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2024-08-22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精选12篇)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1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1、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

3、一日三秋: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4、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5、秋扇见捐: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6、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

7、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8、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9、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10、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11、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12、叶落知秋: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13、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14、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15、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6、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17、秋色平分: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18、望穿秋水: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19、落叶知秋: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20、利析秋毫: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21、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22、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23、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24、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5、月旦春秋: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26、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27、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28、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2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0、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31、洞察秋毫: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32、望秋先零:比喻体质弱。也比喻未老先衰。

33、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

34、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35、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36、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37、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38、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39、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40、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41、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42、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43、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44、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45、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46、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

47、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48、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49、冰壶秋月: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50、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51、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52、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53、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54、暗送秋波: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55、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56、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57、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58、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59、秋风团扇: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

60、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61、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6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63、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64、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65、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66、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67、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68、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6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70、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71、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72、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2

成语广告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作为一个概念, “成语广告”还很少有人专门做过论述。莫彭龄教授在他的专著中有一小节专门论述了成语广告, 他认为:“成语广告一般是以成语活用为广告词的广告。”这是成语广告的主要形式。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看, 成语广告就是以成语为创意元素的广告。当然, 主要形式仍然是广告词, 但也不限于广告词。

成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精华, 在形式上, 基本是“四字格”, 短小精悍,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 成语可以作为广告创意元素, 而且只要掌握成语广告的创意规律, 往往能创造出广告精品来。因此, 提出“成语广告”这个概念, 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从理论上讲, “成语广告”的提出, 丰富了广告理论, 同时也丰富了成语文化的理论。从应用上来说, 成语广告对广告的创意, 尤其是精品广告的创意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成语广告的类型, 我们可以先看如下几类例句:

(1) “燕舞”牌收录机:莺歌燕舞

(2) 银行信用卡广告:一诺千金

(3) 孕妇衫广告:挺身而出

(4) 普达汽车防盗器广告:高枕无忧

(5) 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6) 牙刷广告:一毛不拔

这一类成语广告, 虽然成语没有变化, 但用在具体的广告中却非常生动、形象甚至传神。比如“燕舞”牌收录机, 用“莺歌燕舞”做广告词, 紧扣品牌名, 生动形象, 非常贴切。再比如, 银行信用卡广告, 用“一诺千金”, 凸显“信用”主题, 短短四字, 意蕴深刻。孕妇衫广告, 用“挺身而出”, 不仅形象, 而且传神。这些成语广告, 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 受到了大家的喜欢, 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1) 成语“一面之交”曾被活用为面粉厂的广告语。如郴州面粉厂就用“一面之交, 百年不忘”做广告语。

(2) 成语“一本万利”曾作为《股票888》这本书的广告语:“一本万利, 一字千金。”

(3) 成语“妙笔生花”被济南铅笔厂用做笔的广告。

第二类成语广告中, 例 (1) “一面之交”的“面”, 是“见面”的意思, 而用在这条广告中, “面”暗指“面粉”。表面上用成语“一面之交”, 暗指“通过面粉结交”, 一语双关, 用得很好。例 (2) “一本万利”用做书的广告语, “本”也是一语双关, 既指成语“一本万利”之“本”, 又指书本之“本”, 非常贴切。例 (3) “妙笔生花”, 笔也是双关语, 原意是指写的文章, 这里则指写文章使用的笔。这个广告语可以说用得真是“妙笔生花”。

