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2024-10-18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精选8篇)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篇1

比头脑更辽阔的东西

不是圣歌

而是宁静的朝霞撩起

酡红的笑靥

是巷晚的云翳弥望

黄昏的疏影

【二】

宇宙的大脑在黎明的树梢上苏醒

澄澈明镜的天空在光滑的露珠上

细微地动荡着,闪烁着

如同遥远的乡愁漂泊在

另一个世界嚣杂的世界

一片黄叶在秋风的尾巴上

拖着长长的犹豫,孤零零地落在

我的眼前

那不过是木头的末梢离开光线和

温度时发出一声长长的怠倦的叹息

一朵花在最美丽的时候暂放

它要说很多和自己般配的话

表明自己

我担心它会被自己灼伤

但不是现在

风把一如既往的吹嘘连根拔起

初心缱绻在人烟罕至的地方

途经的领域一片荒凉

浓缩的.倥偬装满了月亮

我在幻想的麦田里写下乡愁

故乡就迷失了自己

【三】

远方在根本看不见的地方驻足叹息

风在自己的感觉里吹来吹去

宇宙的头脑把梦的稼穑连根拔起

空洞就迷失了自己

满天的月亮,不都是忧伤

还有像金币一样闪亮的光泽

在另一个遥远的彼岸

熠熠生辉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篇2

一、以乐造景, 让学生置身诗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意境优美。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将这些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美好世界中, 与诗人产生共鸣。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上课一开始, 我先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伴随着古筝优雅的旋律,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你来到江边, 在你面前是浩渺的江水, 在你头上是一轮孤独的明月, 在你耳畔拂过的是和煦的春风, 在你的身边是月光笼罩下的梦幻般的花林。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我问:“大家步入春江花月夜了吗?”学生回答:“有些感觉了。”

这一环节, 我借助音乐和想象, 先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迎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做好了准备。

二、以诗释诗, 让学生表达难以言说的内容

在赏析诗歌内容时,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感觉诗歌写得很优美, 但美在哪里?怎么表现这种美?却又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我想, 如果将新接触到的诗歌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来解释, “以诗释诗”, 唤起学生已有的赏析体会, 也许就能让学生将那些不可言传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月之景”时, 先让学生自由回答最喜欢哪一句, 当说到“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句时,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 我便让他们思考一下, 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诗句, 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那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两首诗有相同的意象“海”和“明月”, 有了海的映衬, 明月更加空灵、气势更为壮丽。而且学生还主动比较了两者的差别, 《春江花月夜》的气势更为恢宏, 因为这里的月是随着潮水一同涌现。借助想象, 便可以领略到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另外, 这两首诗里还有一个相同的动词是“生”, 而不是“升”, “生”字体现出了月和海潮活泼的生命热情。因此, 有了张九龄的这句诗, 学生不但理解了《春江花月夜》中这句诗空灵壮丽的意境, 而且通过比较不同点, 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本句诗宏伟的气势。

在赏析《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月之感”时, 我觉得首要的是唤醒学生的思维共鸣, 因为有些道理,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 是诗人还是普通人, 都是共通的, 即面对自然界中永恒的东西, 如明月、江水, 人往往会引发哪些感慨?学生马上把苏轼的那句“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背了出来, 有了这个共同的感情基础, 即对“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的感慨后, 为了让学生明白本诗感慨的独特之处, 便于得出结论, 我挑选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和曹植《送应氏》中的“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这两句诗来与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几句相比较, 思考两者在人生态度上有何区别?学生经过比较, 发现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这句表现出了生命的传承, 比前者多了生命的希望和热情, 少了颓废和绝望之情, 由此读出本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的最后一部分“月之情”, 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离愁别绪, 因而能唤起学生共鸣的句子就更多了,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这一部分我们关键是领悟诗人如何展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我让学生重点赏析思妇的思念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装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思念呢?我们有没有类似的诗句可以相映衬呢?”一个学生立刻想到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说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能够说出这句诗, 表明学生已经能够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了。那是一种往复回环的思念, 是一种诗意的痛苦, 可谓“不思量, 自难忘”, 又可谓“剪不断, 理还乱”。学生随之慢慢步入了这样一种感情氛围之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愁思, 我还展示了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等。不同的诗句, 相似的愁思, 让我们体会到了那种缠绵哀怨的诗境。但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情中如何体现这点呢?我抓住了“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一句, 这又跳出了哀怨的范畴, 让我们想到了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 像轻梦飘过, 却又笼罩心头, 哀而不伤, 具有永恒的普遍性。最后, “落月摇情满江树”, 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 化为淡淡的哀愁。

通过以诗释诗, 先把这首诗的感情普遍化, 再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独特之处, 使其在领悟这首诗意境的同时, 又深化了对此诗的理解, 还可以把难以言说的感情用恰当的句子表达出来, 这也是拓宽学生思路的一种好办法。

三、以文释诗, 深化意境, 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最后的大环节是写作实践, 它是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与检验。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由景到情或者由景到理, 力求文句语言优美, 有自己的见解。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并流畅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为了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把握程度, 我让他们把自己设想成诗人张若虚, 或是诗中的一个人物来写诗歌的意境, 这样不仅写起来简单, 而且角度新颖、容易出彩。还可以带入现代思想, 进行比较, 说一下古今的不同。

为了让学生明白我的目的, 我还示范写作了一小段:月点春水, 漾起阵阵涟漪;月洒花林, 闪耀点点银光;月满江树, 勾起缕缕情思。站在水边尽情欣赏, 心情顿觉舒畅。抬头仰望月儿, 它还是那样无私地奉献着, 为黑夜增添光明, 为人间营造宁静和谐。它孤独但快乐着。

有了抛砖引玉的段落, 再让学生本着“孤句 (孤段) 压全篇”的精神, 力争写出一些亮点, 不用很多, 但要有深度。写作压力小了, 学生的写作热情就比较高涨, 也就会对这首诗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并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对彝文诗歌的印象(简评) 篇3

