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2024-10-07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精选9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篇1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精致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结构短小精悍,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感情浓烈真挚。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一个追求朴素,淡泊声名,不愿劳顿世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威望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灵魂。

文章在作者写到在知晓这一“墓主”是世界大作家之一,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个谁都感到被自己名声所累的伟人”,确是一位理想的.人选。因而渴望着一见坟墓,当我们“顺着羊肠小径,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前”。这就是“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原以为金碧辉煌,气象万千,好像人间皇宫一样。却不料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这反差实在太大了。使人们普遍难以接受,但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因为,大多数人的常规思想认为,所谓“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似上述:应该雕栏玉砌,金栋银梁。而这里竟然“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坟墓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文章的笔调深沉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托尔斯泰墓的赞美与尊敬。作者的这篇文章善于景物的描摹。在对墓冢的描写中有表现了它的平凡,“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在对树林的描写中突显墓地的宁静,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而正是这朴素平凡的托尔斯泰墓,体现了他的人格。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修饰,用朴素的语言展现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而效果却并不“朴素”,他给了读者一个伟大的托尔斯泰,而伟大之处,就是他平易朴素的人格。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篇2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前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当他来到托尔斯泰的墓地时, 墓地的“逼人的朴素”令作者震撼, 《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应运而生。本文从环境美、外形美、情感美、对比美、语言美五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赏析。

一、环境美

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有着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声名, 自己选择的归宿竟“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那“羊肠小路”、“林间空地和灌木丛”都渲染了墓地环境的清冷、孤寂。但“那些高大挺拔, 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 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年的托尔斯泰追求恬静、自然的幸福的心境。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窟被选置在显眼的地方, 尽管可以得到后人的仰慕, 但同时也惹来了终日的扰攘喧嚣;托尔斯泰墓周围清冷、孤寂的环境, 正是这位伟人复归平淡的人生旨趣的体现。他的坟墓也由此成了世间最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坟墓。

二、外形美

文章开头具体描写了伟人托尔斯泰墓的外观:“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第二段再次描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 nulla corcna———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后文又反反复复提到无名者墓地没有任何装饰的特征。这外形平凡、朴素的墓地“美”在何处?这里所说的美, 不是一般世俗的美, 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美。一方面是“小小”的坟墓, 一方面是“伟大”的人物, 从坟墓朴素的外形, 我们看到的是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平民化的朴素。

三、情感美

读这篇文章,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最美”这两个字。什么叫做美, 什么叫做最美, 带着这种阅读期待, 我们随作者一起参观了虽然“开满鲜花”, 但是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托尔斯泰的坟墓。原来平凡、普通的“只有几株大树荫庇的长方形土丘”, 蕴涵着托尔斯泰童年的想象, 饱经忧患的老人从童年的想象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的启示”。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什么启示?是追忆童年的梦想?还是对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在遐想中熏陶了我们的情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更激起我们对伟人的敬意。特别是同样伟大人物奢华墓葬与托尔斯泰平凡朴素的强烈对比, 更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更显示了托尔斯泰崇高的人格美。更让读者读懂了“最美”这两个字。

四、对比美

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首先拿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的陵寝的华贵和托尔斯泰的朴素对比。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 伟人死后, 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 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 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 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其次是坟墓的平凡普通与托尔斯泰伟大英明的对比。走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老屋, 循着被草木掩盖的小路, 一颗又粗又高的白桦树, 向来客热情地招呼。一个小小的土丘, 竟是一个文坛巨擎的归宿!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大英名是多不相称, 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 普通蕴含伟大, 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可以让人感到这座坟墓的最美, 也可以说, 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地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内心的抒情渲染, 用自己的内心的“庄严肃穆”“剧烈的震撼”和外界的无声相对比。显示了其特别崇高的人格之美。