(1) 手表广告:“伸”手不凡

(2) 保险门广告:一夫当关, 万“斧”莫开

(3) 某酒店广告:食全食美, 谷色谷香

(4) 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第三类成语广告中, 例 (1) 手表广告, 仿成语“身手不凡”, 改“身”为“伸”, 形象地展示了人们看手表的习惯动作,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例 (2) 改“夫”为“斧”, 说明保险门的坚固, 虽然夸张, 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这三类成语广告, 第一类是用原来的固有成语作为广告词, 因为用得准确贴切, 生动形象, 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二类成语广告, 用了修辞上的“一语双关”, 尽管形式上看还是原来的成语, 但一语双关, 意蕴深远, 效果也会令人过目不忘。我们可以把这类成语广告称作“一语双关”的成语广告。第三类是运用了修辞上的仿词修辞格, 这类成语在广告中用得最多, 也最受人们关注。利用谐音, 双方关联, 一方是关联原来的成语, 另一方则关联所要做广告的事物。从上述几个例子来看, 这类广告还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 效果也是不错的。这类广告, 我们称之为仿词体成语广告。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 牙刷广告用一毛不拔, 贬义褒用, 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有的广告还配有一个人站在牙刷上拼命拔毛的夸张画面, 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这条成语在意义和色彩上做了改变, 但改得还是不错的, 起到了比较好的广告效果。

正确认识仿词体成语广告

对于第一、第二类成语广告, 一般都认为是没有问题的。认为有问题的主要是仿词体的成语广告。所以, 一些法规也规定“在广告中不得使用篡改成语的谐音字”。这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所有的仿词体成语广告都属于“篡改”呢?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做比较深入的探讨, 简单的“封杀”可能不是科学的态度。

首先, 我们可以肯定, 用“谐音”手法是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成语广告的。第一部分所举的几个例子便是明证。这些成语广告, “没有引起误导, 也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在逻辑上能讲得通, 修辞上用得好, 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应该说, 其是比较好的广告, 怎么能说是“违法”呢?以“‘伸’手不凡”为例, 原来的意思是本领不一般, 本领很大。用“伸”代“身”, 修辞上属于谐音, 从语意上看, “伸手”又成了新的语义组合, 从逻辑上也能讲得通, 在“手表”广告这一特定语言环境中, 表面上的“伸手不凡”同蕴涵的“身手不凡”有很好的关联, 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因此, 不应该持否定态度。

当然, 我们也发现, 用谐音做成语广告也确实有许多不好甚至拙劣的广告。这些广告, 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对成语的“颠覆”或者说是“篡改”等。普遍的社会心理认为,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精华, 看到成语被改得几乎面目全非, 大家都接受不了。下面我们分析几个例子:

成语“一面之交”除被活用为面粉厂的广告语外, 也有的做美容广告:“医”面之交。因为一般不用“医面”这种说法, 逻辑上有问题, 因此接受就有问题。这个谐音广告就不成功。

成语“一本万利”作为《股票888》这本书的广告语:“一本万利, 一字千金。”“本”是一语双关, 既指成语“一本万利”之“本”, 又指书本之“本”, 非常贴切。但另一条办公桌椅的广告语“‘椅’本万利”, 逻辑上就不大讲得通, 使人难以接受。这也是不成功的广告语。

再比如翻译质量的广告语, 改“一本正经”为“‘译’本正经”;蚂蚁类制酒的广告语, 改“一孔之见”为“‘蚁’孔之见”;自行车摩托车广告语, 改“一气呵成”为“一‘骑’可成”等, 都是不成功的成语广告语。究其不成功的原因, 首先是虽然用了谐音, 但字面反差比较大, 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 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是缺少艺术性, 有点勉强拼凑的感觉。这样的广告语当然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也不会起到好的广告效果。

此类广告具有代表性的有:

一鸣惊人——一明惊人 (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一鸣惊人——衣名惊人 (某服装广告语)

无微不至——无胃不治 (某治胃药广告语)

引以为荣——饮以为荣 (某饮品广告语)

天长地久——天尝地酒 (某酒类广告语)

刻不容缓——咳不容缓 (某止咳药广告语)

百依百顺——百衣百顺 (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哑口无言——牙口无炎 (牙膏广告)

智者见智——智者见质 (古桥空调广告语)

首当其冲——手当其冲 (感冒药广告)

