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

2024-09-16

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通用3篇)

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 篇1

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

为加强对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指导,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为深入了解一年来试点县支农投资整合工作进展情况,最近,农经司赴甘肃省临泽县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走访农户、实地查看现场等形式,对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总的看,临泽县在推进支农投资整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规划先导、统筹安排、资金捆绑、集中定投、事先整合,五个统一”的整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上级部门约束过多、缺少整合的引导资金、投资整合缺乏制度保障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支农投资整合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临泽县的主要做法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县。幅员面积2727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71个行政村,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5.8亿元,财政收入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6元。近年来,临泽县在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过程中,针对支农投资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积极整合项目资源,集中使用项目资金,整合支农投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制定规划,“事先”引导整合临泽县以规划为前提,做到项目申报前事先沟通、相互配套。在具体工作中,县里编制了《临泽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04-2010年)》,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又编制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专项规划,乡镇、行政村也分别编制了建设规划,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依据规划,每年研究制定年度《整合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实施方案》,确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和支持重点,明确项目实施的示范村,把需要整合的项目资金分配到相关部门,要求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争取时,根据规划优先将确定的示范村建设项目纳入争取范围进行安排,特别是对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直接到村入户而又不易调整变更的项目,在申报争取时就及早确定项目建设地点,确保项目一经批复就能安排到示范村实施,基本上做到了不同渠道的支农投资和项目均是按照规划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的。几年来,全县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先行试点建设的22个生态文明新村示范村,重点建设项目都是从总体规划项目库中筛选确定的,在建设中也得到了优先安排和扶持,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配套率,体现了规划的引导作用。2006年,全县根据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整合资金5006万元,最终整合到位4729万元,占计划的95%。全县14个试点村建设共整合到位26个支农项目资金56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统筹安排项目,“事中”定向整合不同渠道的支农投资下达到县里后,为了使项目的实施更加符合当地实际,临泽县对已经批复建设的项目,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渠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根据示范村的实际情况,予以必要的调整、优化和整合,进行集中定向投放,具体是采取“五统一”的办法来统筹安排项目,即:一是统一审定上报项目。各示范村对当年建设任务进行申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后,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示范村和重点建设项目;二是统一申报项目。对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的需要整合的项目,由县发展改革委牵头,主动向省市相关部门衔接汇报,了解掌握投资动向和信息,并及时向申报部门通报,按照项目实施的计划要求,统一组织申报立项;三是统一安排下达项目。对批复下达的各类支农项目,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当年整合资源方案,统一协调,安排项目资金使用,将项目资金分配到具体示范村、示范点,由各部门根据职能抓好落实;四是统一管理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由财政部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审核报帐,拨付使用,并由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五是统一验收竣工项目。年底时,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整合实施的支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统一组织验收,严格考核,兑现奖罚。这种“五统一”管理方式的实施,避免了因条块分割、部门利益形成的项目建设体系不配套、资金使用不集中、项目建设整体效果不突出的问题,理顺了管理机制,增强了合力,使项目、资金能够有序运行,受到了明显的成效。如沙河镇西关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过去曾在旧城改造中进行了小康住宅建设,但居民点布局分散,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很差。2004年,当地借助高速公路从临泽穿境而过的机遇,将西关村列为首批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示范村,整合项目资金予以支持建设。近3年来,先后安排通乡公路建设资金123万元,县城道路及供排水项目资金45万元,农网改造资金38万元,重点防护林建设资金17万元,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67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资金13万元、家庭文化示范户项目资金10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资金11万元、改厨改厕资金6万元,协调文化、组织部门投资 25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室和村务活动中心,支持该村完善了基础设施,安排日光温室蔬菜、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等产业开发资金100多万元,支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西关村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70%以上的农户修建了高标准小康住宅,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形成了集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如今的西关村,小洋楼整齐划一,柏油路通畅明亮,二三产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部门职责明确,协调推动整合在开展投资整合工作中,要使支农项目资金按照整合方案具体落实到位,关键是明确部门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配合机制。临泽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整合工作由一套班子负责、部门按职责“分口”落实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合力,推动了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套班子负责就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发展改革、农办、财政、建设、农林水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整合支农投资项目建设新农村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工作,对项目实施定期进行督促检查;部门“分口”落实就是: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根据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将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定期考核,严格奖惩。这一工作机制的运行,克服了过

