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2024-08-30

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精选4篇)

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篇1

《江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比较枯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读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情形形成共鸣,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深入人心。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5分钟)

1.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图画,可以看到春夏秋冬,也是一种心情,可以读出喜怒哀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江雪。(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吗?作者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他一生留下的诗歌、文章有600多篇,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出示古诗)全诗只有20个字。请大家自由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评价:①你读得很正确。②你注意了古诗的节奏。

③特别是结尾处,你注意了节奏,放慢了速度。)

二、读出画面(15分钟)

1.我们学过那么多古诗,我们都知道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我们读古诗就要读出画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这首诗,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也可以抓住一句诗,边读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然后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

2.过渡: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你们想得肯定也很美。3.交流:让我们先放眼远眺,谁来读这两句话?(1)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指名读)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①千山鸟飞绝:

从你的画面中,老师看到了山,这是怎样的山啊 ?(你从哪里看出有很多山——千山)A.引导山的多。有一千座山吗?虚指,夸张的手法。表示多的意思,请你读好:千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拔地而起)过渡:山除了多,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引导山的寂静。为什么?(鸟都飞走了,没有了)你从哪儿知道一只鸟也没有了呢?(绝:绝迹)。

一鸟不鸣山更幽,群山更加寂静了,你来读。(你读出了寂静)谁再来?(指2名)②万径人踪灭

过渡:谁再来说说,你读到的画面? 生交流

从你的画面中老师看到了小路,径就是——小路。这是怎样的小路啊?

A.引导小路的多。真的有一万条吗?这里的万径同样也用了夸张的手法。请你读好:万径。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纵横交错)

B.这样的小路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没有脚印,很冷清。)你怎么知道的?(灭:消失)

是的,没有人的小路是多么的冷清,谁来读第二句?(多冷清的小路)谁再来?(指3名)③谁再来完整地说说你读到的画面?用上刚说到的词语。(指2名)④为什么会不见一鸟、不见一人呢?(当时下雪了)

诗中描写的雪给你们什么印象?(雪大)从哪些地方看出雪大? 预设:①从图中可以看到雪下得很大,山被遮住了,一片雪白。

②从“鸟飞绝”可以看出来,雪下得太大了,天太冷,连鸟儿都藏起来了。③从“万径人踪灭”也可以看出来雪下得大,路上行人的脚印都被雪给遮住了。

小结:看,一个“绝”和一个“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只鸟也没有的寂静,一个人也没有的冷清,唯有皑皑的白雪,这两个字用得多妙呀!请你读好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寂静和冷清。

指3名读(评价:多寂静呀!多冷清呀!多凄凉呀!)齐读

(2)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江上,出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谁来读这两句诗?指名读。你读到了什么画面?

A.有“舟”

你怎么知道只有一条船?—-孤舟 B.有“翁”

你怎么知道只有一个人?——独钓。这孤舟上有谁?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老渔翁)你怎么知道是老渔翁的?(翁在古代一般指老年的男子)看,老人头上戴的就是笠,身上披的就是蓑。蓑衣通常用稻草制成的,斗笠用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它们是用来挡风遮雨。

4.此时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诗吧!边读边用心想其中的画面。

5.同学们从诗中读到了这么多画面,读出了这么多景物,看(出示图音乐)这就是你们刚才读出的画面:连绵起伏的群山上不见一只飞鸟,所有的路上都不见一个行人,举目望去,唯有皑皑白雪,只见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有个渔翁,他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江面上垂钓。这幅画中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指3名)板书:景

是的,多么寒冷,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评价:读出了寒冷。)多么寂静,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评价:读出了寂寞。)多么凄凉,请你读。(评价:你读出了一份凄凉。)

6.多寂静,多冷清,多凄凉的画面呀,齐读。(板书:凄凉)

三、读出情感(15分钟)

(一)情之孤独

1.刚才同学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了凄凉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诗,你从中又能读到什么?从渔翁身上体会出什么?(指3名)预设:我从中读到渔翁孤独寂寞的心情。

2.很好,同学们从诗中不仅读到了景,还读到了情。板书:情 3.从诗中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渔翁的这种心情呢? 预设:“绝”“灭”“孤”“寒”“独” “雪”

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在渔翁的心中它会是——(生说: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生说:冰、冷)

4.谁再来读,体会渔翁的这种心情?指3名(你读出了渔翁的孤独,真是形单影孤。)5.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柳宗元写于何时何地吗?