罪有应得——最有应得 (某金店广告)

有志不在年高——有痔不在年高 (某痔疮药广告语)

像某金店的广告“最有应得”, 它的本意是想说店内的首饰是大家最应该得到的心爱饰品, 可是他篡用的这个成语, 恰恰是一条贬义成语, 装饰性奢侈品大多是人们寄予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而原意的“罪有应得”结局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 此条成语的谐音运用可谓大忌。

由此可见, 对仿词体成语广告, 既不能放手滥用, 也不能一概“封杀”, 而要具体分析:有用得好的、成功的;也有用得不好的、不成功的。还有一种倾向也是应该注意的, 有少数人比较喜欢用仿词体的成语广告, 但不认真研究这种成语广告的艺术规律, 而是粗制滥造, 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正如上述案例一样, 这种情况也是绝不允许的。

认真探索仿词体成语广告的艺术规律

仿词体成语广告, 是以成语为元素, 以仿词为主要手法的一种广告。从理论上讲, 以成语为元素和以仿词为手法都是可行的, 问题是具体的创意会有优劣之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仿词体成语广告的艺术规律。

一般的仿词, 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 更换词语中的某些词或词素, 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 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比如:

(1) 如今一些搞家教的人, 往往因财施教。

(2) 北斗河污染严重, 人们谈水色变。

(3) 忆当年中央杀刘张二犯, 令人谈腐色变, 杀一儆万, 真是大快人心!

例句中的“因财施教”、“谈水色变”、“谈腐色变”和“杀一儆万”是仿“因材施教”、“谈虎色变”、“杀一儆百”而成, 分别是在例句中显示出语言新鲜、风趣、幽默、讽刺、庄重等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读者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悦, 反而感到用得好。那为什么有些成语仿词体广告会使人望而生厌呢?首先因为一般的仿词修辞有着上下文语境的支持, 这样才会用得非常出彩, 而仿词体成语广告往往是缺少上下文语境的, 它的语境主要是具体的产品信息, 这对理解广告是不够的。这样, 仿词体成语广告上越是同原来的成语反差大, 就越会造成大家的反感。如蚂蚁酒, “蚁”孔之见。人家看了不知所云, 更谈不上效果了。其次, 一般的仿词体广告是“言语的”, 脱离了语言环境就不存在了, 而仿词体成语广告相对比较稳定, 属于准“语言的”, 人们往往会同成语联系起来, 这样, 在心理上就是破坏了成语, 而不是用活了成语。

鉴于上述原因, 实际上对仿词体成语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在字面上、逻辑上、语义上能讲得通。如“‘伸’手不凡”, 在字面上、逻辑上就讲得通, 不会像“‘蚁’孔之见”那样不知所云。其次在修辞上、艺术上能有所讲究, 越有艺术性也就越会成功。“‘伸’手不凡”, 不仅用了仿词, 而且用了双关, 表面上是“伸手不凡”, 实际上是“身手不凡”, 人们看了会感到此语不凡。假如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些努力, 就会创意出精彩的仿词体成语广告来。

有些地方法规明令禁止第三种成语广告, 认为“在广告中不得使用篡改成语的谐音字”。但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 这种法规没有用尊重成语广告的规律, 而是用行政命令来处理成语广告, 这既不符合成语广告的客观规律, 也不利于创意精彩的成语广告。因此, 不能“一刀切”, 一概“封杀”。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的“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不得引起误导,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就规定的比较原则, 符合成语广告的运用规律。而北京、浙江等地的有关广告禁用谐音成语的法规和办法, 只是为了规范用语用字, 而没有考虑到合理广告用语需求, 对此, 不少企业和广告商认为, 这一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一些广告界专家认为企业使用谐音成语广告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不好, 除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起到不良作用外, 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比如前文提到的“最有应得”、“有痔不在年高”。现在很多企业在广告营销技术上也越来越重视对品牌的传播, 单纯“叫卖”式的广告也很少见, 一些大企业的广告为了能够让人记忆深刻, 打起了文化传播的底牌, 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因为这种注重文化品牌建设的广告更能达到产品的诉求目标。所以禁止用谐音成语广告也不要一刀切, 有一些合理的运用还是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的, 关键是界限在什么地方。对此,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在品牌传播过程中, 确实有一些拙劣使用谐音成语的, 但这些不恰当的使用并不代表主流,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更多的是要加大对虚假广告的管理, 而对于广告创意方案不要限制得太死, 对仿词体谐音成语广告要辩证对待, 企业和广告商们需要的是正确引导。”对于广告学和语言学专家, 必须深入研究成语广告尤其是仿词体成语广告的规律, 创造出一些仿词体成语广告的精品来。

