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02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6篇)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3、理解感悟诗歌的内容,读出诗歌韵味。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图文结合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投影图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分清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到了,你们一定想在庆祝教师节的活动中为老师表演了一个节目吧?那我们一起来个诗歌朗诵——《老师,您好!》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5,读顺词语。

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标出节次。

⑶边读边标出生字新词及不懂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辅导。

3、用小黑板出示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教师让其他同学指正,提醒注意:崇(翘舌音)、浸(前鼻音)、盈(后鼻音)

⑵自由读,同位互读。

4、指导学生分清节次,指名读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词语意思。

6、提出难懂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7、听课文录音,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⑴分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⑵教师小结:主要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表达孩子对老师的感激和祝愿。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认读字词

2、分析字形,指导易错的字,如:崇 作业布置:

1、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临写生字,抄写词语。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小短文。本课的设计旨在凸显科普文文体特点以及中年段阅读教学特点,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 提取信息。科普小短文条理清晰, 逻辑鲜明, 运用思维导图, 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重要信息, 并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二是凸显段的学习, 领悟写法。本课教学重点聚焦第2自然段的学习, 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飞机发明的过程, 感受段落表达的顺序, 从而发现段落的写法, 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奥秘, 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三是重视自主学习, 让学于生。课中多次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真正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 提取重要信息。

2.聚焦段的学习, 利用图文转换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并尝试实践运用。

3.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 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课文脉络

1.出示课题, 了解预学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 课题中为什么要用双引号呢?你还读懂些什么?

2.出示“思维导图”, 梳理全文

师: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 也介绍了很多发明创造。我们能否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请大家先默读课文, 再根据课文填写。

3.交流, 点评

(1) 学生上台分享填写的内容。 (教师随机指导两方面:一是读好文中出现的新词———“薄壳结构”;二是学生提取信息时, 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 教师小结:我们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幅图, 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作“思维导图”。

二、利用“思维导图”, 解析发明过程

1.再读课文, 质疑追问

师:同学们, 人类的老师有这么多, 它们是怎么教人类的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请用“谁是人类的老师, 人类从它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随机评价)

2.合作学习, 初悟写法

(1) 师:人类是怎么向这些生物学习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 好好读一读, 想一想, 说一说。

(2) 小组合作, 完成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思维导图。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我们能感受到新式飞机的创造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自古以来, 人们就想飞 (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 到了1903年, 人们才从鸟的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飞机。那么人类在这个发明改良的过程中, 还经历了哪些阶段?请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 找出关键词后, 再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

(3) 交流汇报, 小组展示。 (教师重点指导:台阶下方填写时间, 台阶上方填写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4) 利用思维导图, 师生合作梳理发明的过程。教师说含有时间的句子, 学生说创造过程。

(5)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呀, 人类的探究永无止境, 未来, 飞机的发明创造还会继续进行。

3.自主阅读, 深究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 你发现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问题的发生、科学家发现秘密并进行发明创造。 (板书:发生寅发现寅发明)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否也写到这三方面?请大家读一读第3、4自然段。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这三段的写法大致相同, 但第4自然段没有写问题的发生, 随机指导学生补上发生的问题)

三、利用“思维导图”, 实践语言转换

1.介绍仿生学

师:像文中介绍的这样, 人类借鉴某些生物的特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 我们称它为“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还有很多。

2.练习语言转换

课件呈现两个仿生学的例子,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例, 学着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 同桌间说一说。

3.指名交流, 点评

师 (补充介绍) :鲁班从茅草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锯, 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仿生学老师”。因为四边形的课桌不够灵便, 宁波的一位老师发明了六边形课桌, 使用起来就更灵便了。

4.追问课题

师:学到这儿, 让我们再次聚焦课题, 此时, 你对“人类的‘老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呢?

