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7-20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一、案例主题: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色彩是最能打动他们心扉的。可以说,色彩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本课以真实性、朴实性和学科性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由于点彩画的知识特别丰富,在一节课里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本课的设计。力求做到课件少而精,不摆花架子,让学生学得扎实。

二、案例背景:

点彩是新印象主义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采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课本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保罗·西涅克的作品《纳蒂布港》和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点彩画,让学生初步接触点彩,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的效果,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丰富学生的表现力。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接触点彩画,知道点彩的绘画特点及简单技巧,并用点彩法创作一幅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学习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色彩和不同的点法创作一幅点彩画。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丰富表现手段。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铅笔、棉签等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点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讲述这次游戏分成四关,要通过每一关才能算是取得胜利。

(二)进行游戏

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每一关都设置一个小的教学目标:

第一关,比眼力。

通过观察发现点彩画跟我们以往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同时插入对点彩派的简介。(教学目标:发现点彩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关,比脑力。通过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三幅不同工具点出来的作品,猜一猜他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的?除了这些工具还有那些工具我们可以用来进行点彩?(教学目标:点彩使用的工具有很多种)

第三关,模仿力。出示几张用不同点点的苹果,让学生观察点与点的区别,同时选择一种工具学者用点的方式做一个苹果。(教师示范,学生第一次进行练习)第四关,创作力。了解点彩可以使用的工具,以及点彩的方法,学着用点彩的方式创作一幅点彩画。提出作业具体要求,进行第二次作业。

师:第四关,也是我们的最后一关,这一关要考察的是同学们的创造力。在这里老师要具体讲解一下这一关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作业要求):ppt7

1、选择任一种点彩工具进行点彩游戏(如: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等等)

2、先用深颜色点出图案的边缘或者是勾画出边缘,然后用点的方式给事先准备好的图案进行填色。

3、背景可以留白,时间充足的同学可以用点彩的方式对背景进行装饰。师:最后一关了,希望同学们加油,争取闯关成功。

(学生进行作业练习…….)

(作业点评)

闯关成功,胜利就在眼前… …

师:经过重重难关,我们终于来到了终点,让我一起来欣赏点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精彩。看一看,点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Ppt8

师:这次游戏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游戏,能将我们的点彩与电脑绘画结合在一起,利用电脑绘画中的喷枪工具、基本图形等等来创作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结束)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色彩最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可以说, 色彩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点彩是新印象主义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采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

课本中展示了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及各种学生作品,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 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的效果,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二、目标初设

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则,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 研究点彩方式、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 运用喜欢的点彩方式进行点彩绘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想象力, 提高交流能力,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特点, 掌握1~2种基本点彩技巧, 能够绘制出美丽的作品。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 让画面表现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四、设计理念

1.按照三原色、三间色的配色原理, 当色彩混合后会产生另一种色彩。所以, 在本课中教师有选择地讲解绿色的树 (黄加蓝) 、红色的苹果, 使学生在课堂上萌发创作欲望。

2.画的工具不同, 效果也不一样。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蜡笔、打眼法 (钦眼) 等, 选择代表性的方法进行示范赏析,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真正使色点达到空间混合。

五、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利用画图软件绘出海底世界, 由“一个黑点找朋友”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找来了五彩的点, 他们成了好朋友, 玩起了海底世界的游戏。引出课题《点彩游戏》。

2.鉴赏讨论, 学习新知。主要欣赏修拉的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讨论点的色彩、大小、疏密的关系。

3.讲解示范, 合作探究。教师通过绘图软件, 以大小红点点红苹果, 再用邻近、对比色彩点绿色的树。

4.展示评比, 体验成功。评比的时候请学生观察远看、近看的点彩画面的不同效果。

六、教学思路

教师准备:课件、绘画软件、范画;水彩、大中小号画笔、调色盘、画纸;打眼器材、彩色卡纸、胶水等。

学生准备:水彩用具、画笔、调色盘、画纸。

七、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2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通过“找朋友”这一小游戏和设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点彩世界。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会说:“黑点、一条线。”教师说:“好的, 是小黑点, 现在小黑点要去找朋友了, 你又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三角形、更多的黑点。”“你们说得都很对, 小黑点说我要把我所有的朋友都找来一起做游戏, 同学们, 你们看小黑点们在一起做什么游戏呢?他们组合成了什么啊?”“鱼、水草、泡泡”“海底世界”“更多的小伙伴来了, 他们帮小黑点装扮起了美丽的颜色, 你们想来玩这样的由点组成的游戏吗?”教师揭示课题《点彩游戏》,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设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 欣赏评述, 讲授新知。 (10分钟)

1.教师出示点彩画代表人物修拉的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请学生从整体和局部的画面进行对比分析, 说说有什么不同, 并讨论3个小问题:“通过放大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颜色?颜色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绘制于画面的?在画面中如何组合的?”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简单总结, 揭示点彩画的特点所在:“色彩丰富, 将纯色块或色点直接点于画面, 通过渐变混合的方式组合。”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分析, 教师设疑引路, 归纳总结, 初步找出并强化重点。

2.教师介绍点彩方式:颜料点彩法、打眼反衬法、粘贴法等, 出示相关器具, 并让学生分类赏析作品, 找出特点和表现方式技巧。这一小环节通过介绍多种点彩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 促进认知目标的达成。

3.考虑到学生绘画工具以水彩笔、水粉颜料为主, 教师出示相关的优秀点彩作品, 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创意、用色、笔触多角度讨论分析四幅作品, 着重分析用色, 让学生发现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混合色”和“纯色”点彩方式。然后具体地赏析这两种用色方式的作品, 以此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素材。

(三) 教师示范, 学生实践。 (20分钟)

