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心得(通用9篇)
呼啸山庄读后感心得 篇1
是在暑假期间读完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感受,或许出自于对艾米莉的深佩、或许也就是如同小说本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一般多元而耐人寻味,由此写下初次步入理解的读后感。
应该是在大约1847年左右,至今家喻户晓,世界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年长的夏洛蒂·勃朗特和二姐艾米莉·勃朗特同时推出了各自不同寻常的小说。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亲姐妹的杰作问世之后,命运却大相径庭。《简·爱》立刻受到热情地欢呼,是作者在一夜间留名于发展迅速的英国文坛,而《呼啸山庄》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改名为《枯萎山庄》’
将近半个世纪,《呼啸山庄》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除了个别有见地的评论家外,一致认为小说的作者比起她姐姐夏洛蒂来说,差的太过于远。就连夏洛蒂本人对于艾米莉的非凡天才也不能说已有充分理解,1850年,在艾米莉依旧带着不被理解的寡言去世之时,她为妹妹辩护,语气中,仍略带歉意。
或许在当时的文艺领域,艾米莉早已远远走在其他人前头了。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第一批刻薄的评论家大改观点“十九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最好的散文诗”二十世纪初,有人又开始提出“艾米莉的天才比夏洛蒂和安妮丝更高,而《呼啸山庄》是比《简·爱》及《艾格尼丝·格雷》更伟大的小说。”即艾米莉·勃朗特,终究获得‘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这一殊荣。而声誉蒸蒸日上,。
我个人认为,问题并不在于去争论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该站什么地位,而是究竟该去怎样认识他的作品:这是说,问题不在于给与多高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怎样去深入理解。
《呼啸山庄》现实的永久艺术魅力,是仅仅包藏在书中的信息与谜,无论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技巧,一直都成为了西方学者钻研的对象,众说纷纭,层出不穷。
艾米莉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传统而平静的叙述手法,而是采用了顺叙和倒叙,故事在谈话和回忆中展开,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引出了故事的渊源和历史。更多的是开头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到了相当于故事的中下段情景。
开头这一段,是“我”来到呼啸山庄的目睹,也是一段带有人情味的叙述,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终年不断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延伸,强迫他们倒在一边。“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
这部作品里,树性就是人性的象征。呼啸山庄蔓延开的故事,人性同样终年不断的承受强暴的压力,被残酷的扭曲和摧残。
当看似主角的`“我”闯进呼啸山庄,即从冰冷的自然环境闯进了同样严寒的人文环境。‘透过他惶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会变得多么凄厉、痛苦和不能容忍——当人一丧失他们美好的人性’悲哀的是,山庄这一孤独的人家,“人性”已经堕落到它的低点,不能够继续往下沉沦。
艾米莉用一个艺术家特有的锐利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情节,和一般世俗的观念,去探索她最为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开头的三张,时间被划分为人性的冻结。真正的故事从第四章——“我”听管家纳莉讲述整个故事的时候开始,就是所谓的倒叙,然而在讲述的时候,故事还在渐渐发展,这种手法,称之为顺叙。
本书的研究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第一代,卡瑟琳和希克厉身上,视之为小说的核心和精髓,的确,无论哪一个读者读了这部小说,都很难忘得了他们如同暴风雨般的感情。但如果把这段戏剧性的生死之恋搁在一边,就更能够发掘出小说本身的轮回性和艾米莉的精湛,严密构思。
第二代哈里顿更像是希克里的翻版,却远没有那样可怕。希克厉被人称为魔鬼,他在通往地狱的路途中的确没有一次偏离过轨迹,这不同于《基督山伯爵》里的复仇,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本书的主题在爱与恨两个对立而并存的情感间盘旋着。希克厉的生命来源于没有爱的起点,复仇与堕落来源于对卡瑟琳由爱生恨的承接,结束于冻结的人性中一道宣告着复苏的光芒——亦是爱。
而对于在希克厉眼皮下成长的两个孩子,哈利顿和小卡瑟琳·林敦,他们的性格确是希克厉本人和卡瑟琳·欧肖的另一面,尚未被发掘的另一面。哈里顿虽然无礼而粗鲁,但依旧保存着善良和腼腆,对于卡瑟琳·欧肖的女儿,小卡瑟琳·林敦更为可爱,善良,纯洁,她的爱的温婉而深沉的,同样透露着不服输的倔强。这又令我想起了《荆棘鸟》的主角梅吉,想必是同样清新而秀丽的姑娘。父母死后,希克厉全然不顾对其母亲深刻的爱恋,将这样不谙世事的少女囚禁在一片精神荒漠中,就算是如此,在全文的末尾还是有“爱”在黑暗中闪着光,微弱而霎那燃尽。即使人性经历过考验和鞭笞,终究不至于窒灭。
“小卡瑟琳跪在地上,把践踏成碎片的肖像一一捡了起来。”这个细节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希克厉的“恨”消灭不了“爱”,纵使恨是强大的,爱是微弱的,依旧夺不走,并得以永存。
小卡瑟琳愤怒的对她的压迫者无所畏惧的提出“你真苦恼呀,不是吗?孤零零的,像个鬼似的……谁也不爱你,你死了,谁也不会为你哭泣。”
希克厉的恨其实本质上是爱的异化,爱恨的复归,决定了人性的堕落与苏醒。在希克厉身体逐渐衰弱的时际,他由残酷转为绝望。
“哈里顿·欧肖,卡瑟琳·林敦。”他曾在山庄中厉唤正值年轻的两个并肩而坐的孩子,“霎时间,两张脸同时抬起头来,他怔在原地,因为他确定无疑的看到,他们两个长着和深爱的卡瑟琳一模一样的眼睛。”
从这一刻起,故事即将写到结尾,希克厉的爱复苏了,在第二代孩子的生命中寻找到了自己曾经踏过的足迹。由彼此态度傲慢到相爱的小卡瑟琳和哈里顿,我们也可以发现,卡瑟琳嫁给哈里顿之后,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卡瑟琳·欧肖。这正是生命周而复始,爱恨循环不已的暗示,仿佛小说只是从生命永恒中截取的环节。
故事的结尾是,希克厉离开了人世,去寻找早已死去,在原野上孤单游荡的魂灵卡瑟琳,“人们看到,这两个幽魂透过月光,彼此凝望着”,艾米莉这样交待,而年轻的小卡瑟琳和哈里顿的故事,却没有终点和续接。也许女作家期盼这纯洁而深婉的爱永远没有终点,所以才保留了这样的结尾,没有终点的爱,往往亦没有山穷水尽得一天。
“在这么安静的土地下,怎么会有长眠者不得安睡呢?”这样,挺立在风中的山庄,它取得了象征性的意义,像诗篇一样在你心中唤起了分至杳来的想象。这跟故事的真实性没有冲突,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极端,苏醒,堕落,冻结和爱存在的意义。
呼啸山庄读后感心得 篇2
