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篇2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课文分析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课文难点讨论 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①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②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课文相关评论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曲江二首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咏怀古迹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上学期 制作 0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其一 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篇3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⑩高急暮砧(zhēn)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释】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人。
(l)赏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一句中“残”字的.妙处。(4分)
(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4分)一“残”字,写出了“月”之形,一勾残月点明了时间,并借用想象将妇女的砧柞捣衣与月亮的残缺相联接,仿佛月亮是被砧柞敲残,使客观的物象具有了主观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杜甫秋兴其一古诗带拼音版 篇4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óng jú liǎng kāi tā rì lèi , gū zhōu yī xì gù yuán xīn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hán yī chù chù cuī dāo chǐ , bái dì chéng gāo jí mù zhēn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兼天:连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指冬天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 篇5
题眼是“归”字,围绕“归”字全诗写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咬文嚼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赏析:“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前两句勾勒出一幅典型的田园图景,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冲淡静谧。后两句抓住农村的典型景物,以最寻常的场景写出生活的安逸与平静,因为,离乱之时不可能有心思去关注狗和鸡,手法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与和平,衬托出作者的心满意足。
示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赏析:“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只会觉得痛苦。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个性体验:
1。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C(以动写静、以有声称无声手法不当)
(二)
1、CD(C.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这两句是说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而不是劳作的艰辛)
秋兴八首与登高教案 篇6
一、导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尽恩赐。而秋,却好像在这四季中享受了文人们更多的礼遇,在他们笔下,秋或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凄凉萧瑟,或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明艳美丽,或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高远。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两首写秋的诗篇,品味它们的别样韵味。(板书:题目 秋居中)【导入2: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秋兴八首》,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秋兴八首 登高)】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了3个学习目标:
1、分析两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体会杜甫在诗中蕴含的深沉感情。
3、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杜甫律诗的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范读 初步感知(先读《秋兴八首》,后读《登高》)
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可能会答出悲伤、凄凉等词语,补充板书加“悲”字。
四、合作探究
师: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悲秋的七律,我们尝试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比较,侧重异中求同,更加充分地理解晚年杜甫悲秋的内涵,鉴赏杜甫晚年律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找出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写作背景、景物特点即意象意境、诗歌结构、情感、表现手法入手。)(小组讨论五分钟)
写作背景:相同(766年与767年秋)可以再查清楚点 景物特点即意象意境:
预设:
1、《登高》结构上的特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登高》 前两联写景,作者笔下的景物在意境上有何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达、凄凉萧瑟、雄浑悲壮)
3、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意境阔大的“江上秋景图”的?(这个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掌握,教师不直接说方法,而提问如何写,看学生能不能理解题意。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思考,然后回答:动静结合、视角转换、多感觉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运用、融情于景。学生基本都想到了)
4、前两联中找出最喜欢的一联,分析好处。(这个问题意在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
1、对仗工整,音乐铿锵。
2、不尽和无边两个词运用恰当,暗示出作者心中绵延不绝的愁情。
3、借景抒情,抒发了时光易逝的悲伤。
4、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气势。)
5、后两联抒的什么情,用后两联中的一个字概括你选用哪个字?(悲)
6、这种悲伤的情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感情?(远离故土、漂泊客居、思念家乡、孤独寂寞、老弱多病、忧国伤时---)
7、前两联的景与后两联的情是否分离?由这个问题引出最主要的问题。
8、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情景交融,一定要给学生强调答题的格式: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写-----的-----的景,抒发了作者------的-----的情感)
相同点
1、感情基调:都有浓浓的悲秋情结。
2、结构上,两联为一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3、对仗工整。
4、意境上都雄浑壮阔,不过登高更壮阔一些,秋兴八首更伤感一些。
5、手法上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获奖教案06-11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09-30
高中语文面试教案04-05
高中语文重点教案讲义08-14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03-18
《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02-17
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访谈》教案07-13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合集08-27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案09-14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