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逝去的青春散文

2024-09-30

关于逝去的青春散文(共11篇)

关于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1

逝去的青春散文

不知不觉已然深秋来到,想去看看那片红似火的枫叶。是否还带着曾经“春”的一点点绿意了,固执的我来到一棵又一棵树下,仰望那一片又一片的枫叶,已然追寻不到一点点痕迹了吗?

微风吹过脸庞。明显的凉意在心头绽放。这时,围巾成了我唯一的取暖方式。一片干透了的枫叶就这样随着这时间的嘀答声飘在了我的脚下。我凝望着那片干透的叶子,你是否从绿到红,再到棕黄。难道真的没有任何一点怨言了吗,就这样甘愿化做无人能顾的肥料,只为了母树来年的生机,不禁让人想起那句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不禁仔细端详起这片叶子来,细看下,有一只蚯蚓爬出了地面,来寻找食物。也许再过几天,这片叶子就是它的食物了吧。不禁让人心生怜悯。感叹这自然规律的强大,谁也逃不掉化做尘埃的那刻。。。。。

这时的我拿起手机拔弄起那首最喜欢的“再见青春”:

我将在深秋的黎明出发

伴着铁皮车厢的摇晃

伴着野菊花开的芬芳

在梦碎的`黎明出发

再见 青春

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 青春

永恒的迷惘

雨会从记忆的指间滑落

带着血中漫舞的青鸟

带着风中悲鸣的草帽

从燃烧的风中滑落

再见 青春

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 青春

永远的故乡

再见 青春

再见灿烂的忧伤

再见 青春

永恒的迷惘

我曾随迷失的航船沉没

陷入璀璨虚空的碎梦

沉入乱欲冰封的深谷

随烂漫的星群沉没

我看着满目创痍的繁华

感到痛彻心肺的惆怅

听着心在爆裂的巨响

陷入深不见底的悲伤

再见 青春

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 青春

永远的故乡

再见 青春

再见灿烂的忧伤

再见 青春

永恒的迷惘

关于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2

10年前你跟别人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 大部分人一定会觉得你疯了。同样,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会掉到6%或5%, 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 甚至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重回8%。不过,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像一个人终究会老去一样, 一个经济体也终将告别他的青春。这无关好坏, 只关乎岁月。

历史上有没有青春不老的奇迹?没有。根据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和社科院张晓晶老师的统计, 二战后经济增速连续25年保持在7%以上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剔除掉博兹瓦纳、马耳他、阿曼、香港、新加坡等微型经济体, 实际上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8个经济体创造了所谓的高增长奇迹。但遗憾的是, 除了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中无一例外的跌落神坛, 区别只是下跌的幅度, 有的比较剧烈, 比如日本一下子减速到5%, 有的则相对温和, 比如韩国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会不会青春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当然也不会。今天我们不讲什么理论, 只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作老龄化。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 腊肉国有100个老人, 鲜肉国有100个年轻人, 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 自己吃100斤, 剩下100斤 (储蓄率就是50%, 斤可以看作GDP的不变价单位) , 腊肉国的老人自己没有生产能力, 但每年还是有100斤粮食的需求, 只能拿过去自己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那么问题来了, 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是每个国家100斤吗?当然不是。鲜肉国的GDP是200, 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有人说腊肉国的老人不也有100斤的消费吗?消费不也算GDP吗?这属于对GDP概念的误读。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 二是生产。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 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 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 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因此, 在鲜肉国生产、被腊肉国消费的100斤粮食只能算是鲜肉国的GDP, 而不能算是腊肉国的GDP, 而且因为腊肉国消费了100的净进口, 他们的GDP是负值。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 “ 鲜肉” , 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 2003到2013年间, 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 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 相当于总人口的74%, 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60%。这样的人口结构, 经济增速自然甩出日本这样的腊肉国N条街。

但2013年之后, 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 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 很难逆转。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 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 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往后看, 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 (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 , 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 (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 20年之后, 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 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 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讲到这, 第一个故事的结论已经很清楚: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 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 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 消费率上升, 工业占比下降, 服务业占比上升。

第二个故事叫作去库存。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 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 他们自己吃了100斤, 但不同的是, 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 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 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 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 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 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 鲜肉国一算计, 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 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 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 鲜肉国让自己的50个年轻人先休息一年, 所需的粮食国家暂时借给他们, 等明年参与生产之后再偿还。剩余的50个年轻人参与生产, 一共生产100斤粮食, 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 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 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 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 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 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 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库存压顶的“鲜肉国”, 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 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擒贼先擒王, 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看起, 这个行业无疑就是房地产。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 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 供过于求导致库存堆积如山。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 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 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 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即便今年房地产销售还不错, 但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 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 2015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 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2015年更大, 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房地产只是中国去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 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

讲到这, 第二个故事的结论也有了: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 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 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 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鲜肉国去库存一年就搞定了, 我们到现在还在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叫作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 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 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 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 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但问题来了, 如果到了第三年50位老人还是没回来呢?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 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 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意味着以后腊肉国的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得知消息之后会如何反应呢?还会让没有工作任务的年轻人“停薪留职”吗?当然不会。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 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50位失踪老人又重新回来了) , 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 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 (比如第三个故事中50位老人永远消失了) , 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 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 (GDP) 自然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 (供给) -市场销量 (需求) ,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 如果不缩减产能, 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 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 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 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 后来是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 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 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 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 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 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 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远的不说,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 你要说把莱钢集团 (当地最大企业) 关了, 先是4万职工不同意, 然后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毕竟每年都是市里的第一纳税大户, 最后很多局外人也不同意, 毕竟好多亲戚朋友身在其中。

