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怎么写

2024-08-02

饺子怎么写(共15篇)

饺子怎么写 篇1

20_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月,本来是辞旧迎新、和家欢聚的日子,中国武汉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大家人心惶惶,钟南山院士说:“没紧急的事情尽量不要出门,要一直宅家、宅家。”从这天起,我们就开始了宅家生活。

外婆家在一个小镇上,从疫情开始的那天起,我们就一直待在外婆家,我们上网课写作业,做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不仅让我学到知识,也增加了许多的乐趣,还有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这天我们要包饺子吃喽。妈妈准备好了肉馅和饺子皮,大声喊:“毛豆,快过来包饺子!”我飞快地从房间跑出来,洗了手立马拿起一张饺子皮,夹起一块肉馅放在饺子皮中间,把它对折,两边的饺子皮粘了起来。可是,馅却从边上跑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呀?我急得不可开交。妈妈看到后对我说“你可以把饺子皮往外拉一拉。”果然,我用这一招连做了好几只饺子。可是,妈妈包的饺子都是昂首挺胸站着,而我包的饺子却软绵绵的躺着。没多大功夫就包好了,看着桌上形状各异的饺子,我开心的笑了。

虽然我们的宅家生活丰富多彩,但我更向往充满朗朗书声的学校生活。

饺子怎么写 篇2

写作本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去掉一些条条框框, 无疑有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来。可是, 凡事皆有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作为表情达意的作文, 它有其自身的规范, 理应遵守;作为书面语言运用的作文, 毕竟不能等同于日常的口语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对“我手写我口”的误读和歪解, 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第一,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是学生作文中浅陋和率性的“病灶”。

虽说在学生习作中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但是, 必须明确的是, 这样一种倡导实在是对于机械表达、虚伪表达的必要反击, 有它的积极意义。作文, 说到底, 它仍然是一种交际方式, 毫无顾忌地、不加内心省察的言语表达必然有害于健康的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常常导致作文要求的“被降低”, 作文训练目标的“被悬置”, 导致极短文、荒唐文的批量诞生, 浅陋、率性文风的泛滥。

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别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 不像它们那样可以有明确的序列性, 但“句—段—篇”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各类文体的基本格式是明确的, 注重细节、关注描写的基本写法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些都不能以一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来放任, 这样一种“个性化”, 到最后, 必然不利于学生精致为文、慎重落笔良好文风的培养, 也不能够很好传承“推敲”文句的好传统。

第二, 作文教学中“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直接放任了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所谓素材,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 是作品题材的基础。这些材料并不能一点一滴都写入文章之中, 如果这样做了, 作文就会中心不明显, 内容过多不简练。但是,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却忽视了对生活素材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 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高。

在这样的作文情境之中, 大量粗俗甚至野蛮、血腥的语言和材料被学生们不加选择地写到了作文本上。令人担忧的是, 这样一种未加提炼的言语宣泄还被我们的老师冠之以“有个性”和“真情实感”而大加赞誉。自己的作业做错了, 有的孩子会在作文中说:妈妈很愤怒;同学借了一张纸给他, 他会感动得“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 流下了眼泪”;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 “你怎么不去死啊”就会脱口而出……生气的、感激的情感, 被我们的学生“想说就写地”“个性化地”夸张了, 可笑而又可气地言传了!

第三,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混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界限, 不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总体来说, 口头语言具有即时性, 它是流动的、零碎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三倒四的;它同时又是需要借助于具体交际场景来理解的, 往往还必须伴有相关的肢体语言。但是, 作为书面语言的作文来讲,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很快就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实际作文中,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模糊了学生表达的情境意识, 学生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极端口语化的词汇, 甚至是方言俚语 (很不规范的方言俚语) , 局限于自以为明白的情境当中, 这样的作文往往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北。这必然直接影响了作文的交际功能, 弱化了规范语言的表达力量, 对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第四,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作为”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角度看,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确实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 确实有利于解放学生的言语表达思想。但一元论的思维常常会导致局限和片面。学生主体的强势体现, 必然弱化了教师主导功能的正确实现;“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片面强调, 必然带来作文规范的无力和缺失。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篇3

“你每天都说话吗?”老师亲切地问马林。

马林一脸疑惑:“说啊,天天都要说话、聊天。”

“都聊些什么?”

“什么都聊。和同学在一起就聊新鲜搞笑的事,聊新动画片,新玩具,新游戏什么的;和爸爸妈妈聊天,就聊生活和学习上的事……”马林越说越兴奋。

老师打断马林的话:“好,你已经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

马林一听蒙了:“没有啊,我没有写文章啊?”

老师说:“其实,我们每次跟朋友和爸爸妈妈聊天的内容,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我们说的时候叫‘话’,把‘话’写在纸上就是‘文’!其实我们在学说话,学讲故事的时候,就是在学写作文,也叫‘口头作文’。现在我们认识的字多了,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了,这就是作文。我们说话聊天时,就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受任何格式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大家千万别把作文格式化,否则会束缚你的思维,让你感觉不知从何下手。‘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饺子怎么写 篇4

我抓起一张饺子皮,夹起一大块馅,放大饺子皮里,一挤,“糟糕,漏馅了!”我说。没等妈妈说话,我赶紧又抓起一张饺子皮,又包一层,然后把它放到了竹板上。一个膀大腰圆的饺子诞生了。

爸爸见了说:“这是谁包的饺子啊,能破纪录了!”爸爸的话把妈妈和姥姥都逗乐了。

我可不在意爸爸的话,二话不说,又抓起一张饺子皮,这次我吸取了第一个时的教训——少夹点馅不就不漏吗?于是我只夹了一小块儿馅。一包,这次果然没漏,可结果包出来一个瘦瘪得可怜的饺子!

