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工作总结

2024-08-28

结构工程师工作总结(共8篇)

结构工程师工作总结 篇1

工程现场培训总结

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能力的信任,使我有幸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2014专业技术人员工程现场培训。在宝贵的15天培训过程中,我积极与培训地-万达东方影都项目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学习,使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较深的体会:

一、专业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方面

经过三年多的设计工作中对相关的专业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接触和学习,我对该方面知识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对部分知识的理解仅存在于理论层面,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以至于在工作中不能灵活使用,及理解与实际存在偏差。在本次现场培训中,我积极利用此次机会,将专业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中的模糊知识点与现场进行比对、分析、掌握,对仍无法理解的问题请教公司领导后再次比对现场,直至理解。因此本次现场培训对我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对项目施工过程的认识:

在项目现场培训过程中,我主动与项目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学习,及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使我对设计项目的施工过程的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了解和熟悉了现场施工工艺做法、建筑构造做法、建筑材料等,更重要的是将促进以后的工作中与现场人员的沟通,避免理解上的分歧,且在工作中避免使用容易引起双方理解不同的说明或标注。

三、学习实践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在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及采取的措施方面,通过与现场管理人员的沟通及自我总结,我发现设计工作中选用处理方法和措施时不能仅考虑设计规范方面的要求及经济要求,不能生搬硬套,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现场实际施工条件相结合,在不违背设计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方便施工,效果最佳,从而避免以后工作中处理方法和措施选用不当再进行修改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

感谢领导给予我这次培训机会,使我获得许多平时无法学到的知识,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将继续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构工程师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钢结构,工程监理,工作实践,体会

1 开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 (监理大纲制定、监理合同签订之后)

1.1 组建监理队伍。

根据工程特点, 选择配备总监和必要的监理人员。人员配备应能涵盖钢结构所涉及的各类专业, 同时提倡人员相互渗透、一专多能。

1.2 监理人员在工程开工之前尽快熟悉工程图纸、项目有关情况和工程所选用的规范、工艺技术条件。

在此基础上, 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细则;熟悉图纸和规范、技术条件时除了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思想设计意图外, 对于多个设计单位, 多个制作单位还应当通过沟通协调, 进行统一“度量衡”工作, 达到标准、要求、做法上相对统一, 使所监理的项目, 在规格、指标、完工表式方面相对一致。

1.3 合同业主、设计及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商资质和加工场所条件进行考察和审查:

对条件不足的承包商提出整改或限令整改意见, 在满足基本条件之后再会签资质审查报告与开工令。

1.4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结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方案的合理性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1.5 督促施工单位完善与强化质量管理及工期目标控制, 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质量管理人员配备。

1.6 从施工制作到吊装现场工作, 坚持监理工作责任到位, 坚持重要质量控制点的旁站与实测验收。

我们只少量地聘用退休人员, 注意在职人员与退聘人员比例。同时, 我们注意发挥施工单位主观协调性, 督促施工单位, 实行自检、互检、专业检验三级检验制度, 以有效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今后监理中各种协调工作顺利进行。

2 工厂制作阶段

2.1 开工准备

2.1.1 审查工厂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系统, 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 建立与技术部门及质保部门的正常工作联系。

2.1.2 审查工厂的质量控制方案, 与技术部门及质保部门共同商定本工程实际质量检查的内容、质量按制点、监理验收的内容。

2.1.3 与技术部门、质保部门商定用于本工程的各类质检报告内容与格式。

2.1.4 审查材料质保书, 确定材料复查内容;参与材料复查试验。审查装璜材料质保书。

2.1.5 检查材料仓库收发制度。

2.1.6 审查工厂提交的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或焊接工艺评定转移报告, 批准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或焊接工艺评定转移报告。

2.1.7 参加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2.1.8 审查焊工资质及有效证件。

2.1.9 审查无损检测 (NDT) 人员资质及有关设备的鉴定有效期。

2.1.1 0 审查用于工程的长度计量器具的鉴定有效期。

2.1.1 1 检查除锈、涂装设备情况, 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其产品质量是否能符合技术条件的要求。

2.1.1 2 协助业主审核并签署开工令。

2.2 制作实施阶段。

2.2.1 结构监理。

放样质量抽检, 内容为草图、样板、样带、下料情况;小拼板及T字组合梁质量检查 (拼板拍片) , 抽检后签证;U形槽钢加工质量抽检;腹板、顶板、底板外形尺寸、坡口切割质量抽检、底板轧角抽检;腹板、顶板、底板装配构件划线检验;总装胎架检验 (外形、分段线、坡度) , 检验后进行签证;分段就位与拼装质量检验;焊后分段分解, 各工地拼装接口的坡口状况及板材边势平整度;复验工厂提交的分段检验报告数据, 签证认可。

2.2.2 焊接监理。a.巡视检查:在工件施焊时, 焊接监理加强巡

视检查:焊接材料使用是否正确、焊前准备是否到位、焊接工艺条件是否满足、工人是否持证有效、焊接规范是否合适等。b.焊缝质量监理:对接焊缝, 对一、二类焊缝表面质量一般100%进行检查签证;全焊透角焊缝抽检;贴角焊缝, 抽检。

2.2.3 无损检测监理:

审查各类焊缝无损检测的类别及长度是否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指定RT (X光拍片) , 核查RT检测部位是否符合技术条件;复证RT检验报告;审查UT (超声波探伤) 报告;根据业主委托或业主请第三方, 必要时复查部分焊缝。

2.2.4 涂装监理:

检查除锈工装设备是否符合技术条件;预处理质量复测、粗糙度、除锈是否达到等级;分段工程除锈质量检查;分段工程涂层膜厚、牢度等质量情况;检查并签署报告。

3 现场吊装阶段

现场吊装是检验制作阶段工作成效的关键步骤, 同时也是检验钢结构与土建嵌接情况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钢结构监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现场安装监理应在吊装前与制作厂一起对所有墩梁标高, 墩梁间距, 支承中心矩等有关数据进行复测, 对焊按施工与变形控制方案进行认可监理。

