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2024-07-12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共7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篇1

《世间最美的坟墓》PPT课件 新课导语

人生事事有选择,但有一件事情是没有选择的,那就是死亡。就因为其无法选择,所以从古至今许多人对生命结局做了各自的诠释,有埃及法老的木乃伊,有秦皇汉武的海外寻丹,更有唐宗宋诅的辉煌灵寝对面立着个如来佛祖。那么,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文章——《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一、整体感悟:体会托翁墓特点

如果我们忠于自己的眼睛,托尔斯泰墓应该是“世间最____的坟墓” 那么他的____体现在哪里?(边读边拿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课文中有四处。集体有感情的朗诵。(配乐)

二、作品赏析

第一步:理清思路,把握全文

1、速读全文,说出本文主要内容

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2、读第一段,它主要写什么?写作顺序如何?怎样划分层次?.........拓展迁移

我们常常听到朴素美、自然美、心灵美、社会美等这样一些关于“美”的词语。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 “美”的看法。(下节课请同学谈)

《世间最美的坟墓》,全名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是茨威格写的一篇散文。1928年,茨威格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有关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课文解析

编辑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1]

4有关人物

编辑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5问题研究

编辑

第一段中的“宏伟”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 托尔斯泰的坟墓在外观上并不宏伟,相反是“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说它“宏伟”特指托尔斯泰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给后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体现了托翁什么精神? 答: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纵观全文《世界最美的坟墓》题目中的“美”在文中具有哪几层意思? 答:①通过它形式上的朴素之美,反映了托尔斯泰朴素纯洁而高尚的心灵世界和平易而伟大的人格。

②它的美还源自于托尔斯泰童年关于植树与幸福的传说。所以树下的坟墓还包含着幸福和美好的启示。

③美还体现在人们对托尔斯泰无比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本文第一段可分几个层次?请你从下面的几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序号代表句子的顺序,“∥”表示层次的划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本文第一段可分为3个层次。

上面选项选择B比较合理一些。因为第一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是全段的总领句,归为一层;第2和第3句是描写托翁坟墓的概况,归为第二层;而4、5、6、7、8句是插叙一段关于种树的传说,说明托尔斯泰把墓地选择在此处的原因,归为第三层。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类比的说法。类比说法说明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一样平凡,说明托尔斯泰的平易朴素的精神内核。然而显然托尔斯泰和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是不同的。这种类比其实也是衬托了托翁的伟大高尚。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这段文字中,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说说其写作上运用的手法和其表达效果。

答: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上。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能够通过人们对托尔斯泰的崇敬的表现烘托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侧面描写是从一个侧面来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往往更有说服力。

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答: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平凡的伟人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其中的“敬仰”、“朝拜”、“圣地”和“远离尘嚣”、“孤零零”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两个看似逻辑上相反的事物相映衬:一。更体现出托尔斯泰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二。因为一,也更使人们愈发对托尔斯泰敬仰到膜拜的地步。对比手法在此起到了更强调这两层意思的作用。

“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体会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答: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出托尔斯泰和一般伟人的区别,那些“好奇”、“观赏”和“闲情”与托尔斯泰无缘,鲜明地体现了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请指出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并说出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修辞作用。

答:这里的景物写了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自然界的风儿、阳光和白雪都来到墓地,在自然的烘托下,更显出墓地的美好,也更好地体现了文章歌颂托尔斯泰美好朴素和高尚人格的主题。

“俯仰”、“嬉戏”和“温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风儿、阳光和白雪以人的行为、灵性和情感,体现大自然也被托尔斯泰的精神感动,渲染了托尔斯泰墓地圣洁美好的氛围,也加强了文章的主题。

请说出“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答: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你觉得《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体现的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美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是体现在人格中的质朴、纯净、高尚的美。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在这个问题上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

答:托翁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坟墓连名字也没有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但是朴素的坟墓所展现的伟人纯洁美好的精神却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永远记住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虽死犹生。[2]

三.拓展训练:

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四.拓展延伸

我们就要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本留言簿,请你用一句话来抒发你的感想.要求表现景仰之情,运用对比手法(背景音乐《神秘园》)

参考:你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也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教师出例句)最简陋的生命形式表现出最崇高的生命价值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篇2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前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当他来到托尔斯泰的墓地时, 墓地的“逼人的朴素”令作者震撼, 《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应运而生。本文从环境美、外形美、情感美、对比美、语言美五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赏析。