去项目建设部门各自为政、布点分散、项目不配套的问题,形成了部门间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局面。如沙河镇芦湾村,2003年以前,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窄,村民生活水平低,村庄整体面貌差,学校也是危房,自来水、沼气等都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03年,芦湾村被省发展改革委列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以来,县里率先做起了整合文章,靠推进整合带动了全村工作的开展。首先,从工作力量上进行整合。由县上下派工作班子,从乡镇筛选科级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加强村班子力量。其次,建立部门协调互动机制。建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联系、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并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常年驻村开展工作,立足村情编制了芦湾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围绕总体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为争取各类支农投资打下了基础。在项目争取过程中,各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争取到中央、省、市支农投资项目10多个,投资500多万元。第三,着力捆绑整合使用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县直各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分工负责,将相关项目配套和捆绑使用,特别是将畜禽规范化养殖示范点、优质葡萄、日光温室蔬菜、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项目与人饮、沼气建设等项目打捆统一安排给建设集住宅、养殖、沼气、卫厕、高效林果“五位一体”生态家园的农户,愿意干的,安排的项目就多,得到的实惠也多。在项目的带动下,农户投资投劳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共铺设油路9.2公里,衬砌渠道43公里,改造农电线路12.4公里,栽植风景树3300株,村社主干道和居民点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修建“五位一体”生态家园265户,占总农户的73%;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沼气普及率90%;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7.5%和95.8%,新建小学教学采暖楼1100平方米,修建村委会农科教中心楼和文化娱乐商贸楼2栋1390平方米;修建卫生所一所120平方米;玉米制种从无到有发展到了2930亩,枣粮间作1600亩,栽植枣树7.4万株,发展日光温室120亩;规模养殖大户由2002年的85户发展到了230户,形成了玉米制种、草畜、红枣、蔬菜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其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占近8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5万元。

(四)带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整合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临泽县委、县政府认为,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份,自身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又不可能全部依赖国家支农投资,必须通过政策和项目带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使有限的支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摸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带动办法:一是项目带动。注重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容易见到实效的产业发展、住宅改造、道路建设、沼气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入手,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几年来,共整合安排三大类52项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使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广大群众自己的事,调动了广大群众自筹资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无形中放大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政府引导。在县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调剂部分资金,通过以优惠政策鼓励的形式,加大对支农项目建设的集中投入,激发了乡镇、部门和群众的积极性,乡镇、县直部门也以资金、物资等形式支持项目建设,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近年来,为推进

村容村貌的改善,县里筹措资金130多万元,为连片修建住宅示范点的农户每户补助水泥10吨,支持示范村新建住宅500多户,带动全县农户修建住宅2000多户,投入资金近1亿元;从县管党费中筹措20万元,扶持建成村务活动中心办公楼4个1150平方米,为开展党建和精神文明活动提供了阵地;市县联系帮扶示范村的部门也发挥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支持示范村建设,并为示范村开展各类实用科技培训。三是群众自愿。对支农项目的实施,采取农户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办法,群众没有积极性的不强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不强搞,所有建设项目都坚持农户自主自愿原则。2006年全县确定的14个示范村,统一整合资金4729万元,带动群众自筹达4200多万元,示范村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村村有村务活动中心、文化图书室、科技信息网站、标准化卫生所、体育活动场所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中心。