对吊装过程中起重、吊运方案乃至交通按排 (市政工程) 应一起进行讲座和各方方面面在业主主持下进行协调。

吊装后对梁间装配状况与支座密贴情况进行检查。

吊装完工后对现场主要受力焊缝进行表面质量、无损控伤、涂装进行监理, 并对桥面长度、宽度、拱度主要尺度进行监理。

由于钢结构尺度往往以毫米计算, 土建尺度往往以厘米计算, 分头施工易造成总体吊装产生不吻合或局部返工。为此应在制作接近完工时, 事前应进行协调, 以避免差错。总之, 现场监理要求监理人员本着勤、严、细、实精神工作。

4 工作结尾阶段

结尾阶段主要工作是参与工程初验、核收、终验、定级。监理在这之前应完成监理总结和质量评估, 监理总结应对整个监理过程主要技术环节、主要技术质量、指标, 如何监理、监理结果、监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管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实是求事的总结评述, 总结还应包含各项主要质量指标测量结果, 以及监理单独复测结果进行表述。最后对工程质量作出评估, 并参与以质量监督站为主的质量等级评定。

关于钢结构工程监理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钢结构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66-01

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广泛,而钢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许多优越特点正逐渐被重视,这也是钢结构工程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建筑技术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以往限制使用钢结构而转变为合理积极推广应用钢结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在钢结构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的质量对其施工质量将产生直接影响。

1开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

根据工程特点,选择配备总监和必要的监理人员。人员配备应能包含钢结构所涉及的各类专业,同时提倡人员相互渗透一专多能。

监理人员在工程开工之前应尽快熟悉工程图纸、项目有关情况和工程所选用的规范、工艺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细则。熟悉图纸和规范、技术条件时要充分理解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

合同业主、设计单位及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商资质和加工场所条件进行考察和审查。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结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方案的合理性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进行审查。督促施工单位完善与强化质量管理及工期目标控制,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质量管理人员的配备。从施工制作到吊装现场工作过程,坚持监理工作责任到位,坚持重要质量控制点的旁站与实测验收。

2制作阶段的监理工作

审查工程的质量控制方案,与技术部门及质保部门共同商定本工程实际质量检查的内容、质量按制点、监理验收的内容。与技术部门、质保部门共同商定用于本工程的各类质检报告内容与格式。审查材料的质保书,确定材料复查内容,参与材料的复查试验,审查装潢材料质保书,检查材料仓库的收发制度,焊接材料焙烘、保温设备完好情况(含温度鉴定有效期)及相应的纪录登记,焊接材料的发放台帐及焊条回收制度。审查工程提交的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或焊接工艺评定转移报告,批准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或焊接工艺评定转移报告,参加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过程,审查焊工资质及有效证件,审查无损检测(NDT)人员的资质以及有关设备的鉴定有效期,审查用于工程的长度计量器具的鉴定有效期。检查除锈、涂装设备情况,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要求,其产品质量是否能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

3实施阶段监理

实施阶段钢结构监理分下列四个方面进行监理,即:结构监理;焊接监理;无损检测(NDT)监理及涂装监理。

3.1结构监理

放样质量抽检,内容为草图、样带、样板、下料情况;小拼板及T字组合梁质量检查(拼板拍片),经抽检后签证;U形槽钢加工质量抽检;顶板、腹板、底板外形尺寸、坡口切割质量抽检、底板轧角抽检;顶板、腹板、底板装配构件划线检验;总装胎架检验(外形、坡度、分段线),经检验后进行签证;分段就位与拼装质量检验;焊后分段分解,各工地拼装接口的坡口状况及板材边势平整度;复验工厂提交的分段检验报告数据,签证认可。

3.2焊接监理

监理工程师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检查焊接原材料的出厂质量证明书;检查焊工的上岗证;督促进行必要的焊接工艺试验;施焊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监督并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严格进行焊缝质量外观检查和焊缝尺寸实测。对一、二类焊缝表面质量要100%进行检查签证;全焊透角焊缝抽检;贴角焊缝抽检;无损检测监理:审查各类焊缝无损检测的类别及长度是否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指定RT(X光拍片),核查RT检测部位是否符合技术条件;复证RT检报告:审查UT(超声波探伤)报告,根据业主委托或业主请第三方,必要时复查部分焊缝;督促进行无损伤的检测工作。

3.3无损检测监理

钢结构工程试验检主要测项目有:钢材原材有关项目的检测、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焊缝无损检测、梁端同柱头的摩擦系数试验、高强度螺栓连接面抗滑移系数检测、高强度螺栓扭矩系数或预拉力试验、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试验等。要做好这些试验、检测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监督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2)要坚持取样、送检的见证制度,应避免试件与工程不一致现象;3)对于部分项目检测项目,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较少,路程较远,且费用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工程师必须坚持原则,态度明确,立场坚定,督促承包单位及时落实这些工作,这是确保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质量及施工进度的必要措施,也是国家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主控项目”。

3.4涂装监理

关于钢结构工程的涂装质量,应抓好以下工作:1)对钢构件的除锈质量要按照设计要求的等级进行严格的验收;2)检查涂装原材料的出厂的质量证明书,防火涂料还要检查消防部门的认可证明;3)涂装前要保证彻底清除构件表面的泥土、油污等杂物;4)涂装施工应在无尘、干燥的环境中进行,且温度、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5)涂刷遍数及涂层厚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且钢柱的耐火极限达到2h,钢梁的耐火极限达到1.5h;6)对涂层损坏处要做到细致处理,保证该处涂装质量;7)认真检查涂层附着力;8)严格进行外观检查验收,以保证涂装质量符合规范及标准要求。

4安装阶段的监理

钢结构安装阶段的监理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安装方案的合理性和落实情况、高强度螺栓的连接、安装测量、安装焊接质量、安装尺寸偏差的实测、涂装等。监理工作要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平行检验和旁站监督,尤其是在目前部分钢结构施工单位素质偏低,施工规范不完备的情况下,确保切实做好现场巡视和旁站监督。同时,我们注意发挥施工单位主观能动性,督促施工单位实行自检、互检、专业检验三级检验制度,以有效保证质量。

