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024-08-23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选8篇)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1

2017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国新办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7年2月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答记者问。

唐仁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已经新华社授权全文公布。现在,我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一是农业生产稳。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二是农民增收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农村社会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二、关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为此,中央决定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三、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总之,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四、关于文件的总体框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号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我的介绍完了,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韩俊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记者:一号文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一号文件也是连续14年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改革的持续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请唐主任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谢谢。

唐仁健:

确实如你所说,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开始,连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14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是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前13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每一个文件在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是一号文件本身有内在的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很多政策、很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完的,所以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

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这和刚才的产业园有所区别。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园,效果非常好。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总体上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讲的是平台、抓手、载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财政资金的使用,这次文件提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文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这方面文件中还有一些规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讲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

一、规模小等问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我想各位记者在下面采访、调研时应该也有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研究院、规划院、设计院去搞农村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结合不好的问题。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关注,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谢谢。

记者:唐主任好,现在各种农村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很快,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也蓬勃发展,请问一号文件对此有什么政策支持?谢谢。

唐仁健:

这方面确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和渠道,我们给予了很大关注和重视。具体考虑和有关情况请韩俊同志来介绍。

韩俊:

正如您讲的,最近几年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谈到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自然就会想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确实需要拿出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那股劲头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浓厚氛围,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新的异军突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份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谢谢。

记者:刚刚唐主任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的农村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研判,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调结构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举措上有什么不同?谢谢。

唐仁健: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我们的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具体讲,我印象是1996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我刚才讲到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不完全一样。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这些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所以这些方面,包括刚才韩俊同志讲的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这些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的措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记者:有一个问题想请问唐主任,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招?谢谢。

唐仁健: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是最强烈、最突出的,这和刚才讲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有密切关系。现阶段正处在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大概人均8000美金左右、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也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快速升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最大的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优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刚才讲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相对别的行业或者别的领域来讲,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所以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必须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这种考虑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还多年欠下的历史旧账,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产品很多都是直接进肚子的,本身的生产也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培育孕育过程,农村广袤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也是我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们讲面源污染就是这种大面的污染。我点的这三个方面表明,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也应该趟出一条路来。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在相应的地方把优质、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刚才通稿的介绍中,我们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这次特别加了“农村增绿”,这是新提出的要求。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看齐的,尽量向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总之,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谢谢。

记者:我想问唐主任,刚才您提到现在财政增收趋缓,但是农业农村发展还有许多花销的地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陆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谢谢。

唐仁健:

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需要投资多少钱,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

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到底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怎么整合?我们这些年在黑龙江的“两江平原”、扶贫领域已经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讲,基层和地方的同志反映,这个整合是“上整下不整”,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整的具体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基于这个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点上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前期文件制定、调研当中,大家反映这个整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刚才我讲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你干了,我以奖的形式代补贴。三是贴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去年中央已经建立了担保体系,各省基本都建立了,现在向市县一级延伸。还有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以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现在很多行业很热,但是农业领域相对比较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刚才讲的,至少“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就能够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谢谢。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我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对于下一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收储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谢谢。

唐仁健:

激活市场,这是最重要的举措,汪副总理讲,这是第一场硬仗,韩俊同志一直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请韩俊同志来回答。

韩俊:

您问的问题确实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最近三年,在这方面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举措,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刚才重点问了玉米,我再详细说一下。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玉米酒糟替代国内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四省区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一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东北四省区每亩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去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

可图的。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整的。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谢谢。

记者:刚才唐主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工作。针对这个内容,具体会最先在哪些省份或者地区实施这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开展,最先会优先于在哪类作物上做试点。同时因为有机肥类型非常多,什么样标准的有机肥是可以去替代化肥的?谢谢。

唐仁健:

这项试点是这次一号文件最新提出来的,但是非常重要。至于具体在哪些地区、哪些品种,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现在正在制定细化方案。当然,方向先是从鲜活产品做起、从蔬菜水果种植区域大的地方做起,之后往大宗产品、大田作物推广。

记者:我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目前一直在推进,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安排?谢谢。

唐仁健:

确实各方面都非常关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是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么审慎,是因为这项制度确实对老百姓、对农民来讲,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保障,到现在为止,这个属性仍然没有改变。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岗村,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他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他说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是犯历史性、颠覆性的错误。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一直以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根据各地试点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有关土地制度方面,应该说也是有一些推进。主要有几点: 第一,所谓“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一个宅基地制度改

