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作文

2024-08-08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作文(精选4篇)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作文 篇1

【战地日记】第一书记:“疫”路先锋冲在前

人物

姓名:姚秀宽

1983年生

驻村前职务:广西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处干部

驻村职务: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池花村第一书记

出任第一书记时间:3月至今

“不外出、不拜年、不聚餐、不赶集、不办酒......”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池花村,“第一书记”姚秀宽利用村里的应急广播当起“播音员”,并给自己的小汽车装上大喇叭、拉上横幅,在村里巡回宣传,争取做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家喻户晓。

我是池花第一书记 就是池花人

“疫情就是命令,我是一名驻村书记,我有义务、有责任第一时间投入这场战役,池花是我家,保卫家人是我应尽的义务,当然义不容辞。”姚秀宽至203月起担任池花村第一书记以来,就一心把工作当作“家事”,把群众当作“家人”,把对群众的赤子之心转化成为群众造福的实际行动。

1月26日(大年初二),收到河池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分队长(队员)暂停休假返回工作岗位的紧急通知》后,刚和妻子孩子团聚没两天的姚秀宽便即刻收拾行囊,奔赴离家几百公里的池花村。

同心协力 雪中送炭的防护物资

疫情防控需要坚定信心,更需要科学施策,一线人员自身的安全保障尤为重要。春节以来,口罩成了稀缺品,村里大多数同志都是一人一个一次性口罩,每天蒸汽消毒后重复使用。同志们的防护安全得不到保障,姚秀宽十分心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赶忙联系妻子想方设法买到150个口罩。

将口罩分给大兴镇政府、池花村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以后,姚秀宽仅给自己留了2个。“口罩就像战场上的武器一样,只有分给身边的战友,关键时期大家同舟共济,才能更好地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

妻子心疼他:“我也是党员,我要去帮你发宣传单,帮你做饭。”姚秀宽拒绝了妻子的请求:“家里更需要你,劝住老人、看住小孩,你在家也是防疫第一线。”在妻子的帮助下,他又连夜帮村里的帮扶干部们代购了一千个口罩,大大缓解了一线人员缺乏防护的尴尬局面。

2月9日是姚秀宽和妻子结婚五周年纪念日,他忙里偷闲和妻子视频聊天,打趣道:“还好你没跟我一起过来,现在给我们提供那么好的后勤保障,不然我们就要赤手空拳上战场了,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提升群众意识 做好防控引导员

“只有人人提高对疫情的认识,人人都有自我防护的知识,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为了让村民们提高警惕性,全面理解和配合防疫工作,姚秀宽利用村里的应急广播当起“播音员”,还将自己的小汽车充当流动宣传车,在村里巡回宣传,制定防疫方案预案,排查出入桂重点人员,下队入户宣传防控知识,利用“学习强国”召开视频会议,利用微信群部署工作、反馈信息。

池花村防疫工作在姚秀宽的指挥下紧锣密鼓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姚秀宽只是众多驻村干部的普通一员,在都安、在广西、在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像姚秀宽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们,他们也是平凡之躯,家里也有妻儿老小。但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犹如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战地日记】在“抗疫”一线,他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里之遥,阻隔不了入党宣誓的坚定决心;口罩遮面,却挡不住誓言的铿锵有力。2月14日,一场特别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新华社湖北分社举行。才扬、骆慧两位战斗在“抗疫”报道最前线的新党员,一位在武汉前方指挥部,一位远在黄冈农村防疫一线,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面向鲜红的党旗,同时庄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分社和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以及孝感、黄冈报道组的一线将士们,也通过多路视频,共同见证了他们的入党宣誓。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自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华社湖北分社和总社各部门增援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干部职工,在社党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社党组决策部署,不惧艰险、无谓生死,深入前线、跨越火线,在极其危险的疫情防控第一线连续奋战,彰显了新华人的红色气质和精神品格。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新华社湖北分社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干部职工全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党员和新华人,但在关键的时刻全都不平凡地挺身而出。总社各部门、各分社增援人员36人,其中共产党员28人,专门成立了武汉前指临时党支部和孝感、黄冈两个党小组,他们或千里“逆行”奔赴“抗疫”一线,或就地归队投身战斗现场,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也带动和凝聚入党积极分子和非党员不惧危险奋勇向前。在采写前方众多感人至深的党员一线“抗疫”报道的同时,入党积极分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入党信念,纷纷提出申请,希望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关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的通知精神,经新华社机关党委研究并报社领导同意,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增援人员临时党支部研究决定,接收在“抗疫”报道一线表现突出的才扬、骆慧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由于湖北、武汉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各地仍然“封城”“封路”“封社区”,2月13日,武汉前指临时党支部以网络支部大会的形式,对接收才扬、骆慧同志为预备党员进行讨论,一致认为才扬、骆慧同志在疫情防控报道中表现出不惧危险、奋勇拼博的精神,在战斗中更加坚定了入党信念,符合入党条件。临时党支部28名正式党员一致表决同意接收才扬、骆慧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