5工作结尾阶段

结尾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工程初验、核收、终验、定级。监理在这之前应完成监理总结和质量评估,监理总结应对整个监理过程主要技术环节、主要技术质量、指标,如何监理、监理结果及监理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管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实是求事的总结评述,总结还应包含各项主要质量指标的测量结果,以及监理单独复测结果进行表述比较。最后对工程质量做出评估,并参与以质量监督站为主的质量等级评定。

工程结尾阶段还应包含工程资料,监理资料的验收递交,对钢结构监理而言,其焊缝质量检查表式,无损检测表式,“工艺评定表”,分段组装表式,总段组装表式等专业性较强的有别于土建工程常用表式,这些表式是竣工材料中必不可少的,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钢结构的制作质量。这些阶段检验表式连同监理合同、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监理总结、评估报告,以及监理过程中的来往文件、技术文件管理流程会签,整改通知单和监理备忘录组合,即成为较完善的监理竣工文件。 监理文件资料应注重日常积累,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这项工作。监理工作必须以文为准,事事以留得笔录为据。做到有据可查,可以追溯。

参考文献

[1]汤凯军,唐军, 陶春来.浅谈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J].江苏建筑,2006,12.

[2]廖春凡.大型钢结构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建设监理,2007,02.

结构工程师实习总结 篇4

我于2018年3月21日加入XX大家庭,成为一名试用员工,在公司担任机械结构工程师一职,至今已近一个月了,目前主要负责项目:升降台结构设计与制作和电池拆卸装备。通过这一个月的工作与学习,我对公司的部门结构、协同合作方式、工作环境、项目框架、开发方式等已轻驾就熟。

一个月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工作很快走入正轨,在主要项目(升降台结构设计与制作)设计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引以为戒: 第一:专业知识需不断扩充学习和巩固。吾日三省吾身。在升降台的设计过程中,发现自己某些要点缺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使之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以及在重要部件结构设计上碰到困难,需要查阅资料和借鉴其他结构设计,导致设计进度缓慢。第二:知识面有待提高和扩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需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面,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外,还应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知识和技能,并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做好工作。

机械结构工程师的工作职责精选 篇5

1.开发新产品,包括测绘,三维模型设计,二维图纸绘制;

2.变更及改进产品设计,三维模型及图纸修改;

3.向公司内部提供技术支持,如生产异常协助处理、品质异常处理、工艺改善等;

4.向公司外部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营业、供应商、客户等;

5.建立并维护准确的物料清单(BOM);

6.产品说明书及其它技术资料的编写;

7.服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交代的其它任务。

知识技能要求:

1.专业技术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力、团队合作能力、现场处理能力;

2.精通有限元分析、传动专业知识、加工工艺等;

3.精通绘图软件(CAD/SOLIDWORKS);

资格要求:

1.本科或以上学历,机械设计相关专业;

2.两年及以上机械类设计工作经验,能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钢结构工程现场总结 篇6

1、甲方主管级人员对我公司的土建及钢结构进度及人员配备计划上很不满意。

原因:结构进场时间不明确,安装队方案及人员不确定,进场时间不确定。数据的不确定造成了我项目部人员无法与甲方人员进行正面交流,总采取迂回战术对我公司及领导形象极为不利,如这些基本数据无法确定,甲方将我公司现场人员视为不具备本项工程管理能力,一旦长时间没有转变,后果不可想象。

解决方案:于7月17日下午13:00前,必须将安装队如下数据上报至我项目部:

(1)安装队人员名单,现场技术及管理负责人联系电话;(2)安装队人员数量、工种类别计划,进撤场详细时间;(3)安装队现场材料卸车机具计划,材料堆放详细地点;(4)安装队主要安装机具(报表)及进场时间,具体站位处需项目协调清理障碍物位置;

(5)安装队是否能在构件进场前3日内完成所有进场准备工作及施工机具的准备工作。

(6)安装队对构件堆放、成品保护方法;

(7)安装队对大型构件二次搬运所使用何种方法及保障正常运行的具体依据;

(8)安装队安装采用何种方式,何种型号机具进行安装,保障正常安装的具体依据或计算参数。(9)雨季施工及赶工措施。

以上数据必须由安装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递交我项目部。

2、现场急需经变更确认后的电子版施工图纸一套

3、由于现场土建基础施工现不满足轴线基础配对使用,构件20号发车预计到场也无法进行安装作业,基础暂估使用时间为25号。但必须由安装队负责人提前进场与项目做好现场调配工作,否则直接影响后续工作。一旦方案审核确定,安装队负责人则必须在构件进场前至少3日内与我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做接洽工作。

项目部工作内容

1、了解图纸

2、现场施工各队、项目管理人员及甲方、公司总部相关岗位人员联系表

3、项目部章一枚(用于签收下发通知单及罚款单用)

4、检测设备

5、拟草与施工队签署安全施工协议书

6、拟草与施工队签署文明施工协议书

7、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由施工队提交项目组合整理)

8、项目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框图

9、上报首批1~6轴结构详细配件清单

10、明确土建、钢结构施工队承包详细内容,明确需由项目部负责配合或购买范围

11、明确分包合同中乙方违约责任或处罚范围。

12、一旦施工队有不服从管理,或出现施工迟缓,下发罚款单以及拟草工期保障承诺书。

13、施工日志(上对甲方下对乙方利弊为重点)