这首诗长达221行,每一行诗句式变化多端,语言精炼新颖,让人过目不忘。“来到兹兹普乌/我做梦/我惊魂/兹兹普乌啊兹兹普乌/我的梦里/祖辈居住在此/祖母居住在此/士兵络绎不绝/骏马蹄声响彻山谷/街道像要被踏裂开/房屋像要被振坍塌”。全诗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之作,而寻根文化是这首诗歌的典型特色。大凉山的彝族人大都知晓兹兹普乌是祖先居住的地方,阿普笃慕就是指彝族的始祖——六祖的父亲。大凉山许多彝族人在超度亡灵的时候,一定要把灵魂超度向兹兹普乌,而不是留在大凉山。扬扬洒洒的几百句诗歌,在“到了兹兹普乌”反复咏唱的诗句中展开,这个反复咏唱有一定的音乐感。所以说,他如一个坐在乡间小路上行吟的诗人,又像在灯火辉煌的现代都市里面行吟的诗人,他只顾自己唱啊唱的,不管他人是怎么样看他的、怎么样想的。他咏唱的什么?他咏唱的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在“我的梦中”的祖居地和先祖。但是,关注现在、以后的比较少,甚至没有,集体(群体、民族)、整个民族和他自己个人的,这是这首诗歌的瑕疵。不管你写什么?不管写历史、也不管写现在,更不管写将来,总得有什么东西在里头。或许忧愁、或许悲伤,或许欢乐,或许思索等等不一而足,总得告诉人们一点你独到的东西,不然这首诗歌就算白写了。对于不是群体(民族)记忆都记得的东西,像这首长诗,里面提到东西南北六祖是怎样分支的,又是怎么样做的等等,这种记忆大凡彝族人都知道的,特别是彝族毕摩文化所承载的东西,说了也没有用,关键是没有了独到的东西,诗人或者诗作者是怎么样想的、是怎么样做的、是怎么样去梦幻的,等等。长诗最容易显得没有抓住重点,而泛泛而谈,或是甚至达到了不知所云的境地。但,这首诗歌,以“到了兹兹普乌”这样一个主线条,诉说着祖居地的荣光和先祖的荣耀,那是肯定的。

2.木帕古体的组诗《历史长河》(《凉山日报》彝文版2012年12月30日)

是一组画面式的、像闪落玉盘的珠玑的诗歌,每首都以彝族母语文学经典作品为标题,描写了彝乡的景象,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就是呈现了彝家高山的景物,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很多诗行欲言又止,恰到好处,总能给人无尽的遐思。从现实深入到历史的抒写,可见诗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写法语言干净、利落,但把握不好,文字偏颇、语言欠丰,很容易失去本来的用意。因为,一首诗歌,就那么几句话,要想表现出作者的用意,实在是困难。诗歌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是只要主线说清楚,说得美妙就可以了,呈现一个意象物。从“这块黑色的土地/分不清哪些是故事/解不开哪些是历史/只有母亲的怀抱/依旧很温暖”中就可以读出来,这组诗歌,也恰恰在此下了功夫的。彝族传统上有克智、尔比,那是经典民间诗语,包罗万象,但不失哲理性。这组诗歌,有点像用现代人写的“现代的克智尔比”,较之传统上的“克智尔比”而言,也有所超越,且作者试图把这个意象物表现得更好是值得肯定的。

3.阿鲁金乐的诗歌《不曾离开的土地》(《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2期)

以长句诗行书写故土的深情。其实苍天厚土,谁都无法、也不可能离开脚下的土地。我们都在土地上生和死,我们都在土地上成长、相爱、生儿育女、社交、梦想、思考和思索,等等。题目是很大的题目,但写就时从很小的角度入手,这种写法,也可以写出经典性的诗歌出来,但实在是太难了。作者落脚点落在“你”和“我”之间,仿若爱情诗一样,纯正性差了一点。本来是一首诗,就应该是一个意思,有了彷如两个意思了。诚然,只要是写诗的人,大家都知道,诗坛上流行一句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就是因为了“土地”。阿鲁金乐是彝文诗坛的新星,许多诗歌,令人叫绝叫妙,但单就这首诗而言,就是升华没有升华。

4.尔古阿木的诗歌《人生道路》(《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富有哲理和诗意。“……白线是河流/黑线是道路……”,“……人类思想就是那道路/……/人类思想是道路……”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现代诗,一首放荡不羁的现代诗,放荡得毫无章法可言,但也是正因为了此,我们觉得它的谈吐是那么的自然,一切诗的理论在它的面前黯然逊色,只是诗歌的“启”,然后“承”,到结尾的“收”,它都具备,所以说它是一首诗歌——没有了羁绊、没有了顾忌,落脚点在“……人类思想就是那道路/只要思想还没有死亡/道路必定朝向四野”,整首诗歌看起来是一气呵成的,也有一定的哲理性。纵有千条好处,让我们说说它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就是“大白话”。所有的诗歌的艺术技巧,除了有对称、有排比以外,别无他处。本来应该可以把它挖掘的更深一层的,但是作者止笔了,是为败笔。

5.尔额拉则的诗歌《等待》(《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1期)

是一首爱情诗,一个悲壮的为爱情而殉忘的故事。一个大凉山人彝族之间发生的爱情悲剧,那个女主人悲剧到拿起一个“黑色的绳索”在“那黑色的大树上一根小枝桠”上吊自尽了,只留下一个男人在日思夜想的度日。大凉山彝族式的婚姻方式,是这样的——“父亲做主,母亲帮衬”,说穿了,“父母包办婚姻”。几千年了,这种婚姻方式一成不变,当中有好多恋人是畏惧、甚至生怕这个婚姻模式,但不得不遵从父母的,婚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指的恋人间的自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这么那么地很多很多的故事、遗憾、悲剧。诗中运用了关键词“黑色、大树”,“黑色”是指“诺苏”——“黑色的人”——彝族——自称为:黑色的人,以黑色唯美;但实事并不像这样的,也就是“黑色的人”——诺苏,“诺”字是“尼”的变音,是“竹节——灵竹”,是祖宗、包括父母,以及自己,还有儿孙在内,都总会有一天成为了“灵竹”。以备被超度到岩洞里去。这样说,诺苏一词,不是“黑色的人”,而是“笃信灵竹的人”。“大树”是指彝族的婚姻固定模式。这首诗歌,是老题材,行文可算是流畅,字句也把握得较准确。但是,正因为题材陈旧,难出新招。

6.阿皮依哈的诗歌《求财莫贩毒》(《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2期)

nlc202309030212

是以五言、七言体为主。诗歌本来就有古典式、民歌体、新诗、散文诗这四种写法。古典式,又称为传统的写法。那么,它是个彝族人写的,彝族传统写法就是必然了,彝族传统诗歌的“五字格”是最为常见的,这在文中多数都这样表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它的典型特点是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它是古典式抒写方式,但关照于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说,现实主义是它的力挺。涉及到凉山最敏感的话题之一:毒品。从历史深层次地动员,不要、千万不要种毒、贩毒,“求财莫贩毒”,告诫人们毒品的危害。吸贩毒人员,有的妻离子散,甚至于达到父子不认、病危毙命、家破人亡的境地。因了此,这首诗歌,有必要产生;因了此,这首诗歌写下了,而且是凉山彝族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式——古典式写成的。要说文中的瑕疵,不足之处,创新上还有待提高。