教师小结:是呀, 人类的“老师”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啊!因为人类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生物身上的特点, 敢于尝试, 才有了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1.链接课外

师:人类利用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 瞧——— (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是人类发明降落伞灵感的来源、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发明创造的……)

2.推荐阅读

师:同学们, 相信你们对仿生学一定还想了解得更多吧, 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 叫《神奇的仿生学》, 由德国作家安提亚·赛安所写。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你今天课堂上的疑惑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呢。

五、课后作业 (自选一或两项完成)

说一说:我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仿生物品创造发明的过程说给他人听。

写一写:意犹未尽, 我想把课堂上的仿生例子像第2、3、4自然段一样写下来。

画一画:利用思维导图来概括课文内容、演示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过程, 真有意思, 我想选一篇课文也自创一幅思维导图。

读一读:《神奇的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课文时, 我们想要的总是太多———弱水三千, 不舍一瓢;想当然的总是太多———认为自己行, 学生就行。如此, 往往一节课中内容多, 任务重, 教师上得累, 学生学得累。怎么样把课上得简单一点呢?笔者依据文体特征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借用思维导图, 一张图成就了“简单”。

一、“简单”一张图, 思辨在行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便要力创情境, 激发学生认知发生冲突, 设疑、解疑, 点燃思维火花。笔者在课中三用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探秘语段写法、进行言语实践, 将阅读与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然后在交流点评中继续碰撞,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简单”一张图, 言语在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 就明确了它的定位———必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本节课, 笔者借填写思维导图之机, 其一之实践指向语言, 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 如科学家根据鲸发明的是“流线体”轮船, 而不是轮船,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建筑物”可以概括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其二之实践指向表达, 引导学生发现第2、3、4自然段特殊的表达方式, 均含有“问题发生、秘密发现、创造发明”三个内容, 随即提供其他仿生学例子的思维导图, 实现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的目的。

三、“简单”一张图, 方式在改变

中段学生阅读科普性文章, 往往会停留在关注科学知识的层面。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探读文章的表达、文字的运用, 本堂课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 促发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与文本对话;促发学生之间交流磨合, 与同伴对话;促发小组之间质疑碰撞, 组际对话。如在第二板块交流思维导图时, 提炼“过了好久”这个时间对应的是什么, 一小组提炼的关键词是“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另一小组提炼的是“蜻蜓翅膀末端有厚斑, 防止颤抖”, 显然, 第二小组的提炼更为精准, 怎样让学生发现?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 学生畅所欲言, 成了课堂的主人。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解】

《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培养创造力,课文重点介绍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结构完整,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设计理念】

凸显“学科本质”,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探索精神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彰显“儿童天性”,唤醒主体意识,鼓励个性表达,“听说读写思”既是目标和结果,也是过程和方法;彰显“成长意识”,确立多元目标,发展思维品质,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链接科学与生活。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薄”“壳”两个字的读音,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 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 由“老师”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师:我们来读一篇科学小品文,齐读课题。

2. 谈话导入

师:课前读过这篇课文吗?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这里的“老师”是指种种生物,鸟儿、蜻蜓、鲸、贝壳、袋鼠等。

师:那这里的引号你读懂了吗?

生:引号表示“老师”一词有特殊含义。

【设计意图:找准教学的起点,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评析:零起点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说,是在浪费生命。吉老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清楚、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真实的起点上展开教学,破除零起点,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才是生本意识的真正体现。)

二、 抓“词句”初读课文

1. 师:课文中还有另外两个词,也用了引号,捧起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师:这里的引号用法跟刚才的相同吗?

生:用法不同。流线体、薄壳结构都是科学术语,用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2. 师:课题读懂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生词:惨祸教训某些机毁人亡流线体

坦克均匀省料轻而易举薄壳结构

师:“薄、壳”这两字读音是这样规定的:

báo多用于口语;bó多用于书面语

ké用于口语;qiào用于“地壳”“金蝉脱壳”等

看一看,会读吗?试读。

3. 师:字音读准了,课文读得怎么样呢?

师:同桌两人分自然段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好的就在他的课题旁边画个五角星作为鼓励。

学生依据读书要求朗读课文。

师:先读好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和微笑悄悄告诉老师。得到五角星的同学把小手举高,让我们大家看看。这么多的同学都得到了鼓励,看来,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了不起!

师:那么,(没得到五角星的孩子)你怎么没得到呀?

生:读得不熟练。

师:长句子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4. 师:能读通顺吗?