艾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以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设计诠释了爱与恨的真谛,表现了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三代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用屈指可数的场景塑造了几位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所以尽管艾米丽·勃朗特仅有一部《呼啸山庄》流传于世,但仍被誉为天才作家。《呼啸山庄》主要场景包括呼啸山庄、画眉田庄、荒原、凯瑟琳的坟墓和潘尼斯顿岩崖,各个场景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意义与价值各不相同。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二、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作品的主场景,作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作品的开幕和结局都在此发生,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在此展开。“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厉夫府宅的名称。‘呼啸’是当地一个意味深长的形容词,描述这地方的狂风暴雨的日子里,空气的骚动不安之声”。“瞧一瞧房舍尽头的那几棵朝一边倒过去的矮矮的枞树,以及一排憔悴的荆棘朝着一个方向伸手伸脚,仿佛正在向太阳乞讨恩赐似的,北风吹过树篱的威势,便也可想而知了”。(艾米丽·勃朗特,2010:2)作品一开始就给呼啸山庄在读者心目中作了如此的定位。呼啸山庄在自然环境之中处于风口,立于风暴的中心,在情感的世界里也绝不输于自然。生活在呼啸山庄的厄恩肖家族都性情狂暴,就连老主人从利物浦街头捡来的弃儿希斯克厉夫也深有厄恩肖家族的性格特色。他们爱可以轰轰烈烈,恨可以刻骨铭心。呼啸山庄既是爱的源泉,又是恨的巢穴。老主人厄恩肖能从利物浦街头捡来脏兮兮黑得小鬼似的吉卜赛弃儿,但对亲生儿子却严厉苛刻。亨德雷对希斯克厉夫的折磨凶狠残暴,对妻子的早逝却难以释怀,以致自暴自弃。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感天动地,对亨德雷的报复却毫不留情。凯瑟琳把希斯克厉夫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但对艾德加的爱熟视无睹。呼啸山庄的爱是深刻的,但又混乱无序;呼啸山庄的恨是彻底的,就像风暴来临前的漆黑的夜一样铺天盖地。
三、画眉田庄
画眉田庄是作品次要人物的生活场所,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是故事的推进者,是作品必不可少的建构型材。没有林顿兄妹就没有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的分离,也就没有如此强烈的由爱及恨的情节转折,故事的走向就会走向另一个不可知的方向。如果艾米丽·勃朗特是造物者,那她给林顿兄妹安排的命运着实有些残忍。画眉田庄相比于呼啸山庄简直就是温室,林顿兄妹自小生活在宁静和谐之中,在父母的关心呵护之下长大,以为造物者就是为他们准备的,性情犹如苗条瘦弱的身体脆弱,没有血性,但艾德加的爱是细腻温柔的,凯瑟琳嫁入画眉田庄,“逃出一个乱糟糟浑身不自在的家,去到一个富足体面的家庭里面”。如果凯瑟琳能够把现实的婚姻生活与虚幻的爱情分割开来,能够同艾德加相亲相爱,那凯瑟琳就相当于过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然而凯瑟琳不适宜在天堂,被天使扔了出来,“摔在呼啸山庄高顶的荒野之中”。(艾米丽·勃朗特,2010:81—82)凯瑟琳嫁入画眉山庄后尚不能忘记希斯克厉夫,时常会恍惚迷惘,艾德加由于担心凯瑟琳旧病复发而迁就忍让。希斯克厉夫在出走三年回来后,肆无忌惮地闯入画眉田庄,闯入稍微平静的凯瑟琳的生活。画眉田庄由于凯瑟琳的嫁入不再宁静,由于希斯克厉夫的闯入不再和谐稳定。凯瑟琳在热病发作时,心神也要飞离幸福宁静的天堂,仿佛看到呼啸山庄点亮的烛光,凯瑟琳不属于温馨的画眉山庄,她属于狂暴的呼啸山庄。最后她在虚幻的梦境中飞回到呼啸山庄,飞回到希斯克厉夫的身边。画眉田庄与呼啸山庄一样,也被希斯克厉夫使用邪恶的手段攫取到了自己的手里,画眉田庄在作品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荒原
作品中的荒原正如宽阔的大舞台,主要人物频频在其中亮相。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英国北部的荒原特色,宽阔而且高大茂密的树木稀少,生长的都是低矮的灌木丛或草本植物,狂风刮在上面毫无阻挡,可以直达呼啸山庄。荒原是少年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的避难所,在那里他们可以躲避亨德雷对他们的折磨和约瑟令人难以忍受的教义灌输,在荒原上他们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幸福,也正是在荒原上两个人情感日笃。哪里又能比荒原为艾德加排解思念妻子愁怀更好的去处呢?荒原又是希斯克厉夫释放无穷无尽的对凯瑟琳爱所引起的烦恼的场所,他逡巡在失去凯瑟琳的荒原上,甚至去打扰亡灵,打开凯瑟琳的坟墓。即便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他们都会到荒原去排解愁绪和思念,荒原承载和见证着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家人的无尽的爱恨情仇。
五、凯瑟琳的坟墓
无论轰轰烈烈、高贵不平凡的一生,还是默默无闻、卑微低贱的一生,最终的归宿都是一座坟墓而已,最终都会在此谢幕,躲到幕后欣赏新人的表演。凯瑟琳的爱的冲击波摧毁了希斯克厉夫的一生,也改变了艾德加的命运,更过早地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凯瑟琳的爱使她在希斯克厉夫出走时自我摧残,被狂风暴雨浇透后得了热病,神志昏迷。由于希斯克厉夫闯入凯瑟琳的家中,而且要实施对伊莎贝拉的阴谋欺骗,引起艾德加的攻击,夹缝中的凯瑟琳旧病发作,如果没有艾德加的精心护理几乎失去生命。尚未恢复的凯瑟琳在与希斯克厉夫见面时,由于激动而彻底地失去了生命,她是在宁静中离开了人世:“她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睑闭上了,嘴唇带着微笑的表情”,不禁使人“看到一种无论尘世还是地狱都不能打破的安息,并且感觉到一种保证,保证一个没有穷尽,没有阴影的将来,他们进入的永恒的世界里,生命的延续没有边界,爱情无限和谐,欢乐无限充溢”,呼啸着的一生终于趋于宁静。然而凯瑟琳的坟墓“既不是在教堂里在林顿家族的铭文石碑下,又没有在教堂外她自己家人的坟墓侧畔。它挖在一面青青的山坡上,在墓园的一角”。(艾米丽·勃朗特,2010:164—168)谢幕后的凯瑟琳被艾德加和希斯克厉夫同时思念着,艾德加每到凯瑟琳的忌日和小凯瑟琳的生日那天都要去她的坟前悼念。希斯克厉夫则爱得更加疯狂,如果没有在挖掘凯瑟琳坟墓时耳畔轻轻的呼唤和感觉到的微微的气息,他甚至妄想打开棺木将逝去的凯瑟琳拉到台前。凯瑟琳临死之前说正是希斯克厉夫杀死了自己,希斯克厉夫也甘愿死后的凯瑟琳纠缠着自己。如他所愿,死后的凯瑟琳一直陪伴着希斯克厉夫,一直到临死之前,精神分裂的幻听幻视已经使他嫉妒亢奋、不能自已。就是这样他还是安排掘墓人将自己葬在凯瑟琳的坟墓边上,并把紧挨着自己的凯瑟琳的棺木抽掉,达到两人死后同穴的邪恶目的。至于说在阴雨夜两人时常游荡出没在荒原上,对无神论者来说,这绝不是两人还想到台前表演,只是艾米丽·勃朗特深受哥特式文学写作手法的安排而已。
六、潘尼斯顿岩崖上的夕阳
潘尼斯顿岩崖上的夕阳在作品中着墨不多,但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这样描写:“潘尼斯顿岩崖的陡峭的石壁尤其使她兴趣十足,特别是夕阳夕照,射在它和群山的峰峦之上,其他的景观全都隐没在阴影里边的时候。”(艾米丽·勃朗特,2010:188)首先,它代表着小凯瑟琳的虚幻的梦想。13岁从前从未跨出园林一步的小凯瑟琳,完全与外界隔绝,抬头就能看到的夕阳光明和动物本能的趋光特点尤其引起人外面世界无穷的幻想,这都驱动着小凯瑟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然而幻想是虚幻的,现实是残酷的,踏出田庄的结果却成就了希斯克厉夫的邪恶目标。其次,这其中表达出的是宗教的神圣。无论中外的宗教,神灵和天使的光环都萦绕在他们的顶端,在作品中约瑟代表的宗教的传播者却令人生厌,这只说明了宗教的邪恶不在于宗教本身而在于手握着宗教的人,艾米丽在其中表达的是一种暗示。最后,这夕阳的光明象征的是小凯瑟琳的未来。当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由于爱恨情仇人口逐渐消亡,两家都各剩最后一人:哈里顿·厄恩肖和凯瑟琳·林顿的时候,黑暗却被冲散,光明终将到来,希斯克厉夫的邪恶阴谋却将两家的最后的希望汇聚到一起,两人相亲相爱了,这正像潘尼斯顿岩崖上的夕阳的光明,在周边都进到阴影中的时候,这份光明给人希望和梦想。