7.老板萨龙的组诗《黑土之子》(《民族》彝文版2012年1期)

对老师的怀念,对三朋四友的怀念,一切均达到了极致。五首诗歌浑然一体,直面“黑土之子”的主旨,感情豪迈奔放,相象丰富奇突,其宗教神性色彩浓厚,带有神秘感和幽深感。但诗歌显得冗长而乏味。我们通常说,诗歌有那么一点是灵魂的闪光点就够了,这个“灵魂”就是“诗眼”。这组诗歌,并没有闪光的成分,即没有“诗眼”。一首诗说它成功就因了“诗眼”是很重要的。对老师、对三朋四友的爱是无可厚非的,但只是千篇一律的说出多余的话,就显得不够精致了,这也是诗歌创作中需要注意的。

8.时长日黑的诗歌《秋天的印象》(《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3期)

文字严谨,照应严密。可以说,文词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严谨是不容小觑的。因而作者在营造诗的过程中,是殚精竭虑,抑或是随手拈来的。除此之外,“深秋”是最能让人想象的季节,万木潇洒、枯黄一遍……发出一排秋天的景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更具有孕育着创新的,这当中就少不了深深地思索在内了。诗歌的理性和感性,这个感性就是指的是形象化。但诗人对深秋的“思索”行文大多从理性角度出发,有点偏重于理性了,殊不知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

9.沙长秀的诗歌《老师,您辛苦了》(《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是一首教师节感恩和祝福。情不自禁的感恩,朴实无华的祝福,这个感恩和祝福针对的是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里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道出了尊重、理解和敬仰之情。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一腔热血;也无大气和诗的语言,有的只是很朴实、坦诚和真诚的话语。教师是神圣的,遇到教师节的时候每个人心中不免有很多感触和遐想,作者也才自然有了别样的深情祝福。诗人的这个祝福是发自内心、发自灵魂深处的牵动我们神经的感动和赞美。但需要提及的是,就因为这样,诗中的诗的成分仿佛不多,通读了之后,标语似的语言还依稀可见。这也难怪,中国的节日很多,写节日的诗歌也相当的多,然而,写这些节日诗歌语言把握不住,就很容易落入俗套,譬如文中针对的是教师节。

10.沈比木嘎的诗歌《今夜月儿明,今天最快乐》(《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1期)

是传统与现代技巧的融合中,倾述学习母语文字时感受与快乐的一首校园里的诗。“文字819个/愿它变为这个民族血泪/文字819个/愿它成为这个民族的魂”,这之中的“819个”指的凉山规范彝文字不加次高调字号的总数,这是这种诗歌,没有形象化的东西,有的只是一旺热血——思想,它在某个场合,有可能唤起人们的赞许,放入历史长河中,显得苍白了一点。诗中除了豪言壮语以外,见不到具体的做法。其实,我们时常在说一个思想家和一个诗人,区别仅就那么一点:同一个话,这样说的人就成为诗人了,那样说的人就成为了思想家。通读全文,就是这样的了。

11.尔古阿木的诗歌《对妈妈的情深意切》(《凉山日报》彝文版2012年10月21日)

读了这首诗歌,让我们想起,著名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写了一首彝文诗歌,名字叫《黄昏的时候,我想起妈妈》。不管是不是模仿他的,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文中也是这样开头的,“黄昏要来的时候/房头山梁上妈妈嫫果牵挂很冗长……”。阿库乌雾的《黄昏的时候,我想起妈妈》,他指的是黄昏,也就是世纪之交,这个“黄昏”指的是“世纪”。立意之高,是彝文现代诗歌典范之作。而眼前的《对妈妈的情深意切》,又是另外的一个面了。抒写了很平常,但是不平常之物。这点显然有模仿的痕迹在内。说起模仿,谁都有模仿别人的经历,尤其是初学诗歌写作者。这样模仿,长久之计,总不是办法。所以说,很多人称得上“诗人”的诗人,他是经过了很多的模仿,逐渐走出了模仿的痕迹。摒除模仿的痕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篇4

职业经理人是相对于企业的股东或所有者而言的, 是借助于他们所受到的专业训练或拥有的专业技能而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因此,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是企业管理专业化的结果。

职业经理人是专门经营一个公司的人, 他可以是公司的大老板, 也可以是大老板聘雇的人员。民营企业之所以需要雇用职业经理人是因为要满足企业在其继续不断的成长与扩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职业经理人可以以其所拥有的专业与技能来协助企业所有者共同管理日异膨胀的公司, 而达成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然而, 在西方国家,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具有同步性的。但在我国,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相对于企业的成长来说, 却是明显落后的。因此, 企业要寻找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当今中国不缺少企业家, 不缺少想当老板的人, 但是却缺少了诚心希望为老板服务、并且具有良好道德观的职业经理人。许多职业经理人在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旦离职更往往将公司机密一并带走, 甚而游说客户、员工也跟着集体跳槽, 或自行创业而形成企业的梦魇。

由于这种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只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扩张, 甚而至于严重影响了企业基本的生存, 所以, 企业在雇用职业经理人时, 往往是因为合格的太少, 再加上任用后短期内再流失的严重而并不具有太多考虑与选择的机会。许多职业经理人在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缺陷, 难以达到现代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因此引发了企业内部一些不良的反应、迫使某些工作中断、造成客户的流失、产生高昂的额外费用等等, 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企业到底要如何选择正确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要如何才能避免因选择错误而造成引狼入室的梦魇呢?其实在职业经理人的选择与任用以及职业经理人的离职与流失上, 应注重从社会、文化、制度、薪酬、法律、甚而国民所得等方向做全面性的进展才行。

二、职业经理人的选择与任用

在西方, 职业经理人通常是独立于大股东 (大老板) 的, 是由独立董事占半数以上的董事会聘雇的。独立董事的意义是独立于大股东及经营阶层的董事, 所以由他们过半数的董事会聘雇的经理人, 可以独立于大股东, 而不受大股东决定的影响。因为职业经理人必须完全为全体股东的最高利益着想, 而并非仅仅只是为了顾全大股东一己的利益而已。

在我国,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却多半是由大股东雇用的, 他们只听命于大老板, 所以不得不顾全大股东、大老板的利益。而相对的, 大老板也必须要创造一个让经理人能够发展的环境, 也就是能够留住人才的环境才行。大老板挑选职业经理人的圈子, 往往是相当小的圈子, 是从家庭、或直接、间接认得的人中来挑选。老板挑人, 要挑他能信得过的人, 因为信任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如此, 选择的范围就小了。

