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4-06-03

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4篇)

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篇1

初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班级:

一、积累与运用(12分)(第1~7题每句1分,第8题2分,共12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蒹葭苍苍,(《诗经·蒹葭》)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床头屋漏无干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巧用比喻、化冬雪的寒冷为烂漫春意的句子是:,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的诗句是:。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想象奇绝,将在树枝上积存的白雪比作清透晶莹的梨花,营造出一种玄妙绮丽的氛围的句子是:。

8..学校要以“勤学”“立志”为主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围绕这个主题写出一幅对联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实现梦想青春当立志;

下联:。

二、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1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本文选自〈〈左传〉〉,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名)所撰。(1分)

10.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小惠未徧()(2)小大之狱()..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战争中鲁国军队士气大振,这应归功于曹刿的战术安排。写出文中可以表现这一内容的成语,并解释它

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意思。(2分)

13.本文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曹刿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美好的品质,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曹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请简要谈谈。(2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刮目相看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①②③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

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4.文中“日月广明之道”中的“道”的意思是(1分)

15.短文对吕蒙的叙述详略得当,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对吕蒙详写和略写的分别是什么事?(2分)

16.文中的故事主要赞扬了吕蒙的哪种精神?请结合实际,谈谈吕蒙的这种品格对你的教育意义。(2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胃里种棵苹果树

街道拐角处,有一间小小的店面,专卖苹果,各种品种各种颜色,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店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很朴实的笑容,梳两条古老的辫子,一看就知是从大山深处出来的。别的水果店,各种水果千奇百怪,只有她,只经营着苹果,有人说,真是浪费了那么好的位置了。

后来,和她渐熟,听她讲自己的故事。

在大山深处,她的家贫穷而偏远。说偏远,是因为她家并不在村子里,而是在山脚下。低矮的草房,陈旧的木栅栏,而那山,也太匮乏,很少产出让人们惊喜的东西。父亲远出山外打工干活,母亲就侍弄着山下几亩薄田,她们姐妹三人,她是最小的。那时,最高兴的,就是父亲回家的时候。记得父亲第一次从外面回来,带回了一袋儿又红又大的苹果,那可是她们只在书里看到过、在画片里认识过的东西,开始的时候,她们竟怯怯地不敢去咬。父母舍不得吃,把苹果都留给了她们三个,她们有时硬塞给母亲,母亲却总是偷偷给她们留着,给她们一个日后的惊喜。现在想来,母亲留着的苹果,后来都有些烂了,可是那份香甜却丝毫没变。

两个姐姐大些,很懂事,知道母亲不会吃。于是,她们每吃一个苹果,就把苹果籽儿都留了下来,然后跑到山坡上,把籽儿小心地种下,细心地浇水。她们决定,要种出自己的苹果树,让母亲吃个够。可是一直也没有成功,有时那种子只是发了芽,没长多大就死了。母亲的生日在秋天,起初的时候,她们以为到了母亲过生日的时候,苹果树上一定结满果实了。

母亲的那个生日,她们都哭了,没有能给母亲献上亲手种的苹果。母亲说:“等你们以后长大有出息了,妈妈一样会有吃不完的苹果。咱们这穷山,是种不了苹果的啊!”父亲每次回来,都给她们带回来苹果,母亲依然一个也不吃。她们急了,母亲不吃她们也绝不会吃的。母亲把一只苹果切开来,分成三份,把里面的籽儿小心地挑出来,然后就着水,把那些籽儿全吞了下去。母亲对她们说:“看,妈妈把苹果籽儿种进胃里了,妈妈的胃里以后就会长出一棵苹果树,会结出许多许多的苹果,妈妈有吃不完的苹果呢!”

和我讲这些时,她眼睛微微地湿润,说:“我大姐那年八岁,二姐六岁,我五岁,那时的我们就相信了妈妈的话。我们心安理得地吃着苹果,去把籽都给了妈妈!”

