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2024-06-19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共9篇)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篇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这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几种绿色植物。介绍三种植物展示三种植物的图片,让学自由讨论,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列出比较三种植物的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图片作出判断,初步了解三种植物的不同点练习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呢?4、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总结:这三种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人类再无视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们的家园受到破坏。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中的内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为: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 该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材的编排上, 该主题主要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来进行介绍, 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与学生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植物有所不同, 包括结构和繁殖特点。所以,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设法突出三类植物各自的不同, 又要突出它们彼此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概念。本节课虽不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的重点, 但是学好本节课, 既可以对刚刚学过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与环境”这两个主题中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又可以为接下来学习种子植物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多样性”主题中分类及进化思想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就初中学生而言,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不如被子植物那么熟悉和常见, 甚至有些学生并不认为生活在水中的、肉眼看不见藻类属于植物。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这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繁殖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如何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认识这类植物?初中学生比较感性、热情, 且对形象实物和实验比较感兴趣, 如果借助于照片或是影像资料进行教学, 学生会觉得这些植物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远, 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难以落实本节课的相关概念。如果能提供这三类植物真实的实验材料, 采取引导观察、分析类比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设计思路

要使学生能够对某一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概述, 首先要基于对植物的观察。然而每一个类群中的植物种类都很多, 它们形态各异, 结构差别很大, 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让学生概括它们最基本的特征, 就需要教师在选材和观察指导等方面多下功夫。但受到学生年龄特点 (爱说、爱动, 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因素) 的限制, 教学时间上难以把控, 教学效果也未必如意。因此, 为了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选择实物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选用教学素材, 确定好观察重点, 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以及问题的有效提问等措施, 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明线是三个观察重点:观察植物体形态结构、叶脉的形态结构、植物的繁殖方式。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 首先以学生最为熟悉且刚刚学过的绿色开花植物为观察对象, 然后在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与之相比对, 最后概括出这三类植物的特征。在整个观察、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 始终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这条教学暗线相呼应。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 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繁殖方式。

2. 能力目标

(1) 通过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对学案的填写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培养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关注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 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

在实验的观察过程中组织学生的情况以及实验的效果。

六、教学资源

1. 植物材料:

藻类 (水绵、海带、鸭毛藻等) ;苔藓 (丛藓、柳叶藓、白发藓、立碗藓、真藓) ;蕨类 (肾蕨、铁线蕨、银粉背蕨) ;彩椒

2. 实验用具:显微镜, 载玻片、盖玻片, 吸水纸, 镊子, 烧杯, 滴管, 放大镜, 白瓷盘, 培养皿, 红墨水

3. 其他:学案, 彩图, PPT

七、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实施效果来看,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有序观察植物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概括出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并亲眼观察到了诸如孢蒴、孢子囊群、孢子等结构, 理解了三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本节课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是由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了如下几点:

1. 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如从学校附近公园中取回的水样、采集的水绵, 超市里买的海带等等,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选材具有针对性, 如本节课中选取的藻类植物水绵, 既易于观察, 又容易从其形态结构上理解没有出现组织的分化, 进而理解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结构特征。又如本节课中选取的囊球藻标本、立碗藓、丛藓、铁线蕨、鸟巢蕨等都是带有孢子的, 便于学生观察并理解三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3. 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大, 观察的材料多,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藻类植物作为观察重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 选择合适的工具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在学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对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观察,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节约了时间。

4. 注重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要归纳总结三大类植物的特征, 需要学生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综合分析并在不断比较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 由于本节课的观察任务多, 每个教学环节中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 留给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就很少, 因此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不易及时发现并得以解决。另外, 在观察浸在红墨水中的肾蕨叶片时, 没有给学生提供浸在清水中的对照组, 使得实验不够严谨, 教学效果没有发挥到最佳。这些问题不免留下遗憾,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调整和改进, 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既包括藻类植物又包括苔藓植物, 还包括蕨类植物, 知识点较多, 且为繁杂。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些植物类群、掌握它们的特点?找到学习规律呢?通过教学实录, 我们可以看到, 授课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 既突破了教学难点, 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导入环节, 教师选择了“在复习中观察, 在观察中导入”的教学策略。这样做, 既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第二, 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选择了多种实物和标本, 想方设法让学生“眼见为实”。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分析和思考, 比较出三类植物的异同。可以看出,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下了不少功夫。选择哪些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拓展哪些标本让学生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经过合理整合、有序展示,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 教学方法得当, 充分体现出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在这节课上, 教师还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例如:在藻类植物的学习中,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在观察中抓住重点?鉴别藻类是植物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等等。学生在学习中, 领悟了科学观察的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 教师则是采取让学生延续观察藻类植物的方法, 自己去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如有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完成学习任务。最后, 教师通过一张比较表, 既完成了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测, 又可以此对整节课进行总结, 真可谓是一举双得。

