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

2024-09-20

集权(共8篇)

集权 篇1

集权管理的问题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对那些民营企业家采取这种管理方式是应该给予充分理解的,

因为企业自创立时起,其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的载体。由于它要获得足够的利润,必须通过与同类企业进行竞争的方式来实现,必须通过付出才能够得到,所以争斗伴随着企业的每一刻每一秒,而争斗存在着各种使自己受伤的风险。

因此关注企业的资产安全,守住企业是每一个企业老板(股东)的第一要务,因此在企业运行中,如果管理经营中的控制力薄弱或者较差,那么企业就必然会走向集权。

如果过分集权,企业老板将人、财、物、事的调动和处置总揽于一身,就会造成老板每天在忙不应该忙的事情。也就是老板干管理人员的活。

但是,老板什么都管什么也管不透,老板整天听汇报但不一定什么都了解,

对于这种局面,老板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老板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其实,这样的老板大都非常苦恼,自己被锁碎的事缠住而不能集中精力去做正事和大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集权的问题,也是一个授权的问题,有权不授或者有权授不下去是集权的同义词,但是,在这两者之中,一般来讲是有权授不下去的情况居多,试想公司的管理系统可以保证员工使用授权安全高效,老板为什么要集权?

当然,如果公司处于动荡和高风险等特殊状态时,要实行集权。

集权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司的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安全高效的控制系统,就是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契约系统(企业管理制度系统),公司对员工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都没有很好的控制力量,掌握权力的员工可能如脱缰的野马,不可控的公司业务运作无法保证它的资产安全性与获利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公司管理的集权。

现在,一般企业的管理制度系统,其功能(设计与执行)往往存在严重的缺陷,根本谈不上完善,真正的制度系统远远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那样,也就是编几个制度就行了,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认识。

集权 篇2

现代企业, 一般都是从小规模逐步发展为大规模企业,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都会涉及到一个分权还是集权的问题, 这个是用来描述组织中的决策权在组织中或者在指挥链上分布情况的一个概念, 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那么, 在组织中为什么有的组织选择集权的管理方式, 有的组织选择分权的管理方式,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企业的不同选择呢?

一、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利弊

(一) 组织集权的利弊分析。

所谓集权, 是组织中的领导者把企业的决策领导权集中在组织上层甚至于总裁一人之手, 实现指挥的高度统一。

集权的优点是便于从整体组织目标出发处理问题, 避免局部利益行为;可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 并有助于确保组织政策和行动的一致性, 提高组织的控制力。

按照周三多的观点, 组织内过度的集权容易造成决策质量的降低。另外, 由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容易使各个部门失去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从而削弱组织的整体应变能力;同时,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 基层人员一味地被动、机械式地执行命令, 难免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二) 组织分权的利弊分析。

分权恰恰同集权相反, 指的是企业的领导者把企业的权力尽量下放到组织基层。

分权的优点很多, 集权的缺点反过来看就是分权的优点。另外, 运用分权管理模式在处理企业各类问题上能机动、灵活、及时, 当下层部门有一定权力时, 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处理问题, 不需要层层上报审批, 浪费时间。

而分权的缺点也很明显, 十分容易产生偏离企业目标的本位主义倾向;另外,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 容易降低组织的统一性, 同时对基层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一般难以达到, 还有就是容易导致过高的管理费用。

二、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一) 企业实施集权与分权的因素仅仅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对于集权与分权的概念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 而且也基本都同意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分权和绝对的集权, 因为绝对的集权意味着职权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因而不存在下级管理者, 这实际上等于组织不存在;绝对的分权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这意味着没有管理者, 组织也不能够存在, 所以说一个组织的存在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分权。

那么, 对于组织集权和分权, 问题的关键就是集权与分权必须要适度, 只有有了适度的组织权力分配体系, 这个组织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的运转, 要想衡量这个适度性, 就要明确组织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些学者认为, 决定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包括所有制、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员的结构、决策者的水平以及决策的内容等。

