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精选7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篇1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篇2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 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 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 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 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 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 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 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 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 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 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 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 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 抒发个人的感慨, 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 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 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师:今天,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 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 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 金军南下, 山河飘零, 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 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 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 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 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 却壮志难酬, 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 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 背得很熟, 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 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 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 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 所以并不积极备战, 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 不能草率从事, 否则会重蹈覆辙, 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 辛弃疾登临北固亭, 览景抒怀, 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 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 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 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 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 读得慷慨激昂, 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 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 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 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 抗衡曹魏、拓宇开疆, 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 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 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 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 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 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 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 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 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 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 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 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很充沛, 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 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 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 即宋孝宗隆兴元年, 张浚北伐, 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 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 制作军服, 派遣间谍, 搜集情报, 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 积极为伐金作准备, 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 奢靡淫乐, 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 宋却主动与金议和, 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 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 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 错失痛击良机, 他肯定非常遗憾, 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 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 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 作为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很痛苦, 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 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 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 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 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 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地书”, 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 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 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 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 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 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 却无法实现, 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 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 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篇3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师: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辛弃疾的《永遇乐》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请同学下课后试作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篇4
1、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怀
2、重点掌握怀古词的表现手法――用典
3、能够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两首词的风格特点
导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复习两首宋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目看,这两首词均为怀古词
怀古,即追怀古昔,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迹、古人、古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所以,今天对这两首词的整合复习,我们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1、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怀
2、重点掌握怀古词的表现手法――用典
3、能够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两首词的风格特点
板块一:聚焦重点――用典赏析
“用典”是怀古之作重要的艺术手法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的“用典”,对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的重要意义
两首词作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很多,《念奴娇》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形象,而《永遇乐》更是运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五个典故下面我们就围绕两个问题对两首词的用典加以赏析:
(出示幻灯)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2. 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可能会有同学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看看两首词的标题就知道了,两位词人分别站在赤壁和京口北固亭怀古,当然会想到与这两个地方相关的典故啦
是的,你们想得不错,但又不完全对苏轼游览赤壁为何只想到周瑜而非诸葛亮?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为什么想到的是孙权、刘裕、拓跋焘而不是其他和此地相关的人与事?看来我们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的作者”
(两次出示幻灯)
⑴与“此时此地”有关
⑵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
先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两次出示幻灯)
⑴ 与“此时此地”有关
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
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追击宋文帝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
这些典故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而且都关涉南北战争,与当时的现实背景建立起了关联
⑵我们再来看“此时此地的作者”
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四十三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备战和得当用人而遭到当权者的疑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极有可能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自然地,他便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联系自己、想想南宋统治者,不胜慨叹呀;现如今当权者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喧嚷嚷的迎神赛会,更让作者痛心不已,老百姓快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啦;自己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一如廉颇,可报国无门呀
孙权、刘裕的典故侧重于“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宋文帝、佛狸、廉颇的典故侧重于“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五个典故
小结过渡: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使用了一个品评诗词重要之法――知人论世法,
(出示幻灯)
知人论世法
所谓知人论世法,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简历、创作该篇时的背景,来感悟诗情这对怀古诗词尤其重要
那么这种方法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苏轼为什么在词作中唯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
词为怀古之作,“怀古”这种非现实的寄托,恰是暗示苏轼同现实的游离,当然,这里的游离是苏轼不愿的,也是无奈的
谈到苏轼的不平、无奈,我们自然想到“乌台诗案”――一桩不折不扣的文字狱,这场文字狱对苏轼的仕途是一次巨大打击,在党争的漩涡中,有着真诚正直人格的苏轼,越来越难以自拔令我们欣慰的是政坛残酷的抛弃了苏轼,文坛却有幸迎来了一位天才这一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的作品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四十七岁的苏轼,历经了政坛上翻云覆雨和人生浮沉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一颗渴望有所作为的真诚炽热的心虽为政坛弃儿,但苏轼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因此,苏轼在词中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的典故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2.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出示幻灯)
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我稍作提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不能忘了诗歌鉴赏关于情意表达的三个切入点:意境、情感以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示幻灯)
①诗歌往往要借助于意境的创设来表达情感,那么,这两首词是如何创设意境的呢?
