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2024-10-10

《归园田居》(其一)(共12篇)

《归园田居》(其一) 篇1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师:谁能把这几首诗给大家背诵一下,这几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略。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③ 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五、品味田园风光。

1、请大家看这幅画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补充:这种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画面与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刚好形成对比。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幻灯11)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附]板书: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

2、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做在语文作业纸上,明天课堂上交流。教后反思:

在上课之前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引导不足,不是很到位,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去回答我所设计的问题而且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评价和点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引导学生方面多下下功夫,做好预设,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在学生对问题解答完毕时要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

《归园田居》(其一) 篇2

这次教学, 对其诗似乎多了一些理解, 然而依然停留在表面之上, 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教学陶作品之后的晚上再读有关于他的一些作品, 以求深入陶渊明的诗歌和内心世界。

一.走近诗人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因为学生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归园田居 (其三) 》, 所以提前把这首诗抄写在了黑板上, 上课时学生首先齐读, 然后赏析其中最喜欢的诗句。

有学生提到“但使愿无违”, 我点评道平常我们常说事与愿违, 所以最大的期望就是事无违愿。

有学生提到“戴月荷锄归”, 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是写意, 而非写实。

最后我拈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在“种豆南山下”的劳作中, 虽然“草盛豆苗稀”, 诗人依然不改其志, “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也就是说, 相对于真正的农夫, 诗人并不斤斤计较“草盛豆苗稀”的结果, 也不在乎“夕露沾我衣”的辛劳, 而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愿, 是对自己心灵世界以及生活方式的捍卫。因此, 朴素平淡的叙述中, 分明又有着一份坚韧执着。

“一个计较于豆苗稀稠的农夫, 其实也是生活于樊笼中的农夫。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 只问耕耘, 不汲汲于收获。想想看, 无论是面对教育教学, 还是面对自己的一生, 是否应该有这样一份态度?一方面“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 另一方面, 又何必在意豆苗的多少呢?” (以上摘自“新教育”铁皮鼓)

其实““草盛豆苗稀”的现实恰是学生的困惑, 他们相信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但现实中需要的恰恰是“种豆南山下”的不舍与执着。

就在这样慢慢的浸润中, 学生对诗人有了感性的认识。关于对作者的介绍, 现在最怕上课伊始, 教师就连篇累牍的宣读作者的伟绩, 但学生实际上对作者非常漠然, 只知道他伟大, 但怎样伟大, 如何伟大, 伟大在何处却一无所知。其实又何尝只是中学生如此, 看看那些大学生们也是作者作品满口飞, 但真正阅读过的又有几本?

与其给学生宣读文学史上条条框框, 甚至不如从作家的一两句话, 一个故事入手, 让学生对作家有感性而深刻的认知。

二.解读诗歌

《归园田居》诗歌较长, 教学最忌一句句翻译讲解。

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对整篇课文了然于胸。然后对教材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

比如这篇《归园田居 (其一) 》可以分成两大块, 一是白描铺叙“园田”生活的诗句, 这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二是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的抒怀。当然教学时可以从任意一点切入, 比如“我们先来看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到底怎样”, 然后把纯净的田园生活与樊笼样的官场生活相对比。当然也可以直接切入题目, “归园田居”, 作者为何要归, 从何而归。

先说从何而归。

诗人从官场而归, 对官场,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 一是尘网, 二是樊笼。

“尘网”中的“网”字特别有味, 27班有学生解读为“欲脱而不得”。再说“三十年”, 当然有很多理解, 但诗人之所以把十三年写成三十年, 可以理解为其感觉时间之漫长。

“樊笼”其实樊即笼, 在这里可谓双重强调。

无论是网还是笼, 都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讲到此处时, 顺手给学生读了在《收获》 (0906期) 上读到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

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 没有关在笼中的, 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

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 而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

再说为何而归。

除了牢笼里不自由而外, 还有作者自己的本性。

比如“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所谓本性, 正如作者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再如: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这里可结合作者的“望云渐高鸟, 临水愧游鱼”来解读。

再如“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中的“尘杂”实指官场的繁杂琐事, 可以结合刘禹锡的“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来理解。这里的“闲”字并非单独的闲暇之意, 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悠闲与闲适。

三.体味田园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陶渊明之称为田园诗人的缘由, 则是接下来这些诗句的铺叙。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这几句诗写的真的很平常, 甚至有些淡而无味。