请注意, 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 这些也许是一些因素, 但应该仅仅是影响因素而不能称其为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通过一个企业的对比案例, 来说明集权与分权并没有决定性因素, 只存在影响因素。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 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 融会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从支在简阳市路边的一个麻辣烫小摊, 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天津、南京、青岛、杭州、无锡等全国15个城市拥有71家直营店、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现拥有员工14, 000多人的大公司。海底捞的成功因素有很多种, 比如优质的服务、培养忠实的消费者、稳健的扩张速度等等, 但是还有一条就是海底捞的分权管理。董事长张勇在海底捞公司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制度分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海底捞最重要的是给予了基层的服务员分权: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 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 甚至免一餐。

同为火锅餐饮企业的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1999年8月诞生于内蒙古包头市, 以经营小肥羊特色火锅及特许经营为主业, 兼营小肥羊调味品及专用肉制品的研发、加工及销售业。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 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 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小肥羊在2006年就实行了“领头羊计划”, 这意味着更高程度的“集权”。这是一种更为集中的管理模式, 总公司负责所有店面从产品到运营的每一步。将高峰时的700多家店, 缩编为300余家, 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集权”管理让小肥羊在门店经营上有更多文章可做。从2008年开始, 将店面分为商务店、主流店与社区店三个阶层, 在价格、环境、菜品上满足不同定位人群的需求。

小肥羊和海底捞同样都是餐饮企业, 同样都是火锅餐饮企业, 所实行的管理方式不同, 集分权方式不同, 但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 以上所说的因素都只是相对的影响因素, 而不能称其为决定因素, 相同的环境和所有制并不能推导出相同的集分权模式, 因素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二) 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在之前的管理学理论中, 更多的是从组织自身角度进行的分析, 都是分析组织内部的若干因素。比如, 哈罗德·孔茨就是从决策的代价、政策一致性的要求、组织的规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等组织内部因素去分析的。但是, 对于企业的影响因素仅仅从企业的内部进行分析是不够的, 还应该考虑企业外部社会、文化、市场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候会有更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 除了以上提到过的组织规模、管理者素质、产业规模、决策者的水平以及决策内容之外, 至少还应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 组织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管理学上有一个“天花板”的说法, 认为组织的领导决定组织的水平, 同样的, 组织是集权还是分权管理,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应该是管理者的意识, 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直接决定者组织的权力分配方式。奉行人本管理的领导更倾向于分权, 而认为物本管理的领导更倾向于集权。

第二, 地区与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对于组织权力分配的方式也是有不同倾向的。如果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价值观、文化或者宗教信仰差异很大, 个人之见的差异越大, 相对来说就越倾向于分权管理。

第三, 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越多样化、越要求及时反应, 相对来说不适合使用集权的方式, 因为客户对时间的敏感, 如果需要反馈到高层再进行处理的话, 时间过长会造成顾客不满, 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论

组织的集权也好, 分权也罢, 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战略, 不存在任何一个可以决定组织权力分配状况的单一因素, 所有的因素都只能说是影响因素, 而且应该尽可能全面的考虑组织内外部因素, 才能找到适合本企业的集分权程度。我们应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充分发挥集权与分权的长处, 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五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尚云仙.管理学基础[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3]朱传杰.论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经济问题探索, 2000.3.

[4]黄长江, 唐娜.论企业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现代科学管理, 2004.4.

[5]潘丰.企业领导集权、分权利弊谈[J].工业技术经济, 2002.1.