当然, 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时间紧、任务多的情况下, 教师难免有些地方引导得不够, 学生观察得不够, 甚至有些及时应答的问题也不够策略等。这些还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不断领悟、改进和提高。

(点评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周然)

附:学案

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观察苔藓植物

1.观察培养皿中的几种苔藓, 思考并填写:

(1) 你曾在哪里见到过苔藓__________, 由此推测, 苔藓植物生活在_____环境中。

(2) 通过对这几种苔藓植物的观察得出结论:苔藓植物长得比较_____ (高大/矮小) 。

(3) 苔藓植物_____ (有/无) 根、茎、叶的分化。

2.观察彩图———丛藓的显微图片, 完成表格。

二、观察蕨类植物 (铁线蕨, 肾蕨和鸟巢蕨)

1.与藻类植物相比, 蕨类植物长得比较_____________ (高大/矮小) 。

2.铁线蕨的地上部分为它的_____________ (叶/茎和叶) , 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

3.仔细观察铁线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 观察到叶片______________ (有/无) 叶脉。

4.认真观察铁线蕨叶的背面, 能否在叶片的边缘找到一些隆起的斑状结构?_____________

【课堂实录】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篇3

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3个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M.)的“教学事件”理论为依据,参照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等6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力等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与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注意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2)学生情况: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大家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另外,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方式: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比较综合、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领悟各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了解,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对生物圈不同环境中分布有不同植物类型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卡、小托盘、镊子、剪刀、放大镜、新鲜水绵、墙藓、贯众、肾蕨、巢蕨、大叶黄杨标本。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

师: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谈一谈你是如何来理解这段话的。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之所以季米里亚捷夫给予绿色植物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它们在生物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了绿色植物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去更多地认识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绿色植物的种类很多,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特点,科学家把它们分为4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节课我们一起先来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板书课题)

2.设置悬疑,激发兴趣

师:在同学们手中的图片卡上,印有6种不同的植物,请大家仔细观察,给它们分分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分析)

师:大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都认为它们分别属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但是也有分歧,比如对5号植物的判断就不一致。另外,大家在分类时大多是凭着感觉走,还没有找到一个分类的依据。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对这3类植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看看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科学分类。现在,我们先来认识藻类植物。(板书)

3.表达交流,知识建构

(1)藻类植物

师:在大家面前托盘的左侧,放有一种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大家注意观察,说说它和我们日常见到的绿色植物有什么不同。

(学生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教师进行指导)

生:细丝状的结构,没有根、茎、叶。

师:没有了根、茎、叶,那么藻类植物该如何生活呢?它怎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又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生: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无机盐;它整个儿都是绿色的,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师(追问):如果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它们一般会选择生活在哪里?

生:在水里。

师(小结):大多数藻类植物和水绵一样,生活在水里,只有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的地方。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所共有的特征。

(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各类水藻)

师:常见的藻类植物有水绵、空球藻等淡水藻类,还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洋藻类。哪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生:经常吃的海带、紫菜。

(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整海带图片)

师:大家见过这样的海带吗?还有旁边的这两种海藻,看到它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个别,小声):藻类不也都有根、茎、叶啊。

师(讲解):实际上,这并不是海带真的有了根、茎、叶。类似根的部位,实际上是帮助海带固定在海底岩石上的结构,叫固着器;类似茎的部位,只是一个柄状结构,和所谓的叶片一样,都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起到运输养料的功能。

师(小结):刚才大家被海带的外表迷惑了,这告诉我们,观察不能够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由表及里,通过结构去认识功能,这样的结论才有可能站得住脚。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些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其实藻类植物中有很多仅有一个细胞构成的,被称作单细胞藻类,比如淡水中的衣藻、海洋中的金藻。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2)苔藓植物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现在请大家把视线从水中转向陆地,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类看似不起眼、却也非常重要的植物,它们就是苔藓植物。(板书)

师: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泥炭藓、地钱、真藓等。在托盘的右侧,就放有一些苔藓植物。大家注意观察,它们和刚才看到的藻类植物有什么不同?