先说前四句, 是简笔的勾勒, 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 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 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 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

其实陶的住房也没有如此之诗意, 那是“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五柳先生传》) 之所。

这时恰可引入元好问对陶诗语言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这是远景, 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 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 味道却是很浓很浓。

对这两句诗的赏析,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并引导他们去体验。

特别是在乡村的初中读书时, 黄昏放学, 远远的看到薄暮下模糊朦胧的村庄, 像一幅古典的山水画。再看那袅袅炊烟, 一下子让人想起了家, 想起了母亲在灶头忙碌的身影, 想起了母亲亲手做的饭菜……

几个学生起来谈到了自己那种亲切熟悉的体验, 黄杨则说到自己看到路边自己婶家的炊烟时的一种安全的心理感觉。

我从自己的经历谈起, 飘泊在外的时候, 每每傍晚走到家乡的庄头时就会有那种家的温暖的感觉。

有时薄暮时分, 依然在路上, 当车子从公路两旁的村庄疾速的穿过, 即使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名字的村庄, 都会有那种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心头。

其实不止是炊烟, 包括那点点昏黄的灯光, 也会给人温暖的感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所写的那样:

傍晚时候, 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再说“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 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 没有混乱, 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这里鸡犬之声, 突出的一种安宁、祥和。一是用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的“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作映衬, 可见鸡鸣之声多么的祥和。二是《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还有老子《道德经》中所写的“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田园生活。

四.联系现实

最后是如何评价陶渊明, 以及把诗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链接的问题。

叶嘉莹先生说:在古今诗人之中, 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 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 只有陶渊明。当然, 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是的, 为了自由, 陶渊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

在精神自由与丰厚物质之间, 我们该如何选择, 左拉在《猫的天堂》里说:

真正的幸福, 天堂, 就是关在一间有肉吃的房间里挨打。

而陶潜则说:饥冻虽切, 违几交病。

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在现实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所想要的生活, 找到了他的“天堂”。对我们来说, 如何在现实世界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最后给学生板书的是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

归园田居(其一) 篇3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4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篇5

⑵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⑶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⑷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⑻荫:荫蔽。

⑼罗:罗列。

⑽暧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篇6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篇7

首先是预习课,我认为,语文或者说文科类科目的预习课,老师应该先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分时段分部的推进目标的落实;此外,除了要关注共性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个性的问题,尽量在展示课上暴露预习课中所生成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大舞台。

在“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诸多课型之中,“展示课”无疑是一个亮点的凸显,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上,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呢?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容易依赖文本,而这正反应出了学生在预习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即学生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没有对该问题的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就只能照着念答案,鉴于此我们就必须区分两个概念——展示性展示和学习型展示,前者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后者则是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思维。再者,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对学科术语的使用比较贫乏,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随机的培训。第三,学生的展示中,展错其实比展对更重要,错误是学生在预习及小组小展示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中存在共性或者个性的问题,因此展示错误也就比展示正确的答案更加的有价值。第四,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可能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迅速动脑,快速的进行即时性的“二次备课”,因为老师在课前的备课都只是一个预案,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生成许多新的问题,课堂生成是最有价值的,“二次备课”也就是对每个老师自身素养的一个考验。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在上《归园田居》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将来有两种人生道路让他们选择:一是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做农民,平平淡淡。虽然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有几个学生的感悟还颇有哲理。但是,我引入新课的时间过长,而且没有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学生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我其实更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其中的微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让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显示出语文课堂中应有的活力和美感。

此外,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在陶渊明的心中,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仕途上的平步青云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为了追寻本心,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世俗的一切他都可以舍弃。在他笔下,有落叶缤纷、良田美池,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也为后世文人塑造了一座精神的丰碑。陶渊明之后,很多仕途收到挫折的文人,都以他为宗归隐山林。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反抗着他所厌弃的官场,看似逃避,实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反抗,他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迹,在南山下,在菊花丛中,进行着人生的追问。不过,得到心灵的安静,是否只有逃离一条路可走?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其实,放下心中对物质的迷恋比逃离更重要。在这个人心浮动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人们在渴求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生存的紧迫感、焦虑感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有几人能如陶渊明一般摒弃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只以淡泊平静之心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世界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困顿,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细细的体味他的舍与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好一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很多的,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喜欢的、高效的课堂更加需要认真的准备,需要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旨在以《归园田居》这一课的教学反思为切入点,从预习课、展示课两种课型来探讨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显现出语文课堂的活力和美感。

