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

2024-10-03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共6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 篇1

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正因为他“下士”,所以“士”才“争往归之”;因为他手中的人才多,智谋广,所以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关于侯嬴,作者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侯嬴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第二件事是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去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最后引他“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这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正是由于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侯生,乐意为他的“上客”,并且说出他的心曲:“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的智慧与忠诚。侯嬴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而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又富于情趣,终于同信陵君肝胆相照,其情感人。

关于朱亥,作者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嬴过访时,同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作者对于朱亥也是热情歌颂的。“公子怪之”一句,写出信陵君对朱亥的做法颇不理解,这里既表现出两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形成隔阂,同时又以信陵君这样一位“仁而下士”的人来衬托朱亥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这部分的铺垫。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这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成果;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这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这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侯嬴和朱亥在信陵君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的“下士”是为国家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到的“士”也能不负国家长远打算的。由此可以得出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课文的前两部分和这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信陵君深明“唇亡齿寒”,救邻即是自救的道理。如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他才万不得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最后采用了侯嬴的计策,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承受欺君杀将的.罪名,才夺得晋鄙的兵权,击退强秦的进攻,保卫了赵、魏的安全。没有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不能做到的。信陵君平生的大节在此(十年后还有抗秦保魏的行动),最值得肯定的也在此。

在作者的笔下,侯生也写得栩栩如生。他的故作倨傲,他对公子的试探与窥伺(“欲以观公子”“微察公子”“视公子”),表现了他的机智。试探明白以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端了出来,这里又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后来信陵君拟赴秦军,他起先是不表态(也是进行观察),等信陵君再次回来,他才缜密周详地替他划策,荐朱亥并助他成功,最后自己也以死相报,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 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的含义, 读懂文章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以上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 文言文教学主要达成的目标:一是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后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二是鉴赏能力, 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 对作品的人物和事件等作出合理评价,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三是学习和借鉴文言文艺术方面的特色,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联系自己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的实践, 对文言文教学做一点探索和尝试, 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教。

一.教会学生读懂作品, 掌握作品中一些字词句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会学生读懂作品, 无论对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很重要, 而对文言文之所以更为重要, 就在于培养理解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阅读文言文最大困难是对字词句含义的把握, 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 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 解决字词句问题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为了避免长期只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教学词句的方法, 注意防止学生审美疲劳, 我结合新的课改精神, 根据学生心理需要, 重点突出了“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 字词句不算过于艰深, 但其中仍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和不少的文言实虚词, 而这些字词句对理解作品的内容却至关重要。我采用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指定一人主讲或发言, 其他人质疑补充, 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本组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然后由各小组发言人把问题提交到班上由我解决, 最后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也就理解了。如“俾倪”、“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实持两端以观望”、“此五霸之伐也”、“屏人间语”、“今有难, 无他端”等, 并进一步搞清楚了文中“而”、“乃”、“耶”、“也”、“耳”等虚词含义以及“即”、“下”、“故”、“让”、“就”、“数”、“安”、“端”等实词的不同用法。如“而魏安僖王异母弟也”、“仁而下士”、“而诸侯敢救者”三句中, 三个虚词“而”字含义各不相同。“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今有难, 无他端”、“实持两端以观望”三句中的三个实词“端”字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公子从车骑”和“为寿侯生前”的句法又不一样。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相互讨论中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不断构建着学生新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二.教会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是极其重要的“教科书”。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 这既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 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鉴赏作品是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联想和想象, 去感受、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意蕴, 达到丰富情感、增长知识、提高人文修养的目标。由于学生阅历比较浅, 性格气质、审美情趣又有差异, 其见解可能和课文原始精神指向出入较大,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 适时调控, 使学生在作品时空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发挥。

我在带领学生鉴赏《信陵君窃符救赵》时,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大胆质疑, 凭借想象, 提出自己的看法。起初学生对信陵君、侯生和“窃符救赵”这件事主要有下列看法; (1) 信陵君有德无才, 在危急关头缺乏智慧, “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 (2) 信陵君好功爱名, 与赵王田猎时, 又经不起平原君的激将而最后救赵。 (3) 信陵君自私,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上演了一幕触怒秦国的惊险剧…… (4) 侯生策划“窃符救赵”, 充分体现了他的“义”。但杀晋鄙对魏王又不“忠”。 (5) 最后魏王认可候生的做法, 说明候生对公子是“义”的, 同时对魏国也是“忠”的。关于侯生的“北向自刭”也提出了各种看法: (1) 为报公子知遇之恩; (2) 做了对国家和国君不忠的事, 罪责难逃, 不如一死; (3) 怕连累公子, 为公子担当罪名……学生的看法, 有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较为合理;有的纯粹是逻辑推理, 其中不乏幼稚的成分;有的则是凭空想象, 文本相去甚远。

