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共11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
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3、案例分析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是单纯的叙述,没有更多的含义,语气软弱)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坚决的判断,带有极端憎恶的感情,语气强烈)
(2)大家普遍认为写文章要简介通顺,冗长的文字并不可取。看过了下面的例子,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 原文: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社戏》)
? 改文: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所以,文字的增加还是删减,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情感基调。(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 什么?你支持那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上的,于是自掩自推,表明寺里只有他一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场合冷寂。“推”字容易令人想起月下归僧推开厚重的门,门与门柩之间的“吱嘎”声,更显夜的寂静。“敲”字表明寺门是关上的,不是虚掩,月下归僧自然是敲门,也说明了夜深了,万籁俱静之际,一声轻微叩门声惊动了归宿的鸟,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诗味蕴藉。两字各有各的意境。
归纳总结: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四、联想的妙用
1、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确: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2、误用联想,易生流弊
(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列举的误用联想的例子:
美人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风景 ——“春花秋月”别离 ——“柳岸灞桥”买卖 ——“端木遗风”
(2)生活中的“套板”随处可见:和XX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动了我的XX、我是XX我怕谁、看上去很X„„
明确: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4、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明确: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列举课外诗文用字佳话实例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佳话,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可以将阅读研究的有关材料拿出来共享)
1、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林冲)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A、大 B、快 C、紧 D、密
明确:“紧”揭示了雪下得大,渲染了一种苍茫的氛围,为后面压倒草厅埋下伏笔,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大家都做“一字师”:一个字的改动,就可以让诗句更符合提议。你能找出来吗?
原文: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评说:“一枝”用字虽平淡无奇,但很耐咀嚼。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
3、字斟句酌出好词:在《青花瓷》中有一句“芭蕉惹骤雨,银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特别为人称道,其中哪个字特别抓人眼球?
明确:染
为什么不说“芭蕉沾骤雨银环染铜绿 ”,“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
明确: “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 “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
六、归纳总结
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的表达。课内外诸多诗文实例告诉我们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表面上是锤炼语言文字,实际上是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仔细斟酌、谨严求实,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希望同学们读诗文时多体会,多推敲。
七、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从自己的习作中任选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2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语言负载的信息,更表现在让学生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更具鉴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可让学生以评点的形式记录阅读收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朗读,读中体悟
朗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对于一些特殊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多彩。
三、质疑反思,感悟理解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反思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思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问难,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大大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可抓住“认知矛盾冲突”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探究反思,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完成了对文本中相关语言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飞扬个性,运化文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同一个文本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式,以适应学生五彩缤纷的个性化内心世界。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比较常见的有换位思维、逆向思维、假想思维、多向思维、比较思维等。
五、想象联想,启发运用
教学中,有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可以把文中语境那些抽象的语言符号,通过想象与联想置换为生动的画面图解,把原文的抽象意境置换为具体、鲜活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味。学生通过想象描绘生活情境,进行语言文字的组合,使表达逐步具体生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加强整合,内化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揪住课文的关键情节,在学生不易察觉却能整合升华文本内容处,在学生觉得不起眼“微不足道”的细微处,在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生成处,积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七、求异创新,优化积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可贵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全面优化学生积累运用的途径。千方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巧妙结合起来,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时,不断以崭新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向纵深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这一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改写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吕叔湘先生曾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篇3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 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咬文嚼字 是什么)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咬文嚼字 怎么做)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 意义目的)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明确:(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2.提问:前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明确: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3.探究: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分组讨论,找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好坏的标准--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 感上“推敲”。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4.探究:看6、7两段的对比,进行迁移教学深化
多媒体展示:
(1)掌握语言的联想意义:
有关“酒”的诗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酒”的含义:思乡之悲(悲)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酒”的含义: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酒”的含义:一种离愁别绪(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问刘十九》
“酒”的含义:朋友相逢的喜悦(合)
总结:一个“酒”字,居然能蕴含人生的悲欢离合诸多情感,其意义是多项的、复杂的,要想把握住准确的意义,必须要有联想和判断意境的能力,不得不在阅读鉴赏时,“咬文嚼字”.(过渡语句:我们一面要善于联想,一面也需要避免被约定俗成的暗示性联想所欺骗,即“套板效应”,那么什么叫套板效应呢?)
