经两进两出(自己出去开过化妆品厂、纸箱厂)。工厂管理方面,他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也许是因为亲戚的缘故,W总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干预,也因此,让这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了许多历史上遗留下的问题,无法去根本解决。

三、那些事

I、罢工事件 有两次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罢工,一次是20的时候,JG分厂那边的工人,因为不堪连续一星期每天16小时的上班时间而罢工,听说生意好的时候,工人工资可以拿到3000-3500元/月,相信在这个行业都是少见到的;另一次是总厂一楼生间发生的罢工,原因是因为公司提出要降低工人的工资,引起了大量老员工的不满,这次的罢工也影响到了三楼、四楼的员工,那两天,几乎处于停止生产的状态。事后,工人的工资还是逐步的降低了,采用了去掉一部分老员工,更换一部分新员工的方法。因为即使是降了工资,BW公司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同行业内还是居高地位的,所以,每次有招聘信息在工厂门口粘出,就会引来周围上百甚至几百名前来应聘的人员,一大早排着长龙队伍,在BW工厂门口等待面试的机会,因为对于外界而言,这个工厂,还是个香饽饽。我经常在上车间洗手间的时候,见到许多工人,年青的手里玩的是最时尚的手机;年纪大一点的穿金戴银,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许多工人是两夫妻在BW做事的,干了几年就在家里的乡下盖起了自己的楼房。

J、香港上市 很清楚的记得,BW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时间是2009年8月份,那一年,喜事连连,W菲代言的Z风产品隆重上市,大型广告牌竖立在BW国际集团几个大字下面,特别的显眼,引人注目,因为BW工厂门口正对着一条新修建好的高速公路,很多经过此地的人,远远的开车就能见到这一块醒目的广告牌。同年,BW大酒店也正式启用,公司部门办公人员迁往酒店上班,听说还是四星级别的呢。股票上市,第一天就取得了17亿元的好成绩,无疑在化妆品行业都是个奇迹,一个神话。记得那一天,C董、W总是坐着600万的劳斯莱斯到工厂来的,转了一圈,随后便驱车赶赴BW大酒店进行剪彩庆贺活动。当时,我们的心情的公司总裁一样,都是喜悦、兴奋的,仿佛看到了BW公司美好发展的未来景象,厂门口外摆放的两只威武的狮子,也戴上了鲜红亮眼的丝绵彩球,分外显眼。

K、二WW事件 2010年7月,对BW公司当时在职的每一位员工而言,都将会是无法忘却的岁月,因为就在那时候,新闻里传来了BW中药洗发水含有二WW致癌物质的消息,很快就在业界引起轰动,在全国老百姓心中,也引起争议。一时间,消息漫天飞,事件不断传播,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W总,投向了BW工厂,投向了BW品牌。

那些年那些事经典散文 篇6

清纯花季的岁月,我走出了快乐的校园,父母让我继续去上学好好读书,苦口婆心利害关系讲得头头是道,但我义无反顾是一颗拒绝的心。亲戚朋友说,你家是不是支着锅子没米下了?在他们的一声声惋惜下,我还是没有回头,因为当时我们学校毕业后,父母有工作吃细粮(每月到粮店买粮)的家庭,孩子们都要到农村插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的到农场去,给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免插指标”,县里给分配工作,当时听说是最后一年了,为此我的眼睛就盯在这个名额上。不想作费了这个让人羡慕的名额,我和几个同学都选择了工作。

同学们有的分配到公社的信用社,有的到乡下供销社当了一名售货员,母亲说:“咱可不要和经济(钱)打交道,当一个工人最好,说上班就上班,说下班就下班。”我就分配到新建的针织厂。

由于是新建的工厂,这里是织袜子,人员设备需要完善,我在家里天天等待着、盼望着上班的日子。每当路过厂的大门口总是停止急匆匆的脚步,望望工厂里面的动静,幻想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那一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烤着大地,那是1979年的6月20日,这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我带着美好的心愿,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带着一颗不成熟的心,走上工作岗位,步入了社会的这扇大门。