七、结语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在不多的几幅场景之中穿梭,上演了这出情感大剧。里面有善良的天使,也有邪恶的魔鬼。由爱生恨,由爱生仇,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有凶暴残忍的复仇。然而上帝是公平的,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复仇者最终归于尘土,复仇者也为自己的残暴付出代价,在忏悔之中自我毁灭,这也许是轮回和报应的作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最后又回到了合法主人的手里。
摘要: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设计诠释了爱与恨的真谛, 表现了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三代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品用屈指可数的场景塑造了几位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各个场景在《呼啸山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 意义与价值各不相同。
关键词:《呼啸山庄》,场景,分析
参考文献
《呼啸山庄》四题 篇3
由于诸多杂事的牵扯,这部书竟断续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才得以读毕。合上最后一页,凝神回味,心中首先浮起的是一种奇异之感:那就是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近似(当然绝非等同于)早些时候读过的“新派”武侠小说。
并非有意随俗哗众以吸引视听——前些年,某文学博士与出版商联手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座次,将香港新武侠小说写家金庸列入,结果遭致众多正直严肃饱学之士的迎头痛击——前车之鉴,个中利害我自然不会不知。上述奇异之感不过是指相对于新武侠情节编排的雷同或程式化,人物性格的扁平与类型化(呈弱智、幼儿状态),以牵强的巧合误会造就惊天动地的生死恩仇等等而言,《呼啸山庄》的情节营造亦显粗疏幼稚,让人难以置信,其人物的性格行为亦乖戾反常、狂躁偏执(大抵是任情绪驱使而不顾后果),起落跌宕的情节转捩后面,人为的痕迹亦明显可见——
譬如老萧恩为何要从利物浦带回流浪儿希刺克厉夫并爱他甚于亲生骨肉?
希刺克厉夫为何要在窃听到凯瑟琳说嫁给他就会自降身份时忿然离去,而没有些许耐心听接下来对他的激烈赞美,以及炽热得连鬼神也难免为之动容的爱情表白?
伊莎贝拉为何会猝然爱上失踪三年后返回呼啸山庄的希刺克厉夫,并且痴狂执拗如磐石(这桩不合情理的悲壮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
更可怪的是十七年后凯蒂(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又依法炮制爱上了病弱无能的林淳(希刺克厉夫与伊莎贝拉之子)——虽然这桩不幸婚姻是希刺克利夫以暴力胁迫而成,但它毕竟源出那愚蠢无知的孩子气的“爱”……
类似上述经不住稍微认真推敲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言行表露及相关细节选择,无须说还可以寻觅列举出若干——假如以正宗写实主义的基本标准与规则去考量作者及作品,那么一部《呼啸山庄》恐怕注定难逃诸如情节虚幻离奇、有违生活常理人物常态之类的指斥。事实上,如果愿去作一点考证挖掘及联想,我们还能为这种指斥找到若干合理的解释和依据。
如所周知,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降生于一个贫穷的乡村牧师家庭,因收入微薄,这一家子的经济状况相当拮据,连维持起码的生计都很困难。加之她们家居豪渥斯地区一处偏僻的旷野,并且从未离开过,称得上是终生离群索居,没有条件做一点起码的交游与旅行。也就是说,当时的艾米莉(还有她的姐姐夏洛蒂与妹妹安)不仅不可能获取比一般人更广阔的生活视野、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而且跟当时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连个人的感情生活也受到法律和社会习俗的严格限制,因此其作品中生活场景的狭隘、人物思想情感的理念化(借用毛姆的说法,这“不是属于尘世的情绪”)及性格处理的简单主观几乎是必然的。更何况金无足赤,以苛刻的眼光看,任何小说(即便是最伟大的小说)也难免有某—方面(或几方面)的局限或缺失。问题在于,像这样一部局限与缺陷都非常明显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倾向于认为,优秀乃至一般化的作品往往不一定能挑出特别明显的毛病,而真正伟大的作品反而可能优缺点都相当突出(天才大多是偏激者或执拗者),但与此同时一定会独秉有某种超绝卓异、世所罕见、不可取代和重复的特征与品性,闪射出(或内蕴着)稀世之珍不同凡俗的炫目光芒(不妨回想品味一下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卡夫卡,乃至鲁迅等人的杰作)。
基于上述立论,我们认定《呼啸山庄》正是一枚足以承载如是赞誉的稀世之珍。尤为费解的是,它的创造者竟是一位终生困居旷野僻地、因贫病交加仅活了短短三十个年头的乡村女子!对此,种种貌似充足的理由或解析恐怕都难以叫人真正心悦诚服,无可奈何之际,最终只能归之为造物(同时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自身)的神奇与神秘了。
二、“歌唱家”或“诗人”的小说
以常规标准度量,人生经验欠缺与生活视野狭窄乃是被视为人生、人性勘探记录者的作家的致命缺陷,然而艾米莉并未因此而畏葸局促。面对存在(自然环境、人类情感/命运),她以罕见的天才力量和创造激情注入了如此盎然充沛的生气,使得其中和我们日常所见的人类如此不同、差距如此巨大的男女角色生动可感呼之欲出,就像施加了神秘难解的魔法一样。
这里的所谓生动可感,并不取决于它们跟人所熟稔的实存世界的相似程度,也无须以它们是否可能在日常现实中存在为基础,而是源自它们自身(作为以生命、情感为根基的文学创造物)的可信性与魅惑力。恰如爱·摩·福斯特所言:有一种作品你无法做到使它既感人又真实,设若小说家身上有着过于强大的歌唱家或诗人的质素,而弹丸之地的小说厅堂又无引吭高歌的余地,那么他就只好敲桌击椅以至非把家具弄坏不可。福斯特素以博识幽默著称,这段话自然不止是逗趣取乐以博人一粲,而是大有深意存焉。试看另一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生活与创作的年代稍早于艾米莉),她以同样贫乏的生活经验(只限于中产阶级的客厅场景)写出了《爱玛》、《傲慢与偏见》等多部杰作,但其作品的风格却迥异于艾米莉,几乎称得上天差地别——前者以敏锐细密的感觉忠实地观察和摹写人物性格,分析情感心理,洞烛幽微,客观精当,丝丝入扣;后者则是以奇崛非凡的气度、夸张浓烈的笔触渲染构建出一个虚拟世界,其自然景观的荒蛮旷茫和与世隔绝、人物言行的执迷极端与性格的专横僻异都是出人意表超乎寻常的。从希氏同凯瑟琳铭心刻骨的生死恋情,到手段酷虐到近乎疯狂的复仇行为(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除了对庄园财产的攫取外,他竟然将主要的复仇目标放在对仇人后代的蓄意折磨乃至人格类型的改造重塑上),种种人间恩怨情仇的酿成,个中根由既缘自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格的极端相左,同时也缘自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错位,还有人心深处的顽劣阴暗怨毒怪戾——不可思议的是其间各色人物行为情感的相互抵牾、吸引、搏战,无论深广度还是恣肆放纵度,似乎都远远超逾了人类通常可能的极限,予读者以似真非真的虚幻感。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对《呼啸山庄》这部“最奇特的小说”而言,生活或者事实的“真实”并不那么重要,艾米莉一心关注的是将故事(人物命运)逐次推向早经设定的结局。进一步,就读者自阅读获取的直观感受和最终理解看,其中构成作品主体的人物、事件的过程与结局(包括最难理清评判的情感纠葛),也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环围涌动在几十万混沌粗粝之言后面的是一派雷电交加、风急雨骤的狂乱轰鸣,作为一个基本声部的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情感(尤其是爱与恨的交战)的演进,常常被淹没在震彻寰宇的交响里,并延展趋向至无穷的不可知之境。对此,另一位晚她三十多年出生的同胞、著名女作家弗·伍尔夫曾精当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懂的书,因为艾米莉是—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艾米莉却是“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遭受的伤害。她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无序的世界,并感到她本身有能力在一部书中把它合为一体……这场斗争的目的是通过她的人物之口来诉说某种东西,但不仅仅是‘我爱’、‘我恨’,而且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正是对于这种潜伏于人类本性的幻象之下的力量升华到崇高境界的暗示,使这部书在其它小说中显得出类拔萃,形象宏伟”。