探索和实践是结构工程师的精神 篇7

的现象?我下意识地认识到这种偶然现象背后, 极有可能隐藏了某种必然的规律, 我决定抽时间研究伸缩缝这个建筑上的问题, 于是收集了许多温度应力理论的资料, 又到建科院、北京图书馆、北大数学系、水科院等收集伸缩缝的研究论文和资料。后来, 我又深入到工程裂缝最多的工程实践中去, 从裂缝现象人手, 以研究伸缩缝作为切入点。很快, 我就开始对工程实际变形和裂缝扩展规律进行工程实测, 实测资料的累积成为分析问题和简化计算方法的基础, 在工程实践中我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裂缝资料, 同时做了部分小型粗略试验。1955年, 我在哈工大任助教, 这也是我对建筑裂缝进行全面深人研究和探索的开始。根据东北156项重点苏联援助项目中的部分工程中收集到的“偶然现象”, 结合工程实践和实测, 我发现了苏联规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提出了多系数简易计算法, 可以算出伸缩缝间距, 确定取消永久性伸缩缝的条件, 当伸缩缝间距扩大到建筑物长度时即达到取消伸缩缝的目的。之后, 我又根据“工业厂房的真实变形”的变形实测分析, 撰文指出:观测到的数据和弹性理论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构的真实变形远小于理论值, 这与诸多条件有关, 但主要受装配式影响。1958年, 我到北京工作后, 被借调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与建研院一批老专家参加北京国庆十大工程办公室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的技术服务工作。国庆十大工程均是超长工程, 如何设置伸缩缝引起大家广泛关注。按当时的混凝土规范, 人民大会堂132m超长结构在纵向要设两条温度伸缩缝, 将主体结构分成3块, 建筑师在设计上很难处理, 势必会对建筑的美观、抗震、防水和保温产生不良影响, 提出是否可取消伸缩缝的问题。我对人民大会堂132m主体结构作了温度收缩应力计算, 考虑到人民大会堂施工阶段最不利的温差, 如不设伸缩缝, 框架端部最大位移为1.7~2.0 c m, 最大弯矩为750k N_m, 我认为对结构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取消温度伸缩缝是有可能的。同时, 若根据人民大会堂施工期间的最大降温差远远超过使用阶段的年温差, 可采用临时性伸缩缝来解决施工阶段的最大温差, 工程投人使用后, 将不会再遇到施工阶段的温差, 可以在施工后期约两个月内封闭临时性伸缩缝, 这样可以给结构留有更多的安全度, 给建筑师创造很大的方便, 既不影响建筑艺术, 又不影响结构安全。经过近似计算, 我认为在132m范围内设置两条临时性伸缩缝, 可将最大位移减少到0.6c m, 最大弯矩减少到250 k N_m。最后经过设计施工论证, 由朱兆雪总工程师确定采用了两条“临时性1.0m宽变形缝”, 后来被称为“后浇带”的技术措施, 最终达到了取消永久性伸缩缝的目的。1959年5月, 我被借调到建研院与一机部第八设计院, 签署了在沈阳电机厂主厂房168m长取消伸缩缝厂房实验工程合同, 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跟踪观测, 超长工程正常, 取得了成功。这时我发现变形引起的作用效应与结构刚度成比例的特点, 作用效应与结构刚度成正比, 这与荷载效应有着根本的区别。徐变、微裂缝和装配节点都会软化温度收缩应力, 其后为大量实践所证实。1963年, 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裂缝会议上, 我对一些常规裂缝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常规, 楼板和女儿墙斜裂缝是由差异沉降引起的, 经过大量观察,

我认为这是误判, 实际是由收缩与温度应力引起, 与结构长度无关, 与是否留伸缩缝也无关。1.2裂缝的理论计算2 0世纪6 0年代我对工业建筑排架、框架结构以及轴对称结构探索了近似计算理论。1974年, 我探索了大体积混凝土连续式约束条件下近似设计计算方法, 结合施工检测, 在现场进行探索和研究基本计算模型, 抓住伸缩缝许可间距即无裂缝结构长度和裂缝宽度主要矛盾, 在简化模型基础上, 应用静力平衡条件、几何变形相容条件和物理条件, 推导了温度应力近似计算基本公式的雏形。应用于武钢江心取水泵房控制裂缝分析中, 进一步应用在武汉“一米七”轧钢工程超长基础。在紧密联系武钢“一米七”轧钢工程基础施工实际的基础上, 现场做混凝土应力测试, 掌握温度收缩裂缝规律, “一米七”轧钢工程基础混凝土骨料含泥量达6%~8%, 裂缝间距只有4 m左右, 裂缝密布, 而另外区域约300m的范围内没有一条肉眼可见裂缝, 根据的应力测试资料, 探索出温度应力和材料质量的关系及结构长度的非线性关系, 结构长度较小时, 温度应力与长度几乎成正比。超过一定长度以后温度应力逐渐趋于常数 (最大值) 与长度无关, 如控制温度应力小于最大值, 可不设缝。在荷载作用下, 钢筋应力与裂缝宽度呈线性关系, 与荷载效应完全不同, 不应当将温度裂缝当作荷载裂缝验算, 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近似计算基本公式进行了进一步推导及完善工作, 联系材料质量和施工养护条件对于混凝土抗拉性能和温度收缩量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推导, 于1976年提出了温度变形的主拉应力和主拉应变的多系数法, 考虑约束作用, 徐变带来的松弛效应 (收缩当量温差考虑1 0个影响系数) 近似计算式, 温度应力和刚度成正比, 找到我多年梦寐以求的结构长度计算公式, 也就是伸缩缝许可间距的公式, 进一步推导出裂缝宽度的公式。探索伸缩缝间距就是裂缝间距, 伸缩缝就是人工美化的裂缝, 裂缝间距就是伸缩缝间距。当伸缩缝间距扩大到结构长度时, 就可以取消伸缩缝。在我处理各种工程裂缝和超长结构时, 将长度趋近无穷大, 温度应力趋近于常数与长度无关, 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得出各种结构承受连续式约束条件下结构的最大理论长度即工程结构伸缩间距。式中:为钢筋对裂缝宽度的影响系数;S为混凝土弹性模量;//为底板厚度或长墙高度;为水平阻力系数;L为工程结构无缝允许长度。当长度趋近无穷大时, 温度应力趋近于常数与长度无关, 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力呈非线性关系。温度收缩应力有最大值, 如能控制最大应力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整体浇筑工程中的裂缝分析与控制, 则无缝整浇施工技术就成为理论基本依据。从各大钢铁基地到核电建设领域, 如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三门、海阳、红沿河和台山等核电工程, 地铁及市政、桥梁、隧道、海工等工程, 在配合建设单位参与处理和分析控制裂缝工作中, 这一理论都得到了参考应用。秦山核电厂-期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应用了本计算方法并在岩石上设置沥青油毡滑动层, 从而大大降低了温度收缩应力, 确保了应用范围最广的C 3 0普通混凝土裂缝控制成功。