(2)避免套板效应:
描写佳人的“套板”: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楚楚动人
风姿绰绝 肌肤胜雪
不俗: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分析下)
注: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佳人难再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妹在御前表演,果真使得汉武帝飘飘然如若仙人,其妹因此歌得幸,后来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与上卧起,显赫一时。
若李延年还是向汉武帝称赞自己的妹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李夫人还会得宠吗?李延年不过个宫廷乐师,在歌词创作方面尚能推陈出新,那么更不要说追求完美境界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同学所需要拥有的(结合最后一段)。
(过渡语句,我们来学习学习古代的大家,是如何苦心造诣,锤炼文字与情感的契合性的)
五、拓展练习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题目自拟,300—500字。
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参考答案: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三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参考答案:
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四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咬文嚼字教案 篇5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目标设定 一、概括文中例子说明的道理 二、养成读书、写作时对待语言谨严的态度,培养一字不放松的习惯 课前学生预习: 一、掌握生字词 二、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下列文段,找找存在什么问题: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晴天,一弯新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浮。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躁热的心。 学生活动一:一生大声朗读 学生活动二:各抒己见,谈谈对这段文字的认识 写作启示:语言生动要符合生活真实,在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二、讨论 作者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学生活动三:读出差别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单纯的判断句,感情色彩不浓。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感情色彩浓厚,表达憎恶、蔑视的感情态度。这里要读出婵娟对宋玉的蔑视、厌恶的态度,从而体现她对屈原的敬重和热爱。 学生活动四: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有没有用过这两种句式?结合场景,体会说话人的感情态度。 写作启示:句式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学生活动五:读读两段文字,比较各自的表达效果 相关内容迁移:唐代诗人卢伦也写过同一题材的诗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里语言更加简洁,意味无穷。 写作启示:文字的一减一增,感情色彩大不一样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学生活动六:重读原诗,进入情境“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启示: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正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学生活动七:读课文,理解作者所阐发的理论。 启示:善于运用联想意义,就能增加文章的韵味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学生活动八:谈谈你在作文中所使用的套语,说说它的危害。 三、拓展 (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初云“到”,又改为“过”,再改为“入”,旋改为“满”,最后定为“绿”。 学生活动九:你认为“绿”好在哪里?讨论 总结: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一吹,江南岸为之一新的蓬勃景象。 (二)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e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学生活动十:学者王国维曾评“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如何理解?各抒己见 总结:一个“闹”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春天的欢腾、春天的温暖、春天的艳丽、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作业 (一)马南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请写成一则6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每人搜集古人在炼字方面的一两个事例,认真领略其中的妙处,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并写成心得体会。 教后小结 一、通过阅读,指导鉴赏和写作。在对文中例子反复揣摩的基础上,仔细领略语言的微妙之处,从而在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写作教学,以察效果。
语文教学需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咬文嚼字;意境
语文就是借文字来表达思想的,文字上的含糊其实就是思想不透彻、情感不凝练的表现。作者本人的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一个过程;对于读者而言,其实是在品味作品的意境、揣摩作者心思的一个过程。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创新的一线老师来说,都有必要重新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各种教学理念,反思自己以往的各种教学行为。力争上出新颖、有趣、富有语文味的课,让自己能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新探索、新思考、新成果。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细微处蕴含深意,看古人如何咬文嚼字
对于作者而言,咬文嚼字是在文字细微处蕴含深意;对读者而言,咬文嚼字就是敏感地觉察到字里行间作者所蕴藏的深意。也许我们会认为,改动几个字不过是使文章读起来更通顺一些,其实,文字和思想情感联系紧密的,可以这么说,改动几个关键处的文字,也就改变了原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如此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所推行的咬文嚼字是为了使内容和形式更为严谨,使文字和思想情感在文章整体意境中相濡以沫、相得益彰。
举一个大家皆知的实例: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韩愈劝贾岛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故事世人皆知,让现代人都把咬文嚼字习惯说成“推敲”了。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认为“敲”字比“推”字好,其实我认为这仅仅只是文字上的改动,这个字一改,那么这首诗的意境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推”字我们普遍认为比较莽撞一点,但是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诗人写诗的意境中去理解、去琢磨,僧人本来是一个人住在寺庙里的,他出去时,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他“推”,那么就是自掩自推,能表达出寺庙里就他一个孤零零的和尚。在那种孤寂的场合,他突然有了兴致出来赏月,兴尽而返,只能是独来独往,自然不用去敲门去,而“敲”就显得寺里应该还有人,字不同则境不同。当然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当时寺庙里的真实情况,有的只能是从全诗的语境乃至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咬文嚼字。事实上,到底哪一种意境是诗人当时要表现的,只有诗人自己才知道。他当时在“推”与“敲”字之间选择都要结合当时的意境。“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恰当,要与当时所处的意境及全诗的整体调和。无论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还是追求奇绝险怪风格的韩愈,抑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都对咬文嚼字非常重视,因为“在文字上推敲,其实质都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文字不仅与作品的意境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对文章的字斟句酌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二、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本人是这样做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采用了如下手法:
课件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指导生朗读这三句)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这三句中你能看出张岱本人有什么异常行为?
