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技术工作总结

2024-10-11

音频技术工作总结(共8篇)

音频技术工作总结 篇1

数字音频工作站技术浅析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马胜豪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采用数字技术处理音频信号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完善,各种性能优、功能齐、质量好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数字化产品纷纷面市。一股采用数字音频技术和设备代替传统的模拟音频产品的浪潮,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推动下,正在我国广播电视界逐步形成,预计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会全面替代传统的模拟音频产品。现结合我台使用的LINK99数字音频自动播控系统对数字音频工作站所采用的技术进行剖析。

一、为什么数字化广播是发展趋势:

采用数字化技术后节目与传统的模拟信号节目相比, 具有下述主要优越性:

1、 减少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失真,提高了节目品质;

2、 同一网络上的.工作站可共享节目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 快捷的非线性编辑功能;

4、 实现无带化播出,节约成本;

5、 及时准确的节目传递;方便灵活快速的节目查询;

6、 实现音频素材无损耗传输保存,高保真重复拷贝;

数字化节目可方便地实现非线性播出和自动播出。

音频技术工作总结 篇2

一标准的申请和前期工作

我们在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中, 特别是在北京电视台与北京电视台新电视中心工程的系统、技术工艺建设中, 面对各种项目实施时, 常查找、翻阅有关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技术资料, 却没有发现相关的技术标准。为了确保各级电视机构, 特别是在大中型广电中心的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实施以及改造工程中, 保证视音频数字信号高质量的传输, 以及各数字系统高可靠的连接, 故申请制定数字视频和音频电缆技术标准。2003年在台主管领导的支持下, 我们向总局科技司、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进行《数字演播系统视频和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制定工作。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广技监字[2003]229号文“关于下达2003年广播影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及补助经费的通知”, 主要由北京电视台以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编制。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迅、程宏、龚波、周建华、聂明杰、杜元俊。

二标准的制定工作

经过这些年的标准制定工作, 我们标准制定工作小组成员对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正如我们所见的海洋中的冰山, 其水面上可见的部分相对水面下不可见的部分是相当小的;而标准文本就像冰山水面上可见的部分, 而大量深入和细致的工作和研究正如冰山更加庞大的水面下不可见的部分。

2004年初, 起草小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制订了工作计划, 落实了分工。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04年2月至5月, 起草小组搜集、研究和分析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相关技术资料。准备用于测试的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样品。

2004年6月, 起草小组召开会议, 起草了本标准的主要框架, 研讨列入本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起草小组成员重点学习了制定、编制标准的标准。

2004年7月, 起草小组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对国内外13款数字视频电缆和7款数字音频电缆, 共计20款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测试工作。测试涵盖了国内、外主要电缆生产厂家的产品。

2004年10月, 对部分电缆进行SDTV、HDTV信号传输测试。特别对HDTV信号传输进行了探索性实验, 希望对日益兴起的HDTV的应用做出一些探索和贡献。这也是国内较早针对HDTV信号传输的测试工作。

2005年初, 测试工作告一段落。在归纳数据、分析结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缺项, 起草小组进行了补充。

2005年5月, 起草小组完成了本标准的初稿。随后, 起草小组召开了阶段性工作会议。会议中, 起草小组和测试人员对本标准的初稿和测试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指正;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电视台领导也给予了指导。会后, 起草小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本标准的初稿进行了修改。

2005年7月, 对部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补充测试。

2005年8月, 形成了本标准的讨论稿, 2005年9月初, 起草小组将本标准的讨论稿提交全国广电标委会秘书处审阅。全国广电标委会秘书处提出了主要修改意见。

起草小组对本标准的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负责的修改。

2005年10月, 起草小组走访国内部分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 征询了对本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05年11月, 起草小组通过函审的方式, 广泛征求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意见。

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 起草小组对返回的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对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于2006年5月形成了本标准的送审稿。

在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 2006年7月26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广播电视行业标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审查会。审查会由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王联副司长主持, 全国广电标委会广播电视中心分标委副主任朱峰任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审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广电标委会、广电总局科技司、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重庆广电集团、福建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山德视讯公司、江苏天诚友谊线缆有限公司等15个单位的16位专家组成。

审查委员会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关于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处理情况的介绍, 对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了认真的审查讨论。审查委员会认为, 本标准对确保数字视频、数字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 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对本标准的审查。

三标准的颁布、获奖和宣贯工作

2007年2月17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GY/T224-2007《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从2007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

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要求, 我们进行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的宣传、贯彻等工作。2007年4和5月, 笔者在杭州和济南分别用两个整天的时间, 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单位约400多位技术领导和骨干, 讲解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以及与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相关的技术和发展动向, 同时向与会者讲解了标准的理念和标准在技术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2010年初, GY/T 224-2007《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获2009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本标准弥补了国内、国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在制播技术系统、广播电视中心等工程中日益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标准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第一次从事标准的编制工作, 随着编制标准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认识到编制标准工作是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 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更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工作。

我们重点研究了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其测量方法, 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回波损耗、特性阻抗、衰减常数等重要指标。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 征询了业内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形成了标准的测量方法。同时对国内外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典型样品进行了大量实测。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检测中心, 对国内外13款数字视频电缆和7款数字音频电缆, 共计20款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的系统测试工作, 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和增强性测试。