首先看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与之有关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追慕之情接着,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接下来并没有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恢宏壮丽的景色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
这样的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惊心动魄、思接千载的奇幻境界,为下阕周瑜的出场营造了声势,做了铺垫下阕“遥想”一词承接上文,心往神驰,八百多年前的周瑜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中出现了词中用典的主角周瑜成为画面的主体至此,整幅画面中,景为雄壮之景,人为奇伟之人,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
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意境的创设则另有一番意味:几乎完全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怀想,因典而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比如开篇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更是置孙权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
再如,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百姓祭神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两首词中,所用典故都经过了再创作,生动的语言,使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
(出示幻灯)
②理解作者情怀,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能否透过作者所怀古事来了解作者的情怀呢?
辛词中用典均含“情”
比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以对刘裕建功立业的形象表达,既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也借此暗讽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
再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出示幻灯)
作者直陈史实,寓议论于叙事中辛弃疾似乎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备战一定要认真充分呀!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则表示自己的深深的担忧:
(出示幻灯)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会安于异族的统治,而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了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辛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了雄宏壮阔的画面,英雄周瑜出场了作者借周瑜形象所宣泄的激情,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着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是在对周瑜的尽情赞美中的情绪的陡转,让读者也随之产生一种不可抑止的怅惘但苏轼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两首词中,用典已成为情感表达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出示幻灯)
③就抒情诗的鉴赏而言,对抒情主人公的感知和认识是无法回避的这两首怀古诗,用典之于抒情主人公的刻画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来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的典故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此句中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出示幻灯)
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这个典故最能体现作者形象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这六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着力表现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在写赤壁之战前,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艳羡(出示幻灯)
那么,周瑜的形象与词人自我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联系下面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不难发现,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诗人站在赤壁,面对大好河山,遥想周瑜当年风流倜傥、少年得志,年轻时便因遇明主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相比之下,无限感慨便油然而生了
显然,词中借周瑜的形象反衬了词人遭受政治挫折后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自己不遇之无奈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了,两首词都是借助典故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出示幻灯)
小结:两首词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意境、情理和主人公形象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达成了统一
板块二:难点突破――比较风格
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所谓风格,是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如,同为宋朝诗人,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显而易见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不同风格是比较容易发现并明确的,但同一流派的作家风格是否完全相同呢?如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这两首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出示幻灯)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1、我们首先来读一读两首词的开头,看看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出示幻灯)
词的开头,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两首词的开头虽都写古代英雄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但是,风格很不一样,苏词借写长江汹涌奔流之势而尽显豪放,辛词却是借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时无英雄”,而显得感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起句“千古江山”,伟岸、挺拔,然而“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孙权曾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词人青年时代满怀凌云壮志,南归后一直壮志未酬,写这首词时,66岁高龄的他正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对孙刘有仰慕之情然而“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充满了词人世无英雄之慨叹那一声深沉叹息,留给我们的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怅惘,又有对自己难逢明主,报国无门的抑郁,更有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妥协求和的谴责!
2、我们再来看两首词中所选择的历史人物,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想,目的相同吗?
(出示幻灯)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想,目的相同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苏轼向往的是周瑜,在苏轼笔下,周瑜儒雅风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读了让人振奋不已,为之顿生豪迈激情苏轼借歌颂古代英雄抒写了自己的豪迈气概
而辛弃疾笔下的英雄人物刘裕,想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声威u而今刘裕的住处,已沧海桑田,变成了寻常巷陌,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堂前燕子可还记得旧时主人?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呀!辛弃疾歌颂古代英雄,主要目的是斥责当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所以,苏词豪迈,辛词愤慨
3、这两首词都用典了,但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这对两首词的情感、风格会有影响吗?