朱天衣:归园田居 篇8

朱天衣在她的新书《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中写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每当劳动到一个地步,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衫上快结晶出盐粒时,我便会整个人跑进溪水里,洗衣、洗身,顺便洗洗心神,有时枕着石头小憩一番,看着透过绿叶的光影斑斓得撒在周身,溪水在耳际呼噜呼噜流过。”

朱天衣,对于大陆读者来说,一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神秘的人。

不少人能说出中国台湾文坛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这“朱家三姐妹”的名字,也能娓娓道来其父是著名作家朱西宁,其母是翻译家刘慕沙,三姐妹从小师从胡兰成,大姊朱天文是导演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影片均出自她手;二姊朱天心十七岁即凭《击壤歌》名扬台湾,与朱天文并称台湾“文坛姊妹花”……但朱家最小的妹妹,朱天衣,却如隐士一般,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能从她两个姐姐的书中寻找她生活的蛛丝马迹。

北京单向街书店读书沙龙,她来了,带着太阳花一般的笑容。一晚上,她只聊她的猫狗、鸡、鹅和八哥,高兴时前仰后合,悲伤时又瞬间红了眼眶,早已没有了所有的迷惘与踟蹰。

◎关于山居生活

朱天衣现在领着19只狗儿、19只猫女、3只挑食的鹅、9只乱食的鸡、两只夫妻鸽子,还有一只八哥在台湾新竹县关西锦山过着山居生活。十多年前,她和丈夫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块三四十年无人问津的野地,两年后存够钱盖了房子,又积两年财力整置好室内,可真正住进去时,房子也还没有接通电路和通讯设备。即便这样,朱天衣还是兴奋地开始了理想中的山居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么做是为了让狗活得像狗,猫活得像猫,人也活得像人。

GRACE:人的生活道路上,不免会有很多挣扎、拧巴的时候。您这种特别真实,享受做自己的状态是怎样达到的呢?

“可能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一切OK了吧。当你到达一定年龄,就会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我来说,就在猫猫狗狗身上,在写作、阅读方面。这样,其他的生活就会越过越简单。其实,我好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山林中自给自足,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吃一吃,想吃荤的话就吃吃自己家的鸡生的蛋,可以不假外界的东西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GRACE: 现代人选择归园田居,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您先生的想法也一直和您同步吗?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刚开始从台北搬到台北市郊,又从市郊搬到更偏远一点儿的地方。好几年来,我和我先生都想找一个更大、更远、靠近山里的地方来安顿猫猫狗狗和我们自己,所以有空就会四处走走找找。直到我们找到这块地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感觉,梦想成真。就好像——啊,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咯!我们在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我平时下午才出去上课,他的工作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比较适合我们住在山上。如果你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就不太可能像我们这样了。”

GRACE:您年轻时做过上班族,当过歌手、模特,演过电影,学了十年京剧,可以说非常精彩,甚至戏剧化。

“我觉得年轻就是本钱,有很多机会去尝试。不过我当时做的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己主动要来,都是很偶然的机缘所至,所以始终觉得是玩票性质的东西。至于我到底要什么,也差不多是摸索到三十岁之后,才觉得阅读和写作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GRACE:最终还是回到了这条路上。

“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外人会问:你姐姐都写作了,你为什么不写。被问多了,也会感到很反感,心想,干嘛,为什么家人都走这条路,我也要走这条路?所以就会偏不去走,比较叛逆。但是到了三十岁之后,这种压力也没有了,自己倒是会开始觉得文字记录下的东西才是隽永的,写作的过程中就像探险,可以深入地挖掘生命比较内在的部分,甚至有时候挖掘出来的东西会吓自己一跳。所以,我体会到这些之后,就把整个重心导回到写作这条路上。得失心也不会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重,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欣赏,能不能引起共鸣,那就随缘了。”

GRACE:您在《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中反复写到,“现在已经是天堂般的生活”,现在是不是达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

“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我觉得现在这样真的很好了。有的时候还会有意马心动,想要出去走走,但是会被我的猫猫狗狗牵绊住。如果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会希望是我的动物们都健健康康的,让我偶尔能出去走几天。我一直好想去新疆找李娟(《我的阿勒泰》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我看了她所有的书,真的好想去新疆待一段时间。我也特别想去东北,可是这些目前都还只是梦。除非我不再收留其他的动物,把现在的这些都养老,等他们都走了,我才能实现这个梦吧。”

GRACE:您已经很讨厌都市生活了吗?

