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精选9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4. 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5. 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答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5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2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 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 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 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 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 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 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 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 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 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 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 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 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 抒发个人的感慨, 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 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 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师:今天,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 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 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 金军南下, 山河飘零, 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 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 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 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 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 却壮志难酬, 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 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 背得很熟, 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 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 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 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 所以并不积极备战, 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 不能草率从事, 否则会重蹈覆辙, 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 辛弃疾登临北固亭, 览景抒怀, 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 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 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 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 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 读得慷慨激昂, 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 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 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 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 抗衡曹魏、拓宇开疆, 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 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 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 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 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 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 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 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 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 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 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 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很充沛, 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 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 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 即宋孝宗隆兴元年, 张浚北伐, 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 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 制作军服, 派遣间谍, 搜集情报, 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 积极为伐金作准备, 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 奢靡淫乐, 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 宋却主动与金议和, 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 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 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 错失痛击良机, 他肯定非常遗憾, 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 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 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 作为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很痛苦, 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 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 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 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 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 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地书”, 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 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 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 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 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 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 却无法实现, 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 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 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3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师: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辛弃疾的《永遇乐》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请同学下课后试作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4
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开场白:老师好,我是,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谁能给大家介绍下辛弃疾?
师:看你有话想说,请你。
师:你说,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还是位爱国诗人。
师:同桌,你也来说说。
师:是的,他这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词,边读边理解题目《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思,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师: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大家的朗读结束了,那现在,我们找两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做评委。
师:左边第三排女生。
师:大家说,她读的怎样?
师:嗯,声音婉转动听,要是再有一丝气势在里面就更好了。
师:来,中间最后一排的男生。
师:声音洪亮,要是再悲愤些就更好了,请坐!
师:现在谁来回答下第一个问题?
师:右边第五排男生。
师:你说结合课下注释可以知道,这是作者在京口北固亭缅怀古人,抒发感情。
师:看来你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请坐。
师: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左边第三位男同学。
师:他说,上阕主要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阙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的热切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大家赞同吗?
师:没错,观察细致,概括的很准确,请坐。
三、析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找一找诗词中哪里体现了用典?
师:大家已经讨论结束了。第一小组的同学胸有成竹的,就请你们小组代表先来汇报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还有“人道寄奴曾住”。
师:哪里运用了典故?
师:原来“仲谋”指的是三国时的吴王孙权,他字仲谋。“寄奴”则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师:能具体说说这二人的事迹吗?
师:嗯,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而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后来建立了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师: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呢?
师:没错,他们都与京口一地有关。
师:还有吗?再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师:的确,两者不仅仅与京口一地有关,更都曾勇猛抗敌,保家卫国。
师:从哪能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呢?
师:正是“千古英雄”一词。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了刘裕。
师:作者对刘裕仅仅是赞美和敬仰吗?
师:看同学们也露出疑惑的神情,那我们了解下刘裕建功的历史。
师: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家觉得这里反衬出什么?
师:对了,反衬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师:所以词人写刘裕其实不仅向往他这样的英雄,还希望遇上像刘裕这样的国君,有这样的政治谋略,那么他的建议就会被采用了。
师:理解到这儿,大家想象一下,你觉得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
师:唉,如果现在还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该多好啊。
师:嗯,倘若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就不愁收不回失地了!
师:那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下这部分内容,读出对英雄的赞美和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师:第一小组整体实力很强,给你们点赞,请坐。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也来说说吧。
师:你们找到的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发现了“元嘉”这一典故,这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师:那这里的“草草”什么意思?