为了做好《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标准, 笔者还认真学习和研究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如GB/T 17953-2000《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GY/T 157-2000《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 158-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ASTM D 4566-2005《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Electrical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Insulations and Jacke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Wire and Cable》、GY/T135-1998《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等标准。通过学习和研究, 以及结合测试和日常技术工作, 笔者对SDI、HD-SDI数字视频信号、AES/EBU数字音频信号以及这些信号的传输、分配有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突破了一些技术难点, 如在1/2时钟频率下信号衰减等问题。在测量技术方面, 我们学习到了日常工作中接触不到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也体会到测量工作的辛苦和严谨性。

在标准的制定中, 我们遵循了标准的均衡性和经济性。在注重了标准的先进性的同时, 也考虑了标准的普遍性。希望通过视频、音频电缆标准的工作和研究, 来带动国内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征询了国内部分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对标准的意见, 也对国内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提供了技术文献和技术改进的建议。故标准采用Ⅰ类和Ⅱ类两种指标来考核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质量。

随着人们对电缆阻燃与火灾事故的认识加深, 对数字视音频电缆防火、阻燃等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视频音频电缆线路具有较高的传输可靠性, 而且必须考虑到它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本标准中还在广电类的标准中, 创新性地首次提出了重要的阻燃特性要求, 以适应建筑及工程中越来越来重视的阻燃、防火的要求。本标准中要求I类实心导体电缆标识的阻燃等级应符合GB/T 19666-2005的规定。

标准制定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笔者经过标准严谨性、完整性、逻辑性等的锻炼和提高, 对日后的工作是很要指导意义的, 增强了在日常技术工作中标准化意识。在设备选型、新技术运作、事业建设、技术改造等工作中首先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国家、行业的各项标准, 遵循标准化的规律。广播电视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 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实现。与模拟系统相比, 技术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起草小组的成员虽然日常工作都很忙, 大家互相配合、支持, 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测试和研究工作。本身标准的制定工作是没有报酬的, 也很清苦。大家是凭着对电视事业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来不断克服标准编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有今天的初步成果。

五对标准的认识

在与一些电视技术人员接触中, 发现存在忽视标准和标准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什么是标准?根据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的规定,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实际情况, 广播电视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 (包括即将展开的三网融合的技术业务中) , 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实现。与模拟系统相比, 技术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z在设备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规定设备的外在接口, 而数字系统的标准不仅规定设备的外在接口, 还要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甚至是每个比特都做详细的规定, 如果标准不统一, 设备和网络都将无法联通, 数字信号将无法畅通;

z在系统方面, 模拟系统工程是单一的、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 而数字系统则是统一的、综合的、从播出到接收的大系统, 接收端与播出端必须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对播出系统、传输系统与机顶盒或接收机统一制订标准;

z在相互关系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是单一的技术标准, 而数字系统的标准则是集信息标准、广播电视技术标准、通信传输标准、计算机标准于一体的多层次的标准。

当今的市场竞争, 标准领先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 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 甚至是控制权。标准化同时是企业管理的三大工具之一。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 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 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 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同时标准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情报来源。

摘要:介绍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技术标准的编制情况, 对申请和前期、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颁布、获奖和宣贯工作进行了说明, 总结了标准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介绍了个人对标准的认识。

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音频压缩编码;MPEG-1标准;杜比AC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52-0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Coding Technology Research

ZHANG Xue-feng,ZHANG Yao-jun,PAN Yun

(Xinyang agricultral college,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An audible signal and text, graph, picture,cartoon, video frequency is one of important multimedia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commences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voice, introducing a relevant audio to compress coding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parameter, and discussed development present condition and foreground of digital audio, introduced MPEG-1 audio standard and Dolby AC technology.

Key words:audio compression coding;MPEG-1 audio standard;Dolby AC technology

1 引言

对于多媒体计算机系统需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使计算机能实时地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然而由于数字化的声音,图像等媒体数据量非常大,要实时地传输和处理这些数据就必须对其进行压缩编码。

2 声音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的声音极其复杂,一般来说声音是由空气中分子的振动而产生的,可近似地看成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的函数,通常用模拟的连续正弦波形描述声波的形状,基线是测量模拟信号的基准点,振幅表示声音信号的强弱程度,声波的频率反映出声音的音调。由于计算机只能处理和记录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必须对声音信号数字化,数字音频才能够像文字和图形信息一样进行存储、检索、编辑和其他处理。通常我们采用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化,编码转化成数字信号。

3 音频信号编码的基础

采用数字音频获取声音文件的方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量大,音频信息文件在未压缩的情况下所需存储空间的计算公式为:

存储容量(字节)=采样频率×采样精度/8×声道数×时间

以CD为例,其采样率为44.1KHz,量化精度为16比特,则一分钟的立体声音频信号约占10M字节的存储容量,也就是说一张CD唱盘的容量只有一小时左右。

研究表明,直接采取PCM码流进行存储和传输存在着相当大的冗余,因此可以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统计分析结果也说明,在语音信号中主要包括时域冗余和频域冗余。另外考虑到人的听觉机理特征,也能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对于音频的压缩理论的研究,是从人耳的听感系统开始的,首先第一个特点是人耳对各频率的灵敏度是不同的,在2K-4K频段,很低的电平人耳就能听到,其他频段时,要相对高一点的电平才能听到,这就是说在听觉阈值以下的电平可以去掉,相当于压缩了数据。第二个特点就是频率之间的掩蔽效应,其实就是指人耳接收信号时,不同频率之间的相互干扰。当电平高的频率点和电平相对较低的频率点同时出现时,电平低的频率点的声音将听不到。因为人耳的灵敏度不一样,所以不同频率点的掩蔽程度是不一样的。低于掩蔽阈值的的信号将不再编码,高于掩蔽阈值的信号将重新分配量化比特值进行压缩,这是MPEG能得到较高的压缩比又能保证音质的重要原因。第三个特点是短暂掩蔽效应,指在一个强信号之前或之后的弱信号也将被遮蔽掉。这样利用人耳的感觉特性,对数据流本身进行压缩,做到既能降低码流又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码流的效率,而又不影响音质本身。由此可见,音频编码的目的就在于压缩数据,通常数据压缩会造成音频质量的下降和计算量的增加。