才扬同志是新华社摄影部记者、入党积极分子,1月28日增援武汉,一下火车立即投入战斗,火神山医院、中南医院、中心医院、第五医院、口罩厂、社区……日夜奔波在这座看不见硝烟却处处潜伏着危险的城市,用手中的相机、麦克风记录下一个个普通却勇敢的故事。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骆慧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1月18日从北京回湖北黄冈探亲,疫情爆发后,立即主动请缨,“我是入党积极分子,我先上!”加入黄冈报道组投入战斗,她采写大量来自农村一线的抗“疫”报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进行入党宣誓,两位新党员既兴奋又激动,他们表示,战“疫”一线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的精神,让他们更加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也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增援人员临时党支部书记钱彤在宣誓仪式上表示,武汉“抗疫”战事仍然处于对垒胶着状态,任务还很艰巨繁重,临时党支部在社党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不论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还是刚刚吸收入党的新党员,一定会拿出信心,打出气势,夺取胜利。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总指挥、湖北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唐卫彬代表湖北分社机关党委对才扬、骆慧同志在这个特殊时期加入党组织表示祝贺。她说,连日来,前方指挥部全体同仁和湖北分社干部职工在生死考验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当战士和勇士,而决不当懦夫和逃兵,不仅发出大量优秀报道,忠实履行职责,防疫工作也取得阶段性胜利,才扬、骆慧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的新华精神,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谆谆教诲。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总指挥、总编室副主任刘刚说,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60多名采编人员20多天来团结奋战,取得优异成绩,已采写播发各类稿件近2400条,品种繁多,质量一流,被海内外媒体广泛采用,单篇最高总采用2600家,社党组给予高度评价,中央指导组宣传组也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在这个特殊时期,参加这样一个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对我们每一个党员都是深深的教育,鞭策我们每一位新华社记者履行好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在党旗、党徽的指引下,作出更大贡献,不辜负社党组的期许,不辜负全社同志的重托。

【战地日记】战“疫”中的环保人 “较真”的严博士

“你们单位的医疗废物贮存场所在哪儿?带我去看看。”“各科室的医疗废物储存间在护士站吧?带我去看看。”“你们每天什么时候收集各科室的医疗废物?交接单让我看看。”……

2月6日,尧都区人民医院来了一位懂行且“较真”的医疗废物环境管理专家,他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医疗废物收贮、转运、处置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建议都深得医护人员赞同,因为专业,医疗机构和医废处置企业都“喜欢”让他检查、指点。他就是临汾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科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家严共和。

严共和的“较真”源于他近30年的军旅生涯,,他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毕业于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并于转业回到临汾。自来到临汾市生态环境局的那一刻起,他又一门心思扎在了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中,经过多年的钻研,在专业领域内,任何一个敷衍应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每个环节上的差错他都不会放过。

2月10日,记者在市生态环境局见到了这位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专家。说话简洁明了且不苟言笑的严共和,初见时让人觉得不好接触,但说起医疗废物处置,他便滔滔不绝。

“医疗废物有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五类,每一类的收集和转运都有规范……”严共和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处置规范了如指掌,对医疗机构和处置企业的运行机制了然于胸。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严共和先后8次前往医疗机构或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检查、指导和调研。每次他都抓准关键环节通过“望闻问切”,调查摸底、出具意见,使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转运、处置更规范、更安全。

2月6日下午,严共和陪同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徐红平在尧都区人民医院调研时,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带他去各科室的护士站查看医疗废物的收集存储情况。

“医疗废物收集的第一站,大多都在医院各科室的护士站。”严共和说,“护士站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初始的数据要是错了,那后边的都会跟着错下去。”