1.为了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法可依, 教师示范单个单色红苹果和黄绿色混合色的树 (首先示范红苹果的纯色点彩方式, 画出苹果, 拿出红色颜料用大号的画笔点苹果边缘, 然后用中号的笔由边缘向中间点, 最后用小号的笔点剩余空白部分, 提醒学生注意点的疏密变化, 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生动。然后示范一颗黄绿色的树, 先将树叶点成绿色, 接着用深绿点在树叶的暗部, 最后树叶的边缘受光部点上黄色并向中间过渡。用褐色、灰色、土黄色同样的方式点出树干。提醒学生使用混合色点彩方式时, 色彩搭配协调, 保持画面清洁) , 教师示范这一环节教会学生正确的用色方法技巧, 加深体验与感受。

2.学生创新绘画,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选择小组合作, 自选主题, 强调注意色彩搭配协调, 疏密有序。音乐熏陶,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巡视, 及时指导, 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从“学会”转为“会学”, 达成技能目标。

(四) 展示评比, 分享快乐。 (6分钟)

1.四人为一小组, 小组评选推荐优秀作品, 首先学生自评, 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 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然后学生互评, 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 方法由学生想, 思路由学生讲,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根据激励性的原则, 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 肯定其各种表现, 使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扬长避短, 并作简单总结。让他们投票评选“创意奖”“设计奖”“优秀奖“等并颁发奖品,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五) 拓展延伸, 不断创新。 (2分钟)

1.让学生欣赏几幅装饰艺术作品, 马赛克、豆子贴画等等, 让学生了解点彩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 感受到其实美就在身边, 加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认识,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3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背景

设计小超市的区角,让幼儿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等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逛超市,知道在超市中如何文明购物。

2.尝试物品的种类进行分类。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知道文明购物。

2.幼儿动手给物品分类。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1.幼儿操作材料 2.胶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并理解故事《逛超市》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呼噜猪、叮当狗和草莓兔在逛超市的时候发 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讲述故事,幼儿仔细倾听

问题;1叮当狗逛超市的时候是怎样买东西的?

2.呼噜猪和草莓兔呢?

3.谁做得好?谁做的不好?为什么?

二、小小超市百货员

1、教师引导幼儿下面叮当狗、呼噜猪吧不要的东西放乱了位置,我们来当小小超市百货员,把这些弄乱的货品重新摆上货架吧。

2、请幼儿拿出操作材料,将操作纸上的面包、西瓜、火腿肠、苹果、橘子、罐头、花生一个个撕下来,再将同类货品摆放在同一层货架上。

3.幼儿 说说各自的摆放方法,教师小结正确的摆放位置。

三、延伸

学做文明的小顾客

1、请幼儿讲述自己在超市购物的经历。!来自快思老师教案.!

2、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大部分幼儿能在兴趣中学懂知识,培养了幼儿的情感,兴趣。

不足之处:各别幼儿对各种物品了解不够,出现分类错误。

在以后教学中多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兴趣中懂得知识。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能大胆地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2、能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创编。

3、喜欢歌曲表演,体验和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母鸡头饰、沙蛋各四个、母鸡道具一个,2、各种孵蛋的图片,3、鸭蛋、鸟蛋各一个。

4、音乐

重点:能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大胆地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难点:合作表演孵蛋游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听,这是谁的声音?”(母鸡)“母鸡在干什么呢?我们赶快去看看吧!”听鼓声入场,围成半圆坐好。

2、师幼问好

二、基本部分

1、歌曲第一遍(教师扮母鸡),感知歌曲旋律。

师:我是鸡妈妈,听听看鸡妈妈是怎么孵蛋的?(放音乐)

2、歌曲第二遍,进一步熟悉歌曲。(教师运用道具母鸡表演唱,幼儿有节奏的摆动双手)。

师:母鸡生了几个蛋?一起数一数?(1、2、3、4)

3、歌曲第三遍,学唱歌曲。

师:这次听歌曲时,用手指表示鸡蛋的个数,并且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注意数蛋的时候也是有节奏的。

(请幼儿听到数字几时,伸出几个小手指,并按节奏数一数。)

4、歌曲第四遍,尝试发明歌表演动作。

A、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蛋的个数。(幼儿发明拍手、跺脚等动作,幼儿合作发明拍手、碰屁股等动作。)

B、用不同的姿态表现母鸡孵蛋。幼儿发明坐着、蹲着、转手等动作孵蛋

6、歌曲第五遍,进行孵蛋游戏。

A、简单介绍游戏中的角色,请幼儿尝试怎么做才能把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像一个鸡蛋。

B、教师示范,提醒扮演母鸡的幼儿在歌词唱到“孵出()个蛋”的时候记住轻拍扮演鸡蛋的小朋友,这个动作的意思是母鸡已经从鸡蛋里面孵出小鸡来了。

C、分组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欣赏两种蛋,并尝试创编歌曲。(逐一出示鸭蛋、鸟蛋)

师:你知道它是谁孵的呢?试试把它唱出来。

如:嘎嘎嘎嘎,母鸭在孵蛋;

嘎嘎嘎嘎,孵出一个蛋。

2、出示各种其他蛋的图片,请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创编。

教学反思:

小班游戏公开课教案 篇6

1、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九只小猫呼呼呼的绘本故事,让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孩子通过游戏了解数学的方位词,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

3、让幼儿练习用符号了进行记忆。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泡泡堂课件,教具小猫图片,各种符号图片,房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看大屏幕上面,几扇窗(9扇)可能会有几个动物来,那先请某个动物开窗,你想先开哪扇窗?