4 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算法

4.1 基本原理

如同数字通信系统一样,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中声音信号被编码成二进制数字序列,经传输和存储,最后由解码器将二进制编码恢复成原始的声音信号。如图所示。

设计声音压缩编码系统考虑的因素有输入声音信号的特点、传输速率及存储容量的限制、对输出重构声音的质量要求以及系统的可实现性极其代价。因此在实施数据压缩时,要在音频质量、数据量、计算复杂度三方面进行考虑。最简单的数字编码方法就是对声音信号做直接的数模(A/D)转换。

4.2 音频信号的编码分类

从方法上看,声音信号的编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形编码方法、分析合成方法和混合编码方法。

波形编码方法要求重构的声音信号的各个样本尽可能地接近于原始声音的采样值。这种方法的编码信息是声音的波形,编码率在9.6Kbps~64Kkps之间,属中宽带编码,重构的声音质量较高。但波形编码易受量化噪声影响,进一步降低编码率也较困难。典型的波形编码技术有PCM、ADPCM、APC(自适应预测编码)、SBC(子带编码)、ATC(自适应变换编码)。这里,前三中属于时域方式,后两种属于频域方式。波形编码的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可获得高质量的语音。

参数编码方法通过建立起声音信号的产生模型,将声音信号用模型参数来表示,再对参数进行编码,在声音播放时根据参数重建声音信号。参数编码法算法复杂,计算量大,压缩率高,但还原声音的质量不高。

混合型编码是将波形编码的高质量与参数编码的低数据速率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编码方法。

由此可见,编码的作用其一就是采用一定的格式来记录数字数据,其二就是采用一定的算法来压缩数字数据以减少贮存空间和提高传输效率。压缩算法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指解压后数据不能完全复原,会丢失一部分信息,压缩编码的基本指标之一就是压缩比,它通常小于一。压缩越多,信息丢失越多,信号还原后失真越大。根据不同的应用应该选用不同的压缩编码方法。前面我们讲的波形编码方法,分析合成方法以及混合编码方法都是属于有损压缩。

4.3 音频信号压缩编码编码质量评估

音频的质量与其频率范围有关,音频信号的频带越宽,所包含的音频信号分量越丰富,音质越好,根据频率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音频分为电话语音级调幅广播级调频广播级和宽带音频级等四个质量等级。国际标准确定音频编码的数据速率在128Kbps以下。声音重构的质量跟编码的数据速率及编码算法有关。评估数字波形编码系统时,可以用信号/量化噪声比(SNR)作为准则,信噪比越大,声音质量越好。但是音频系统的最终准则应该是人耳听觉上的准则。然而,这种听觉上的准则很难客观量化。现在最常见的音频质量评估法是主观评估法。

主观评估标准是以平均主观平分(MOS)标准来度量,它分为5(优)4(良)3(中)2(差)1(劣)五个等级。一般频率达到7kHz可评为5分;对于符合长途通信的高质量语音,MOS可评4分;当语音质量有所下降,但尚不致妨碍正常通信时,MOS可评3.5分。

声音重构质量不但与编码数据有关,还与编码算法有关。一般地说,声音重构质量随数据速率减小而减低。

5 音频压缩编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1937年A.H.Reeves提出脉冲编码调制(PCM)以来,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尤其近20年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语音编码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在音频压缩标准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是MPEG-1音频(ISO/IEC11172-3)。MPEG-1按复杂程度规定了三种模式即层Ⅰ、层Ⅱ(即Musicam,又称MP2)、层Ⅲ(又称MP3)。目前广泛使用的VCD的音频压缩方案为层Ⅰ。层Ⅱ(Musicam掩蔽模式通用子带集成编码与多路复用)复杂度属于中等,广泛应用于数字音频广播、数字演播室等数字音频专业的制作、交流、存储和传送。层Ⅲ是综合Musicam和Aspec(自适应谱分析听觉熵编码) 的优点提出的混合压缩技术,MP3的复杂度最高,编码不利于实时传输,在低码率下有高品质的音质。MPEG-1的压缩编码采用子带压缩技术。子带编码的基本思想是将信号分解为若干子频带内的分量之和,然后对各子带分量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性采取不同的压缩策略。具体压缩过程:首先,将输入的PCM数字声音信号通过时频映射实现子带分割,将宽带音频信号分成32个子频带。同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运算,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出各子带的掩蔽特性。由于掩蔽特性的存在,减少了对量化比特率的要求,这样,不同的子带可以分配不同的量化比特数。另外加上CRC校验码,就可以得到标准的MPEG码流。在解码端进行相反过程即可输出原PCM码流。可以说MPEG-1标准的制订方式决定了它的成功, 这一思路甚至也影响到MPEG-2和MPEG-4音频标准的制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立体声形式已不能满足受众对声音节目的欣赏要求,具有更强定位能力和空间效果的三维声音技术得到蓬勃发展。而在三维声音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声道环绕声技术。更准确地说,环绕声应该是一种声音恢复形式,其新技术的含量实际表现在随着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些数字压缩标准上。Dolby AC-3技术是由美国杜比实验室主要针对环绕声开发的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在5.1声道的条件下,可将码率压缩至384kbps,压缩比约为10:1。它将特殊的心理音响知识,人耳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先进的数码信号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形成这种“数字多声道音频处理技术”。Dolby AC-3最初是针对影院系统开发的,现在在影院系统,HDTV,消费类电子产品(如LD、DVD)以及卫星广播等方面也得到普遍应用,目前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环绕声压缩技术之一。