从分权走向集权 篇3

前苏联大学入学考试

1.背景简介

前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前高等学校和中学都很少,当时只有俄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子女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领导下,开始了以保证工农及其子女受教育权利,建设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这一目标可以说是前苏联改革教育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此,大学招生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取消了大学入学考试,实行推荐制。大量工农干部进入大学学习。为使工农干部能够尽快地接受高等教育,从1919年起开办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到1933年工农速成中学已达1025所,共有学生339,500人。工农速成中学向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工农青年,实际上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主要来源。一般工农干部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2/3—3/4。这一制度迅速培养了大批工农出身的专家,为后来苏联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技术力量。

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高等学校的质量,恢复了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制度。在1936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中规定,不论公民的性别、种族、信仰、社会出身和财产状况,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考试年龄不得超过35岁,经过考试决定录取。考试科目一般不超过5门,考试方法有笔试也有口试。高中生也可以自由报名。

1958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其中包括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改革的中心是要招收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青年。从当年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考生可以优先录取,并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人数加以限制,只占应届毕业生的20%。

1965年苏联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在《真理报》回答考试问题时,提出今后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是“一切考试都必须具有高深和牢固的知识”。从此,前苏联大学招生制度又采取自由报名,考试录取的方法。此种考试制是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为了克服以上各种方法的弊端,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前苏联大学招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以知识考试为主,社会条件照顾为辅的大学招生制度。它构成苏联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代表性特征。

2.大学招生制度

(1)三种入学选拔方法

前苏联实行知识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的选拔方针,在这一方针下,首先用社会条件把考生分为几类,再通过考试成绩录取,具体实行三种入学选拔模式,即免试入学、优先入学、考试入学。这三种方法可以保证有实践经验的人入学,保证有特殊需要的专业人才入学,保证优秀儿童入学。

(2)报名资格

大学报名资格规定,35岁以下的高中或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均可报名。

中专毕业生要求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方可报名,但是在职学生、优秀毕业生或中专课程全优、良,又在入学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者,经推荐可入学。

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原则上也要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方可报名,但是优秀毕业生或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间课程优良,而且又获得优良的高考成绩,那么他们中的10%可被推荐免试入学。

报考哲学、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历史、新闻、国际关系、法学、文学等专业学生,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1980年又规定,农村学生报考农学院可优先录取。

报考要提交志愿书、毕业证书、中学成绩单、推荐信(大多是由单位党、团组织推荐)、体检表、居民身份证、服役证明和照片等。

3.考试与录取

前苏联大学招生时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各大学自行进行的,国家公布统一的干部招生简章,各大学独立组织入学考试和录取工作。

各大学一般都设有招生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负责大学招生的全部招生考试、录取工作。大学各自公布本校《大学入学规则》和《入学考试要点》。

考试委员会负责试题制作、考试实施、统分等组织工作。

考试科目限制在5科以内,一般仅考3—4科。俄语或文学为公共考试科目,文科考试还要考苏共党史。

考试方法分笔试和口试两种,有时同一科目需要同时通过笔试和口试。考试时间,笔试为2个小时,口试为15—20分钟。考试成绩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可(3分)、不可(2分)。3分以上为及格,前苏联实行大学入学考试单科通过的方法,第一科考试及格后方可参加第二科考试,如果第一科考试不及格就失去了参加以下各科考试的资格,以下顺延。因此,前苏联大学入学录取的新生必须是各科及格者,有一科不及格不论总分多高也不能被录取。正因为如此,前苏联大学考试时间拉得很长,前后有10—20天左右,有的学校更长,长达数月。考试时间一般在8月10日—20日进行。考试内容以前苏联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为准,但是试题内容常常超纲。

大学招生委员会负责受理申请、考试日程、成绩核定、各类免试生的判定以及录取等工作。委员会由党、团、工会、系主任、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还聘请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广泛吸取社会意见,这也是前苏联大学招生制度的一个特色。

录取时,不仅仅注意考生的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和考生高中期间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方法是,依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由于实行5级分制,每分段考生都十分多,同分段内择优录取,再按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把考试与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录取按集体讨论的方式逐个进行,校长把关。大学虽然独立录取,但要严格遵照招生简章,严守国家纪律。

俄罗斯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转变

1.国内逐渐稳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转变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教育如同其国家的政局,一直在动荡不定中苦苦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新知识、新科学的不断涌现,俄罗斯开始全面实施国家的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市场管理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改革基础教育的学制、教材和考试制度,提高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能等被首先提到议事日程。