师:是的,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师:那能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师:从宋文帝惊慌失色,狼狈不堪这里,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师:嗯,不屑、讽刺。
师:还有吗?小组成员补充。
师:哦,还有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劝为政者切勿草率。
师:好,那请大家一起朗读下这部分内容。
四、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到了下课的时间。本节课我们解读了词中的典故“仲谋”、“寄奴”、“元嘉”,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师:其实词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时间原因老师就不一一赘述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师: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出现的典故,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师:好,下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可作为课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6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译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7
唐诗宋词, 中国古典文苑中的两株最璀璨夺目的奇葩, 以其美轮美奂, 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崇高推崇与广泛传颂。唐诗有李白、杜甫这两座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歌“高峰”;宋词也出现了苏轼、辛弃疾这两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词里“大山”, 可谓后先辉映, 共灿文苑。
词兴于隋唐, 盛于两宋, 即使明清也词人辈出。它由最初的依附于音乐的瓦栏唱词, 擢升为文情并茂的独立文体;由当初的娱宾遣兴的文字游戏, 提高到表现家国命运的时代华章;由原来的专写男女恋情、离合悲愁, 转为抒写人生万物和慷慨豪爽, 其中, 苏轼和辛弃疾是其伟大旗手。本文就最能代表两人词作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两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作一扼要分析。
二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山 (今属四川) 人。仁宗嘉祜二年 (1057) 进士, 嘉祜六年授凤翔府节度使判官厅公事, 由此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轼的入仕, 恰北宋中叶,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为上”, 范仲淹、欧阳修的“庆历新政”刚失败, 王安石变法正“胎动腹中”, 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暴露, 阶级矛盾尖锐。苏轼在政治上属保守派, 他呼吁改革, 要求变法, 但取温和态度, 所谓“德相因则事易成, 事有渐则民不惊”。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熙宁三年 (1070) , 苏轼与老师欧阳修等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卷入上
及各种炫技来显示出激动的内心和高昂炽热的情感。在《我愿生活在美梦中》的前奏部分中就明显显示了这一特点。在一个属七和弦上发挥了花腔的优势, 抒发了主人公的激动、羞涩、天真的情绪和欢快雀跃般的内心。进入主题后, 在一种抒情、欢快的节奏配合下, 主题旋律充分发挥, 以作曲家的抒情特长, 细腻的捕捉到人物的内心世界。B段不断出现的大跳和半音阶上下行的锲入, 使主题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将副部的和声色彩更加完整。但是演唱这些有一定难度的花腔部分还是需要女高音有着很扎实的功底和不间断的花腔训练, 方可准确把握该曲的演唱。要演唱好该曲, 绝不仅仅是处理好某一个高音或是某一个乐句, 而是要从谱面上精读细研, 既揣摩语言的准确度, 又要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灵活的把握音乐的轻柔缓急, 更要注意音色、情绪的控制等等。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 才能充分体会到古诺塑造的女高音的独特魅力。故在《我愿生活在美梦中》这首小咏叹调中, 既需要找准适合人物角色的音色, 又把握圆舞曲的欢快、轻盈、流畅, 抒情性与戏剧性相得益彰的体现在作品和演唱中。笔者认为, 该咏叹调, 不宜唱得太重, 否则声音会听起来“太老气”;但也不可过轻, 否则没有音色和底气;气息一定要顺畅、深吸……因此, 女高音在演绎这首作品时, 心灵的感受度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投入角色和情境地感受作品, 会给歌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丽叶的女高音咏叹调《我愿生活在美梦中》 (第一幕) 是该剧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唱段, 无论是在创作技法上还是在声乐演唱及研究上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曲上旋律高雅、和旋迷人;配器精细准确;声乐技巧上运用了丰富的颤音和花腔, 充分发挥了花腔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的特色;宣叙调、咏叹调以及独唱、层政治冲突。他主动请求外放, 先后到杭、密、徐、湖州任职。元丰二年 (1079) , 在湖州任上突捕下狱, 罪名是以诗“谤讪”朝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闲职, 相当于待罪发落。神宗去世, 哲宗即位, 高太后垂帘听政, 起用司马旧党, 苏轼被召还朝, 供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不满当政尽废新法, 于元祐四年 (1089) 再次外放, 辗转于杭、颖、扬、定州。元祐八年, 哲宗亲政, 新党再度主政, 苏轼再迁岭南的惠州、海南的琼州, 直到元符三年 (1100) 徽宗即位, 才遇赦北还, 次年病死于常州。
这就是苏轼,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我想起另外一位大诗人屈原, 他二度流放, “行吟泽畔, 形容枯槁, 颜色憔悴”, 最后投汩罗江, 给后人留下千年惋叹。“乌台诗案”, 苏轼被长途押解, 犹如一路示众, 途经太湖、长江时他都想投水, 只因看守“尽职”而未成——幸好未成, 否则, 中国文学便没有了苏轼!余秋雨先生说:“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我们真的好庆幸!