我和相约的同伴玉兰、晓萍手拉手早早地到了大门口,脸上带着几分羞涩和腼腆。我们一起分配的20多个人,大部分是女青年,只有几个男青年。大家陆陆续续聚在工厂的`院子里,在一个人们都叫刘师傅的中年人的安排下,我和玉兰、晓萍还有一个叫翠梅一个叫改弟的,我们四个人被分配到一个车间,叫缝头车间,其余女青年分到织袜子车间及其它车间。

我们车间是两间正房,坐北朝南,两扇黑色的木头门子,显得非常简陋,有四个比我们大的姑娘,我们都叫她们师傅,带我和晓萍的师傅世华,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白里透红的肤色,人见人爱,性格开朗,对我们工作认真严格但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还有一个师傅叫丽鲜和艳萍说话轻声细语,笑眯眯的,让人一看就是一个大好人。车间主任一斌是风风火火的性格,有时对我们有点严格,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我们的工作就是缝袜子前面的那一条缝,工厂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白色的工作服,一上班我们就武装起来。

我们车间是一个女儿国,大家都爱美,我们每天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车间的墙壁上挂着一个镜子,一有时间就照一照,工作得忙忙碌碌,没有影响了我们一颗颗快乐的心。当时在那火红的80年代,在机声隆隆的工作中,我们高兴了就唱歌。晚上有时上夜班,我们每人买八分钱一个干面饼子一边工作一边吃,这就成为最幸福的事了。

人常说:猫走了老鼠就反了,师傅们在我们还有一些拘束,她们一走,我们几个人随心所欲地唱歌、开开心心地大笑。我们叫翠梅二姐,她从农村长大,她给我们唱的“开花调”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她得针线活做得非常好,还教我们把自己的工作服上面绣上自己的名字。我们在一起打打闹闹,有时为了一句话我们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有时为了一句话话不投机我们都在生气,但不一会儿和好如初。不管如何我们在工作中都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上班是辛苦的,但我们有一颗快乐的心。

我们有时盼望放假,盼望一起去看电影、看戏。我们在放假期间,在核桃沟的大场里一起学习骑自行车。

我们还盼望着每月21元的工资。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成长,在一天天熟悉着这里的工作环境,熟悉着一个个透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由于工厂里女子多,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就像是穿梭在工厂里的一只只花蝴蝶一样,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从欢乐的校园,到沸腾的工厂,从一个幼雏的学生转眼变成一名工人,虽然我在这里只有短短的四个春秋,但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写下了友谊和快乐。

那些人那些事 篇7

本来,头脑简单心无城府的我特别能睡,一躺下去便呼呼大睡。大学时期,一次下午临时增加讲座,因为睡得太香,舍友连催三次没催醒,大家手忙脚乱漱口洗脸杯子脸盆磕碰作响却浑然不觉,等到大家听完讲座回来作大惊小怪状,才悠悠醒来。得知缺了一个下午的课,惊出一身冷汗,幸好只是一般讲座,才得以蒙混过去。

自从儿子小鲁呱呱坠地,过去有规律的作息全被打乱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中午还是三更半夜,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毫无商量余地。睡意再浓也得硬撑着,即使小鲁睡着了,也打好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防止他一觉醒来头一扬撞到床板,同时得手脚麻利地把尿湿的尿布换掉。好不容易把他哄睡了,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偶尔还会在睡梦中自得地笑一下,听着他均匀的鼾声,竟睡意全无。痴迷地端详着小家伙,心中便生出无限柔情和满足感来。等到眼皮渐沉,昏昏欲睡,小家伙又已醒来,新一轮的战斗便又开始了。睡,充其量是醒着睡。第二天,梳齐头发,抖擞精神按時去上班,丝毫不敢懈怠,绝对的同工同酬。

突然间明白了一些道理:为什么女人三十豆腐渣?为什么再温柔的女人也会变得咄咄逼人?为什么以前从不拖泥带水如今也会整日罗罗嗦嗦?