革的试点试验。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安排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还要试点一年,到今年年底准备进行评估总结验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法。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设用地入市三项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征地制度只在3个县,经营性建设用地只在15个县,宅基地在15个县。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五中全会提的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进城了,政策是不强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怎么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关于“有偿”,在前期一号文件政策调研制定过程中,地方反映,有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感觉非常困惑。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讲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

第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推进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刚才提到的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可以用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审慎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不出乱子,所以文件也设定了一些前提和要求。刚才讲的防止外部资本的控制是一个,另外韩俊同志点到的违法开发房地产、搞庄园会所等等都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完全可以用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谢谢。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2

文件确定,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专家解读: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201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方针,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 上升为基本国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粮食安全新战略是重大创新。新战略鼓励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口粮, 适度进口则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的环境下, 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们做出的重大调整。同时, 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 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立场没有变, 要提高国内产能, 通过科技支撑, 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此次文件和以往最大不同在于, 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 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数量、质量双安全。这是解决当前人们对农产品信任危机的根本手段。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文件一大亮点是突出强调了食品安全的责任, 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评价。以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 更多的是追究个人和经营主体的责任, 这次明确地方政府属地责任, 并列入考核评价, 有利于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把监管的网撒下去,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转基因育种最早是从美国发展起来, 经过美国食品药品检验检疫局检验认证, 认为是安全的就会在美国推出食品, 此外, 不需注明是转基因产品也可销售, 美国民众对此有一定的争论, 但总体是接受的。我国虽然是世界上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较大的国家, 但主要是转基因棉花, 食用的农产品中只有木瓜。转基因与杂交育种最大的区别是, 后者育种方式叫细胞级育种, 把两个不同的细胞杂交, 能否达成目标需多次试验;前者育种方式叫做分子级育种, 需打开细胞, 提取DNA链条, 把链条中的基因去掉或加上一段, 其减掉或添加基因, 是为了让作物的性能更好。目前, 全球的转基因育种为提高产量还不多, 主要是为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对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等。

对待转基因问题有3点:第一, 分子级育种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在科学研究上, 必须努力赶上世界前沿;第二, 转基因育种能否上市销售, 提供给消费者, 须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 只有确保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才可批准上市, 任何人不能自行决定把它作为商品推出;第三, 要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中国规定, 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中, 如果含有转基因成分, 即使是加工后含有, 都必须标注清楚。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检查, 让消费者享有足够的知情权, 这两点长期不会改变。

二、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文件提出, 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 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此, 国家将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继续执行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已到了承载极限。土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 亟需得到切实有效改善。耕地、林地、水等农业资源到了该休养生息的阶段, 必须实现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农业资源要得到休养生息, 政府必须要有配套措施, 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降低。我们这一代人要承担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代际传承的历史责任, 留一点良田给子孙后代。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立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路径方面要着重以科技创新提高水、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发展目标上既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还要考虑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强调可持续发展不能侵害农民利益。在发展步骤上要坚持稳中求进, 科学规划。如先保护污染严重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然后推广开来, 有序推进。既要谋划地上的生产量, 还要关注地下的生产力, 要藏力于地、心有底气, 培肥地力, 把农业的生产力藏在地下。应适当分区休养生息, 如粮食主产区粮食减缓增产幅度, 非主产区增加一点。另外, 水生植物淀粉和山林植物淀粉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山水林都能够产生粮食油料, 要有“立体粮食”的思路。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不让乡村成故园

文件提出, 城乡统筹联动,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 文件确定了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工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一些农村“垃圾靠风吹, 污水靠蒸发”, 生态环境、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值得研究。未来我国即使实现70%的城镇化率, 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环境改善, 政府要积极承担, 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 让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从而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对此, 一要让人出得来, 保障各种权利, 土地、住房等财产要保护;二要进得来留得下, 使农民能稳定就业, 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享受均等公共服务。

四、承包地“三权分离”, 相关法律待修订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

文件提出,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专家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党国英: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的重大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农村土地。如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涉及支持政策核心的提高补贴精准性问题, 必须从农村承包地确地确权确股着手。农业补贴要提高精准性, 使补贴真正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要容易认定、方便操作, 就必须加快农村承包地产权明晰。这样才能真正从农民中培育专业大户, 使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支持政策惠及种地农民。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 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依法推动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之必须, 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文件多次提出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当务之急, 包括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承包经营权分离、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坚持顶层设计、长远立法与试点结合, 可以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农地产权是一个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多项权利在内的权利束。各项权利如何设置及在不同主体间分配, 对农地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而构建“三权分离”的农地制度, 最为重大的意义就是使农地的经营权相对独立, 为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流动配置和发挥作用, 拓展了巨大空间, 也为形成多元化的农地经营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