2、播放PPT

谁呀?我们可以叫它小猫,是只什么颜色的猫咪,接下来又有窗要开了,可以怎么说它(窗)的位置,第一排的第一个,我们请第一排的全部出来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今天我们来的动物都是猫,那么请他们都出来,今天来了九只小猫跟我们来玩游戏,我把后面的窗户都隐藏起来,让小猫变的更清楚。

3、变换猫咪样子,让幼儿观察猫的变化顺序

接下来猫咪开始变喽,眼睛睁大一点,它们有什么变化呢?有只小猫刚才干什么了(睁眼睛)原来它们是在装睡,想要跟我们玩游戏呢,刚才有一只猫很快的睁了一下眼睛是谁?(绿猫)看来这个对你们来说没难度,谁睁眼睛了(小黄猫和小棕猫同时睁眼了)谁睁眼睛了,刚才有几只猫睁眼了,它们睁眼的顺序是什么,可能刚才有的朋友没有反应过来,让他们再来一次,不是同时睁眼的,是一个一个睁眼的,看来啊一起睁眼难不倒你们,一个一个睁眼也难不倒你们,接下来猫咪们全部把眼睛睁开了,接下来它们又要开始调皮了。

你觉得接下来可能谁要调皮,(白猫)它可能要调皮了,因为它的眼睛都跟人家不一样了,它干什么了,它躲起来了。这回躲起来的是谁?没难度是吗,请他们回来,太简单了

4、出示窗户,让孩子回忆猫的位置

那么这样你还记得躲起来的是谁吗?要把位置讲清楚

(利用出现小猫的方位来回忆小猫的位置)

通过玩了几次游戏,又是睁眼又是闭眼又是躲起来,我们好像把小猫的位置都记住了,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那么如果说小猫们又要开始调皮了,刚才它们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你们把它们的位置都记住了,你们如果说接下来(播放ppt,小猫交换位置)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还记得是谁吗?(出示窗户)有可能对有可能错,看来经过位置的变换我们都记不住了,但是老师有方法,你们看这是它们新的位置,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栋房子,旁边还有很多图片,它们有什么用,这些图片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它们在我们心里是有颜色的,这片海水可以代表小蓝猫,看来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小朋友心里是不一样的,只要你自己记得就可以,接下来我给你一分钟的世界,你把图片贴到小猫的位置,贴到能帮助你记忆颜色的位置,待会窗关起来了,看看你还可以找到这些猫吗?

5、利用符号的方式记录猫的位置,孩子进行操作

每个桌子上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一栋房子,你看看你用什么图片来代替猫咪的颜色

待会我会把窗关起来,你来把小猫送到它现在待的位置

已经贴好的朋友就做到你的小椅子上(孩子交流讨论)

图片可能会多,不一定你全部贴完,动作快,我马上要关窗了

窗已经关起来了,,接下来我要把小猫发给你,按照你刚才记忆的方法,把小猫送回去

按照你自己的方法,不一定跟你旁边的一样,因为每个人记忆的方法不一样。

待会我会开窗看看你对不对

请孩子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我问问看绿猫你们是用什么代替的,棕猫是用什么代替的

看来这个办法帮助你们很快的记住位置,接下来这些猫咪朋友们要去一个最最温暖的地方,你觉得是什么地方

《秋声赋》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7

构思的导入内容如下:大家学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把春天比作娃娃、姑娘、小伙子,如果说春天朝气蓬勃,那么比较而言,写秋该用什么词呢?我们学过了哪些关于秋的诗词呢?

依次导入的话,下一个程序是什么呢?通常切入文本是依自然节的顺序,这种方法不免俗套。我曾经借公开课上过歌德的《最后一课》,把师生告别的最后一节放在前面上,采取倒叙的方式,效果也还不错,此文能否也顺序颠倒一下?况且,我的导入提问是秋天里该体现出什么“气”?而这一问直指课文第二节。这一节除了介绍秋天的形状,还写了秋的含义(兵象、刑官、五行、十二律)。于是决定就先从课文的第二节进入。然后再依次转入一节、三节。这样的安排打破常规,为的是不落俗套。

课堂的流程大体定了下来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不少,一片迷茫中,似乎也看到了些亮光。

关于第一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首先一二节转换,用衔接语。师:我们学习秋气,最初是从秋什么写起的?(生:秋声),有必要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完成字词练习、句式学习。

2.写秋声的句子是什么?大家找出来。

3.“初、忽、其触余物也”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何不可?(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顺序)

4.文章又采取那些修辞来描绘秋声的?(波涛夜惊?摇金铁皆鸣?摇衔枚疾走)

关于第三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我们学习了秋声一节,又知秋状、秋义了,作者由秋产生了对人生的感慨,那么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1.学生朗读第三节,学习该节的字词句式。

2.描写人生衰老的句子是什么?

3.人生为何衰老?(百事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4.面对岁月催老,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又何恨于秋声,“念”为何意,又如何读呢?(本来这个字未挖掘,原是打算让学生通读全节,直至背默,但是在完成备课后,心里总觉得本节朗读定位不准,把握不到位,若总是停留在泛泛朗读,未免肤浅,于是抓住此字,不及其余,反而有所收获。)

二、课文阅读理解的安排

读写能力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引导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享“渔”而得“鱼”,在逐步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一直是当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阅读作为最为切要的技能技巧,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不能泛泛地处理,而是要有感情地读,深入地读,有重点地读,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朗读是不够的、肤浅的。对关键字词的停顿、音韵的处理、高低音的区别,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先前安排学生朗读还不到位,不着重点,于是决定将第一节描写《秋声赋》的几句话突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突出,第三节抓住“念”字,这一处理,我感到较满意,全文朗读没必要,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满把抓”是不必要的,这样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主要和次要相结合,教案特色也就彰显了。