两首词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这对两首词的情感、风格有何影响?
苏词中只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辛词提到五个历史人物一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苏词是借写周瑜抒写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而辛词却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既担忧国事又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辛弃疾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特别是词的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了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年了,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年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以完成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真是苦恨相煎呀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4、最后,我们来看看两首词的结尾,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况味?
(出示幻灯)
两首词的结尾,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况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先看苏轼的词,“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的确有政治理想落空、壮志未酬的悲哀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悟,既然人间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斑在苏轼的词中,既认知人间如梦,又极写人间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再看辛弃疾的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一股怨愤之情萦绕笔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小结:统观二词,虽同为怀古词,虽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出示幻灯)
苏词:抒情多直抒胸臆
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抒情多与用典结合
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但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总体看来,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5.方法归纳:
当我们看到刚才这个貌似很大而无从下手的问题的时候,我估计有些同学可能会打退堂鼓了其实细细推究,只要我们学会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诗词的赏析就一点不难了通过刚才的比较赏析,可归结为这样几个途径:
(出示幻灯)
1.品位语言,赏嚼意境,捕捉字里行间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
2.揣摩技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
3.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
一是品位语言,赏嚼意境,捕捉字里行间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二是揣摩技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三是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
板块三:疑点探究
毋庸置疑,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但两人均有独特的个性及不同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是个英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的所有的感喟都是紧扣当时现实的
而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其作品常表现出一种哲理式的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词,由写景到怀古,最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完成全篇,有人说,词的最后两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对此,我们该做怎样的理解呢?
这里提供几种看法:
(出示幻灯)
1、洒脱说
2、双重说
3、矛盾说
(1)第一种,洒脱说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月这种观点认为,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2)第二种,双重说
所谓双重说,也就是认为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我们应该看到,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苏轼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要把这看作单纯的伤感“人间如梦”这种思想的存在未必不是好事,它反过来可能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许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3)第三种,矛盾说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既渴望建功立业,又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表现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使他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末了“人