生:他竟然在大雪三日后的晚上跑去看雪,有点太不可思议啊!
师:同学们说错了,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其实就是大雪多日,请大家把这句子有感情地、夸张地读一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三”字和“绝”字)
师: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好!“绝”的仅仅是“声音”吗?重庆不下雪,那我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消失了?
生:湖面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让人刺眼,人呼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哦,色彩也消失了,温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动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来采访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躲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聊天看电视。
生:我烤着火上网玩游戏。
师:你很诚实啊!(众笑)可是,张岱,他做了什么呢?请读出来——
(生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
师:他冷吗?
生:冷!
师:何以见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拥。
师:何以见得?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
生:“拥”说明穿的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里了。
生:“拥”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的,他非常得冷。
师:看来,在“冷”的感觉上,张岱和常人一样!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万籁俱寂天寒地冻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还有另外两个人!见到他后,这两个人很是激动啊,来,请同学们把他们的激动用你的声音朗读出来。
我通过这样咬文嚼字式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觉察到字里行间作者所蕴藏的深意,带领学生领悟到课文的言外之意。
三、结语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咬文嚼字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知人论世也是必要的手段……语文教学需要“常式”但更需要“变式”,需要“预设”和“生成”,也需要“控制”和“自主”……在这些概念中,其实都包含着教师智慧的、开明的、通达的“导”的因子和“创新”的因子。
参考文献: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篇7
王晓艳
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人。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概括出来。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3、看文章1-7段的内容。找出文中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5)、“套板反应”
下面同学看一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5、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
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6、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7、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8、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9、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
10、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
11、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
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至此咱们同学应该明白作者举以上三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12、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13、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14、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再次回顾咬文嚼字要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
要有谨严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从而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课文我们分析到这,下面我们学以致用。
(四)、高考链接之炼字类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五)、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
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篇8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9
《咬文嚼字》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咬文嚼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第5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有意识地模仿文艺性随笔的写法。
教
学
重
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及写作意图。进一步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教
学
思
路 课前自主预习,收集资料→交流有关“咬文嚼字”的相关故事→梳理课文写作思路→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主要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资
源 1、相关网络资料“一字师故事”
2、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
教学过程预设(安排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课
时
导
入
新
课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诗不厌改。”我国诗史中,流传着不少替别人改诗的故事。
唐末的郑谷,把齐已《早梅》诗中的“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因此被誉为“一字师”,名噪千百年。
还有更多的一字师未为人们所熟知,宋代的胡舜陟就是很值得赞赏的一位。他对大文豪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人说“‘低绮户’当云‘窥绮户’”,甚有胆识。
“低绮户”在该词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胡舜陟改得有理。“低绮户”不过是说月光低低地照进“绮户”(雕花的门窗)而已;“窥”却是悄悄地看着的意思,这一来,月亮就有生命、有性格了。月亮那清亮的“目光”悄悄地凝视着“绮户”,投射到心事重重、辗转反侧的失眠者身上,是同情失眠者还是嘲笑失眠者庸人自扰?结合下句“不应有恨……”来看,更别具情味。所以“窥”字比“低”字生动、深刻得多。如果苏东坡有知,定会拜胡舜陟为一字师。
一字师不但古代有,当代也有。解放初期,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人,就是其中之一。《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这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改动之后,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一字师是睿智的文学批评家和热心的“园丁”。经他们改动的字(实际上是单音词),都极为准确、鲜明、生动,给全诗增色。
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炼字”有关。
【课前活动】
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及搜寻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及其生平简介。
【活动一】
要求学生自主介绍朱光潜的生平简介及其鲜为人知的轶事:
1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2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1故事开头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朱光潜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简绍,从而引导学生对现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 释题,明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活动二】
要求学生说出“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运用了什么修辞?“嚼”字有几个读音?