三、环境、人物与声音
书名中的“呼啸”一词值得作一点探究。
据小说开篇时的解释,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描绘的是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身为某种预言(非寓言)或象征的承载者,“呼啸(Wuthering)”这个词的选用堪称传神(当然还得力于老翻译家杨苡先生的创造性翻译),我们在此至少可以谈及以下两点——
A.声音。《呼啸山庄》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声响,其间有暴风雨的嚎叫、雷电撼天动地的轰鸣、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喃喃自语、更有目眦皆裂的詈骂与歇斯底里的咆哮……作为人物性格情感(爱与恨)延伸、宣泄与强化的主要方式(渠道),声音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逾了通常的背景作用,进而构成了小说主体的一部分。
B.强度或烈度。著名英国作家毛姆曾将《呼啸山庄》列为世界十佳小说之一,并宣称:“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被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事实上不止是爱情,还有历久弥深的刻骨仇恨、匪夷所思的恶习怪癖,以及几乎所有人物(除了房客洛克乌德先生和山庄女管家丁耐莉)都偏执简单武断得有弱智之嫌的判断能力、行为动机,在作品中无一不是表现得“令人吃惊”。
据同时代人回忆,艾米莉外表沉默寡言,然其内心情感的热烈奔放、大胆忧伤,却是拜伦辞世后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这让人想起书中有关山庄外景的描写:“从房屋的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艾米莉笔下世界的陌生新异,跟她天性及生命历程的与众不同直接关联,这二者彼此造就互为表里,此无待多言。问题是,闭塞严酷的生活不免对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与肉体造成深重损伤,而在这压抑下产生的猛烈反弹里往往潜藏着某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因子,它既可能给他人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以至致命的后果。
稍作回想,我们或许都曾耳闻、亲见或通过其他方式知晓,生长于不同地域的人类因天性的相左相异(或鲁钝、或聪慧、或刚烈、或倔强、或柔顺等)而导致做人行事(特别是在本能性应对突然变故时)准则与模式大相径庭的报道,不同秉赋品性的造成跟不同人文自然生态的长期熏染是紧密相关的——对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熟语不失为一个精当的概括。以《呼啸山庄》为例,从其中的萧恩兄妹、希刺克厉夫、伊莎贝拉、林淳、老仆人约瑟夫到他们的创造者:现实中的艾米莉本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自独有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点。
四、文学中远去的天才年代
我曾经在别一篇文字里写道;天才并非大师巨匠的同义语,真正的绝世天才的创造过程往往是短促的——他们不是在猛烈的燃烧里过快地耗尽了自己(早夭、疯癫、一开始即达到最高点),就是在与生俱来的生理与心理疾患(怀疑、焦虑、忧郁)中将生命缓慢地磨蚀殆尽。
有游刃有余的天才(主要表现在捉笔写作时),也有运交华盖、终生彷徨犹疑举步维艰的天才(即便在写作时)——《呼啸山庄》的作者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尽管因家境贫困及长期酗酒吸毒的兄长勃兰威尔暴君式的毁坏,艾米莉的个人生活几乎无幸福可言,但她毕竟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完成了这部不朽杰作,这是英国文学的幸运,也是后世读者们的幸运。单就作品数量多寡与技术运用的高下衡量,十九与二十这两个相邻的世纪好像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假如将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大量制造的小说(以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同一个多世纪前艾米莉时代留下的小说(以手工打造的方式)略加比较,我们便不难发现,伴随前者技术精细、花样百出而生的是情感冷漠、心胸褊窄与精神的萎顿——这源自科技与物质主义背景下现代人类的文明病(具体为文学的职业化与商业化),或许这才是杀死文学创作的真正的绝症。
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
(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4
初次读《呼啸山庄》的介绍时,那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呼啸山庄》这部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作者以自己为一个房客听了管家太太所讲的一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故事。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了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小说描写吉普赛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淳结婚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看做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的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使人又对其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并热烈的喜欢这本书。
我不知道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的令人吃惊的表达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 。 格里科那些伟大绘画中的一幅。在那画上是一片乌云下昏暗的荒瘠的土地的景色,让人感觉雷声隆隆。画中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倒西歪,被一种不属于城市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就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仿佛复仇的灵魂在彷徨 … …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5
看了很久以前就想读的《呼啸山庄》。的感觉就是,如果遇上了SM癖好的选手,还是离得远点的好。
虽然他们是活得最壮烈,最热诚,最让人羡慕的人。
即使烧尽一切的热爱,并不值得现在这样的世界嘉许。但是,能这么坚定地爱上谁,恨了谁,报复谁,这难道不是最血性的活着么。