面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究精神予以肯定, 同时向学生指出解读文本一定要有语境意识, 要注意文本前后的关系, 要从相关的语句中挖掘隐含的信息。于是, 我再次让学生去阅读, 他们又读出了新的看法: (1) 信陵君能维护正义, 冒死前往解救赵国, 正是侠义的表现;一旦计划实施, 料到晋鄙必死无疑时, 竟哭泣起来, 这都源于他的柔情仁善之心。 (2) 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 援赵不仅出于亲情, 实际上也是维护魏国的利益。 (3) 信陵君为了国家广招贤才, 通过“虚左迎士”一事就可看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4) 侯生不慕荣利,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5) 侯生有心机, 有见解, 老谋深算, 关键时刻可以信赖。 (6) 侯生的“北向自刭”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的决心, 以死来激励信陵君的信心, ……学生兴趣盎然, 讨论紧张热烈,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 他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人物心灵和接近了事件的真相。

最后我再做了强调, 司马迁在歌颂信陵君“礼贤下士”和侯嬴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同时, 还嘲讽了汉代上流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所以能够成功, 还和前方八万精兵的效命奋战及后方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在这里司马迁过分夸大了信陵君个人的作用, 我们也应该给予客观评价。

鉴赏文本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根据作品的体裁和教学的要求来确定鉴赏的角度和侧重点。

三.教会学生能从文言文作品艺术形式中吸取写作的养料,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 能为现代写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 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诗歌, 是诗文中的极品, 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 这些千锤百炼的语言, 斐然可观的文采, 匠心经营的章法, 也都足以垂范后世。”如《过秦论》的语言, 铺张渲染, 排比夸张, 气势恢弘, 雄论滔滔, 层层推进, 给人以汪洋恣肆, 气势磅礴之感;《劝学》一气连用二十多个比喻, 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论证力量极强;《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作品, 故事情节紧张, 结构特点鲜明, 人物塑造生动形象, 这些都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宝贵的艺术借鉴。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选材精当, 写人重神轻形。为了让学生从这篇作品里得到启示, 我把解决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与探讨本文的艺术特色结合起来, 一举两得, 相得益彰, 改变了以往单一讲作品艺术的教学模式。我先给学生读了一篇在选材和写人上存在严重问题的考场作文, 接着顺势转到探讨这篇课文写作技巧上来, 向学生提出了本文在写作艺术上有哪些特色?学生经过思考, 似有所悟, 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窃符救赵”牵扯的人事错综复杂, 要写的内容太多了, 但作者只写了“虚左迎士”和“侯生献计”两节内容, 却将信陵君“得士即得天下”的因果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 (2) 在“虚左迎士”这一节里, 其人物心理、神情描写可谓生花妙笔。侧重写了侯生几处关键性的表现, 只在紧要处以“愈恭”、“愈和”、“色终不变”点缀一下, 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行和风范展现出来了, 至于公子从哪里听来侯生有才却只字不提。 (3) 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选的, 详写信陵君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 这是存魏救赵的关键, 也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还有侯生献计详写, 信陵君带兵击秦略写, 如姬窃符侧写, 详略主次错落有致, 如此剪裁, 亦见作者的匠心……这时我提醒学生在选材上要学习模仿司马迁的大框架、重细节的笔法, 注重选择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材料和细节,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序列训练, 学生驾驭选材的能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物描写传神生动, 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

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三处质疑 篇3

【关键词】信陵君窃符救赵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D2—0101-0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人教版(旧教材2007年1月第2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课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因其写法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内容上具有积极的思想性,成为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课文。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三处疑点,现提出,与同仁探讨。

一、对文章标题的质疑

该文选作中学语文课文时,都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题,但纵观课文有关内容,“窃符”为如姬所作,并非信陵君所为。原文的有关内容是:

侯生乃屏人间语日;“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Ⅲ。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是信陵君听从侯赢之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丽并非信陵君亲自窃得兵符,因此,信陵君“救赵”(从后面内容可知)可谓千真万确,而他“窃符”实属张冠李戴。由此可见,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题,与文章内容不完全吻合。依拙见,可将“窃”改为“假”、“藉”或“凭”或干脆删掉信陵君,名“窃符救赵”则更为妥贴。