间如梦”的感慨也许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小结: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尽管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苏东坡给予世界者多,他不管身在何处,际遇如何,总能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从而丰裕我们的生活阅读苏东坡,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现在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其实,辛弃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课堂总结:同学们,对于怀古诗词的学习,只要我们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找准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遵循诗歌鉴赏的正确方法,就一定能快捷而准确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6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篇7
唐诗宋词, 中国古典文苑中的两株最璀璨夺目的奇葩, 以其美轮美奂, 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崇高推崇与广泛传颂。唐诗有李白、杜甫这两座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歌“高峰”;宋词也出现了苏轼、辛弃疾这两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词里“大山”, 可谓后先辉映, 共灿文苑。
词兴于隋唐, 盛于两宋, 即使明清也词人辈出。它由最初的依附于音乐的瓦栏唱词, 擢升为文情并茂的独立文体;由当初的娱宾遣兴的文字游戏, 提高到表现家国命运的时代华章;由原来的专写男女恋情、离合悲愁, 转为抒写人生万物和慷慨豪爽, 其中, 苏轼和辛弃疾是其伟大旗手。本文就最能代表两人词作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两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作一扼要分析。
二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山 (今属四川) 人。仁宗嘉祜二年 (1057) 进士, 嘉祜六年授凤翔府节度使判官厅公事, 由此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轼的入仕, 恰北宋中叶,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为上”, 范仲淹、欧阳修的“庆历新政”刚失败, 王安石变法正“胎动腹中”, 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暴露, 阶级矛盾尖锐。苏轼在政治上属保守派, 他呼吁改革, 要求变法, 但取温和态度, 所谓“德相因则事易成, 事有渐则民不惊”。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熙宁三年 (1070) , 苏轼与老师欧阳修等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卷入上
及各种炫技来显示出激动的内心和高昂炽热的情感。在《我愿生活在美梦中》的前奏部分中就明显显示了这一特点。在一个属七和弦上发挥了花腔的优势, 抒发了主人公的激动、羞涩、天真的情绪和欢快雀跃般的内心。进入主题后, 在一种抒情、欢快的节奏配合下, 主题旋律充分发挥, 以作曲家的抒情特长, 细腻的捕捉到人物的内心世界。B段不断出现的大跳和半音阶上下行的锲入, 使主题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将副部的和声色彩更加完整。但是演唱这些有一定难度的花腔部分还是需要女高音有着很扎实的功底和不间断的花腔训练, 方可准确把握该曲的演唱。要演唱好该曲, 绝不仅仅是处理好某一个高音或是某一个乐句, 而是要从谱面上精读细研, 既揣摩语言的准确度, 又要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灵活的把握音乐的轻柔缓急, 更要注意音色、情绪的控制等等。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 才能充分体会到古诺塑造的女高音的独特魅力。故在《我愿生活在美梦中》这首小咏叹调中, 既需要找准适合人物角色的音色, 又把握圆舞曲的欢快、轻盈、流畅, 抒情性与戏剧性相得益彰的体现在作品和演唱中。笔者认为, 该咏叹调, 不宜唱得太重, 否则声音会听起来“太老气”;但也不可过轻, 否则没有音色和底气;气息一定要顺畅、深吸……因此, 女高音在演绎这首作品时, 心灵的感受度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投入角色和情境地感受作品, 会给歌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丽叶的女高音咏叹调《我愿生活在美梦中》 (第一幕) 是该剧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唱段, 无论是在创作技法上还是在声乐演唱及研究上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曲上旋律高雅、和旋迷人;配器精细准确;声乐技巧上运用了丰富的颤音和花腔, 充分发挥了花腔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的特色;宣叙调、咏叹调以及独唱、层政治冲突。他主动请求外放, 先后到杭、密、徐、湖州任职。元丰二年 (1079) , 在湖州任上突捕下狱, 罪名是以诗“谤讪”朝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闲职, 相当于待罪发落。神宗去世, 哲宗即位, 高太后垂帘听政, 起用司马旧党, 苏轼被召还朝, 供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不满当政尽废新法, 于元祐四年 (1089) 再次外放, 辗转于杭、颖、扬、定州。元祐八年, 哲宗亲政, 新党再度主政, 苏轼再迁岭南的惠州、海南的琼州, 直到元符三年 (1100) 徽宗即位, 才遇赦北还, 次年病死于常州。
这就是苏轼,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我想起另外一位大诗人屈原, 他二度流放, “行吟泽畔, 形容枯槁, 颜色憔悴”, 最后投汩罗江, 给后人留下千年惋叹。“乌台诗案”, 苏轼被长途押解, 犹如一路示众, 途经太湖、长江时他都想投水, 只因看守“尽职”而未成——幸好未成, 否则, 中国文学便没有了苏轼!余秋雨先生说:“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我们真的好庆幸!