三、公开课的体会与教学反思

其一,懂得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技巧。课堂上,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

其二,学会了一点古诗词的能力。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整体感知——揣摩感悟——质疑探究——拓展创写”课堂模式。

本节语文课的活动,我认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围绕“赏读、感悟”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赏读古诗词。

第二,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

公开课教案——有趣的记录游戏 篇8

单位:省直机关省委第二幼儿园 年段:大班 活动来源:

我园是科技特色幼儿园,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幼儿进行记录。因此,我们从中班开始便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记录习惯。在记录时,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大胆进行记录,但孩子的记录往往是形象化、多元化的,以符号、图象为主。表格式的记录是记录当中最有效、便捷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记录方式。但是表格式记录对于幼儿来讲显得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老师对于表格式记录也不敢涉足,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式能让幼儿很快理解明白。这节活动是通过幼儿在游戏中能自然地学习一些表格式的记录方法。活动类型:大班科学 活动目标:

1、2、初步掌握表格式记录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活动准备:1、2、3、4、跳棋、图片、插塑片。白纸、勾边笔。多臂人图片。

游泳、乒乓球、滑冰等图片。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1、2、3、出示一筐混装玩具,请幼儿帮忙分类。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对每种玩具的数量进行记录。展示幼儿记录。

二、通过对幼儿记录的讲评,初步了解做记录的基本要素。

1、2、了解记录中应该书写自己的名字。

知道记录中应该有具体的时间、内容、数量。

三、出示一份表格式记录,请幼儿发现表格式记录的优点。

四、记录游戏“多臂人”1、2、3、4、出示“多臂人”的图片,引起游戏兴趣。介绍“多臂人”的玩法。

对听课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为“你会的运动项目”

幼儿用“多臂人”的方法进行记录。

小兔和狼音乐游戏公开课教案 篇9

1、幼儿熟悉音乐,掌握游戏的方法,能按音乐的变化做动作。

2、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训练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培养幼儿愉快活泼的性格。

教学准备:

背景图一副、小兔手偶一只、小兔头饰若干、大灰狼头饰4个、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律动。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仔细听听,猜一猜谁来了?(小兔)

(引导幼儿说出第一段音乐的性质:活泼、欢快)

2、教师出示背景图,配以故事,让幼儿继续欣赏音乐。

3、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让幼儿猜一猜谁来了?(大灰狼)

(引导幼儿说出第二段音乐的性质:低沉。)

4、完整欣赏一遍音,教师请幼儿帮助小兔出主意:碰到大灰狼该怎麽办?

三、学习新游戏:小兔和狼

1、教师交待游戏规则及玩法:

a、玩法:第一段音乐:一群“小兔”高高兴兴地跳到树林里采蘑菇。

第二段音乐“大灰狼”出现,“小兔”们立即蹲下不动。“大灰狼”如果发现哪只“小兔”动了,就将它抓住。

第三段音乐:“大灰狼”走了,“:小兔”们有高高兴兴地采蘑菇。

b、规则:

a:小兔在跳地过程中不推挤。

b:“大灰狼”出现时,“小兔”必须立即蹲下不动,“大灰狼”只能抓动的“小兔”。

2、教师扮演“大灰狼”带领幼儿进行第一遍游戏。

3、请个别幼儿扮演“大灰狼”,教师扮演“兔妈妈”进行2-3遍游戏。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教师;公开课教学;联系;研究

《中国梦想秀》是平凡人追梦的舞台,而各级公开课(也应包括各级评优课)则是普通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锻炼、展示、研究平台——在打造课堂、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成就了自身发展,促“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 智慧起于动作(皮亚杰),教师们正是以这种典型的教学与研究层面的“做中学”作为获取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借此破专业发展瓶颈,追寻教学梦想. 本文选取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同课异构中的公开课、系列教例中的公开课作为案例,从三个角度谈公开课教学的促教促研效能. 笔者认为践行与研究公开课教学要注重“联系”,在联系中对比分析,引起反思,生成智慧.

[?] 联系“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

如今,区域教研中安排公开课已成常态化.以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为实践园地,让教师“整顿衣裳起敛容”,推动教学走向优化,这是区域教研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主题往往表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公开课教学则承载着对教研主题的实践性诠释作用,为研讨提供物质基础. 为此,活动授课教师往往会根据主题,重新审视“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面对教学中的困境,主动“设计”行动情境,着力寻求自我突破的办法,在对教研主题的理解中有意识地进行优化改进实验. 所以,公开课教学虽在呈现形式上异于普通的家常课,但归根结底,它应只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公开,实实在在解决以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教学走向优化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回家之路.

案例1 我市2014年的“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活动直接指向三星级高中的课堂教学,突出“在充分自主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教研主题,探讨实现生“动”的策略、途径、方法. 笔者作为该活动的授课教师被安排上苏教版《数学4》(必修)“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在反思自身“旧课”教学的缺憾中笔者选择了两个点进行突破:如何尽快引出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如何把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向学生讲清楚?考虑到本课学习涉及的预备知识比较多,针对生源特点,笔者在课前先安排了几个导学问题(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回顾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重做苏教版《数学4》(必修)P90第22题)作为新课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又考虑到保持新课教学的新鲜感,要求学生在课前只完成这几个导学问题.接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两个“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片段进行改进优化.

教学片段1:为认知需要的制造提速.

教师:看来是不同于诱导公式的新问题,请同学们先来尝试猜想一下两角差的余弦的一般结论!