6 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个数字化社会,音频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是通信的发展方向之一,数字化广播高清数字电视,伴音多媒体网络通信, 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得到开展,数字音频技术也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本文从声音的基本特征出发,对数字音频压缩编码知识作了相关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压缩技术,其算法的复杂程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音频质量、算法效率(即压缩比例),以及编解码延时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去选择不同的压缩算法,最后讨论了数字音频编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甘娜.多媒体应用基础(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房建,左涛,陈婷.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4,28(2):9-11.

[3]马华东.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4]杨俊,蔡宜平,颜飞翔.数字音频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一)[J].数字声频,2001,5.

音频技术工作总结 篇4

音频技术在当前广播电视工程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全程的监控,而且能够保留以往的模拟音频信号,有利于节目品质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使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感觉。当前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过程中加快了向数字化方向的延伸,通过应用数字音频技术,在满足广播电视节目对音频技术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提高了广播电视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

高通音频增益调试总结 篇5

1、综述

该文档主要描述了手机打开免提通话的时候,如何解决固话端出现的啸音、噪音问题。

2、环境 项目:xxx 硬件平台:MSM7X27A 软件版本:android2.3.5, AMSS11452302

3、调试流程

(1)咨询高通FAE,明确哪些参数需要调整

FAE给出的建议是:针对啸音,调整codec_rx_gain、codec_tx_gain参数;针对杂音,调整rx_agc_static_gain、rx_agc_exp_thres、rx_agc_compr_thres、tx_agc_exp_thres、tx_agc_compr_thres参数;(2)使用QACT工具,对上述参数进行调试 QACT是高通提供的音频校准工具,可以使用该工具直接在线修改各类音频参数,调试十分方便(使用方法详见安装文件目录下的文档《80-VM407-1_E_Audio_Calibration_Tool_User_Guide.pdf》)。

使用该工具在线调试的基本思路是:适当降低增益(codec_rx_gain、codec_tx_gain),并调整AGC的门限值以及静态增益(rx_agc_exp_thres、rx_agc_compr_thres、tx_agc_exp_thres、tx_agc_compr_thres、rx_agc_static_gain参数),以达到消除啸音、噪音的目的。在线调试完成后,还可以用这个工具将调好的audio_cal.xml文件直接生成代码,具体也请参考上述文档。(3)修改代码 代码路径:modem_proc/multimedia/audio/vocoder/src/voccal.c 在结构体voc_pcm_on_chip_speaker_cal_umts_qrd中,分别修改各个参数,代码如下:

CAL_MEMORY voc_pcm_path_cal_type voc_pcm_on_chip_speaker_cal_umts_qrd = {

VOC_EC_VER_ECNS,/* ec_version */

VOC_EC_AEC,/* ec_mode */

VOC_NS_ON,/* ns_enable */

0x656e,/* tx_gain */ 0x1000,/* dtmf_tx_gain */ // codec_tx_gain由0x71cf修改为0x2328 0x2328, /* codec_tx_gain */ // codec_rx_gain由0xb460修改为0x1770

0x1770,/* codec_rx_gain */ 0x0000,/* codec_st_gain */ …… ……

英语演讲比赛音频 篇6

第二十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 和 2014“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将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两项赛事均为国家级比赛,我校选手选拔和指导任务由外语学院具体承担。比赛分为校选赛、省决赛、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现就校选赛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演讲题目(报名校选赛者两个题目均需准备): 1.change the unchangeable(需自加副标题,3 minutes)2.seeing is not believing(需自加副标题,3 minutes)录制3分钟演讲视频:

参赛者需全程脱稿演讲,否则不予评分。背景黑板上需大字注明:演讲题目、南京工业大学、参赛者姓名。视频完整,不得剪辑编辑,不超过100m。

(提醒:往届手机拍摄的视频在电脑上打开时常有图形倒置的情况,上传前请自行检查。)

作品提交: 因邮箱容量限制,请不要重复提交。

电子文稿 开头部分请提供详细个人信息:姓名,性别,手机号,邮箱,学院,班级,曾经获奖情况。

定题演讲(3分钟)

-现场问答(1分钟)

奖励:冠亚季军各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若干,盖主办机构及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章。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2014.09.14篇二:英语演讲比赛策划书

班级系列活动之英语演讲比赛

目录

工管三班英语演讲比赛.........................................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活动背景...................................................................................3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3

三、活动目的...................................................................................3

四、活动名称...................................................................................4

五、开展形式...................................................................................4

六、活动目标...................................................................................4