(学生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教师进行指导)

生:有了根、茎、叶,个儿小。

师:为什么有了根、茎、叶的苔藓,比起藻类植物来反而长得更加矮小呢?

生(猜测):营养不良,根、茎、叶原始,低等。

师:要想找到真正原因,我们还得看得更仔细些,再和常见的植物对比一下。

(有的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开始翻书;还有的在互相讨论)

师:从幻灯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苔藓已经有了“根”,左侧是我们常见的青草的根,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分析)

师:苔藓的“根”非常简单,没有输导组织,这样的根被称作假根,不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到支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现放大镜下的对比图片)

师:右侧图片是苔藓的茎,左侧是大叶黄杨,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冬青的茎,大家比较一下。

生:苔藓的茎和根一样,显得很弱;大叶黄杨茎中空,有管道,苔藓没有。

师:大叶黄杨的茎中存在输导组织,而苔藓的茎没有,后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非常弱。

(展示另一张对比图片)

师:再看这张幻灯片上,右侧是苔藓的叶片,左侧是我们常见的树叶,大家比较一下。

生:苔藓的叶片非常薄,都能透过光去;树叶很绿,苔藓叶片就差很多。

师:看到苔藓的叶片,我们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最贴切啊?

生:薄如蝉翼。

师(讲解):这是因为苔藓的叶片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这么单薄的叶片,也就决定了苔藓很容易散失掉宝贵的水分。

师:现在,大家能说出苔藓之所以长得矮小的原因了吗?

生:根、茎没有输导组织,不能快速、有效地吸收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片单薄,容易失去水分。

师(追问):如果要你去寻找苔藓标本,你会去什么样的地方?

生:阴湿的地方。

师(追问):如果某个地区污染比较严重,还能见到大片的苔藓植物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苔藓叶片仅有一层细胞,有害物质能够从两面侵入,造成严重危害,使苔藓死亡。

师(追问):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够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性做什么呢?

生:用来监测环境质量。

(3)蕨类植物

师:现在登场的是这3类植物中的“姚明”,个子最高的蕨类植物。(板书)

师: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肾蕨、铁线蕨、巢蕨、卷柏、贯众、桫椤等。老师这里有4盆铁线蕨和巢蕨,大家传看一下。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苔藓植物长得矮的原因,大家能猜到为什么蕨类植物长得高吗?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蕨类植物之所以长得高大,就是因为它们不仅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都具有输导组织。

师(讲解):并非所有蕨类植物都很高大,且大型海藻可达数百米长。

师:虽然蕨类植物有了输导组织,但是与左图中高等植物比较,仍显得比较简单。这说明,它们的吸收和运输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大家想一想,蕨类植物适宜生存在什么环境中呢?

生:潮湿的环境。

4.归纳总结,情感渗透

师:在托盘的上、下方,分别放有蕨类植物“贯众”和种子植物“大叶黄杨”的叶片,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有何不同。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

生:大叶黄杨叶片厚,贯众叶片比较薄;贯众叶片背面有“小疙瘩”,大叶黄杨没有。

师(讲解):贯众的叶片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突起,这叫做孢子囊,里面存有许多孢子。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大多不结种子,而是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为了与种子植物区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

师:无论哪一类植物,它们在生物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说一说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生:某些种类可以吃,2亿年前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现在的煤炭……

师(小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师:这3大类植物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有赖于同学们今后去更多地开发和保护这些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5.拓展创新,规律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3大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大家有什么发现?对比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大家又会有哪些发现?

生: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

师(小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师: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再来看图片卡,能够顺利地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了吗?