早在1999年,俄罗斯基本摆脱经济危机,国内生产开始出现增长时,俄罗斯政府、国家杜马、俄罗斯教育部就曾对教育进行过不间断地调整和改革。如增加教育拨款,扩大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论证普通教育的学制改革等,使教育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得以缓解。2001年8月29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俄罗斯教育改革的高端会议。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指出俄罗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建议,全国实行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提高教育体系的透明度,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工资,更新教育设施,改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俄罗斯教育改革开始进入了实质阶段。

2.实施国家统考的原因

第一,维护考生的利益,减轻其经济负担,实现教育公平。俄罗斯幅员辽阔,89个联邦散布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境内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复杂多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等学校的地域分布往往是和经济区域相吻合的,经济发达的地区, 高校分布集中,数量多,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高校数量少,教育水平也欠佳。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高校也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市,这种局面使得大批家住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的优秀学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校是需求方,考生是供应方,那么, 原有的招生制度已经让这种资源供求关系失去了平衡。国家统一考试规定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这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不用往返于重点高校所在的大城市。而且全国统考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第二,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以前,在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的政策下,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徇私舞弊、行贿、受贿、暗箱操作等种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而且越演越烈,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自1998年, 特别是2000年普京上台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稳步上升,逐渐收回了对教育的中央集权,尤其是与欧盟各国接轨。希望通过国家统考铲除高考弊端,并与国际接轨, 走向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

第三,消除口试的弊端,取消“运气签”、“一签定终身”现象。口试虽具有笔试无法相比的某些优越性,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在口试中人为因素比较强, 很容易滋生行贿、受贿、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另外,采用抽签制时常会出现“运气签”、“一签定终身”等不公平的现象。

3.国家统一考试的宗旨

2001年4月在马里埃尔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雅库特共和国三个加盟共和国试行了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的试点。

此次试行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旨在:1)所有参加高考的中学毕业生平等地获得客观的评分;2)对所有毕业生要求一致;3)加强各大学对评分结果的公信度;4)通过对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的操作程序进行测试,包括:准备测验材料;健全考试的程序;制定评阅试卷、将成绩登录记分册的机制;建立大学根据分数录取学生的机制;制定大学录取考生的程序。考试前,在注意正式试题保密的同时,使学生提前了解考试范围、题型以及进行国家统一考试的特点等。必考和自选科目在学年开始时就确定。

4.国家统考的特点

第一,将中学原来的毕业会考和大学入学考试合而为一,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第二,考题难度、区分度比例更加科学,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级各类高校不同的选材标准和考生的各自需求。每科试卷均由A、B、C 三大类型题组成,在题量和难度上呈三基“金字塔”型。A类(四选一)位于底基,题量最多;难度最小;往上一层是B类(用一个词或一个数字简短、自由地回答问题),难度居中;C类在塔尖(运用文字论证及数学推理,较详细、自由地回答问题,通常只设一道题),难度最大。A、B 两类属“测验式”的试题。如果考生只想把成绩作为中学毕业成绩, 通常只需做完A类即可;C类为“ 问答式”的试题,平均分值比A类高3倍,考生只有将A、B、C全都做完,才有可能考入重点大学、好的专业或热门专业。

第三,实行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制度。俄罗斯高等教育过去一直是免费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现在,国家在逐渐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取消了免费教育,实行有偿教育。同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实行了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制度, 即通过购买教育券,减免学生学费。教育券的购买价格由学生的考试分数确定,将学生成绩分成五等, 前两等学费全免,其余的则根据成绩的多少,相应地补交一定的数额,鼓励学生提升学业成绩。

第四,重点发展某些院校。为了集中办好若干个高水平的大学,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俄政府决定按照高等学校当年招生人数以及学生考试成绩来确定高校的财政拨款,拨款数额分四等,得高分的学生越多,学校得到的拨款额也就越多。

第五,注重学校与考生信息的互通。国家统一考试保留了对外“ 开放日”。考试前,各高校设立为期至少1天的对外开放日,设有专门人员接待前来参观的学生及家长, 提供咨询,回答问题,介绍学校和各院系情况等。