① 出示: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师: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这里有个二类生字(凸显鲸),怎么记?

生: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鱼表示鲸虽然是哺乳动物,可以像鱼类一样在水中生活。

师:瞧,它来了!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体”(画笔凸显)。

② 出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读一读,指名读。

师:祸,认识吗?

生:示字旁,与古人祭祀占卜有关。祸本义是指人为地降下死难,损害、危害。

师:犯错误引起的灾难,叫祸事;引起灾难的人,叫祸水(祸根、祸首);有了作恶的念头,叫有了祸心。

师:汉字有趣吧,我们一起写好这个字,注意:横折钩内收,人字捺变点。

学生默写一遍。

师:课文中,机毁人亡的惨祸怎么造成的?

生:问题出在机翼处。(画出句子,标出停顿)

师:大家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用心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有能力在初读课文时自主识字。出示生词认读,旨在检查纠正误读情况,体现教师指导的意义。凭借字典确定读音,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些学习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语文素养。这整个指导的过程完全依据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而定,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点评: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吉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识字教学抓得非常到位。特别注重生字的读音和书写,她能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出色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 学“表达”感知内容

1. 师:课文里介绍到的“老师”们来了,它们听说自己成了人类的“老师”,好高兴哦!可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师:那我们来帮帮它们吧!根据要求,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出示:

选一选:选择一个生物朋友。

读一读:找到相应的自然段,不出声默读。

想一想:为什么称它是人类的“老师”。

说一说:用下列句式说一说: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了(创造出、改进了)。

师: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式,讲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出示“说一说”句式)

生:人类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类从鸟儿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生:人类从鲸的形体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生:人类从打蛋壳的“薄壳结构”得到启示,创造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

2. 师:第三自然段还有几位老师谁来介绍?

生:人类从鸟类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生:人类从蜻蜓翅膀的厚斑点中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

生:人类从苍蝇、蚊子、蜜蜂的飞行特点中得到启示,造出了新式飞机。

师:把这几个意思合成一句话。可以请关联词来帮忙。

生:人类不仅从鸟儿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还从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中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

3. 师:孩子们,你们介绍得很清楚,太专业了,我们的生物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作为感谢呢!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启发呀?想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弄清楚人类是怎么研究章鱼发明吸盘的。

师:看来你对仿生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关注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生:大自然很神奇,给了人类很多的启发。

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大自然拥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从逻辑上讲,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老师”是谁;二是以何为师。第一个问题简单,学生一读课文便知,第二个问题有难度,在深入阅读文本时才逐渐被感知。

环节的设计紧凑、巧妙,凭借课文的句式练习表达,降低了难度,便于激发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帮助生物朋友们解答疑惑,学习变得主动自觉。在学生快意表达内心体验和个性理解时,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内化了概括、归纳课文内容的方法。观看视频是作为奖励引入的,时机安排妥当,进一步拓展了仿生学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师:课文内容丰富有趣,我们以常见的鸡蛋为例,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师: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想想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根据回答,标注:发现、探究、创造

师:你看课文介绍得多有条理呀!我们平时写文章、做事情也要这样有序地安排。(板书:有序)

师:同样是介绍人类的老师,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五自然段介绍得很详细,第六自然段介绍得很省略。

师:你非常关注表达,用最本真的话语说出了语言表达的秘密。(板书:详略)

【设计意图:学习表达,不仅要关注语用实践,还要学习表达的知识,有序地表达、详略有致地表达就是语文知识、语文本体、语文课程,不容忽视。】

(点评: 教学中,吉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思考,读和理解自然融合,形成一种无缝的衔接,进入了行云流水式的“无痕”境界。)

四、 学“写字”总结全课

1. 过渡:蛋壳的秘密在于它的拱形曲面结构能够均匀受力,(出示示意图,理解“均匀”)人们从中得到启发,造出很多的建筑。

2. (出示卡片:均、匀)注意观察:匀到均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写好这个词,要注意字的变形规律。匀字宽宽占满格,靠近伙伴形变窄,短小偏上末笔提,团结友爱情义长。