我想,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作者姐姐的《简・爱》大概就是因为那是平和的温暖。这部冰与火般的情感,或许真的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估计在当时也不是什么让广大人民觉得美好的故事。但能流传到现在,定然带着属于全人类的光辉。
不能体会到那些专家们觉得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不那么复杂的故事而已。讲述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至死不渝的故事。
非常简单。就像大多数的古典小说。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800字 篇6
在读的过程我一直在想究竟凯西是不是爱埃德加的,如果不爱,那么书中明确有说凯西是爱他的;如果是爱,那么她却是那么强烈而深刻地爱着希刺克厉夫,又如何能同时爱别人。在对她的话反复研读中,我明白了她是喜欢埃德加的,正如我也喜欢埃德加一样,因为埃德加英俊、有钱、年轻、活跃。这种喜欢是普遍的,是任何人都可能给予的。
(“在正确地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有许多事要考虑的,”我说教似地讲着。“首先,最重要的是你爱不爱埃德加先生?”
“谁能不爱呢?当然我爱。”她回答。
然后我就跟她一问一答:对于一个二十二岁的姑娘说来,这些问话倒不能算是没有见识。
“你为什么爱他,凯蒂小姐?”
“问得无聊,我爱——那就够了。”
“不行,你一定要说为什么。”
“好吧,因为他漂亮,而且在一起很愉快。”
“糟,”这是我的评语。
“而且因为他又年轻又活泼。”
“还是糟。”
“而且因为他爱我。”
“那一点无关紧要。”
“而且他将要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骄傲。”
“太糟了!现在,说说你怎么爱他吧?”
“跟每一个人恋爱一样。你真糊涂,耐莉。”)或许这段对话对形容凯瑟琳和爱德加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不过了。而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正如她所说“我这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耐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敦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世上每一个林敦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啊,那可不是我打算的——那不是我的意思!要付这么一个代价,我可不作林敦夫人!将来他这一辈子,对于我,就和他现在对于我一样地珍贵。埃德加一定得消除对希刺克厉夫的反感,而且,至少要容忍他。当他知道了我对他的真实感情,他就会的。耐莉,现在我懂了,你以为我是个自私的贱人。可是,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
凯西天真地这样以为,天真地以为她的爱可以消除两个阶级之间的隔膜,就这样断送了她的幸福和希刺克厉夫的幸福。
对于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爱情,他们曾经都这样说过类似的话。凯瑟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希刺克厉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的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了,活着也是地狱了。”
凯瑟琳在希刺克厉夫出走后疯狂地淋雨,在外面不肯进来:希刺克厉夫在凯瑟琳死后,竟因为想念她去挖开她的坟墓。凯瑟琳在死后灵魂还要回呼啸山庄;希刺克厉夫因思念凯瑟琳不吃不喝而死。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即便是现在也不为世所容吧。我问过很多看过此书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说希刺克厉夫是个变态,觉得他们之间的爱太过疯狂。其实我觉得希刺克厉夫人性扭曲是一种必然,正如书中所说他和凯西是一体,当自己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时,任谁都受不了!而他俩的英年早逝也是必然。凯瑟琳背叛了自己,将自己支解了和别人在一起,怎能不死?她的死是自身性格造成,而希刺克厉夫的死却是她一手导演的。是她看不起他,是她背叛了他们这个阶级,是她一手将他送往地狱,于是他死了。
永生的呼啸山庄 篇7
它并非名胜古迹,也绝非度假胜地。
这样的山区小镇在英国可谓不计其数,但如此平凡的它却有着让我不得不去的理由——这里孕育出了勃朗特(Bronte)家族三位享誉世界的女作家——夏洛特、艾米莉和安妮,这就是英国约克郡的哈沃斯镇(Haworth)。
经过几次辗转,我终于到达了哈沃斯。想象中的哈沃斯应该是艾米莉笔下《呼啸山庄》里描写的那样潮湿阴冷、狂风呼啸。但眼前所见虽然有些清冷,更多的却是安宁和祥和。我去的那天,几乎没有其他的游人,哈沃斯以它最纯朴的风貌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细细品味,并深深刻入脑中。
哈沃斯不大,只有一条一二百米长的主街道。各式各样的小店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街道两边,售卖着三姐妹各种版本的小说、诗歌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沿着陡斜的街道一路走上去,勃朗特家族的故居就位于哈沃斯镇的高处。
这是一座建于1779年的两层石质房屋。房屋面对教堂,毗邻墓地,房中陈列着勃朗特家族成员们生前用过的物品:素色连衣裙、红披肩、白手套、羊皮靴……仿佛向人们倾诉着主人们的点点滴滴。
勃朗特姐妹的父亲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士,他主张慈悲为上,希望一家人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活。
但这样简单的愿望却没能实现。19世纪,哈沃斯所处的这个半工业化地区极为落后,污染十分严重,健康成为困扰居民生活的一大问题,人们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在勃朗特全家搬到哈沃斯的几个月后,勃朗特夫人就因病去世,随后,又有两个女儿相继去世。
痛失双女的勃朗特先生把所有的爱倾注于剩下的孩子身上。那个时候,妇女地位低下,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勃朗特先生亲自为女施教,他并不期望女儿们成为社会名流,而是希望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找寻到自己的幸福。正是父亲的良好引导,三姐妹都才华横溢。大姐夏洛特沉稳冷静,二姐艾米莉开朗大方,小妹安妮活泼开朗。然而天妒英才,三姐妹还没有充分享受生活便相继离世。
勃朗特家族故居的西南方有片广袤的原野,这是勃朗特姐妹童年时代的乐园,夏洛特的《简·爱》就深深地渗透着这种浪漫的基调和追求自由的个性;艾米莉更是将荒野中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融入到她细腻的文字中,造就了《呼啸山庄》;安妮的诗歌热情奔放,骨子里透着不羁。
不过,当年三姐妹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甚至她们的文字在一段时期内还饱受争议。但经典终究会闪烁光芒,一个多世纪来,三姐妹的著作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午后,乌云遮住了天空的底色,微微细雨似乎是上天在为三姐妹的早逝而悲哀。我坐在临街小店里,在午后红茶的陪伴下,重新翻阅那本《呼啸山庄》, 守候着那份百余年前的荒凉。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文字让我不禁慨叹生命的脆弱,更慨叹她们脆弱的生命在文字中得到永生。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和个人感想 篇8