两个饺子一胖一瘦,很不对称。可我毫不气馁,一个接一个地包了下去,结果个个无精打采的。我一摆手,不包了。

韭菜饺子馅怎么做好吃 篇5

3.炒熟的韭菜连烫汁一起盛出,放凉

4.肥瘦比例2:8的猪肉,绞肉机绞烂调入适量的耗油、生抽、生粉、糖、盐油调味

5.肉蓉顺一个方向拌也匀,分几次倒入韭菜汤汁顺一个方向搅拌

6.至肉完全吸收汤汁,把肉搅拌到上劲

7.拌好的肉蓉与韭菜拌匀

8.做好的饺子馅

9.取一块饺子皮勺上适量的馅料,饺子皮边缘涂一点水让收合更粘贴

10.把饺子包合起来

11.包好的饺子,排好在盘里,如吃不好要放冷冻保存千万别放冷藏,会粘在一起。下次吃的时候直接冷冻取出投进开水里煮

12.烧开一锅水加入适量的盐,加了盐煮熟得水饺不会粘在一起

13.把饺子放入沸水中,刚放入时要用筷子搅拌一下防止粘底

14.水重新烧开后倒入一小碗冷水,反重2次,加入冷水煮出的饺子皮爽滑不粘牙特别好吃,

15.全部浮起,再煮3分钟就可以了

[韭菜饺子馅怎么做好吃]

写饺子的作文500字 篇6

我首先把葱、姜、肉和小茴香苗清洗干净,再把这些食材切碎,放到盆子里。然后在妈妈的指导下放入了蚝油、酱油、盐、味精、十三香,最后再加入香油提味,就搅拌成了荤素搭配的饺子馅,这时候妈妈也把面和好了。

我先学着擀面皮。妈妈让我一手拿着擀面杖,一手按着面饼。刚开始我擀的面皮儿不好看,又厚又长,像牛舌头。妈妈告诉我:要边擀边转动面皮,擀出来的面皮才又圆又匀称。在妈妈的指点下,我擀得越来越好了。

接着,我开始包饺子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拖着面皮,右手用勺子盛馅,再把面皮对折到一起,用拇指和食指紧紧地从一端捏到另一端。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呀!我包的饺子怎么站不起来呀,就像一个贪睡的娃娃。看来还需要高人指点呀,我就向妈妈求教。妈妈边说边演示:第一,手要拢起拖住皮儿,形成一个小盆地,才能多盛馅。第二,捏边儿时要捏出皱,用力捏,馅儿不能沾到边上,这样饺子既不破,还能立住。别着急,慢慢来,有志者,事竟成。

得到妈妈的指导和鼓励,我认真地照着妈妈说的去做,果然包得一个比一个好。数了数,我竟然包了十几个,都站得整整齐齐,我都觉得自己太棒了。妈妈看了看我包的饺子,亲切地说道宝贝,你长大了,会帮妈妈做事了!

饺子包完了,这时候锅里的水也开了。我把饺子一个一个放到水里,然后用锅铲推动着饺子在锅里转了个圈,煮了一会儿就熟了。我把饺子盛到盘子里,端到桌子上,招呼家人快来吃。

饺子怎么写 篇7

一、关于“写什么”

当前,对于作文教学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很多学生拿到了作文题,往往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脑子里也不清楚这道作文题要自己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太愿意观察和思考问题,缺少心灵的感受与对话,更不能从生活中捕捉和感悟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语文课程中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的活动,先要关注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中的“写”是课内的指导任务,也就是教师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拥有敏锐的目光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课内要完成的。而“什么”是课外的问题,是学生心理成熟维度的问题,不是语文课程一家的承包地、责任田。影响和制约学生“写什么”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生活阅历,二是精神境界、心态与情绪,三是认识社会、提炼生活的立场与方法。

关于高考作文该写什么,阅卷和命题教师通常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面对高考作文评价“不预设主题”这一标准,怎样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呢?我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也不是为了解决写什么,才去追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唤起学生对作文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学生体悟生活的情感与主动性,指点学生到生活(也包括书本)的广阔原野中去汲取精神营养,能够把这些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会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善于与自然对话——把自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敢于与身边的人对话——多关注别人的成长,体会人生的艰辛,在自我反思和相互碰撞中摆脱“小我”,提升“大我”,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倘若能够做到,“写什么”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怎么写”

关于“怎么写”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想清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然后才能做到说清楚和写清楚。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中心要突出,立意要深刻,议论要有针对性和力度,结构要完整,语言要生动等,事实上教师强调的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正确的废话”。谁不想自己的作品生动、完整?但关键是如何写才能做到教师所说的这些要求,我们缺乏具体的有效写作指导,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矫正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审题与立意的对错不仅要看学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怎么写”。立意正确、突出的文章,可能因为学生“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平淡无奇。立意平平的作文,也会因为学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规定学生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确立了“写什么”之后,面对“怎么写”时,不妨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从这样的角度去构思文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从中还能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因为,自己写作文,材料、思想等来自自己真实的生活,我们有理由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的写作方法。

三、从指导“写什么”入手指导“怎么写”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难教”与“难学”的“两难”现实。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文教学也存在难教的困惑。学生对写作产生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可写的题材,不知道“写什么”。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选择以“写什么”为突破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解决了教师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应当先从解决“写什么”入手。

