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2024-10-11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共10篇)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1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 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 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2

关键词 《沁园春·长沙》;热爱祖国;乐观;担当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了,语文课本也改变了多次,但是不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沁园春?长沙》都被不同的编者不约而同地放在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一篇,通过多轮的语文教学,我发现编者做这样的安排是有其深意的。现在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育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1925年,我们的祖国真可谓是时乖命蹇,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人心惶惶。面对此情此景,许多有志青年彷徨了、苦闷了,不知道自己和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就变得抑郁了,开始逃避了。比如说戴望舒,《雨巷》中表现出来迷惘、彷徨的情感就是他内心的最好写照。

面对相同的境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做什么呢?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创立新民学会,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多次领导爱国运动,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不断地为祖国的命运奔波、奋斗着,把热爱自己祖国作为头等大事,即使是游玩橘子洲,游玩到尽兴处,都一直不忘“谁主沉浮”这个重大的问题。

是的,国家命途多舛时,需要为祖国奋斗,改变祖国的命运,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那么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呢?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祖国漠不关心了吗?难怪我们常听人抱怨:现在年轻人的爱国意识越来越淡漠了。然而爱国主义教育不适合进行单独说教,学生会觉得很假、很空。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得放在一定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受到感染,效果才会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案编写也要求有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以来,利用《沁园春·长沙》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面对伟人的做法,让学生谈感想,有话可说,有的放矢。也可以启发学生让他们将之落到实处。是每天昏昏欲睡过一天算一天呢,还是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做好作为一个学生的本职呢?是萎靡不振,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呢,还是一进入高一就规划好高中三年,确立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呢?是面对困难,能逃就逃呢,还是学习伟人的精神,培养自己要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品质呢?……爱国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不成为一句空话!

二、教育大家一定要有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

在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时,毛泽东主席尚且能看到如火如荼的大好的革命形势,相信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看到祖国美好的未来。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遇到一点困难又算什么呢?在寄宿制的学校之中,功课难一点,床板硬点,吃饭挤一点,饭菜质量差一点……这些又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我们何不改变怨天怨地的消极情绪,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他,将之当做是对我们坚韧品质的一种磨砺,可以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呢?当我们暂时不能改变环境、改变他人的时候,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呢?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乐趣,便在抗争之中。

我相信学到了毛泽东主席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人生之中就不会遇到过不去的坎,做不成的事了。在中国的自杀也不会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了。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伤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调查统计显示,自杀的年龄越来越小,青年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看到这触目尽心的数字,培养高中生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生命面对生活的重要性了。

三、教育大家作为公民,要有担当精神

毛泽东在1925年,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看到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身上背负着三座大山,看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不由自己主宰时,他从年轻求学时就创立新民学会,立下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伟志愿,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十足是一个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感的有为青年。

反观今日的青年,很多人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事不操心,事事需要父母包办,上学要父母接送,连考试都要老师代为保管身份证、准考证,参加完一场考试,丢失证件的人为数不少,还埋怨老师没有提醒他。大学毕业,就业遇到困难,就心安理得的在家待业,做一个“啃老族”。面对父母辛苦的工作,没有一点羞愧之心,对父母还颐指气使,觉得是父母欠他的,父母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

对待自己的事情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待大家的事了。小到在家对亲人漠不关心,唯我独尊;在学校,自私自利;大到走上工作岗位,随心所欲,缺乏职业道德,在社会中没有公众意识,冷漠自私。

学习了《沁园春·长沙》,有了毛泽东的担当精神,我们作为普通人、平常人,面对灾难,也可以像王茂华、谭良才一样,救人于大火之中;面对小悦悦事件,冷漠的内心可以打开一角,为她拨打一下120,就可以挽救一下这条年轻的生命了;面对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我们可以自觉的让座,而不是假装睡觉;班级事务中,我们可以勇敢地站出来,支持正义,讲真话,而不是当老好人,沉默不语……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3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寥廓峥嵘 稠 遒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4

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寒秋——时间 橘子洲头——地点 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 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

“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 → 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 透 → 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船之多 争 → 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 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 翔 → 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

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红、碧 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

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

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

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 明确:湘江秋景图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

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中流击水图。

九、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词作表现词人形象,可实写也可虚写,实写即直接刻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虚写则通过描写景物、事件、情感等来表现词人形象。上阙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的话具体是什么描写?圈出几个动词 明确:独立——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

看——表现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怅、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总结:上阙表现了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

下阙是实写还是虚写?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明确: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十、赏析作品艺术特色

明确: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主要描写湘江秋景,但在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抒发了作者的志向。下片抒情,但在抒情中也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2.巧妙对比,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被压迫的人民——暗比 3.用词精当,语言生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了吗?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这种风格的,豪迈大气,斗志昂扬,课后练习这里就有三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十一、拓展延伸

欣赏毛泽东诗词和书法作品 《采桑子·重阳》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解题。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4

4、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ò 遒qiú 遏è

6、指定2-----3名学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7、布置练习: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2、解释分析课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3、鉴赏要点

(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候”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篇6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7

(国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1课、苏教版必修

1、山东人民版必修第二册第1课、广东教育版必修2第4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3、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4、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下阕: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 文字投影)