师板书,生仿写,评价。(写得正确一颗星,笔画规范一颗星,纸面整洁一颗星)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与第一课时联系紧密,贵在扎扎实实,一课一得。“均、匀”都是生字,且是个常用词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是必要的。】

(点评: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吉老师在她的第一课时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3.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写字,结识了许多生物“老师”,孩子们学习主动,学有所获。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类的“老师”,细读课文,发现更多的奥秘,学习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精准。

【总评】

在习惯的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吉利老师执教《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我感受到了吉老师本人深厚的语文素养和大语文精神。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去学习,非常重要。为此,新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吉利老师在执教本课时,首先由检查预习情况入手,接着让学生读课题,产生疑问: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课文里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翻开课文进行初读。经吉老师这么引导,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学习新课文埋下了铺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 识字学词,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吉老师在本课教学时,识字教学抓得非常到位,注重“薄”“壳”两个字的读音指导,关注了学生对于“流线型”等一些词语的理解。她能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节课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出色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 解题生疑,唤起期待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吉老师在教学这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人类“老师”到底是指什么呢?课题中为什么加双引号?为什么称他们为“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地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四、 充分朗读,走进文本

吉利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始,她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默读。在这个过程中,吉利老师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① 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② 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③ 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吉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教学本课时,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文中多次提到了“老师”,吉利老师让学生先默读,读后让学生自己介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 关注文体,重视表达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无论是语言特色,还是表达方式,都有独特性。吉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文体特征,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了什么,还让学生了解了文章是怎样写的,从读懂一篇文章到读懂一类文章。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语言的典范性,其语言的范式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吉老师通过“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了(创造出、改进了)。”这一语言范式的训练,学以致用,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将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范式的文本语言传递给学生,让这些语言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

六、 自编儿歌,指导书写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吉老师通过自编儿歌,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三星”评价,激发学生对习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写好字”向“我要把字写好”转变。这样,学生对习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视,也就有了持之以恒把字写好的决心与动力。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大作家的小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大作家怎么会有小老师呢?听老师读课文。二、老师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同学们要专心听,一边听,一边想,弄清楚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三、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萧伯纳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肖伯纳,简介肖伯纳。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纳塔莎,指导读好小姑娘的名字。 过渡:纳塔莎怎么会成为大作家的小老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五、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1、自由读。(提出要求:我们不仅要用口读准字音 ,还要用眼记记它的字形。) 2、同桌互读。 3、小老师领读。 4、开火车读。 5、打乱顺序抽读。 6、打乱顺序齐读。 7、教学多音字“教”。 8、把词放回句子再读。 这些词都藏在课文的哪里了?我们来比赛找一找,看谁找得快,找一句就读给大家听。 过渡:刚才我们让这些生字词回到句子这个小家读了读,现在我们再让他们回到课文这个大家读,边读边想一想它的意思。 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过渡:通过我们读词、读句、读课文,部分词语的意思已经读懂了,再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七、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边画边教学生上台板书自己不理解的词 八、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读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见读书太重要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这些词的意思。九、分自然段读课文 过渡:读了几遍课文,相信同学们单个生字也认识。十、抽读单个生字十一、描红(课件出示坐姿图。)十二、布置作业 1、把生字多写几遍,不仅要写会还要写漂亮。 2、思考课后第五题。注:此课获甘肃省优秀课比赛一等奖。

老师,您好! 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

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在你的几年学校生活中,哪些教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班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美教师的诗歌《老师,您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检查预习。

1、师配乐范读。

2、课前,你已经读了很多遍了,现在请你再读一遍,注意用边读边做记号。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注意正音:“崇、茁、衷”

4、教师投影出示学生朗读中存在问题较多的诗句,加以示范和指导。说出你的困惑,老师来考考你。通过这三个环节扫清字词障碍。

本文一共几小节。

5、指导讨论:从这首诗歌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自由谈对教师的了解,重点谈对教师工作的认识。讨论交流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一共几小节。明确新诗以自然空行为分节,共两小节。

三、精读感悟。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小节,想一想,本小节的重点词语是什么?(崇高)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人是崇高的?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对对子练习,认识对偶。

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句子吗?直接赞美教师的事业高尚——诉说教师的事业为什么高尚——抒发赞美之情。

投影,练习说话:老师,你!„„„„虽然我们已经分开,但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对你说:老师,您好!