一、环境美

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有着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声名, 自己选择的归宿竟“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那“羊肠小路”、“林间空地和灌木丛”都渲染了墓地环境的清冷、孤寂。但“那些高大挺拔, 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 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年的托尔斯泰追求恬静、自然的幸福的心境。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窟被选置在显眼的地方, 尽管可以得到后人的仰慕, 但同时也惹来了终日的扰攘喧嚣;托尔斯泰墓周围清冷、孤寂的环境, 正是这位伟人复归平淡的人生旨趣的体现。他的坟墓也由此成了世间最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坟墓。

二、外形美

文章开头具体描写了伟人托尔斯泰墓的外观:“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第二段再次描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 nulla corcna———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后文又反反复复提到无名者墓地没有任何装饰的特征。这外形平凡、朴素的墓地“美”在何处?这里所说的美, 不是一般世俗的美, 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美。一方面是“小小”的坟墓, 一方面是“伟大”的人物, 从坟墓朴素的外形, 我们看到的是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平民化的朴素。

三、情感美

读这篇文章,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最美”这两个字。什么叫做美, 什么叫做最美, 带着这种阅读期待, 我们随作者一起参观了虽然“开满鲜花”, 但是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托尔斯泰的坟墓。原来平凡、普通的“只有几株大树荫庇的长方形土丘”, 蕴涵着托尔斯泰童年的想象, 饱经忧患的老人从童年的想象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的启示”。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什么启示?是追忆童年的梦想?还是对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在遐想中熏陶了我们的情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更激起我们对伟人的敬意。特别是同样伟大人物奢华墓葬与托尔斯泰平凡朴素的强烈对比, 更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更显示了托尔斯泰崇高的人格美。更让读者读懂了“最美”这两个字。

四、对比美

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首先拿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的陵寝的华贵和托尔斯泰的朴素对比。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 伟人死后, 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 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 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 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其次是坟墓的平凡普通与托尔斯泰伟大英明的对比。走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老屋, 循着被草木掩盖的小路, 一颗又粗又高的白桦树, 向来客热情地招呼。一个小小的土丘, 竟是一个文坛巨擎的归宿!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大英名是多不相称, 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 普通蕴含伟大, 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可以让人感到这座坟墓的最美, 也可以说, 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地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内心的抒情渲染, 用自己的内心的“庄严肃穆”“剧烈的震撼”和外界的无声相对比。显示了其特别崇高的人格之美。

五、语言美

首先是朴素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用平淡朴实的文字, 描绘出托尔斯泰震撼人心的朴素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 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 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可以说, 打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 打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的朴素。语言朴素的美, 感情沉挚, 使本文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其次是含蓄美, 梅尧臣说:好的诗歌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好的散文语言也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回味和遐想。正是本文语言的含蓄、耐人寻味, 才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世间最美的坟墓 篇3

(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把握本文作者的思想脉络,认识本文的主旨。

二、认识本文写景状物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懂得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情意。

四、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2-3课时讲读,1课时练习

教学步骤:

(一)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风光旖旎秀丽如画的山水而流连忘返时,当我们面对一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像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而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

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美妙的感觉。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种美妙的感觉,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可能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这似乎有些不可议。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正音

尘嚣 xiāo 荫庇 yìn bì .墓冢 zhǒng 灵寝 qǐn ..穹隆 qióng .(二)听录音朗读,简要回答问题:

1、作者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特殊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各段的主要内容。(1)谈瞻仰感受,介绍坟墓的由来。

(2)具体描写托墓,进一步开掘主题,表达情感。

四、课文分析

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 篇5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本文在描写对象、语言表达上的高度统一,体会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特点,掌握散文欣赏的方法。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通过诵读、讨论、搜集资料、书面写作、口头作文等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欣赏简洁清丽的文章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教学过程建议:

1.课文的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作的主要对象是“坟墓”,这与我们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情感距离都相去甚远。要做到在“坟墓”——“美”——“最美”之间毫无质疑地欣然认同,是需要很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理论的铺垫的。所以在课前去充分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让学生感受他的不平凡人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是非常必要的。2.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师指导阅读、学生感受、教师引导、师生探究的过程设计。3.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人物背景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介绍给全班同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伟大文学家的人格魅力。

4.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进入文本的初步阅读,分三个步骤:①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②跳读课文,划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③研读课文探究本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的。