以独立董事过半的董事会, 挑选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就大得多了, 全世界的职业经理人都可以考虑。但是, 董事会除了看候选人的品格之外, 还要看董事会建立的监督机制, 是否能够确保职业经理人的行为没有瑕疵。所以怎样才能产生独立于大股东, 独立于经营阶层而忠于全体股东的职业经理人呢?就是先要产生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同时要强调人性需求的过程, 是从最低阶层的生理需求逐渐发展到最高阶层的自我实现的一种目标过程。

如何选择并任用足够而高素质的经理人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才严重匮乏, 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因此, 建立“求才、育才、留才”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企业如何才能选择并任用一个正确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呢?基本上应该先从企业与雇主本身做到以下几点:

1.雇主应注重本身正直无私的领导、品德、与信用, 建立一流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诚信与道德标准。

2.雇主与职业经理人应以真诚沟通, 并予以信任与授权。透过良好的组织、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控制, 使他们获得工作的自主性并把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

3.企业应有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水平。

4.企业应重视晋升与分配的公正性。

5.要朔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前景与企业文化。

因为良禽择木而栖, 良驹择主而伺, 凡事一体两面, 企业如何才能选择并任用一个正确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呢?这根本就是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问题!要有千里马非得先要有伯乐才行!所以应该先从企业与雇主本身做起。

三、职业经理人的离职与流失

然而事与愿违, 一旦雇主与职业经理人在合作上产生矛盾与冲突时就会产生人员无法避免的离职与流失。

西方国家对民营企业经理人离职因素的研究通常会假定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治理结构是完善的、雇主和员工行为是诚信和规范的, 双方都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经理人的能力和价值取向对于离职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中国, 显然, 这些假定对于民营企业是不尽合适的。要避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离职与流失, 最重要的因素是老板有没有创造一个让经理人可以发展的环境, 也就是能够留住人才的环境。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发展空间, 倘若, 企业没有创造这种人性的环境, 人才的流失将会是必然的。其中薪金收入越高的经理人流失的倾向越严重。经理人并不十分重视雇主个人素质和企业组织的改善, 而更关心于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家族企业和威权式经营领导模式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因为经理人只是暂时忍耐着, 一旦获得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时, 就会毫不犹豫的离职。

西方历经百年的企业制度演变已经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方式的改变, 也促进了现代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 证实了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而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首先应具有足够的市场参与主体, 亦即市场中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存在。其次, 则要具备有效的竞争规则, 促使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均能按照规则行事。最后, 信息还必须对称, 就是能够通过机制使市场参与主体在信息对称的制度下行事。

但是在中国, 由于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相关的制度缺乏, 导致经理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成本, 使得经理人市场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建立在法律制度不健全, 资本、产品市场不完善, 以及公司治理模式不规范基础上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缺乏效率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也使得职业经理人的高离职与高流失率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四、结语

雇主如何才能避免因选择错误而造成引狼入室的梦魇呢?台湾的台积电集团董事长张忠谋 (2007) 认为应该要从根本上建立独立职业经理人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Manager) 制度。也就是说, 职业经理人必须要由独立董事占半数以上的董事会聘雇, 才能独立于大股东, 而不受大股东决定的影响。如此职业经理人才能够完全为全体股东的最高利益着想, 而并非仅仅只是为了顾全大股东的利益。

此外, 西方学者更着重在以信任的角度来研究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合作困境及其突破, 并从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指出中国人的信任特征普遍是偏向于心灵契约式的信任, 也就是偏向于所谓的“你办事, 我放心”的承诺, 包含着太多的主观意识而难以明确化。西方则是以法律、制度与契约来明确化双方的承诺, 在有所依据中从而产生信任。

由于心灵契约式的信任会因时间与环境变化而改变, 导致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都存在着无法继续保持自我承诺的风险, 加以在法制和市场机制均不够完善之情况下, 使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双方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了。

民营企业经理人流失, 愈是发展中国家愈是容易发生, 这并不是单纯的信任问题, 其实与社会背景、文化、制度、环境甚而与国民所得都有息息相关的影响。大多日本企业是施行终生雇用制的, 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因必须面临长期搏奕的关系, 彼此信任度较高。中国则因开始发展为现代企业的时间较晚, 要职业经理人的忠诚与雇主的信任一下子就追上西方国家的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在社会、文化、制度、薪酬、法律、甚而国民所得等方面做全面性的进展才行。

一旦雇主与职业经理人在合作上产生矛盾与冲突时, 人员离职与流失就无法避免了。这并不是单纯两败俱伤的问题, 有时一方雇主的伤害会远远超过另一方的职业经理人。毕竟, 职业经理人的伤害可能只是又要换一个工作了, 雇主却可能因此而一败涂地, 面临结束营业的厄运了, 就像新加坡的霸菱银行一样,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5年2月26日, 一名在霸菱新加坡分行任职的交易员尼克·李森 (Nick Leeson) 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超额交易里违法舞弊, 私自投机失败, 霸菱银行因而损失14亿美元, 导致霸菱银行倒闭。) 因此企业在信任与授权之余, 应更加重视职业经理人的品德与操守, 并绝对不能忽略监督与控制的重要, 如此才能达到彼此双赢的结果, 避免了因选择错误而造成引狼入室的梦魇。

摘要:民营企业之所以需要雇用职业经理人, 是因为要满足企业在其继续不断的成长与扩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职业经理人可以以其所拥有的专业与技能来协助企业所有者共同管理日益发展的公司, 而达成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在西方国家,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具有同步性的。但在我国,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相对于企业的成长来说, 却呈现了明显的滞后, 这是因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实在太少了, 再加上任用后短期内再流失的严重, 使得企业并不具有太多考虑与选择的机会。西方的职业经理人 (Professional Manager) , 大部分都是独立于大股东的, 他必须完全为全体股东的最高利益着想, 而并非仅仅只是为了顾全大股东的利益。在我国,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却多半是由大股东雇用的, 他们只听命于大老板, 其在案例上虽不乏成功的例子, 但更多的是因错误选择而引狼入室。

关键词: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

参考文献

[1]张忠谋.建立独立专业经理人制度[J].商业窗口, 2007, (05) :22-23.

[2]石滋宜.总裁, 你会培养专业经理人吗?[J].经理日报, 2007-4.

[3]谢家瑾.企业的成功源于一支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团队[J].URBAN DEVELOPMENT, 2007, (1) .

[4]张建琦, 汪凡.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流失原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3, (9) .

[5]徐林.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4.

[6]瞿群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研究[D], 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006.

[7]张岷.我国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合作困境及其突破——以信任的角度[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4.

