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通用10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次北固山下》再解读 篇2
王湾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或漫游或干谒,无从得知。但其漂泊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这样一首看似平易晓畅的思乡之作中插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突兀而又让人颇费斟酌的诗句了。海日,江春,残夜,旧年,这样来来去去,新新旧旧,匆匆交替的情景,不就是诗人身在“客路”漂泊无依的境遇的写照吗?而且这种漂泊无依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更进一步说,这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境遇。
因此,诗人最终的指向是回归,回归那冥冥中的精神庇护所。而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当然,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诗人在吟诗过程中,他只是遵循白己的情感脉络,下意识地就转向了对故乡的思恋。至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入地挖掘了。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3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改写成一段话。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 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诗歌鉴赏
(一)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小组长回答。)
示例:(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看到了月光,投射在地上就像霜一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看到了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落下;我看到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 故乡教案
★ 历史文学孔乙己教案优秀范
★ 语文文学一只小鸟教案优秀
★ 故乡的小河初中优秀作文
★ 故乡初中作文
★ 故乡_初中记叙文
★ 鲁迅《故乡》教案
★ 语文教案-故乡
★ 大海啊故乡教案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次北固山下扩写 篇6
放眼望去,两岸是青山,我被锁在一汪碧绿之中。()云,在我的头顶上飘来又飘去,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柔软的白云,那么近,又那么远。正如我的思乡愁绪,身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可心里却时时想着家乡,念着亲人,那么远,又那么近!
我坐在船舶上,轻轻地顺着绿水行进。我站在船头,凝望着江面――不知,家乡的亲人可好?我何时才能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本不应该在这儿的,是吗?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与家人团聚,也许,只有我,只有我会在这个本该回家的日子与家背道而驰吧?
岸边的桃花早已悄悄开放,垂柳也抽出了新条,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意早已闯入江南
排着“人”字行的大雁略过江面,向北方飞去。我朝着大雁呼喊:“北归的大雁呐,到洛阳时,记得帮我捎一封家书!”
《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 篇7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改写现代文 篇9
渐渐地,天空越发清亮了。眺望远山,已依稀能看见盘旋的山路。江上的薄雾已悄然散去,船缓缓而行。碧波清澈,让人的心也变得宁静,一团麻一样的.
心绪,随着一漾一漾的江水荡了开去。站立船头,听着江水轻轻地拍打船身,我似乎并不急着赶路了。春寒料峭,冷风刺着我那早已苍老的脸,却有一丝痛,心底的那丝伤感又莫名地被扯起,凌乱在寒风中……
此时江水漫涨,满满的江水已与两岸齐平,顿觉开阔。帆被风吹起,胀得鼓鼓的,傲娇地直立着,船快速地行进着,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那是一条未知的路途,而我正朝着前方缓缓行进。
东方的海面上,忽地腾起一轮红日,圆圆的,大大的。彤红的光洒向大地,洒向江面,驱散了残夜的寒意,带来新的生机与温暖。我的心不由得一震:是啊,残夜还未退去,红日已然跃出;旧年还未结束,早春就已经来了,好像是在为曾经画上完美的句子,是在为无法预知的今后展开新的画卷。
抬头望天,几只大雁由北归来,你们是从我的家乡来的吗?我也想家了,不知远在家乡的母亲是否安康?不知我那稚嫩的小儿已懂事乖巧?
次北固山下扩写作文 篇10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次北固山下扩写一:
船家摇橹的声音将我吵醒,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山好似那样的遥远,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微风吹来,船帆满起。小舟奋力向前驶去。耳旁鸟、虫的鸣叫时高时低,时缓时急。躺下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
再次醒来时已是黎明,但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昨晚的一切都显现在眼前。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阳,心中不禁感到黑暗过后便是黎明,一种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突然想起新年将至,想起家中老母、妻儿,想起家中黄牛、黑狗,想起往年此时已全家团圆、互敬祝福。而此时自己却孤身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但一想到自己正为国家而奔波、忙碌,悲伤之感也就渐渐淡下。
每当这时,就会动手写一封家书。此时家书已写了好几封了,只是不知怎样寄回给家乡。
大雁正好北归,书信带我情回。只请大雁送信归。
“儿远行在外,望母勿恐儿不归。大雁南飞家在北,儿我远行不久归。”
次北固山下扩写二:
提到北固山,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山,我便开始了爬山之旅。北固山虽没有峨眉山那么热,也没有泰山那么出名,更没有黄山那么秀丽。但它有独特的地方,那就是静。这里称不上寂静,在爬山的过程中,总会听见鸟儿悦耳的歌声以及虫儿们个性化的伴奏,但那绝不是噪音,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倍感清新,身心放松。
爬完山,该游水了。北固山下临长江,是个观景的好地方。先进行了四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再来体验飘荡的感觉吧!从长江上往山上看,一片郁郁葱葱,赏心悦目;而长江也是蓝绿的降水。刚划一段时间,就开始涨潮了,涨潮时两旁的岸边显得异常广阔,一望无际,而我这一只小船,独自在江中摇曳着。虽孤单,但也平添了不少不一样的气氛。到了傍晚,月亮也值起了夜班,抬眼望月,不禁想到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到半夜时,天空中又多了满天繁星,它们的加入,仿佛又是在提醒我鹊桥相会之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望着望着,天就快亮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船上看日出,这种感觉一定不亚于海上观日的震撼。虽然现在还处于季冬,但江南却有了一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风韵。
江边总能看见孩童在嬉戏,每当这时,我便会想起儿时和小伙伴在河边玩耍时的情景。是的,我想家了。我写了一封信,但无法寄出,不过,我希望能有一只大雁飞过,把我的思绪带回洛阳......
次北固山下扩写三:
旅途正从青青的北固山间向远方伸展,我正乘着小船在这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江面上,水波荡漾,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变得十分宽阔起来,一阵阵风迎面吹来,使高悬的船帆鼓了起来,我站在船头,注视着远方,心情十分舒坦。
夜色马上就要退去了,天就要亮了,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啊,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出春意。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旧的事物必然将会被新鲜的事物所取代。
【《次北固山下》教案】推荐阅读:
次北固山下__教案06-21
次北固山下原文11-11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11-04
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01-29
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鉴赏10-23
语文七年级次北固山下03-13
次北固山下课后反思01-31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