我们认为语言创新最普遍的形式是成语改造, 著名的案例如汽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前文提到的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饲料广告“‘饲’半功倍”;电脑广告“百文不如一‘键’”;牙刷广告“梁记新牙刷, 一毛不拔”, 等等。这些广告有的是对成语做出新的解释, 有的是对成语进行新的改造, 但其成功之处, 多是通过语言创新, 表现了产品的特点和广告人的智慧。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 是增强广告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另外, 仿词体成语广告也有一个规范问题, 凡成语中改动的字, 均需要加上引号。这是使用的规范。同时也应该对在校的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懂得有一种修辞方法就叫仿词, 凡用引号引出的字均是改动的字, 在阅读理解时要鉴别, 尤其是成语。这样, 仿词体成语广告的负面影响就能减少许多。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成语广告的精品问世, 也希望广告管理部门出台的法规能尊重成语广告的规律, 鼓励成语广告创意, 逐步减少甚至杜绝成语广告的随意性和粗制滥造。我们相信,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尊重语言规律和艺术规律, 成语广告这颗璀璨的明珠一定会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3

受今年上半年干旱、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部分小麦、油菜繁制种区种子产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确保秋冬种农业生产用种需要,切实做好秋冬种小麦、油菜种子供应工作,现就加强秋冬种供种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强化种子质量控制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分片包干,督促引导辖区内种子生产企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定期按批次开展种子水分和发芽率检测,保证种子质量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小麦、油菜主产省种子管理机构要对重点区域内主推品种进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对抽查发现的假劣种子,要严格依法处理,确保供种质量安全。

二、加强种子供需调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种子供需信息的通知》(农办农【2009】151号)要求,分品种开展种子供求数量及价格信息的调度,准确掌握辖区内小麦、油菜种子供求情况,及时发布行情信息,根据需求情况积极协调种子企业供种到位,指导种子调运调剂。此外,要密切跟踪种子市场价格走势,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联合工商、物价等部门依法强化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行为,稳定种子市场价格。

三、按时报送种子市场信息

春夏秋冬季节的成语 篇4

春的成语

1、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2、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3、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4、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5、傍柳随花:春天依倚花草柳树而游乐的情调。比喻狎妓。

6、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7、春色恼人: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8、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9、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10、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11、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12、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13、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14、半晴半阴:又晴又阴,阴晴不定。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15、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16、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象似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17、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18、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19、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的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

20、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21、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22、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23、花红柳绿:像花一样的红,像柳一样的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24、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25、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夏的成语

1、闷热难当:夏天天气闷热,叫人难以忍受。

2、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3、蝉声阵阵:指夏天树上的蝉鸣此起彼伏。

4、满头大汗:夏天热,头上出了很多汗。

5、暑气逼人:形容盛夏的热气很强。

6、十分炎热:夏天阳光强烈,极度的热。

7、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8、流汗浃背: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9、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0、夏树苍翠:就是夏天的树木也是非常翠绿的。

11、炎阳似火:炎热的太阳像火一样。

12、焦金烁石:使金石熔化枯焦。形容天气酷热。

13、秋行夏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14、火轮高吐:太阳在空中,发散炽热的温度。