(播放音乐):柳宗元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21岁时就通过考试当上了官,他关心人民疾苦,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可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打击和迫害。又被贬为司马,那是个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这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到半年,他的母亲病故,这正是精神上的打击。这重重打击更加击破了柳宗元早日复职,早日复用,重返官场的梦想,此时他多么希望有人帮助赏识自己啊。所以,他写下了《江雪》。

6.听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说的?(指3名)预设:① 我觉得诗人和渔翁一样的孤独。② 我觉得诗人在写渔翁,其实在写自己。

是的。诗中的渔翁正是诗人自己啊,他的内心世界和雪一样的寒冷,他和老人一样孤独啊。(板书:孤独)这位老人寒江独钓正是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写照和精神的寄托。7.现在这个 “寒”还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吗?更是诗人心里的寒呀。

8.诗人的心中的寒就藏在诗中,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再读 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再读。

9.(放音乐)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你们难道不想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孤独读出来。指3名(听出了一份孤独)(听出了一份悲痛)(真是千万孤独啊)——齐读。

(二)意之坚强

1.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副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他吗?

预设:① 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呆着,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 ② 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2.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 朱子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引导生回答:在严寒的江面上钓鱼,鱼儿都躲在了深水下,能钓到鱼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渔翁之意并不在能钓到鱼。

3.原来渔翁的目的并不是钓鱼,那老渔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教师适时引导:等待希望或机遇、等待时机、等待复职、希望重新上任、希望有人帮助或赏识自己等。)

4.同学们,你们真是柳宗元的知音啊!原来渔翁之意不在鱼啊。

5.尽管老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他有没有被寒冷吓到?他——(读)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渔翁?(坚强不屈、不怕严寒)

6.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但是他是不会屈服的。他不屈不挠地——(读)独钓寒江雪。(板书:坚强)

7.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对凄凉环境的描写、借老渔翁这不畏严寒的形象来表达自己不怕困难的决心,在古诗中这叫“借景抒情”,借景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读诗更要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8.(音乐)现在,你就是柳宗元,请我们再来读一读江雪,感受一下柳宗元的心声吧!(孤独的背后透露出一种坚强)

9.让我们闭上眼睛,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江雪》!(同学们读懂了柳宗元的心)

四、读诗更是读人(5分钟)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江雪》,学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首诗。出示: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师范读后问:你们也细细地品一品,这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生自己练读。

3.指名说。

A.相同: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

B.不同:景色也不一样(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孤独的,一个怡然自得的、逍遥自在。)

C.这首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诗人是怡然自得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4.及时介绍作者: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22岁时通过考试也当上了官,他的官途很平稳,一直当到了刑部尚书,很是得意。因此他逍遥自在,很会享受生活。

5.我们从诗人的简介中了解到,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遭遇不同,诗意也就不同。所以,读诗,更要读人。

五、总结

1.学到这儿,我们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江雪》,我们明白了,学习古诗时可以这样学:读诗要读出画面、读书要读出情感、读诗更要读人。

2.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当然如果你发现了更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也可以和大家交流。

六、作业

1.推荐阅读柳宗元《渔翁》,看看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以《江雪》的内容为体裁,写一个小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

第一课时 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第二课时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颂春篇,教育孩子们要亲近自然,《古诗两首》是其中的一篇。《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教材编排图文并茂,课后练习灵活适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心中有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1.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2.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目12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在发展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目3是本课的难点。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读思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上课变进入想学,愿意学的状态。在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春天的风景图。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因此,直观的图片更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提问:“同学们,春天的景色多美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首描写春天的诗歌!”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随后解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环节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知课文。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初读的收获,提出问题,我则进行梳理,板书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这两首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酒旗“偷闲”是什么意思?3两诗中你做喜欢哪几句诗?为什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环节3 研读细品

初步体验情感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诗句“千里音啼绿映红,水春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等,抓住关键词”“”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环节4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总结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提出问题“读了两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看到类似的情景,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再次升华情感,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我布置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环节5

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布置了如下作业。1赛事会(描写春天的古诗)。2学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

这样的作业设计改变了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江南春(惆怅)

春日偶成(偷闲)

该板书力求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篇4

学校:苏家院镇示范小学 教师:李章琼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学会三个生字(爆、屠、符),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学习重点:朗读诗句,背诵诗句,了解诗句的大意。学习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 师:看后你想说什么?引出“春节”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过去人们在这一天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呀我们就穿越时空,走进文本,去感受古人是怎么庆祝这一天的。

2、板书课题: 元日(一年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

3、介绍作者

二、自主学习

1、通读整首诗并能顺利朗读。

2、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检测:生字的掌握和运用

三、同桌互学

1、再读古诗,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古人过年的哪些习俗?并从诗中找出体现画面的词语同桌说一说。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师:展示课件 “桃符”“ 瞳瞳”

四、合作交流

合作任务:探究诗中表达的诗意

学法指引:

1、细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2、组长汇聚组员的发言,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五、赏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全班齐背(重在读出诗中表达的感情)

六、拓展与运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在过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时你是怎么过的,心情怎么样?

2、你能像作者这样用较短的话或诗句来说说你过节的方式和心情吗?

八、课后练习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先想象《元日》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注意要表现出新年热闹欢乐的场面,表达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热闹 饮屠苏 欢乐 换桃符 充满希望

上一篇:水的诗句下一篇:卫生,你我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