1.3由裂缝控制实践出来的“跳仓法”1974年, 国家重点工程、从日本引进的武钢“一米七”乳钢工程开工建设。“一米七”轧钢工程的土建结构全部由日本负责设计, 采取了地下箱形筏式结构形式, 基础连续长686m, 宽80~120m, 基础厚2~3 m, 侧墙厚1.5~2.0m。如按规范留伸缩缝, 将被大量立体交叉的橡胶止水带分割成许多独立块体基础, 这些变形缝将成为地下工程大量漏水的隐患且难以修复。特别是日本属于多地震国家, 一■旦地震橡胶止水带被拉断更难以修复, 因此迫使日本的设计理念不留伸缩缝和沉降缝, 基础无次序分段浇筑最后连成整体, 裂了不怕, 裂了就堵, 堵不住就排, 地下室靠墙边设置内排水沟, 以便排除渗漏水。“一米七”工程指挥部组织了科研专题攻关, 进行现场检测和理论分析, 探索.分段施工流水作业方法, 各种荷载无论大小都放在无缝整体的船式基础 (Ship type box foundation) , 这种先分块释放早期较大温度收缩应力, 待连成整体后, 尚出现后续较小的温度应力, 依靠结构的抗拉能力来抵抗, 这不就是“抗与放”设计原则吗。最后以“抗”为主的技术方案代替过去以“放”为主的技术方案, 具有现实可行性, 根据测试资料进一步落实施工细节。686m的结构基础不设置伸缩缝, 不但其设计理念与当时国内所有设计规范产生了冲突, 而且引起了国内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争议。为处理好该矛盾, 建设方曾多次和日方进行沟通, 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法, 遗憾的是沟通未获得明确结果, 日方技术人员内部有两派意见, 有的认为结构的温度应力与长度无关, 另一派认为有关。没有书面文字依据, 按照惯例, 中方只能按照日方设计施工, 施工人员按照日方的设计要求采取了地基分段开挖、混凝土分段浇筑的施工方法。由于结构超长, 土方工程和混凝土工程可交叉流水。经系统整理, 我给此方法起名为“跳仓法”, 是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无缝 (伸缩缝、沉降缝及后浇带) 施工新方法。“跳仓法”这个名词已经存在, 那是在保留永久性变形缝和后浇带条件下的“跳仓法”, 只涉及施工而与设计无关, 本“跳仓法”是从设计上取消永久性变形缝和后浇带的新跳仓法。武钢“一米七”热轧工程是国内第一个被动采取跳仓法的施工案例。超长大体积混凝土跳仓法施工中如何减少裂缝, 控制不出现有害裂缝, 成为近年来我对基本理论继续研究和完善的重点。1979年宝钢一期工程炼钢厂300t氧气顶吹转炉, 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转炉, 采用了长90.8m、宽31.3m、厚2.5m的整体筏式C 2 0混凝土基础, 基础下面布有2 5 3根长60 m、直径914 m m的钢管粧, 混凝土量高达7105 m 3。日方专家提出转炉基础采用分三段施工的垂直分缝、水平分层的混凝土浇筑方案, 以避免混凝土基础产生裂缝, 但该施工方案在避免裂缝产生的同时, 也使得施工缝处理工作量大增, 既难保证工程质量, 又延长工期, 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既控制有害裂缝, 又不进行垂直分缝、水平分层浇筑施工成了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我在武钢施工现场总结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经验, 运用此前推导出来的混凝土温度变形的主拉应力及主拉应变的工程近似计算式, 在本工程中, 钢管桩基提高了对基础的约束度, 于是我补充计算了钢管桩的影响, 约束度增加20%, 在此基础上对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和原材料质量进行了详尽严谨的分析计算。理论验算表明, 施工控制中如能采取一系

列综合措施, 连续无缝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案是完全可行的。1979年5月, 我配合上海市建筑三公司采取了一整套结合实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综合技术措施, 如选用中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减少水泥用量, 增大粗、细骨料粒径, 减少用水量, 控制含泥量, 掺加大粒径骨料 (5~4 0 mm) ,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及浇筑温度, 准备好塑料薄膜和保温麻袋, 在基础不同部位设置7 0个测温点监测控制混凝土降温速度。28 h连续浇筑, 随后的养护工作我也丝毫不敢大意。基础表面用木抹子抹平后立即通知施工人员盖上草袋浇水养护, 在基础混凝土周围形成密不透风的围护层。根据实践经验, 即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最主要的是控制温度梯度, 避免快速降温和快速收缩, 绝对温升的高低对温度应力影响较小, 关键是温度差, 所以采用保温保湿养护措施。两个月后检查, 7105m 3混凝土基础通体上下没有一条有害裂缝。本工程首创的、不留缝连续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成功施工, 为宝钢后续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全面推广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和依据, 它既冲破了国内每20~3 0 m必须设置伸缩缝的规定, 又突破了国外惯用的“垂直分缝、水平分层必须埋设冷却水管”施工方案;同时该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是1987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组成部分。此外, 我们编制了块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并根据轴对称结构裂缝实际情况研究了圆形结构和环形结构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公式。1979年, 宝钢初轧厂地下大体积混凝土900m超长结构, 以及最近我们做的1300 m的超长结构, 都采用了跳仓法施工, 取消了温度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宝钢一期从日本引进一项专利, 两个超长9 m深大型橡胶水池, 抗拉强度虽然不高, 但是极限拉伸竟达4 5 0%, 比混凝土极限拉伸高45000倍, 所以彻底解决了裂缝问题。1.4实践出来的裂缝控制秘诀1984年, 宝钢长江引水工程, 其施工难点是江心直径43.5m、壁厚1.5m的沉井泵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在寒冬季节施工。1984年春节前夕, 当时连日寒流, 长江口的气温已经下降到-9°C, 江上温度比岸上温度低1~2丈, 大体积混凝土在这样温度下浇筑, 必然在负温下停止水化, 其强度等于零。混凝土受寒冻裂, 庞大的防水工程结构在长江中失去承载力, 其后果不堪设想。最后我想到了利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水化热来解决问题。当时, 按混凝土施工规范, 现场准备烧锅炉、搭暖棚、采取蒸汽养护, 锅炉已运到现场。在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中, 历来对水化热的要求是越小越好, 担心水化热引起开裂,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必须加以控制的不利因素;而我现在产生一种逆向思维, 要创造条件让水化热为我所用, 多一些水化热, 助我一臂之力。我把利用混凝土水化热抗冻防裂的施工方法称作为“自养护法”。其关键是采用完善的挡风密封措施以阻断外界的寒冷侵袭, 严密监察, 精心保温养护和控制温度, 增加了两层草袋一层防雨篷, 确保混凝土在15冗左右环境中硬化, 抗裂安全系数提高到1.5。我和上海基础公司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将这个有5层楼高的庞然大物, 在寒冬里利用水化热自我养护, 不用烧锅炉蒸汽养护法, 因为该法可使环境温度骤降, 温度梯度增加, 引起断裂。当时采用的是25 k m长距离泵送混凝土工艺, 水灰比0.6, 控制裂缝的难度较大。施工中最担心的问题是大流态混凝土是否会在零下温度的环