“写什么”就是寻找写作的题材,只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写作就有了基础,基础夯实了,好的作文就会产生。

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从语文教材入手,通过教学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既有极高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在阅读和欣赏范文的同时,教师应当从写作选材的角度去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生活实践去发掘写作的题材。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从背影中反映出的父亲的形象,体会其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结合学生自己对父亲的体会和理解,加深认识,体味真情。背影可以体现父爱,那么,其他有特征、有个性的方面是不是同样可以体现这样的真情与真爱呢?由此可见,只要观察细致,同样会有所收获。

教材中的文章种类繁多,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有抒情的,都值得借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去寻找相类似的题材,再思考文章的切入点,就可能产生新的立意。如以学生的家乡崇明县为例,古朴的民俗民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诱人景致,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创作的素材,也就有了“写什么”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要坚持源于生活写生真情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实,倾注自己的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也是丰富而广泛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惊心动魄的事件,虽然都是写作的材料,但它不易被中小学生所能把握,很难在数百字的作文里反映。点点滴滴富于情趣的小事,只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同样能反映生活,凸现主题。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思考也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些给了学生写作题材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有利也有弊,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源于生活写真情,并不是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力,而不是去写一些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脱离实际的内容。

怎样在生活、学习的环境里寻找到写作的题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里,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感到生活平平常常,每天好像都差不多,找不到可以写作的素材,也就没有写作的冲动。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写作的题材,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自然风光、学校环境、班级里的人和事等结合起来,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渐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最后达到有写作冲动和写作激情的目标。

怎么写“小制作”? 篇8

第二天早上,她检验了成品,表示还算满意,就呵护着歪歪倒倒的“花瓶”“汽车”“灯笼”往学校走去。当然,这些东西,多半是有去无回。

因为家有需要“小制作”的小学生,我也养成了攒破烂的好习惯。牛奶盒啊、包装袋啊,什么都不敢丢,将来都可能是有用之物。

因为有这样的印象和基础,当我看到一位二年级小男生,空着手来参加“小制作”,并需要当场写出“小制作的作文”,心里很是诧异。

我问:“你做过什么呢?”他说:“什么也没有做过。”

我说:“那你总折过纸飞机、纸船吧?”但是他连这个也没有,我拿起一张纸,但自己也忘记飞机怎么折了。我说:“那我们来折个千纸鹤吧!”

他拒绝:“那是女孩儿折的。”

我给了他一本《男孩的冒险书》:“请你翻翻,在十分钟之内,告诉我,其中哪一样是你有兴趣做一做的。”

这本书由英国的伊古尔登兄弟撰写,在全球有很大的销量。如果按书中倡导的男孩冒险游戏培养,定会培养出一个有原始魅力的、放在深山和荒岛上也能存活的、开朗有活力的男子汉。这个小男生把《男孩的冒险书》翻了一遍,很快指着其中一页说:“我做这个,制作弹弓。”

我说:“好,就按这上面的步骤,写制作弹弓吧。”

作文很快写完,当然是非常顺利。因为书上介绍得非常详细,包括“橡皮带可到修车铺找一段自行车内胎,而中间那块皮子,可以剪一段旧皮鞋的鞋舌”这些细节,都有注明。

当然,这个小男生还加了一段书上没有的内容:

“弹弓做好了,我想要找一个目标来练练。我不能对准人的脸,也不能对准麻雀。我找了一个易拉罐,放在五米开外,拉开弹弓,手轻轻一松,石子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去,‘当’的一声,打在旁边的墙上。没关系,我只要多练习,肯定会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的。”

我开玩笑说:“你还真能瞎编。”

他说:“我没有编,我玩过弹弓。”

原来,他在旅游景点上看到过卖弹弓的,也拿着玩了两下,只是不知道这东西如何自己制作。

在他写作文的时候,我把这本《男孩的冒险书》翻了翻,看到一个材料不复杂、回家可以试验的游戏:“用牛奶写密信。”

饺子怎么写 篇9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寒假的专题】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写春节包饺子的初中作文600字 篇10

我们先要把蘑菇切碎。看着姑姑在菜板上用刀娴熟地切着,我的手早痒痒了,也学着姑姑的样子在另一块菜板上切了起来。可蘑菇就是存心不让我切,在菜板上滚来滚去,好不容易切了几刀,又把蘑菇切得大小不均匀,害我花了好长时间切,才切碎一个蘑菇,可姑姑已经切碎好几个了。

等我们把所有的蘑菇都切完后,接着要剪葱切葱了。姑姑叫我先把葱的根剪掉,再切碎,这个很简单,一会儿就完成了。姑姑又叫我把碎蘑菇和切完的葱搅一搅。这可不容易了,先别说那粘手的碎蘑菇,我就是连搅拌也会搅出来,但是熟能生巧,过了一会儿,我熟悉后,做得又快又好,博得了姑姑的赞赏。

姑姑把肉和其它都准备好后,我兴致勃勃地开始包饺子了。俗话说得好,“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手上拿着一张饺子皮,另一只手用勺子把馅儿挖到了饺子皮上,正打算包起来的时候,可是那些馅儿就是不听我的使唤。不是从左边冒出来,就是从中间跳出来。我心想:唉,这饺子真是不听话。抬头一看,姑姑已经包了许多个饺子了,那些饺子形态各异,让人看了不流口水才怪呢!我看着姑姑包得是那样轻巧,就对姑姑说:“您还是教教我怎样包饺子吧。”姑姑一边示范一边对我讲了包饺子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我又重新拿起一张饺子皮,按照姑姑的方法去做,果真奏效。不一会儿,我便包了十几个饺子。

为什么写和怎么写“学习故事” 篇11

“学习故事”怎么写?