在北宋中叶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 苏轼扮演的是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是新党上台还是旧党执政, 他都不讨好。他总是书生意气坚持己见, “尽言无隐”、“不顾身害”, 不肯像他人做圆滑世故的官僚。现实是残酷的, 然历史又是公正的。在永无休止的打击和谪贬中, 苏轼清楚地看到了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的阴暗、卑劣、险恶、权谋、机诈。尤其是“乌台诗案”——那一出卑鄙的文字狱, 使他经历了生死轮回。因而, 在
重唱、合唱的对比、结合与运用, 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诗一般的抒情语言, 使朱丽叶以及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艺术特征更加鲜明、准确和突出。因此, 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 必须熟读乐谱, 分析和研究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和作曲技法, 明白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 了解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主题旋律, 熟知该曲在全剧中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剧中人物关系等, 还要多听、看、读相关音像和图书资料, 熟悉伴奏音型和和声织体, 在优美的旋律和伴奏中去感受一个真实而又平凡的朱丽叶的内心情感世界。只有熟悉了莎翁和古诺笔下的朱丽叶的形象特征之后, 才能够进一步根据自身的演唱实力进行作品的准确把握和“二度创作”。
古诺生活在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一种很激进的思想和非常保守的思想的一个中间地带, 象征这一种古典与浪漫的斗争和妥协。而他是法国动荡时期的一种高档文化的代表, 是时代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他的创作风格反应和代表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潮和理想化追求。因此他的创作风格在他的那个时代是非常的受欢迎和大众易于接受的。他是个属于本国文化的音乐家, 保留和发挥了法国的传统音乐, 比如:芭蕾等是法国歌剧的典型特征, 虽然为符合大众很显得累赘, 但是符合大众的口味。与其它作曲家不同的是, 他的创作中, 没有异国题材, 而其它伟大的音乐家比才、威尔第、普契尼、莫扎特等, 都采用过异国题材,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 东方文化是神秘的、不可知但有想象的世界,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比才是一种双向的完美的结合, 很健全。既有戏剧又有音乐, 既有冲突, 又有抒情, “真”和“美”的体现十分充分, 所以《卡门》成为一部成功的“一流作品”。但是古诺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历史背景, 人们更喜欢和选择古诺的歌剧而未必接受得了比才的风格。
黄州, 在赤壁, 他对人生顿然大悟大彻;无论是艺术, 还是人生, 都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 从此进入澄澈透明空灵之境。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就在此种背景下喷薄而出了。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 黄州任上。当时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可用他写给友人李端叙的一封信来回答:“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好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
在给好友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 而道理贯心肝, 忠义填骨髓, 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颤于时, 辽事有可尊主泽民者, 馒忘躯为之, 祸福得丧, 付与造物。”
由此可知, 到黄州的苏轼是觉悟的苏轼, 是蒸馏与升华后的苏轼。
词一开篇就置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背景中展开, 将江山、历史、人物一笔推出。笔力之雄健, 概括之强劲, 气势之充盈, 而又十分自然, 此等笔力、才情, 千载而下, 难出其右者。亘古华夏, 多娇江山, 英雄纷出, 尤其是那“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 内结连理, 外托君臣, 以三十四岁飒爽年纪, 被委以大任, 统帅三军, 击破强敌, 建不世功业, 这叫人何等的钦羡和追慕啊!而早年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建议的词人, 如今早过不惑, “尘满面, 鬓如霜”、“早生华发”, 可功名安在哉?“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嘲诗》) 至此, 词人由历史人物联想到自己风波人生、未酬壮志, 似乎油然而生无穷悲与愤。然此苏轼非彼苏轼, 此苏轼已涅磐再生、脱胎换骨。“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他以自嘲轻淡的口吻告诉自己不应该为往事陈迹而多愁善感才是。结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将适才引发的一缕人生短暂、功名虚幻、壮志未酬等感叹引向天地永恒, 消解在时空的浩渺苍茫里。读罢此诗, 掩卷细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杨洪基那苍凉沉郁的主题曲与白浪滔滔的画面, 顿觉充盈弥漫开来……
三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正是北方沦陷、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屈辱苟活的年代。他早年亲眼目睹了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 (1161) ,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亦不堪金人严苛重榨, 奋起反抗, 纷纷起义。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趁势聚集了二千人的队伍, 并加入到另一支声势更浩大的义军耿京部, 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金人因内乱北退, 辛弃疾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络;北归, 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 于是他亲率五十骑突袭敌营, 生擒之, 带回建康交朝廷处决。他的勇敢和果断, 使其名重一时, “壮声英概, 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 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时年方二十三岁。