5.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茨威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具个性和追求完美个性的作家。茨威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是什么力量让这两种“伟大”跨越时空连接在一起,并且撞击出了另一种“伟大”。在这一点上是需要引导学生从主题到技巧再到主题不断的努力思考和探究的。因此虽说本文看似文字简洁、篇幅短小,但是展开来看,可挖掘的内涵很丰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散文的“形”和“神”的统一,体会“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是关键之处。

(一)一、布置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制作成PPT的形式,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进行准备。

2.推荐课前选择阅读:

《让死亡也美丽——欧洲墓园启示》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

二、导入

1.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伟人,你死后希望自己的坟墓建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2.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悄悄地来去,总希望死后有一座坟,甚至还要立一块碑,以求名垂于世,于是就有了众多的帝王陵寝,伟人墓冢。这些坟墓很多已经成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相信大家肯定在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关于这些坟墓的图片或者资料,有的同学可能还亲自参观过一些墓地,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审视这些坟墓,我们总能获得许多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我这里有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出示金字塔、拿破仑墓、莎士比亚墓等图片)请大家看完图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坟墓的特点。

三、文本阅读

(一)进入文本的初步阅读(活动1)——明确写什么?What

引导1:与这些坟墓的主人一样,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托尔斯泰同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坟墓是否也具备我们所期待的一切呢?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墓应该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进入文本阅读,找出客观描写托翁墓的句子。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要求:在文本中圈划出关键句、关键词。明确:

1.远离尘嚣,孤零零的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3.他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4.围在四周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5.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归纳坟墓特征——“朴素”

(二)进入文本的二次阅读(活动2)——明确为什么这么写?Why

引导2:面对如此一个可供描写的东西异乎寻常少的、极其朴素的坟墓,作者的感受和态度是什么呢?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归纳明确: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茨威格的评价:最美。

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美”之间替茨威格划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如果是肯定的话,你是否会认为一个普通流浪汉、士兵的墓(原文所指)也可以称得上是“美”呢?

引导3: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归纳明确:

1.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2.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3.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小结:“平凡与朴素”是种“美”;但“安于平凡,放弃繁华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朴素”才是“最美”

(三)进入文本的三次阅读(活动3)——明确是怎样写的?how 引导4: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 归纳明确: 对比的运用: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庄严肃穆的气氛

--观赏闲情 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长方形土丘的描写--最美,最具震撼力

小结: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其崇高的精神境。

(四)小结课文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托尔斯泰墓为何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情感”?我想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我们用最朴实的文字诠释了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的最朴素的人格之美。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学做文,也要学做人。

四、介绍阅读散文的方法: 写景状物的作品 景 对比 情 物 志

(客观存在物)(主观情思)情景交融、物志一体

例: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给人悲壮之感)。

五、拓展思维训练

阅读《千年一叹•人生的最后的智慧》、《让死亡也美丽——欧洲墓园启示》。

(二)一、导入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又为何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建议可由初层学生课前搜集)

(一)相关知识 1.茨威格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歌德 4.莎士比亚

(二)联系引入

从以上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感觉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成就斐然,和歌德、莎士比亚是同样的声名显赫,但是为什么他却甘愿选择这一方土丘作为灵魂安息之地,而茨威格又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呢?

三、设疑、答疑

(一)围绕课文提问:

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句子。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了吗? 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 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整理。

十个问题中,初层学生侧重于思考能够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如:1、2、5、6几个问题;中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对3、4、8、9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而高层学生要求在对所有问题都能讨论思考的前提下,重在对7、10两个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三)学生发言(由小组代表发言,可相互补充)。

(四)教师点评、补充讲解,重点探讨3、4、8、9、10几个问题。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明确: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可出示PPT。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文中第1自然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提问延伸: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了吗? 明确:获得了。提问延伸:

(1)从哪里体现的?