有那么一段时间,母亲常给她们讲那苹果树在胃里的成长情况,长叶了,开花了,结果了,还张开嘴让她们闻,她们那时好像真的闻到了苹果的清香。后来年龄渐长,她们也都知道了母亲的谎言,心里便无由地痛悔,母亲的头发都白了许多,可是依然没有

吃过苹果。

再后来,两个姐姐都去山外上学了,她只在远处的镇里读完中学,便回家帮妈妈干活了。一年一年,山上的颜色变幻着,却无法变成心里的梦想模样。一年一年,母亲在风里渐渐老去。甚至,她不敢再面对一只红红的苹果,那样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吃过的那些苹果籽儿。

两个姐姐终于都从山外回来了,在山上忙忙忙碌碌的,还带回来一大堆书。她翻看,都是关于种苹果的。两个姐姐告诉她:“小妹,咱们一定会把这山变成苹果园!让妈妈天天在园里吃苹果!”她兴奋着,姐姐的行动点燃了她心底所有的渴望。

讲到这里,她的脸上有着发自内心的笑,甜甜的像从心上开出的花。她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白发的母亲,三个笑着的女孩,身后,是一片苹果园,正是秋天,那一树一树的灿烂,就像母亲皱纹里盛着的温柔笑意,满溢着幸福的芬芳。

她说:“现在,姐姐们在家里弄苹果园,我在外面卖苹果,除了这个小店,我联系了许多批发商,从我们的果园里进苹果。我在这里卖苹果,就是想让别人都尝尝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看着别人从我这儿高兴地买苹果,我心里全是满足,就像所有过去的苦都变成了甜蜜!”

看着她不染纤尘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有了濡湿的感动。也许,那许多平凡的事物,都蕴含着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而我们常常让世事的风尘漫漶,将许多的美好深埋在心底。就像在看着那张照片时,她一脸深情地说:妈妈当年给自己的胃里种下一棵苹果树,其实是给我们的心里种下了一片果园,才让我们有了希望!”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拐角()(2)匮乏()(3)模样()(4)纤尘()....

18.刻画人物离不开描写,其中文章开篇的店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很朴实的笑容,梳两条古老的辫子一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9.“贫穷而偏远”就是当时店主深处大山之中家的现状,“偏远”在文中已有所交待,那么她家的贫穷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母亲将苹果留给了三个孩子,孩子们也理解母亲的心意,为了也“让母亲吃个够”,懂事的两个姐姐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概括出对“等你们以后长大有出息了,妈妈一样会有吃不完的苹果”一句相照应的相关信息。(3分)

22.当店主跟我讲母亲的谎言时,“她眼睛微微地湿润”,在拿照片给我看之前,“她的脸上有着发自内心的笑”,这不同的神态描写分别反映了店主怎样的心理?(4分)

23.谈谈你对文末“妈妈当年给自己的胃里种下一棵苹果树,其实是给我们的心里种下了一片果园,才让我们有了希望!”一句的理解。(4分)

24.善意的谎言,蕴含着更真实的慈爱。文中母亲用善意的谎言给孩子心中种下了希望。你的生活中也一定听到过亲人或朋友善意的谎言,你的感受如何?请你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25.升入中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阅读了大量名著,相信你对孙悟空、林冲、关云长、林黛玉等艺术形象早已如数家珍。请从上述四个人物中任选其一,写出其出处、作者并举例说明这个人物令你赞赏的某种精神。(我选)

(1)出处:《》;(1分)

(2)作者:(1分)

(3)举例说明令你赞赏的精神:

三、写作(60分)