老师要我们写博客主要是想让我们多看书,多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那写博客应该就是要随心写写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看的书:《呼啸山庄》。嗯,怎么说呢,当时选这本书的原因,说起来很惭愧,因为时间不多了嘛,《呼啸山庄》是当时几本书中页数最少的,于是我就下载了这本书。说实话,我不喜欢看外国小说,也没怎么好好看过外国小说,其实······《呼啸山庄》算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的一本外国小说了,小学,初中时候看的都是简单的中国小说,而且都是校园小说,像《淘气包马小跳》,《非常爸爸》,《笑猫日记》等等;高中时代,嘿嘿,就没怎么看过课本以外的书。印象中倒也看过一些比较著名的外国小说,《简爱》,《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是都没有完整看完。
那做了这么多铺垫,其实就是为了我下面的理由,我看不太懂《呼啸山庄》,因为我没什么文化底蕴······而且看名字的时候,我也没想到《呼啸山庄》竟是爱情小说。好吧,也是我狭隘,因为我看了一些关于《呼啸山庄》的讲解,这本书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些当时的英国时代背景,以及角色中作者的影子。“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凉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以上是引用部分)其实这些我还是有发现的,《呼啸山庄》中关于自然的描写确实很有特色,荒原就象征着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他们两个就是那种奔放,狂野,不受拘束像荒原一样的性格,其实我还挺喜欢凯瑟琳的那种性格的。
关于希刺克厉夫这个人,我觉得他特别奇怪,怎么说呢,他那么爱凯瑟琳,可是我觉得他又在伤害凯瑟琳,不只是伤害凯瑟琳,他伤害他身边所有的人,爱他的,讨厌他的,他都无情而残酷的伤害,其实我读的时候,有时候特别讨厌希刺克厉夫,觉得他就是个神经病,我很喜欢《呼啸山庄》中那一段话,在凯瑟琳临死的时候,她对希刺克厉夫说:“很多年后,你会这样说吗,那是她的墓,我曾经爱过她,失去她的时候我很悲痛,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现在觉得,我的这些孩子和妻子比她更加珍贵,而且我死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要到她那去十分高兴,我会因为抛下我的妻子和这些孩子而难过。”我多么希望希刺克厉夫能做到这样啊。可是他没有,他太爱凯瑟琳了,凯瑟琳死后,他把所有的情绪都转化成了恨与复仇,其实我也觉得希刺克利夫挺可怜的,他那么爱凯瑟琳,却没有得到她,看着她嫁给别人,自己一个人默默痛苦,他虽然一直折磨别人,但他其实也囚禁了自己一生,痛苦了一生。“只有孤独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这一句话真的很适合希刺克利夫,他的性格真的很强势,所以“骄傲的人给自己种下了悲伤和遗憾”。他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太强烈了。
读了《呼啸山庄》之后,我就觉得,一切绚烂都是要归于平静的。即使你对一个人,一件事有很强烈的情感,也一定要理智控制自己,要学会将自己的性格变得柔软一些,要学会接受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几乎不能接受的,要懂得将绚烂归于平静,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复仇和恨围绕自己,既伤害了别人,也囚禁了自己。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是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找到最真的自己,不能像凯瑟琳那样违背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生活得那么辛苦,才会更接近幸福!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9
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一、特殊环境造成特殊性格
环境先于性格而存在,性格也就在改变环境的努力过程中形成,因此,人们说环境塑造性格。进一步而言,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
毋庸置疑,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正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是可耻的。无论是否因你的过错而导致的贫穷,无论是否你有努力的过程,只要你现在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肖收养,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恩肖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打开心,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
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恩肖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所不同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相信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也并不以为过。
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二、特殊性格决定特殊命运
拿破仑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有人嘲笑我个子矮,我就砍去他的头,这样他就和我一样高了”。相信希斯克利夫和拿破伦的想法一样:与其没有尊严,任人欺凌地度过一生,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较量一番。既然弱者不得好活,强者也不得好死。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正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独特的个性,而那份独特的个性,又如火山的迸发,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印度有句谚语:“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希斯克利夫既然播种下了仇恨、残忍的性格,就将收获悲剧的命运。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需要建立在金钱的平台之上。他的复仇并不是简单的杀死仇人,而是要占有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对他而言,只有占据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才有了的财富,才有了凌驾一切的权利,才有了欺辱仇人的资本和复仇的最大可能。他屈服于了周围的环境,他的心灵因此而痛苦,因痛苦而扭曲,因扭曲而变得固执、残忍,他的恨难以抹去……
的确,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复仇的想法,毕竟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丧失爱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那个畸形社会所带来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对贫穷的鄙视,又怎会形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如果没有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又怎会导致他疯狂的复仇?只是,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过于猛烈罢了,燃烧了别人,也燃烧了自己。只要人性的物质导向还继续着,痛苦的心灵还挣扎着,反抗就会不断高涨着……这是一种现实妥协中的残忍个性!