(学生踊跃回答)

6.监测反馈,引导发展

学生课外探究参考课题:课后设计一个“调查某社区(单位)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活动方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提交过程材料。

八、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性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基于以上理念,教师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

本节课内容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核心知识点进行教学,就很容易使这堂课成为一节纯粹的生物学知识介绍,又重新走上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上。这样,无论是老师、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大胆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1.课前开展调查活动

在课前,教师安排了相应的植物调查活动。在生物课代表的帮助下,将全班同学分为4个学习小组,各组安排了组长(联络员)。同时下发“家长信”,寻求广大学生家长的帮助,保证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

2.课上进行比较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几类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查找资料,来判断这些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从而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知识。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资料分享、探究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同时,在分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节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上课前建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并尽量采集一些标本回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课堂上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好处是:①促进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判断。②锻炼学生语言归纳及表达能力。③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增强。

3.课后引导知识深入

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对这3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成员,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同时,给出课外探究参考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锻炼了一定的能力。无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反思 篇4

望都四中

李立苗

一.备课反思:

新课标要求对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章的要求,不再是侧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只是,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考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以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为核心,讲述地球原始海洋——藻类植物,到随着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生物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植物如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为之后种子植物做好铺垫。二.过程反思:

优点:语言简洁,注重语言的联系性和准确性,注重知识的衔接过程,内容讲解有条理。注重基础练习和知识迁移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缺点:师生互动不够,没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教材十分详细,应充分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和使用。由于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后面一点知识讲解很简单,练习不够。同时没能做完课后的所有习题。三.课后反思:

在课上缺少更多的图片展示,没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各种植物的样子。课上语速有点快,没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同时,应更多的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应让学生寻找,加深印象。在时间的安排上仍有欠缺,应给学生使时间在课上进行背诵记忆。

第二节 苔藓植物 篇5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1)矮小

(2)有假根:固着

(3)有茎和叶:含叶绿体,无输导组织

3.生殖:

二、其他苔鲜植物

墙藓 地钱

三、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监测空气污染

小资料

地钱的培养

一、方法步骤:

1.7~8月间,到林间、山地岩石阴面、木桥底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钱。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孢蒴将要开裂,就可用镊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广口瓶,盖严封好,放到避光处,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应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筛过后拌匀,装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压实,用清水淋透,放在窗台上。十余天后,表土层变硬,即可接种。

3.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细针挑破孢蒴,把里面鲜黄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层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让孢子得到萌发的适宜湿度。

4.把花盆移到离窗稍远处,每天都淋几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土层龟裂。10天左右,当小地钱长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台,在其前方放几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阳光直射,又能得到适当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实验结果:

培养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长出星散的绿色小地钱。这些小地钱长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见。2个月后,地钱背面出现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长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美丽的植物和动物》参考教案 篇6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生成关爱动物植物的美好情感。产生保护动物、植物的内在行为动机。【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课前多方面搜索与动物相关的图文资料、动物欣赏图片和视频资料。各种用以制作“动物”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好的形式多样的“动物”作品。【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那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吧!——叫做请你猜一猜?小眼睛看仔细了,这是谁的尾巴?你怎么知道?这是谁的眼睛?(课件出示燕子的尾巴、青蛙的眼睛)。刚才老师给大家猜的都是动物(板书:动物)。同学们只看到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就猜出来了,真了不起。

还想玩吗?换一种形式?猜谜语怎么样? 课件出示:

四季它常绿,总是不开花。摊开一只手,满手刺来扎。(仙人掌)师:要不要再猜一个? 课件出示:

高高个儿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向日葵)同学们,仙人掌、向日葵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板书:植物)

同学们,动物、植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完整课题)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板书:生命)。

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生命现象

1.师:我们每位小朋友都是有生命的。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有生命的?(会动、会说话、会长头发、知识会越来越多)

师: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会,会呼吸、会长大、会说话,这些会,其实就是生命现象(板书: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我们是有生命的。

2.师:刚才我们讲到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动物会些什么,植物会些什么?有哪些现象说明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今天老师也请来了几位动物、植物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看?闭上眼睛,教师出示金鱼、乌龟、两株植物的实物。

现在老师把这些动物和植物放在讲台上,请每位小朋友排队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看看它们有哪些生命现象?