此时,学生给出了诸如“cos(α-β)=cosα-cosβ”等的猜想,猜想的结果都涉及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笔者不仅肯定了这一合理的猜想方向,而且还引导学生通过反例否定猜想. 至此,学生虽不能猜出具体的公式,但在对猜想的肯定与否定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也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也如《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直接定向引导学生在单位圆中两次计算任意两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A,B ,则你能给出点A,B的坐标吗?向量,的坐标呢?若设向量,的夹角为θ,则你能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表示分别求得向量数量积·吗?

当学生得到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时,问题就转化为探讨角θ,α,β之间的关系了,对于这样的一般化问题如何研究呢?再看教学片段2.

教学片段2:为一般问题的解决支着.

教师:我们得到了结论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那么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从必修4教材P90第22题的解题过程初步了解这个问题吗?

学生1:画出单位圆,设α=75°,β=15°,从画图中发现α-β=θ.

教师:很好,生1从无“圆”处发现“圆”,但对角θ,α,β之间关系的猜想正确吗?

学生2:不正确,比如,当α=15°,β=75°,这时α-β=-θ.

教师:换成其他特殊角呢?比如,当α=80°,β=10°或α=10°,β=80°呢?

学生3:其实角α,β的终边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依然还有α-β=θ或α-β=-θ.

教师:是巧合吗?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还有其他可能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4:当α=370°,β=80°时,有α-β=360°-θ;当α=80°,β=370°时,有α-β= -360°+θ.

学生5:还有α=440°,β=10°或α=10°,β=440°情况,当α=440°,β=10°时,α-β=360°+θ;当α=10°,β=440°时,α-β=-360°-θ.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从以上特殊化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归纳猜想出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6:α-β=k·360°±θ,k∈Z.

教师:太好了,猜想正确,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先做一做书后习题3.1(1)中的第7题,从中感悟对角α,β进行一般化分类的一种方法,这些工作留给大家课后尝试完成,老师期待与你们的交流. 不过,到这里,同学们能理解课文中表述“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吗?

nlc202309030157

学生7:根据诱导公式有cos(α-β)=cos(k·360°±θ)=cosθ,诱导公式反映了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并且当0≤α-β≤π时,α-β就是向量,的夹角θ. 这就是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设计意图: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资源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但根本上还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决定教学的质量. 上文教学片段1降低提问起点,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导公式”为课堂暖场,创设发现情境,浅显而较快地引发了认知需要,明确了学习任务取向;教学片段2从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解决一般化问题,通过特殊化探索,归纳猜想,形成结论,增添课堂思维含量. 本课还通过课堂留白,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让师生在各自课堂角色中动起来,让师生坚信“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

有人说,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 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主人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为此,践行公开课教学常需要联系“旧课”,并从中挖掘其教学深加工的空间,以此历练教学水平,提升创新意识. 正如一位全国知名的中学校长所说,公开课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在公开课上振翅高飞的教师,那一刻的铭心体验,必将伴随他(她)的整个教学生涯,公开课凝结而成的那一粒可贵的盐,必将成为他(她)每一堂“家常课”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曾在公开课上颓然坠落的教师,是向一个“旧我”敲响了丧钟,他(她)会“向死而生”,会在一番卧薪尝胆之后迎来一个“新我”的呱呱坠地.

[?] 联系“同课”,看是否有“异构”的教学理解与处理

从教师即研究者的视角,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工作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是否有效;教师研究的内容应当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如,《“映射”教学为哪般?》(宋秀云)一文从一节公开课中发现了一个“不易为同行觉察”的问题,并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其实,由于不同的教学思维碰撞、比对,故通过一组不同教师的同课题公开课,更能促进我们发现“同”中有“异”的一面,即便是在相同的教学法运用中也会感受到授课教师对课程资源组合及教材处理的不同方式与影响.

案例2 对于“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案例1教学片段2与《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都使用了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但笔者注意到具体教学中两节课变换特殊量的“序”不一样,特殊量呈现的系统化程度也不一样:王第成老师的文章按向量的终点所在象限的不同,先固定向量(令=(cos7°,sin7°)),后不断变换向量(让分别取(cos67°,sin67°),(cos110°,sin110°),(cos260°,sin260°)),而这三组特殊向量只相当于案例1教学片段2中α-β=-θ、α-β=-360°+θ情形,正因为这样较“随意的特殊化”,导致当教师问学生“向量与的夹角等于α-β”时,学生立即错误地归纳出“不等于”的结论;而教学片段2则依托课本题寻找特殊角,从“随意的特殊化”中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发现可能的解题途径,后又从角α,β的大小,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变换对应向量中的角,让学生寻找、体会本质的“序”,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为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提供素材、方法.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当王第成老师的文章中学生8回答“不等于,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一定不等于吗?向量与的夹角与α-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再给出几个特殊向量来完善较“随意的特殊化”,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并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这也是对学生8的回答“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的补充说明,“让学生看到过程”. 至此,才能算给出了王第成老师所说的归纳基础上的“推理很严谨”的一般性证明.

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比较、多方探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特别是通过研究,你会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创新的乐趣. 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研究的品质,要充分激发“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心需要,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 联系“异课”,看是否有“同构”的教学运作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和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 公开课教学作为反思和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反思和监控自身及同行的便于比对分析的同课题公开课,而且还特别需要反思和监控系列教例中看似不同的不同课题公开课,以此作为充盈个人专业发展蓄水池的又一有效途径.