七、活动过程...................................................................................4 前期准备...........................................................................................4 活动过程...........................................................................................4 后期工作...........................................................................................5

八、人员安排...................................................................................5

九、经费预算...................................................................................6

十、可行性分析...............................................................................6 附件.........................................................................................................7

一、活动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逐渐融合,如何使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好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的交流中自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英语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xxxx年xx月xx日,xxx院xxx教室

三、活动目的 本班举行此演讲比赛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我,激励他人的舞台,并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竞争意

识。

四、活动名称:我敢我说英语演讲比赛

五、开展形式:文体竞赛

六、活动目标: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增强自信心,七、活动过程

前期准备

2)报名:在学习委员处报名登记 3)场地租赁:找导员租借教室 4)桌椅安排:赛前布置场地 5)音频图片:赛前收集选手所需音频图片,制作ppt等 6)奖品购置 7)邀请评委

活动过程

1)主持人致开幕词并且介绍到场的评委、嘉宾 2)主持人介绍比赛的规则评分细则。3)开始,选手根据比赛前的抽签顺序进行比赛 4)其间主持人向观众及选手公布结果分数 5)在前5号选手参加完比赛之后,中间穿插游戏,现场互动调节比赛气氛。

游戏安排:击鼓传花,三轮

6)待所有的选手比赛完后,邀请评委代表上台发言,工作人员进行统分。7)评委发言完后,主持人上台宣布比赛结果(依次由优胜奖到一等奖)8)(待定)上台颁奖。

9)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全体工作人员、嘉宾、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结束工作

桌椅归位,打扫卫生,关闭多媒体设备离开教室

后期工作

1)总结全过程,指出不足以便下次改正 2)对每个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写下不足之处告知该同学。3)对录制的视频做剪辑 4)张贴出每期获胜的同学 5)写比赛报告

DRA分层音频编码技术 篇7

关键词:DRA,分层编码,数字音频广播

在分层音频编码上, 国外已经研究了几种精细分层的有损数字音频编码方法及无损音频编码, 主要包括:1) ISO/IEC 14496-3 MPEG-4 BSAC (Bit Sliced Arithmetic Coding) 比特片算术编码[1], 在这种编码算法中, 基于对MDCT (修正离散余弦变换) 变换后的变换域系数 (频谱系数) 被量化为整数后, 从低频到高频分成多个组, 每个组谱系数从高位到低位形成比特片方式进行算术编码, 因此可以实现非常精细的分层 (或者伸缩) 编码。2) 在MPEG-4第三部分和MPEG-2第七部分中都提供了可伸缩采样率编码算法AAC-SSR (Advanced Audio CodingScalable Sampling Rate) , 首先是由Sony提出的, 编码架构也类似于其独有的ARTAC (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 编码。其基本算法是:首先将输入的数字音频信号通过4带的多相正交滤波器组 (Polyphase Quadrature Filter, PQF) 分割成4个频带, 然后这4个频带分别进行1个256点MDCT (512样点窗长) 或8个32点 (64样点窗长) MDCT。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每个频带内可以独立选择长块或短块MDCT, 因此对高频可使用短块编码增强时间分辨率;而对低频使用长块编码获得高频率分辨率。3) MPEG-4 SLS (Scalable Lossless Coding)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损音频编码层 (如AAC) 和无损误差增强层, 这样就保证了与原来有损编码的后向兼容。另外一种是没有有损编码层, 仅仅无损增强层。在这两种方式中, 无损增强层能够实现精细分层, 提供低质量、高质量以及无损质量。

第一种分层编码算法为了实现精细分层, 需要考虑限制频谱分区长度等, 而导致需要较多额外开销降低了编码效率;第二种分层编码算法由于应用了4个PQF, 造成带间存在混迭, 因此相邻部分的变换域系数编码效率会下降;而第三种分层也是一种极其精细的分层编码技术, 同样存在需要较多额外开销的问题。

中国数字音频 (调频) 广播 (CDR) 系统已经分别颁布了信道标准[2]和复用标准, 其中在信道传输技术规范中, 调制技术支持粗分层调制, 且信道编码支持不等错保护技术, 因此数字音频信源编码技术最好能够适配信道传输技术, 而上述的几种分层编码技术不太合适, 同时已颁布的我国多声道数字音频编码技术规范DRA[3]也不支持分层方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DRA分层编码方法, 简称为DRA+L, 在使用很小额外开销的条件下提供2层的帧结构, 同时保证了与原DRA兼容。

1 DRA分层编码结构

图1给出了DRA基本帧结构示意图[3], 在帧头信息中有1 bit指明是否在帧尾存在辅助数据部分, 其目的就是为以后应用需求而进行功能及性能增强所保留的扩展单元, 这样也确保了增强后的编码算法仍与原DRA兼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DRA帧头信息中的帧长度信息的计算并不包含辅助数据部分, 因此辅助数据部分需要独立定义自身的长度, 便于解码器拆分辅助数据单元, 并且易于快速同步。

1.1 辅助数据一般结构

辅助数据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其中DRA帧头信息中的帧长信息是以32比特 (4 byte) 为单位。辅助数据中每个数据块下面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其占用的长度, 单位为bit。X1, Xn分别为第1个和第n个辅助类型的数据长度, 单位为byte。在辅助数据的开始是辅助数据的长度指示, 当辅助数据比较短时 (小于256 byte) , 直接使用8 bit基本长度信息描述;否则辅助数据长度通过16 bit扩展长度与前面的8 bit基本长度共同描述, 即在256基础上累加16 bit无符号二进制数所表示的数值作为整个辅助数据长度。