提问,从标题的结构角度挖掘其实意,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标题的内涵。
三、教师板书思考题,引导学生看书。
1关于屈原里的婵娟骂宋玉的那句台词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2《史记李广传》里的那句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它们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4引用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其用意何在?
5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活动三】
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按思考题的自然顺序进行抢答。比赛之前,指派各小组组长进行统筹安排。
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边阅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再利用竞赛形式解答思考题。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
四教师顺势提问:作者列举了四个鲜活的“炼字”事例,外加一个写作中的现象--套板反应,到底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活动四】
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要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引导学生跳读文章,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把握全文主旨。
五、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的写作模式:
先举实例--再得结论
(这种写法叫做归纳法) 【活动五】
学生梳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方法。
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课
堂
小
结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
【活动六】
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个小结。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布
置
作
业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朱光潜先生的归纳法写作技巧,就当今你看到的社会现象写一篇随笔。 【活动七】
课后练习:学生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高二语文关于咬文嚼字公开课 篇10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___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
据日前报道,《咬文嚼字》今年将逐一“咬嚼”莫言、贾平凹、毕飞宇、阿来、麦家等12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获奖作品,包括阿来的《尘埃落定》、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麦家的《暗算》、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等,并定期公布“病情报告”。
其实,需要“病情报告”的何止这些大家。统计显示,我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77亿册。“萝卜快了不洗泥”,因为文字量太大、出版节奏太快,总会出现不少文字瑕疵,以致形成“文字病虫害”。网络和出版物上的错字、别字、病句等不规范用法俯拾皆是,这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文字误导,对成年人也造成了文字污染,对汉字发展和文化形象非常有害。
知名作家作为“语言的弄潮高手”,其作品影响力大、受众多、率高、能吸引公众眼球。他们在文字上的错误,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伤害,对他们“开咬”,有利于文字环境的净化和美化。
所以,《咬文嚼字》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开咬”,意义重大。
其一,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文字本身包含着诸多文化内蕴、人文内涵以及人格美和道德美,每个人都应有对文化的敬畏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谨慎使用,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
其二,多一些善于怀疑、善于质疑、爱管闲事、多管闲事的文化警惕和汉语保护意识。当下我们进入了人人都是写手的.“大众写作”时代,只有多一些质疑,多一些“嚼”和“咬”,人人成为“文化啄木鸟”,让犯错的人经常被“咬”,才能提升和纠正多数人不以为然的文化保护意识,使之得到积极推广和普及。
其三,通过这种文字“咀嚼”、文化较真,让慢阅读、深阅读、品位阅读得到真正推广,让品味和揣摩文字成为更多公众的精神追求,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阅读的快乐。如果这种做法成为一种常态,浅阅读、庸俗化的阅读现状就会得到积极改善。
其四,此举更是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民间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咬文嚼字》虽然不是推广语言文字的官方组织,却积极担当了文化净化的责任,这是对国家文字语言规范使用的公益性推动。
美化文字、净化语言,人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网络时代,尤其需要更多文化传播机构以高度的自觉精神,给大众带来积极的精神引领,也需要更多公民携起手来,担当必要的文化责任,提高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取材于. 5. 10《光明日报》)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 要对茅盾文字奖获奖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等做“病情报告”。
B. 我国的“文字病虫害”包括错字、别字、病句等不规范用法,它们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文字环境的净化和美化。
C. 不净化和美化文字环境,会对未成年人造成文字误导,对成年人造成文字污染,对汉字发展和文化形象造成危害。
D. 浅阅读、庸俗化的阅读现状,不利于文字环境的净化和美化,因此,要通过对文字“咀嚼”、文化较真来改善。
E. 只有更多文化传播机构以高度的自觉精神,担当起必要的文化责任,才能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16. 下列关于“净化和美化文字环境”的途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国家立法,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
B. 文化传播机构自觉担当文化净化责任,给大众带来积极的引领精神。
C.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对文化的敬畏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慎重使用。
D. 出版社要降低出版速度,减少出版图书的种类和册数,控制转载率。
参考答案:
15. (4分)AE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06-29
高中语文获奖教案06-11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09-30
高中语文重点教案讲义08-14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01-18
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访谈》教案07-13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合集08-27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案09-14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11-08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