案例3 近年来,笔者有意考察了2003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教学成长情况,他们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3年以苏教版教材“3.1数系的扩充”、“3.3几何概型”、“3.2.1对数”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在赛前磨课中他们以青年教师的好奇心、探究心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与演练,但他们都曾绝望地说过:“我怎么越讲越不会讲啊!”这样残酷的自我否定,伴随着整个的试讲过程,其中的“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密集降临的忧与喜,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自我执教能力的苛刻审视与更高期许. 笔者作为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赛前磨课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在赛后对他们最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复盘式研究分析,发现这三位教师对概念(规律)的生成都是在学生活动的思维生惑点处(在问题情境中令人困惑而又希望明白的地方)进行设计,以此创造学生想做、乐意做又能做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都充分凸显了认知冲突的教学法价值. 再有,这三节课为了清晰地理解现在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智育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数学史. 不过,宋老师、李老师对数学史的融入侧重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达成,而颜老师主要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下面分别给予说明.

nlc202309030157

宋老师通过解方程呈现学生熟悉的负数、分数、无理数问题,以“做数学”来了解数系的历史发展规律,把负号“-”、分数符号“—”、根号“”的引入作为数系扩充的历史轨迹标志,借此回忆“旧”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梳理复数引入之前数系扩充的规律和办法. 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面临新问题,适时地建立“新”的认知冲突:是否接受方程x2+1=0无解,停滞不前?这说明实数已经不够用了,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充数集. 实数集应该怎样扩充呢?后又结合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对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的做法说明虚数产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强调引入新数i的合理性.

颜老师首先注意到学生已具备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等概率知识的认知基础,用PPT投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画像,并口述拉普拉斯名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以参赛抽签为例,和谐自然地过渡到了要复习的古典概型问题. 有别于教材,本课还整体地分析了剪绳子、射箭、微生物等概率问题,归纳发现其不同于古典概型的特点,优先考虑如何从关注等可能性事件的有限与无限,延伸到如何由古典概型过渡到几何概型,在过渡中呈现冲突,引导学生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课的最后对布丰(Buffon)试验的表述,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先辈们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的智慧和执着精神,德育教育在对历史上做过的投针试验的罗列中无痕渗透进去.

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客观实际需求”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知、可挑战的数学活动素材,激活、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求指数x是多少的学习活动中,明知x存在,却无法用已学过的任何形式的数把它表示出来,引发困惑和认知冲突.

问题一:光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每经过1 cm,其强度减弱为原来的一半,假设最初的强度是1,

(1)经过2 cm后,强度是多少?

(2)经过x cm后,强度y是多少?

(3)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0.125?

(4)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呢?

教师:对于问题(4)我们只需研究方程

x=的解.

问题二:方程

x=的解存在吗?是多少呢?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解存在吗?唯一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说明它一定有解,且解就是在函数y=

x中与函数值相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如图1).

教师:对,它有解且唯一. 但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又无法求出这个解. 以往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吗?

此时,李老师分别给出一个“分数问题”和“平方根问题”,引导学生追溯前人发现的历程,吸收前人发现的“营养”,为对数的生成做好准备. 当学生发现需要创造一个类似“”那样新的符号来表示方程

=的解时,教师及时跟进:“很好!指数x是由底数和幂确定的,因此要用和这两个量表示的新形式的‘数’!早在400年前,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就为我们创造好了这样的新形式的‘数’,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之为对数(点题,板书课题,简述对数发展史).” 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指数运算的困境,也让学生了解了对数发展历史,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面对不同教师、不同课题、不同时空的三节公开课,我们更多地惊讶于其中的相同因素:同一个参赛学校、同一个磨课团队、同样的专业态度、同样的教学法运用、同样的赛课活动、同样的赛课结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跨越时空、有意汇集、用心联系才会发现不同背景下的同样精彩,才能体悟孕育其中的教学运作规律,才能捕捉到教师成长发展的机会.

总之,公开课教学是我们可以依托的丰厚土壤,我们应努力寻找其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并面对问题追问:如何运用或解释收集的数据以及记录的文字?如何依此数据来建立明确的努力目标?如何对大量的文字记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论?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在“做中学”,需要教师经历确认问题、形成想法、设计教学、观察课堂、评价反思等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 事实上,通过研究,你将会使反思成为自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研究,你将静悄悄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解力、教育批判力和教育建构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点彩游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1

(一)体现《纲要》精神

《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日常生活的晨锻活动中,幼儿对于跳跃,如向前跳、从高处往下跳、从低处往高跳等都有一定的兴趣,而幼儿的腿部肌肉也比托班时有力,但在双脚同时向前跳时,幼儿对动作要领掌握的不到位,只有正确地掌握了此动作要领,才能为从高处往下跳,从低处往高处跳做好强有力的铺垫。《纲要》又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巧妙的将数学分类、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二)结合幼儿年龄主特点。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更应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学中玩、玩中获得发展。

二、活动重点制定

重点:学习自然轻松地双脚同时向前跳。

形成的原因: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小班幼儿对于双脚同时向前跳的动作要领掌握不够,协调性较弱。

解决方法:

教师的策略:讲解示范、信息反馈、创设环境。

幼儿的学习:自由练习、集体练习、游戏情景。

三、活动目标:

根据行为化目标的陈述要求,应把幼儿作为行为出发的主体。另外,目标应包括动作技能、认知和情感三部分,且表述必须科学、规范、精确、明晰,毫不含糊。因此,制定以下三条目标:

1、学习双脚同时向前跳,发展跳、爬、平衡等基本动作。

2、大胆尝试不同的动作练习,寻找合适自身的策略。

3、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和完成任务的喜悦。

四、活动准备:

根据小班幼儿实际,通过妒恨体装饰物(小兔胸饰)、录音等视听辅助材料的运用,为活动创设了“小兔帮助兔奶奶拔萝卜”的游戏情景氛围,体现了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原则”和“游戏性原则”。其中,三条平行路线的设计,动作技能要求不同,生理、心理负荷不同,为活动增加了弹性化空间。