写了那么多年的观察笔记,为什么又写“学习故事”?

知道“学习故事”有注意—识别—回应,但回应什么?

为什么写出的“学习故事”都看上去差不多?

……

这些问题看似纠结于怎么写“学习故事”,但背后的问题才是症结:为什么写“学习故事”?

让我们从“学习故事”里找答案吧。

一、看懂“学习故事”

(一)“学习故事”里的幼儿是什么样的?

用电锯做小椅子,给蜗牛找家,画连环画做成书,给妈妈做拖鞋……在新西兰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里,一个个好奇、主动、专注、勇敢、坚持、自信、敢表达的充满力量的学习者形象跃然纸上……总之很投入!

(二)“学习故事”里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做吸尘器,改造花园,爬树,运沙子,用缝纫机做衣服……这些学习过程完全由幼儿自己做决定,勇敢操作,验证想法,再反思调整,完成目标后快乐地分享……总之很自主!

(三)“学习故事”里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在新西兰幼儿的“学习故事”里几乎看不到教师,偶尔出现的教师大多说的是:“你要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吗?”但是,就是在这么简单的问话里,却让我们听出了理解、信任、等等、认可……总之很尊重!

(四)“学习故事”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投入、自主、尊重,这样由师生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和谐的,物质环境是有趣好玩、不断变化拓展的,能够随着幼儿的需要调整、改变,也可以让幼儿去支配和创造,更不局限在室内,户外、池塘、公园、树林、社区、博物馆、停车场……所有幼儿接触到的事物都成为提供感知、操作、创造的学习场所。所以,投入自主的学习需要尊重、有趣的环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写出一篇“学习故事”不仅需要文笔和道理,更要有积极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课程观,还要有看懂幼儿、解读学习、促进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激发“学习”

论述至此,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把“学习故事”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学习”了。为了看到有力量的“学习”,我们拓展空间、丰富环境、开放材料、打破规则、倾听记录、理解等待……所做种种都是为了把更多的权利归还给幼儿,这样才能看到投入、自主、有力量的“学习”!已经激发出“学习”的教师更要会激励“学习”向深度、广度拓展。每位教师从倾听者、记录者、观察者、陪伴者、游戏者,到支持者、激励者、计划者、斡旋者,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幼儿的学习逐渐以幼儿生成和发起为主,教师在判断其兴趣与发展点后给予支持,通过个体探究、小组学习、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班级活动、园级课程等方式使幼儿的学习在交替式互动中不断螺旋上升,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我园在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和幼儿同样以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着,教师从辛勤的园丁转变成智慧大玩伴并继续探索努力成为教育营养师,我们的专业性也表现在“后退—反思—观察—调整—研究”的有力行动中。

三、记录“学习故事”

我们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理念,发现幼儿、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宝贵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的学习力量,同时唤醒教师的力量,带着情感和爱,记录专属于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故事”。然而,当我看到很多教师写的“学习故事”时,虽然被他们认真、热情、有趣的描述所吸引,但是重心失衡的写法让我叹息。

仔细分析,我发现教师们写的“学习故事”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多,“识别”部分写得少了,“回应”部分写得更少,像倒三角形。

第二种:“注意”部分写得挺多,“识别”部分也写这么多,“回应”部分与之对应,像长方形。

第三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少,“识别”部分写得较多,“回应”部分写得很多,像正三角形。

第四种:“注意”部分写得多,“识别”更多,“回应”写得很全面,像梯形。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写法。

下面用一篇《初当研究者》来做分析:

注意:

小蜗牛成为中二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有更多的小朋友关心它了。

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手扶着青菜盆,一手轻轻拿起装着小蜗牛的澡盆,仔细地看着,

看看青菜,再看看蜗牛,就像是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着什么……

我上前询问:“你在看什么?”你小声地告诉我:“我在研究蜗牛是怎么把青菜咬了一个洞?”

第二天,你终于看到小蜗牛吃菜时的样子,你告诉我:“小蜗牛先把身体吸在菜叶上,然后它的嘴一张一张,把青菜吃掉。”

识别:

你是一个好奇宝宝,你是一个发现宝宝,你还是一个会找问题答案的“宝宝”。你能对小蜗牛的嘴产生好奇,说明你对它关注了。你发现了小蜗牛的嘴是怎样吃青菜的,你找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回应:

你对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做到研究研究,观察观察,试验试验,你会发现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这篇故事的“注意”部分记录得很有层次,每段都有一个中心,有对学习背景的说明,有对学习者言语和行动的描述,有学习的连续性,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解的解读。但是“识别”部分就出现空洞下定义的情况。再到“回应”部分,就只剩下期待了。

这种“倒三角形”的写法在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很普遍。他们在最缩水的“回应”部分都写了些什么?我收集了很多实例,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展望今后类:希望你继续研究、观察、实验,你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精彩不断类:你今天的学习棒极了,期待你下次更精彩……

3.高大定义类:你是一个能坚持、有力量的学习者,我永远是你的粉丝……

4.复制粘贴类:希望你以后做事都像今天一样……

这些“回应”看起来离幼儿好远,跟当时当下的学习似乎没啥关系啊?