在北宋中叶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 苏轼扮演的是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是新党上台还是旧党执政, 他都不讨好。他总是书生意气坚持己见, “尽言无隐”、“不顾身害”, 不肯像他人做圆滑世故的官僚。现实是残酷的, 然历史又是公正的。在永无休止的打击和谪贬中, 苏轼清楚地看到了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的阴暗、卑劣、险恶、权谋、机诈。尤其是“乌台诗案”——那一出卑鄙的文字狱, 使他经历了生死轮回。因而, 在
重唱、合唱的对比、结合与运用, 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诗一般的抒情语言, 使朱丽叶以及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艺术特征更加鲜明、准确和突出。因此, 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 必须熟读乐谱, 分析和研究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和作曲技法, 明白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 了解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主题旋律, 熟知该曲在全剧中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剧中人物关系等, 还要多听、看、读相关音像和图书资料, 熟悉伴奏音型和和声织体, 在优美的旋律和伴奏中去感受一个真实而又平凡的朱丽叶的内心情感世界。只有熟悉了莎翁和古诺笔下的朱丽叶的形象特征之后, 才能够进一步根据自身的演唱实力进行作品的准确把握和“二度创作”。
古诺生活在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一种很激进的思想和非常保守的思想的一个中间地带, 象征这一种古典与浪漫的斗争和妥协。而他是法国动荡时期的一种高档文化的代表, 是时代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他的创作风格反应和代表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潮和理想化追求。因此他的创作风格在他的那个时代是非常的受欢迎和大众易于接受的。他是个属于本国文化的音乐家, 保留和发挥了法国的传统音乐, 比如:芭蕾等是法国歌剧的典型特征, 虽然为符合大众很显得累赘, 但是符合大众的口味。与其它作曲家不同的是, 他的创作中, 没有异国题材, 而其它伟大的音乐家比才、威尔第、普契尼、莫扎特等, 都采用过异国题材,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 东方文化是神秘的、不可知但有想象的世界,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比才是一种双向的完美的结合, 很健全。既有戏剧又有音乐, 既有冲突, 又有抒情, “真”和“美”的体现十分充分, 所以《卡门》成为一部成功的“一流作品”。但是古诺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历史背景, 人们更喜欢和选择古诺的歌剧而未必接受得了比才的风格。
黄州, 在赤壁, 他对人生顿然大悟大彻;无论是艺术, 还是人生, 都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 从此进入澄澈透明空灵之境。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就在此种背景下喷薄而出了。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 黄州任上。当时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可用他写给友人李端叙的一封信来回答:“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好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
在给好友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 而道理贯心肝, 忠义填骨髓, 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颤于时, 辽事有可尊主泽民者, 馒忘躯为之, 祸福得丧, 付与造物。”
由此可知, 到黄州的苏轼是觉悟的苏轼, 是蒸馏与升华后的苏轼。
词一开篇就置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背景中展开, 将江山、历史、人物一笔推出。笔力之雄健, 概括之强劲, 气势之充盈, 而又十分自然, 此等笔力、才情, 千载而下, 难出其右者。亘古华夏, 多娇江山, 英雄纷出, 尤其是那“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 内结连理, 外托君臣, 以三十四岁飒爽年纪, 被委以大任, 统帅三军, 击破强敌, 建不世功业, 这叫人何等的钦羡和追慕啊!而早年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建议的词人, 如今早过不惑, “尘满面, 鬓如霜”、“早生华发”, 可功名安在哉?“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嘲诗》) 至此, 词人由历史人物联想到自己风波人生、未酬壮志, 似乎油然而生无穷悲与愤。然此苏轼非彼苏轼, 此苏轼已涅磐再生、脱胎换骨。“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他以自嘲轻淡的口吻告诉自己不应该为往事陈迹而多愁善感才是。结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将适才引发的一缕人生短暂、功名虚幻、壮志未酬等感叹引向天地永恒, 消解在时空的浩渺苍茫里。读罢此诗, 掩卷细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杨洪基那苍凉沉郁的主题曲与白浪滔滔的画面, 顿觉充盈弥漫开来……
三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正是北方沦陷、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屈辱苟活的年代。他早年亲眼目睹了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 (1161) ,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亦不堪金人严苛重榨, 奋起反抗, 纷纷起义。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趁势聚集了二千人的队伍, 并加入到另一支声势更浩大的义军耿京部, 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金人因内乱北退, 辛弃疾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络;北归, 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 于是他亲率五十骑突袭敌营, 生擒之, 带回建康交朝廷处决。他的勇敢和果断, 使其名重一时, “壮声英概, 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 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时年方二十三岁。