五、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用活泼欢快的兔子舞音乐,富于感染力的教师导语和体态及身体装饰物的使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促使幼儿大脑皮层兴奋提高,注意力迅速集中,愉快的进入活动情境,使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充分活动,增强机体机能工作能力。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跳。

这一环节改变以往先教后学的方法,让幼儿自由探索在先,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然的活动空间,来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并通过个别展示使之经验共享,同时,教师运用及时反馈的方法,帮助幼儿知晓相应的动作名称,归纳不同的跳跃方式。

2、学习自然轻松地双脚同时向前跳。

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所在。小班幼儿新授动作时,以教师边动作示范边语言讲解在先为宜,因此,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幼儿获得动作的视觉形象,形成表象,了解动作的时间、空间过程,同时语言讲解主要使幼儿获得听觉信息,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通过分散练习、集体练习,以及在练习中及时的给学习者适当的反馈信息,来提高练习的效果。

3、开展游戏“拔萝卜”。

通过设置情境、交待演示玩法、幼儿自主选择路线开展游戏等,来进一步巩固双脚同时向前跳的动作技能。

在此巧设情境启发幼儿帮助兔奶奶拔萝卜,良好的.助人为乐教育自然渗透其中,同时将萝卜按萝卜颜色分类放时也自然的将数学活动渗透在此。

(三)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并简单表扬幼儿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的行为,使幼儿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然后在音乐声中回活动室。

六、设计亮点

(一)本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展开活动,巧妙的把数学分类、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

试论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文化 篇12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

课堂文化是“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1]。在语文教学中文化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构成了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改革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文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命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体现和谐的课堂文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保持语文课堂的独特韵味,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其熏陶感染作用,在于它更能促进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一个终级目标而服务,那就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3]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图景就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文化。

二、当前语文公开课的实然状态

(一)预设的课程目标

在理念上一线教育者已经接受了生成性的目标定位,但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仍然是按照旧的观念在执行,他们的教案设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追求完美和全面。为了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通常在课前设计好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去准备课程,保证公开课形式完美,但同时这样也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而在公开课的课后陈述中评课专家也默许了这种“预设”的方式。

(二)“完美”的选课标准

公开课的展示性功能使得执教者更加追求完美,有时教师会为了整节课的完整性而放弃不符合公开课教学的课程内容。通过公开课的展示,目的是使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得以广泛运用,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进步,但是,选课的完美倾向导致了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把教学策略局限在几种文体中,没有考虑到语文文体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语文的精髓。

(三)非“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

“回归生活”作为新课改反复倡导的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中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已经离他们很遥远的“道理”,教师的牵强附会使得学生更加迷惑,其结果是课堂语言距离真实生活更加遥远。语文是通过文本为学生呈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时代精神的,而学生通常是从他们当前的生活和知识储备出发理解文本内容。在公开课上教师虽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要求学生用教师事先组织好的标准化语言作为标准答案。

(四)远离“语文味”的综合实践课

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自身属性,但是,如今的综合实践课堂中,喧嚣取代了语文的平静,各种活动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一些教师把语文课变成了“文艺表演课”“绘画比赛课”“历史地理课”等等。在语文公开课中,教师很少再让学生品味文本了,而是一味地借助多媒体,借助各种拼盘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记忆,为了标新立异,教师们忙于表演的设计,往往超越文本的意境,一味的发挥,在学生还没有把文本弄清楚以前就急于联系、探究、活动,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学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体味语文的韵味。

三、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冲突归因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开课表面“繁华”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文化的崇权性

文化的“化人”意蕴与功能赋予了教育以意义、目的和内容,教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扮演着文化的“复制器”与“传声筒”的角色。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渐变而在内容上的“新陈代谢”。[4]我国的新课改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其所倡导的理念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的崇权性,作为推广手段之一的公开课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对上级的遵从,一种为学校争光的理念,公开课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教师和学生上好公开课是为了努力迎合校方的要求,而校方是为了努力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种层层的崇权文化导致了公开课表面繁荣,内核单一的现象。

(二)文化的折中性

现在的公开课评课标准有两个误区,一是以公开课评人,二是认为公开课要尽量避免瑕疵。在公开课评价中,对“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方面要求的程序化,导致了公开课的程式化表现。在这种程式化的评课方式中,所有的课都呈现出一种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四平八稳,迎合课程专家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分析和指导变得苍白无力。这些是传统文化中的折中心理、从众心理、成见心理的表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日趋保守,而保守又导致了教师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造成了一种宽松的气氛。

(三)文化的茧式化

文化的茧式化告诉我们每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认同主义、教化主义的品质与机制。一种文化范式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具有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力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制度、习俗的意识形态化,社会则必然通过一种专制性的运行机制维护这种文化范式的尊严与权威。[5]在当今中国社会,学生能否最终升入重点院校仍然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仍在维护旧式的升学制度。可以说,是文化的茧式化在外部制约着教师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行动。而教师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又在内部导致了公开课的效率低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外壳下寻求一种内在的守旧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

四、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文化适应对策

语文课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创新,“真实”是要正确反映文本传达的意思,“创新”是要发扬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并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真实情境中去。分析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原因,可以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观念内化为基础

理念的引进是新课改推广的第一步,而一线教师观念的成功内化则是关键的一步。一种新的理念要想本土化必须真正立足于本国实际,与本国的文化找到契合点,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克服旧文化的阻碍力量,努力从多角度经营适合新课程理念推广的土壤,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课程的解释取决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6]。现在公开课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充分的理解,他们只是从外部被动接受新的理念,没有主动地去理解其实质精髓并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有必要使教师培训过程变成一个教师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使自己成为问题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研究者,并且拉近他自己与学习者的距离”[7]。