有时想想,何时成了铁打了,这样的日子还要熬多久?

毫无牵制地大睡特睡,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单位有公差任务,要到外地逗留两天,欣然应允。心底暗喜,这下终于盼来一觉睡到天亮的机会了。

下榻的宾馆舒适整洁,洗了个舒服澡,优哉悠哉躺在席梦思上,望着天花板出起神来。小鲁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妈妈而无法入睡,会不会因此而折腾家人?小鲁习惯隔一段时间喝点白开水,喜欢大人轻轻抚摸他的头他的背,喜欢听着费翔的歌手舞足蹈……小鲁还那么小那么小,需要大人的呵护,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思,但当妈妈的没理由不明白他……从未失眠的我失眠了。

我终于明白,小鲁,已经成了我永远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注定都要牵肠挂肚。有了这一牵挂,便觉得生命沉甸甸的,充满朝气和希望。

窗外,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朋友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谋面的曾经的同事,翻箱倒柜找了老半天,终于找出他的电话号码,记在一本陈旧的笔本上的。按照号码拨打过去,听到对方“喂”的一声后,我一阵惊喜,报上姓名,刚想着好好叙叙旧,紧接着就听到电话那边问了句“有事吗?”我一时语塞,说了声“没事”,就赶紧挂掉电话了。

这位曾经的同事,我私底下把他从“朋友”的概念中删去了。如果心存芥蒂,还何能成为朋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心无旁骛的。即使离题万里,不关他事,也可耐心倾听,只为缓解对方一点愁绪。只是,在功利性无处不在、生活节奏紧凑的当今,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去听一堆无关痛痒的话,算是一种奢侈吧。但就是这种奢侈,因为是朋友,可以肆意地挥霍。再忙碌,只要有心,总可以挤出时间,留给你想给的人,留给你想做的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随时可以打趣逗乐的。不用瞻前顾后,只管嬉笑自如。可善意数落对方的短处,光明磊落笑谈对方长相上的小缺点,对方坦然接受而不觉心酸。谈笑中,愉悦的气息,从四面围笼上来,如甘如怡。揭底糗事,换来哈哈大笑。甚而不惜把自己的小缺点放大,只为气氛更加融洽。再挖苦,只要无心,总可以当作笑资,一一笑纳而不显尴尬。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时时替对方着想而不要求回报的。即使长时间没见面,也不显得生疏,因为他一直在那儿。难得一遇,毫无隔阂,熟络如初。宁愿自己被误解也不将过错往对方身上推,再多的解释也是苍白的,那就让时间去消融,最终豁然开朗,彼此更加信任。再委屈,只要有意,总可以留住坚实的友谊。

我社交能力低,朋友寥寥。有时很想找个人说说话,搜寻记忆,往往却一时无从找起。长长的电话通讯录,翻过来又翻过去,犹豫再三,最后作罢。

而一些渐行渐远的过往,在这时突然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刚参加工作那年,得知下乡到的村子有老同学在教书,就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看望他。当我来到那所偏远的学校,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校园兜着圈子时,听到背后响起了声音:“朝霞,你怎么来了?”我一阵惊诧,转回头,竟然是老同学,手里夹着书本,正快步朝我走来。我诧异于多时不见,他怎么会从背后看出是我来。老同学眨着狡黠近视眼,嬉笑着:“我这儿荒山野岭的,常年看不到一个来客,这样气度不凡,不是你还能是谁?”老同学的话真受用,听得我心花怒放。当时我紧跟当年比较盛行的装扮,高腰裤束着宽松衬衣,自信身形还算高挑。在自行车上兜圈时,衬衣被风吹得鼓鼓作响,头发高高扬起,自觉气宇轩昂,自我感觉良好。被这么一赞,更是飘飘然了。那个下午,在愉快、轻松中畅谈,只觉阳光明媚,时光美好。