26.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1)题目:你是我的老师

(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任玉华是来自河北农村的80后小伙子,17岁开始,在北京“漂”了12年,干过“清洁工”、当过“二房东”、收过废品、开过黑车、尝试过自杀„„,在迷茫过后,他慢慢意识到只有脚蹋实地、勤勤恳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他最终选择在清华大学里修自行车,一干就是5年多。他在励志贴中说:“我认真地对待每个同学每一辆自行车,我可以摸着胸口说,修过的每辆车我都是尽力的,每次我都用百分之百的能力来修,能修的零部件绝对不换,该更换零件的绝对找最合适最实惠的。”修车之余,任玉华把自己的真实经历、感悟写在网络,被网友誉为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实践。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篇2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⑴无意苦争春。⑵,背灼炎天光。⑶燕子来时新社。

⑷,千里共婵娟。

⑸,沙场秋点兵。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天烂漫的景象描绘冬天雪景的句子是。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战争激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我是一颗不幸的星,一个夜晚,我从天空yǔn ①

落。我曾根深蒂固的认为我永远属于那片湛蓝而深suì

②的天空,现在,我却躺在这浩瀚无际的荒原。在忐忑不安中我窥探四周,死一般的沉寂让我悲从中来。在歇斯底里中我突然想起妈妈的教诲:不要让生死耿耿于怀,廓然无累者才能达到生命的至境,活着和死亡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一下子豁然惯通:我这是挣脱了家园的禁gù

③,魂归大地的怀抱,我愿化作一póu ④

黄土,以一颗炽热的心滋养出一片青青的小草。

3.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了此文,我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子最后加上“的道理”。)B.新形势下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水平”改为“能力”。)

C.通过这次作文评比,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缺主语,应在“通过”前加上“她”。)D.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自信。(把“能否”去掉。)4.从下面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话(80字以内)。(4分)备选词语: 幸运 感激 歉疚 没齿难忘 妄自菲薄 刻骨铭心

5.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请从语文的角度赏析,说说它广为流传的原因。(4分)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灿烂的笑容。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将军既帝室之胄()⑵深入不毛()...⑶庶竭驽钝()⑷夙夜忧叹()....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9.“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诗句意思的句子是,(1分)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1分)

(二)(12分)

永 不 录 用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收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0.给下列两个词语注音:(2分)横亘 踉跄 ....1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3分)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 →③ →④ →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1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两题选做一题)(4分)......(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

13.文章结尾写道:“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3分)

(三)(13分)

雨中锻炼又何妨

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体育教师普遍会选择不上。原因很简单,学生被淋生了病,一则家长会埋怨,二则出于爱心也不忍。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据说,丹麦的年青父母常把自己的小孩放在户外午睡,如住所外的院子里、公园的草坪上、树林里,尽管有苍蝇、蚊子,甚至还刮点小风,也不例外。是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是他们不想履行监护孩子的义务吗?当然不是。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强健体魄和人格力量的“硬汉”,造就了一个崇尚独立、强大的民族。对中国父母或是教师来说,这一切也许太不可思议了。

孩子不可能终身呆在摇篮中,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人生的风险、挑战随时都可能降临,他们终需迈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下一代要适应激烈的生存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生命活力才行。而这种生命活力不会与生俱来,需经过长期的打造磨砺才能形成。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要强。阿费烈德由此总结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正是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一步步强大起来的。

下点小雨不上体育课,本是件小事,但它所折射的却是教育的大问题。

1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

15、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具体内容指什么?(2分)你能用历史名人的事迹来验证这一“定律”吗?(2分)

16、“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我打算起来,却动弹不得。我仰天躺着,这时才发现胳膊和腿都紧紧地被缚在地上;我的头发又长又密,也被缚在地上。我觉得从腋窝到大腿,身上横绑着几根细绳。我只能向上看。太阳渐渐热起来,阳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我听到周围人声嘈杂,可是我那样躺着,除了天空之外,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儿,只觉得有个活东西在我左腿上蠕动,他越过我胸脯,慢慢地走上前来,几乎到我的下颚前了。我尽可能用眼睛朝下望,却原来是个身长不到六英寸,手里拿着弓箭,背着一个箭袋的活人。同时,我觉得至少还有四十来个一模一样的人(我猜想)跟在他后面。我非常吃惊,大吼了起来,吓得他们回头就跑。