未婚女孩的梦魇 篇5

这还要从他的出现说起,他是我们办公室主任,30来岁的样子,成熟稳健,儒雅大方。我被他深深吸引,我并不知道他已经结婚生子,因为他从来没有提及过他的婚姻和家庭。

不久,他真的开始频频约我去旅游、唱歌什么的,还在一次看电影时亲吻了我。直到大半年后的一天,他拉着我的手在宾馆开了房。进门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热烈亲吻,接着,他开始褪去我的衣服。当我身上只剩下内衣的时候,他附在我的耳边说:“你是要一时的快乐还是要永久的?”我愣住了:“当然是一生一世的啊,哪个女人又不是这样想的呢?”他慢慢捡起衣服,披在我的身上,小声说:“对不起,你是个好女孩,我不能伤害你。因为,我已经结婚了……”

当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哭着跑出了宾馆。回到家,我开始有些恨他,觉得他不应该等我深陷这段感情后才告诉我实情。我觉得他是在玩弄我、欺骗我。可是没过几天,我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好男人,心想,要是一般的男人早就先占有我了,然后才会告诉我实情。可是他没有,这是不是说明他也爱我呢?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做很奇怪的梦,梦一开始,我就觉得有一股很重的气流向自己身上压过来,根本无法招架。我想喊,却怎么也喊不出来;想逃,却迈不开步子。其实,我这个时候的意识是近乎清晰的,但我想醒来,怎么也醒不了。于是,梦继续着:气流变成了一双手,在我的身上抚摸起来,额头、脖子、胸部、小腹、脚踝……一遍又一遍,轻轻柔柔,最后竟停留在我的私密处,揉搓起来……我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去配合那双手。后来,那双手突然又变成一股气流,很快地消失了。这个时候,我就醒来了,我会感觉全孰奄一种舒畅的愉悦,也有心灵失落的帐然:23岁的我没有结婚,也没有经历过性生活,怎么会做这种无耻的梦呢?

我以为是工作太累的缘故,于是请了假去外地旅游。可是,性梦依旧每晚纠缠着我,即便我服用了很多调节神经的药物,也一点不管用。更严重的是我发出了呻吟声,这是那晚陪我睡觉的同学告诉我的。我真是又急又羞,恨不能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淫荡的坏女孩,所有的男人都会蔑视我,以致我都不敢去看男性的眼睛。

我经常发呆,整夜整夜睡不着,生怕自己有什么举动或者是发出什么声音。在白天,我也忍不住去幻想那些场景,我一次次地骂自己,难道我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温馨贴士:

心理医生忠告所有被梦魇纠缠的女孩——

1,戒断旧爱:你之所以夜夜做性梦,是因为你还爱着他。你放弃的只是想法,但并不坚定。彻底忘掉他,才能彻底摆脱性梦的纠缠。

2,倾诉:倾诉是摆脱内心苦恼的途径之一,不仅能获得心灵的轻松。还能获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

3,重新恋爱:寂寞时,人的神经系统更加敏感,对旧爱更加恋恋不忘。重新经营一份恋爱,也是对旧爱的对抗。

4,运动:运动是发泄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运动后身体会疲劳,疲劳容易使人进入睡眠状态,做梦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5,服用少量安神药物:作为心理疗法的辅助,可适量服用一些安神的药物,以调节紊乱神经。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篇6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诗教传统,教师可以把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作为切入口,改变中职生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让学生爱上美妙的诗歌;因材施教,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诗作;轻吟低咏,和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浅酌细品和学生同享人性之美。教师引导他们接受诗歌的熏陶,从诗歌中汲取足够的养分,性灵回归诗意,从而达到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中学诗歌教学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要求教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从而促其形成健全人格。

一、职业中学提倡诗教的迫切性

目前,在职业中学的课程改革热潮中越来越强调技能训练,而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则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公然提出了应该把文化课应作为专业技能课的辅助课程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其人文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其文化素质较差,其典型表现为行文不通、错别字连篇,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他人交往行为举止缺乏教养,动作粗鲁、言语粗野;自闭、不善与人沟通;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弱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心;价值观混乱,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四大支柱版块,即学知、学能、学会生存及学会和人相处,作为四大板块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课程与技能课程应是相互独立的课程体系。只有提高技能与增加文化素养平衡发展,中之声才能既练好技能,又丰富内心,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中国有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可以启人心智,激发人积极情感。可以说。很多中国古代文人启蒙教学于诗歌,扬名于诗歌,诗歌影响、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职业中学提倡诗教,是改变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开展诗教的步骤

教师可以以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为切入口,从以下几个步骤人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言传身教,让学生爱上美妙的诗歌。诗歌是人的肉身从庸常的生活中向高处伸出手来,乞求一缕光明来照耀自己的灵魂的结果。热爱诗歌的人往往具有悲悯之心,常能痛苦别人的痛苦、喜悦别人的喜悦,这种感同身受的品格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国教育家西格莉夫人说:

“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种人,你就在自己的言行中争当这种人。”年轻人最易受他人感染,一个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学生人生的榜样,学生有意或无意中都在他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诗歌、喜爱诗歌,首先自己就要喜爱诗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背诵诗词;可以给学生作文、周记写评语时用诗句;在课堂上多示范诗歌诵读;在技能拓展课上,和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诗歌,和他们共同创作诗歌。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从一个不了解诗歌的人变成一个热爱诗歌的人。热爱诗歌的人大多热爱生活,青年学子怀有一颗热爱诗歌的心,大都感情丰富、坦率真诚,人格不会出现偏差。

2、因材施教,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诗作。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诗歌在修身成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两三千年以来,中国诗教传统绵延不绝。诗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从最早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其中的精品灿若星汉。数不胜数。

教师要教诗歌,首先要向学生推荐好的诗歌。在向学生推荐诗歌时,教师除考虑诗歌旨意、意境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推荐诗歌。对于暴躁、好动、容易激怒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样清新明快的诗歌,或如戴望舒的《雨巷》那样节奏舒缓的诗歌;对于沉默、木讷、缺少朝气和激情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激昂、铿锵有力的诗歌,如郭沫若的《晨安》、《天狗》,让他们通过诗歌朗读,逐渐调动神经的兴奋度,克服抑郁倾向。不同的诗歌适合不同的人,选对诗歌,是成功诗教的第一步。

3、轻吟低咏,和学生感受音韵之美。诗歌是有节奏的,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国的诗歌由歌谣演变转化而来,音乐感是它的特征之一。《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指歌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吭唷、吭唷”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传统的诗教中,很多教师着力于诗歌诗意的理解,诗境的体悟。可是,部分中职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根本体会不到诗歌的美妙之处。对于他们,教师不必着急于诗歌字义、内蕴的理解,在初步疏通文义以后,可以转入诵读指导。