可是,希斯克利夫除了残忍,天性中仍具有善良的因子,他在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善的可能。临死前,他能够放弃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就表明了这点,甚至于他自己最后也承认:“无止境的报复只会带来糟糕的结局。”这使人们不得不深思:在罪恶、仇恨、怨毒的土壤里,能否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
任何富有魅力的个性,都应包含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在环境的突变里,性格中隐蔽的因素就会爆发,与环境一起构成合力,扭转命运。当弃儿希斯克利夫获得老庄主的关怀和凯瑟琳的爱情时,他是善的,满怀感激的,但老庄主的去世,特别是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改变了他生存的环境,他的性格为之突变,导致了疯狂的复仇。可当他不断报复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时候,他所处的环境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已经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他的仇人也相继死去。身份的转变加之仇人们的死亡,使他复仇的动因一点点的瓦解,残存的爱再次萌发,他走向了“善”。这种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转变,使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具有了丰富性。如果没有希斯克利夫向善的过程,这个人物也不过是个“扁形人物”1)罢了。
希斯克利夫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命运揭示了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真实的行动轨迹。爱米莉·勃朗特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遵从了他本人的生活法则,毫无自己的主观臆造。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谈到:“你将不是要求诗人矢忠于他所强加于诗人的倾向,而是要求他矢忠于他自己的倾向,不要违背他自己的天性,不要逃避他的天职”。2)
可以说,爱米莉·勃朗特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可感的,他是千千万万个贫穷小人物的缩影与象征,他的悲剧也是千千万万个富有社会中贫穷小人物的悲剧。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不断向人们警示: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当环境与人相对立的时候,人的个性就会发生变化,随之,命运也将为之改变。这是希斯克利夫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是这部小说所显示出的广泛的现实意义。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山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准循的爱情原则。象奥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
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学,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这就是《呼啸山庄》,象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地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连死亡都无法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难怪自小说问世一来就倍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评论界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之所以被不断争论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厉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内心阴暗狂野,耍尽手段报复世界的魔鬼。
他从出场就是个被欧肖家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得利的长期虐待和压迫,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他用龌龊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野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厉夫的人格最为贴切:“克厉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的是想挖掘一个人是如何从人变成魔鬼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
克厉夫也曾经被鸥肖家的老主人疼爱过,也曾和凯瑟琳一起平等的读书、学习,生活得很快乐。可自从老主人去世后,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他过着被亨德利仇视,被任意打骂、处罚,猪狗不如的生活,唯一关心他的是凯瑟琳,唯一爱他的是凯瑟琳,唯一能安慰他狂燥、仇恨之心的也是凯瑟琳。她是他的朋友、爱人和偶像,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理由很简单:林顿年轻、英俊、善良而且富有。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克厉夫偷听到了凯瑟琳的自白:她喜欢林顿,但并不真心爱他;她全心全意爱着克厉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在那个夜晚,克厉夫没有听完凯瑟琳的所有表白,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伤心之地,他不知道凯瑟琳其后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但是,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他一无所有,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的痛彻心肺,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呼啸山庄,我们只知道凯瑟琳在得知克厉夫出走后,精神崩溃、濒临死亡。于是,高尚、温柔、体贴、可亲的林顿日夜陪伴,帮她渡过了生命的难关。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在那出走的三年中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厉夫已经消失,现在的克厉夫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戮的罪恶快感回到了旧日的故居,他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这绝不是基督山伯爵似的快意恩仇,这是来自地域幽冥的邪恶诅咒。
克厉夫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的蜕变,完成了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堕落。而这在这惨痛的变态过程中,是仇恨还是狂爱起了更大的作用呢?
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是对凯瑟琳背叛爱、逃避爱的恨,把克厉夫从人折磨成了鬼。
至今无法忘怀凯瑟琳大声宣称:“克厉夫是我快乐的源泉,是维系生命的灵魂,我就是克厉夫!”的迷乱和痴狂;至今无法忘记,在凯瑟琳死后,克厉夫用头猛撞大树,绝望的自语:“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啊?!”
这是怎样的爱与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彼此谋杀。凯瑟琳至死还对克厉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克厉夫为了复仇娶她人为妻怀恨在心。她折磨他,用明知残酷却伤透了心的冷言冷语刺激他、伤害他;克厉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永远追随他、纠缠他、折磨他,直到他生命终结……。
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彼此的泪水洗刷彼此的爱和恨,用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激情燃烧彼此的生命。
这是怎样没有终结的爱和恨?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厉夫逼死了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后,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去查看她的脸,当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坟墓中时,克厉夫深深感到一种安慰。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到她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触碰。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地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她只是在故意和他捉秘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里为止。
如果说克厉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他不肯宽恕,她也无法原谅,用彼此的恨延续彼此的爱,用彼此的怨念维持彼此的思念,在这份异乎寻常的爱和激情中共同选择万劫不复……。
这就是让所有读者陷入迷惘、激情和绝望的核心,这就是《呼啸山庄》在经过岁月洗礼后越来越灿烂的秘密。艾米莉.勃郎特完全不象是一个古典的英国淑女,她头脑中的狂热和野性,她笔下为爱疯颠、为爱游荡于人间的怨灵,更象是二十世纪现代作家笔下对人性的探讨。即使在今天,也很少会有一个作家选择克厉夫这样极端的角色作为男主人公。最奇特地是,艾米莉并没有让这个看上去十恶不赦的魔鬼受到末日惩罚。
克厉夫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所有的评论都对这样的结尾不可思义: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竟可以在死后获得安宁?竟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得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厮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今天的读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开明观点,抛开虚假的道义教条和做作的品位情调,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却从人性角度展现出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合上《呼啸山庄》,我只希望克利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
当蝶蛹破茧而出翩翩飞翔之时,是对美丽的坚守,让它不计疼痛,华丽蜕变,流连百花之中;当苍鹰飞翔蓝天睥睨万物之时,是对搏击长空渴望的坚守,让它忍受痛苦煎熬,成为天空之王;当溪流奔腾而下一往无前之时,是对东汇入海梦想的坚持,让它度过千难万险,成就壮美之姿。坚守,不仅仅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更能收获别人意想不到的荣光。
坚守到底,气节之系。
在一望无涯的茫茫孤漠上,一位白发老人手持汉节,头戴毡帽,背后跟着他的羊群。他佝偻着身体始终朝着中原的方向遥望,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把自己站成一具雕像。那个遥远的地方是大汉朝,他的家园故国所在,他就是苏武,大汉使臣。他被困匈奴十多载,身处苦寒之地,渴饮雪,饥吞毡,匈奴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他朝朝暮暮充满的是对大汉朝的思念,就是这份对故国的眷念之情,让他熬过苦难岁月,走过腥风血雨,最终等来了归汉的那一天。
是对气节宁死不屈的坚守,成就了历史上的这段佳话,也成就了他的万世英名,为我们后来人树立了忠贞爱国的光辉典范。假如没有这份坚守,苏武还会被后世铭记,尊崇吗?不会,历史和人民只会牢记那些坚守气节的高尚之人。
坚守到底,格之所存。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生活清苦,内战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他终日食不果腹,饥肠辘辘,在病榻上辗转的他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他告诫自己的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能领美国的救济粮。后来毛泽东称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坚守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更是坚守了华夏民族的骨气和尊严。他用行动充分证实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
坚守到底,志之所在。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守。三闾大夫“忠而见疑惑,信而被谤”,汨罗河畔,他怀石自沉,九死无悔,这是一名士大夫对报国之志的坚守;魏武挥鞭东指,老当益壮,雄心不已,这是一代豪杰对建功立业之志的坚守;鲁迅以如椽大笔,横扫一切反动势力,这是一位文化旗手对救国救民之志的坚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志趣功业在哪里,坚守下去的信念就会跟随到哪里。
《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只有坚守下去,才能欣赏到那因中途放弃而错过的美景。
有了坚守的信念,种子就能冲破泥土,开出美丽的花来;有了坚守的信念,航船就能劈波斩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坚守的信念,人就可以山登绝顶,自成高峰。
对于公式,大家都不会陌生。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公式,数学公式,物理公式或化学公式。但什么是人生公式呢?那就是自信+努力=成功!