17.上述文段节选自 _______________作者是 ___ 国的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5分)18.用简洁的文字概括(3分)

19.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你平时可能沉默寡言,而你的内心却热血沸腾;你心中装满了理想,可你却表现的嘻嘻哈哈;你在学校可能规规矩矩,而在家里却经常出格„„请你以“另一个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2)在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许多真实的生活。它使你激动,令你动情,让你回味。激励你思索人生„„请以“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为话题,自拟题目。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附加题(10分)《郑人逃暑① 》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哪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

九年级语文(上)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1. 每空1分,共10分(略)

2.(4分)陨 邃 锢 抔 3.(3分)C 4.(4分)(略)

5.(4分)灵活运用计算机术语,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远离失意,幸福长伴的心愿。整个句子富有气势和节奏,琅琅上口。

6、(4分)⑴后代 ⑵人烟稀少的地方 ⑶比喻才能平庸 ⑷早晚

7、(4分)⑴百姓谁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⑵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8、(2分)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9、(2分)“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2分)héng gèn liàng qiàng 11.(3分)苦闷消沉,插班旁听→重返母校,发愤苦读→考上大学,知道真相

12(4分)示例:(1)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2)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被深深打动,他流下感激的泪。同时也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

13.(3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本文结尾含蓄,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意指要先去拜访并感谢班主任等等。

14、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会一步步强大起来;(2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分)

15、(4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例如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等。

16、(4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17.(5分)《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格列佛。小人国 18.(3分)格列佛到小人国被小人们捆绑。

19.(4分)(1)跟随树荫(2)远去;远离

附加题 1.(2分)这个方法在白天乘凉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2.(2分)郑人白天避暑随树荫移动自己,夜间也套用此法,以致于沾湿身子。3.(2分)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或2: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或3: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篇3

汉语试卷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禅偈(jì)

混沌(hùn)

胚胎(pēi)

影影绰绰(chuî)....B.唱和(hâ)

不可限量(liáng)

空白(kïng)

自由散漫(sàn)....C.恣情(zī)

星宿(xiù)

屏气(bǐng)

叱咤风云(chà)....D.旖旎(ní)

薄暮(bî)

浑身解数(jiě)

自力更生(gē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欲壑难填

直截了当

出神入化

欺世盗名

按步就班

无精打采

饱经苍桑

本色当行

不记其数

B.好高骛远

熨帖

博闻强识 C.豁然开朗

刚愎自用

D.浅尝辄止

脍灸人口

3.下列各组成语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坚甲利兵

坚守阵地

无坚不摧 ...B.兴办

兴利除弊

新兴 ...

C.敢作敢为

一分为二

大有可为 ...D.逃亡

流亡

亡命 ...

4.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宽敞——狭窄

犹豫——果断

敏捷——迟钝

B.细心——马虎

垂直——邪恶

模糊——清楚

C.干燥——潮湿

柔弱——强壮

光滑——黑暗

D.简单——复杂

招架——抵挡

奉献——索取

5.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的知识

瘦削的脸庞

丰美的牧场

巍峨的青山

B.美好的明天

神秘的传说

热辣的劲舞

精准的投篮

C.精湛的艺术

精致的未来

热心的观众

精彩的演出

D.素洁的莲花

素朴的语言

素雅的衣着

素净的陈设

6.下列词语,全都是贬义的一项是()

A.削足适履

为虎作伥

罄竹难书

无所不为

B.死得其所

挑拨是非

倚老卖老

铤而走险

C.歪门邪道

无所适从

惊世骇俗

明火执仗

D.自欺欺人

执迷不悟

前仆后继

揠苗助长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C.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D.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8.将下列词语序号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留恋

②依恋

③流连

④挂念

⑤思念

他__于异国他乡美丽的风光,忘了家中老母亲对他日日夜夜的__;他舍不得离开这西方的乐土,__那里灯红酒绿的生活,小时对母亲的__已不见一丝痕迹。他不知道,老母亲在家乡却一直__着他生活得怎样,那日日夜夜的守望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A.(3)(5)(1)(2)(4)

B.(3)(4)(2)(5)(1)

C.(1)(5)(3)(2)(4)

D.(1)(4)(3)(2)(5)

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纳木错湖水不但清的纯净,而且静的神秘。.... B.谁要是想近距离了解老虎,东北虎林园就不应该错过。...