第三个故事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 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那么问题来了, 有什么方法能摆脱这种困境吗?这就是接下来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叫作全球再平衡。

假设前两年的情况不变, 但第三年情况略有变化, 尽管失踪的50位老人还是确认去了天堂, 但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 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 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 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 其中100斤自己消费, 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 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 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 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但现实是, 近年来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往后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新的“腊肉国”, 但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劳动力无法退出) 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 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 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 TTIP也好, 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 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 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 很难有大的收获。

这样第四个故事的结论也清楚了: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 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问题来了, 除了靠外需之外, 去产能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叫作改革创新。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 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照理说, 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 (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 , 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 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 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 但如果做不到, 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 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 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倒逼改革。

中国目前也和鲜肉国一样, 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 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 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 根据OECD的统计, 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 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 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 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 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 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 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 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 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 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 而如果创新失败, 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 要想创新转型, 必须先改革。对中国来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 当干多干少都一样, 甚至干了有风险, 不干没风险的时候, 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 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 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结局大猜想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 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1) 长期来看, 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 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2017年之后, 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 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3) 短期来看, 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 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 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 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 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3)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 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 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 很难逆转。

(4) 外需指望不上, 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 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 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 创新无从谈起。

(5)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 如果前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 而如果后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那些逝去的青春 篇3

如今,很多人只成了一个行色匆匆的普通人。

一九九二年,当丁武压着嗓子第一次唱出“菊花古剑和酒”时,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那是时代的力量,或许也可以说,那只是很多听摇滚的人的错觉。

曾经,窦唯还是黑豹的主唱,还留着长发,《无地自容》成为神州大地上第一盘大卖的摇滚专辑。曾经,很多年轻人都能哼出“只有去那街头看看姑娘的腿”,也都会摇头晃脑地唱“我曾经问个不休”。那是年轻人第一次遭遇自己内心的躁动,体量着血液的狂热,还有懵懂的被夸大的刺痛。音乐变本加厉,很多人都很想当然了,都被自己深深打动,不明所以却心潮澎湃。那是来自青春的喧嚣,来自成长的自负,来自荷尔蒙狂想症。

高一入学军训的最后一天,全班在一起开小晚会,一个瘦高的男生上台吼了一曲《无地自容》,我心折了,有种找到知己的亲切,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直到现在。整个高中时代,我与玩摇滚的家伙一同成长,曾经为找一盘传说中的专辑奔走全城,为BEYOND到底算不算摇滚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一起在小城里有名的地下摇滚酒吧看演出,pogo的时候被挤得乱七八糟仍乐此不疲;我的《the wall》借給一个男孩,从此杳无音信一个男孩的《94红磡摇滚之夜》被我借走,至今未还……

那是我们曾经躁动的青春,那么如今呢?

那些鸟儿飞翔起来了吗,

那块红布还在你的眼睛上遮着吗?

那些灰姑娘还白衣飘飘吗,那片天空依然艳阳高照吗?

那些烦恼还没机会表白吗,那朵塑料玫瑰花还在怒放吗?

那些花儿还在开吗,他们都在哪呢?

散文致我们青春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4

岁月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日出日落,在陷落的惊悸中,人需得却破解着亘古的谜题。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

“容颜易失,青春不常在”,青春就像一束鲜花,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是短暂的,青春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人生经不起等待,爱情经不起等待,人的一生,如果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中,便丧失了生命原本的真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放下所谓的等待,做今天的主人。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只有我们一如既往的向前冲,那么生命中才能盛开最辉煌的色彩来!青春是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只有我们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那么她才能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也将会遭到她的驱逐。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我们一旦心海枯竭,那么锐气便会被冰雪覆盖……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舞动青春的岁月,用鲜血来点燃心中的那盏心灯,做季节里的主人。四月是百花的盛会,四月是百鸟争鸣的季节,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陶醉在春天美丽的童话里。

“忆昔少年时豪气壮胸怀”,纵使她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她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她永不老去。只有把握好了青春,纵使岁月增添了皮肤上的皱纹;只要热情还没有冷却,那么精神也不会枯萎、松散。人并不随着岁月的累积而衰老,而是随着没有理想的`心态而老。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卓越的创造力、坚强的意志、艳阳般的热情、毫不退缩的进取心以及舍弃安逸的冒险心,都是青春心态的表征。

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纵使我们有惊人的天赋,我们也经不起岁月的磨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爱的文字写下一篇篇爱的文章;爱我所爱,做今天的主人,与青春共缠绵。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惊人的仰慕心”使我们不断追求如夜空中闪亮星辰的事物和思想,而且能够勇敢去面对挑战;对人生,也一如孩子般,以无止境的好奇心去探讨、去感兴趣、去爱。