第六,国家统一考试实质上是用统一的试题去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代替各个高校的不同选材标准。这样,不仅无法照顾和满足各高校对生源的特别要求,也无法考察和发现不同考生的真实才能和发展潜质。为了使考试统一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能使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招收到优质学生,俄教育部还规定:除了国家统一考试,重点高校有权自主举办联邦级的各类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前三名可免试进入相应的专业。另外,目前允许少部分重点高校在参考国家统一考试成绩的同时,自主招生。

5.大学录取特点

(1)录取方式多样化

当前,俄罗斯国立高校在具体的录取方式上,有免试录取、部分免试录取、免于竞试录取和竞试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免试录取主要适用于高校的附属中学或大学基地或大学的伙伴中学的毕业生,他们不参加入学考试,仅以毕业考试的成绩为准,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免试进入高校进入深造。还有一种就是全俄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获得者、参加国际大赛获得冠军者、没有接受完高等教育的“合同生”也可以免试。部分免试录取则主要适用于中学各种奖项获得者、中专优秀毕业证书获得者和奥林匹克竞赛其它奖项获得者,他们可以免试部分科目入学。免于竞试录取主要是用于放射疾病患者、切尔诺贝利事故致残者、俄罗斯境外的战争老兵、孤儿或无父母监护的孩子等特殊人群,他们可以不参加竞试入学。其余的学生都得参加竞试选拔。

(2)自费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俄罗斯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的比例不断扩大。自费生在前苏联意为合同生,即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与该生签订合同的机构或单位提供,学生学成后必须回到该机构或单位工作,类似我国现今的委培生。在现今的俄罗斯,自费生分两种,一种即原意义上的合同生;一种就是本意上的自费生,即自己掏钱念书的学生,这类学生不占计划内招生名额,其数量多少由学校自行决定。

为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前俄罗斯各高校纷纷缩小公费生比例而扩大自费生的招生比例,一些学校甚至把公费生招生数压制到了30%。自费生每年的学费根据各校的收费标准而有所不同,如莫斯科市立大学的4万名全日制学生中,约10%的人每年学费为1500—4000美元不等。随着高校市场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俄罗斯还出现了以证券形式付费的自费生,如国立乌德穆尔特大学,在外语、营销、金融与信贷、石油开采、信息技术等热门专业,一些学生经常能够获得银行或保险公司所提供无息贷款支付学费,在大学毕业后学生再分期偿还贷款。大学因为自费生扩大而获得的资金则主要用于发放助学金和更新公共设备。自费生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财源,但同时也客观上限制了一部分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进入大学深造,带来了另外的一些问题。

结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4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批”,反映了的来历是()A.上古天神名号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

2、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作了哪些规定()

①皇帝称“朕”②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③皇帝的玉印称“玺”④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5.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执掌群臣奏章③管理军事④下达皇帝诏令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郡县制是对先秦政治制度的发展

B.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D.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4—6题 10.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皇位时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1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的军事行动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B.将战国时期的防御城墙连接成长城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D.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12.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13.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 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随意性

14.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的一个“世界”不包括()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 现了国家的统一 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7.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 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8.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 皇帝制 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2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包括“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三个子目,从不同阶段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阐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必修Ⅰ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和核心内容,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在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确定依据:秦朝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都是围绕皇权至上这一突出特征而确立的。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确定依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本课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但由于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不高,再加上本课内容枯燥繁多,不利于学生理解,尤其是在辨证地分析问题方面高一学生普遍存在不足。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作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将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自身和课堂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观察、总结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当然也不可忽视教师本人这一教学资源,课堂上我会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气氛,充分利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直观演示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讨论法

2、学法: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总结前面具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从中央到地方,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有个大体的了解。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课本小字部分的阅读,借由图片、材料等媒介,帮助学生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辨证看待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我将用兵马俑的图片进行引入,并设问图中是什么?这是谁的陪葬品?他有哪些事迹?。

2、课程教学

第一部分: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通过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结合图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变革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史实。探究秦朝统一的各方面原因及历史意义。注意点:

