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5-14

《三国志》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选10篇)

《三国志》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

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 所在:担任官职的地方。

B.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 逆击:调头攻击。

C.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典兵:掌握兵权。

D.乃穷治其事,彪赐死 穷治:彻底追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 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答案】

1.B

2.C

3.B

4.(1)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逆击:迎头攻击。逆,迎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要根据意思和结构特点进行推断。分析可知,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旌”翻译为“表彰”,“显”译为“显达”,“条教”译为“法规教令”,“意义”译为“美名,声誉”;(2)“宜”译为“应该”,“发”翻译为“打开、挖开”,“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府属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调出京都任兖州刺史,和张辽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孙权大将吕范等部的船只漂到了长江北岸。王凌和众将领出迎痛击,斩杀和俘虏许多敌人,缴获许多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转任青州刺史。后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王凌奋力拼死突围,使曹休幸免于难。又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王凌晋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仗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兖州刺史,屯兵平阿县。舅甥俩一同掌握兵权,专权掌握淮南的重大权力。王凌不久调回京都升官当了司空。宣王司马懿杀死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赐予朝廷的符节与斧钺。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齐王曹芳没有君德居于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长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继位,建都许昌。令狐愚就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互相问候,建立联系。王凌又派宾客劳精到洛阳,对儿子王广说了他们的打算,王广说:“废立皇帝这是大事,不要成为祸患的开始。”令狐愚又派张式拜访曹彪,还未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220),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中有星可能该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这时王凌举兵废帝的密谋策划更加迫切,于是派部将杨弘把他打算废齐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联名把此事报告给太傅宣王司马懿。司马懿立刻率中军沿水路讨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带着尚书王广向东行,命令王广写信晓瑜王凌,同时大军乘其不备迅速到达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乘船独自一人出来迎接司马懿,派部下王彧谢罪,交还朝廷所赐的印绶、节钺。大军逼近丘头时,王凌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水边请罪。司马懿奉命让主簿解开王凌的绑绳,将朝服送还王凌,召见王凌,慰劳他,又还给他印绶、节钺,再派六百兵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项地,喝毒药自杀。于是司马懿彻底追查处理这件事。曹彪被赐死,凡与此事有牵连的人物都被灭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认为按照《春秋》之义,齐国崔杼、郑国归生都在死后被施以刑戮,毁棺抛尸,这些在典籍上有明确的记载。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这之后有亲友将其尸首掩埋。

《小说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2

2.(1)“我”用种种借口“抢劫”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钱。(2)暗示反动统治之所以能维持,正是因为人们不反抗。

3.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有权者利用劳动人民的善良、软弱为所欲为的现实,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罪恶。

论语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3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见贤思齐焉( )

诲女知之乎( )

4.译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通“智”,聪明。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3)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生气,发怒。

迷惑。

看齐。

教诲。

4.(1)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2)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踏莎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4

踏莎行

【明】沈宜修

君庸①屡约归期,无定,忽尔梦归,觉后不胜悲感。赋此寄情。

粉箨②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拚却

愁消尽。

【注】①君庸,作者之弟。②粉箨,指竹笋上一片片粉色的皮壳。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3分)

(2)作者为什么说 “不如休想再相逢”?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7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写作技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1)词的.上片首先通过写梦醒后所见的粉箨、蔷薇和池草,昭示春天将逝,时光飞驶,借景抒发多年未见弟弟的思亲之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以梦与现实的反差直抒梦醒后心中的“千重闷”。(1分)

[3分。前三句借景抒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思亲(弟)之情,1分。]

(2)下片运用“鱼传尺素”的典故,(1分)写弟弟屡约归期,又无法如约而归的无奈思念。(1分)词人所说的“不如休想再相逢”一语,用的是反语的手法,(1分)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深重哀痛。(1分)

城市的灵魂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5

城市的灵魂(15分)

余杰

①巴黎人将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看作他们的骄傲。198月21日,蒙娜丽莎被盗。据说,那一天几乎成为法国人的国殇日,4万多巴黎市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191月26日,警方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蒙娜丽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卢浮宫。为了庆祝此事,巴黎市民上街纵情狂欢,全市所有的商品都削价40%出售。

②城市是有历史的,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也是有灵魂的。我可以想像出巴黎人在蒙娜丽莎丢失和失而复得的两个时刻的悲痛欲绝和欣喜若狂。他们甚至以亏本的买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他们还有真性情在。在巴黎人对蒙娜丽莎、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和痴迷中,我发现了巴黎的性格和灵魂。巴黎人生活在艺术和文化中,就好像生活在空气和水之中一样。他们对蒙娜丽莎的爱,绝对没有半点的夸张和造作,他们的泪水和笑容都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

③然而,与巴黎相比,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北京在大肆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也在上马同样的项目,广州和深圳也在紧紧跟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城市,面貌正变得越来越近似。我们城市的街道可以修建得比巴黎气派,我们的城市的面积可以拓展得比巴黎更大,我们市民的收入也可能超过巴黎的市民,但是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失魂落魄”的城市里的“失魂落魄”的人。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会为了一幅艺术品或者一座老房子而大动干戈?北京的老房子被成批地拆除了。这一轮的房地产热对老北京的破坏,可以与刚刚建国时的拆掉城墙相媲美。房地产的老板大都是些“有背景”的人物,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

④记者娜斯在《中国丧失审美力了吗?》一文中感叹说:“北京有些新东西是比赛似的难看,选出一个冠军来还真容易。”当然,这不能单怪建筑师,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还失掉了“魂”——哪个城市还有自己的灵魂呢?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那种本来适合公共厕所的瓷砖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从县城到首都,都像是一群风格统一而尺寸不一的公共厕所的集合。