漫步在这个花季,品味着人生。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只要我们把握好了青春,我们就能活出生命的滋味。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生命还在,希望还在,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青春有酸甜,也有苦辣,纵使失败多于成功,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为怕后一刻的失去,而怯于此——刻的攫取了;我们就不当因为长久成功之后的失败,而黯然神伤了;我们就不必因为自己不再年轻,而感慨叹息了,因为我们毕竟年轻过、胜利过,我们毕竟曾经占有历史当中的一刻啊!(刘墉《萤窗小语》)

年轻就是和信念与共,年迈则是与疑惑与共。

年轻就是和自信与共,年迈则是与恐怖与共。

有希望,就有无限青春,而失望,只会带来衰老。

不要失去唯有年轻才有的灵感——大地、神、人所给予的美、喜悦、勇气和力量。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美国散文《青春》)

梦醒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5

青春,是我们昂起头,挺起胸,奔洒热血,激情飞扬的资本。在青春的岁月里,淌过泪,流过血,更有过桀骜不羁的汗水。弹指红颜老,我们在青春中慢慢消逝,我们变得稳重。不再轻易诉说;我们变得圆滑,驰骋在职海里;我们变得现实,开始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慢慢地,我们没有了激情,消逝了志气,打磨了锐气,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把青春的五线谱弹出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曲漫长乃至人生终点的现实悲歌。

每当遇见老同学都感慨万千,长吁短叹之后,发现已经没有了可以交谈的话题,如同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般简短。继而是长时间的沉默。最后是一句“问候下,没事的话。我先走了”。交情还在,心力却不足了,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似火和畅所欲言。一个人,毕业了,步入社会,有了事业,年龄大了。有了婚姻,生活便给你一个死循环的般的节奏,偶尔会有那么点美妙的旋律,却激不起多大的风浪,不足以有心动的负荷。生活把我们磨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我们却不得不适应它。

每当听到朴树的《那些花儿》,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初中时听,因为喜欢那低哑的歌音;高中听时。因为依稀懵懂人情世故;大学听时,觉的这是为我们而写的,正如那句“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曾经,它只是一首歌,后来它是一种感情,待光华流转,苍老龙钟时它也许是份最朴实的记忆。

在花一般的季节里,有过莫逆之交真挚的友情,有过眷恋不舍的纯真爱情,有过成功胜利的澎湃喜悦,有过梦想破碎的委屈无奈。曾经,坚持不舍的执念,曾经至死不渝的感情,有了现实,产生了距离,有了距离便有了隔阂。如今,青春点点滴滴全都编织成七彩的回忆,埋藏在心底的最深处。

收拾心情,准备掌舵新的人生历程,扬起风帆,开始驶向那遥远的未来,那里不一定面朝大海,但我想凭自己的双手应该可以让它春暖花开。

我已经逝去的青春的散文 篇6

我已失去多愁善感

我已失去多愁善感了,想当初十七八岁时,坐在高中教师的窗台前,看窗外一片黄叶落下就要叹气,哀青春远去,不再归来。可如今七八年岁月,在生存和理想的追寻过程中,连风中美景、都市奇观,甚至日月食这样大自然难得一见的创造都要看是否与俗事相违,如果与俗事时间相冲,便都会取消。

我已失去多愁善感。环境已不能随便左右我的心情,连亲人之间的生老病死都要随时承受,更不说无关之人的感情和纠葛了。认真想一想,一年中、年年中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是如此之少,时间都在为生存、工作、家务、应酬之中度过,心灵得不到食物,饥饿感在持续饥饿中逐渐消失,不再出现在我所能捕捉的.范围内。

圣人所说心灵的伴侣,是不管你身在何方,都能随时随刻感觉到有人与你同在,心灵感觉到安全和幸福。如此而言,我感觉到自己一直孤独,从第一次恋爱到上一次分手,能谈上恋爱的也有三四次,但心灵的伴侣却从来没出现过,他甚至没有给我任何指引。一直在想,他会在何时突然出现呢?我要安静地等到什么时间他才能让我感觉到他的存在、触摸到真实呢?

这个心灵伴侣,这种感情是人一生所追求的。只是有些人能够经历,有些人并没有机会。在你一生得到金钱,并用金钱得到欲望的满足,实现事业的成功后,最后的渴望就是得到一个凡人的幸福。就像陶朱公范蠡辅助勾践二十年,灭吴复国后,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和西施泛舟江上,成了一个平凡的商人。我想陶朱公的人生应该是很多人所梦想的,也是我所梦想的。

在某一瞬间会想,也许我该和凡世别的夫妻一样,找一个随时在你身边的人,一起吃饭、睡觉、吵架、做家务、逛街,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慢慢变老,这个人无所谓是谁、无所谓外表、无所谓条件,只要随时都在;也在某一瞬间会想,也许我心灵的伴侣就包裹着俗世男人的外衣,有一天他出现了,而且随时都在,那就好了。

可是我已失去多愁善感,一直向前为了生存停不下脚步,就算偶尔停下来也不知落脚的地方是不是我的去处,是否有我心灵的一隅休息之地。

在十二月冬日明媚的阳光、凉爽的东风中,我写下这些文字。在明丽阳光中也许并不适合多愁善感,而适合开心地笑、热闹地哭,二十四岁的我还拥有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要继续为了生存和理想打拼。