五、价格机制, 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文件提出, 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2014年, 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专家解读: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此次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了“目标价格”试点的具体方案。所谓目标价格制度, 是指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 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 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而目标价格的形成则完全是由市场的供给关系决定的。这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

文件将试点工作明确到了具体产品和地区, 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这是因为一些农产品品种贸易依存度过高, 为提高重点产区的产出, 促进其全面提升自给率。

六、金融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文件提出, 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 扩展乡镇服务网络, 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 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 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就已经提上日程, 但是至今发展得并不顺利。近年来, 规模经营的主体在逐渐增多, 但却经常受制于贷款难、融资难。很多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缺乏资金,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导致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对商业金融提出职责强化正是解决上述困难的一把钥匙。而另一把钥匙, 则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对商业银行来说, 办理贷款的成本很高, 各种抵押的条件也比较复杂, 最后能方便农户快速便捷解决资金问题的, 还是只有靠农民自己。相比商业贷款, 合作社的利率要低, 而且不用考虑抵押问题, 农民还存在互相监督的关系, 所以农村合作形式的金融组织应该是未来农村在生产过程中解决资金问题的最重要环节。

七、从良种和机械化推进粮食的科技进步

文件提出, 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提到了科技支撑,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连增”,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专家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文件对科技部分非常重视。从长远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来看, 根本出路在科技。首先, 良种对保障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杂交水稻已改变了中国粮食的命运, 今后在良种、品种上如何突破, 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 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其次, 机械化的目标是推进大田作物, 主要以粮食为主, 全程的机械化, 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机插秧、棉花机采棉等环节亟待增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十年来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效益较明显的一个时期。据统计, 2013年在耕地、播种和收获环节, 中国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了59%,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了劳动强度, 中国的小麦在近十多年发展得非常快, 原因之一就是小麦的种植机械化水平在各作物中是最高的。

中国的农机市场非常大, 应注重向两端发展。在作业机械方面, 大功率的国产机械不足, 基本都依赖进口, 今后要向此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除了东北、华北等大平原外, 我国还有许多小块土地是梯田, 需发展小型、机动灵活的机械。随着农业的发展, 分工分业在不断扩展, 除了农田机械外, 还需例如养殖、林果、加工、渔业、畜牧等方面的机械。

此外, 国家对农机的补助政策应更有针对性, 促使中国的农机产业发展更好, 市场更加完善, 农民获得更多实惠。

八、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试点对生产者补贴

文件提出,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 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 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 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专家解读: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3

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知识链接]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农村工作。

4.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

[跟踪训练]

1.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三农”问题,这表明了()

①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三农”问题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協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下列选项中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是()

①取消农业税②国家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农民32512资到手③国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④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达7253亿元,较2008年增长21.8%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问题:

(1)7个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都是“增加农民收入”,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2)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你有何好建议?

(3)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B2.D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篇4

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

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的肯定,使亿万农民逐步从绵延数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中解放了出来,通过非农经营等方式,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开始参与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改革丰碑上的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此,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越过贫困,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据统计,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世纪七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思路梳理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

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 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1997年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3:1。可见,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是因为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

再告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中央提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5

“尽管国内丰收,但是进口还在增加,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农业农村有这样的发展,除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土地使用的措施,比如说使用化肥、使用农药、使用薄膜等等,这方面使农产品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比较快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造成了压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1月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体现在把粮食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大的农业现代化的提法中,这次花了较多篇幅来强调粮食安全,说明这次中央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粮食安全中,“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质”的问题比较迫切,这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健康。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

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也是整个文件的基调,诸多内容都在围绕粮食安全方面展开。”郑风田说,其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基本上都是在围绕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展开的,主要背景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粮食需求会更大。

一号文件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陈锡文表示,严守耕地红线,这个法律规定早就有规定了。“占补平衡,占一补一,占多少补多少,谁占谁补。讲得很清楚,但是在补的过程中,确实出现占好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田,占熟地补生地。即使做到了数量上的平衡,但质量却大打折扣。所以,将来都会在如何保护耕地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此次文件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据了解,我国过去的粮食安全范围比较泛,把大豆也包括进去。如果算大豆,我国国家粮食自给率不足90%,而原来国家规定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其实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粮食是不包括大豆的。