燕赵有奇士, 惜嗟无用时。高宗朝, 是投降派秦桧把持朝局。孝宗初立, 面对危局和举国同仇敌忾气, 于1163年任命张浚督师北伐。然张大败.不久孝宗消沮退缩。时北方金世宗完颜雍亦加强内治, 于是南北处于相对和平对峙状态。故一代爱国志士“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水泷头》) , 只得抱恨而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宁宗开禧元年 (1205) 。宁宗嘉泰三年 (1203) , 已经六十四岁、赋闲在家十多年的词人, 突然被召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起用他的是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胄。其时蒙古已在金人后方崛起, 金政权已显衰败。韩想于此机会伐金, 立一场大功, 巩固地位。嘉泰四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正濒临前线。莫道桑林晚, 正是夕阳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 (《贺新郎》) 。赋闲多年的把“栏干拍遍” (《水龙吟》) 的老将军, 精神焕发、豪情壮志地一方面积极备战, 一方面上疏宁宗和韩, 阐发他对金用兵的建议与看法, 结果遭来忌恨, 于开禧元年 (1205) 被调离镇江, 重回故宅闲居。
辛弃疾不是一般的文人, 义端说他如“青兕”, 陈亮说他如“真虎”, 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他青年时代便“登高望远, 指画河山”, 著有《美芹十论) 》、《九议》等。他是个有才有略的英雄人物。淳熙七年便 (1180) 在湖南创置飞虎军, “雄镇一方, 为江上诸军之冠”。刘过说:“中原事, 纵匈奴未灭, 毕竟男儿。”谢枋得评价:“公有英雄之才, 忠义之心, 刚大之气。”词人从1162年 (22岁) 在山东起义, 到今1205年 (65岁) , 怀着一腔报国热忱与壮志归南, 一呆就是四十三年。其间数度被排斥打击, 致使他那最后施展抱负、图谋大业的机会与愿望也化为泡影, 文人加英雄的他怎能不忧愤扼腕啊!词一开头, 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 以不到三分之一的天下, 打垮来自北方强大的侵略者;刘裕, 京口起兵, 讨桓玄, 平叛乱。他们驰骋疆场, 弄潮时代, 是何等的风流英雄!在这, 词人借他们, 既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 也隐约传达出自己渴望抗敌救国心情。下片以刘义隆好大喜功, 打无准备之仗, 结果一败涂地, 隐指当朝对金用兵须做好充分准备, 切忌草率, 蹈前人覆辙。实事是, 韩于开禧二年北伐, 大败而归, 次年被诛, 正中词人“赢得仓皇北顾”预言。结尾引廉颇事, 再次表达出词人老骥伏枥、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
词于苏轼手中创造出一种豪放阔大、雄朗高旷的风格, 如海雨天风, 横放杰出, 独具一格, 一扫婉约的柔媚纤巧, 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辛弃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并增添了英雄豪杰气概, 显得更加深沉、浪漫、高昂。
苏词和辛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毕竟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政治文化环境不同, 所经历的生活道路也不同, 因而区别也是明显的。
苏轼, 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 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 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惜与当权派发生冲突。当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受到节制、阻碍、行不通, 并屡遭迫害时, 便从精神上寻找出路, 求得解脱。苏轼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 而且才情横溢, 学识丰富, 儒、道、释皆通, 因而在挫辱后, 远儒近道, 能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时空观来体验人生, 表现哲理式的感悟, 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晚年的苏轼, 是深井, 是大海。
辛弃疾, 尽管他大多时间身在仕途, 但严格说来, 他还不属封建士大夫阶层。此点, 与苏轼不同。他是从沦陷区来南的游子,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 并在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 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作为一个英雄豪杰, 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英雄的感情与英雄的悲愤。这种不甘沉沦、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 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 永远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出的是宋代、宋词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2].辛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4].贺兴辉《宋词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 人民教育版, 20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1-0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11-1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09-07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的意思10-23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07-09
京口江际弄水,京口江际弄水徐铉,京口江际弄水的意思,京口江际弄水赏析05-09
登北固山,登北固山宋之问,登北固山的意思,登北固山赏析07-14
京口题崇上人山亭,京口题崇上人山亭储光羲,京口题崇上人山亭的意思,京口题09-10
次北固山下原文11-11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