境中受冻开裂, 强度等于0, 为掌握沉井混凝土泵送浇筑过程中在低温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规律, 现场进行了温度实测和监控;现场实测结果, 由于水化热的帮助, 井壁温度在7〜231之间, 达到了温控预定的要求。采取排水下沉的方法将大型沉井高水平地下沉到设计标高。施工结束后检查沉井混凝土的质量优良, 没有肉眼可见裂缝, 沉入长江23.5m各大泵房及主控室投人运行, 为长江水源投产抢回了两个月的工期。1985年8月2 0日, 在全线投产前一个月, 宝山湖水库如期蓄水。一期工程1985年9月投产时, 符合生产需要的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宝钢厂区。沉井运行至今已有30年, 未发现裂缝和渗漏现象。1.5辩证出来的裂缝控制新理论1990年1 0月2 6日, 香港九龙50m长混凝土悬臂雨篷倒塌造成6死7伤, 香港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该起事故, 在全港引起恐慌。我应邀前往香港做了一场“楼宇有裂缝就会出现危险”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我讲到, 根据多年处理裂缝的经验, 包括对解放前的工程考察, 有些解放前带有裂缝的混凝土结构, 在2 0世纪7 0年代还带着裂缝正常工作, 据此将裂缝分为有害裂缝和无害裂缝两大类, 我们判断裂缝有害和无害的界限是根据裂缝的宽度及深度 (国际上只用表面宽度判定裂缝有害程度) , 不同工程因使用功能及结构形式不同而有区别, 应结合事故的特点判定是否危楼。回头总结我的结构工程师之路, 离不开探索和实践, 从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到产生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设置和裂缝出现规律无明显直接关系的直觉, 然后去研究探索它, 孤立无援时, 作为一个拓荒者艰难前行, 因为探索之路让实践变得一次比一次笃定, 也因为实践之路让探索变得一次比一次有意义。从发现偶然现象后面隐藏的必然规律, 到反常现象其实才应是正常的现象, 再到发现裂缝之后隐藏的变形规律, 本着什么不懂就学什么, 刻苦努力学习的原则。最终, 我悟出控制裂缝的新理念: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其有害程度是可控制的, 工程师的全部艺术就是把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解决裂缝问题最好的设计原则就是应用“抗与放”的设计原则, 用辩证的方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对裂缝事故的处理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我体会到, 工程师的责任是科研和创新, 但工程师还需要一种精神, 就是工程师的匠心—探索和实践, 它们是创新的驱动力。2思考行业存在的几个问题2.1关于抗裂材料我国最早开始大规模泵送大体积预拌混凝土, 是从1979年宝钢建设开始, 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难度增加了, 地下超长无缝大体积混凝土箱形基础长度逐渐达到100m, 200m, 400m, 500m, 现在达到1300m。近年来, 国内许多重点工程包括一些国防工程和核电站等工程裂缝层出不穷, 催生了许多新型抗裂材料、掺合料及外加剂, 但从我多年处理裂缝实践经验来看, 有不少材料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一些理论和实验室试验以及一些小规模的模型试验, 都无法反映工程实际条件。2.2关于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和水电工程不同, 工民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比较高, 一般达到60〜7 0 T甚至到80〜9 0 T, 上海金茂大厦混凝土温度达97.5丈, 此情况下内部降温会增加夕卜约束应力, 弊大于利, 此后再不用冷却水管。类