五、语言美

首先是朴素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用平淡朴实的文字, 描绘出托尔斯泰震撼人心的朴素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 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 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可以说, 打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 打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的朴素。语言朴素的美, 感情沉挚, 使本文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其次是含蓄美, 梅尧臣说:好的诗歌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好的散文语言也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回味和遐想。正是本文语言的含蓄、耐人寻味, 才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篇3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而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案 篇4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 2.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难点 1.本文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另外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这对学生又是一难点。 2.引导学生挖掘“朴素美”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主观性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的结合点,避免产生距离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问导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准备介绍给全班同学。 2.课前阅读或者欣赏影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忧伤》等作品。 二、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介绍对托尔斯泰加以总结) 以《追梦人・神秘园》为背景音乐配以说明文字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出示课题) 三、课文学习(一)介绍阅读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疏通音义、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朱熹说:“文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四级阅读法: 音义读――文意读――情境读――美感读 (二)分级阅读。 一级阅读(音义读) 1.词语积累 尘嚣chénxiāo 荫庇yīnbì 禁锢jìngù 飒飒sàsà 穹隆qiónglóng 墓冢mùzhǒng 2.多音字 空 空kòng地 挖空kōng 3.形似字 当 即jí 既jì 然 二级阅读(文意读) 1.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在文本中圈画出关键句、关键词) (1)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明确: ①“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②“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坟墓特征――朴素 只有:长方形土丘、几株大树、开满鲜花、不关闭的木栅栏 没有:守护者、管理者、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姓名 2.跳读课文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明确: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③“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 了。” ④“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⑤“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概括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也用文中的一个词) 总体评价――最美 (3)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最美”之间替茨威格画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请从以下的一些世界著名的陵墓与托尔斯泰墓的对比中去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伟人的人格力 量。 明确: 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级阅读(情境读) 1.要求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根据课文的描写,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介绍托尔斯泰墓。 2.采用的艺术手法:对比(详讲)、排比(略讲)、白描(略讲)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A: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3.探究: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到坟墓之美的? 明确: 对比的运用: (1)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2)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3)瞻仰者的心情 --观赏者闲情 (4)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5)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4.想一想:与几位伟人的坟墓的比较能表明什么? 明确: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伦墓穴和莎士比亚石棺的奢华美相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宏伟”,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5.品味语言:文字清丽简洁,行文朴素自然,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却蕴含作者深挚动人、油然而生的热烈感情。 四级阅读(美感读) 1.拓展阅读,体会感受。 (1)世间最美的坟墓――逼人的朴素。 对有的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于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里,那阴凉将随着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征(而非“死亡”特征),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干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于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2)《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 篇5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928年拜谒了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墓,写下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抒情散文,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真诚纪念。文章取材虽小,旨意却很深刻。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我教这篇散文,着重在两点,一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托尔斯泰普通平凡的墓地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探讨来学习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衬托手法。

为了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托尔斯泰的女儿所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遥远的回忆》,由这篇文章入手,了解托尔斯泰的一些文学观点,一些生活态度和原则。然后再回到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坟墓是有许多种的,或高大巍峨或微小不足道,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受也不一样。在茨威格心中最美的坟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时就要注意收集本文中有关描写坟墓的文字。课文中前后三次描写到托尔斯泰墓,学生比较容易就能把这三段文字找出来。找出文字后,再总体来看一下这三段文字的异同。所用字句虽差不多,但每次阐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通过分析这三段写墓地样子的文字,学生就会认识到托尔斯泰墓其实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墓。但为什么让茨威格觉得最美呢?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结论:那只是因为墓中躺着的是一位最伟大的人物,这墓中安睡的是一个最伟大的灵魂。也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一种价值观:最能打动人心的最震撼人心的,不是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是精神的东西。只有精神的力量才是伟大的永恒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用最简单的文字来描写一种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手法。并让学生当场通过查字典来明白什么叫白描手法。

由白描手法再引出文章所用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有两种,一是环境的烘托,就是通过写墓地周围的环境,来渲染一种宁静萧穆的气氛,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是很有意蕴的。它让人知道这样一位伟人安睡其中是幸福的,这就和前文的儿时故事中关于幸福的传说和许诺,还有新的启示都联系起来了。从夏天写到冬天,这样一种时间的行进,还让人感到这样一位伟人安睡其中不但获得了幸福也获得了真正的永恒。另一种是人物的对比。在文章结尾处,把托尔斯泰的墓和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加以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让我们见出托尔斯泰墓的普通平凡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了。

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了解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色。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就基本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篇7

因此,课前教师务必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吃透文本,把握其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高效。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设计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孙老师教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她采用自读与点拨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符合学情,方法恰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争抢着发言,真是你刚唱罢我登场,这一组刚回答完问题,另一组的学生又抢着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掌声不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哦,原来语文的世界竟如此绚丽多姿,原来语言竟有如此的魔力,不但学生沉醉其中,连我也难以自禁。

再次回顾她的课堂教学,我更是百感交集,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和勇气。在辩论中,提高自我,生与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合作探究,既能集思广益,又是一次情感的互融,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恹恹欲睡呢?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呢?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为人师者深省呢?

孙老师的课堂导入更是新颖。出示了几个伟人的坟墓图片与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每个坟墓美在哪里。

直观的教学手段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未入佳境趣亦浓,课堂氛围的第一次高潮已经开始了。

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更是精彩的瞬间。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对比的作用,课堂上讨论此起彼伏,回答问题声一浪高过一浪,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看到学生那如痴如醉的样子,我的心也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把对比手法用到写作当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纷纷拿起笔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

情感的熏陶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这种伟大之于朴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如同万丈悬崖上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深渊时所击起的巨大的震撼力一样,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这种人格的塑造远比空洞的说教不知强多少倍。

我在努力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课堂上,我神采飞扬地讲着,学生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有交头接耳闲聊的;有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百无聊赖的;有东张西望魂不守舍的;更有与周公会面的,诸如此景是司空见惯。我也曾迷惘、困惑,甚至迁怒学生,哎,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学习。今天的一课,令我如梦方醒,导致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原因在于本人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的一手遮天、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应一潭活水的课堂却变成了死水一潭,可怜、可悲。

经此一课,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似一缕春风飘进我的课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好中差搭配,学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和谐融洽,课堂上争辩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答题有理有据,令人折服,那新奇的想法令我折服、令我眩目,我眼中的那些学困生都变得那么睿智而可爱,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此,我不再迷茫。