四、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对“崇、涌、塑”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练习描红,书写生字。(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作业设计:

1、抄写生词、熟读课文

2、读一读并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伟大,激发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教师工作的伟大和艰辛,培养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老师,您好!》这首诗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指导: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点拔: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老师的哪些所作所为令你感动。

2、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引导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投影出示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点拔: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先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再想一想一些重点词语的象征义,加以体会,用“春晖”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比喻教师的教导像早晨的霞光,给我们带来光明、美好的新的一天;“春蚕”则让人联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它喻指辛勤劳动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是用来比喻教师辛勤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用来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最后把学生比喻成“茁壮的新苗”和幸福开放的“鲜花”。

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四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作业设计 :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老师,你好!

事业崇高

事业美好 ↓

浸透心血、蕴含辛劳

编织理想、培育幼苗 ↓

时代飞速前进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篇6

课后我想了很久,是这个问题太难了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说什么都是对的。课后我也了解了一下孩子不举手回答的原因——他们怕说错。对于这样一个没有标准达的开放性问题学生怕说错?很显然,孩子们认为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就全是错的,即使说的有道理。多么可悲!才刚上四年级的孩子,它们的思维已经被固化了。而我和现在的教育模式就是那个刽子手!平常的教学中,批改作业中,自觉不自觉地、显性或隐形地告诉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答案的。渐渐地,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工具。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 感情朗读, 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 气派十足, 有歌赞曰: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 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 清新宜人, 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水中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激趣导入。

1. 揭题:板书:花钟。

2. 质疑:读了课题, 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 交流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强调书写:醒、修、播) ; (2) 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了解词语:“大致”, 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 (3) 指导朗读:长句子; (4) 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 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 也没有指针, 那么看花钟, 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 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 自由读, 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 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 交流:花名 (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3. 引读。

4. 改写句子, 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 出示:牵牛花开花了, 蔷薇开花了, 睡莲开花了,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开花了, 烟草花开花了, 月光花开花了, 夜来香开花了, 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 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 (根据学生改的, 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 (1) 指名读。 (2) 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 (拟人手法) (3) 朗读指导: (抓住关键词:吹起) 。

B蔷薇: (1) 读读句子。 (2) 你发现什么了? (同样写花儿开放, 用得词语不一样) (3)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绽开) 。

D昙花: (1) 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 (2) 引读, 齐读。

5. 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 方法却不一样。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 体会写法。

1. 齐读: (时间词语)

2. 从这些时间词语中, 你发现了什么?

(1) 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 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2) “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3) 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放前面, 有的放中间) 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 (4) 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 不同表达 (词语, 句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 写话迁移。

1. 补充:

(蒲公英茉莉荷花芍药花)

2. 练笔:

学着作者的写法,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 (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写出花开的姿态, 颜色, 或者香味, 那你就更棒了。)

3. 交流:

(指名读、同桌说)

六、欣赏花钟, 积累词语。

1. 幻灯出示, 学生读文。

2. 出示词语盘点, 齐读。

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边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感知层次】

1.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节选内容,简要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感受层次】

1.阅读作品,认识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物美;

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悟层次】

1.结合文本内容,赏析翠翠人物形象特点;

2.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重点

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物美,赏析翠翠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法:讨论法、点拨法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听歌曲《等等等等》,感受情境。

【感知层次】

作者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故事发生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那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感受层次】

一、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物美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投示风景图片。概括湘西风光的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小结: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2.阅读文本,概括边城的民风民俗。

投示民风民俗图片。

小说中描绘了赛龙舟和舞狮子两件民俗,生动细致,动人心弦。

小结:淳朴美好的人文风情。

3.阅读文本,理解湘西的人物美。

投示图片。

小结: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纯真善良的湘西人民。

二、理解小说主题

1.投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2.分析:

(1)别人眼里的《边城》。

湘西世界是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这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乎是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他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常态的一面的同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小说结尾写小城示范场的白塔在祖父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倒塌。白塔显然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而且已成为湘西世界的一个象征。塔的倒掉由此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世界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2)作者心中的《边城》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