(五)严格管理制度,监督规范整合强化项目管理,严格监督检查是整合支农投资、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临泽县在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中,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及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在工程质量管理上,由监理单位负责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达不到要求的不予签字。在资金管理上,县财政局在人民银行开设支农资金专户,把各项支农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专门负责各项支农资金的拨、借、核算管理,实行专人专帐,集中支付,封闭运行。支农项目确定后,由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提出用款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专户拨款。在项目监督管理上,项目主管部门与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把项目的实施与监督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同时,监察部门有重点地对项目建设的情况进行效能监察,促使整合到的项目资金集中高效使用,整合到的项目顺利建设。几年来,县里组织了对整合到示范村实施的节水工程、沼气建设、安全饮水、重点防护林、乡村道路等10多个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总体上看,这些项目管理程序合理、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建设质量良好、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二、几点启示

临泽县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之一。几年来,他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规划先行,强化部门协调,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总结临泽县在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方面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之所以能有效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一规划安排全县涉农项目和投资整合。领导小组依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支农投资中的问题,确定支农投资的重点方向和具体建设项目,确保了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二是必须要形成一个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建立了涉农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临泽县本着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各记其功的原则,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根据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将支农投资项目实行任务分解,使各部门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并通过定期考核,严格奖惩来加强落实。其次是建立了支农投资的管理机制。临泽县在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中的一个大亮点,就是建立了“五统一”的支农投资管理机制。通过“五统一”,把分散的各个部门的项目和投资集中起来,在不触及各相关部门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将过去支农投资一盘散沙为全县一盘棋,提高了政府投资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通过“五统一”的实施,将原来各部门的暗箱操作改变为目前的公开公示,也有效避免了政府投资的跑冒滴漏和贪污腐败现象。

三是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是纲领,规划是方向。临泽县的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之所以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支农投资项目规划编制上下了真功夫,突出项目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临泽县地处西部,自身财力比较弱,支农投资主要依靠上级特别是国家支持。在对分属国家多个部委办局的支农投资进行整合工作中,他们始终突出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这条主线。县里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支农政策,及时搜集上级投资信息,并紧密结合临泽县的实际和需要,科学编制支农投资项目建设规划,对需要投资的重点领域,确定具体的支农项目。一个规划,就是一个支农投资项目储备库。在支农项目规划制定完成并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通过后,要求所有涉农部门以后向上级申报的支农项目都必须从规划中提出,不得抛开规划自行确定上报项目。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渠道的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的交叉和重复,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必须要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资金管理模式。当前,在政府支农资金拨付方面上,存在着多种渠道,有的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但资金到位比较缓慢;也有的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按条条拨付,但监管难度大,容易造成支农资金的挤占挪用,形成“跑冒滴漏”。为解决这个问题,临泽县采取了一个部门、一个渠道的资金管理模式。对项目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实行专户储存、统一管理、统一拨付、封闭运行,这样就保证了支农资金的全过程封闭运行,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建议

总结临泽县的做法,为加快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建议:

第一,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应上下互动。从试点县(市)的情况看,目前国家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条条管理的力度大、色彩重,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各自分管的支农项目都有各自的管理规定,项目一经下达,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管理部门都已严格确定,县级政府在协调整合中,哪一家上级部门也得罪不起,感到整合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担心“下动上不动,越整越被动”。为此,建议在加快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同时,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从国家部委层面,抓紧研究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从支农投资的源头上就将投资方向、管理机制和投资渠道等进行统筹规划,避免交叉和重叠,当前可首先研究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省、市一级也应动起来,做到上级整合侧重统筹协调、衔接沟通,基层整合突出行政推动、规划指导,从而实现支农投资整合上下联动,共同推动。

第二,适当扩大县级政府支农投资的自主权。从临泽县面临的突出问题来看,制约当地开展投资整合的最大因素就是来自上级各部门的种种规定。如在近年来整合支农投资和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都是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到村组和农户的项目,其使用都有各自的规定,加之国债项目都是“高压线”,谁也不敢碰,县级整合的难度非常大,县上如果随意按需进行调整,既不利于项目的建设验收,而且会为以后项目的争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有些项目尽管县里事先进行了申报,但各部门安排项目的方式各异,管理办法互不通气,实际确定的项目最后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事先整合的意愿。建议对以县为主整合支农投资的权限和操作办法应有一个明确界定,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实行按建设任务切块下达补助投资,建设项目可不具体到村组和农户,适当扩大县级支农投资安排权限,为县级政府开展支农投资整合创造较为宽松的条件。