每种辅助数据的类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类型附属数据的长度, 用12 bit描述 (以byte为单位) ;第二部分为本类型附属数据的具体类型, 以4 bit表示, 最后一部分是本类型辅助数据的有效载荷。

1.2 分层编码的数据结构

DRA分层编码就是在国标DRA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分层编码辅助数据的增强扩展而实现的。分层编码可根据编码的声道数进一步分为单声道/立体声的分层和5.1环绕声分层, 其码流结构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两层结构 (即基本层和增强层) 。

1) 单声道/立体声分层帧结构

在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模式时, 分层编码的基本层就是在它所分配的码率限制下通过国标DRA编码单声道或立体声;分层编码的增强层首先是辅助数据的总长度, 辅助数据内部仅包含一种辅助数据类型, 即分层编码类型。分层编码类型包括:12 bit分层编码类型长度、4 bit分层编码类型指示和分层编码扩展的有效载荷。在有效载荷的开始, 通2 bit声道模式“00”用于表示当前DRA分层编码是是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有效载荷的其他部分则为单声道/立体声残差的DRA编码信息。

2) 环绕声分层编码帧结构

在5.1环绕声分层编码模式时, 分层编码的基本层就是前置左右声道对的DRA编码;增强层的结构与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的增强层相似, 但有效载荷的开始2 bit声道模式置为“10”, 并且有效载荷的其他部分为其余声道 (中央声道、超重低音及左右环绕声道对) 的DRA编码信息。

3) 低码率DRA分层编码帧结构

当在数字音频 (调频) 广播等应用中, 有时需要在一个模拟调频节目内传输多路数字立体声信号或环绕声信号, 因此要求DRA可提供更高编码效率而降低码率, 这时需要在DRA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增强编码工具, 例如带宽扩展及参数立体声等, 实现低码率DRA编码算法。参照DRA分层编码结构图3和图4, 可以通过简单修改给出低码率DRA分层编码结构。

(1) 单声道/立体声低码率DRA分层

单声道低码率DRA分层:基本层包括单声道低频部分的DRA编码、辅助信息长度信息、带宽扩展类型辅助数据 (包括带宽扩展辅助数据的长度、类型及数据) ;增强层包括图3中辅助信息长度之后的所有部分 (其中残差DRA编码也是编码单声道的低频部分的残差信号) 。

立体声低码率DRA分层:当不采用参数立体声时, 基本层包括立体声对低频部分的DRA编码、辅助信息长度信息、带宽扩展类型辅助数据;增强层包括图3中辅助信息长度之后的所有部分。当采用参数立体声时, 基本层包括立体声对下混为单声道后的单声道低频部分DRA编码、辅助信息长度信息、带宽扩展类型辅助数据 (在数据内部包含参数立体声编码数据) ;增强层包括图3中辅助信息长度之后的所有部分。

(2) 环绕声低码率DRA分层

基本层包括左右立体声对低码率DRA编码信息 (包括左右立体声对低频部分的DRA编码或者下混后的单声道低频部分的DRA编码、辅助信息长度和带宽扩展类型辅助数据) ;增强层为图4辅助信息长度之后的所有部分 (其中中央声道C采用低码率DRA单声道编码方法, 左右环绕声道对采用低码率DRA声道对编码方法) 。

2 分层编码算法

2.1 单声道和立体声分层编码算法

图5给出了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的原理框图, 其中基本层为单声道或立体声的DRA编码 (图中虚线框内的两个模块带宽扩展 (BWE) 编码和参数立体声 (PS) 编码是低码率DRA编码的增强单元) , 其中DRA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压缩算法;增强层则是对残差信号的编码, 用于进一步改善解码信号的精度。下面主要介绍3个部分:DRA残差信号的计算、DRA残差信号量化和DRA残差信号的码书编码。

1) DRA残差信号的计算

GB/T 22726—2008国标中实现DRA的标准算法简单示意图如图6所示 (为了清晰, 特将解码端也做了简单描述, 其中解码端模块见图6的虚线框图) 。时域数据x[n]经过MDCT变换到频域得到谱系数X[k], 将频域系数分成多个子带, 对其中属于子带b的谱系数除以一个量化步长Δb, 然后取整 (nint) 得到量化后的谱系数X̂[k], 其中每个量化步长Δb和谱系数X̂[k]通过各种方式传输到解码端。在解码端对量化后谱系数X̂[k]乘以量化步长Δb, 得到逆量化的谱系数X͂[k], 对其做IMDCT得到解码后的时域系数x͂[n]。

DRA分层算法简单示意图如图7所示的中间模块。由图7可以看到, 基本层和图6的编码端完全一致, 也即完全兼容。增强层包括:取整得到的量化后的谱系数X̂[k]在增强层乘以量化步长Δb恢复出量化后的谱系数X͂[k], 然后用原始谱系数X[k]减去量化后的谱系数X͂[k], 得到残差谱系数E[k]。将残差谱系数E[k]分成多个子带, 对其中属于子带e的谱系数除以一个残差谱系数量化步长Δe, 取整 (nint) 得到量化后的残差谱系数Ê[k]。增强层需要传输残差谱系数量化步长Δe和量化后的残差谱系数Ê[k]。在解码端对量化后谱系数X̂[k]乘以量化步长Δb, 得到逆量化的谱系数X͂[k];对量化后残差谱系数Ê[k]乘以残差谱系数量化步长Δe, 得到逆量化的残差谱系数E͂[k]。最后将基本层得到的逆量化的谱系数X͂[k]和增强层得到的逆量化的残差谱系数E͂[k]相加, 并对和做IMDCT得到解码后的时域系数x͂[n]。