1.商鞅变法对促进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影响 ; 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

第二部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

结合历史纵横讲解皇帝称号的来源,描述书中秦始皇插图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再通过学思之窗加深理解。注意点: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中央官制

阅读课本,从中找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设置,在老师的帮助下列出中央官僚机构图,了解“三公九卿”制度的结构和特点。注意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体现了“家天下”、较为完备。

(三)地方行政制度

通过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的讨论材料,从中概括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明确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理解施行郡县制的作用。

第三部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通过总结前面具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从中央到地方,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有个大体的了解。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课本小字部分的阅读,借由图片、材料等媒介,帮助学生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辨证看待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注意点:结合课本学习延伸,评价秦始皇和中央集权制。并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究来展开教学。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

这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以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的。思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李斯和秦始皇等人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课堂小节: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集权 篇6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一、教材介绍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2、清朝的建立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吸引注意

论文关键词:影片片头剪辑、清帝王动画显示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清帝王画像动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论文关键词:图说历史史学辩论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论文关键词:历史剧表演竞赛二次辩论新词旧曲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新词旧曲:结合白云区“快乐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我用旧曲填新词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用本课知识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改写歌词。学生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按帝王专题讲解清代历史,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集权 篇7

一、采用“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原因

“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指:在财权统分结合的财务管理结构中, 偏重于总部财权的集中, 分部所拥有的权力只是占所有财权中的小部分。母公司是主要决策机构, 做出首要的及次要的财务决策, 把执行决策的责任和做出不影响企业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财务决策的权力下放给所属企业。我国集团企业之所以适用于这—模式是由其发展现状决定的。这是因为:

(一) 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其必须采用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的企业集团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 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短时间内常常难以得到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认同和贯彻执行, 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 没有达到规模经济, 完全分权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 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定程度的集权管理, 依据产权关系, “迫使”子公司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开展财务活动。但是出于调动子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考虑, 母公司应将子公司的一些日常财务活动管理权 (如一般性的投资权、—般性资产的处置权和普通财务人员的任免权) 下放给子公司, 而将涉及子公司发展前景乃至影响整个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 (如资本金变动权、重大投资权、重大筹资权、重大资产的处置权、财务机构的设置权和财务经理的任免权及预算的审定权等等) 集中于母公司, 以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通过适当的分权, 可以使母公司的财务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整个公司的战略管理。

(二) 集团下属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尚不规范

就单个企业而言, 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处于由传统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时期, 尚未真正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实现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而大部分企业仍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尤其在财务活动中, 由于受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 加之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于是便出现了诸如盲目投资、随意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等行为。所以, 由这些企业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必须采用“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 将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 由母公司通过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将数额小, 无关大局的决策权留给子公司。这样可以既保证总公司的利益不受侵害, 又可以留给子公司—定的决策空间以调动职工积极性。。

(三) 互联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集团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母公司要对子公司进行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 首先必须及时取得子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 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在我国, 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 而且集中式的财务管理软件或者网络财务软件正在得到大力推广, 这些手段无疑加快了企业间信息传递的速度, 使得母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 为其进行财务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通过网络, 也可以使母公司的财务政策迅速传递到各个子公司, 便于各子公司及时调整其经营策略, 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 我国集团企业采用“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种无奈的选择。

二、实行“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模式的措施

我国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管理, 在实际运作时采取的具体策略或方式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 是“集中运作, 分级核算, 预算控制, 监控有力”。

(一) 通过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 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 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集团出资人的总部, 在财务的整个定位上, 必须落实出资入资的功能。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并作为集团内部—个非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 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 而对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管理职能部门资金结算中心。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资金结算中心, 都具有以下功能:

1.结算功能

即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统—在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帐户, 由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个户头对银行办理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结算业务。这样可以提高集团内资金运作的效率。