(二)以课堂常态化为标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富有情境化的过程,我们无法预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突发思维,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公开课状态,就无法真正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进步。常态课堂更加自然和真实,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他们不断在探究中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师生和谐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因此,公开课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常态课的内核为实施准则。

(三)以“平等的首席者”身份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平等的首席者”的角色,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首席意味着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而存在。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改提倡学生思想的开放多元性,公开课要保证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要避免变成学生“思想的尾巴”。语文的特点在于意蕴的多样化和深远性,越品才越有味道,师生共同参与文本的解读,才能不断得到新的观点和体认。

(四)以语文特质为依托

新课改倡导的超越教材是指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文字,认读、理解、鉴赏、评价,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体验语文,因文悟道。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以服务于语文为宗旨,任何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以完成“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为中心,对文本任何角度的理解都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展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做到的是文质统一,引导学生在“语”和“文”的海洋里涵咏、品味,最终获得既能“语”也能“文”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2]http://pep.com.cn/czyw/jszx/jcpx/jcjs/wzjs/qnj/200501/t2005125 181029.html.

[3]钱道静.语文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2).

[4][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61.

[6]LEE,J C.-K. Teacher receptivity to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1): 97.

[7]ROSS,V.Walking around the curriculum tree:an analylsis of a third/fourth-grade mathematics lesson [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5):584.

公开课教学活动应预设其价值 篇13

关键词 公开课 示范性价值 创新性价值 被指导性价值

当前,不少学校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很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研水平,应予以倡导。但公开课教学只有数量是不够的,其内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它的生命力,组织者不妨在公开课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上下功夫。本文拟讨论公开课教学的示范性、创新性、被指导性价值及相关设计问题。

一、具有示范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学校教育管理者通常会找经验丰富的老师执教公开课供大家学习、借鉴,执教者一般是某一区域的名师,管理者可引导这样的公开课形成如下特点,以便发挥此类公开课的示范性引领作用。

1.教学理念先进

教师从所教学科出发,把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新知识相结合,运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和方法向学生施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本学科对自身在人格、精神、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学科教学,促进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2.教学关系民主

执教这类课的教师一般心理上比较成熟,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亦师亦友”。教师会充分信任学生,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又能虚心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倾听的过程中给学生启发、引导、纠正,似春风化雨,用知识和情感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

3.教学内容贴切

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并适当补充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从教学内容的背景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又能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正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的高度吻合,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非常高。

4.教学方法灵活

名师或骨干教师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灵活多样、运用自如,他们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名师或骨干教师在讲解疑难问题或抽象问题时,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善于用事实、例子去形象地解释、说理、归纳。这样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问题的抽象性和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5.教学评价得体

名师或骨干教师善于通过评价手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更善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战胜困难的斗志。他们有和一般教师相同的提问、课堂检测等评价方法,用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但他们更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问题,或让学生说出对某个问题的特别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诚地倾听,并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感到了平等、肯定和被尊重,这种人格上的尊重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

名师或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艺术高度,能让听课者在多个方面受到启迪,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整体素质。

二、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也要发展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可走一条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道路。管理者在设计和组织公开课教学时,就要把那些具有创新点的课展示出来,以此引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向创新,创新的角度可以考虑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等。

1.教学情境创新

任何知识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情境,教学中若能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问题的抽象性,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

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课本上的知识,若能找到生活原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会倍感生动、形象、亲切,并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3)创设故事情境

有些知识能找到相关的历史典故或相关的名人轶事,教学中若能挖掘这些知识,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对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均有很大的帮助。

(4)创设开放情境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一题多解的问题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创新,就是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因为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而教材的编写又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体现内容的过程性

创新教学内容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任何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背景下生成的,又都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起来,了解这一过程才让我们体会到知识的意义。

(2)体现内容的新颖性

创新教学内容时,要与时俱进地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动态与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3)体现内容的应用性

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加强内容的应用,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不容回避的任务,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适当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方法的彻底否定,有些传统教学方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是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正那些不符合形势发展、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因素,把传统方法中的精华和创新的经验相结合。

创新教学方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方法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益。从这一目的出发,创新的教学方法要有理论支持,要有创新的目的,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创新的教学方法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不走极端。例如,先学后教就不能成为原则性,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都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有些内容适合先学后教,另一些内容则适合先教后学,关键是教与学的意义。

三、具有被指导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公开课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案例,也可以是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足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暴露,接受同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执教者的教学水平,这样也能体现公开课教学的价值。管理者不妨安排正处在业务发展进程中的青年教师执教。评课时,可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教学基本功的引导

教学基本功伴随着一名教师整个教学生涯,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基本功无论怎样训练都不过分。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重点关注教态、普通话、专业术语、板书、多媒体的使用、学生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因素,要在这些方面为青年教师提出发展目标。

2.纠正知识讲解中的错误

一堂课最大的败笔是存在知识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会误导学生。听课时若发现这样的问题,评课时应认真提出并加以纠正,这对执教者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3.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

科学的教学设计无疑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设计不能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知识生硬地搬到课堂上来,而应当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把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按照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逐步推进,切忌教学内容的呈现杂乱无章,学生听起来茫然无措。

4.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自己学,自己学不会的可让学生帮助,学生帮助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教老师。青年教师在从教之初,就应树立这种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5.加强多媒体技术的指导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技术影响教学,用技术改变教学,应当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理念。青年教师有这方面的优势,要注意引导他们在教学的相关环节,巧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总之,公开课作为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如能在预测其价值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并加强评课,对全体听课者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管理者可参照上述三种类型的课科学设计和实施,使公开课的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眼线笔促销广告语下一篇:教学主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