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展望今后类”中的研究、观察、实验、发现,都指向能力。能否把这些能力说得更贴近幼儿呢?

“精彩不断类”里的“棒”能否再具体些吗?

“高大定义类”中的坚持、有力量可借助什么活动和互动延伸呢?

“复制粘贴类”里的“都像今天一样”是指什么?能具体说出像今天的哪一样吗?

教师带着美好祝愿,认真撰写的故事如果以这样大而空泛的“回应”结束,教师“智慧大玩伴”和计划者、斡旋者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幼儿和教师的发展在哪儿?

为什么“回应”与未来的“学习”脱钩?

2015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分享“故事”解读“学习”。

我们分析了一篇《我是魔尺大王》(见附后)。

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试着用“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找到“注意”中每句每段的重点词,然后一一列出,在“识别”中与其一一对应,分析出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继续对应在“回应”部分给予支持和拓展:一一解读并对应进行识别和回应后,我们看到,回应包括:发现并激励学习品质,给予时间、空间的足够保障,创建环境满足展示、交流的需要,提供辅助物和参考图等材料,拍照、记录使探究方法得以分享和传播,组织讨论让话题激发新的思想,布置在家长园地使一人兴趣影响多人和群体,激励先命名再塑型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之,可以从时间、空间、活动、主题、家园、记录、分享、讨论、环境、材料、群体等方面更广泛地回应。

这样与《我是魔尺大王》故事最后的“回应”对照,我们看到,这些回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实可行、能查易检的。所以,把文字里的“回应”变成行动中的支持和拓展就是教师做计划、实现以“学”定“教”的过程。

四、让“故事”长出“学习”

“故事”里的“回应”可以生长更多有力量的学习。那一篇《我是魔尺大王》就像一颗学习的种子,在专属于它的时间、空间、活动里成长着。随着更多的魔尺大王升入大班,新的“故事”被记录出来又继续影响更多教师和幼儿。到这里,无论是“故事”还是“学习”都以“梯形”不断持续和无限扩展。

“学习”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是教师使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在呼应幼儿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在《我是魔尺大王》中,起先教师使用的是即时回应来满足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然后以记录、展示、讨论、活动等方式更深入解读学习品质、知识、技能,这是延时回应。发现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规律,继续把兴趣向比较、排序、测量、体积、面积、组合以及搭建、数学、语言、交往、健康、艺术拓展,这就是短期回应,使兴趣点生发多领域学习并促进思维发展。当幼儿由兴趣产生的注意、记忆、分析、判断、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日渐强大时,幼儿与教师、环境、时间、空间、家长、同伴、玩具、活动种种关系继续互动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这就是长期回应在起作用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学习者确定“我是会学习的人”。“故事”文本里的“回应”与现场“学习”里的“回应”相生相长,需要教师具备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

向上追溯,让“回应”不缩水的关键在“识别”,在尊重、信任、倾听、理解前提下,学习品质成为教师普遍关注并能准确识别的焦点,但某种品质背后一定有知识、技能做支撑,这时就要借助《指南》《纲要》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教育意识与能力,从而发现个体、群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表现特征、方式方法。

继续追根溯源,在“注意”部分即体现教师看、看见、看懂、懂看的专业能力,逐渐从“看到幼儿在玩什么”到“看懂幼儿怎么玩,为什么这么玩”,然后继续注意“玩什么”背后的想法和意图是什么?“怎么玩”当中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玩的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关心的话题和表达的方式。所以,带着情感和爱写“注意”,聚焦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写“识别”,满足兴趣、需要促进长期发展写“回应”,这样写出“梯形”的“故事”便水到渠成。

“学习故事”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而是一段“学习”一生“学习”的持续。在这条学习的路上,身心、情怀和能力一个都不能少。有情怀的教育是创造,没有情怀的教育是制造。让我们不断学习,共享学习之旅。

附:

我是魔尺大王

时间:2014年4月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对象:晴观察者:刘婷

老师的注意:

每天晚上的玩具时间里,屋里总能听见“咔咔”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喜欢对大家说:“努力啊!谁能给刘老师惊喜?”

你举着有变化的魔尺对我大声说:“老师,你看!这是个小椅子。”“啊?三角形的?这个能当椅子吗?”

你想了一下,“砰”地一声把它放在地上,盘起小腿挺直后背坐在上面!“哇!太可爱了!真是个小椅子啊!好神奇啊!晴啊,你看上去特别有功夫呢?”

从此,你好像进入了魔尺天地了,不断有新作品给我看!

接下来的几天里……

“老师,你看,本来我变一个大剪子……对着镜子!合成一个大正方形了!”

后来的每一天,早晨、晚上……只要你的手里拿着魔尺,就不停地给我看作品。每件作品都让我惊呼:“太神奇了!”“你都成魔尺大王了!”你看着我,很享受这个称号呢!

这些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刚开始的玩具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坐在小椅子上、低着头、专注地“咔咔”转魔尺。你第一个站起来走向我展示作品时,不仅把我吸引了,也有小朋友悄悄过来看,我们都是佩服的眼神!逐渐地,每次你来展示,都有小朋友悄悄围过来看,还会陪你回去蹲在你身边看你变魔尺呢!你的创造、自信、乐观给了全班一个启发。

陆续有其他小朋友也向我来展示了,也自豪地说出:“老师你看!”我知道,我们心里都感谢我们的“魔尺大王”,是你带给全班小朋友信心和有趣的学习。

一根魔尺被你变化无穷,创造力也有规律吗?这个我很好奇:是你先根据物体的印象来塑型?还是随意塑型然后命名?

