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其一》阅读答案(共5篇)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篇1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原文】: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释】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③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
④火:这里指磷火。
【翻译】:
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因风力过猛,江流湍急。
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上。
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残夜。
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阅读训练】: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秋雨叹其一阅读及答案 篇2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1分)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颈联和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篇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 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②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⑤,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颠沛流离。②淹:淹留,久留。③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⑤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
1.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2.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庾信的一生是坎坷不得意的,(1分)但是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写得越来越好,震动海内(天下)。(1分)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1分),抒写了平生不得志的郁闷,(1分)以及对自己晚年诗作的欣赏与肯定(1分)。(解释诗句2分,剖析心情3分,大意对即可)
2.“支离”“漂泊”以及“淹”“风尘际”“且未还”等词语,(1分)凸显了诗人流寓、奔波的苦难,以及有家难回的悲哀。(2分)“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1分)则是对蓄谋发动叛乱,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禄山的无情斥骂。(2分)(“慨叹际遇”与“心忧天下”两面各占3分;每一面中,举出恰当例子得1分,分析准确再得2分;大意对即可)
简析
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篇4
【原文】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翻译】: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
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阅读训练】: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篇5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注释
【1】月子:月亮。九州:指中华大地。
【2】同罗帐:这里是团聚在一起的意思。罗帐,用沙罗做成的帐幔。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1.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1分)。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而极大。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
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1分)
2.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1分)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1分)
对比赏析
山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这首歌是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述民间离乱之苦。这首歌以问话的.形式,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诗意
同样在这明亮的月光下,可有的人家欢乐,有的人家却整天发愁。有多少人家能夫妻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又有多少人家无依无靠,四处飘零?
二: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阅读答案12-08
《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12-17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其一)》《汴河怀古(其二)》胡阅读答案对比赏09-30
荣木 其一,荣木 其一陶渊明,荣木 其一的意思,荣木 其一赏析07-18
越女词其一,越女词其一李白,越女词其一的意思,越女词其一赏析10-26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07-19
《归园田居》(其一)10-10
《梅花绝句·其一》陆游10-18
《夏日其一》翻译赏析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