所以,我要暂时失去多愁善感。

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写一段文字就要感到幸福,能写一篇文字就要感到更深刻的幸福,这样才能好好的、一直的写下去。

关于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7

一、功能派理论和字幕翻译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共有四位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本文主要基于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来分析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

莱斯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大类 (Reiss, 1989:109) 。此外还提出了第四种文本——视听文本。电影集口语视觉听觉信息于一体, 属于视听文本, 作为影片的说明性文字, 又是信息型文本。另一方面, 观众也不知觉地受到感召, 参与了电影描述的整个过程, 这又使得字幕翻译具备了诱导功能。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很容易发现导演在影片塑造和观众观影感受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弗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它包括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认为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 即“目的决定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因此翻译时应该根据其具体目的分析翻译策略。字幕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的了解荧幕上发生的一切, 以使观众与电影之间有更流畅的沟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译者的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在时间和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前提下, 为观众提供清楚、准确的字幕。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 《致青春》字幕翻译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个案研究——《致青春》字幕翻译

《致青春》讲述了主人公为了爱人来到大学, 没想到恋人消失, 却意外地爱上同校的陈孝正, 在毕业的时候又遭受抛弃。工作后面对突然出现的爱人, 也纠葛在感情甚至阴谋之中。为了使其为外国观众所接受, 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

1、缩减法

(1) 老张:这位同学你好, 你是新生吗?Hi, just arrived?

(2) 老张:我来我来, 这种粗活让我来干。Let me do theheavy lifting!

(3) 郑薇:你快点啊你快点啊。Hurry!

(4) 曾毓:我在你的人际关系里到底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啊?What am I to you?

(5) 郑薇:你想干嘛, 劫财还是劫色?What do you want fromme?

删减后译文简洁明了, 凸显了原文的主要信息不仅不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并留给目的语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

2、直译法

汉语中的古诗、俗语都是汉语文化独有的特征, 字幕翻译中译者往往采取直译手段, 是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多的保留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 让外国观众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6) 老张: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A lake needn't be deep;it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7) 黎姑娘: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To travelwith someone is good fortune, to sleep on the same bed with someone is great fortune.

3、意译法

(8) 郑薇:你哪儿张开啊?The“kai”that means spread?

老张:我哪儿都能张开。Right!I can spread anything!

(9) 老张:漏网之鱼呀!眼疾手快的呀。It looks like we aretoo late.He sure works fast.

电影中一些让人费解或晦涩难懂的词经常采取意译, 使目的语观众更易理解。“张开”是“老张”的全名, 郑为了取乐, 故意误解为“使合拢的东西分开”。通过意译使意思一目了然, 观众也从中体会到了用语的幽默。“漏网之鱼, 眼疾手快”都是汉语里的四字词, 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 所以选择意译。

(10) 阮莞:我干嘛还往枪口上撞呀?Why would I ask fortrouble?

(11) 阮莞:那就一醉解千愁吧。So let’s just drink and forget

(12) 郑薇: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啊。It is like a warzone here.

(13) 许开阳:跟我吃小灶去。Let’s eat something nice.

(14) 阮莞: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呢。We’ll find a way todeal with it.

(15) 许开阳:配上了。She is yours.

上例中“往枪口上撞, 一醉解千愁”这些词外国人很难理解, 采用意译手段, 简单明了。“强中自有强中手”意译为“a warzone”使观众很容易想象出宿舍的脏乱。“吃小灶”是90年代中国的专有词, 为了使观众易于理解采用意译。 (14) 阮莞是在安慰男友, 意译后观众才能明白真正意思。“配上”是口语词, 在目标于里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因此译者选择意译。

三、结论

本文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电影《致青春》字幕翻译中, 分析了电影的文本类型, 发现导演在影片塑造和观众观影感受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译者针对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其次探讨了目的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 指出了《致青春》翻译中所采用的相应的翻译策略。译文充分体现了电影的特色, 有利于观众理解影片, 也利于文化交流。

摘要: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 分析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并研究译者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 以期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功能理论,目的论,翻译策略,字幕翻译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na.Revisiting the Classics: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J].The Translator, 1996 (2) :81-88.

[2]Reiss, Katharina.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 1989:105-115.

[3]Reiss, Vermeer.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8.

[4]陈丹.从目的论角度谈字幕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 2007 (2) :24.

[5]杜廷茹, 仲平.目的论与电影字幕翻译[J].翻译研究, 2012 (1) :133.

[6]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7) :38.

致我那逝去的青春 篇8

这几年,除了每天要罐头吃,我好像也没啥别的想头了,只有那逝去的青春,还偶尔窜到梦里让我回忆一下,也罢!猫生得一罐头,足矣。楼梯就是那通往美食的捷径,老爸!我又饿啦!

刚才我正把脸扎在食盆里猛吃妙鲜包,左耳朵飘进老妈跟老爸说话的声音:“咱家萝卜变太监是什么时候来着?不到1岁吧?”