C.只有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D.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10.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①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②,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A.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知识的图书馆

B.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知识的图书馆 C.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的集装箱 D.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的集装箱

1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我通过熟人,买了一辆限价车。

(熟人买了一辆车。)

B.我们班同学们全部过了本科线,送给了班主任一个大大的惊喜。

(同学们给了班主任一个惊喜。)

C.在上学期, 扎西放学后一直在教室里努力学习。

(扎西一直努力学习。)

D.在当今社会,绿色环保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1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几千年的祭祀传统,牵动着中国人隐秘而质朴的情感,一头系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头连着对未来的祈福和期盼。

B.在学校热衷追逐升学率的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证明并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调控和监督功能,要对抢夺优质资源加以规范。

C.2014年热播的《咱们结婚吧》,虽然是一部常见的被观众戏称为“电视购物剧”的都市情感剧,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别具浪漫主义气息,成为当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D.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13.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勤奋是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天才的坟墓。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C.米奇月饼恭祝全市人民中秋快乐。

D.我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觉着道路好像宽了许多。

1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里是我的家?那里是我的故乡?那里是我的祖国?我已经快疯了。

B.电影快开眼了,你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C.《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D.一些人为了聚敛财富,铤而走险,财富没温热,世间最精密的仪器—生命,却丢了。

15.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C.⑥③②⑤①④

B.⑥⑤①③②④

D.⑤①⑥③②④

16.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正确的一项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王安石

C.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李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

第Ⅱ卷

二、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 “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7.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9.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析17段中划线句子“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30分)22.题目:

幸福的一刻 要求:①自选文体。

②不得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班名等信息。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汉语答案

1.A.B项中“散”应读作“sǎn”.量应读 liàng C项中“恣”应读作“zì”,“叱咤”应读(zhà)。.D项中“旎”读nǐ,“解”应读作“xiâ”。

.2.答案:B 解析:A项中,“不记其数”应为“不计其数”;C项中,“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苍”应为 “沧”D项中,“脍灸人口”应为“脍炙人口”。3.答案D均为逃跑之意。

A项坚守阵地有“坚定,坚决之意”,其他有坚固之意 B新兴有“流行”之意,其他两项有..“开始创立”之意C项一分为二有“变成之意”,其他有“做”之意。.4.A 5.C精致的未来

6.A 解析:B死得其所

C无所适从 惊世骇俗

D前仆后继

7.C解析:A项中,“胸无城府”城府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不能用于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此处属于对象误用;B项中,“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含贬义,此处属于褒贬误用;D项中,“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两个词语的侧重点不同,“心照不宣”更强调明白而“不说出来”;“心领神会”更多强调“领会、明白”。此处可改为“心照不宣”;C项中,“按图索骥”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此处正确。8.A 9.C 10.C解析:解析:联系选句,明确句子的基本结构“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却不给自己的„„,留下„„”,句子内部的语意构成转折关系,因此,由“高速公路”可选出“羊肠小道”,由“储藏盒”可选出“集装箱”。进而得出答案为C。11.C 12.A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资源”后加宾语“的行为”;C项中,暗换主语,前半句话的主语是“《咱们结婚吧》这部电视剧”,后半句的主语变成了“高圆圆”,可以把“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改为“却被高圆圆演绎得”;D项,句式杂糅,“包括„„”与“由„„