郑风田说,这次提口粮绝对安全,比过去的泛粮食安全更精准。“泛粮食安全战略把玉米、大豆等都包括进来,战线拉得太长,农业补贴有点“遍撒胡椒面”的感觉,什么都想保,结果是什么都没有保护好。实行口粮绝对安全,让那些从事主粮生产的农民真正有动力生产口粮,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支农惠农 如何保证市场竞争力

一号文件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第二部分占据了3

3条中的8条,是一号文件中八个部分中篇幅最大的,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一号文件强调,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号文件一年一年发布,支农惠农政策一年一年加强。同时,也要保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农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指出,文件中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在“新型农业现代化”中概括出了“市场竞争力强”这一点。这是学者们一直在争取和强调的一点。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成本过高,这使得我们的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我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劳动力在生产成本中占据了较大的一块。如何降低我们的成本,在国家补助方面,粮价低时对农户进行补助;粮价高时对消费者进行补助,这比维持一个高粮价要好。

在农产品价格方面,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具体来说,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保证农民收益。就当前的补贴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传统补贴办法不但扭曲市场、弱化竞争力,还会造成社会资源和效率的巨大损失。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

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启动该政策,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这种目标收益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过去很多地方发放补贴基本上跟粮食生产关系不大,主要按承包地或者按面积来发放,这次明确提出按粮食生产情况来发放补贴。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这一次也特别提出流通领域将来不给它补贴,把政府这部分财力更多地补贴给粮食生产者,政策上,我们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于粮食的价格形成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多地强调市场的作用,这个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土地制度 改革释放活力

2013年10月,由中信信托操刀运作的第一单土地流转信托项目正式成立。试点地为安徽宿州埇桥区,可流转面积达5400亩,远期土地流转项目计划将覆盖25000亩。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中信信托管理,存续期内由信托公司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同时,信托资金还对土地进行重新归集整理与价值开发。

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

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制度性问题,是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国英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时代,随后不久中国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往后农民又获得了产品自由销售权。农民权益得到保障,促使中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30余年来中国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国英指出,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的重大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农村土地。如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必须从农村承包地确地确权确股着手。农业补贴要提高精准性,使补贴真正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要容易认定、方便操作,就必须加快农村承包地产权明晰。

此外,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陈锡文解释说,经营权用法律上的术语或者用银行界的术语来讲,它就是这块土地的预期收益。用这块土地的预期收益来抵押,获得一些贷款,但是承包者没有改变,更不会改变集体所有制。(本报记者 陈恒)

他山之石

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德国综合农业重视土壤保护,农业经营因地制宜,合理轮作,综合植保。此外,综合农业重视水资源保护,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实施最佳施肥法等。

日本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

日本对于粮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同时,积极实施海外农业战略,建立全球粮食供应网络。日本政府通过与粮食出口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稳定粮食进口,采取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实施海外农业战略。

韩国推进“新村运动”

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之后逐步退出,村民建设自治力量开始兴起。在“新村运动”中,政府坚持以村民为主,发挥了村民的主体地位,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荷兰发展农村金融制度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6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发布。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一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背景,二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三是聚焦粮食安全。

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背景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业农村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农村问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三)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同时,会议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对于农业农村问题,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脉相承。文件共八个部分,分别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我们要注意的是,文件的发布有一个重要基调,即“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既是文件总的风格,又是文件的特点之一。同时,文件在前言部分提出,突出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对此,我们可以以“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为线索,来学习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其中,“两条底线”是指“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包括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内容;“三项重点”是指“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包括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等内容;“一个加强”是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等内容。

(一)“两条底线”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文件指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就是说,从数量上讲,我们要保障粮食供给,不能随着二三产业发展而越来越少。这一部分是文件对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提出的一个最明确的要求。

文件指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这一部分主要是应对我们的结构性短缺、结构性矛盾。

文件指出,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应对大中城市的供应问题。

文件指出,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方面提出的一系列针对保障粮食和主要大宗农产品供给的措施。

文件指出,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这一部分是站在长远角度上提出的要求,即“不与人争粮”。

文件指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这一部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在耕地保护上的决心,即严守耕地红线,明确耕地使用方式,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文件指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耕地质量。