2) 残差信号的量化

由于残差信号的概率分布与原始音频信号的概率分布不同, 特别是0附近的小信号概率明显增大, 因此残差信号的量化算法是对DRA量化算法的改进, 主要是重新定义了量化码书1和2的都为4维Huffman编码 (其他码书相同) , 分别对应量化频谱系数的绝对值在1和2的情况, 并且重新训练并编制了新的Huffman码书, 提高了编码效率。

残差信号的量化步长采用差分编码Huffman编码方式表示 (第一个量化步长用7 bit绝对值表示) , 而DRA标准是量化步长绝对值Huffman编码方式。

3) 残差信号的码书选择及应用范围

不同于DRA编码规范中固定用5 bit表示码书段个数, 残差信号的码数段个数对平稳帧仍用5 bit, 但对瞬态帧仅用4 bit。

码书的应用范围划分进一步简化, 并且从Huffman编码改为游程编码。如果是平稳帧时, 每16个谱线为1个编码子带, 即每16个谱线用1个Huffman码书。所以1 024个谱线有64个编码子带。码书的应用范围先用5 bit表示最多32个编码子带, 如果应用范围大于32个编码子带, 则再用5 bit, 这时最多可以表示64个编码子带;如果是瞬态帧, 每8×n Block Num (n Block Num取值可参考文献[3]) 个谱线为一个编码子带, 即每8×n Block Num个谱线用一个Huffman码书。所以128×n Block Num个谱线有16个编码子带。码书的应用范围先用3 bit表示最多8个编码子带, 如果应用范围大于8个编码子带, 则再用3 bit, 这时最多可以表示16个编码子带。

对每个码书段的码书索引量化方式由Huffman编码改为更简单的哥伦布编码。

2.2 环绕声分层编码算法

与立体声分层编码算法相比, 图8所示的DRA环绕声分层编码算法比较简单。基本层是对左 (L) 和右 (R) 声道对进行DRA编码;增强层是对中央声道 (C) 进行DRA编码, 对超重低音 (LFE) 声道进行DRA编码, 以及对左环绕 (Ls) 和右环绕 (Rs) 声道对进行DRA编码。声道在编码时可能开启和差立体声模块, 一般不使用强度立体声工具。

当低码率DRA环绕声分层编码时, 其中的DRA编码替换为低码率DRA编码即可, 其中声道对编码可能开启参数立体声编码模块, 提高低码率 (例如低于128 kbit/s环绕声情况) 下的编码效率和主观声音质量。

3 DRA分层编码的试验及分析

DRA环绕声分层编码是在DRA环绕声分层编码算法的基础上通过简单调整各声道编码数据实现分层的, 仅仅引入了很少的额外辅助数据, 占整帧数据的比例很小, 因此环绕声分层编码的总声音质量和DRA环绕声相当, 环绕声分层编码基本层的主观声音质量与相应码率的DRA立体声质量一样;而DRA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采用残差方式, 与原DRA编码差别较大, 下面将重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声音质量比较。而低码率DRA分层编码的性能可对照DRA分层编码结果, 本文不再累述。

3.1 DRA分层编码的额外开销分析

由于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主要通过残差方式实现, 因此这里主要分层环绕声分层编码的额外开销问题, 表1给出了48 k Hz采样率下不同典型码率时环绕声分层编码额外开销情况。由于DRA帧长是32比特的倍数, 以及基本层和增强层具有同样的长度, 同时应用中实际比特率一般应低于典型设置的比特率, 因此表1中给出了实际比特率。

3.2 DRA分层编码性能客观测试结果

考虑到DRA分层编码属于感觉音频编码技术, 因此基于心理声学模型的客观测试软件能够较准确地衡量这种编码算法。主要测试条件及内容如下:

1) 测试软件:本文采用基于ITU-R BS.1387标准[4]的商用客观测试软件CRC-SEAQ。

2) 测试音频片段:12个48 k Hz和16 bit量化的MPEG立体声测试序列。

3) 码率:DRA分层@64 kbit/s基本层+64 kbit/s增强层和DRA分层@64 kbit/s基本层。

4) 输出:客观差别分ODG (数值越接近0越好) 。

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 其中前12列分别对应12个不同的MPEG测试序列, 最后一列为12个测试序列得分的平均值。上面的折线表示DRA分层编码ODG分数, 下面的折线为DRA分层编码中仅仅解码基本层所获得的ODG分数。可以看到仅解码DRA分层编码的基本层可提供基本的收听质量, 通过增强层解码可提高约1分的平均分, 能够进一步明显提高总的主观声音质量。