在省委党校理论班学习,准备论文查找资料时,没少打扰在一所高校工作的小陈老师。临毕业时,想着向他表示一下谢意,于是几个党校的同学分工合作,一大早到菜市场买了菜,在宿舍就着简陋的工具蒸煮炒了几样,像模像样摆了一小台。小陈中午过来了,几个人在逼仄的宿舍,吃得特别尽兴。小陈连喝了几大碗汤,直说“好喝”,其实也就是普通的排骨萝卜汤,不过确实是熬了整整一上午。酱油鸡被横扫精光,只不过也是市场上现成买的。一条清蒸鲫鱼,小陈赞不绝口。散席时,小陈摸着肚子夸张地说:“太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了,虽然打的费可能比你的一台菜还贵,但值了!”我一愣,猛然醒悟过来,小陈为了赴这个小宴,打的绕过半个广州城,等下子还得绕半个广州城回去。浓浓的友情弥漫开来,一直延续到如今。

中学时代,要好的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串门。一个下午,我和湖一起做完作业后,湖请我到她家赏花。看着她家满阳台怒放的鲜花,我流连忘返,沉醉于花香中,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湖提起,她的父母可能会很晚才回家做饭,不过中午还剩下半锅芋头饭。她揭开锅盖,两个心无城府的女中学生,探头对着饭锅,用手抓起夹杂在冷饭中的芋头,你一块我一块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嘻嘻哈哈打闹不停。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喷香的芋头。而从湖家里带回来的种子,后来也让我家阳台长满了鲜花。

nlc202309040106

纯粹的朋友,不用为见面穿哪套衣服而發愁,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相不雅而拘谨。自在、坦诚地在一起交谈、聚餐,时间悄悄飞逝滑走。到分别时,虽意犹未尽,也不拖泥带水,因为彼此心照不宣,相信下次的相聚也不会太远。

因为朋友,不再孤芳自赏;因为朋友,对生活心存感激。一个回眸,一句暖言,一个笑靥就够了。得一真正朋友不易,不知不觉中又会轻易失去,焦灼而悠闲。不必担心朋友从身边走过,只要走近,就能认出来,最终成为视线中越来越清晰的风景。

爸爸

在我的心目中,最尊重的人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通干部,中等个子,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正是这副眼镜,许多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都叫他“眼镜张”。

我佩服爸爸,是因为爸爸有丰富的学问,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而且可以背诵许多古今中外的的诗词。记得小时候,他教我们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边念边给我们分析,那种摇头晃脑而又饱含感情的天真相,至今历历在目。而每逢节日,趁着我们高兴,他总爱变换着题目来考我们。这时,我们家就充溢着和谐的气氛和笑声。

爸爸对我们是这样的慈爱和严格,对他自己也从不疏忽。每天上班前,他总爱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齐齐的,然后穿上袜子,又在那本来就很光亮的皮鞋上擦几擦。他随身的公文袋里总有三件宝:笔、稿纸、香烟。他似乎对香烟特别感兴趣,烟抽得十分厉害,我们劝他少抽一点,他却说香烟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时为了赶出一份工作总结,他就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来熬夜的。夜深人静,传来爸爸不停的咳嗽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第二天,准会发现他瘦削苍老了一圈。

爸爸忙于工作,很少干家务,但又不忍心看着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每每看到妈妈操劳,他总爱抢着帮忙,而又总显得笨手笨脚,结果是瞎忙一阵,弄得自己气喘吁吁。有时候他买菜,妈妈问起菜钱,他总是说:“不贵不贵,吃就是了。”我知道,爸爸买菜向来不讲价,也不懂得讲价。这自有他的一番哲理:“讲价花去那么多时间,而时间又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他还说:“农民辛辛苦苦种菜,辛辛苦苦挑到市场卖,要赚就让他们赚一点吧。”

唉,爸爸!