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一部分主要是打好种业翻身仗。

此外,文件还指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总而言之,这一部分的主题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2.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文件指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这一部分主要是严防脱贫后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群体因为灾害、疾病或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再度进入贫困状态。

文件指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这一部分主要是指要通过政策、财政等方式发展经济,巩固脱贫成果。

此外,文件还指出,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

梳理2021年中央防止返贫的相关工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要点:一是防风险,主要是通过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二是抓衔接,中央出台了33项衔接政策,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了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三是促发展,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了1561亿元,比上年有所增加。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方面,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重点区域帮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

(二)“三项重点”

1.乡村发展

文件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我们过去的实践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我们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之一。

文件指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这一部分主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延伸。

文件指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此外,文件还指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

2.乡村建设

文件指出,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这一部分主要是强调“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

此外,文件还指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3.乡村治理

在乡村治理方面,文件指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

总而言之,乡村发展的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服务的建设,乡村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文件第七部分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要求,内容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第一,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

第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第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四)“一个加强”

在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文件指出,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三、聚焦粮食安全

文件明确提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由此可见,我们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关键在于“稳产保供”,其中首要的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相应的,文件也把粮食安全问题提高到了“底线”的高度,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

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通常要立足于生产、储备、贸易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就是资源和能力,“储备”就是国内流通,“贸易”就是国际市场的农产品进出口。对此,我们国家早已制定了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就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下一步,我们要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战略思路,建立“适度进口”的稳定的国际供应链。

从总体上讲,我国谷物供求基本平衡。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大豆供应缺口;二是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三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主要是我国人多地少水更少;四是农业对外依存度提高,比如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为3000多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350多亿美元。

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文件提出了可以概括为“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的重要举措。其中,“保数量”包括定线、定位与定责三个方面,“定线”就是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定位”就是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定责”就是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提质量”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管用途”就是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挖潜力”就是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

我们农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的问题,主要还是由资源性约束、资源性短缺造成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进一步稳定国际供应链。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第一,落实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2022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已经国务院审定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中央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第二,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有钱赚,才会有粮食安全。中央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在政策措施方面,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在经营层面,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多得利。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7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提高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隐忧。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对此, 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推动新农村物质建设的根本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上不去,基础不牢固,再壮美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经济不发展, 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农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建设新农村,应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按照《意见》的要求,必须确保按期实现“十二五”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要求,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不断推动城镇供水网络向农村延伸,让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证用电高峰时电压稳定、不断电,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要致富,先修路。从县县通、乡乡通到村村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村“大交通” 的格局初见雏形。路修好了,要做到科学养护管理,优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法治化。为了保障农民群众和学生的出行安全,要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绷紧安全这根弦,确保农村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住房安全始终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作为惠民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群众总体上安居乐业,但是在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地区,迁居移民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为了让农民群众更多了解时政新闻,了解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普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生活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命运。农村大繁荣,农民家庭的子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就是接受良好的教育。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支持乡村两级公办以及民办幼儿园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普及和覆盖,并最终实现中等职业的免费教育。与此同时,要积极在农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和塑造新一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推动基础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普及程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各项生活待遇有保障, 有事业发展的成就感、实现感。国家教育资源要有针对性地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地倾斜。推动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普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努力做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与省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联系和互通。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建立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群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保证他们生活无忧愁,发展有机会,权利有保障。

三、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必不可少;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的提高, 宜居善居势在必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重要的路径选择。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以及产业链延伸的思想理念,通过不断的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除此之外,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物质能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应严格控制投入使用外部的有害生产物质,降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以做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做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和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支持和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整治农村河塘,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村庄的卫生水平状况。基于对乡愁的留恋,应当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同时要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有序推进村庄整治,避免违背农民意愿的撤并村庄、 或大拆大建,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我国已逐步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了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是重要选项。《意见》要求,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保证社会资本投入后的收益。因地制宜,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应当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职能转移机制,社会组织逐步承担起适合社会兴办的公共服务,政府发挥组织协调、政策支持、监督保障的作用。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善的浓厚氛围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须臾不能放松。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 村官等活动,凝聚起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让广大农村的亲情更浓烈、民风更淳朴、人际关系更和谐、村民素质更过硬、乡愁乡情更悠长。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要改善党的领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优化工作载体,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力度,扎实工作,积极有为,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全面提升农村事务法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七、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看干部什么?这就是干部作风。何谓干部作风?这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在党员干部身上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党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统筹协调,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认真选好管好用好带头人。严肃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化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建设美丽乡村不懈努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东西南北农村差异巨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 符合群众意愿。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12-3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10-23.

