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说课稿(共11篇)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篇1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篇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 实为写人, 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 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 如同摄像, 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 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 语言简练, 意味深长, 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 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 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 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 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 要浓墨重彩, 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 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 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特征,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以达到“读中有品, 品中有悟, 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 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 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熟悉文本, 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 使学生主动感知, 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 我立足文本, 点拨引导、讨论探究, 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 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 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 《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 那景行。今天, 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 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 (板书课题)
(二) 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 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 圈点勾画, 小组讨论, 交流发言, 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 (整齐美观) ——认真细致, 有才华, 有修养
外貌———身材 (短小精悍) 步履 (稳健) 气质 (风神潇洒) 眼神 (光芒四射)
开场白 (独特) ——谦逊而自负, 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 (敲打秃头, 手舞足蹈, 掩面顿足, 狂笑叹息) ———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 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 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 这些学生会关注的, 容易把握的, 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 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 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 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 经他一朗诵, 再经他一解释, 活画出一出悲剧, 其中有起承转合, 有情节, 有背景, 有人物, 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 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 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 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 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 悲痛欲绝, 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 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 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 还要去渡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 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 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意志顽强, 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 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 讲到“高皇帝, 在九天, 不管……”那一段, 他悲从中来, 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 痛哭流涕? (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 借写离合之情, 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 不溺于声色犬马, 而是勤勉辛劳, 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 积重难返, 江山移人, 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 所以悲从中来, 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 以社稷为重, 推行变法, 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 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 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 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 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 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 国家叛军四起, 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 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 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 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 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希望国富民强, 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 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自己总结, 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在班上发言。
(五) 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 不写出名字。
《次北固山下》再解读 篇3
王湾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或漫游或干谒,无从得知。但其漂泊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这样一首看似平易晓畅的思乡之作中插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突兀而又让人颇费斟酌的诗句了。海日,江春,残夜,旧年,这样来来去去,新新旧旧,匆匆交替的情景,不就是诗人身在“客路”漂泊无依的境遇的写照吗?而且这种漂泊无依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更进一步说,这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境遇。
因此,诗人最终的指向是回归,回归那冥冥中的精神庇护所。而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当然,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诗人在吟诗过程中,他只是遵循白己的情感脉络,下意识地就转向了对故乡的思恋。至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入地挖掘了。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5、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5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标记,然后师生交流明确诗歌大意。
5、学生个性化表述诗歌大意,教师适时予以点评指导。
行人旅居的小路还在青山之外,我乘坐的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啊?希望北飞的鸿雁能给我带回洛阳。
6、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五、赏析探究:
师:你觉得这首诗歌哪一联写得最好,试着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学生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也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字炼得好,因为“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船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同时,“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做了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师:大家想一想,“海日”和“江春”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一答,卒章显志,借鸿雁传书,诗情画意般的传达出了对家的深切思年,为全诗歌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乡思愁绪。同时,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收放自如,整饬统一。
六、背诵诗文:
学生展开背诵竞赛,教师予以点评。
七、学生作业:
默写诗歌两遍,任意选取角度,鉴赏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八、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铺垫下文,呼应结尾
颔联:炼字精当,铺垫下文
颈联:拟人手法,蕴含哲理
次北固山下扩写 篇6
放眼望去,两岸是青山,我被锁在一汪碧绿之中。()云,在我的头顶上飘来又飘去,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柔软的白云,那么近,又那么远。正如我的思乡愁绪,身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可心里却时时想着家乡,念着亲人,那么远,又那么近!
我坐在船舶上,轻轻地顺着绿水行进。我站在船头,凝望着江面――不知,家乡的亲人可好?我何时才能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本不应该在这儿的,是吗?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与家人团聚,也许,只有我,只有我会在这个本该回家的日子与家背道而驰吧?
岸边的桃花早已悄悄开放,垂柳也抽出了新条,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意早已闯入江南
排着“人”字行的大雁略过江面,向北方飞去。我朝着大雁呼喊:“北归的大雁呐,到洛阳时,记得帮我捎一封家书!”