似的教训在国内外都有, 最严重的是某国核电站核岛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贯穿性开裂, 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设置了蛇形冷却水管, 冷却后陆续发生贯穿性开裂, 且由于管壁温度梯度较大, 又可能会出现内部放射性裂纹。例如, 2 0 0 6年7月, 我赴美处理华盛顿的M-1号工程裂缝问题, 就是由于松模后用16°C地下水进行养护, 增加了裂缝;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和某大桥桥墩大体积混凝土, 采用冷却水管出现了较多的开裂;某国核电站核岛基础贯穿性有害裂缝出现在通冷却水之后。而宝钢4座超大型高炉基础厚度达7〜9 m, 从不采用冷却水管;中央电视台大体积混凝土, 最厚达10.9m, 没采用冷却水管降温;上海中心主楼基坑直径120m、底板浇筑厚达6 m, 也没采用冷却水管, 控制裂缝十分成功。由此我得出结论, 浇筑前应对混凝土等原材料冷却, 浇筑后保温, 约束前降温, 约束后保温, 不必担心“暖房效应”, 因为温度应力核心是温度梯度, 可避免周期性日温、循环性湿度差, 对预防寒流袭击、防风挡雨等均有必要, 特别是大风降温同时发力会引起严重开裂。2.3关于掺加膨胀剂当我梳理处理裂缝的经验时不得不提到膨胀剂, 因为我在工程现场处理裂缝时, 发现采用膨胀剂后的工程也会产生收缩裂缝, 是否可以说, “膨胀剂没有起到补偿收缩的作用”, 这又是为什么?我对膨胀剂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最早在2 0世界8 0年代末, 我看到有人引证1965年美国有人设想的“相信未来在所有的水泥中加人膨胀剂, 对于解决混凝土的干缩裂纹危害并不是不可能的”。研发者认为U E A可以掺人五大水泥中, 内掺10%~12%的U E A, 可以配置成补偿收缩混凝土。U E A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坍落度损失比普通混凝土稍快, 使用灵活方便、保存期较长、价格便宜、用途广泛。美国A C I2 2 3委员会提出混凝土膨胀值等于或稍大于预期的干燥收缩值, 通过配筋或其他措施产生预压应力0.2〜0.7M P a, 可补偿收缩拉应力。膨胀剂限制膨胀率达0.025%就可避免收缩裂缝的目的, 它可全部补偿因水泥硬化收缩引起的拉应力, 除抵消水泥硬化的拉应力外尚有剩余, 储存于混凝土内部。在我国很多资料中一再重复上述观点, 生产膨胀剂的厂家迅速增加。许多工程掺膨胀剂的原因是设计院在图纸上注明了必须掺膨胀剂的要求。但是, 实际情况如何呢?在我所处理发生裂缝的工程中, 约有70%〜8 0%的补偿收缩混凝土 (掺膨胀剂混凝土, 包括膨胀加强带和膨胀后绕带) 都未能起到补偿收缩作用, 并出现了严重的收缩裂缝。有的在水中产生了膨胀应力呈粉碎性酥裂, 造成工程损失, 如我参加处理的北京某公寓地下工程和江西某厂基础工程等。南京某湖隧道由于膨胀应力造成挤压破坏, 该隧道混凝土掺膨胀剂并长期泡于湖水中。3我的几点建议混凝土工程裂缝的探索必须联系混凝土材料、结构和施工来分析和研究温度、收缩、地基变形等效应。混凝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其有害程度是可控制的, 工程师的全部艺术是把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 而现代化学灌浆技术可以处理好无害裂缝。解决裂缝问题最好的设计原则是应用“抗与放”的设计原则, 实现了设缝与无缝两大流派的辩证统一。一切裂缝与质量事故都是作用效应与结构抗力的博弈, 作用效应中应当增加新一类隐形荷载即变形效应, 包括温度、湿度和地基变形效应。概念设

计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将结构、材料、施工和地基联合起来进行研究, 应用最新的混凝土无缝施工法—跳仓法, 一切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最终目的。3.1变形效应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受地下空间开发中如何利用箱体空间薄壁结构扩散土压力、减少沉降、增加结构刚度、考虑地基和结构的共同作用的启发, 和几位同事共同完成了《薄壳基础工程》著作, 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曾经三次去都江堰考察,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洪水不采用高坝阻水, 而是采用疏导释放的办法取得伟大的成功, 是处理一切灾害与裂缝方法中“抗与放”理论的典型实践, 设计中, 所谓设缝与无缝流派, 不是对立的, 不外乎是“放与抗”辩证的统一, 在不同条件下, 考虑相邻专业综合作用, 抗放结合, 相辅相承, 五千余公里长的万里长城就是分段施工, 最后连成无缝整体。工程实践中, 温度骤降而使结构难以抗拒导致开裂, 都江堰“宝瓶口”采用火烧岩石立即用冷水浇泼, 层层分裂剥落岩石形成引水通道, 是人类利用热应力为工程服务的最早实例。目前, 跳仓法是后浇带法的改进, 使工程技术进步得以顺利发展, 这里已涉及到哲学概念。“抗”与“放”的原则在抗震、地基处理、抗浮、抗洪、滑坡治理和抗裂等诸多领域可能获得广泛的应用。我所研究的变形效应从温度收缩变形扩展到地基变形, 他们在结构中引起的应力状态称为“变形效应”,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隐形荷载, 过去研究成果有限, 且尚不成熟, 综合性和随机性较高, 困难很多, 但如果不去综合性地探索就无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中, 有许多不成功的教训, 都是由于仅仅依靠单专业理论和实验室试验以及现场小模型实物实验, 脱离工程结构实际, 违反了“相似率”。脱离施工及环境条件, 试块性质离工程结构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没有工程试点应用就大量推广而造成的。3.2高品质普通中低强度混凝土应好好打根据多年处理裂缝和宝钢3 5年的实践经验, 我提出“普通混凝土好好打”, 即不掺任何特种掺合料及外加剂,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中外掺材料的种类越少越好, 施工方法越简单越好,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普通混凝土好好打”是我在总结60年来控制混凝土工程裂缝经验, 把各地各种工程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宝钢的工程实践, 几百万立方米地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掺膨胀剂, 不使用预应力, 不掺纤维, 不用冷却水管, 总体施工质量都满足了现代化生产的设计要求, 施工质量要求严格苛求。普通混凝土好好打是我精炼和总结提供高品质混凝土自然的深刻体会。根据我的经验, 混凝土均质性差, 抗拉强度低, 裂缝控制难度高是耐久性的要害, 改善混凝土的均质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性能特别是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提高韧性是“普通混凝土好好打”的内涵, 普通混凝土好好打包含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和精料供应等3方面内容, 以提高韧性和均质性为目标, 改进配合比和施工方法, 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品质普通中低强度混凝土好好打, 最终达到耐久性良好的结构工程 (图1) 。3.2.1精心设计控制裂缝问题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难题, 设置变形缝只是诸多解决要素之一, 而不能据此就将其作为主要的设计措施。选择混凝土中等强度, 加强构造设计、合