我去!这个坏女人,她还好意思提这事儿?还好意思当着我说,真够行的她。我一听这个,哪儿还能有心思接着吃,再说也盆干碗净没的吃了。哼!肯定今天克扣我口粮没给足量,不然怎么不知不觉这么几口就没了呢。

没辙,我只好信马由缰地撒开四蹄,跑跑颠颠地上了楼。刚准备钻进羽绒被舔舐我内心的小伤口,就被老爸吼了出来:“萝卜!没洗脸不许钻被窝!”我的神啊,我才吃几口东西啊还要专门洗脸。我都是一礼拜才洗一次,你们谁看到我脸上有食物残渣了?不过既然说了就给他点面子吧,反正猫洗脸也就那么回事,好敷衍。洗完脸顺便再“呸喽呸喽”地把屁屁也洗洗,用我的毛刷舌头舔干净。洗屁屁的时候我还特地舔了舔我的蛋蛋,确切地说,是我的蛋皮。没了瓤的它们像两个微型的黑色毛绒钱包,挂在我的尾巴下面,柔软、温热,就是不充实。我妈常常很得瑟地指着它们对别家猫咪的家长显摆:“看,我家萝卜蛋蛋多大,都做了还这么大呢。”你可真舍得说,那你咋不说当初我没“做”的时候有多大呢?

遥想当年,我还是意气风发美少年,面容英俊、毛色清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迎来了花季。体格越来越健壮,被毛越来越油亮。眼睛炯炯有神、嗓音浑厚洪亮,尤其是那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雄性特有的英雄气概,更是举世无双……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我10个月大的那个夏天,刺耳的蝉鸣和微微的熏风让我寝食难安,尤其是门外还时不时飘来一股奇怪的气味,性感、撩拨,让我心神恍惚。有一种躁动在我心里作祟,简直让我夜不能寐。为了舒缓这种难以言状的情怀,我只好寄情于高雅艺术,美声、民族,间或摇滚,夜夜引吭高歌以抒发我内心的热情。没想到啊没想到,没文化是真可怕。我老妈不但没有理解我对艺术的追求,还莫名其妙地说我早熟不学好。人家大学里还有少年班呢,学戏还说是童子功呢,怎么我学个唱歌就成了早熟了?

俗话说心宽路就宽,我也没跟她计较,估摸着是这夏天太炎热,我娘亲她心浮气躁。我一个男猫,如何能跟她理论呢,不如想个法子给她降降温去去火。于是我选择了那一周最热的一天,非常体贴地在她的枕头上撒了一泡尿,虽然味道极品了些,那最起码也是“晶晶亮透心凉”啊,我想着她回来枕着一定凉快。结果,更悲催的一幕发生了。那天我老娘一回家,就像汪星人一样皱着鼻子在家里到处闻,还说家里怎么今天那么重的猫尿味。就在她发现枕头的秘密那一刹那,她突然闪烁出一种成功破案的神情,斩钉截铁地对我爹说:“天啊!萝卜真的闹猫了!”

从那天起,我妈就开始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跟我爸两个人开了个家庭会议,探讨给我“做”与“不做”的问题——

我妈问了两三个她信得过的兽医,他们都说做了踏实,做了消停,做了健康又可爱,可老妈还是不放心,求爷爷告奶奶地专门跑到动物园去找专家咨询。德高望重的兽医院院长在了解我的情况后,对我做出了如下诊断:又大又凶,如果不做就是个大种猫的料。不过经常“浪漫”对我的健康不利,不“浪漫”憋着更对我的健康不利,而且随着激素水平越来越高,我会更加凶狠跋扈。总之,如果不想让我当种猫,还是做了好——我的猫生大事,就这样被决定了,而我却还懵懂无知地继续高歌,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质的飞跃”。

这天我又被带到了医院,来之前我妈莫名其妙地虐待我,将近24小时没给我吃饭喝水,跟我爸说这是医院要求的,真是弄得我没精打采加糊涂。体检之后护士说我强壮得很,老妈的脸上迅速闪过一丝又高兴又焦虑的表情,然后就谄媚地跟我说让我跟护士阿姨去屋里。我虽然胆子大,不过从小可没怎么离开过妈妈身边,别人的怀抱我也是不跟的,正纳闷地蹲在护士怀里琢磨着要不要咬她一口,只见一个连着罐子的罩子扑面而来。不好!她们要对我搞“生化危机”吗?我刚想破口大骂,突然间就没了力气,晕,然后……然后——我就睡着了。

也就15分钟,我就被从屋里抱了出来。觉得身边围过来好几个人,却怎么使劲儿也睁不开眼。只听得老妈说话带着哭腔,热乎乎的眼泪还噗噗往我身上掉:“哎呀,我的宝宝怎么成这样了啊,怎么都神志不清了?它没事儿吧?”另一个女声倒是乐的:“你这也反应太大了,萝卜强壮,这算醒得快的。你没看现在已经开始不停动舌头动爪子了?我们已经给上好了保湿的眼药膏了,你不用自己点眼药,看着它就行。”此后她貌似又说了我过几小时会发疯,这是麻醉后的正常反应,不用搭理我云云,我则昏昏沉沉地又回到了家里。