“我第一份工作是编一部大辞典,那时候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记得一次周末,我坐长途巴士离开台北去基隆,一上高速我就开始掉眼泪了,天哪,我终于得到自由了。相对之下,如果让我长期待在都市里面,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看不到绿树,看不到花草,看不到动物,我会很难受的。”

GRACE:现在您住在山中,您的那些猫猫狗狗的天性也得到了释放,跟圈养的动物们比起来个个神气十足。我在书中看到您家那只八哥,超凶,英气逼人。

“它每天叽里咕噜讲个不停,我有的时候都想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它在讲些什么。因为我每天都要忙着照顾很多动物,有的时候看它自己在那里说话,也觉得它挺孤单的。”

◎关于尊重生命

朱家三个女儿,虽然都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但性格却完全不同。大姊朱天文文字反观内省,平时也是深居简出,如仙人一般;二姊朱天心非常入世,以笔为戎,摇旗呐喊,一度参与政治活动;而三妹朱天衣保持了对生命最原始的热爱,文笔自然清新,别具一格。大陆作家阿城拜访朱家时曾说:“我有时在朱家坐着、看着他们老少男女,真是目瞪口呆。如果以为朱家有一股子傲气(他们实在有傲气的本钱),就错了,朴素、幽默、随意、正直,是这一家子的迷人所在。”

nlc202309040539

GRACE:朱家三姐妹性格迥异,在同样的家庭中,你们的成长环境有什么细微不同吗?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跟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有关。他们从来没有想要把我们‘捏’成什么样子,就只是放心、放任地让我们各自发展,让我们活出自己的原貌来。我妈妈是从头到尾非常忙,她所忙的事业包括养狗养猫、打各种球、唱歌、钓鱼什么的,玩心很重,个性大剌剌的。我父亲呢,不仅是让我们各自发展,他还带着一种非常欣赏的眼光在看我们。他会看到你的不同和特别的地方,即便在别人眼里有点儿滑稽。他太爱赞美每一个人了,不光是对我们三个女儿,包括他的学生,他都能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所以他的鼓励是真的鼓励,而不是说仅仅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各自走各自的路,这变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我们以后都走上了写作路,你也会发现这三个人写的东西,不管是文笔还是题材,也都是不一样的。”

GRACE:就是“放任发展”式的家庭教育。

“对。我自己当母亲后就发现,其实最难的不是你教孩子什么,而是你不教孩子什么。就是你不要把你认为是好的、对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你明明知道她往前走一步就要跌倒了,可是如果你去制止她,不让她跌到的话,那这就不是她的路。就是让她自己去走走看吧,跌了摔了,又有什么关系,站起来继续走。

GRACE:就不怕自己的孩子做了出格的事情伤害到自己吗?

“我觉得每一对父母所要的可能不一样吧。有些父母给孩子很多‘保护’,让他们少受挫折,也挺好的。但是我对待我的女儿,角色就是一个陪伴者,什么都能谈都能说。比如她要谈恋爱,我也会鼓励,失恋的话,我就努力陪伴她就好了。我觉得人生中,你应该去试试看你的生命能到什么地步,能爱到什么地步,能飞跃到什么地步,总比待在那里很安全、可什么都没有做强。像我年轻时做的那些事,虽然有些已是过眼云烟了,可我并没有觉得那些没有价值,它们在我的生命中有形无形地都有正面的影响或有趣的回忆。”

GRACE:这么说,父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陪伴。

“对。这需要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非常深厚的互信,让她有问题的时候会来向你求助。”

GRACE:这种教育观念是家族传统,还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 我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人生是不能倒转的,可是养孩子的过程真的会让你一直在回头看,让你回想起自己在她那个年龄时是怎样的,好像重新走了一趟。在这个过程中,你得以重新梳理一次你的人生,我觉得这是生育带给你的非常珍贵的礼物。另一方面,我会更加意识到,当时我的父母对我是多么的尊重和宽容,我也因此不敢去打扰自己女儿的成长。”