【感悟层次】

一、阅读第四章,投示相关语段,赏析人物形象。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思考、明确: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思考、明确: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深依恋。

3.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思考、明确:语言描写;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二、拓展延伸: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郑凤·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汉乐府·上邪》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赏析示例: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边城》全文。

2.预习第二单元。

【板书设计】

边城

沈从文

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淳朴美好的人文风情

纯真善良的湘西人民

主题: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篇9

《老师,您好!》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学生所熟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揭示了课题,并顺势导入了课文。在学习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在精读诗歌时,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较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教师的崇高品质和教师工作的美好和神圣。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有所悟,有所得。但如果只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也只能做到知其音而不解其义。

必要的理解还是需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还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老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教师工作的辛劳,有的学生就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等,但除此之外,学生就没有什么话题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理解得有些生硬,让我有些失望,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多用心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篇10

《老师,您好!》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学生所熟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揭示了课题,并顺势导入了课文。在学习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在精读诗歌时,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较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教师的崇高品质和教师工作的美好和神圣。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有所悟,有所得。但如果只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也只能做到知其音而不解其义。

必要的理解还是需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还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老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教师工作的辛劳,有的学生就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等,但除此之外,学生就没有什么话题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理解得有些生硬,让我有些失望,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多用心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学习本课4个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认识“羊字旁”。

2.能正确认读两首儿歌,初步了解内涵。

3.通过看图会意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上这节课,你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二)学习新课

1.认读词语

(1)出示图片一:看,第一个新朋友来了,这是“人”。谁来读一读这个字?

(2)指名读,齐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这个字和图片很像,“撇”和“捺”就好像人的两条腿正在走路,你们记住了吗?

(4)出示工人工作的图片,指导看图说话:瞧,(出示“工人”)这就是“工人”。你们能读准这个词吗?

生动的图片,对理解“工人”有很大的帮助。适当的拓展,更加深了学生对“工人”的理解。再创设情境,看图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出示“从”:我们来认识一下第二个新朋友,它和第一个朋友是有关系的。看,它们走在一块了。

让我们帮“从”找个朋友——“跟”。“跟”和“从”合起来就是“跟从”。什么叫“跟从”呢?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小朋友跟从老师做广播操。你们会用“跟从”造其他句子吗?(由扶到放,让学生真正感悟词语的含义。)

小朋友们真热情,第三个朋友不请自来了,(出示:众)你们从这个字中看出了什么?原来是它们三个朋友走在一起了。像刚才一样,我们也给“众”找个朋友——“群”。“群”也是个生字宝宝,(出示带田字格的“群”)你们谁能读准它?其实“群”有很多朋友的,比如——

(6)指名说:羊群、牛群、人群。

(7)引读理解:很多的羊就是“羊群”,很多的牛就叫“牛群”,很多的人就是“人群”。

学生对“群众”一词不理解,教师可先让学生看一组图,了解“群”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再把“群”送回词语里,理解“群众”,从而感悟“众”的含义。

2.学习“群”字

(1)出示“群”字:“群”是什么结构?它的右边是一个新部首,叫做“羊字旁”,一起认识它!(领读)

(2)出示带田字格的“群”字:瞧!生字宝宝住进田字格里啦!让我们仔细观察,把它写漂亮吧。(学生观察)

总结“群”的书写要领,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老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3.学习“众”字

(1)出示“人”“从”“众”:两个“人”合成了“从”,三个“人”合成了“众”,相同的字合起来还能变成另一个字,中国的文字还真奇妙!但相同的字合在一起时,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你们发现了吗?左边的“人”的“捺”变成了“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群”“众”两个生字笔画繁多,利用拆字法,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生字,乐于接受复杂的生字,从而喜欢识字。

(三)学习儿歌

1.出示儿歌:为了让大家能更快、更好地认读生字,有人编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大声读儿歌)

2.出示生字:“条”“黄”“变”“成”

这首儿歌里的生字宝宝,你们会读吗?谁来认一认?我们在读儿歌的时候,可以适当停顿一下。比如: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样读起来会更棒!