严共和在护士站检查时,第一是要看是否设置了医疗废物标识;第二是看是否分类存放医疗废物,并放置电子秤;第三是看他们的台账记录是否规范、合理;第四是看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单,重点查看医疗废物来源、产生日期、种类、数量、交接时间、交接双方签名等。他说:“抓住这几个关键点,护士站的医疗废物就出不了问题。”

“护士站与医院内部转运人员的交接单,以及转运人员与医疗废物贮存场所的交接单能对上的话,医院的检查重点就剩下医疗废物集中贮存场所了。”严共和说,每到一个医疗机构,他都要进入医疗废物集中贮存场所查看制度是否完善,各类标识是否规范,医疗废物是否分类存放,贮存场所是否消毒,管理人员防护是否到位……

细致地检查、较真地询问、坚定的整改要求,严共和依据国家、省、市制定的各类法规,为医疗机构指出瑕疵、指明整改方式,并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解释每一条法规的出处、要求。

“较真”的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不时有医疗机构或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工作人员询问他医疗废物的处置方式。每当这时,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

谈及这几天的检查,严共和说:“有些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贮存、处置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瑕疵,但不妨碍对疫情的防控。”

“医疗废物的贮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全市都做到了。但有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机构必须做到日产日清。”严共和说,“目前,临汾市确诊了两例新冠肺炎病例,我们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就要求医疗机构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废物标注为‘新冠’,标识为红色,并要求辖区生态环境分局督促指导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做到日产日清。”

1月25日13时,严共和接到市卫健委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电话,得知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首例感染新冠肺炎病人的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市生态环境局尧都分局有关工作人员和临汾市环康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咱们的人做好防护,去医院跑一趟,让医院把病人产生或接触过的废物,不论是医疗废物还是生活废物,全部按照‘新冠’医疗废物处置,废水也必须进入医院的废水处理站,一定要守好新冠肺炎疫情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严共和还联系了两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要求他们对有感染新冠肺炎病例的医院进行专门处置,并做到日产日清。

“临汾有两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分别位于尧都区和侯马市,市区和侯马市城区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出现疫情的县也单独做到了日产日清,但远一点的县还是执行的48小时内清理。”严共和说,为防止两家企业无法做到日产日清,市生态环境局紧急确定了两家医疗废物处置备用企业。

两家企业确定后,严共和陪同市局二级调研员徐红平立即前往检查指导,拟定文件、下发文件、沟通企业增加设施、嘱咐企业如何处置……

这个春节,严共和很忙,忙得顾不上家人、忙得顾不上考虑危险、忙的顾不上……

严共和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他就停止了休假,放弃与亲人的团聚,毅然决然回到工作岗位。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党员,更是单位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方面的专家。

严共和对记者说:“我是党员,我必须冲锋在前。我懂得多,需要我的时候绝不能掉链子。”

【战地日记】粮储青年:青春就应该是奋斗的样子

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上下一心、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局党组决策部署、全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粮储青年充分发挥突击队和先锋队作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展现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通过以下几个片段,我们可能会对“青春就应该是奋斗的样子”这句话有更深的感触。

应急调度保障有力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平均年龄35岁的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应急管理处党小组为班底,成立应急调度中心。应急管理处全体青年党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迅速集结到位。这个以一间小会议室为阵地的应急调度中心,虽然只有十来个人,却肩负着全国粮油市场应急保供和中央应急救灾物资统筹调度的重任。

在防控疫情应急保供任务持续加压的时段里,应急调度中心的负责同志每天早、晚两次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例会,经常开会回来已是晚上7、8点钟。中心的青年党员不论多晚,都等司长回来传达会议精神、研究落实措施。经常是当大家调运完救灾物资,督促粮油企业复工复产之后,才发现食堂送来的盒饭早已凉透。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粮油和应急物资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确保了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有保障。

截至2月15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累计调运6批次、17.8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援湖北、河南等五省疫情防控工作;全国37家国家保供协助重点企业已复工36家,占比97.3%;5388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已开工3291家,占比61.1%。

办文办会有序高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局长办,这个去年刚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的处室,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承担了大量局内防控工作,充分展现了“青年文明号”的担当和风采。

疫情发生后,局长办的青年同志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春节当天,按照领导指示,局长办在全局微信工作群发布紧急通知,对内部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在京的同志第一时间到岗值班,外地过节的同志陆续提前结束假期返京。在防护物资未完全到位之前,处室同志就参与到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局内防控工作中,经常为了印发通知、安排会议、编发简报、报送信息、调度情况等,从早上八点连续工作到晚上十点。虽然整个节假日他们都在工作岗位度过,无法和家人团聚,但为了全局的有序运转,为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他们觉得这份努力和付出值得。