我眼中的爸爸。是沉着而乐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的一句口头禅。我认为爸爸是最坚强的,然而有一次,我看到爸爸掉泪了。那是我们全家得知外公因病去世的一个阴暗的中午,当妈妈讲起外公弥留之际直唤爸爸的名字时,爸爸静默了几分钟,然后低下头,用力摔一摔头,接着用一只手把头发一拢,猛地抬起头。他嘴巴微张着,粗粗地喘气。我知道,爸爸在竭力地控制自己。但他终于摘下眼镜,不停地擦流出来的眼泪。我轻轻地帮他捶背,却不懂得用任何言语去安慰他。他别过头去,重新戴上眼镜,却一个劲儿向我摆手:“爸爸没事的,没事的!”

爸爸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却总爱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第一次离家到外地读书,开始各方面还不习惯,假日我总往家里跑。记得一次误了晚班车,须得第二天一大早乘车赶回学校。早上五点钟起床,爸爸不知何时已煮好鸡蛋汤,晾在一边。吩咐我吃完之后,他决意要送我上车。路上冷冷清清,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清楚地听到我们踩着马路的脚步声。我当时带着一只沉重的行李袋,爸爸固执地要帮我提,我坚持一个人提。最后我们每人提一边,我却觉得手头越来越轻,原来爸爸慢慢地抬高了他那一边。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到了车站。上了车,我叫爸爸回去,他好像没听到,站在车窗外,不停地重复那已经叮咛多遍的话。车缓缓开动了,透过车窗,我看到路灯淡淡光芒下爸爸模糊的背影,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如今,我已上了大学,爸爸也日渐苍老。但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这样的年轻、可亲。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我的母亲,长得瘦小端庄、白皙秀气。母亲勤劳、节俭、宽厚,我一直坚信,我现在勤俭到接近吝啬的特性,一定是耳闻目睹,得到母亲的真传。

母亲,永远都是忙碌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乡镇工厂的大杂院。一排整齐的小平房,前面用砖头、铁皮垒起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就是厨房。最边上的一间就是我家。母亲利用有利的地形,在房子旁边的空地上搭起瓜棚。到了收获季节,个头很大的南瓜金黄金黄的,圆滚滚骄傲地挂在棚子里。有一两个俏皮的,把果实挂在了棚外。不时就有人在瓜棚外对着我们家喊道:“瓜太熟了,快要掉了,要不要帮你摘回来?”正在家中忙碌的母亲便脆脆地应道:“你就摘回去得了!”

我的父母,都是众多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领工资的,虽然远离家乡,但每月一领到工资,母亲就雷打不动先将一笔固定的钱寄回去。遇到特殊情况,日子就过得更紧巴巴了。可无论再紧巴,母亲总能让我们吃上热气腾腾的煮鸡蛋。母亲养鸡是花了心思的,在大杂院常年养着一二十只鸡,母亲一声召唤,在厂院撒欢的大鸡小鸡就四面八方聚集回来。母亲最钟爱那只老母鸡,那可是下蛋的功臣。一次大暴雨,把一二十只鸡全都冲散了,母亲顶着狂风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在厂院的水洼里探寻。最先抢回一批小鸡崽,又一脚扎进汩汩急流。等把那只劳苦功高的老母鸡抱回家,母亲不顾浑身的湿冷,把被暴雨冲刷得奄奄一息的老母鸡抱上小阁楼,围上干爽的布条、干草,在旁边亮起一个小灯泡给它取暖。一夜之后,耷拉着脑袋的老母鸡慢慢恢复了元气,好象母亲还给它喂了一两片打碎了的药片,总之,第二天,它又雄纠纠气昂昂了。