二、对“遍赞宾客”的质疑

课本的注释是“(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依笔者所见,应理解为“公子向宾客周遍地介绍了侯生和朱亥的情况”,理由有三。

1.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个省略句,既承前省略了主语“公子”和“遍赞”的宾语“侯生朱亥”,又省略了动词谓语后的介词“于”(“于”在这里当介词“向”用,表示对象),补全后为“公子遍赞侯生朱亥于宾客”,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可翻译为“公子向宾客周遍地介绍了侯生和朱亥(的情况)”。

2.为了集中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高尚品质,文章详写了他亲自迎夷门侯赢和枉车骑在市屠中访问朱亥的过程,侯赢不但自己毫不谦让,“直上载公子上坐”,而且还让信陵君“枉车骑”至“市屠中过朱亥”。朱亥更是倨傲无礼,“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这样一来,信陵君迎接两位客人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多时”,正当“魏将相宾客”因久等而心如火燎之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陵君为了及时消除“将相宾客”因久等而产生的抱怨和不耐烦情绪,就“遍赞宾客”,即“向宾客周遍地介绍了侯生和朱亥”。这样理解既符合当时的情景。又能突出信陵君的谦恭有礼。

3.从宾客的反应看,应当是“公子向宾客周遍地介绍了侯生朱亥的情况”。如果信陵君“向侯生周遍地介绍了宾客”,“宾客”不可能也不会“皆惊”。正是因为信陵君将所迎的两位客人向“魏将相宾客”作了详尽的介绍,宾客才不禁惊疑:原来公子用很长时间迎来的竟然是出身如此低微的两位客人!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况且这样的人是否贤能,将来能否给公子出力?

三、对“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的质疑

课本翻译为“今日我侯赢为公子尽力也够了,值得商榷。理解为“今日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比较合理。理由为:

1.从译文本身看也不严谨,“尽力”在原句中无着落:纯属随意添加。

2.比较权威的注释也把“为”解释为“难为”。如《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所选《魏公子列传》,对此句的解释是:

“‘今日’句:《史记集解》引徐广说:“‘为’一作‘羞’。”王伯祥说:“‘为公子亦足矣’,难为你也够了。徐广说:“’为一作羞’,意正与‘难为’同。”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也将“为”解释为“难为。

3.从全文看,侯赢为信陵君尽心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信陵君亲迎他和朱亥时,通过他二人的倨傲无礼和故意难为,在大庭广众中彰显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高尚品质;二是他出谋划策帮助信陵君实现了却秦救赵的愿望;三是他“北乡自刭”,以死相报。前两者是“尽力”,后者是“尽心”。而他在公子和魏将相宾客面前说的这番话,旨在说明他今天这样做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彰顯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这可以看作是侯赢为信陵君“尽力”的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是后来他出谋划策帮助信陵君却秦救赵),并不能涵盖他“尽力”的全部,因而这句话就不能译为“今日我侯赢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而只能译为“今日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

以上只为一己之见,敬请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信陵君窃符救赵5 篇4

【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自读程序】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此外,这些步骤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步骤4和步骤7,更是通过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读点拨】

1.关于诵读。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

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2.关于词义。

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

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后省略了动词。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

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àng),引申为“(被)攻下”,“降秦”就是“被秦攻下”的意思。

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摄敝衣冠”的“摄”(一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等都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3.关于结构。

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学生在自读中可能会忽略其妙处。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

4.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5.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6.关于烘托。

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解说:此处点拨基本上集中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点拨目的在于“引”,而不是“牵”,更不是“灌”,而且这种点拨应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离开全文的教学作孤立的分析。)

【自读思考】

1.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

明确:

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而二人之所以肯替信陵君出力,又源于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品格;三是得到如姬的帮助。偷得虎符,而这又是信陵君急人之困、有义有勇带来的结果。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附:陈懿《读史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李贽《藏书·直节名臣》认为“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荆轲与太子本无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朱东润认为,侯嬴预料信陵君处于必死的境地,而“侯为宾客,有从死的义务”;还有人认为,他以“北乡自刭”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此题也可问: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

明确:关于信陵君的为人(主要从“窃符救赵”一事中来分析)可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但如果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5.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象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卖、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篇5

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与训练重点]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             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           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                                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

不让                                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                            数请之

故不复谢                            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   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                         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Z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信陵君窃符救赵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教案07-05

上一篇:《抢椅子》游戏体育教案设计下一篇:内江市双鹰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