例如,诵读《雨巷》时,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人手,多诵读,或轻吟低咏,或慷慨激昂,让学生自己体会何种感情更适合所诵诗歌。通过诵读比较,学生会发现只有放慢语速,降低声调,才能读出其低沉婉转之韵律,然后,教师再从诗歌的“ang”人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营造的“彷徨、迷离”的意境。诗歌之美很大部分源自于音韵之美,这种美对于人生而言,也许就是那抹最艳丽的阳光,能够照进最深的湖底,帮助我们跨越失意和委顿,到达彼岸。

4、浅酌细品,和学生同享人性之美。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写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清人刘开说:“诗者。先王诱天下之人而归之善也。”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面临价值重构。各种矛盾突出,阶层对立、贫富分化、信仰危机、生存压力等无不困扰于心,人们内心充满了焦灼、迷惘的情绪,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看到人性恶的一面比较多,因而有些浮躁,急功近利,暴躁易怒。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真挚写照,它以情感人,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古典诗歌中几乎包含了人类一切积极的情感。有思乡念国之情,有忠贞不渝情人之爱,有鄙视权贵的桀骜,有洁身自好的矜持,有纯真的友谊,有坚贞的信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抒发的就是母爱。教师可以通过诗歌引导让学生,让学生明白乌鸦反哺,小羊跪乳。身为人子,要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的关爱。

梦魇的征程的诗歌文 篇7

一、释梦理论的解读:挥之不去的 Birdman 桎梏

迈克尔·基顿在《鸟人》中扮演主人公Riggan。Riggan作为曾经饰演好莱坞超级英雄“飞鸟侠”的巨星,在面对辉煌不再、妻离女逆的惨淡现况时,尽管努力试图挣脱以往的光环束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纪录片式的跟拍摄影用流畅华丽的长镜头将超现实的片段与现实的场景完美缝合,当主人公与“另一个自我”对话的时候,Birdman身份与现实中的自我灵魂重合,不仅能轻松移物,还能在空中飘浮,甚至可以在巨型怪兽摧毁城市时拯救人类。而现实又残酷地戳破了幻梦——宿醉后的Riggan翱翔于楼宇之间,俯瞰整座城市,而实际上他只能乘的士车回到剧院继续面对混乱的周遭——Birdman这一虚拟世界中的角色象征了Riggan潜意识中的欲望和荣耀,也恰恰是摧毁一切的本源。

“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 , 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1]弗洛伊德在释梦理论中说,人的精神活动会在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不同层次中发生。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是占据潜意识的大部分内容,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压抑,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形成梦。因此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的欲望的委婉表达,透过梦或类似的状态,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内部,研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在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用蜡质的翅膀直冲云霄,却被太阳的火热消融了翅膀,最终坠落。影片开头的部分,高高腾空却蓦然陨落的两道火焰尾巴犹如振翅向上的伊卡洛斯,既是璀璨高傲的勇士,也是壮志未酬的英雄[2],画面切换到背对镜头、悬浮着坐在窗前的Riggan,两道火焰如他身上隐形的翅膀。这段影像是一个寓言式的情节缩影,Riggan可以说正是当代的伊卡洛斯——“一定要飞出迷楼, 靠艺术的翅膀。宁可摔死”[3]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这样解读伊卡洛斯,这个意象果然出现在影片中:醉酒后的Riggan被鸟人唤醒,一路上鸟人咄咄逼人,叫嚣着让Riggan放弃追求,他飞到了楼顶,最后一句台词是:“伊卡洛斯”。

Birdman这一潜伏着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认同。1992年出演飞鸟侠后,Riggan为了圆自己孩提时代真正的梦想,拒绝了参演续集的机会,选择在百老汇舞台上重排偶像卡佛的话剧。多次登台,最终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却完全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这么多玫瑰,然而你最讨厌玫瑰”(剧中台词)。记者关心的只是八卦花边而不是他的创作,观众的喝彩完全是因为无聊肤浅的笑点。女儿的不理解和叛逆,演员Mike的诡诈和傲慢,前妻对自己表达的爱和崇拜的不认同,影评人的尖刻残忍,甚至观众对他的关注都只是因为他在街上的裸奔行为。尽管他最终获得了名誉和地位,却是因为他血洒舞台,评论界赋予他的标签也只是无意义的空话,他一直唾弃的社交网络却成了他出名的渠道——这一切,与他所追寻的“真正的艺术”毫无关联,如一出闹剧般荒唐无奈。

二、拉康镜像理论:与镜中的自我和解

纵观整部影片,由于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剧院后台的化妆间和更衣室,镜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iggan多次对着镜子审视自己,他的很多镜头也是镜中反射的倒影,这种设定和《黑天鹅》、《霸王别姬》很相似。导演从开始就在告诉观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当成“自我”的镜像错觉。Riggan独自面对镜子时,他可以瞬间拥有Birdman的超能力。导演甚至对Birdman的真实存在性作了影像上的合理暗示,索性让它真实出现在Riggan身边——例如Riggan做了假鼻子后对镜自视,镜头缓摇出镜,Birdman真实地坐在马桶上望着Riggan。想象和真实的混淆给电影蒙上了一层魔幻主义的超现实面纱,但是导演却清楚地划分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强调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感。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镜子,在镜像与他人之间反复交替,赋予它一种感觉即它也是一个整合了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镜子使得主体开始从“支离破碎的身体”转向“它的整体性的矫形术图像”[4],镜中的图景在精神分析的术语中叫“理想自我(Ego)”,即一个绝无匮乏的完美的整体的自我。基于此的内化认同是建立关于“自我”同一性的感觉的必要因素,由此得以想象一个绝无缺乏、绝无缺席和缺陷的自我。总而言之,拉康认为我们为了进入文化而丧失了“自然的”状态,可我们却错误地将我们自己知觉成并不匮乏任何事物——知觉成自身圆满具足的存在——使我们感觉不到丧失——这是个自欺的瞬间。[5]

“意象(image)”被拉康用来解释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主体通过镜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镜子可以被理解成一种中介,一旦婴儿与镜中的影像发生了认同,主体就会产生两个变化,其一是象征“我”在思想上的永恒性,其二也预示“我”异化的结局。“Birdman”的魔幻形象正是一种异化心理的步步紧逼,其所谓存在是Riggan为满足其精神完满性而虚构出来的产物,二者的不一致呈现出疏离的状态,永远不能抵达的形象注定了主体的矛盾和挣扎。从被动地被Mike抢戏,到真枪实弹的歇斯底里。潜意识中对于欲望不能发泄的转换推动情节飞速地发展着,每次面对镜子都是思想的斗争。最终Riggan摘掉了酷似鸟人幻象的医用面罩,纵身一跃,平静而安详地用精神的飞翔和肉体的支离破碎告别了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困惑,以艺术化的方式和极端的途径得以升华,终于实现本我的完全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鸟人》中的镜子作为以主角为首的几个重要角色的情节道具,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让主体实现自我认知的作用,自然而不繁复,有力地推动了叙事进程。例如女演员Lessely为了登上百老汇舞台的梦想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处处得不到尊重,甚至差点被Mike在舞台上强奸,她对着镜子痛哭,在化妆间里获得了Laura的安慰和鼓励。此处的镜子承担了Lessely心灵成长的推动媒介,让她敢于倾吐真实心声,直视破碎匮乏的残酷现实,可见导演在细节上的设置十分用心。

