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扶贫扶志扶智

2024-07-06

宣传部扶贫扶志扶智(精选4篇)

宣传部扶贫扶志扶智 篇1

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

——来自苍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信心与斗志的缺乏。给钱送物、修路搭桥,基建式扶贫见效虽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就像无根之木,难以为继。

去年,按国定贫困线标准,“贫困县”苍溪规模识别贫困人口9.5万人。缺乏劳动力与生产技能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瓶颈。

9月下旬,记者在苍溪多个乡镇采访时发现,该县通过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抓住了要害、抓到了关键,去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中荣获第一,今年已实现1.5万人脱贫解困。

激发自我奋斗动能

国庆期间,岫云村支书李君没休假,他忙着在网上筹划爱心拍卖村里贫困残疾人养殖的土鸡。

残疾人基本生活有相关政策“兜底”,为何还搞爱心拍卖?

“扶贫不是捐钱给物,我反对那种填鸭式的扶贫。扶贫重在扶志,残疾人一样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在李君看来,捐钱赠物只能扶一时,缺乏贫困主体的努力,只会导致富一时穷一世。

为何执着于此?李君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懒汉,年轻力壮,却好吃懒做,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回村里分配相关补助时,他又属于扶持对象。村里老少爷们都反对,村干部也很为难。最可气的是,即使有了项目与资金,懒病不除,时间长了贫困依旧。“一定要调动贫困主体的积极性和信心,这样的扶贫才能长久。”

在岫云村试点开展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正是基于此类现象开展的爱心扶贫。李君发起成立的一村一品公司在山村收购原生态农产品,再销售到大城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贫困户实行收购价上浮一到两成,对残疾人和绝对贫困户实行爱心拍卖。

在岫云村,让记者感动的是,从老到少,甚至残疾人,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不等不靠,脚踏实地地努力着。去年,“远山结亲,以购代捐”实现合作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超过全省平均。现在,这一模式已推广至50余个行政村,今年将实现3000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合作农户在2017年之内即可在全县提前脱贫。

“扶起贫困主体自主脱贫的‘志气’,就等于激活他们自我奋斗的‘动力’,这样的精准扶贫是双向努力,更加精准有效!”采访中,苍溪县委宣传部部长范舜华告诉记者。

扶贫扶志更要自强

红雨村是歧坪镇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典型的贫困村:直到去年,村上还没有一截水泥路,没有一项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左右。

“没有水泥路,车进不来,养的猪要自己背到镇上卖,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些老弱病残越来越穷。”红雨村主任赵朝平告诉记者,县里扶贫资金有限,项目有限,一听说没水泥路,项目更没戏了。

与其坐等不如自强。转机来自于村里一位73岁的老人的无私行动。老人叫侯顺德。他把一生辛苦积蓄的养老钱24万捐出来,硬化了1公里的通村路。老人说:“路不通,这辈人穷,下辈人还要继续穷。”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各尽其能,拿钱出力。2014年,红雨村硬化村组路6公里,目前还剩下最后1公里多的路正在硬化。

“侯顺德被评为咱们镇的百姓好人,他是我们全村的榜样,大家现在不管是修路还是发展产业积极性都很高。”赵朝平说,村里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坐等帮扶不如自力更生。

在乡镇和县级单位广泛开展的“百姓好人榜”评选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发展前路:村支书宋富身患恶性肿瘤仍坚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退休干部杨胤恢每年交纳5000元党费支持家乡建设„„

有志者事竟成。百姓好人榜、百姓大讲堂、百姓大舞台、百姓帮扶队、百里示范走廊“五百工程”在苍溪县统筹推进。将送钱送物送项目与扶志送精神有机结合,使得当地扶贫工作更有效,也更长效。精准扶智增产增收

三川镇卧龙村村民程道洲最近准备“放手一搏”。今年8月,在县农业局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了猕猴桃种植技术后,他回来便将自己几十年的存款全拿了出来,准备大干一番,“以前没技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现在有农业局的指导,不怕干不好!”

想干,不敢干,不知道怎么干,是不少贫困家庭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苍溪县给出明确答案:治贫先治愚、扶贫贵扶智。

9月16日,该村的挂联部门县农业局为三川镇卧龙村、柳树村两个村的贫困户举办了“精准扶贫”实用技术培训会。技术专家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实际问题,提出推行“1户贫困户+1户资金户+1户技术户+n户劳力户”的办法,社员们“抱团”互助共同发展。

“大家都很激动,也有信心干好!”卧龙村村支书程道雄说,有了技术,再大的困难也不难了。

今年以来,苍溪县整合农业、就业、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710人次,编印发放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手册2000册。组织的1300余人的春耕生产助耕队,深入到田间地头,确保一村有一个技术权威,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通过培训农业新科技,苍溪智慧农业发展蓬勃,带动贫困户走向脱贫奔康的道路。

陵江镇金陵村村民何文国就尝到了新农技的甜头。在镇上农技人员指导下,地也不翻,苗也不疏,种上了“懒庄稼”。“算钱的话,总共增收了800多元。”何文国说,当时还担心种得密,苗不壮,“还是要相信技术,掌握了技术人轻松、粮增产。”

在苍溪柳池现代园区,农民只需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就可以按“菜单”下地干活。智慧农业实现增产增收,每亩节约人工3/4,节水20%-30%,降低成本约2500元。在智慧园区打工的农民则可增收20%以上。石门乡村民胡修双告诉记者,现在农活比过去轻松多了,挣得也不少。

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通过扶志与扶智两头发力,苍溪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