这个公式是从古至今人们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条永不衰败的真理。的确,自信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坚实的果实——成功。“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而自信是它的前提。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面对你的有两条路,要么就此沉沦下去,一蹶不振,要么相信自己,从新来过。记得有人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之基。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么你就为成功点亮了一盏宝石灯。其次,一个人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爱迪生曾说过,成功=1%天份+99%汗水,可见努力所占的分量是多么重大。如果自信和努力你都做到了,那么一朵灿烂的成功之花就会悄然绽放。在生活中,靠着自信和努力走向成功的例子有很多,美国作家海伦凯乐,在一岁半就双目失明,命运对她是凄惨的,可他凭着对自己的信心,顽强的活了下去,后来,他又靠着不懈的努力,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举世瞩目的残疾作家。
同样,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必须相信自己,靠着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坚实的足迹。
现在的时代是讲求个性的时代,这是“人”的觉醒、时代的进步。但个性不能走极端,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一味地自我中心。有人说:艺术的极端是痴,思想的极端是疯。可见极端是要不得的。
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性格的主侧面。个性有好也有坏。仅就三国人物而言,关羽和吕布一个义薄云天一个反复无常,谁高谁下,一眼便知。诸葛亮鞠躬尽瘁、孙仲谋知人善任,一言一行可圈可点;董卓专横凶残、刘禅昏庸无能,低劣个性祸国殃民。发扬优良的个性,抑制恶劣的个性,是个人之幸、社会之幸。
作为单个人,每种优良的个性都是值得尊重的,但个性的张扬也不是永无止境的。人处在社会中,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人和人打交道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个性。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说是讲求和谐的。孔子提倡和而不同,提倡仁和恕。老子讲求“无为”,说到底也是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极端的“乱为”。
人的社会需要和谐,要和谐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管其他。一个团体,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单位、家庭,要想顺利发展和谋求幸福,既要尊重个性的活力,又要顾及到团体的利益和他人的需求。
优良的个性理应得到尊重,人需要充实自己、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规则也必须有、必须不断改进。从古到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革命,法律的一次次修改,不正是在改进和发展社会规则吗?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提高、没有人的个性优化,哪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物质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是完善的社会进步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真正目的,不正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物质条件、完善快乐的个性,为了创造人的幸福生活吗?
人世间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人都追求绝对自由,最终也就没了自由,比如人人都不顾红绿灯的约束、人人都不考虑其它的车辆,结果只能是人人都失去了可贵的自由,现场一片混乱。可见,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存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有活力的整体不是一团泥,而应是一袋豆,既要遵守团体规则的约束,又应适当保持相对独立的自我。谁都需要自我空间,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啊。这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吧?
或者说,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该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他们活跃在球场上,既有团体合作精神,又尽最大力量发挥个性,表面看去乱乱腾腾,实则活而有序。遵循一定的规则,又合作又讲个性,这样的球队才能精神高昂,活力四射,团队蓬勃向上,个人心情舒畅、个性飞扬,在发展团体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
当然,低调做人并不等于掩盖了自己的才气,空有才华却避世不语。低调做人是为了养精蓄锐,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所以,《天龙八部》中的第一高手原是扫地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原本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辨证说理)
低调做人才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在生活中宁心静心,慢慢沉淀自己吧!得低调时且低调,相信厚积薄发之下,你一定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大海深邃、平静,是因为比江河懂得低调;小草欣欣向荣,生命力顽强,是因为它比花儿更懂得低调;大地厚重,给人以安全感,是因为它比高山更懂低调„„(类比,引出观点)
低调做事,低调做人。低调是阅尽人生百态后智慧的体现。(亮出观点)
人生像一场旅途,人在这场旅途中披荆斩棘,尝尽酸甜苦辣,阅尽人生百态,而我们也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渐渐由原来的喧嚣,变得低调、沉稳。喧嚣似一团粉红色的雾,遮住我们的心,而低调则似一双拨开浓雾的手,还我们的心一片宁静与清明,低调使我们沉静,让我们更易看清事物的本质与生命的本真。(总领说理)
“国宝”季羡林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生的阅历让他由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蜕变成一个低调的老人。一个弯腰等待名片的细节感动了崔永元,也感动了千万中国人;一句淡淡的,要求摘去“国宝”称号的话,又惊醒了多少追逐名利而麻木的心灵。这是何等胸襟,这是何等气魄,这是我经多少年才能磨砺出的低调啊!这世界少了一个季羡林,全国恸哭!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情操,更是因为他那份含蓄,温厚的低调。(举例并分析)
青年涉世未深,不谙世事,尽情地张扬青春,我们认为他们活力四射,虽美丽,却是幼稚的表现。而阅尽世事的老人,却有一种独特的、低调的美丽,他们眼角的皱纹里隐藏了多少故事,他们淡淡的笑容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我们无从知晓,正是这种阅尽世事的智慧,让他们迸发出低调的美丽。(进一步说理分析)
【呼啸山庄读后感心得】推荐阅读:
呼啸山庄》英文读后感09-12
读《呼啸山庄》心得体会08-12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08-01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0字08-26
高二的呼啸山庄观后感08-09
《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500字05-13
呼啸山庄读后感700字高中10-09
六年级读后感400字:呼啸山庄07-12
小说《呼啸山庄》07-09
英文书评呼啸山庄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