《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 篇7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诗词译文及赏析 篇9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0.青山:指北固山。
11.乡书:家信。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篇10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
《次北固山下》诗歌鉴赏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篇11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的课堂实录
情境导入:
师: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歌,看完后告诉我们你的感受。(课件展示视频余光中的《乡愁》)(欣赏完后)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表达了作者对祖**亲的思念之情。生2:表达了作者心里那种感受。师:什么感受? 生2思乡、思家人。
生3:作者思念朋友、思念家人。
师:你们都说到了老师的心坎里了。咱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学生齐说):乡愁。是啊,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思乡的诗”,题目是:
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 教学过程:
师:看大屏幕,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板书:吟读、美读、背读、说读)生:齐念:1.吟读,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2.美读,了解诗歌大意;3.背读,积累丰富词汇量4.说读,让神思飞扬。
师:今天的任务很明确,那什么是吟读呢?就是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你现在已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了。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请同学来吟读。开始吧!女生1:吟读《次北固山下》 男生1:吟读《天净沙 秋思》
师:咱们先不点评。老师再请出两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
生1:我觉得徐福林语速读得太快。
师:那这首诗歌适合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呢? 生1:应该使用稍慢的语速。再来点评 生2:我觉得徐福林读得感情不是很悲伤。师:你能读一下这首诗吗?用慢一点的语速。生2:开始读。
师:这一次读得比较慢了。情感也发挥得比较好。怎么没有点评第一首诗的? 生3:她读的节奏很好,情感很丰富。
生4:虽然第一首诗歌读得感情丰富,但是和大屏幕中的诗人相比还差一点。师:同学们的点评都很中肯,说到节奏,来看一下老师划分的节奏和你们划分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出示课件),所以说,读诗要有技巧,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节奏和情感。生2:读诗的时候速度要慢。
师:情感和语速,是读诗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给你们归纳的规律。(课件展示),也可以看导学案,自己读一读。(看完后),在技巧的指导下,我们再读,这次分男生和女生来读。先请女生读吧!女生:齐读《次北固山下》。男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师:这一次读得比第一次读不论是情感上还是节奏的把握上都有进步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会借鉴这种方法读诗。诗歌还需要“美读”,你能拿起手中的笔,将诗歌扩展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呢? 生:能。
师:任选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进行扩写。先看老师写的:(出示课件)咱班里谁读得最好呢? 生:(齐说)张美贞。
师:读得真美啊!下面,你们先自己写,写完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并请读得最好的进行展示。
生1:我选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话来扩写。夕阳如流星般陨落,向山的那边滑落,当它即将落到地面时却猛地停住了,似乎产生了对大地的不舍。无论如何不舍现实总是现实,夕阳始终是逐渐深陷深陷。夕阳旁的晚霞羞红了脸,变成了赤红色,美得热烈美得惊心动魄,一个人的背影被拉得很长,黑暗中映出了一片悲伤,这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断尽了心肠,哭干了眼泪。师:主要是描写了夕阳,美丽的悲伤啊!(又选择了两位学生的作品展示并点评)师:这个环节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还想写的自己写在日记本上。好的诗歌我们还应该背下来,如何背?先来讨论两个话题,从中任选一个:(课件展示)话题一:诗歌中有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话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师:各抒己见:请你们小组任选一个话题,讨论。
(5分钟过后)
生1:《次北固山下》青山、行舟、潮水、海日、归雁等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 这些景物上都有了作者的情感,思念家乡的情感。
生2:相同点:都有思乡情结,不同点是《次北固山下》前边几句比较乐观,最后才说思乡。而《天净沙 秋思》情感悲伤,思乡之情很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思乡程度的不同,但是情感都是一样的真实。看一下老师总结的答案。(课件展示)。每组内的记录员把答案记下来。其他同学开始背一首诗《天净沙
秋思》。(学生准备了3分钟)生:齐背。
师:已经背得很流利了。课下把另外一首诗也背过。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在这种氛围下,请你对诗人说话吧!(出示课件:说读要求)。师:举例说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清明时节雨雾纷纷的时候,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
下面准备和第二首诗《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对话。
生1:在这余晖脉脉的时候,诗人啊,你是不是想起了远方亲人,看到那炊烟,是不是想起了家中的饭菜?
师:有生活的气息,将冰冷的乡愁化为暖暖的热流。„„
(又找了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每个老师都做点评。场面很激动)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啊!课下,大家把想和王湾说的话写在作业本上。最后咱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读完一遍后,学生的协调不是很好又让学生读了一遍)。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推荐阅读:
次北固山下__教案06-21
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鉴赏10-23
登北固山,登北固山宋之问,登北固山的意思,登北固山赏析07-14
山下别杜少府,山下别杜少府钱起,山下别杜少府的意思,山下别杜少府赏析05-29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的意思10-23
翠屏山下的风景优秀作文07-21
山下中学教科室工作总结10-26
北固山游记六年级写景作文07-0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05-20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