3.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

4.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生命现象。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动物、植物朋友今天没有出现在课堂里,想感受一下它们富有生机的一面吗?小眼睛看大屏幕(生观看配乐录像)注意一边看一边找,你看到了哪些生命现象?

5.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有看到了什么生命现象?

6.从刚才的录像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尽情地生长着,追求太阳的光芒,舒展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生长着。这一切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动物、植物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你能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生命现象?

7.那么,你能说说你平时还观察到了哪些生命现象?

8.小朋友们,课文用一张表格,为大家整理了动植物的生命现象(课件出示)。植物会长高,会长出新叶子,动物会吃东西,会动,这些都是它们的生命现象。其实,小朋友们刚才还说了很多很多,所以老师用一个省略号表示。

9.师:是啊,这些就是动物的生命现象!你听,大象伯伯是这样告诉我们的。(flash音频:“生命现象”)10.模拟代言。

(1)师:是啊,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还会说话呢,你听到过吗?(学生说说听到过的大自然的语言)

(2)看、听小游戏:

A.听声音(flash“动物的声音”)猜猜是谁(动物)在说话?

B.看图片(flash“植物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猜猜植物在说什么? 不仅动物会说话,植物也会说话。你听!这是一株正在发芽的小树苗。它在说,我发芽了。你能听出它们又在说什么呢?

11.师:多么奇妙的动植物世界啊,原来它们和我们一样,不仅有生命,还会说话呢!

(三)爱护动植物

1.师: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伙伴,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可爱了。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动物植物全都消失了。你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所以说,动物植物和我们是分不开的。但是,小朋友们,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我们人类有时候很糊涂,为了自己发展不能好好对待植物和动物。就因为我们人类破坏了环境,现在有很多小动物、植物都很伤心。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位动物小朋友,它们很伤心,想看看它们吗?(播放视频)

你们知道这三位动物朋友为什么这么伤心吗?

知道吗?现在有很多人在砍伐大树,害的小鸟无家可归,垃圾、污水往水里倒,许多小鱼都活不下去了。

2.课件出示并介绍

地球上一共有16306种动物和植物面临灭绝的危机,全世界平均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课件出示珍惜动物图片,教师介绍:

这是我们认识并喜爱的大熊猫,现在全世界只有一千多只,这个叫白蓟豚,它在长江里生活了两千五百万年,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啊,人们已经很少能看到它们了。这叫长臂猿,生活在我国的海南,它们的数量全世界加起来,一共只有20只。这只虎叫苏门答腊虎,它在全世界也只有20来只。它的兄弟巴里虎、里海虎在50年前就灭绝了,人们估计它也活不了多久了。

3.我看见大家的表情都很沉重,你们是不是有话想说?

4.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想的一样,但是他的爸爸却不是这样想的。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爸爸,请打开课文,翻到39页。齐读。

你觉得这位小朋友通过这首小诗,想告诉爸爸什么?(保护小动物)5.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爱护植物、保护动物的人,你看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可以是你身边的、可以是你从电视、杂志上发现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也跟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大姐姐的,她的名字叫做徐秀娟,17岁她就来到盐城成为一名训鹤员。她非常爱护那里的丹顶鹤。有一天下午,她饲养的两只丹顶鹤牧仁和黎明出去玩,但是很晚都没有回来。她为了寻找她们,不幸溺水身亡。据说,当第二天村民们从河中打捞出徐秀娟的遗体时,两只丹顶鹤徘徊在她的身边,还有人把她编成了一首歌,你们想听吗?(听歌)

听了她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6.是啊,所以我们应该要向这位大姐姐学习,保护小动物和植物。那么,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爱护小动物、小植物的小朋友。如果你觉得这位小朋友做的对,就拍三下手,表扬他,如果你认为他做错了,就摆拜手,明白吗?