当时我家虽然小,记忆中却是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每天傍晚过后,工厂的工友总爱三三两两聚到我们家,坐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谈天说地。父亲总能利用工作的便利给他们弄到当时炙手可热的电影票。父亲陪他们聊天,母亲就在一旁忙不迭乎地烧开水泡茶,我们姐妹几个则快乐地在大人之中穿梭,不时还能享受到他们带来的小糖果。春节刚过,母亲将叶搭饼用油煎得香气诱人,那些工友一过来,就把年前他们带到我们家的叶搭饼都报销了。隔三岔五地,父亲单位刚来的单身同事,下了班就跑我们家来吃饭。经常因为人多,我家那小小的饭桌承受不了,我们姐妹几个就捧着饭碗在一边胡乱吃了。客人中有的还提了水桶,一并把凉冲了。家里再嘈杂,母亲都不愠不火。临时有客人,总能随时变出多几样菜,令父亲脸上很有光,下次又带回更多的人,喝酒聊天,不亦乐乎。

nlc202309040106

虽然后来搬了家,住得比较宽敞了。但在我家很小的時候,家中就已开始陆续有免费寄宿的人。木板床一字排开,隔张帘子就睡,小小的房间显得更加逼仄了。我们多有怨言,母亲却说:“人家有困难,咱能帮就帮。”母亲一位老同事,家属在乡下,她女儿就在我们家住了两年。第一年高考没上录取线,母亲鼓励她复习,又多住了一年。今年春节,这位当年在我家住宿迎考的姐姐,特地带着一家子从广州回来看母亲。提起当年,说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她当时就得回乡下种田去,那人生的轨迹就完全不同了。言语之中,唏嘘不已。

等我们渐渐长大,母亲还是没有闲着。十多年前,我被派往参加省妇女干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学员代表发言,其中一个说起小孩才一岁半,如何艰难不舍,几度落泪。我默默地在一旁,感触颇深。其时我的儿子还没满周岁,刚刚歪歪斜斜学步,母亲在帮我带着,有母亲做我的坚强后盾,我只有欣慰。

父母退休后,我和他们住在一块。每次吃饭,父亲的饭,都是母亲给添的。母亲不让我去添饭,说我不会添。母亲现在煮饭,总能在一锅饭中煮出特别松软的一块,她说那一块要盛给父亲,怕我给弄错了。父亲吃完饭,总喜欢吃一条香蕉,吃完就调皮地把香蕉皮往墙角的垃圾篓一扔了事。往往香蕉皮一边挂在垃圾篓边,或直接掉到一旁的地上。母亲不说什么,低下身子捡起来放进篓子后,再接着去洗碗。如果刚好投中了,母亲就喝彩一声:“好准!”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曲动人的歌。母亲读书时品学兼优,从乡村考上县重点中学,为了早点工作贴补家里,读了卫生学校。退休前是一名医护人员,有着药剂师职称。

儿子的白发

读中学的儿子竟然长出白发来了!

一个偶然,我抬头望向儿子,发现儿子的后脑壳,冒出了三两根白发,夹杂在浓密的黑发中,很是刺眼。

我很是纳闷,照说平日伙食营养搭配均衡,儿子也不算太挑食,哪来的年纪轻轻就长出白发?追根溯源,那就是遗传了。记得我在读书年代就有了白发,不时地有同学盯着我的头皮,大呼小叫:“哇!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当时就觉得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决不能让儿子在学校被同学笑话。我立即行动,找来小剪刀,仔细地剪除了那三两根白发。

儿子的功课愈来愈繁重。学习间隙,不时也会来点幽默。他外公到关工委去开会,他问我“关工委是什么?”我告诉他,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的机构。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妈妈,那你要关心上一代。”等他外公开完会回来,他又对外公提议:“外公,你们不仅要关心下一代,还要关心下二代。”乐得他外公直点头:“说得对,坚决执行!”