3.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去掉拼音你们也会读吗?谁再来试试?一个组读,声音比一个人响亮多了,力量也比一个人大多了。这就是众人一条心!如果我们全班一条心一起读,一定能读得更棒!

4.质疑:“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吗?

有质疑才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想怎样解决问题。“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本课的重点句,也是难点。

5.深化主题:一个人搭积木要花很长的时间,但如果三个人一起合作,一会儿就能搭好,这说明团结的力量很大,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引读)

6.再次出示儿歌:我们的身边有这样大的力量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都能做得特别好!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读一读吧!(从课本向生活延伸,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学习生字“条”“黄”

1.出示带田字格的“条”“黄”:刚才小朋友们已经把“条”和“黄”读得很准确了,那这两个字你们会写吗?

先看“条”这个字,你们怎样记住它?“条”如果要住进田字格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它看起来很美观呢?

2.学生描红、练写

再看“黄”这个字,你们又是怎样记住它的?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注意点:“草字头”下面的“横”要长,最后的“撇”和“点”要对称。

4.学生描红、临写

《矩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及其推论。

(2)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简单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矩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介绍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矩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4页的内容, 并回答:

1.什么是矩形?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它有几条对称轴?

2.矩形有哪些性质? (在习题上将矩形的定义与性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完教材之后就对矩形产生初步的认识。)

3分钟后, 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一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发现矩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再通过探究发现矩形的特殊性质。)

(2) 如图, 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找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五、一教

1.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学生以口答形式完成对矩形的定义、性质的回答。

评 (2)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并且指出相等的理由。 (在大屏幕上以分类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分类思考的有序性与优势所在。)

六、自学指导 (2)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5页练习的内容, 并回答:

1.在图19.2-3中, 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分别写出这些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在矩形的四个直角三角形中去寻找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产生感性认识。)

3.认真阅读例1, 并仿照例题完成自学检测题。

七、二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借以督促学生认真、自觉地学习。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 如图, 在Rt△ABC中, ∠C=90°, O为AB边上的中点, 且。

(1) 请你判断△AO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2) 求∠A、∠B的度数。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1) 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引导学生结合书本探究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直角三角形, 指出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评 (2) :让学生结合例题, 完成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九、当堂训练 (教师根据课堂完成的实际情况对本环节进行机动处理)

我的老师 第一课时 篇13

我的老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二、词义的辨析和推断。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四、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掌握记叙要素和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二、作者介绍,解题[幻灯片]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战暴发后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写于1956年9月,是作者应教师报之约而写的。原文写了三个老师,这里节选写蔡老师的部分。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云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理解,分析一。

四、讨论,填写空白

找出记叙每件事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口头复述“梦里寻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六、从文中所叙的七件事中,你能看出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我”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七、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八、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果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的(考虑)。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九、布置作业: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思考:揣摩、运用四、七。

7、《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书写生字词。教学重点:

指导书写生字词并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搜集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流线体、剧烈,教训、关键、轻而易举”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课文叙述了哪些事,并简要的概括出来。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动画展示:一艘潜艇在大海忽上忽下浮动。问:人类怎么会想到能让潜艇在水中上下浮动的?

2、揭题:人类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可以说鱼儿人类的“老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人类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从音、形、意等方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重点点拨提醒:“省”翘舌音;“鲸、亡”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o”; “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字形方面,可引导学生以熟字带新字的方法记住字形,如“蝙、蝠、祸、键、鯨”可与“编、富、锅、健、凉”进行比较。)⑵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几个长句子,能否读得通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⑷检查读书效果:谁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读得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的要求;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

2、课文是怎样层层阐述的呢?能不能给课文分分段。

3、学生自由分段后指名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段(1自然段):很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别举了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第三段(6自然段):总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注意“亡”的横要长一些,“土”旁的书写。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狼和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提、泊、倒”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积累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合作展示

1.(板书:狼)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脑海中冒出了哪些词语?(板书:鹿)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科普类说明文。(板书:和)

2. 出示词语,小组内练读 。

3. 小组展示,正音 。

4.齐读词语。

二、聚焦中心,激发阅读期待

1.接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狼和鹿的。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评价狼和鹿的一段话。

2.引导质疑,相机理解“功臣、祸首”。

3.老师和大家一样,心里充满了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围绕中心段落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对比阅读,感受森林变化,品味语言

1.轻声读读第一小节。说说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导朗读。

3.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凯巴伯森林?