2.内部监控职能

这种统—结算模式为各成员企业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了保障, 使集团公司能够有效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收支, 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资金状况, 便于其进行调控。当然, 使财务管理网络化也是中国财务管理监控及集中资金管理势在必行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使集团公司能及时了解各子公司的会计信息, 对异常情况及时做出决定, 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

3.资金融通功能

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集团内部各企业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再以发放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 从而既满足部分企业的需要, 又减少资金的沉淀, 可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相互调剂余缺, 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另外, 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除具有上述三种功能外, 还可以通过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来为各成员企业融通更多的资金, 还可为成员企业办理买方信贷和资产重组等业务。

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在保证公司成员独立核算的前提下, 通过统一结算, 不仅能促进分层管理的加强, 而且通过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筹措、资金计划与资金调控职能的发挥, 有利于公司内部重大财务活动与重要财务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落实统一调控。

(二)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而且有利于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 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 应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 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

1.在编制预算时, 一般宜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即首先由集团公司根据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 并将其进行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 然后各子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 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 并召集各子公司的经营者进行预算的协调与调整, 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若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 则须经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管理委员会还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对各子公司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并据以进行奖惩。上海宝钢集团和深圳华为集团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企业集团的投资管理应采取集中管理方式

企业集团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 因此, 企业集团的投资管理应采取集中管理方式。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的对外投资都必须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决策过程, 其间除专业人员外, 必须有财会人员参加。财会人员应会同有关专业人员, 通过仔细调查了解, 开展可行性分析, 预测今后若干年内市场变化趋势及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投资该项目的建设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 写出财务报告, 报送领导参考。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 投资管理可以适当分权, 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 但一般占集团投资很小的一部分。有的企业集团根据子公司等级划分投资权限, 超过规定限额的投资项目要向母公司提出申请。母公司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 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 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 规范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四) 利润分配应遵循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 其利润分配是企业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企业集团应统一收益分配制度, 子公司应客观、真实、及时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对母公司而言, 子公司所增利润要按一定比例留在母公司, 以便满足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 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和职工的利益逐步增加, 这是企业集团凝聚力的源泉之一。子公司收益的分配, 属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分配, 剩余部分由母公司本着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子公司的留存收益原则上可自行分配, 但应报母公司备案。

(五) 评价分部实际业绩

由于总部为了使集团整体效益达到最大而通过预算对资金的流入、流出进行了总体安排, 这样便对分部资金的筹集、使用、转移价格等方面的经营进行了干预, 使分部的账面业绩不能准确地反映各分部的实际业绩。因此, 总部不能简单的对分部按独立企业的情形来考核业绩。如果根据各分部的账面业绩来分配经济利益的话, 那么势必会不公平和影响分部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集团总目标的实现。所以各分部的账面业绩在考核时必须由各分部进行调整还原, 使调整后的账面业绩能正确的反映其实际业绩, 由总部审核评价后, 以此作为分配利益的基准, 实现公平的分级核算。

(六)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1.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 可依据产权关系, 以出资人的身份向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作为母公司派出的监督者, 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 特别是财务政策是否符合母公司的总体战略, 一旦发现子公司经营者的行为损害了子公司或母公司的利益时, 有权责令其立即纠正;监督子公司是否建立并执行了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批准或否决子公司重大的投、融资决策;将影响集团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向母公司董事会及时汇报;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审查并报母公司备案以及母公司赋予的其他权力。财务总监应是子公司董事会成员, 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 是母子公司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了保证其相对于子公司的独立性, 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应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和发放, 而且应该实行财务总监定期轮岗制。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不但可以便于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体现和贯彻, 而且能够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 由财务总监审查其上岗资格, 并报母公司备案。应注意的是, 财务总监只是母公司派驻子公司监督经营情况的监督者。子公司为了开展财务工作, 还应有其自己的财务主管, 该财务主管对于公司的经营者负责, 并不受财务总监的直接领导。

总之, 集团公司要实现“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或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等办法加强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以实现集团财务集权强化, 分权适度的管理。当然, 各集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来选择适宜的财务模式。