当你一次次创造、新作品不断出现时,给老师提出了“要求”——展示的舞台!我们不能总是变一个看一个,然后还原,又再变再看吧?我们需要一个天地,来让你和更多小朋友展示大作。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你为全班小朋友的动脑动手搞创造做出了贡献!老师会为你做一期专栏,让欣赏你、知道你创造的人更多些,向你学习的人也会更多吧!

我们需要有固定的魔尺时间,保证你们有专门的时间去为此动脑筋、多交流。

我想好了,既然是为你们创造天(时间)地(环境),干脆就建设一个“魔尺天地”吧!在墙上做个小展台,你们可以自豪地把作品展览在这里,同伴、老师、父母都可以欣赏。

出于好奇,我必须立刻采访你。(后来,我真的采访成功了!你告诉我,你是先变化出造型然后看它像什么就给它起名字的!)

如果我们的展台做好了,作品越来越多了,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会不会有先想好变什么再去动手玩魔尺的呢?哪一种是更有难度呢?我们还能用魔尺变出什么?做什么?老师想为你做的事情有好几件啊!

写第一次学包饺子四年级作文 篇12

我包了很多次饺子,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学包饺子的过程。

那天,奶奶和妈妈在厨房里包饺子。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包。”妈妈说:“好啊!”我先仔细的把手洗干净,然后学着妈妈样子,把一张饺子皮平铺在左手的掌心里,右手挖起一些馅儿,轻轻地放在饺子皮的中心,再把饺子皮对折。最后,当我要把边缘捏紧的时候,馅不住的往外冒。我捏这边,馅就从那边探出“脑袋”;我再捏那边,馅又从这边露出“身子”,弄得我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我心里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啊?我着急地问:“妈妈,这可怎么办呢?”妈妈看着我的作品,笑着说:“你是第一次学包饺子,要少放点馅,包起来更容易。”于是,我把馅挖出去了一些,再捏饺子皮的边缘,发现确实容易多了。我继续练习,终于成功地包出了一个又一个好饺子。

通过第一次学包饺子的经历,我懂得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不停地练习,就一定会成功。

饺子怎么写 篇13

上完兴趣课后我回到家里,爸妈都不在可是我非常饿,怎么办呢?

我突然想起,前几日妈妈包的饺子放在了冰箱里冻上了。我赶紧把手洗干净,拿出冰箱的饺子放在了厨房,又拿出锅放在了炉子上,倒进水点上火,等了一会儿锅里就冒大泡了,妈妈曾经说过锅里冒大泡就是锅开了,我拿出饺子一个一个地小心地放进锅里,可是什么时候能熟呢?不管了先煮着吧。

过了几分钟我去看饺子,饺子怎么都烂了呢?这可怎么吃呀?肚子咕咕叫的不停了,烂就烂吧,拿来碗和汤勺盛了一碗,刚盛好妈妈就回来了,妈妈看见我煮的饺子便说:“儿子你是做的面皮肉汤吗?”我说:“我饿了想煮饺子,可是不知道怎么都烂了。”妈妈说:“我给你煮你看着我怎么做的。”妈妈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推了推锅里的饺子,妈妈说推推是怕饺子粘连,推了几下就把锅盖盖好,等锅开了妈妈把锅盖拿开,往锅里倒了一勺凉水又把锅盖盖好,这样反复妈妈往锅里倒了三次水,饺子就熟了,妈妈把饺子盛进碗里,我吃了好多,饺子真香!

我的传记怎么写? 篇14

窥探花絮、绯闻、无奈和成功秘诀

电影史上的早期电影,热衷于把某一地的奇风异俗搬运到另一地,热衷于把那些奇人异事摄录下来,以此引来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和赞叹。如此看来,电影的纪录性之于传记所需要的真实感,简直是天造地设的绝配。默片时期,带给人们新奇感和惊喜感是电影票房的重要保证。那时候,人们已经拍摄了很多可以称得上传记的影片。当电影人习惯于讲述长篇故事之后,传记更是电影类别中的一股无比强大的势力,以其榜样的力量影响着观众。从中可以窥视到名流与伟人生活中的花絮、绯闻、无奈以及成功秘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电影电视主宰人们生活的时代,所有的名流和成功人士都是榜样。他们的能量既能影响到一个时代,当然也能为一部电影开拓一片宽阔的市场,这是推动传记电影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此外,制作和拍摄传记电影的人,深知名流的光环对于普通人的诱惑力,也知道每一个平凡的人其实都有一颗渴望不平凡的心。平凡者需要用名流的举止、行为、力量作为说服自己生活下去的工具。这导致每一部传记电影都是神话,每一部传记电影都在造神。如今,世界上已有数不尽的传记电影,也就是说,我们有了数不尽的神,他们是政治家,是画家,是音乐家,是作家,是体育明星,是企业家,甚至是电影人自己。他们在银幕上以声光幻影重演他们走向名流圣殿的历程,借助幽灵般的替身激起银幕下平凡人们的欷歔感叹和和丝丝野心……