三、结语

伊纳里多以强烈的风格化方式呈现了《鸟人》这部影片,“微妙而不张扬地把故事拍出来”[6],长镜头的手法使得时空的变化对叙事本身的干扰被降低到最小,回归到了与内容本身对话的纯粹初衷。精神分析方法非常适于对本片的研究分析,每个角色都带有一种“可怕的真实感”,通过对导演一贯的思考命题“爱与死亡”的个性诠释,流露出令人深思的哲学意味。

摘要: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后,达到了本体性的境界,但它实则是一种精神本我的缺失。影片《鸟人》把这种真实存在于社会,却往往被人刻意隐瞒的欲望的本质属性通过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赤裸裸地剥开呈现给观众,既包含着对现代社会中浮华表象的批判,又充满着对这样一种社会心态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末日:人类的千年梦魇 篇8

“发现真相”,看完电影《2012》后,这句宣传语如咒语一般一直纠缠着12岁的尼古拉斯。看完影片已经近一个月,他还在被噩梦困扰,每晚入梦时,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的场景总是如期而至。“明知要死了还想保持镇定是非常困难的。” 尼古拉斯这么解释自己的焦虑。

与尼古拉斯同年的瑞状态差不多。一想到有关2012的一切,瑞就觉得呼吸困难,浑身疼痛。瑞和尼古拉斯在一家交流“2012”信息的网站认识,并互相交流。“我不想在两年后悲惨地死去,所以我会找来一把剃刀解决自己。”瑞说道,“不过在我自杀前,我想确认:2012真的会是世界末日吗?”

NASA早在《2012》影片刚公映时就做出公开声明,表示《2012》中宣传的世界末日根本不存在,如果2012年真的会发生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惨剧(影片情节),天文学家10年前就可预测,现在通过肉眼也能目测到这颗行星了,他们还呼吁人们不要沉迷于虚构的电影情节,但恐慌仍然如滔滔洪水。

科学证据加上古文明的权威预言,让“2012”预言所向无敌,许多年轻人出现了如瑞和尼古拉斯这样的反应,甚至一些成年人也计划杀了自己的孩子然后自杀,以躲避“可怕的2012”。

■ 宗教时代的恐慌

玛雅历法中,2012年12月31日是这一阶段人类文明的终结。他们的历法以1872000天(5215.37年)为一个轮回,轮回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当前轮回到2012年12月21日结束。在新的轮回中,人类的智慧将有重要的发展,并进入新的文明。这个玛雅人的重要日子,被《2010》引进,改编成了世界末日。其实,玛雅文化里并没有世界末日的概念,他们定义的一个文明的终结,恰恰是另一个文明的开始。

即便“2012”在玛雅文明中并不是世界末日,影片中的情节仍然可以用玛雅预言来诠释,2012至少是大部分人的终结。一次滔天的洪水,将筛选出能够进入新文明的群体。“2012”是大多数人的世界末日,而不是所有人的。这才是引发恐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死,无知的自己可能会死去,而另一些人因早有准备而顺利地跨入了新的文明,所以如何跨过死与生的那条线,成为人们疯狂的根源。

在科学还未启蒙的年代,任何未知原因的奇异事件,都会被从神学角度加以解释。可以说,正是世界末日的预言及其所招致的恐慌促进了宗教的形成。

现在的主要宗教在初期要吸引教徒、宣扬教义、发展教派时,往往需要利用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危机(例如末日的威胁)时的恐惧感来聚拢人们,宣称只有信仰自己,才有机会逃离末日厄运。其中最关键的不是末日的表现形式,而是末日必定会到来。

这种“末日情绪”在各个宗教中都有所体现。佛教认为,万物在经历了成劫(世界的形成)后,开始20个住劫,接着是坏劫,最后归于空。再从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犹太教中世界末日到来的时间也未被明确预言。新约的《启示录》中,世界末日到来的预兆有四个:瘟疫、饥荒、战争、死亡,囊括了早期人类可以想到的所有灾难。

宗教对于毁灭性灾难的解释,对于团结、约束教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统宗教均认可末日发生的时间,人类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只能等待。但是,末日预言的发展,往往会违背最初预言者的初衷,被后人加工改造,造成混乱失控的局面。

在耶稣出生和受难的千年(1000年和1033年)临近时,末日的流言开始盛传: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城市将变成火海般的地狱,到处都是灾难,人们将死去……在10世纪末,法国勃艮地区的一个名为葛拉伯•格拉贝尔的修道士如此描写世界末日的场景。一时间,类似的末日预言出现了许多版本。数千人匆匆离开了家人和朋友,以求在1000年到来时赶到耶路撒冷。没有离开家园的人,在999年的12月31日,涌进了教堂聚集在十字架之下以求庇护。富人捐出了整车的珠宝,罪犯被释放,农场动物也都获得了自由,一些无法抵挡恐慌的人自杀了。

当时的宗教权威罗马天主教廷明确反对人们谈论世界末日,却不能阻止更多末日预言的变体出现。圣经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人们从中找出一切暗示来预测未来、解释过去。圣经中代表邪恶的符号“666”,就经常被当作需要警惕的数字。1666年,因为包含着3个连写的6而被预言为世界末日。

1665年4月,淋巴腺鼠疫开始在伦敦大规模肆虐。到1666年的9月,伦敦共有近10万人死去。然而,其中许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恐惧。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伦敦大瘟疫亲历记》中写道:“某些狂热分子冲上街头传播预言,假称自己是被上帝派来告诫这个城市的先知;另外还有人在街上裸奔,不分日夜地狂喊……人们纷纷聚集在教堂里祈祷,希望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很多因极度恐惧而绝望的人们,用各种轻率的举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知识结构也在变化,末日预言也披上了更加“科学”的外衣。