(万)山 —— 红(遍)(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鱼 —— 翔浅底(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 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 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 “ 万山红遍 ” 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 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3、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4、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 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5、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2、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2.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3.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

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领略毛泽东的的豪迈气概。

二、写作背景

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运动,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学生经常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树立了伟大理想。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11年至1925年这段历史。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那么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当时关于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在党内都有很大争议,毛泽东认为中国大部分群体是农民,那么中国的政权应该是由无产阶级掌握。后来,毛泽东在韶山创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想到了当年与同学共同的豪情壮志,想到了中国的前途,想到了谁来领到中国的革命。那么,究竟“谁主沉浮”呢?让我们来听听毛泽东的回答。

•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来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词作的磅礴气势,并注意把握词的节奏。

三、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请同学根据录音里的朗读标准,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

3、请学生朗读。点评:……

在上片中,看”字特别重要,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之后的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4、师读。

5、全班齐读。

四、分析上阕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诗歌历来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最后做到情景交融,那么《沁园春长沙》是否也是如此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的上阕。师:我们先看前面三句。

哪位同学来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大意?(提示: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生答

点评:……寒秋是什么时候呢? 生答

明确:我们记八月十五是中秋,那么中秋之前是初秋,十五之后呢?是深秋。

在深秋季节,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师: 仔细读读这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大家有没有觉得语序有些混乱呢?

这是因为是人们为了填词的需要,为了韵律和节奏,讲语序进行了调整。那么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答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这句话,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师: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点评:答得很对。相比以前,朗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答:(山、林、江、舸(船)、鹰、鱼)点评:对。作者看到了山、林、江、舸(船)、鹰和鱼。师: 这里写的山是指哪一座山呢? 明确:岳麓山

作者是怎样来山的呢? 生答:(万山 红遍)

师: “万”字是否真的是写一万座山呢? 明确:不是,而是说的山的数目之多。

“红遍”,万座山都变成红色,山上不是一点、两点红,而是漫山遍野的红色。多美呀!

我们知道北京香山的红叶很著名,那么在湖南就是岳麓山的红叶了。师: “林”是怎样描写的? 生答:(层林竞染)

明确:山上的树木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层层的。“层”字写出了树木之多、林之密。还有一个“染”字,用得很好。“染”字形说明红得彻底,因为是深秋。师: “ 江”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答:(漫江碧透)

师: “漫江碧透”的“漫江”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满江)

师: 那么江水是什么颜色呢? 生答:(碧透)(碧绿)……

明确:江水是碧绿的,而且是清澈见底的。

而如今湘江水因为环境污染,不再是以前那样清澈了。师: “舸”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船)

师: 那么“百舸”又是什么呢? 生答:(许多船)点评:说得很对。“百”写出了船之多。明确:“百舸争流”就是说许多船争相行驶,忙着运输。可见当时,经济交通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师: 在这几句中,大家觉得有哪几个动词是用得最好的? 生答:(击、翔)点评

师: 我们先看看:鹰——击——长空。

“击”本来是说人用手去拍打。我们把“击”字改成“飞”可以吗? 生答:(不好)

师: 为什么不好呢?

(动作提示:手用力拍,这是“击”。再轻柔的飞,这是“飞”:蝴蝶可以飞、蜻蜓可以飞,鸟儿可以飞。在这里为什么“击”字就比“飞”字好呢?)生答:“飞”太一般了,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点评: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强。师: 再看看:鱼——翔——浅底。

把“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啊,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答:(“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蓝天中飞翔一样。)师: 说得好

(鼓掌)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我们想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有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 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啊!

师:这几句视角的变换和写景顺序的都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

师: 对,是“远眺”大家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

师: 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师: 这是“近观”,大家再模仿一下(生模仿)。

师: 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高处的景”(生模仿)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俯瞰”,写的是“低处的景”(生模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

师: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放背上好,还是插腰好?(生:插腰。)(或“放背上好”)师: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

店评:对。是兴致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大家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要慢一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鼓掌)

点评:神态自然,非常的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答:(总结)明确:“万类”就是“万物“的意思。”“霜天”指“秋天”,即上文的“寒秋”。作者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生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点评

明确:秋天,落叶归根,难道在岳麓山上就没有,没有杂草吗?

不是的。

但是在诗人的眼中,看不到这些,看到的是充满朝气、生机盎然的景物。其实当时诗人所处的形式并不乐观,他面临着被湖南省长赵恒惕的追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师: 面对绚丽多姿、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肯定会有所思考的。那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生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点评

明确:面对辽阔宇宙,不禁要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答:(借景抒情)

师: 那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请男同学把这三句齐读一遍。

同学们思考“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答:(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

明确: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呢? 生答:(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总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五、课堂检测

师:通过上阕的学习,现在有没有同学能把上阕背出来? 生1背 生2背 全班齐背。

六、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伟人,欣赏了湘江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风范。如果说历代文人都悲秋,那么本文则是一首秋的赞歌,也是一首自由的赞歌。

七、作业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9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

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

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

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

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课后习题

《沁园春 长沙》

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一、1.A2.D

二、1.C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ē)遏(è)

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

上一篇:婚庆公司问题下一篇:河北交通安全公开课心得体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