儿子书桌上摊开的书本,有时我探头去看,在我眼里,简直就成了天书,也不知当年自己是怎么高考过来的。“五一”节放假,我们长舒了口气,欢呼终于可以歇歇了。儿子却幽幽地说:“放假对你们来说是假期,但对我来说哪有假期可言?”然后又埋头于书本中。夜深了,好不容易看他上床准备睡觉,他却拉着我喋喋不休地说起班里的趣事。我让他赶紧睡,他俏皮地说:“妈妈,我现在成了猫头鹰了,猫头鹰在黑夜是最精神的。”接着又来点撒娇:“我今天在学校一天都没怎么说上话,你就让我现在补说回来吧,要不总憋得慌呢。”

都说学习压力大,照这么下去,怎受得了?我隐隐担忧起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儿子虎头虎脑的圆脑袋变得尖削,原先胖嘟嘟的脸瘦出了尖尖的下巴。而白发势头愈来愈猛,大有演变成千军万马之势,密密点缀着少年头,阳光下特别显眼。儿子也不愿再到理发店去理发,我们干脆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在家中给他打理头发。每次由他父亲给他剃短了,我就开始着手我的工作。搬来一高一低两张凳子,在光线充足的阳台,我们母子俩分别坐好。儿子坐的是低凳子,我坐的是高凳子,这样的高度差,刚好让我的视线和儿子的脑袋持平。儿子背靠着我,瘦瘦的身子倚着我,骨头都硌到了我。我盯着他的头,仔细地挑出白发,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删除掉。由于刚剃好的头发很短,剪起来很有难度。稍一差池,剪一根白发,就会顺带剪掉几根黑发。为了避免失误,我只能小心更小心。我睁大眼睛,生怕手一抖,又浪费掉越来越多被白发侵占的黑发。儿子个子越来越高,如今已是快蹿到一米八的个头了,瘦瘦的肩膀宽宽的,身子那么温顺地紧贴着我。从侧面看过去,我看到窗外漏过来的光线照射下,他脸上密密的细绒毛。再过几年,他就要到外地求学,然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到那时,他还会不会这么温顺地倚着我?

更多的时候,儿子会在他前面再添加一张高凳子,组成简易学习台。他做他的功课,我剪他的白发。

每次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我抖落一地的白发,眯上眼想歇息一会,这时眼前就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几根很耀眼的白发,长长地在一堆黑发中很夸张地摇曳着。

儿子说:“妈妈,你都快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他拿了一个信封,把每次剪下的白头发收集起来。“这儿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你从我头上剪下来的,要申请的话,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儿子舞着装满白发的信封夸张地说。

一次犯懒,我对理完发后的儿子说:“其实你的头发,要不细看的话,是看不出白发来的,不用剪了。”但那天从学校回来后,儿子神情很落寞,嘟囔着:“今天出操时,我后排的同学问起我了。”平日里儿子虽然轻描淡写,口头上说无所谓,但我意识到,他已经是个注意个人形象的小人儿了。

剪的次数多了,儿子提议,干脆用染发剂省事。我坚决不同意,怕染发剂的化学成分对小小年纪的他产生副作用,为此我们还针锋相对小吵了一场。儿子埋怨说,这么个剪法,太浪费时间了。而我只一个理,认可这是最环保的方法。儿子突发奇想,说要发明一种剪发神器,只要它从头上滑过,一遇白色,就自动铲除;遇到黑色,熟视无睹。我想,要真有这种工具,我可省事了。

虽然儿子的白发还是有增无减,学业还是来不得半点松懈,但我清楚,儿子始终会从大人的庇护中走出,稚嫩的双肩会日益坚实。终有一天,他对自己的白发完全坦然接受,并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来,他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应对。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能力创造好的条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nlc202309040106

与月饼有关的那些事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提起中秋,当然少不了月饼了。

小时候,总是热切地盼着中秋那天快点到来,特别是大街上开始散发出中秋月饼的芬香气息时,那种盼望更是迫不及待。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就很快可以尝到我喜欢吃的月饼了。

至今听到别人评论月饼吃了如何的腻时,我都还是对月饼情有独钟。每年吃到的第一口月饼,总是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我总觉得,在饼的世界中,月饼是高贵的,不仅因为她象征着团圆、圆满,还沉醉于她的饱满、浓郁、富于内涵。吃月饼,在离中秋还远呢就吃到了,那是有着小小成就感的;中秋之夜的月饼,满月悬空,亲人欢聚,那个味道是深沉绵长的;而中秋之后的月饼,随着圆月日渐亏缺,再怎么名贵的月饼,也早已不是那个味。