理配筋、提高延性比, 降低约束度, 探索设计“延性结构系统”的新思路。3.2.2精心施工从粗放型改进为严谨性, 结合不同季节, 不同结构形式发展养护技术, 控制坍落度, 严格执行保温保湿技术措施, 降低温差及收缩差, 掌握裂缝处理技术。3.2.3精料供应抗拉性能的深入研究, 优选抗拉、抗弯、抗剪配合比, 低水化热, 低收缩, 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含泥量 (提高抗拉性能, 降低收缩) , 提高均质性, 降低变异性, 合理优选掺合料、高效减水剂, 满足强度要求条件下, 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合理控制水胶比, 骨灰比, 严格控制粗骨料表面质地和形状。掺和料 (粉煤灰及矿粉) 是混凝土的抗裂和耐久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将混凝土的高效减水剂和掺合料称为混凝土的第五、第六组分, 普通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后期潜力, 利用时间控制裂缝。利用混凝土的6 0 d和9 0 d的强度降低水泥用量, 加强研究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和热变形等规律, 研究质量力引起的裂缝与破坏。混凝土材料领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对裂缝控制有很多的好处, 减水率高, 特别是减缩作用, 收缩率比只有0.9〜0.95, 但是必须看到, 应用时注意它的过敏性和其他材料的相容性。目前天然河砂匮乏, 研究开发机制砂, 海砂的应用技术势在必行。我们经常看到, 同一个设计图纸同一个施工队伍同一个搅拌站按同一个配合比所供应的混凝土, 在同一栋楼里各房间裂缝状况是不同的, 这就是均质性问题, 因为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微小的差别就会引起结构的开裂或不开裂。超长混凝土的无缝设计施工-跳仓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控制裂缝系统的各关键节点, 各节点环环相扣, 必须重视认真执行。总的来说, “普通混凝土好好打”决非施工方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也就是说, 这个问题贯穿了工程设计、施工、材料和监理等全过程,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没有技术上的困难, 只是要求严格地加以执行。大量的工程实测已经证实, 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体积变形的拉应力引起的, 而混凝土抗拉性能的随机性和离散性又是非常高的;利用永久性变形缝释放应力和无缝抵抗应力是抗与放的设计原理,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3要重视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1987年我在四川攀枝花大滑坡现场。我国大三线二期工程基地正处于大滑坡地带, 勘探出三个滑动面, 数十万立方米土体已发生缓慢移动 (每天约3〜4m m) , 当时考虑滑坡后再进行建设, 采用“放”的原则, 但工期不允许, 我和施工方紧密配合, 考察滑坡体周围裂缝发展状况, 滑坡的核心要素是水, 当地正值旱季, 离雨季还有5个月, 此期间抢建3排大口径混凝土抗滑桩, 用工字钢配筋, 增加抗滑力, 就有可能把滑坡抗住。地基变形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宽达10〜50m m, 待地基稳定后, 采取化学灌浆处理, 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裂缝状态采用抗与放的原则进行处理。除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变形, 通过这个工

程我进一步发现地基变形是引起工程结构的另一大原因, 包括滑坡和地震以及质量力 (地基动态变形) , 统称为变形效应, 有它自己的独特规律, 与荷载效应同等重要, 不应视为次要问题 (图2, 3) 。图3用“抗”的原则解决滑坡问题3.4关于对膨胀剂的争议2 0世纪9 0年代初, H P C由美国传入中国后又出现超高性能混凝土, 由于低水胶比, 内干燥自收缩收缩应力的显著增大, 再掺入需水量很高的膨胀剂, 钙矾石含量剧增, 需水量咼达74.5%, 尚强局性能混凝土裂缝更多, 脆性增加, 防火性能差, 制备较困难等不足, 耐久性降低, 材料的研究与结构的研究尚有较大的差距, 我认为在普通混凝土好好打的基础上, 研发高性能普通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 高延性比和均质性良好的高品质普通混凝土结构是努力方向。例如, 不仅提高材料的韧性而更重要的是改善结构的各种复杂受力条件下结构的延性比, 提高均质性降低变异性, 达到普通均质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系统目的。试验室试块不等于复杂受力下的结构。我感到混凝土工程界在技术上对膨胀剂有争议很正常, 但不应该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这方面问题太复杂了, 我建议设计院不应当在图纸上注明采用膨胀剂的要求, 膨胀剂检验标准规范是采用泡水试验环境, 远远脱离工程实践条件, 泡水试验得到限制膨胀率, 对结构温度收缩应力没有实用价值 (建筑工程有无穷多个约束度及收缩, 差别巨大) 。2 0 0 6年我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处理M-1号工程裂缝, 现场曾用4种配合比浇灌1 1次, 其中有一方案 (美方专家提出) , 采用美国生产的膨胀剂按美国补偿收缩混凝土规定, 将膨胀剂掺入混凝土, 仍然出现较多的收缩开裂。没有起到补偿收缩作用, 最后我建议取消膨胀剂, 取消引气剂, 提高水胶比, 加强构造设计, 不采用松模浇水冷却, 不采用养护剂, 采取普通混凝土好好打的方法, 取得良好控制裂缝效果。3.5应重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辽南地震,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我都深入现场参加抢险救灾并同时调查裂缝与倒塌破坏的关系, 开始探索从裂缝到破坏的发展过程, 分析有害与无害裂缝的界限, 地震区抗震缝和变形缝的设置, 非但无助于于减震作用, 反而增加了碰撞破坏的现象。我们的整个地球分为1 3个板块, 相互运动, 它们的分界面就是断裂带, 也就是裂缝群, 当相邻板块间的相互挤推应力超过定量时便产生微裂缝扩展超过极限强度便产生地震, 我特别注意到岩石和混凝土裂缝扩展均伴随着声发射, 因此可否从断裂带的裂缝扩展规律中预报地震是值得探索的重大技术难题。探索裂缝的发展和扩

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 篇8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框架结构 结构施工

一、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载荷,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地震载荷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高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这样才能很好的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二、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1.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1)充分的材料准备。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做好焊接施工准备。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3)放样与下料施工。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 m时,放样余量在5 mm左右,当总长在24 m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 mm。

三、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1.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时间较短,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1)基础模板安装。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而在基础侧模的安装过程中,还应该对垂直角度予以把握,尽量将安装偏差控制在3 mm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垫层与模板的底部结合处应该用较细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嵌填严实,保证不漏浆。最后,应该在模板的上口拉通线进行校直,保证边线顺直。

(2)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同时,在脚手架使用的时候,不能够将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横、纵向扫地杆以及连墙件拆除。

(3)模板的拆除。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四、混凝土工程技术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混凝土尤其重要。同时,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2)配合比和合理控制。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目的。但是,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所以,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3)混凝土浇筑过程。通常而言,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同时,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保证与设计相吻合,且支撑足够牢固。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83.

[2]杨勇钢,黄颜辉.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浅析[J].南北桥,2009(10):161-162.

上一篇:普通话演讲比赛总结下一篇:人生如爬山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