组成”句式杂糅导致结构混乱。13.D解析ABC分别是对偶比喻拟人 14.C 15.C解析: 首先找到第一句。由横线前句子中的“旅行”可知,第一句应为句⑥;而句③便是对句⑥中“小说天地”的例说,句②便是对句⑥中“戏剧舞台”的例说;句⑤是对③②两句的小结;由句⑤中“视觉美味”“精神大餐”可知下面衔接的应是句①;句④是对前面五个句子的总结。16.D

第二部分

17.答案: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③~?段主要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的情景,并介绍了“我”由此想到的自己在印度看到木棉花的事情。其中③~⑨段写印度朋友在中国看见槐花非常惊讶,⑩~?段写“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即可。18.答案:B(3分)

解析:把句子放入〔A〕、〔C〕处发现,句子割裂了文意,明显多余,所以这两项可以排除;?段是由以上两件事引发的思考和改变,如果把这句放在〔D〕处,前后意思不衔接;第⑨段中印度朋友看到槐花后的惊讶以及他说的话引起了“我”对槐花的注意,我对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正好与“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相呼应。故正确答案为B项。

19.答案: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共3分)

解析:第?段开头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也就是说通常我们都习惯这么做。从这里可以判断,下文中的“这种习惯”就是指的“这样一个经验„„”一句。

点拨:指代类题目考查的是对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理解,答案一般在该代词的前面或后面。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0.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共6分。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点明描写方法,“吸气”“抬头”“看了看”是动作描写,“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神态描写;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猛然”吸气,是闻槐花的清香;“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其赏花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点拨:赏析句子,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如本题“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要求明确,只要答出描写方法,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一般的答题模式:句子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某人怎样的表情或动作,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1.答案: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通过两件事引发思考,第?段中想到了改变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即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第?段写自己对看惯了的槐花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结果是另一番神奇的景象。由此可以归纳出对于常见的事物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使“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写作本文并不在于叙事,而在于由经历的事情引发的思考,给人以启示。解答时可联系前文,重点抓住抒情议论的后两段,借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组织答案。

第三部分

22.作文分析:

幸福”是题目的关键词,一方面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反而对幸福熟视无睹;另一方面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材料,提炼观点,确定主题,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刻体会生活,细致观察生活,生动表现生活,创作的源泉才会喷涌而出,生花妙笔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简而言之,选材立意要围绕自己的幸福观进行,立意十分重要,通常要求是“正”“深”“新”,(深刻:以小见大,真情感人;感悟生活,思考哲理;反弹琵琶,巧出新意)。比如:①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不是幸福,而是缺少体会幸福的心境。②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馨,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拥有的最大的财富。③幸福,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④母亲的唠

叨蕴含着人间最诚挚的情感,母亲的唠叨也是幸福。

相关材料:

(1)幸福,只不过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当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时候,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

(2)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镇赉镇中学2012—2013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篇4

1【答案】选D。

【解析】在文章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在法家学说中,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君主本身是不会受法律约束的,D项中“不容许任何人亵渎践踏”的理解与原文不符。2【答案】选B。

【解析】在文章第三段中,谭嗣同主要针对的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阳儒阴法”现象,B项所指有误。

3【答案】选D。

【解析】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因为法家讲防范、惩治,不重视道德教化,所以封建时代所谓的“有作为的君主”要用儒道的道德外衣来包装法家,即“阳儒阴法”、“外道内法”。4【答案】选C。

【解析】谢;道歉。

5【答案】选D。

【解析】 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代词,这件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C.副词,竟然,却/副词,才。D.都是代词,那些。

6【答案】选C。

【解析】请求皇上处罚,与原文不符。

7【解析】第一句重点考查实词“甫”“憾”,第二句重点考查实词“候”“释”,第三句重点考查实词“比”“显”“无以”等词语的含义。

【答案】(1)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将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

(2)安童就亲自到他住的房子去问候,和他交谈很长时间,回来后,好几天都在念叨这件事,不能忘怀。

(3)近来因为闹饥荒,盗贼任意横行,如果不公开杀掉几个,无法形成威慑。

【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刚十三岁,官位已经在百官之上。他的母亲弘吉剌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可以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回答说:“每次退朝的时候,一定和老臣交谈,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以法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