明确: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①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②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问题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本文借游览托尔斯夫墓抒发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四、课文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五、作业

初层:找出文中描写托墓“朴素”的文字,谈谈你对“朴素”与“最美”的理解。中层:通过学习本文,完成一篇读后感。高层:以《朴素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作。

(三)一、导入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二、文本阅读

(一)听录音,从感知景物、感悟情感两方面感知课文。

要求:1.学生边听读边画出直接描写坟墓的语句,并概括景物特点。2.画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瞻仰托尔斯泰墓的。

(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课文。1.感知景物。

就听录音和所提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朗读画出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点:朴素

体会这种朴素外表背后的朴素美。(投影托尔斯泰墓图片)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简陋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2.感悟情感。感其情:出示选择题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瞻仰托而斯泰墓的(D)A.游玩

B.悲痛

C.平静

D.敬仰 得其法:引导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法

由学生找出讨论、画出的抒情语句,教师引导,体会直接抒情通常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举例说明间接抒情通常用来抒发深厚的感情。

间接抒情例举:

“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解析: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这些词语都是颇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个伟大 的 灵 魂 永 恒 不 变,永 世 长 存,崇 敬 之 情 流 露 在 字 里 行 间,这 就 是 间 接 抒 情。3.朗读全文,加深理解和体会(三)发现探究

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出示思考讨论题:

(1)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深深地感动了作者和人们,那么拿破仑的陵墓、歌德的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呢?是一种怎样的美?

(2)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3)我们应如何看待朴素美和华丽美? 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归结

(1)这些坟墓有它的美所在,那就是华丽美。

(2)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贡献、精神品质理解“朴素美”。

(3)华丽美和朴素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冷眼看这两种美就无所谓“最美”,但作者因为对托尔斯泰的极度敬仰,他发现了两种美背后的不同,那就是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而朴素美呢,不仅表现了主人的伟大成就,而且表现了主人的伟大人格,而人格的力量是能永久震撼人心的,从这个角度讲朴素美是一种更高级的美,换种说法那就是:美不仅在于视觉上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三、课堂小结 1.学会敬仰伟人。

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敬仰和尊重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伟人,我们是否缺少对伟人的敬仰?结合当今追星成风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而忽视内在素养的提高,凡此种种表现都是与追求朴素美背道而驰的。以托尔斯泰之伟大尚且追求朴素,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理由蔑视平凡、鄙视朴素呢?!

五、课后作业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篇6

1.主要内容:写了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以及对托尔斯泰朴素性格的赞美。精彩片段: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感受:

我跟茨威格一样,也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托尔斯泰墓的。从“风儿俯临”“阳光嬉戏”“白雪温柔地覆盖”这几个词看出大师是宁静、平和、愉悦地去世的。文章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却充分的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伟大!跟流浪汉、士兵对比,更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他朴素、淡泊名利的品质更震撼着世人。让我们将奢华浩大的秦始皇陵、奇特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与简陋的托尔斯泰墓比较,谁会更美?奢华的不一定是最美的,但高尚的一定是美的!如果引申到生活中,那些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却鄙视那些满身灰土但却纯朴、纯真的清洁工的人,能美吗?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记住他的伟大与平凡。

2.朴素之美,美在朴素的坟墓。在作者的笔下,托尔斯泰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如此朴素无华的坟墓,却让作者受到震憾,让读者感受到那座普通坟墓所升腾出来的攫摄人心的力量。这是因为,追求朴素,远离“可耻的奢侈生活”是托尔斯泰的幸福观,也是他思想感情的寄托。正是这种“纪念碑式的朴素”比起那些用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来修饰自己坟墓的人更加让人敬仰和崇敬,更容易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这种伟大的人格本身就是一座丰碑。“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他的坟墓“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就是名震全球的俄罗斯伟大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一个普通地无法再普通的坟墓,一个世纪伟人的息身之所。也许我们会在心中自问,怎么会呢?茨威格面对坟墓时也是惊讶的。是的,这是事实,一个让我们无法相信却又必须相信的事实。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同样朴素而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打动读者的基矗托尔斯泰以他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来炫耀他的高贵、华美和高不可攀,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市俗的一切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人的本质的平凡。正因如此,茨威格“从心底深深热爱”着托尔斯泰,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感情更是无比地浓厚而真挚。朴素之美,美在朴素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通过语言来承载他的情感及思想,再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读散文时尤其应当捕捉那些渗透着作者鲜明、强烈感情的语言。本文承载作者鲜明、强烈感情的语句,并不华美、秀丽,而是那么地朴素真实。文章文字简约,行文朴素,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同时读者也被这种朴素感化,对托尔斯泰油然产生崇敬之情。茨威格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的那份震撼是自不待言的,似乎他应该把自己最显才情的词句铺展出来,用更具色彩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他没有。全文语言极为简洁朴素,这是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正好适合于描写托尔斯泰朴素的坟墓,正好适合于写出托尔斯泰那朴素的品格,也正好适合于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朴素真挚的敬意。所以,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朴素之美,阅读中似乎我们也正好顺着这朴素的文字流淌着对托尔斯泰那种真实的朴素的敬意。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他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以及从中体悟到的深刻哲理——多少情思,多少感慨,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因此可以说,打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打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语言的朴素。朴素的坟墓伟大的人,朴素的语言真挚的心。茨威格让我们今天朴素不再多见的生活多了份感动与思考,伟大而平凡的托尔斯泰让我们更深谙了平凡与伟大的含义。