■ 科学的入伙

第一个以“科学”作为依据的末日预言是“哈雷彗星横扫地球”。20世纪初,科学家准确算出,在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2亿多千米长的彗尾将扫过地球,这个不详之物离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法国天文学家卡米拉•弗拉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无疑让这个事件变得更加耸人听闻:哈雷彗星路过地球时,彗星尾部所含的含氰毒气会“充满大气层,并可能杀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科学时代的人们应对末日的反应也有了变化——如果不能阻止灾难的发生,至少要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于是各种“抗彗星”手段在大街小巷疯狂流传。

“租个潜艇躲彗星:含有氰的致命气体不能穿过水。所以,为了躲开彗星,租个潜水艇吧。我们还提供三天的食物和饮水。明天就潜入水下,潜得越深越安全。……三天后,含氰的气体耗尽。地上的人已经死于致命的毒气,您就可以把世界据为己有……”当时的一张明信片如此宣传。

潜艇毕竟只能是极少数富人的选择,更多普通人堵上钥匙孔,加固自家的地下室,并且涌上街头,疯狂抢购氧气罐、防毒面具。一些人居然很快做出了据说可以解毒气的1美元一颗的“抗彗星丸”(anti-comet pills)和类似防毒面具的“抗彗星伞”(Comet Protecting Umbrellas),这种“抗彗星”产品大行其道,被疯狂抢购。

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如约而过。人们等待着,什么都没有发生。是“抗彗星丸”的功劳,还是“抗彗星伞”的神奇作用?又等了好久,人们脱掉防毒面具,扔下氧气罐,爬出深坑,走出家门……确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们还活着。”对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科学”末日预言的失败,《芝加哥论坛》报如此总结。此次科学并没能证明自己比宗教更靠谱。此次,大部分人对于“科学”的预言,也开始抱有谨慎的怀疑,不可不信,也不全信。

■ 迷茫的心灵

然而,历经无数末日预言却未见一个实现,人类开始变得不盲信,于是末日预言,开始变得有针对性,预言内容也发生了转变,不仅需要科学因素的说服力,也需要宗教因素的强大影响力。同样,制造恐慌也离不开预言家的个人能力:善于发现、切入准确、精于控制与说服,他们都是绝对的传播学专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60年代,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们憎恶贪婪和扩张,反战争、反传统,很多人消极、颓废,只有在毒品中才能找到美好的感觉。这群被称为“嬉皮一代”的青年人发起了“耶稣迷”的运动,声称肮脏的世界在逐渐衰亡,万能的上帝终有一天会降临世间。

“耶稣迷”被一个名为“上帝之子”的邪教盯上。“上帝之子”是由创始人大卫•伯格在1968年在美国创立的邪教,他宣称世界末日临近,只有加入“上帝之子”才能得救。

成为“上帝之子”,进入新“家庭”,青年们就没有了自由与隐私,只能与组织内部的人接触,观看战争、暗杀、枪击等政治新闻,由此更加确信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上帝之子”控制了青年们的生活、财产和思想。1973年,大卫•伯格预言哈雷慧星会坠落在美国,将使整个美国毁灭,当年,成员增长到2400人,但美国并未毁灭。1977年,“上帝之子” 在世界各地有70个“殖民地”,成员多达7500人。“上帝之子”给信徒灌输“性”即“爱”,鼓励信徒靠以淫乱方式招募新人。到1987年,该组织以这样的方式,接触了100万人。所有的信徒均坚信教主的旨意。

不同的信仰会导致不同的症状:认为自己是耶稣再生、看到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预见世界末日……在20世纪70年代末,圭亚那的一个与世隔绝的镇子,基督教“先知”吉姆•琼斯和913名信徒的集体自杀,是另一个极端事件。

■ 精神的控制

1997年3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的警察冲进一所西班牙式别墅,看见了39具尸体一个挨一个躺在地上,脸上盖着紫色的三角形布条,身着崭新黑色衣裤和耐克鞋……他们中最小的20岁,最大的72岁,他们均服用安眠药苯巴比妥和烈酒而死。他们的包里装着衣物,口袋里都塞满了钱。这是任何一个好莱坞编剧都想不到的恐怖事件——因为一个关于千禧年的末日预言,39人的集体自杀惨剧。

这次预言,可以看成是宗教和科学的结合体:因为海尔-波普彗星的造访,“天堂之门”教主马歇尔•阿普尔怀特(Marshall Applewhite)预言,2000年是世界末日,人们只有跟随他乘坐藏在海尔-波普彗星后面的UFO才能得救——UFO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4倍。届时,他们会脱离在地球上的躯壳。

于是,他和信徒搬进一个别墅,等待着。

现代的恐慌传播还聪明地学会利用现代的传媒体系:马歇尔在电台进行广播、在电视、报纸上刊登启事、在大学举办讨论会,制作影片及发表文章,接受各种媒体采访,并且利用互联网。他用尽一切办法宣传,拉拢信徒,号召更多人跟随他们一起去往“新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现代的科幻电影的泛滥也为他提供了便利,科幻电影成为了现成的洗脑用品,他要求信徒观看《星际迷航》、《X档案》、《幽浮档案》、《星球大战》等。马歇尔给他们洗脑(信徒大多是沉溺于网络的中年人),让其相信自己是重返地球的耶稣,科幻电影其实是了解内幕者反映的真实情况,只是被压制下来,所以大部分民众不了解。

“科幻影视里的UFO、地外生命、外星人绑架等等信息,给这次末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专家如此分析。在极具凝聚力的群体中,成员相互影响,排他性非常强。成员均坚信自己所相信的,完全无视群体外的评价和观念。

就在UFO到来的前几周,几名信徒去商店专门购买了一架高价的天文望远镜,以便“更好地看清将带他们去往天国的彗星背面的太空船”。几天后,他们礼貌地回到商店要求退货,因为它是坏的:“我们看到了彗星,但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跟着它。”

这群非常注重生活品质的信徒,死前吞下的是苹果派和毒药,他们相信,自己去了更好的地方。这个荒诞的末日预言,最终以美国有史以来本土最大规模的集体自杀事件告终。

■ 发现真相

没有人知道,人类到底安然度过了多少“末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末日预言消失,相反,人类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末日预言。

2010年3月,冰岛艾雅法拉火山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喷发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大地震频发;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水、暴雨、暴雪、高温等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恐怖的电影情节已然在现实上演。还有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过剩导致的粮食危机,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海洋污染、人口爆炸、物种灭绝……这时,电影《2012》其实正中人们内心恐慌的内核。

仅2009年,就有近200本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书籍面世,恐慌肆虐,集体歇斯底里开始爆发:市面上开始出售世界末日的救生器材;有人因觉得时日不多,改变了生活态度,主张享乐至上;另一些人承受不住巨大恐惧,考虑自杀;也有人转向信仰宗教,以求得救赎。

上一篇:2016法制方案、议程、讲话稿下一篇: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业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