第三,对支农投资整合试点县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既要有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也要采取必要激励措施,调动整合投资试点县工作积极性。建议设立一部分投资专项,对试点县(市)的整合工作予以补助支持,也可以在现有支农投资渠道内向试点县(市)的有关项目予以重点倾斜,以鼓励各试点县(市)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促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稳步开展。

第四,推广临泽的“事前整合”与“五统一”工作法。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领导力量到位,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决心到位、组织到位、力量到位、措施到位,做不到这一条,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就很难有所作为。同时,从县级发展改革委角度来看,整合支农投资既无调控手段,也难有有效的抓手,难度不小。临泽县摸索出的“事前整合”与“五统一”的做法给其它试点县(市)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事前整合”与“五统一”分别抓住了规划与协调这两项基层发展改革委的核心职能,突出了发展改革部门在推进整合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抓住了根本,抓到了问题的症结。因此,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支农投资整合宣传活动,介绍地方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增强基层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对整合工作的信心,同时可在全国其他试点县(市)推广“临泽模式”,结合各地实际,学习临泽的“事前整合”与“五统一”工作法,促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取得新进展。

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 篇2

一、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派生出的问题

就总量而言, 荆门市得到的中央财政、湖北省财政补助的资金 (不含县市区、农户应当配套的部分) , 2007年为39771万元, 2008年激增为62175万元, 本可以集中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办一些具体的有益事情, 但却是“一个西瓜被拆成了芝麻”, 部分农民拿着财政补助的钱打了麻将、喝了酒, 甚至赌博、买码, 使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流于形式,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一) 支农资金分散使用促使其相对短缺

荆门市支农资金 (中省部分) 仅良种补贴部分, 2007年总计6146万元, 2008年总计6949万元, 总额并不算小, 但却分成了6块 (见表1) 。

有限的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未形成合力, 实际使用效果与投入力度不匹配。从资金来源看,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 支农资金投入在总量上逐年递增, 但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同时, 金融与信贷资金进入农村领域的数量很少, 除信用社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 在新农村建设中几乎未参与;农民自筹资金更是困难, 农民参与自筹资金的能力较弱。从荆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短缺的资金问题仍旧较为突出。

(二) 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凸显其结构不合理

支农资金具体投向上的分散状况客观上凸显了支农资金总体结构上的不合理, 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项目, 因为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而不能实施, 由于支农资金缺乏一个长远的、明确的、稳定的投资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支农资金整体功能的发挥, 导致了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力度不够, 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小。

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小。加强农业重点建设的资金安排不足,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严重不足, 导致农业基础脆弱, 未起到“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 而且生态环境恶化、抗灾能力下降, 导致农业对经济瓶颈制约的持续存在。

事业费支出严重挤占生产性支出, 农业生产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支出结构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 如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获财政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 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少, 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过低的文化水平, 使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差, 农业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农村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工作由于投入不足, 加大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差距, 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 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加剧了其管理的弱化

支农资金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 客观上形成了多头决策、分割安排使用。普遍存在着财权事权不清、中间环节多、运行缓慢、时效性差、使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 直接导致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支农力度不断加强的同时, 农业劳动力素质持续较低、生产工具依然落后、农业增长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幅却在不断下降。

目前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 所有涉农事务都是按照类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资金的使用政策和具体要求不一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使掌握资金和项目分配权的各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向等方面很难一致, 无法根据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 进行资金投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实际操作中的这种状况, 造成资金多渠道管理, 难以发挥支农资金综合效益。

由于资金来源分属不同部门, 各部门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 导致资金到位率低、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部门和项目单位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问题, 执法执罚的力度不够、查处不力、处罚过轻。客观上又促使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二、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应分析