◎关于“师”“父”

朱天衣在《四季桂》中这样描述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沉溺也不恐慌。”而她在谈到师从胡兰成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他让我知道中国文化可以是活生生的,可以是在生命中呈现的。”可以说朱天衣的性格,有遗传也有受教,她的父亲、母亲,她的老师胡兰成,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她。

GRACE:您父亲朱西宁给人感觉是一位儒雅而细致的文人。可是您又讲过,父亲在您家为了吓唬八哥不来自己的银发上做巢,就将一条酷似蛇形的腰带整日顶在头上,能看出他顽皮的一面。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非常幽默的人,平时笑话不断,荤素不忌,听他讲话会笑得东倒西歪。现在他的学生们谈起他,也都是笑着谈的,笑中带泪。 我二姐的女儿盟盟的成长几乎都是在他的陪伴之下。他们经常会在一起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下过雨,他们会一起去河边捞小蝌蚪,回来养在缸里面,没想到变成青蛙后都失踪了。后来才发现,每跳出来一只,猫就吃一只。 还有他会在去接盟盟放学的路上,两个人买‘乖乖’吃,就是一种我姐姐不让盟盟吃的零食,为了不被发现,两个人在路上赶快把‘乖乖’吃掉。又一次刚好被我姐姐撞上,两个人嘴里都塞得鼓鼓的。后来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医院的时候,一次我问他想吃什么,他就说他想吃‘乖乖’,要五香口味的。”

GRACE:您曾经说父亲的离去让您不再惧怕死亡,觉得那是美好的,为什么?

“他的离去非常安然,安然到让你觉得那条界线就那么轻易地跨过去了,没有恐惧,没有担忧。我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就是‘不在了’、‘什么都变成空虚了’,但因为父亲的缘故,就让我觉得‘怎么可能死亡就是什么都没了’,我和他的感情不可能被死亡抹杀掉。而且父亲面对死亡的态度,让我相信他去的是一个很美好、很美好的世界。所以,我觉得父亲最后又教了我一件事: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父亲的缘故,我甚至希望将来有可能的话,去当那种专门照顾临终病患的义工,我好想把我对死亡的那种经验跟别人分享。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后给我的最大的礼物。”

GRACE:胡兰成先生。您觉得他对您的人生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我想大概就是他治学的态度了。他就是一个对学问很在意的人,一天当中最好的时光,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都是在阅读、做学问。胡兰成先生从非常生活的一面,从很有趣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最大的生命力是在哪里,让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把它化成生活、生命里的养分。如果你没有根,像浮萍一样,是很糟糕的。”

GRACE:那他是用怎样的方式教授你们中国文化呢?

“他会在周末的时候,就某一本书,比如《二十四史》,或者其他经书,做一个很开放的讲座,你愿意听就来。我记得那时候,蒋勋啊,张晓风啊很多人都来听过,地点就在家里面。平时他跟我们呢,一起吃饭,一起出去散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会讲很多事情,我们也会发问。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还是在生活里面得到的。平时妈妈做好饭,我们就会喊‘胡爷爷,吃饭咯!’他隔着院子,就会‘哦!’的一声,十秒钟就跑过来了。他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吃得津津有味。他也非常有活力,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和父亲很像,都是活得很开心很快乐,也很简朴,有滋有味地生活着,有滋有味地做学问。”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9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比较熟悉,也能比较轻松地把握陶渊明诗歌的主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归园田居》组诗学习鉴赏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

《归园田居》的美感赏读 篇10

一、自然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首先表现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种种天然和谐的生活图景,作者善于摄取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现自然美。

《归园田居》就很好地表现出这种自然属性,使读者生发起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陋的家室,宽敞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和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榆柳”、“桃李”互相辉映,更点染了住宅的农村情味。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安祥、闲适、柔和的农村景象历历可见。兼以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更显出乡村生活的平宁静谧。其次,表现于作者直抒胸臆时的自然天成。这种自然美既不来自粗野,亦不来自拙易,而是从质朴中来,妙手成春,自然天成。金人元好问论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这一点非成熟的诗人则不易做到。《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表露,不是生涩难懂,深不可测,而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直接表明自己热爱自然,与世俗官场不相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比作“尘网”,则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一目了然。特别是他笔下的方宅、草屋、榆柳、几排桃李,几缕炊烟,几声鸡鸣,都是蕴含着自然美的农村景致,整体画面浑然天成,信手拈来而不加雕饰,宛然一幅农村生活的素描画。