当我还是背着书包上学时,印象中的中秋月饼算得上是很奢侈的食物。记得中秋前,母亲将月饼带回家,是那种外层用红纸层层包裹的圆筒包装,月饼将包装纸渗透得油乎乎的,发出诱人的光。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月饼放到一个竹筐里,上面盖上一层洁净的纱布,放到家中唯一柜子的顶端。她叮嘱我们姐妹几个,说这些月饼要待到中秋之日再吃,平日大家都不准靠近这个竹筐。我们有令必行,整天眼巴巴盯着香气扑鼻的竹筐,吞着口水,只盼中秋节快点到来。从家乡来求学的小舅,住在我们家,正是最能吃的年纪,到底没有抵抗住诱惑,趁母亲不注意,隔三岔五去捣鼓竹筐。中秋前夕,一位乡下老“三同户”来串门,临走时,母亲急急去取那个竹筐,說是让他带点月饼回去尝尝。当母亲揭开纱布,伸手去取时,却发现捏住的位置毫不费力地瘪了下去。原来那几筒月饼都已被打开了,吃掉了部分后又重新将红纸竖着包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整筒月饼摆放地那儿。母亲显得很尴尬,一下子不知所措。那位乡下老“三同户”宽容一笑,连连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家中也有。”就赶紧告辞了。母亲回过神来,没有追究和责备,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如今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了,包装上除了比较土气的圆筒老款,各式月饼令人眼花缭乱。我家小妹比较调皮,每看到月饼,她总爱研究各类月饼的不同味道。所以往往刚刚咬开一个,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馅,就顺手放回去了,一盒“七星伴月”,给弄得面目全非。因为小妹在家排行最小,大家都宠着她,也由着她随便吃。记得当时大姐的两位很帅的男同学到我们家来玩,刚想新开一盒月饼请他们吃,没想到他们一看到桌面上这盒“七星伴月”,很谦虚地说:“这个就很好!”抓起一块就往嘴里送。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小妹的牙印还触目惊心地留在上面呢,可是阻止已经来不及了,我干脆直接也拿了一块当着他们的面吃下去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月饼不再是望而兴叹了。酒店派员工送了两盒月饼到我们单位品尝,我把我那份五仁叉烧馅的悄悄带回家。儿子放学回来,高兴地哇哇大叫,一口就整个儿吃掉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吃到月饼,怪不得那么夸张。我打算今天就找时间去给他买两盒。

现已在广州高校工作的小妹暑假准备回家时,询问需要买啥,我笑呵呵地在电话里跟她说:“行李太多不好带,千万别买月饼。”结果,她专程买了两盒广州酒家双黄白莲蓉月饼回来了。

老爸的学生给他送了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多年不吃月饼了,老爸还是非得试试这名得意门生的月饼。老爸慢条斯理撕开繁缛的包装,折腾了老半天,我们就听到了他发出的一声感慨:“算什么名贵月饼,味道怪怪的!”我们走近一看,天呐!原来老爸拆开了独立包装月饼的干燥作用的小袋子,把粉末洒在月饼上,他还以为那是月饼的调料呢。幸好才吃了一小口,我们赶紧让他多喝水,把那怪怪的味道赶跑。

退休后的老爸曾经跟我们叹过:“年轻时牙好,却没什么月饼吃;现在什么月饼都有,却因为牙不好而吃不了了。”是啊,拥有时得好好珍惜,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幸福,就是人生的一种满足。

月饼的圆、月饼的甜、月饼的香,是品出来的。中秋时节,好友之间,以月饼聊表心意,送上满满的祝福。每年中秋之夜,抱着感恩的心,面对明月,配上清茶,摆上果品,一家欢聚,在浓浓亲情中品尝月饼,品尝浪漫,品尝生活百味。在我眼中,这是再美不过的画面了。

上一篇:C8051单片机BootLoader心得下一篇:某装饰公司宣传片文案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