一、这篇文章是世界上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大家手 笔。文中的语言优美,写作手法高人一筹,再简单的、再不起眼的坟墓在他的妙笔之下,也会散发出芳香,散发出灵性,变得如此美丽。

二、这个坟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的坟 墓,托尔斯泰是世界上的大文豪,是伟大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殊荣,那么多人给他以高度的评价,受到世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这些平凡、渺小的人,我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干干出什么名堂,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伟人,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殊荣,更不会有那么多人敬仰。但是就是这些平凡的工作岗位,还真的离不开向我们这样甘于默默工作的人,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人!

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尽心竭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将来的某一天世人也会给我们一个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

现代的文学家很多,名著也极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这座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主人是托尔斯泰,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立在林荫里,它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土堆,无人守护,只有几棵大树庇护着它。这几棵大树却是托尔斯泰童年栽种的,到了晚年老人想起这些树,愿意死后把遗体埋在树下。长方形的土堆,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志铭,连名字都没有。

这儿逼人的朴素,不容破坏的宁静,让人们感觉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扣人心弦的。托尔斯泰的这种默默无闻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如今的社会,爱出风头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为了一已之私弄得来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明朝的清官于谦一生两袖清风,在他过生日时,皇帝送了他一只玉猫金钟,但为官清廉的于谦却不收这样的礼。正直的于谦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得罪了朝中的奸臣被打入大牢,默默无闻地在狱中逝去。

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在做着奉献:研究航天技术的专家、研究人类基因的学者、农业专家、医生、老师,修建楼房的建筑工人、马路上值勤的交警叔叔、为民抢险的119消防官兵……。没有他们,我们的社会与科技不会进步,人类不会发展;城市会肮脏不堪;会交通瘫痪 ;会遇到险情无法排除……。

正如大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写道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向伟大的简单———读《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有感

1928年,年近半百的茨威格出访俄国。闲暇之时,他拜访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塚。

走过阡陌小道,穿过灌木丛莽,几经跋涉后,他终于到达了自己心慕已久的伟人的墓地。可是,面对这一片繁荫匝地,“只有几棵大树的荫庇”的清冷的坟墓时,他会作何感想呢?我想,在震惊诧异之余,他亦被这一方宁静肃穆的墓地感动了。不然,他何以将这片既没有 “西司寺的莎士比亚的石棺”的庄严神圣,又没有“魏玛公爵之墓中歌德的灵柩”的气魄华贵的托尔斯泰墓,冠之以“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夫人之一世,俯仰之间,便从指点江山,意气昂扬的韶华青春,步入了垂老矣矣,行之将木的暮年。倏忽一生,在历史的沧海中,或如一粟,渺不可目及;或如浪花,激荡起万千波涛。托尔斯泰,无疑属于后者。他生如夏花般灿烂,以其著作等身的成就,在俄国文学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在灿若星辰的大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当他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即将寿终正寝于大地时,他却以“秋之静美”,长眠在一片静寂的树林里,与青山绿水一同归化了。这让我想起了弘一法师临终圆寂时的那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或许,茨威格正是有感于斯,他才会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多无人语,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塚”“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是的,落英缤纷,层林尽染的墓地里,矗一方刻记逝者辉煌功绩,供后人观瞻的石碑已是多余,而饰以雕栏玉柱的拱卫,则不啻为对这样一位有着朴素平易伟大人格的文学巨匠的一种轻侮。

托尔斯泰墓之所以成为 “给人印象最深刻,最壮观的坟墓”,就在于:当我们驻足在飒飒的秋风中,观“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听欢快的鸟雀在丛林啁啾时,我们更能体悟到,当伟人的灵柩,被最后一抷黄土掩埋时,爱默生在 “人借以安生立命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话里寄寓了怎样的深意。我深信,那一刻也被更深地嵌入了历史,成为永恒„„若干年后,或许,不再有人怀着虔诚谦恭之心去瞻仰,这片静卧在丛林中的托尔斯泰墓,甚至,可能因为岁月的流逝,风物的变迁,这片安详的墓地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无从找寻了;但是,我相信,一种更为深刻的东西,却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鸿沟,驻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令我们受益一生„„(■