二、图画美

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正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全诗犹如一幅和谐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有远景,有近景;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村子上空有缕缕炊烟;近则有堂前桃李、屋后榆柳,绿树环抱的草屋,简朴宽敞的庭堂。诗人又听到鸡鸣犬吠,仿佛在审谛万物和谐共存的生命回音。在这里,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皆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使画面有形有色、有淡有浓、形神兼备、朴拙自然,让人十足地感受到一种幽静和闲适美。

三、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能够把和谐生话图景与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完美地统一起来,构成一种意境,因而使得全篇浑然一体,意境顿生。我们在那和谐的生活图景中,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还领略到这一切所构成的一种境界,它宁静安逸,淳朴自然。诗人在这里,不仅在于客观地描写田园生活,重在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表现对理想生活——没有倾轧、没有虚伪、没有残酷和死亡的质朴单纯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在极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蕴含了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诗人抒写田园生活,真正的目的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由衷体认。开章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十个字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极不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则是对自己误入仕途生活的一种悔恨。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者喻为“羁鸟”、“池鱼”,把退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在这里,淳朴、自然、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创造的这种寓喜怒哀乐于其中的境界,让人产生共鸣,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和陶冶。

四、语言美

语言质朴本色,是《归》诗的又一擅胜处。两晋肇始,由陆机、潘岳开其端,诗文刻意雕琢的风气渐趋形成。陶渊明一反时风,全以平畅冲淡的语言独树一帜。他的诗差不多都是用极普通的“田家语”写成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句,苏东波赞为“如大匠运斤,无斧凿之痕。”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把他和稍后的谢灵运、沈约相比,则高低自见。谢之所以不及陶,盖因谢诗雕琢,陶诗自然。沈之不如陶者,异因沈尚绮丽,陶尚本真。明代唐宋派宗主唐顺之指出:“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此可谓中肯之论。诗歌创作的实践表明:旷代奇石不雕琢,绝妙好辞总朴真。

《归园田居》(其一) 篇11

引发笔者思考的机缘来自之前一个学生的发问, 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渊明当然不能免俗, 我们却在课堂上忘乎所以称道他“归”的田园之乐, 忽视了他在“归”与“仕”之间抉择的痛苦和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们该怎样去评价陶渊明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 那些年在教学中唯教参是瞻、空谈理论的我竟然无法给出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直到当我再次翻开那篇《归园田居》, 低吟“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之时, 我想, 应当放下手中那些无用的杂务, 来为这个尘封已久的问题找找答案了。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很难走出“仕”这座围城。“以天下为己任”这个道理, 作为家境“先前也曾经阔绰过”的陶渊明不会不清楚。其曾祖陶侃, 官至大司马, 八州都督, “媵妾数十, 家童千余, 珍奇宝货, 富于天府”, 可谓昌极一时。其祖父陶茂, 官至武昌太守。其父虽不济, 也做过安城太守, 其母孟氏, 是曾做过大将军桓温参军的东晋大文人孟嘉之女。只是这样显赫的家世也有月亏之时, 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自己和从弟敬远同在8岁时遭丧父之难, “相及龆齿, 并罹偏咎”, 幼年即家道中落。在封建时代, 知识分子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无一例外都在仕宦之途, 与统治阶级合作, 转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只是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一个和东晋一样的时代。一方面, 门阀观念重, 士族当道,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陶渊明身处其时, 怎能不耳濡目染?更何况彼时他已是士族和寒族之间的一个边缘人, 强烈的归属感不允许他弃家族振兴于不顾而与官场决裂。另一方面, 当时玄学盛行, 清谈风气日炽, 这种心态改变了东晋文人的思维方式, 他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多地体现在个人情感的体验与满足中, 更多地倾向于玄言和山水。

陶渊明的思想受儒、道二家影响颇深, 如果说陶渊明的“归”是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 那么他的“仕”就是儒家思想“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具体体现。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这样写道:“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陶公在他的诗中频繁出现荆轲这样一位义士应该不是偶然, 而他更是在《读山海经》中吟出“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这里的“猛志”, 应当是他年轻时“大济苍生”的目标与诉求。不然, 一个内心恬淡寡欲的人, 何来“猛志”一说?