等我醒来时已经是夜幕低垂,脑袋还是晕乎乎如同醉酒,尾巴下却传来丝丝隐痛,我低头一看,啊!我的两个雄伟的黑皮蛋居然被割破了,黑红的伤口还露着肉,里面却空落落的。他们居然趁我睡着,把我的蛋蛋偷走了!这一怒之下,我的醉意渐消火气顿起,立马在家里撒起“酒疯”来。他们两口子倒真是俊杰,立刻锁门溜之大吉,弄得我自己在家没了对象,犹如一拳捶了软棉花,霎时也没了意思,只好又回到床上呼呼大睡。嗯,睡得可真香。

到现在,每每回忆起来,就像一场噩梦。

我从被窝里钻出来,伸个懒腰再低头看看我的蛋蛋,咦?长好啦,伤口已经遁形了。晃晃脑袋,也是,这都好几年了,还能有啥痕迹呢?这几年,除了每天要罐头吃,我好像也没啥别的想头了,只有那逝去的青春,还偶尔窜到梦里让我回忆一下,也罢!猫生得一罐头,足矣。楼梯就是那通往美食的捷径,老爸!我又饿啦!

淡淡青春逝去散文 篇9

忽然就想到你,二十年前,恬淡多感的你。

那时我们也是高中生,那时我们也充满生机。

那时候晚自习经常停电,我们喜欢一起享受停电的静谧。

那时候功课总是紧张,可我们依然喜欢趴在桌上窃窃私语。

还记得那个傍晚的长谈,心神交汇。

还记的送你回家的夜晚,花香弥漫。

还记的陪你走过那一段长路,默默无语。

还记的填报志愿时,各奔东西。

大学里,你军训的照片,像一个高瘦白皙的男孩。

我们依然有书信联系,依然谈起自己成长的烦恼,依然交换对人生,对世界的感触。

只是不再有见面的冲动,只是书信内容越来越客气。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联系。

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没有牵挂,遗忘了你。

时间匆匆过去,生活还在继续......在这个春节前的清晨,忽然想到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已有我的妻,我也曾给她看照片,给她说曾经的你。

漫漫人生,生命与感情有太多的三岔口,必须迈动步伐,做出抉择。

虽然已没有眷恋,虽然已不再心碎!

可怎么会忽然如此伤感?!怎么会忽然回到二十年前?!却再也找不到那两颗懵懂的心!

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散文(定稿) 篇10

昨日那些从指间划过的不是时间,而是我惨淡的记忆。那些青春中有过的期待,有过的感动,竟然在泪花竟放时,忘却了美丽的姿势。青春这个美丽的词汇,在我突然理解的时候,才发现它将要离我远去。

过去的岁月怎么找得回?曾经的那些快乐去在回忆里散不开。在这个青春最后的时节,我发现,当我最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往往是我最沉默的时候。而我却不知道怎么去描述那段曾经走过的路,那条踏过的青春的路。

岁月从指间流淌着,我感觉自己的星宿从轨迹中缓缓陨落。一直以来,没有过太大的曲折,没有过疯狂的去做一件事,平凡的过每一天,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终于觉得枯燥乏味,然而却只能这样走下去。或许,曾经,我怀着期待和好奇,很认真地学着小四教的用纯洁的45度角仰望天空。可是,当我真正做到的时候,却没有流下眼泪。或许,曾经,我唱的那首歌谣,表达刺痛日渐成熟的心。

生活给了我无数张脸,而我却选择了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留在了那条青春的路上。感动的,幸福的,痛苦的,美丽的。其实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只是再也回不去。

20岁将至,青春也随之减少,没有触动,没有慰藉,一如既往的走着,只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剪了头发,换了多年都不曾换过的发型。回到宿舍,梦梦说,看到我让她想起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朱小北。那一刻,我的思绪在也无法平静。朱小北,一个率真,直爽的人,为了尊严不惜丢掉学业。当她因为愤怒而冲进超市,疯狂的在坏货物的时候,当她拿起椅子砸向窗户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是疼的,却不知道怎样去解释这样的疼痛。

我们在这条青春的路上行走着,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然而,我们始终没有找到那个最完美的自己。

不知道在哪一天吃到了另一种糖,那是一种不同于阿尔卑斯的甜。开始喜欢,开始依恋,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忘却了阿尔卑斯的味道。我以为这一生我只会钟爱于它,然而,却会在某一个瞬间忽然遗忘。原来,那些日日落落的期盼,只是为了未了的人或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不是朱小北,我没有她的豁达与开朗,做不到她的所做的一切。我的青春一只是平凡的,那些曾经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大都被我拒之心门之外,不是我不愿意接受,而是我一直在逃避。因为我的胆怯,因为我的平庸,因为我的自以为的输不起。只是青春就那么长,没有谁愿意为谁一直停留。那些曾在我青春中稍稍驻足的人,给我幻想的人,谢谢你们的出现。

破碎不是最残酷的事,残酷的是踩着这些碎片装着不疼痛的固执的行走着。朱小北是没有谈论过爱情的,而我又何尝不是。我从来不愿提及爱情,因为爱情给于我的是痛苦。他的坚持,我的逃避,终究给这一段属于我们的青春划上句号。在这场爱情与友情的剧幕上,我们通通惨残败,他失去了我,而我也永远失去了他。那道本就不坚强的心理防线瞬间就崩塌了,可是,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去收场。于是,我变成了他的无关痛痒,而他成了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这之后,那些相识的快乐便开始讽刺般的一幕一幕的出现。原来,那些单纯的微笑真的不会再有。

