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津,冬夜读书示子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的意思,冬夜读书示子津

2025-02-02

冬夜读书示子津,冬夜读书示子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的意思,冬夜读书示子津(共9篇)

冬夜读书示子津,冬夜读书示子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的意思,冬夜读书示子津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 (上册) 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 (1199年) 冬日寒夜, 北风呼啸, 冷气逼人, 诗人却浑然忘我, 沉醉书房, 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 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 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 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短短的四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意境深远, 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 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 使人倍感亲切清新, 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 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 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 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 趁着年少精力旺盛, 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 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言切切, 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 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 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 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 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 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 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 “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 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 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 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 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 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 我将利用这一特点, 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 十分刻苦, 少壮时下了苦工夫, 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 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 固然可贵, 但如果止于读书, 到后来未必有成, 要获得真“知”, 关键在于“行”, 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 轻松谈话, 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 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 你知道那些? (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 (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 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 今存九千多首, 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 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题目中有个生字, 指“聿”, 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 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 适度拓展, 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 指名读, 小组读, 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 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 指读书学习, 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 一点也不保留;

“始”, 才;

“终”, 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 表示程度, 极、最的意思;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 亲自;

“躬行”, 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 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 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综合学生的发言, 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 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 理解“纸上”、“浅”, 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 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 是怎样说这番话的, 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 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 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 运用对比, 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 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 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结合古人的学习, 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 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 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 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 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 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 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 课外延伸, 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 课后搜集几首, 读一读, 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 制作“诗人卡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走近作者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腹有读书气自华” 同学们,你们的肚中一定有不少古诗吧!【指名背】【当学生背诵《示儿》时导入】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初步解题,由疑而入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利用工具书理解诗题。【指名说】大家读懂诗题后脑中又浮现出哪些问题呢?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呢?又为什么用这些感想去教育儿子呢?过渡:大家想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吗?怎么办呢?(生:到诗中去找。)对,到诗中去找。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去找答案。

三、精读课文 明诗悟道

(一)学习古诗有什么方法呢?生讨论,师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一诵读:读通古诗;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二)认真诵读 ,读通古诗

1、学生按要求自读古诗。

出示要求:

(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三)仔细研读 读懂诗意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无遗力等。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工夫、始等。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3)由这句诗,你想到了历史上哪些人和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谈迁《国榷》等)他们是如何无遗力地去做学问的?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2)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深入悟读 感悟诗理

1.再读古诗,思考:陆游读书生发哪些感想?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学生品读,交流

(1)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从第一、二句看出来的。指名读前两句,齐读。(师板书)

(2)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从三、四句可以看出来。(师板书)

(3)师:是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一个既有(生说:书本知识),又有(生说: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多样朗读,读出诗理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我们想象,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你就是子聿,来读读,想到了什么,就举手!

5、深入悟道,学以致用

(1)读完古诗,我们知道书本知识还不行,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反面成语,那就是(生说:纸上谈兵)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展示《纸上谈兵》小故事)

(2)生说说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完了这首古诗,你来劝劝赵括。(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劝沈括)

(4)现在赵括就在你面前,请你用诗句来劝劝他。(生语重心长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现在大家都来劝劝赵括,(生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啊,光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实践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在的事业!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也告诉我们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等)

2、你还知道哪些说明道理的古诗呢?教师再补充一些说明道理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 篇3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冬夜读书示子聿 篇4

古诗两首

一、导入1、2、3、4、看图猜诗句。

齐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 揭题《观书有感》。

二、新授1、2、3、练背古诗,指名读,齐读。再读,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指名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是什么意思?(镜子)

4、古人是如何造字的?逐步出示象形字,并伴有相应的图形。

你还从哪见过这个字?(生交流)师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5、出示“鉴”的楷体和行楷,看其中的区别。师范写行楷,生练写。投影出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

6、你能说说“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意思?诗人是怎么想到湖面像一面镜子?女生齐读

7、走近些你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太阳光)试着把“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思说完整。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说一说。(想象理解“徘徊”)齐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再读,体会其清澈。

8、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问的是什么?指名读。

9、有答案了吗?指名读“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说说答案。

10、引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引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读整首诗。

11、再读题目,有何疑问?(到底是观书还是观塘)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理解。介绍朱熹,生默读朱熹的资料。

12、读读背背,配乐诵诗。比较两首诗,有何不同。

三、练写。

1、诗人即书家,出示历代各家的书法作品。

2、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条幅诗,说说你的发现(1、诗竖着写。

2、得、排、徊,中双人旁的两撇相连)

3、拿出书写纸练写。

板书:古诗两首

22、冬夜读书示子聿 篇5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能当堂默写。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二、自学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学问

无遗力

成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4、我能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三、共学

(一)、合作学习

1、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

2、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二)、展示学习

(三)、拓展延伸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引导学生体会虚线将诗句分成两部分的妙处,进而很好地理解、积累。

四、思学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篇6

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例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两首古诗。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吗?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内容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拓展。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两首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例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篇7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对赵括来说什么叫“绝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联系各抒己见,理解可谓入木三分。此时引导再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诵读:“赵括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怎么吟诵古诗?”“赵括就站在你们大家面前,你们一起来吟诵古诗。”学生在朗读中为赵括感到惋惜、对这一千古憾事感慨万分,对“躬行”的印象会很深刻,对诗的主旨理解透彻。

三、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四、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结合肖老师的指导和课后感受谈几处遗憾:

一、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理解谈得很深刻,我的表扬力度却不够,否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充分说明评价的重要性。

二、对文本的理解应更深入。在对“无遗力”的理解中,学生联系了很多成语故事,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工夫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其实这里的“工夫”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陆游在冬夜示子 篇9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

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

12、浅:肤浅,浅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不够完善的,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创作背景:

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上一篇:荷兰留学优势专业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珍珠鸟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