⑤巴黎人为了一幅蒙娜丽莎而悲痛欲绝,北京人却对身边消失的四合院投去冷冷的一瞥。这种差别是细微的,却也是关健的,它不是多办几家工厂和企业、多销售几台手机和电脑就能够弥补和改变的。当年,北京的城墙被拆除的时候,只有梁思成和林微因夫妇心痛如刀绞。假如换了是在巴黎,巴黎会有多少人奋起保卫他们的历史传统呢?金钱是买不来灵魂的。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 (选自《语文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黎的商品削价40%出售,是因为巴黎人在庆祝失而复得的艺术珍品“蒙娜丽莎”。

B.作者将中国的城市与巴黎相比是为了突出对巴黎的.喜爱之情。

C.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由其建筑风格决定的。

D.作者在第4段中引用记者娜斯的一句话是为了表达对北京的建筑师的一种愤慨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对人们城市“失去灵魂”所持的态度。(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城市灵魂”的含义,谈谈自己所在城市的“灵魂”。你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但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这些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断毁坏一些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缺乏审美能力,城市建设模式单一,失去自身具有的个性特点。

小题3:对只追求商业利润,毁坏历史、文化建筑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社会失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像力,以及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表示痛心;呼吁人们热情参与维护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小题4:没有城市灵魂。应为城市的灵魂是指具有文化美感和艺术个性,拥有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热爱艺术、文化。我生活的城市失去了自身特有的个性,丢失了历史和文化风格,只剩下砖瓦水泥堆砌而成的水泥森林。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B项中,将中国的城市与巴黎相比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C项中,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由艺术、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的;D项中,引用记者娜斯的一句话是为了强调北京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灵魂。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城市灵魂”的含义,然后明确“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失去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的灵魂和这个城市特有的性格,然后围绕回答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结构相关语句可以体会作者所持的态度:“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看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看出作者的痛心,“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

小题4:

《竹枝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6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8.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

9.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蟹六跪而二螯, , 。 (荀子《劝学》)

(2)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参考答案:

8.(6分)

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9.(5分)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7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又间令吴产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 和_______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 桃花源记全文阅读

★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

★ 桃花源记作品阅读感慨

★ 古诗词阅读训练

★ 《劝学》阅读训练

★ 《岳阳楼记》阅读训练

★ 《桃花源记》《礼记·礼运》比较阅读

★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刘庆问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8

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②沙门:僧人。

【译文】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认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诣(2)向者(3)特(4)诬

2.翻译

(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2)与同饮乎?

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何怀疑是主人?

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

【参考答案】

1.(1)到(2)先前(3)只是(4)无辜服罪

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

莲叶郑谷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篇9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 、、、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4分)

2.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画面。(5分)

参考答案:

1.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

丑人的升华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0

丑人的升华

①生来貌丑,不免意兴索然,如果善于在精神世界里开拓,反而可以避开世俗的纷扰专注于内心,从而获得至美至纯的精神品质。

②在欧洲哲学界,形丑而质美的人物为数并不少。被认为与苏格拉底渊源甚深的康德,几乎有着与先贤相类似的命运。康德的丑陋丝毫不让苏格拉底;同样,他也因多思善疑、博学强识而成为人类心路历程上的丰碑。一个人可能在形貌方面输于他人,但它完全可以通过博闻精思找回人的价值与尊严。丑陋的人往往有俊美者可能匮乏的心理品质,那就是潜修静定的.气质。当世俗的眼光寒气凛人时,那正是在精神世界另辟蹊径的最好的季节。潜心去修美内在美,终于会有一天,从你丑似河马的眼睛里映出智慧温和的光辉。

③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倾心仰慕前代大师,而并不在意他貌丑貌美?其实,多数人都在心底一个隐秘的地方,保留着理性良知。他们懂得生命躯体会在历史的河流中沉落,但人的远见卓识、佳作名著却可以像津渡石梁一样恒久。每当后人借助这些“津渡石梁”,向遥远之途行进时,都会不期然地投以钦敬的目光。

④中国文坛上固然不乏“举筋白眼向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这样的翩翩公子,也有像唐代王季友、李绅这样其貌不扬而才情、品格备受当时人称道的贤者。李绅生来奇矮,有“短李”的雅号。在世人轻蔑的眼光下,李绅自是如啮苦蒿;但退归居舍,吟出的诗篇,偏偏有“警句佳意”,叫人读来口颊生香。这个看起来可笑的“短李”,居然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

⑤人们总是因为看到形式美而感到心悦诚服,即使是抽象的形式美,如无标题音乐,毕加索绘画,行家加以启发,也颇能心领神会。只是对事物本质的美,还需要自身长久的思悟,才能把握一二。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不必愤世嫉俗,关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把握。容貌的研媸并不是最当紧的事。开拓精神世界,使其博大与富有,足以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誉人毁,了不动心,因为你已经完全沉浸在精神创造的快乐之中了。

1.“丑人的升华”的前提是什么?“升华”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说说康德和李绅这两个丑人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康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丑人李绅被人们称为“三俊”之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前提:避开世俗的纷扰专注于内心。(或:潜心去修养内在美)

升华指的是:获得至美至纯的精神品质。

2.康德:多思善疑、博学强识;

李绅:退归居舍,潜心作诗,呕心沥血。

上一篇:旷操检讨书范文下一篇:让农村幼儿园课程散发“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