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 篇2

中国扶贫开发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形势十分严峻。

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的紧迫性字眼,可见党和国家背水一战的决心。

扶贫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真正帮助贫困区域、贫困地区群众尽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就要从过去“輸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然而,真正要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那些必不可少的“开发式”“输血式”“造血式”等扶贫措施之外,起关键作用的恐怕还是要为他们“扶志”和“扶智”。

孔丘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不难发现,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勇气——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一种精神——勤劳实干的精神, 缺乏一种理念——人穷志不穷的理念。

有些贫困户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所致,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元代万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富勒亦有言:“褴褛衣内可藏志。”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让贫困户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从而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同时,摆脱贫困需要智慧。事实一再证明: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但从实际看,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是“智”力不强的最大“掣肘”。

“愚人富不久,智者穷不长”,要想使我们的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改变他们的文化面貌。只有让群众认识到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扶“智”的作用,让贫困人员能“一技促脱贫”。“授之于渔”就在于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文化、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职业农民,大幅提升贫困地区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增强群众谋发展、能致富的素质和能力,激发致富活力,为实现高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然而,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政府再多的物质与产业扶贫,倘若缺乏“志”与“智”,返贫几率就会很高,只有不失时机、不拘形式的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才真是长远地、稳定地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扶智,扶志台账(范文) 篇3

习近平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 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此鼓励有智慧,有志气的贫困户积极脱贫,1,王阳志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成功脱贫。2,张超积极学习烹饪技术,成功脱贫

宣传部扶贫扶志扶智 篇4

每一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许多偏远的贫困县城、农牧乡村,都有成千上万的当地百姓与中国石油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36岁的尼勒克县人金恩斯努尔从小在四季转场的牧区哈语民族学校长大,面对一双儿女,他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教育方式。

“11岁的大女儿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她已经在筹备考疆内初中班,为将来升入好的内地大学做准备!”金恩斯努尔说,孩子们只有在现代化学校接受教育培养,长大后才能有更多发展机会。

当然,作为金恩斯努尔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母语哈语自然不能丢,他和妻子会在家里教授孩子们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

“好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养成的。”与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一样,金恩斯努尔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幼儿教育,他明显地感觉到小儿子阿克尼提的进步。这个浓眉大眼的6岁哈萨克族男孩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弟子规》,懂得回家先洗手,有时还会用在学校学的知识“教育”父母。

变化源自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幼儿园。

扶贫先扶智,扶智扶教育

作为智力帮扶的一项举措,2010年7月,由中国石油投入330万元援建的尼勒克县双语幼儿园竣工,这是全县第一所综合性、现代化的公立幼儿园,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解决了县城周边群众幼儿的入园难题,还大力提高了幼儿学前教育水平。

老幼儿园可跟这幢三层的“童话王国”没法比,对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孩童来说,那里没有舞蹈室,仅有的一架旧钢琴要为180名小朋友服务,老师们没有单独的办公室……

新幼儿园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得周全,为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石油还专门捐赠了四架崭新的钢琴。如今,幼儿教师蔡雯每天都可以现场弹奏清脆的乐曲,和孩子们一起做律动操,连收拾玩具、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有专门的乐曲演奏呢!

据悉,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定点帮扶新疆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吉木乃县等6县,选派干部120人次到各地挂职,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1.65亿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赵国民对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工作赞赏有加。他说,中国石油的定点扶贫工作直接推动了贫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疆贫困县的扶贫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中国石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外部注入与内部培植并重的观念,既注意进行必要的救济,帮助贫困群众解暂时之困,更注重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赵国民说。

中国石油人想的长远,认为教育扶贫是“挖穷根”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孩子们总是倾注最多的热情。

只要联想起寒冷的冬季教室里总也烧不热的煤炉,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吾楞牧业寄宿学校小学生阿依哈那提就禁不住地抖一下肩,感叹一句:“太冷了!”

为了取暖,她和同学们没少出力,每天至少要掏三次炉灰,最难熬的是周一,经过两天休息日,要把冰冷的炉子点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班里常常飞满了煤灰,即便如此遭罪,远离炉子的同学也丝毫感觉不到热气。

萨尔吾楞牧业寄宿学校是2003年由中石油出资援建的,这所“石油希望小学”使数百名师生告别低矮昏暗的危房,得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新校舍建成后,中国石油又为学校配备了24台电脑、两台多功能复印机,55套学生桌椅及办公桌等设备,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设备缩短了偏远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2011年,中国石油又捐资50万元为学校建了一个锅炉房,暖气使教室里暖融融的,阿依哈那提和同学们再也不必为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课发愁了。

副校长加尔肯别克说,从2003年至今,已有81名学生考入了疆内初中班,使偏远地区牧民的孩子圆了到城市求学的梦。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格斯台乡石油希望学校、青河县萨尔托海中国希望小学、尼勒克县木斯乡艾力木哈孜石油小学……据悉,多年来,中国石油共为贫困县修建、扩建了18所石油希望学校,为贫困地区万千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扶贫要扶志,治贫先治愚

近年来,中国石油依托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和新疆培训中心,大力开展新疆定点扶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

中国石油扶贫办主任陈根文说,帮助贫困地区县乡干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是精神扶智的根本,也正是贫困县干部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方式的需求,催生了中国石油为贫困县干部办培训班的制度。

“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更加注重实用性,砌筑、电焊、烹饪、汽车驾驶维修等专业学成毕业,即可取得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是真正的„造血‟项目,让家庭尽快脱贫解困!”陈根文说。

以尼勒克县农民巴吾东·沙吾墩为例,2010年他在新疆培训中心接受电焊初级工培训课程后,回到苏布台乡就派上了用场。

上一篇:机关事务中心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赴东庐、后六、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