4 DRA分层编码的应用示例

在数字音频 (调频) 广播应用中, DRA分层编码应用如图10所示, 通过DRA粗分层音频编码算法将输入的数字音频信号编码分为基本层和增强层两组数据, 通过非等错信道编码可对基本层给予强误码保护, 对增强层给予弱保护;或者通过分层调制技术使得基本层和增强层有不同的抗干扰能力;最后通过发射机播出。由于 (调频) 广播信道一般为无线信道, 除了随着距离增加信号自然衰减之外, 还受到各种衰落、遮挡、电磁干扰等, 在接收端通常无法完全正确解调被干扰的信号, 可用功信道解码降低误码率。如图中用户1的情况, 接收环境比较差, 只能正确解码基本层, 如果广播的是环绕声节目, 则用户1可收听高质量的立体声部分;如果广播的是立体声节目, 用户1将接收到基本质量的立体声信号。用户2有良好的接收环境, 可完全解码基本层和增强层, 这样用户2可收听高质量环绕声广播或者高质量立体声广播。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DRA分层编码是基于DRA技术而开发的一种新的编码算法, 主要特点是DRA分层编码提供了一种新的粗分层码流结构, 并且由于DRA环绕声分层编码仅仅是通过引入小于1%的额外开销控制多声道编码数据重新组织而实现了分层, 保证了环绕声分层编码质量基本无下降;DRA单声道/立体声分层采用残差再编码的技术实现的分层, 客观测试表明DRA单声道/立体声分层编码可在基本层的ODG分数上通过增强层进一步明显改善大约1分。由于DRA分层编码是通过DRA编码算法中辅助数据的扩展来实现, 因此DRA分层编码与DRA编码兼容, DRA编码可完全解析基本层数据。DRA分层编码特别适用于数字音频广播, 可与非等错信道编码和分层调制技术完美结合, 提供最佳的收听效果。

参考文献

[1]ISO/IEC 14496-3,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part 3:audio[S].2004.

[2]GY/T 268.1,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第1部分:数字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2013.

[3]GB/T 22726—2008, 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S].2008.

音频技术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音频;优势;应用发展

原有的声音广播模式,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受众群体需求,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音频技术是多媒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道数字音频广播、高清电视、多媒体网络通讯等领域,已经成为多媒体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数字信号的处理方式、存储、交换又可以有效地改善音频的声音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频谱医用的额效率,从绿色能源上讲,也降低了发射机功率,减少了电磁污染。

一、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

(一)数字音频概述。模拟信号的音频信号是连续信号,在时间上和幅度上都是连续的。在时间上的连续是指在任何一个指定的时间内声音信号都有无穷多个幅值;在幅度上的连续上的连续是指幅度的数值为实数。数字信号是无穷多个实数值当中的一个,且是连续的,就把这种时间和幅度用离散数字表示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二)音频轨道扩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现代广播电视领域中对于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字音频、播出音频、。节目管理音频以及录制音频等。其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证在音乐语言类节目中的音质音效,实现广播电视对于音频效果的需求,通过64轨数字硬盘录音可以补录搬轨,实现用户轨道扩展要求,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电视节目质量。

(三)精准的剪辑音频。数字化音频技术的应用能够在音频剪辑工作中实现更为精确的编辑,通过高解像度计算机屏幕的高数字音频能够将文件中的声音进行转化,波形的显示方式对于剪辑过程而言能够更为准确的表现出音频的特点和细节。

(四)广播系统。数字音频技术在数字广播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组网无限传输和压缩编码根据人耳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信息存储。数字音频技术与其他音频技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大大提升了传统音频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传统音频技术的缺陷,数字化音频技术管理能够大量储存音频资源,并且查阅也更为方便,并可以实现音频资源共享,使音频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是未来广播电视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清晰度和可靠性。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与原有的传统电视格式不同的是清晰度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数据量也有了6倍以上的提升,可以充分地实现数字电视、视频会议的管理,从音频、视频和输入信号的格式要求上来说,已经开展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二、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CDR技术。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的我国数字音频广播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积极参与CDR课题研究与试验以及标准制定相关工作。目前,CDR发射机输出模拟功率约1200W,数字功率约120W。CDR的调制模式为QPSK,采用码率为3/4的LDPC编码,采用的是传输模式1,频谱模式9,模拟调频广播信号占用频道中心频率附近±130kHz之内,CDR数字信号占用专用CDR工程接收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数字音频广播使用100kHz频谱传输两套数字广播信号,数据率在32kbps的数字音频广播收听音质好于占据150kHz带宽的模拟音频广播节目。原有调频广播标准频率间隔是200kHz,而CDR的频道带宽为400kHz,频率管理部门对频谱规划需更加合理和具有前瞻性,盡可能减少各广播电台间的相互干扰,为数字音频广播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电磁场环境。在接收终端方面,积极推动CDR接收专用芯片的开发,以及基于硬件芯片的小型、廉价、可靠的CDR數字收音机(手持和车载)研发、生产和普及。

(二)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云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形式,从云存储、技术、备份的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如在微信、网盘等技术上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在网络音频技术上,网络音频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充分地发挥网络大型扩声系统,利用云架构,通过将输入模拟信号转换成网络信号的方式,即AN/NA连接。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中央服务器来完成工作内容,不需要考虑云端的工作状态,并且实现了系统资源的动态分配,每个终端的分区都能够进行自由申请的资源分配,通过授权分配能够进行成熟的修改或者自由上传,与其他分区进行分割并不会造成影响。

三、结语

在现阶段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数字音频技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电视节目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播电视工程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艳艳.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D].新闻研究导-1:1,2015(10).

[2]狄柏涛,陶瑞.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18).

[3]周仪.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J].科技传播,2016,01:127-128.

[4]杨华.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196+205.

上一篇:男方家长婚礼致辞大全下一篇:作文素材: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