哭过,因为舍不得,舍不得心中一直依赖的人离我而去,舍不得好友的离开。因为“爱情”我丢了最好的朋友,流了那么多眼泪,最终还是没有换回,只是那本写满了他的名字和“对不起”的日记本一直都在。我多想亲自告诉他,当我终于鼓足勇气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忘记。原来,我一直在原地,而他却忘了曾经来过我的世界。

事隔多年,我依旧无法释怀,偶尔想起那条“不要再联系了,再见”的短信的时候,还是会心痛。我曾以为我们会是一辈子最贴心的朋友,可是“爱情”两个字让我们彻底离开了彼此,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我的整个世界都淹没了,眼泪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冲出了眼眶。我知道我彻底失去了,我告诉自己,在他找到幸福之前,绝对不会谈及爱情。这就是惩罚,是我伤害他,伤害我最好的朋友的惩罚。

我们都不是郑微,没有她对林静爱得深沉,对陈孝正爱的执着,没有她面对被最爱的人欺骗时的坚强、冷漠与决绝。我们也都不是阮莞,我们做不到她对赵世永爱的不可收拾,没有她面对背叛是的坚韧与沉默。郑微离开了,一个人去看世界;阮莞也离开了,带着全部的青春和爱与世长辞。就这样,两个为爱挣扎的女人用不同的方式守候着自己的爱情。

林静说,我没有走,一直在这个城市停留。只是,所有的刺痛的是两个人的心。陈孝正回来了,他说,郑微,我还能重新爱你吗?而他却知道郑微的答案。赵世永在阮莞离开时哭得像个孩子,或许那个时候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那么张开呢?当他拿着一束满天星出现在阮莞墓前的时候,心中猛然颤动,原来,他一直默默地爱着她,即便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不是他们,他们只是我们在某一个时刻神经末梢触动的某一个反应。痛苦之后就真的不会再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冰冷的心。回首往日,原来,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于是,那首关于青春的歌,却不知道把结局唱给了谁。

回忆是一首无言的歌,沉默得让人泪眼朦胧,等到一幕一幕都落下帷幕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

我知道我这一生都做不了郑微和阮莞,只是,我多想做一次朱小北,即使遍体鳞伤,满脸泪痕。可是,我习惯了现实中的生活,虚伪,争夺;我也习惯了安静的、忍耐得过。我只希望在青春还没完全泯灭的时候去做一次北漂,看一场春春的演唱会,在我爱的城市留下我曾来过的痕迹,然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开一间小小的书吧,抱着我爱得吉他,唱我爱的歌,写着我曾在青春里的记忆。我只能这样的活着,因为,我不是朱小北;因为,我永远都做不了朱小北。

后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11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都市里的人,通常先看到海的图片再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再学着去爱,一切都是二手的、包装过的感受。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都市男女的爱,聚光灯下的爱,会尤其显得难以苟活到青春的潮汐之后。自然而然,像野兽般突然闯入心扉的爱情已如此罕见一样,球星对球队的爱、球迷对球星和球队的爱也越来越难摆脱千般的造作和虚幻。但凡事总有例外,而凯尔特人绝对是这个例外。

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他比不了洛杉矶和纽约的时尚、繁华,却有着深厚的城市底蕴。而作为承载波士顿城市精神的凯尔特人队也从来不是那种偶像型球队,他们的岁月沉淀下了威严和权力,他们有自己的骄傲和信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曾经遭遇过很长一段黑暗时期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源。

皮尔斯和加内特,这两个凯尔特人精神的传承者,终究没有逃过岁月的“魔爪”,他们的老去就是整个凯尔特人的缩影。实际上,在送走雷·阿伦之后,绿衫军已经开始了重建的序曲,但他们依然把体系建立在皮尔斯和加内特身上,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尽管很多事情我们都明白,但它真正到来那一天,我们还是很难接受。并不是因为成败得失,而是知道又将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要离开我们,永远不再回来。

当“真理”和K G拼尽最后一滴血走出花园球馆时,关于波士顿未来的疑问也开始浮现。这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的球队、这支给予我们无限力量的球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皮尔斯,这个为凯尔特人贡献整个职业生涯的绿军队长或许要成为传说了。交易、特赦或是退役,这是皮尔斯必须考虑到的所有结果。一旦他真的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波士顿,那么他能给球队留下的价值又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是忠诚,15年来始至不渝地、注入球队灵魂的忠诚。

皮尔斯的忠诚是大多数人在爱情中、友情中、工作中可望而不可求的。从1998年到现在,他从堪萨斯大学的毛头小子成为了成熟稳定的关键先生。即使是在球队最困难的几年里,他依然坚守着凯尔特人高傲的灵魂。可以说,皮尔斯见证了凯尔特人15年来的荣辱兴衰。

在皮尔斯心目中,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为凯尔特人打球,直到退役。如果不能,他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凯尔特人退役。“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凯尔特人球员的身份退役。”皮尔斯说道,“但要知道,我下赛季的合同并不是全额保障合同,管理层掌控着我的命运。也许,我甚至有可能被交易走。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回来,和凯尔特人签个1天合同,然后在这里退役。”