通过跨部门、跨资金渠道、跨资金类别等方式, 把各个渠道、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支农资金整合使用, 形成“乘数”效应, 突破发展“瓶颈”, 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如果集中力量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办, 不仅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诸多现实紧迫问题, 还可以有效解决支农资金的相对短缺、结构不合理和管理弱化等看似深层次的问题。

(一) 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新产业的培育。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 一些地方就刻意在改变村容村貌上下功夫, 有意无意忽视产业培育和发展。因此, 有必要把支农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只要把道理讲通、并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一定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 应该是支农资金的投向重点, 特别是那些直接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相关的领域, 如节水灌溉、草场围栏、农村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投入, 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和成熟。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 使农民及时得到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投入,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现代农业是科技型农业, 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 强化农业技术开发, 推动农业科技转化进程, 提高农业生产力, 保证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强化农业技术培训, 形成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 有利于农民生活改善

农民最关心的是看病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农民无钱看病问题, 但仍有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如荆门市石桥驿镇白马村5组的一位村民, 2007年6月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共花医疗费48647.96元, 合管办报销4712.00元, 大病救助4000.00元, 自费39935.96元。这个原本是村内中等偏上生活水平的家庭, 一下子变成了困难户。仅就支农资金的直补而言, 荆门市支农资金 (中省部分) 粮食直补2007年、2008年没有变化, 均为9211万元;农资直补则在2007年10626万元的基础上净增14052万元, 如果将这部分净增额集中起来使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

老有所养在农村也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年化, 四代同堂使1对夫妻要赡养4-8位老人, 经济负担沉重。其实, 农村养老并非完全没有市场运作的空间, 只要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 借助财政激励政策, 出台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具体措施, 辅助以适当的行政手段, 完全可以改变目前农村资金大量外逃与金融渠道融资不足的现实困难, 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三) 有利于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支农资金整合是对原有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参与支农和涉农投资的部门多达16-17个, 各部门内部又分别有多个科室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 各部门、各科室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 导致一些项目申报和管理按上级部门要求“投其所好”、不从实际出发, 甚至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配的管理格局, 也相应地影响和制约着下级部门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在资金拨付上, 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 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如果能够整合起来, 至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

支农资金整合是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的再次优化配置。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突出财政支持重点, 有利于改变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湖北省枣阳市整合支农资金的做法是:中央、省有严格用途要求的一些专项资金, 暂不纳入整合范围, 凡省直各部门支农资金一律整合。山西省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的经验更是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该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 省、市资金下达后即划入该账户, 单独核算、封闭运行, 做到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 同时建立资金报账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项目启动时只拨付少量资金, 待初检合格后再拨付后续资金, 对初验或复验不合格的项目停止报账;对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 按项目完成质量、经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参考文献

[1]、国家农发办调研组.路子新步子快效果好——关于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调查[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08 (1) .

[2]、单学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 .

[3]、万俊民, 王守印.旬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调查[J].西部财会, 2008 (1) .

[4]、王树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税, 2007 (11) .

[5]、张旭.浅谈财政支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3) .

[6]、邓庆胜.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7 (11) .

临泽县支农投资整合调研报告 篇3

摘要: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导致实际效果与投入力度不匹配。这是各级管理层十分困惑、理论界也相当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荆门市相关管理部门支持下。文章分析了荆门市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所派生出的问题,从生产、生活、管理3方面提出了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应分析。

关键词: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整合使用:效应分析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结果是大事难办成,小事重复做。课题组在荆门市财政局支持下,取得了荆门市2008年支农资金(中省部分)数据;在荆门市东宝区农办协助下,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对荆门市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所派生出的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并对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经济效应有了初步认识。