“世界读书日”征文 风在纪念碑边徘徊

—— 读茨威格《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有感》

2010-04-12作者:吕宏杰阅读人次:1232 轻些再轻些,我不敢惊动了你们。一排排青翠的松柏还带了点点雨水,陈旧的水泥板早已长满青苔,一百余个台阶,一百余个名字,我在心里默默数过,这里每一棵树,每一个台阶,每一缕轻风,每一声鸟啼,都留下岁月的痕迹。

此时此景,不由让人想起茨威格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中对列夫托尔斯泰坟墓的追思“成千上万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静的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东山革命烈士陵园从1995年3月落成,见证了座城市的日益繁荣。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的圣地,却在这东山之上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可能,这是最安静、最朴素的地方了。喧闹中选择了宁静,繁华中选择了平常。这是设计者的安排,更是英雄们的意愿。如果来访者读过茨威格《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这篇传世文章的话,可能都会将这些英难与那位伟人联系在一起。这边是为国家、为民族而献出生命的英雄,那边是为伟大的理想而付出所有。

这里也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奢华的装饰,就连他们的名字也没有。谁都可也踏入他们的安息地,即使是经过的鸟儿,都可随意地停歇、肆意地鸣叫。曾经血与火的岁月,曾经百折不回的磨难,曾经年轻的容颜,曾经父母的声声嘱咐,曾经妻儿的牵怀,都已经随你们远去,随你们远去了……这纪念碑是你们的热血铸成,是你们的理想建起,永远庄严而朴素。

在《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中结尾处,有这样震撼人心的话: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而这种庄严神圣的情感,在这里更为浓烈地散发出来。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的人来了,久久凝视,静静默哀。露珠在纪念碑上滴下,风在纪念碑边徘徊,我们默念着你们的名字,也铭记过去的岁月。我们敬爱的师长们,安息吧,每一棵青翠的树,都挺直了腰杆,向你们致敬;每一朵红艳艳的花儿,都绽放了笑脸,向你们传达春的气息。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篇7

因此,课前教师务必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吃透文本,把握其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高效。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设计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孙老师教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她采用自读与点拨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符合学情,方法恰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争抢着发言,真是你刚唱罢我登场,这一组刚回答完问题,另一组的学生又抢着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掌声不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哦,原来语文的世界竟如此绚丽多姿,原来语言竟有如此的魔力,不但学生沉醉其中,连我也难以自禁。

再次回顾她的课堂教学,我更是百感交集,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和勇气。在辩论中,提高自我,生与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合作探究,既能集思广益,又是一次情感的互融,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恹恹欲睡呢?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呢?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为人师者深省呢?

孙老师的课堂导入更是新颖。出示了几个伟人的坟墓图片与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每个坟墓美在哪里。

直观的教学手段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未入佳境趣亦浓,课堂氛围的第一次高潮已经开始了。

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更是精彩的瞬间。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对比的作用,课堂上讨论此起彼伏,回答问题声一浪高过一浪,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看到学生那如痴如醉的样子,我的心也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把对比手法用到写作当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纷纷拿起笔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

情感的熏陶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这种伟大之于朴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如同万丈悬崖上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深渊时所击起的巨大的震撼力一样,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这种人格的塑造远比空洞的说教不知强多少倍。

我在努力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课堂上,我神采飞扬地讲着,学生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有交头接耳闲聊的;有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百无聊赖的;有东张西望魂不守舍的;更有与周公会面的,诸如此景是司空见惯。我也曾迷惘、困惑,甚至迁怒学生,哎,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学习。今天的一课,令我如梦方醒,导致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原因在于本人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的一手遮天、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应一潭活水的课堂却变成了死水一潭,可怜、可悲。

经此一课,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似一缕春风飘进我的课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好中差搭配,学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和谐融洽,课堂上争辩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答题有理有据,令人折服,那新奇的想法令我折服、令我眩目,我眼中的那些学困生都变得那么睿智而可爱,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此,我不再迷茫。

这一堂公开课令我茅塞顿开,新的教学理念如一缕阳光照亮我的心房,从此,学生为文体的观念已根植于我的教学观念之中,而且已经开花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于本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巩建鹏.论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上一篇:团队建设方案范文下一篇:送长辈的小年祝福短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