里弗斯说:“他是最伟大的凯尔特人之一,他为球队付出了所有。如今我们生活的时候,球员的流动就像换袜子一样频繁。保罗整个生涯都在为这支球队效力,即使他有选择离开的权利时他也毫无二心。我万分尊敬他的这种不离不弃,他希望在这里结束他的职业生涯。我希望后人能够铭记他的这种精神。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他能够留在这里。”

加内特,这个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明尼苏达的家伙,当2007年被交易到波士顿后,仍然给球队带来了新鲜血液和不服输的精神。你是过去半个多世纪凯尔特人精神的体现。当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压不垮你,当穿骨断筋的利刃刺不死你,当缓慢而持久的伤痛磨不垮你,你仍然甘愿用自己的血肉做成铜墙铁壁,甘愿一次又一次迎接仇恨的撞击,甘愿蒸腾着汗水与命运纠缠。在累累伤痕后,你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

在凯尔特人赛季总结发布会上,加内特略带伤感地回应着有关于他退役的话题,“我当然希望能留在这里,但我们都必须明白,NBA是一个生意场。我总是告诉安吉,不管我身在何处,都心属凯尔特人。但我希望能作为一名凯尔特人退役,就算死后被埋葬也永存一颗绿色之心。”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不管皮尔斯和加内特怎么想,不管我们在情感上怎么感知,改变就要来了。惟一不变的是,德鲁伊那绿色的灵魂将永远守护凯尔特人。

难说再见

有些时候,当你心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复杂交织时,无论是多么华丽的词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长篇大论的表述最终只能化为两个最简单却最贴切的词语——谢谢,再见!

在人类语言中,这两个词语是最常用却也是最难用的,一个表达了感激之情,一个表达了不舍之意。当绿军将士们拼尽全力却无力回天,波士顿北岸花园球馆的球迷们依然响起最热烈的掌声时,我们发现,原来“谢谢”和“再见”这两个词饱含了如此多的内容和感情。

为什么喜欢凯尔特人?是他们总能带来胜利的感觉吗?好像有那么点意思。可是他们输的时候,也没放弃过支持——那只不过是因为相信他们还能赢。如果他们一直输,战绩始终处于联盟下游,你还能坚持多久呢?现实一点说,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得住。但是这并不只是与输赢有关,这六年的凯尔特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输赢,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生命中遇到过的某些人,他们身上承载着你曾经的梦想或者标记着你某一段最珍贵的神秘经验。他们形散四处,你不以为意,像存放在不同张早已停用的存折里那些永不会去提取的零头。我想凯尔特人身上所标记于我们的“神秘经验”便是——他好像只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战斗,我们的热血应该洒到哪里,你甚至不用思考仇恨是如何埋下的,要怎样才能将其消弭。驱散一切旁骛,让你的对手看看人性最简单狂野的地方。他们是如何嘲笑你的,你就如何拾起嘲笑狠狠地砸向他们。这就是凯尔特人教会我们的,而它已经超越了篮球运动本身。

我在看《冰与火之歌》的时候,除了喜欢琢磨每个角色的性格极其演变,更迷恋中世纪式的大家族带来的感觉:荣耀、信仰、族语,甚至觉得“wedonotsow”这样没道理的族语也很有力量。我想是因为每个族语都代表了一种活法和信仰,而大家族意味着这种信仰的传承,就像我们常说的从拉塞尔到伯德再到皮尔斯,凯尔特人的精神传承一样。

当然,不同的活法和信仰肯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或者说,各种选择之间并无对错,其意义在于你坚持的方式和决心以及为之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以说,过程本身远比结果更重要,那么过程中去执著于结果,就不那么必要了。

当然,我们回顾从2008年到现在,如果没有那些伤病,凯尔特人绝不只是拿到一个总冠军。甚至如果我们说这六年,凯尔特人错失的机会比抓住的更多,也并不为过。但这么说大错特错,有失公平。我们都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没错,我说的是我们每个人。

这些年,凯尔特人有多少次被提前判了死刑?

记得在2009-10赛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部决赛会是詹姆斯的骑士和霍华德的魔术在东部决赛回合。结果凯尔特人狠狠羞辱了这两大热门,最后进军决赛和湖人上演了传世经典的七场大战。

还记得2011-12赛季的前32场比赛结束时,凯尔特人15胜17负吗?波士顿的挽歌再次唱响。结果他们最后34场24胜10负。这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很多伤病,然后缺兵少将的阵容却把最后的总冠军热火逼到第七场。

然后是今年的季后赛首轮,在连输三场之后,对手开始计划他们的“葬礼”,结果绿军连下两城,把对手打回恐慌模式,甚至在第六战落后26分之多时几乎上演大逆转。

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能赢得胜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次他们倒下的时候,都还在挥拳战斗。没有一次,凯尔特人是举着白旗缴械投降的。绿军精神告诉我们:你可以被夺走所有的东西,但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你想要战斗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在追赶着什么,却又无时无刻都在失去着什么。很多时候,对于不经意间失去的东西我们毫不在意,但在某个特殊时刻一定会让你追悔莫及。正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后部分说到,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当你怀揣它时,觉得它一文不值,只有回过头去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上一篇:热爱生命小学优秀作文小学作文下一篇:中国水处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