4.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送给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读。

5. 一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森林现在变成什么样儿了呢?快速默读第三小节,找出描写森林现状的一句话。

6.(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枯黄在蔓延。”)读了这句话,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7.指导朗读。

8.对比阅读:老师将这句话做了这样的修改,意思一样,你更喜欢哪一句呢?

9.小结:这个生动的比喻,使文字极具画面感。

【设计意图: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从文本言语内容方面看其教学价值,更要从文本言语表达方式上看其表达的艺术。此处设计,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言意兼得。】

10.引导想象:伴随着绿色的消失,枯黄的蔓延,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11.分角色读出森林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朗读,使学生既扎扎实实地习得语言,又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12.森林前后变化鲜明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板书:作比较) 同一座森林一百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合作学习,感受鹿群变化,探究原因

1.狼被捕杀前后鹿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要求:1自由读1~3小节,完成表格(略)。2小组内交流所填内容。每组选派代表做好全班交流准备。

3. 小组合作 。

4. 全班汇报 。

5.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数据,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鹿群的变化。(板书:列数字)探究原因,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初读课文时的困惑吗?

6.齐读最后一节。

7. 难道这场灾难真的是鹿造成的吗?作者借这个生动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此处紧扣森林和鹿群的前后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变化原因,从而为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缘由奠定基础。】

五、学写生字,交流展示

1.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要写的几个生字。(出示:葱、染、捕、退。学生交流。)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帖,展示。

六 、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

1. 抄写书上104页的词语 。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1. 唐朝是诗的繁荣时代,你们背过哪些唐诗呢?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老师也很想背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背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引诵,拨动学生学习动力之琴弦,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 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板书:王勃)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曾写过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téng王阁gé序xù》(投影出示后)请大家举起小手,跟着老师将“序”写一遍,注意,广字头的下面是“给予”的“予”,不是“矛盾”的“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齐读三遍。

4. (板书:少年)“少”在这儿读“shào”,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呢?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少年王勃”这个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5. 齐读读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什么了解?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赞美王勃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文题,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且将生字词的教学分散到具体的语境中,避免字词教学的机械性。

6. 少年王勃是怎样写成《腾王阁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

A. 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

少年王勃去()父亲,路经()时受到姓()的()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那天,王勃()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都督()“(,)”时,赞不绝口。

B.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2. 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音,以及初读要求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3. 读后交流:少年王勃去(探tàn望)父亲,路经(南昌chāng)时受到姓(阎 yán)的(都dū督dū)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宴yàn会)。那天,王勃(凝níng望)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文章zhāng)。都督(读dú到)“(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赞不绝口。

4. 去掉生字的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A. 指名读,齐读

探望南昌都督宴会 读到

滕王阁序 姓阎 邀请 凝望

B. 联系课文与填空,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5. 全班自由交流: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诗文对照,赏析美景

1.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A. 自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B.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yā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 指读,认识生字词“鹜”即“野鸭”。

③ 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 这么美的景色,王勃用短短的14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指诗句,多媒体播放课文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齐读。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则千古名句,怎样才能读出它的节奏来?

A. 同桌互读,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并请他再读读。

B. 指名读,标上停顿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齐读。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四、 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1. 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什么事?(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6页)

2. 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谁)在 (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都督请人写庆贺文章,在座的客人

,(谁)文思如泉,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设计意图】开头的“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而此处填空的目的则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之后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3. 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 自由质疑,拓展阅读

1. 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预设: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客人都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为什么呢?阎都督夸王勃是“奇才”,奇在何处呢?)

2. 小结:王勃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居然被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不过,这也只是听说而已,王勃是否真是那么有才气呢?你们还有这些问题没有搞懂,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有关王勃的故事,再联系课文思考。我们下堂课接着学。

【设计意图】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的故事。

上一篇:开学的烦恼作文下一篇: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