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的说:“你是个少年,怎么说的话却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重视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担当这么重的任务,恐怕天下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说:“我已经考虑成熟了,没有人能超过你。”这年冬天十月,皇帝召许衡进京,传圣旨让许衡到中书省议事,衡称病推辞,安童亲自到馆驿看望,跟他说了很久的话,回来后,很多天了还在念叨这件事。

八年,陕西省地方官建议,由于他那里近来闹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一两个,就不能形成威慑。皇帝传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议,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都一样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才能按照旧例处以死刑。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十二年,皇帝下诏,令他以中书省枢密院事的身份跟从太子到边关镇守,在边关十年。二十一年,跟从太子归朝,在宫廷外认罪等待召见,皇帝立即召见并慰劳他,他叩首道歉说:“我承担使命无所作为,连累了皇上的威德。”皇上就让他留在寝殿中,交谈到四鼓的时候才出去。

二十三年,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想依靠身边的侍从做你的耳目,我没有才华而接受任命,如果我行为不法,听从他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裁定。如今近侍趁机引荐一些不好的人,说谁当什么官,谁任什么职,依据他们所写的交给中书省实施。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是有一定规定的,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我常常废弃不用,恐怕他们当中有诋毁我的人,希望您明察秋毫。”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不要这样做了,有虚妄上奏的人,就来告诉我。”

三十年,因病死在京城乐安的府第里。

8、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9、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1分)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2分)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1)皆若空游无所依(2)贫贱不能移(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凌万顷之茫然(5)也无风雨也无晴(6)依依墟里烟(7)舟遥遥以轻飏(8)铁马秋风大散关

11.(6分)细节描写,(1分)生动形象描绘出雨中身穿蓑衣目视远方的老汉形象;(2分)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过去雨中穿蓑衣作铺垫,(2分)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1分)

12.(6分)(1)写出画中的“蓑衣”勾起作者无限的回忆,蓑衣是母亲的关怀,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象征,给人更多的是亲切和感激。(3分)(2)平实的话语传达出母亲的对自己的爱和温暖,歌颂人世间平凡而伟大的母爱。(3分)

13.(5分)运用比喻修辞,如把雨下在蓑衣上声音比作“音乐”,富有情趣。句式整齐,如“时大时小”“越下越紧”等,叠词“啪嗒啪嗒”“高高低低”等,使语言具有韵律感,生动形象有韵味写出雨中穿“蓑衣”的好处和感激。

14.(8分)那个时代农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方便和实惠;(2分)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见证,记录了那段岁月,体现了时代气息;(3分)陪伴作者度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时光,是作者思乡的感情寄托。(3分)(后两点意思对即可,仅回答体现“母爱”不得分)

15【解析】选D。A不愠不火——不瘟不火;B明火执杖——明火执仗;C跳漕——跳槽。16【解析】选B。A项的“讳莫如深”是指“紧紧隐瞒”。C项的“繁文缛节”是指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用来指语言,不恰当。D项的“当务之急”与“目前”语意重复。

17【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了结构类病句,做题时注意多从句子结构进行辨析。A项结构混乱,一句话说了一半就另起炉灶,中途易辙,应删“势在必行”;B项“符合”与其宾语“可能性”搭配不当,可将“符合”改成“具备”;C项成分残缺,“提高”的宾语不存在,可在“提高以法律规则为工具来应对气候变化”加“的能力”。

18.答题参考角度:

①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

②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和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

③曝光醉驾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与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19、参考答案:(1)题头居中写“请假条”三字(2)“张老师”应顶格写(3)明确请假起止时间(4)“我想,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您一定会批准的”可改为“恳请批准”。(5)删去“此致敬礼”(6)在署名下写清请假时间

20.[参考示例]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上一篇:敲敲咚咚节目串词下一篇:小住宅任务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