什么人更容易有电影传记

显然,并非每一位名流都能有一部电影传记。这固然与名流的事迹是否惊天动地有关, 也与电影本身耗钱费力的特点有关。我们听说过某某一部号称自传的传记,或者又有某某人画了自己的自画像,似乎还从未听说过有人要为自己搞一部电影自传。皆因电影的影响力固然大得惊人,但它却也是个费神费力、烧钱烧脑的事,一般人搞不了,搞得了的人也不会愿意让一沓一沓的钞票打水漂,所以电影投资者只会拍摄其他神奇人物的传记,利用那些神奇人物的人气和粉丝捞上一把。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传记电影最多的当数政治人物,其次是艺术家,然后是各类明星及行业牛人。有时候也会出现所谓小人物的传记,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并非小人物,而是自有过人之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诗人当属某个层面的名流,然而,有关诗人的传记电影却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没有。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部以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伦为主角的影片《心之全蚀》,被誉为传记片的典范。但如果以今日之标准审视,也只是一部关于诗人的搞笑漫画而已。究其原因,也许是诗人在世时多半都是穷困潦倒或者精神状态近乎疯狂,而且,除了说说诗人的绯闻,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但与其他各界大牛们相比,诗人们的绯闻可谓不值一提。人们可以在看画家画画时,看到美丽的模特以及画家与模特的缠绵悱恻;人们可以在看音乐家演出时,看到社会名流名媛们欢聚一堂微妙互动;人们可以在看政治家搞阴谋和阳谋时看到他们内在的野心和能力。几乎可以说,政治偶像的传记最受欢迎,因为人们总是想知道政治背后的秘密,窥探宫闱内部的奇境与噩梦。如今人们也许更愿意在光影中看到时尚和财富达人的演出与秀场,通过《时尚先锋香奈儿》和《圣罗兰传》这样的影片想象那些无尽的奢华。

传记片的审美特征

传记片作为中外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实践由来已久。但因其类别的模糊性,传记片并不像一般类型片具有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但传记片却盛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电影大奖盛产的沃土,因此,很多有名的导演、演员都对传记片情有独钟。以好莱坞影片为例,传记片经常横扫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揽影帝、影后、最佳导演等奖项。

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改编自美国前世界重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将罗伯特·德尼罗捧上奥斯卡影帝的宝座;音乐传记电影《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展现莫扎特的一生,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当晚被称为“莫扎特之夜”;2010年的《国王的演讲》选取英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的故事,在第83 届奥斯卡上揽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4项大奖;2010年的《社交网络》介绍了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由大卫·芬奇执导,获得了第83 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创配乐3项奖项。

传记片与一般故事片不同,在情节结构上受人物事迹本身的制约,传记片虽然强调真实,但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允许想象、推理、假设,并作合情合理的润饰。纵观传记片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电影“虚构”的本质、“娱乐”为主的功能以及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真实”的界定在传记片里十分暧昧。当代传记片也不再以讲述人物一生为单一的创作模式,视角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层解读的创作方式改变着传记片“不叫座”的历史。传记片受到电影时间的限制,时常选取表现对象人生经历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时期,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历史人物精神交流,展现表现对象的灵魂,体现人性的张力便成了传记片的主要诉求,也是传记片得以支撑的精神意蕴。这样的创作主旨使传记片中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起来,让观众在电影短短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在中外电影宝库中,均有代表性作品。

例如,《孔子》一片通过讲述争失地、隳三都、周游列国等重大事件,将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等重要思想穿插其中,较好地向当代观众展现了其伟大思想家的精神肖像。英国影片《甘地传》则是印度国父甘地伟大而庄严一生的再现。导演通过对甘地青年受辱、海外斗争生活、和平请愿、罢工、数度监禁与绝食以及被刺杀等史实的勾勒,讴歌了圣雄甘地所倡导的不合作精神与非暴力主义,以影像的方式对甘地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历程作一次全新的解读。

由于传记片必须基于真人真事,所以传记片的题材、故事情节都是“有史可查”的。但电影原本就是一门“虚构”的艺术,传记片也允许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之上“加点料”。例如《孔子》中“子见南子”演的是孔子应南子之邀进宫见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却没有具体的描述,可以说是个千古之迷。《孔子》的导演便将这个情节进行了扩充:精心打扮后的南子绕着孔子走过一圈后,与其亲密交谈,周迅饰演的南子时不时身体前倾,神情暧昧,并向孔子发问:“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历史上,南子见孔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始终是一个千古之谜。导演胡玫这样的处理,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也增加了该片的看点。

传记片大多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历史背景、反映时代的变迁,通常其人物都是放置于一定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中,因此一般来说传记片的主题具有较强的深刻性,导演想通过人物经历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暗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 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事件,导演在该部影片中生动地塑造了辛德勒这一光辉与低劣于一身的形象,将历史“艺术化”,用电影阐释伟大的人性,揭示了法西斯的残暴和未泯良知之间的博弈,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克服口吃,在圣诞节发表演说号召全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演讲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是在讲述一个病人自我修复的过程,更展现出历史洪流下逐渐衰弱的英国怎样重新站起来,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奋斗历程。

三种独特的叙事策略

自20世纪40 年代的《公民凯恩》诞生之后,中外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传记片。在传记片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导演尝试打破常规,创新传记片的叙事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