A.春天来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我真想在草坪上翻跟头,踢 足球。

师:错了,为什么啊?你能为小草做些什么?哦,可以做一块木牌,上面写上标语,提醒大家不要伤害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出示:

小脚不乱跑,小草微微笑。

绿色的草地多美,小朋友的行为更美。青青小草,踏之何忍!我正在生长,请保护我!(请三声读,全班齐读)

B.树上的鸟窝里有两颗鸟蛋呢!啊,鸟蛋小小的,真可爱!我们还是快走吧,别耽误鸟妈妈孵鸟蛋。

C.池塘里来了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好可爱啊!我们去找一个瓶子,把它们抓回家养起来吧!

师:为什么摆手?是啊,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15000只害虫。青蛙是庄家的好帮手,我们要保护它们,也要保护它们的孩子——小蝌蚪。

D.校园里的茶花开的真漂亮,我们爱花不摘花。

7.我们的小朋友都是环保小卫士,老师这里有一首环保拍手歌,想不想听一听。播放。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8.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明白了要善待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那就请大家动起来,可以做一张警示牌,画宣传画,编小诗,争当环保小卫士。

三、课堂小结

(一)作业展评,展示宣传画册。

苔藓植物在庭院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篇7

中国是世界上苔藓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很少被应用于园林造景[1]。随着对苔藓植物研究的逐步深入, 其特性更能够适应庭院景观的环境, 在庭院景观中的应用也显得越发重要。

2 苔藓植物作为庭院景观植物材料的优势

苔藓植物, 多生活于潮湿环境, 其特点是植株体型较小, 生长快, 具有独特的光泽和细腻的质感, 同时具有抗寒能力, 不易受病虫害侵袭, 容易栽培。

2.1 适应性、抗性强

苔藓植物有许多适应性极强的特点, 能够适应大多数高等植物不能忍受的环境, 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2]。就其整体而言,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能在林荫下、树下、建筑物的背阴面良好地生长, 从而提高庭院景观的整体效果。同时, 苔藓植物病虫害少, 极少需要人工施肥, 大大地节约了庭院景观的养护成本。

2.2 重量轻, 隔热防噪

屋顶花园是近年来与城市高层建筑相适应的一种新园林形式, 也是庭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位于建筑顶部, 面积偏小, 并受到建筑物承载能力的限制, 种植土层较薄, 对植物材料的要求尽可能选择植株矮小、生长不是十分旺盛的植物。苔藓植物的精巧、细致, 恰好能适应这些要求, 同时由于苔藓植物良好的隔热防噪能力, 大大改善了屋顶花园的舒适度。

2.3 保持水土, 有利于种群的共生

自21世纪以来, 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也越来越成为当下景观设计的准则。生态化庭院景观空间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庭院景观植物的使用上, 强调景观元素的自然性、共生性、自我修复性等自然生态习性的模拟。苔藓植物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 与景观草皮比较后发现, 苔藓自身吸水率要高于相同环境下的草本植物, 苔藓处土壤含水率高于裸地1.8倍, 说明苔藓植物在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环境及水循环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苔藓植物不仅影响地表土壤的水热状况、通气状况、营养元素循环、生物种群的类型及数量, 而且苔藓植物作为一种疏松多孔物质, 依靠其强大的表面能及其类似于海绵性状的弹性力学特性, 具有明显的维持降雨、消减动能、调节径流以及维持土壤结构的作用[4]。苔藓植物超强的保湿效果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善能力正好满足生态化庭院景观中植物选择的要求。

2.4 吸附重金属, 改善环境

庭院景观作为住宅的重要空间, 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小区里的人群, 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强调“人性化设计”。所谓人性化设计, 则是强调空间营造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要, 对景观要素的选择, 特别是对植物的选择与使用需建立在对人行为心理的深入分析之上, 强调环境的宜人性。目前, 由于环境污染, 人们在选择住宅小区时都会特别重视小区的绿化, 一些抗性强、能分泌杀菌素的保健植物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苔藓植物在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例如: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 既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收, 也可以从沉积在植物叶表的大气颗粒中吸收[5], 这对于创造出宜人的庭院景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苔藓植物在庭院景观中的应用