燕赵有奇士, 惜嗟无用时。高宗朝, 是投降派秦桧把持朝局。孝宗初立, 面对危局和举国同仇敌忾气, 于1163年任命张浚督师北伐。然张大败.不久孝宗消沮退缩。时北方金世宗完颜雍亦加强内治, 于是南北处于相对和平对峙状态。故一代爱国志士“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水泷头》) , 只得抱恨而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宁宗开禧元年 (1205) 。宁宗嘉泰三年 (1203) , 已经六十四岁、赋闲在家十多年的词人, 突然被召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起用他的是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胄。其时蒙古已在金人后方崛起, 金政权已显衰败。韩想于此机会伐金, 立一场大功, 巩固地位。嘉泰四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正濒临前线。莫道桑林晚, 正是夕阳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 (《贺新郎》) 。赋闲多年的把“栏干拍遍” (《水龙吟》) 的老将军, 精神焕发、豪情壮志地一方面积极备战, 一方面上疏宁宗和韩, 阐发他对金用兵的建议与看法, 结果遭来忌恨, 于开禧元年 (1205) 被调离镇江, 重回故宅闲居。
辛弃疾不是一般的文人, 义端说他如“青兕”, 陈亮说他如“真虎”, 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他青年时代便“登高望远, 指画河山”, 著有《美芹十论) 》、《九议》等。他是个有才有略的英雄人物。淳熙七年便 (1180) 在湖南创置飞虎军, “雄镇一方, 为江上诸军之冠”。刘过说:“中原事, 纵匈奴未灭, 毕竟男儿。”谢枋得评价:“公有英雄之才, 忠义之心, 刚大之气。”词人从1162年 (22岁) 在山东起义, 到今1205年 (65岁) , 怀着一腔报国热忱与壮志归南, 一呆就是四十三年。其间数度被排斥打击, 致使他那最后施展抱负、图谋大业的机会与愿望也化为泡影, 文人加英雄的他怎能不忧愤扼腕啊!词一开头, 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 以不到三分之一的天下, 打垮来自北方强大的侵略者;刘裕, 京口起兵, 讨桓玄, 平叛乱。他们驰骋疆场, 弄潮时代, 是何等的风流英雄!在这, 词人借他们, 既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 也隐约传达出自己渴望抗敌救国心情。下片以刘义隆好大喜功, 打无准备之仗, 结果一败涂地, 隐指当朝对金用兵须做好充分准备, 切忌草率, 蹈前人覆辙。实事是, 韩于开禧二年北伐, 大败而归, 次年被诛, 正中词人“赢得仓皇北顾”预言。结尾引廉颇事, 再次表达出词人老骥伏枥、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
词于苏轼手中创造出一种豪放阔大、雄朗高旷的风格, 如海雨天风, 横放杰出, 独具一格, 一扫婉约的柔媚纤巧, 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辛弃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并增添了英雄豪杰气概, 显得更加深沉、浪漫、高昂。
苏词和辛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毕竟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政治文化环境不同, 所经历的生活道路也不同, 因而区别也是明显的。
苏轼, 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 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 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惜与当权派发生冲突。当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受到节制、阻碍、行不通, 并屡遭迫害时, 便从精神上寻找出路, 求得解脱。苏轼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 而且才情横溢, 学识丰富, 儒、道、释皆通, 因而在挫辱后, 远儒近道, 能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时空观来体验人生, 表现哲理式的感悟, 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晚年的苏轼, 是深井, 是大海。
辛弃疾, 尽管他大多时间身在仕途, 但严格说来, 他还不属封建士大夫阶层。此点, 与苏轼不同。他是从沦陷区来南的游子,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 并在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 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作为一个英雄豪杰, 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英雄的感情与英雄的悲愤。这种不甘沉沦、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 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 永远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出的是宋代、宋词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2].辛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3].于非《中国古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4].贺兴辉《宋词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 人民教育版, 20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8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篇9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惜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05-2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01-1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1-02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09-07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的意思10-23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07-09
京口江际弄水,京口江际弄水徐铉,京口江际弄水的意思,京口江际弄水赏析05-09
京口题崇上人山亭,京口题崇上人山亭储光羲,京口题崇上人山亭的意思,京口题09-10
登北固山,登北固山宋之问,登北固山的意思,登北固山赏析07-14
次北固山下原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