例如关锦鹏的《阮玲玉》采用了双线并行的二元叙事方法,采取半纪录片的形式,巧妙地将阮玲玉的原作与张曼玉的演绎交叉融合成一部影片,同时穿插对老一代影人的采访以及主演们的体悟。张曼玉在该片中扮演中国早期电影明星阮玲玉,两者合二为一,整部片子以阮玲玉的最后6年的演艺生涯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阮玲玉短暂一生的生活、事业与爱情。影片以阮玲玉的早期电影剧照开场,配以关锦鹏的旁白解说,简要介绍阮玲玉的演艺经历。而后摄影机里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聆听状态下的张曼玉,并与导演沟通互动,通过画外音连续介绍的方式巧妙地把身处两个不同时空的女影星联系到了一起。整部影片中,张曼玉一会儿以阮玲玉的身份出现,一会儿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观”阮玲玉,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这种叙事方法在讲述阮玲玉故事的同时,也让张曼玉完成了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在进入联华影业公司的6年中,阮玲玉的事业进入辉煌阶段,感情却并不顺利。影片在展现阮玲玉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按事业和情感两条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以时间为序,选取其在联华的主要影视作品展现阮玲玉演艺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后者则分别描摹了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三人的情感纠葛。后期剪辑时,功力深厚的导演将《香雪海》的说戏与张达民的纠缠交叉,将阮玲玉内心的酸楚和徘徊借作品展现出来。又以《神女》暗喻阮玲玉与唐季珊同居关系的本质,《新女性》韦明自杀的戏也与阮玲玉的自杀成为参照,控诉旧社会的人吃人以及男权社会之下女性命运的悲怆与无奈。关景鹏以一种特殊的手法,在《阮玲玉》一片中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塑造了阮玲玉,形象鲜明,生动细致,将阮玲玉电影事业的辉煌与个人命运的悲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复原了20 世纪初期电影巨星的真实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女性寻求解放和反抗的历程以及难逃宿命的悲惨结局。

例如《国王的演讲》则是小处着手进行日常化叙事。《国王的演讲》虽然是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拍摄的,导演没有拍摄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选择向观众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战胜口吃的故事,日常化讲述视角的选择让这部影片看似讲述一个特殊身份人物的普通故事,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心理距离,获得了情感联系。乔治六世的英国正处于国力渐衰的阶段,政治的民主使皇室的存在更多地作为一种象征。该片着重描绘的乔治六世与口吃之战,首先体现为其作为国王,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战。日常化叙事的选材满足了观众对于皇室生活窥探的心理,激起观众的观看热情。看似高高在上的国王却有着口吃的创痛和烦恼,童年的阴影、父兄的强势,让伯蒂内心其实充满自卑和矛盾。导演将一个国王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便是这部影片最具魅力之处,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乔治六世报以理解和同情。这部影片的主要叙事脉络是乔治六世在平民语言治疗师罗格医生的指导下战胜口吃,但实际上还暗含两条发展线索—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之间友谊从无到深厚的建立过程以及乔治六世内心逐渐成熟强大的心路历程。罗格医生在国王面前坚持平等,直呼其为“伯蒂”,对其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甚至提出一些很“无理”的要求。而伯蒂也在最初的反抗之后逐渐对罗格卸下了所有的面具并听从罗格的安排,甚至逐渐产生了一种情感的依赖。罗格对其的治疗过程使伯蒂消除自卑,回归自我,也在精神上完成了对其的引导,弥补了伯蒂缺失的父爱和家庭的温暖。亦师亦友的身份状态、睿智机敏的话语、直指心灵的主题都成为该部影片赚取人心的“砝码”,但使其最终致胜的,还是该片巧妙的选材视角和高超的讲故事的方式。

又例如《铁娘子》采用了“意识流”式的非线性叙事。《铁娘子》围绕英国唯一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从政经历讲述,影片没有采用人物传记片惯用的正序叙事方式,而是以撒切尔夫人的老年生活为主线,运用倒叙、插叙、并序等多种手法,同时穿插实拍的影像资料,进一步还原了历史。该片以撒切尔夫人孤独的老年生活为主线,将其成长经历、参政历程、从政手段等事件穿插于回忆之中,展现了其对去世丈夫的深切思念和身为女人的母性光辉,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刚柔并济的撒切尔夫人。该片使用内心描摹、梦境联想、幻觉等意识流的典型方法回忆撒切尔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意识流”本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词汇,意识流电影则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意识流主要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的方式,运用该形式的影片大多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在打破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的同时,深化了主题。影片开头便用心理独白来表现撒切尔夫人对已故丈夫怀念的情感,通过穿插与丈夫的对话,来再现撒切尔夫人最真实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将其对家庭疏忽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导演还运用相似场景、符号、影像等介质来完成老年撒切尔对自己一生关键事件的回忆,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这一切的叙事都是依靠撒切尔夫人的潜意识和直觉活动,却没有显得生硬和不连贯,通过心灵的撼动和情感依托来表达的事件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该片从“铁娘子”的“柔”说起,以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强人最为真实的内心世界,颠覆了观众心中对铁娘子的固有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展现铁娘子铁腕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类传记影片的兴起

随着电影产品的发展,传记片从过去反映真实人物的完整人生,演化为如今截取漫长人生中的一个片段,甚至展现虚构人物的一生,所以出现了“类传记影片”这一概念,更加丰富了传记类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对于传记类影片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人,而是其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只要历史背景真实,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传记影片。传记片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当今电影市场重要的一种类别和创作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故事片的叙事方式,启迪着虚构类故事片的创作。

西瓜的英文单词怎么写怎么写 篇15

This kind of watermelon is remarkable for its size.

这种西瓜个头儿大。

These are the dog days; watermelons are just in season.

现在是伏天,西瓜正当令。

A watermelon is red inside and green outside.

西瓜内红外绿。

The pulp of this watermelon is too spongy.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参考下一篇:电器公司各岗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