截至2月17日,局长办共起草印发局内防控有关纸质通知7份,转发相关通知2份,发布微信通知12个;组织全系统视频会议1次,局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6次、局内防控组会议6次;连续25天调度25个司局单位、26个垂管局的疫情防控情况;撰写工作专报2期,编发《疫情防控每日动态》25期,《春节假期值班情况》10期;上报工作信息5期、值班信息8期,其中有2期工作信息被国办采用。

挂职干部情系乡镇

宋凯强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一名“90后”机关干部。9月,按照组织安排到局对口帮扶的安徽省阜南县苗集镇挂职锻炼,助力脱贫攻坚。疫情发生后,宋凯强果断放弃春节休假,大年初四即从浙江湖州家中驱车赶回镇里,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抗击疫情工作中,已经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

“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很重要,千万不能疏忽大意或有侥幸心理”,宋凯强说。他主动请缨,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带领宣传工作队到镇街道,挨家挨户对仍在营业的商户宣讲阜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十禁止”“十必须”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发放231本镇委编印的《新冠肺炎阻击战宣讲工作简明问答读本》,耐心讲解口罩的佩戴方法、正确的洗手步骤等小知识,还教会168位店主运用“智慧阜南App”、手机银行等进行网上办事、缴费。“摸清人员信息是切实阻断病源传播的关键”,宋凯强还承担了人员排查任务。根据铁路部门和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相关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他和同事一道逐一拨打电话,询问机主当前情况、有无典型症状。碰到不配合的人员,还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确保准确掌握人员详细资料,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连续多日高强度紧张工作,宋凯强也感冒了,在去医院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后,他在自我隔离的同时,继续通过电脑、手机远程办公。日前,他还主动向所在党支部缴纳了1000元抗击疫情特殊党费。

离岗不离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跟班学习干部、武汉轻工大学的田兴恒,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不能返回北京到岗工作,但他在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武汉,跟随着一个由武汉市民自发组建的“武汉不怂”志愿服务车队,用实际行动传递抗疫的青春正能量。

2月9日晚,田兴恒通过其他志愿者的信息渠道,得知四川省凉山市冕宁县一个专业合作社想为武汉捐赠西葫芦50吨,但找不到接收地点。10日,他参与到该批物资的协调工作中,经过紧张地联系,最后确定由江岸区防疫指挥部接收,并协调开具来汉通行证、捐赠说明、司机返程通行证明等工作。当日下午,专业合作社所有捐赠蔬菜打包装车并顺利启程赴汉。12日,该批物资运达武汉,同时运达的还有来自四川省眉山市广济乡济光村村民捐献的20吨耙耙柑和1吨大米。搬运、引导、协调、拍照、采访……物资到达后,田兴恒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开始忙碌起来。当天,他们还将志愿服务车队募集到的33000只防护手套,分别送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江汉区阳光社区等单位,提供给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防控工作人员使用。

“志愿服务车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很感动,虽然家人有些担心我的安全,但我还是决定加入他们。疫情当前,很多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挺身而出责无旁贷。”田兴恒说。

【战地日记】“最美夫妻”:一个“长”在车站,一个“铆”在医院

“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各位旅客站在安全白线里,相互之间保持一米以上距离……”2月18日,锦州站3站台等待上车的旅客比前些天多了起来,客运员罗飞正在K2048次列车前忙碌地组织旅客有序乘车。

“你就是那个‘网红客运员’吧?”罗飞一米八五的个头,黝黑的面庞,尽管戴着口罩和护目镜,还是被一名旅客认了出来。

去年6月,罗飞抱着81岁残疾大娘走下站台、穿过1000余米地下通道时,被热心旅客拍下照片、发布到微博上后,立即爆红网络,随即“最美公主抱”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

罗飞对旅客细心、热情,对工作认真、务实,都与他的幸福小家密不可分。他有一个在锦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当护士的妻子,还有两件贴心的“小棉袄”,大女儿6岁、小女儿3岁。

“书记,我请求随医疗队去武汉!”得知医院要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时,罗飞的妻子王颖第一时间向党组织请战。