综上所述, “强化集权, 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目前比较有利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模式, 它解决了资金分散, 管理失控等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缺点, 集权的过度强化, 不利于总部充分调动分部的积极性及各分部之间横向的沟通。所以在财务控制上还要形成一套包括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监控机制和资金运作机制在内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管理者还要运用信息系统, 专职整合员, 任务组等手段, 加强分部间的联系, 实现管理扁平化, 在制度上保证集团公司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确保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当然, 不是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都适用于此种模式, 例如在初始阶段的企业集团应该倾向于采用集权式管理, 因为刚开始集团规模不是很大, 管理的跨度不是很长, 管理总部有能力采用集权式管理;同时管理总部也会基于市场经营战略考虑, 通过管理的集权化来达到其财务战略目标。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 任何企业集团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采用其中某一种模式。因此寻求适合本公司发展状况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罗伟明.集团组织的财务管理.出版科学, 2002.

李宁: 分权与集权之惑 篇8

在2011年上半年的一波高管离职潮后,李宁有限公司的人事危机并未结束。近日,副总裁兼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亦獲确认离职。而业界更普遍认为,李宁业绩不佳引发的余震还会继续。 人人都在诟病李宁公司品牌重塑的不成功,但是,无论是产品定位不清,还是未能妥善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抑或是销量下滑,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则在于李宁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 曾经在李宁开始全新的品牌重塑之初,除CEO张志勇之外,还有四位高管,即已经辞职的CMO首席品牌官方世伟、COO首席运营官郭建新、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CFO首席财务官钟奕祺等。五位高管各管一摊,甚至在换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张志勇还将自己分管的公共事务部和信息技术系统划归CFO钟奕祺。这样的内部架构看起来很合理,每个人各管一个领域,统一向CEO汇报。 但是,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张志勇在CMO的职位下设立了一个崭新的职能部门——BI(Brand Initiative,品牌战略规划部)。BI的设立旨在解决李宁品牌和产品的规划问题,不仅要全程管控品牌的生命周期,还要统合公司的品牌战略、运动营销战略和产品战略,而因为涉及品牌、运动营销及产品规划,下辖篮球、跑步、女子、运动生活、都市轻运动、羽毛球等六大业务品类,BI部门空降的5位高级总监分别领衔五大品类(羽毛球为后加入),其与COO、CPO的辖权多有交叉。BI等设立之后,原本归属COO统筹的产品规划被两位空降的CMO、CPO及5位高级总监分流。 看似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分散和制衡,但是这样导致了一个部门的职能与首席运营官职能的重合。由此引发的权利纠纷、责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李宁公司的运作。 现在,一个个高管,无论是情愿或者是不情愿,都相继离职,公司内部CXO(如CEO、COO、CMO等)级别的高管,除了张志勇外,已经悉数调换。这给了张志勇重新梳理李宁管理架构的机会。如今,我们看到,曾经任职于宝胜国际的卢宁成为新的COO,按照新的职能分配,COO卢宁将“统筹李宁品牌销售总部与各销售大区、产品及供应链三大业务板块”。同时,鞋产品总经理和服装/配件产品总经理,亦“向首席运营官汇报,统筹产品规划、设计开发及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曾经的分权再次走向集权,但是,品牌战略规划部——BI部门的改革方案却依然没有出台。这个部门毫无疑问将会成为李宁公司内部框架中的一个顽疾。 从曾经的“五驾马车”分权,到如今的“中央集权”,张志勇对李宁公司整体框架的梳理还在继续。无论分权还是集权,都各有利弊。高层集权式管理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会明显削弱企业的反应速度与市场竞争能力。可分权又极容易失控,甚至会出现组织分裂、各自为政等管理问题。从目前张志勇对BI部门的调整来看,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让李宁走向何方。这样的徘徊不前、战略游移,毫无疑问会减慢李宁公司的复苏步伐,李宁能否在外兵压境之际,扛起中国民族品牌的大旗,实在是令人担忧。

【集权】推荐阅读:

企业集权07-23

中央集权制度07-09

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07-02

上一篇:马继东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简单私人购房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