[3]龙菊.中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配置效率评价及政策取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

[4]翟坤,周庆元.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特征、体系框架与建设策略——四川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实践反思[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吉颖飞,古清,刘志强.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规划师,2015,(1).

[6]丁彦芬,马存琛.中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0,(6).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篇8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进口不断增加。陈锡文说,进口增加最主要的是大豆。我国前年进口的粮食总量是8024万吨,其中大豆占了5838万吨。去年进口的粮食估计在9000万吨以上,大豆占6300多万吨。

一号文件中明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陈锡文解释说,国际上讲谷物就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除了这三大谷物之外,还把大豆和薯类算在粮食里面,如果把大豆拿出来单算的话,中国进口的谷物数量并不大。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12000亿斤以上,进口谷物相当于国内生产谷物的比重不到2.7%,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与现状吻合。”他说,“对于口粮绝对安全,我国2亿多吨玉米产量中真正作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口粮要绝对安全,强调的是小麦和大米,小麦和大米进口比重大概在2.5%到2.6%之间,而且进口也并不是说国内不够,而是因为品种调剂和价格因素。”

陈锡文说,今后一方面要适度增加大豆进口,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主要装中国产的小麦和大米。玉米进口数量可能也会适度增长,因此讲到谷物基本自给是考虑到玉米因素,讲口粮的绝对安全主要是讲小麦和大米。

粮食“十连增”后让土地休养生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要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唐仁健说,我国粮食已经“十连增”了,成效很大,但生态和环境的代价也非常大。我国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到一半,人均水资源数字逐年下降。我国化肥使用量世界最高,亩均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药约180万吨、农膜240万吨,都造成土地污染和地力下降。

陈锡文说,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将在5个方面推进受损害土地休养生息。

——对重金属超标的土地将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进行处理。对于生产出重金属超标、影响人体健康的农产品的土地,必须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生产。

——25度以上陡坡耕地要进行退耕还林。我国有6000多万亩是一般的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地质灾害。

——开垦了不该开垦的湿地,应逐步退耕还湿。

——饮用水源上游进行农业生产的也要退出。

——全国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超采地下水形成了“漏斗”,对这些地方要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要进行补给。

重要农产品补贴“试水”目标价格制

陈锡文说,多年来我国的粮价决定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决定,在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的同时,国内国际粮价倒挂、进口增加等问题凸显。

“中央将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的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陈锡文表示。

今年我国将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其他根据试点的情况进一步推进。播种之前由政府公布供求情况和预测的价格水平。实际生产结果出来之后,如果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政府对城镇的低收入消费者进行适当补贴;当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公布的目标价格时,由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

陈锡文表示,制定目标价格要综合考虑农民的成本和获利情况、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比较差,还有国内外各个不同品种的比重。比如大豆,80%以上来自国际市场,可能就会更多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

中国转基因科研不能落后

陈锡文说,分子育种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不能落后,科学研究必须努力赶上世界前沿。而转基因育种能否上市销售,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并要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

据陈锡文介绍,国内市场真正推出的转基因食用农产品非常少。我国是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较大的国家,但主要是转基因棉花,食用的农产品中只有木瓜这一个品种。小西红柿、彩椒等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目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真正为了提高产量的还不多,主要是增强抗病虫害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他说,“在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中,如果含有转基因成分,必须进行标注,由消费者自主决定,这个基本原则会长期坚持。”

涉及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有所调整

此次一号文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对此,陈锡文指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会涉及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从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看有三方面: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进入市场,和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村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问题;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三类,有宅基地、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还有经营性用地,就是乡镇企业用地。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土地,比如乡镇企业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部分土地才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陈锡文说。

他还指出,决定里讲到住房财产权,没有涉及地,但是地和房是不可分的,房屋产权证一定包括土地使用权在里面,农民住房财产权到底是不是包括批准给农民使用的宅基地使用权?需要进一步探讨。

陈锡文表示,这些政策将逐步理清,定出规矩。今年要做的很大工作就是这方面。一方面要鼓励,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要流动,这样才能激发活力,但流动要有规矩、底线。

上一篇:2024年度交通安保责任制下一篇:观察日记满分作文优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