一、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派生出的问题

就总量而言,荆门市得到的中央财政、湖北省财政补助的资金(不含县市区、农户应当配套的部分),2007年为39771万元,2008年激增为62175万元,本可以集中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办一些具体的有益事情,但却是“一个西瓜被拆成了芝麻”,部分农民拿着财政补助的钱打了麻将、喝了酒,甚至赌博、买码,使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流于形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一)支农资金分散使用促使其相对短缺

荆门市支农资金(中省部分)仅良种补贴部分,2007年总计6146万元,2008年总计6949万元,总额并不算小,但却分成了6块(见表1)。

有限的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未形成合力,实际使用效果与投入力度不匹配。从资金来源看,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支农资金投入在总量上逐年递增,但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金融与信贷资金进入农村领域的数量很少,除信用社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几乎未参与;农民自筹资金更是困难,农民参与自筹资金的能力较弱。从荆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短缺的资金问题仍旧较为突出。

(二)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凸显其结构不合理

支农资金具体投向上的分散状况客观上凸显了支农资金总体结构上的不合理,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项目。因为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而不能实施,由于支农资金缺乏一个长远的、明确的、稳定的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支农资金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了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力度不够。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小。

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小。加强农业重点建设的资金安排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未起到“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而且生态环境恶化、抗灾能力下降,导致农业对经济瓶颈制约的持续存在。

事业费支出严重挤占生产性支出,农业生产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支出结构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如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获财政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过低的文化水平,使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差,农业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农村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工作由于投入不足,加大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加剧了其管理的弱化

支农资金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客观上形成了多头决策、分割安排使用。普遍存在着财权事权不清、中间环节多、运行缓慢、时效性差、使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支农力度不断加强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持续较低、生产工具依然落后、农业增长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幅却在不断下降。

目前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所有涉农事务都是按照类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资金的使用政策和具体要求不一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使掌握资金和项目分配权的各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向等方面很难一致,无法根据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资金投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实际操作中的这种状况。造成资金多渠道管理,难以发挥支农资金综合效益。

由于资金来源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导致资金到位率低、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面对部门和项目单位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问题,执法执罚的力度不够、查处不力、处罚过轻。客观上又促使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二、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应分析

通过跨部门、跨资金渠道、跨资金类别等方式,把各个渠道、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支农资金整合使用,形成“乘数”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如果集中力量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办,不仅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诸多现实紧迫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支农资金的相对短缺、结构不合理和管理弱化等看似深层次的问题。

(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新产业的培育。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一些地方就刻意在改变村容村貌上下功夫,有意无意忽视产业培育和发展。因此,有必要把支农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只要把道理讲通、并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一定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应该是支农资金的投向重点,特别是那些直接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相关的领域。如节水灌溉、草场围栏、农村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投入,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和成熟。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使农民及时得到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投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现代农业是科技型农业,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强化农业技术开发,推动农业科技转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形成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有利于农民生活改善

农民最关心的是看病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农民无钱看病问题,但仍有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如荆门市石桥驿镇白马村5组的一位村民,2007年6月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共花医疗费48647.96元,合管办报销4712.00元,大病救助4000.00元,自费39935.96元。这个原本是村内中等偏上生活水平的

家庭,一下子变成了困难户。仅就支农资金的直补而言,荆门市支农资金(中省部分)粮食直补2007年、2008年没有变化,均为9211万元;农资直补则在2007年10626万元的基础上净增14052万元,如果将这部分净增额集中起来使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

老有所养在农村也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年化,四代同堂使1对夫妻要赡养4—8位老人,经济负担沉重。其实,农村养老并非完全没有市场运作的空间,只要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借助财政激励政策,出台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具体措施,辅助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完全可以改变目前农村资金大量外逃与金融渠道融资不足的现实困难,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三)有利于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支农资金整合是对原有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参与支农和涉农投资的部门多达16-17个,各部门内部又分别有多个科室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各部门、各科室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导致一些项目申报和管理按上级部门要求“投其所好”、不从实际出发,甚至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配的管理格局,也相应地影响和制约着下级部门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如果能够整合起来,至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上一篇:江西三清山导游词概况下一篇:让善良住进心里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