3.1 水景

苔藓植物应用于园林往往受到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湿条件的限制。因此, 在庭院水景潮湿的环境最适于苔藓植物的生长。庭院水景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在静水水面, 可以配置一些湿生的苔藓植物, 如水藓 (Fontinalis antipyretica hedw) 、浮苔 (Ricciocarpus natans (L.) Corda) 、镰刀藓 (Drepanocladus) 、大叶凤尾藓 (Fissidens grandifrons) 、叉钱苔 (Riccia fluitans) 等, 既使水景充满生机, 更加美丽, 又补充了水中的氧气;庭院水景的动水形式主要表现为叠水、溪流、瀑布, 可以选择适合生长于溪边河边湿地的一类苔藓植物, 如蛇苔 (Conocephalum conicun (L.) Dumortier) 等, 结合假山、置石等造园要素, 既掩饰了人工建造的痕迹, 又为庭院景增添古朴的韵味, 充分展现苔藓植物翠绿的色彩美。

3.2 小品

苔藓植物娇小青翠、质地细密, 在栽植后能迅速成景, 成景后并能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和扩展性, 有利于保持景观的稳定性, 非常适合制作成各种园艺小品和盆景景观。将苔藓制作而成的盆景、小品作为配景点缀在庭院绿化中, 可以营造出一种精致、清新的景观氛围, 使整个庭院别具一格。常用植物有金发藓属 (Pogonatum) 、桧藓属 (Pyrrhobryum) 、曲柄藓属 (Campylopus) 等[6]。

3.3 建筑

庭院景观的建筑立面、顶部或者人可视并难以触及的地方, 可以选用一些生长在墙壁之上的苔藓植物来进行绿化, 如墙藓 (Tortula intermedia) , 使得建筑充满绿色气息, 让人心灵倍感愉悦、轻松。

4 结语

苔藓植物利用自身的优势, 通过在庭院景观中与水景、小品、建筑的合理搭配, 并配以叠石、曲水、其他观赏植物以及点缀园艺小品, 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幽美、静雅的园林之趣, 为庭院景观注入大自然的气息, 有利于人们放松神经、身心健康。

摘要:指出了由于庭院空间受到光照不足、排水不畅、面积较小等自身因素的限制, 在造景时能选择的观赏植物种类较少、品种单一, 导致部分的庭园景观出现了同一性。从苔藓植物的特点、优点出发, 对苔藓植物在庭院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以期对我国苔藓绿化和庭园景观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苔藓植物,庭院景观,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俊和, 蒋明, 张力.苔藓植物园林应用浅谈[J].广东园林, 2010, 32 (134) :31~33.

[2]王铖.苔藓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园林, 2011 (9) :48~53.

[3]曹受金.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2) :5 851~5 852.

[4]艾应伟, 刘浩, 李伟.苔藓植物资源保护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 :229~230.

[5]MANNING W J.FEDER W A.Biomonitoring Air Pollutants WithPlants[M].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1980:110.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进行详细的描写

2、能用自己的感官综合认识一种物体的特点

3、能观察动物时候爱护他们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指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器官认识事物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一部生动的动画片,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动物)师:你们看这个动画片中都有什么啊? 生:有小蜜蜂....师:你们能对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进行分类马? 生:有动物有植物还有人类 师:那你们喜欢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呢 生:喜欢

师:对于刚才的这些小动物,你们了解哪一个呢? 生:小蜜蜂

师:除了动画片中的小动物,你还了解其他的马? 生:小狗,小鸡,小兔子.....师:好,那你们想不想自信的观察她们呢?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寻找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吧 【讲授】观察方法新授 出示PPT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动物和植物,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可以怎样观察他们,用什么来观察他们呢 师:这个是什么?(串红)生:..师:你们是怎么观察到这个植物是串红的呢? 生:眼睛

师:那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用鼻子闻,有香味

师:你很棒!那么我们继续看下一个

刚才我们用几种方法观察了老师给大家的接种植物和动物,现在我来问一问,谁还记得? 生:眼睛看 生:鼻子闻 生:耳朵听 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就来数一数,说一说 师生一同,教师板书

观察方法(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用舌头尝 师:那我们要是遇到很小的植物和动物怎么办呢?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放大镜

师:看来我们大家都很棒!【活动】校园观察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去我们的校园当中寻找小动物和植物吧

蕨类植物初中生物教案 篇9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教学设计: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推荐阅读:

扁平苔藓06-30

蕨类植物06-19

上一篇: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下一篇:地壳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