此外, 挣几口养家糊口的柴米钱也是他出仕的另一个原因。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陶公深知“归”亦有道, 穿衣吃饭才是根本。“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 这个“微”字用得实在, 可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实在不是稼穑的好手。他一生育有五子, 供养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并非易事。“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当这个男人面对家庭的重担力不从心之时该如何呢?孟子给出了答案———“仕非为贫也, 而有时乎为贫。” (《孟子·万章下》) 这一点在他出任彭泽县令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中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好一个“贵其真也”!我们真正敬渊明、爱渊明的原因, 绝不仅仅在于他喊出了惊世骇俗的口号, 表明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更在于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浮躁的时代, 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简单的一个“真”呢?所以笔者认为, 陶渊明“归”的意义, 借鉴多于评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 强调了它由单一性 (工具性) 向双重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转变, 暗示了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以课本为本”, 而是“以教参为本”, 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这样僵化的语文课必会把学生仅存的一点探究知识的欲望销蚀, 这也与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12

节教学的构想是基于高效课堂的模式,着眼于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精心设计了提问环节、展示环节、评价环节、拓展环节来完成的。其中提问环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其余环节都是随之而来的自然延伸。在优化提问环节方面我主要把握了提问的浅入深出、环环相扣、围绕核心、适当引申四原则,同时做到了一个兼顾——即理解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兼顾,追求理解上的质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大问题——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就很好体现了四原则一兼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同学们了解时代背景及魏晋风流,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特别是其田园诗的特色及常用艺术手法,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由知人论世到解题知意再到学习写法的步骤去鉴赏一首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同学们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境界,从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教学时间:一节课

教学准备:学案批阅及反馈、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说的是谁呢?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出示幻灯)

二、看图猜诗文,复习学过的陶的诗文,勾起回忆。(幻灯展示、学生齐答)

三、文学常识填空,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

1、老师范读。

2、师生合作读。

3、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自由竞答:研读诗题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那么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是啥意思?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呢?

答:“归”字,因为归是最核心的动词,一切活动都围绕归而展开。

(二)、小组合作,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尽量用原文作答)

1、诗人从何而归?对归前的官场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从尘网、樊笼里归;对归前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厌恶和悔恨之情;从“误”字和“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比喻可以看出来。

2、为何而归?归的行为显示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操?

答:因为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为;b、守拙归园田,即追求拙朴自然、厌恶机心深重、尔虞我诈,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所以一定要归;显示了陶渊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3、归向何处?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归所的,是哪几句?这些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为何那样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最好能举一两例来鉴赏陶诗手法的高妙。

答:归向田园;诗人在诗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来写其归所的;些许常景在诗人笔下之所以美,是因为:a、情人眼里出西施:诗人性爱丘山,却久在樊笼,终于可以鸟入高空,鱼回大海,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所以眼中之景也会远近相宜、温情有加,格外美好了。例如:写榆柳和桃李,分别用了“荫”和“罗”两个动词,把植物也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知心好友,又岂能不美?b、看似常景,实乃为精心选择的意象,加上恰当的修饰,就共同创造了和谐优美的诗的意境,例如:方宅与草屋有点面结合之妙,榆柳、桃李与人村、墟烟有远近搭配之效,鸡鸣狗吠又有以声写静之用,八九、十余等约数以显其环境的宽松自由;暧暧、依依写出了淡远隐约之美妙;表现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白描和以声写静。

4、归去如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答:归去返自然;表现了诗人返朴归真以后的轻松自由、无比喜悦的心情。

具体步骤:

先小组交流3—5分钟,然后1、2题口头展示,大家随机点评;3、4题提前黑板展示好,请同学点评,大家补充,老师校正。

六、自由拓展: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选择?今天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方式:老师引导,双方自由辩论。正方——陶渊明归园田之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正确的;反方——陶渊明归隐是消极的逃避行为)

七、【小结】

1、教师简单知识小结:《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学科代表小结:总结本节主要内容,点评各人表现。

八、【作业布置】练笔:以“我看五柳先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300字。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和效果是对教学构想的最有力的评价,现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当初的构想和设计,可以说基本满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提问环节的设计。我觉得本节课提问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由于浅入深出所以学生容易进入思考状态;

2、由于环环相扣所以上课才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

上一篇:国庆期间安全生产措施下一篇:一篇万能英语作文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