这一堂公开课令我茅塞顿开,新的教学理念如一缕阳光照亮我的心房,从此,学生为文体的观念已根植于我的教学观念之中,而且已经开花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于本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巩建鹏.论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篇8

白雪电子邮箱:luoxinluoxin@sina.com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所选《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在1928年拜谒托尔斯泰墓后写下的一篇著名散文。在研读、执教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值得商榷之处,特献疑于此。

《语文教学研究》第12期《〈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想》中写道“精神的永恒,人格的高尚是最美的结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外国散文两篇》中写道“作者在文中刻意营照、描绘的是‘朴素’与‘普通’,由此来突出托尔斯泰精神上的宏伟、品格上的高尚”。《语文教学研究》第3期《〈外国散文两篇〉审美教学设计》中写道“‘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朴素”。这些解读不能说不正确,但它们要么仅仅落实到坟墓本身的特点“朴素”,要么升华为一种人格,可具体的人格内涵又含糊其辞,要么找出了“美”,可对为什么“最美”又不能自圆其说。我们知道,适当的“课堂空白效应”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但能不能起到“启而发”却有个度的问题。高一学生对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托尔斯泰的身世、思想更是无从了解,认知水平也有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对作品主题及深层内涵的领悟。很多学生学完此课后对托尔斯泰坟墓为什么“最美”仍说不出所以然。

有的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将托尔斯泰的坟墓给大家看,问美吗。学生沉默了半天,答道美。老师表扬说对,朴素美就是美的。接着给大家看歌德,拿破仑的灵寝,问美不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不美。这回答是荒谬的。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灵寝的庄严华美同样是美。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前面老师用“朴素美才是美的”误导了同学们。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那样的灵寝、坟墓道出他们人格的低微。这就更是缘木求鱼了。

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带着学生在一个怪圈里打转:托尔斯泰的墓美吗?美!为什么美?因为它朴素。世界上有那么多比托尔斯泰的墓更朴素的坟墓,你也感到它们的美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托尔斯泰是伟人,伟人死了,却葬得如此朴素,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所以美。他们的高尚人格是什么?朴素。

绕来绕去,好像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简单的道理:朴素就是美,伟人的朴素就是最美。很显然,这绝不是茨威格的初衷。茨威格赞美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绝不是因为坟墓本身的朴素,而是托尔斯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朴素的墓葬方式来埋葬自己,他的高尚的人格绝不是可以用“朴素”二字可以概括的。“朴素”只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总之,这些误读主要体现在对“美”具体内涵的领悟和对为什么“最美”的原因理解上。

我们应该从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托尔斯泰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但是他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他从最初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最后的长篇巨制《复活》,都艺术地再现了他一生探索的执着热情和痛苦的矛盾。晚年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平民化理想,毅然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的异常紧张。19底,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终于离婚,在他82岁的生日那天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孤寂地病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还是他无法挣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的结果。尽管如此,他终生对平民化道路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为什么在“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小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因为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他平民化理想的一种延续,震撼人心的是他那种对理想的执著。托尔斯泰活着有太多的困扰和不自由,而躺在这样的坟墓里却体会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幸福。因为选择这种朴素的墓葬方式可以延续他的理想追求。托尔斯泰的追求也正是对人本质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种回归人最本质的平凡折射出了美。1928年,茨威格站在那个小小土丘前,读懂了美。在这位伟大的真正的纯粹的人的墓前,任何尚未熄灭利功名利禄之心的人,能不感到心灵的震撼吗?这个奥地利人感受到了心灵震撼的力量--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这萦绕在托尔斯泰墓地上的声音,让他感到这就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高级中学罗欣443300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篇9

凡是生命,总逃不出生死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都会在昨天过去时烟消云散,做事的人也不过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英雄,最后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腐朽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生与死的现实使它们成为哲学、神学和文学中永不陈旧的论题。作为常人,总也会理智地正视豁达的也好,怕死的也好,在平平凡凡的一生之后,也是一个安安静静的死亡。()这个纯自然的结束对世界自也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死者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奢望,最多不过是希望去得安详一些,像无疾而终,死后能有一方净土安眠之类便已足够来来去去的生命,平凡庸碌的个体在时间里没有任何意义,而人们也通常颇有自知之明地不对自己的死有什么要求但死亡对于名人,或者英雄, 意义就可能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其一举一动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再微小平淡的事情,在英雄的身上也马上会变得非同凡响,人们都会用无比的精神去关注。而英雄的死,对其自身尚且是改变一切的终结,何况对于历史和民众。于是乎,英雄自身便也对这个最终的归宿有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梳理历史传记里的这方面记载,便能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些英雄远在生前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并越来越以这重要为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愿死去,相信自己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后仍不得不死,也要与众不同。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英雄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散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茨威格的真知灼见。

历史并非都是与人为善的,事实上还有些恶作剧般的顽皮。

上一篇:医院招聘计划会议下一篇:民歌 茉莉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