“你家两个孩子还小,你就作为预备队员,随时准备增援吧!”在王颖的一再请求下,组织上终于把她编入了预备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罗飞、王颖夫妻二人便“狠心”地把孩子送到了建昌奶奶家,从此一个“长”在了车站,一个“铆”在了医院。

在妻子的指导下,罗飞不仅成了一名合格的“防疫监督员”,还成了一名“防疫宣讲员”。

“多通风、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口罩戴得紧不紧、面罩遮得严不严、防护服穿得对不对……车站每名职工上岗前,罗飞都要反复叮嘱一遍,再仔细查看一番。

“你猜我在哪?”手机屏幕中,妻子刚刚脱下防护服,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脸颊上勒出了一道道印痕,满脸兴奋、微笑也难掩一脸疲惫。

“在医院呗!还能在哪?”

“我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锦州中心,我现在是护士组组长啦!其实我早就报名了,怕你担心就没告诉你!”来到救治中心的第三天深夜,夫妻俩第一次视频通话。

“我知道,这时候不冲上去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我支持你!但你一定要吃饱睡足,照顾好自己。口罩勒得那么紧,脸疼吗?”

“不疼,过一阵就没事了!我就盼着早点看看孩子。”

“我昨天和她们视了频,孩子们都很好,还新学了两首唐诗,等疫情过去,我带着她们接你回家,背给你听!”

……

隔着手机屏幕,夫妻二人把关切、不舍、心疼化作加油鼓劲的话语,许下了甜蜜的约定。

抗击疫情中英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2

在这些日日夜夜里,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的壮举,无数国人的善念和善举,一次次传遍祖国大地,感动着中国,也感动着全世界。以下是范文文库编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童朝晖:关注病患每一个“细枝末节”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一线抗疫群英谱】赵培玉:多一分细致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范文网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00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忠德:17年后再出发 用真情守护患者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手机版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范文写作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救护冠军”冲锋在前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20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TOP100范文排行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篇3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一)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二)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三)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四)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五)

“我是护士长,是党员,还是湖北人,于情于理,都该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唐珊说。

唐珊是湖北天门人,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作定居。这位37岁的女护士长,在看到医疗队招募信息后毅然报名,“这些年,两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汉,就当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来到武汉抗疫一线的第二十六天。“时间过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样。”唐珊清楚地记得,到武汉是大年初三晚上7点,培训会一直持续到夜里1点多,第二天一早7点多就到岗。唐珊和队员们同中日友好医院的战友一起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有***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这是一位对工作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护士长。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山西省级重点科室,护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称,提起唐珊,年轻一点的护士都说“可怕她了”,因为出了错会被她毫不留情地训斥。她把这种工作作风带去了武汉,在她看来,救治一线“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工作绝不能出错。”

这是一位处事周到、爱抠细节的护士长。作为护士长,唐珊要对这支护理队伍成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摸底,“每个班尽量做到新老成员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她还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考虑医务人员的性格,“活泼的与相对沉稳的搭配,这样配合能够优势互补。”护理时,她会说一口带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让病人们听着乡音,知道“湖北伢子”回来了。

她同时又很“仗义”和大气。护理工作本来就极耗体力,唐珊还主动把接物资、分物资的后勤活揽了过来。

“来了就是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刚到武汉那几天,她的手对防护手套过敏,起了红疹,她咬牙克服;忙起来午饭也顾不上吃,她笑笑说“也不觉得饿”。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断沉淀和思考。她向组织提出建议:“除了应收尽收,我们也要关注出院的病人,要考虑如何延伸护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过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并带动家人和周边人做好防护。”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精选 篇4

从大年三十接到命令,每天24小时连轴转,大歇高速公路出口有她的声音,乡村道路上有她的“温度计”,深夜卫生院的走廊有她的脚步声,当问到她孩子时,她笑着泪花说,孩子交给别人在帮忙看着。

在她发给丈夫的短信中这样写道:“我怕自己身上携带病毒,我们不要见面了,面对困难和危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必要站在第一线,家就交给你啦。"

疫情发展至今,从外地返乡的重点居家观察人员有143名,她逐个进行体检,并作了必要的初步治疗。“一刻不断的电话和高强度的防护培训,现场协调工作,已经让她好几日不眠不夜了。”她的同事这样说,话语中透露出一丝丝的担忧。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我们的平安幸福默默奉献!某和她的一行医护同事们主动放弃休假、放弃回家过年,勇敢逆行,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躯担起生命之重。

上一篇:集团公司车辆管理办法下一篇:五年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