15、艳阳高照:是形容阳光温煦亮丽的样子。

16、赤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17、冬温夏凊: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

18、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19、春风夏雨: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

20、热不可耐:天气炎热,简直不可忍耐。

21、火伞高张: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22、骄阳如火: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一样。

23、汗出如浆:汗流的像水浆一样。

24、夏阳酷暑: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暑气逼人。

秋的成语

1、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2、硕果累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3、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4、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5、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6、香飘四野: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7、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8、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9、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10、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11、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2、落日的光:指夕阳残照。比喻风烛残年,余日无多。

13、金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出自鲁迅。

14、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15、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6、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7、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18、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19、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20、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21、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22、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冬的成语

1、白雪茫茫: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白雪茫茫就是雪很大,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形容冬天雪下的很大。

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3、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4、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5、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6、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7、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8、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9、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10、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11、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12、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13、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14、朔风凛冽:相当于寒风凛冽。形容冬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15、冰封雪盖: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四周被冰雪覆盖,地面上都结成冰了,头顶上还下着雪。

16、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17、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

18、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19、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20、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21、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22、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5

【解释】: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出自】: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示例】:行够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近义词】:春暖花开、花红柳绿

【反义词】:天寒地冻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春天的风光

纷红骇绿fēn hóng hài lǜ

【解释】: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出自】:唐・柳宗元《袁空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给红骇绿,蓊郁香气。”

【示例】:~,掩苒何穷,劈柳鸣条,萧骚无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姚黄魏紫yáo huáng wèi zǐ

【解释】: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出自】: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

关于春夏秋冬的说明文作文 篇6

夏天到了,天气慢慢变热了,莲花开了,茉莉也绽放了。人们脱去了外套,换上了凉爽的短袖;人们脱去了长长的牛仔裤,换上了俏皮的短裤和短裙。蝉开始苏醒,开始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开始脱去厚重的壳,开始愉快地寻找配偶。大树的茂密和清爽的夏风,给大地带来了一丝凉气。人们惬意地坐在凉席上,扇着扇子,吃着西瓜,看着电视。这一天,似乎比想象中要漫长,可时间,却在不经意间流逝。夜晚,你可以爬上山坡去看那美丽的星星,那一颗颗小行星组成的星海,最爱在夏季绽放属于它们的光芒。

秋天到了,树叶开始慢慢地变黄,飘落到地上。又到了一年四季中,农民最忙碌的时刻了。那红中带黄的苹果,那黄澄澄的鸭梨,似乎都在为秋天添加色彩。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家人团聚了,一起在中秋之夜吃着月饼,赏着明月。晚辈则边吃月饼,边听长辈叙述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小松鼠开始储备过冬的粮食,棕熊开始像饕餮一样狂吃东西。一切的一切都在为过冬做准备。

走过职技校的春夏秋冬 篇7

盛夏的骄阳已缓缓西落, 似火的晚霞倒映在人工湖上, 让人感觉还是火一般的烫。湖边、小树林中, 三两个一伙, 四五个一群, 或在默默地漫步, 回味这一天的收获;或在激烈地辩论着什么, 发表自己对人生的见解。这不正印证着职高生敬业勤奋、开拓创新的精神吗?操场上, 绿茵小子们正在激烈地拼杀;篮球场上球员们正在龙争虎斗;兵乓球台上, 小小银球牵动着无数双眼睛;高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是让人那么神往……这不正反映着职高生们生活得多姿多彩、蓬勃朝气吗?

十月, 凉爽的秋风把桂花香送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刚刚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中结束, 文化广场上的特色课成果展示又拉开了序幕:飘逸的书法、逼真的肖像、可爱的漫画、缤纷的商品包装……让人流连忘返。丰硕的成果, 让人忘却了秋的肃杀, 感到的是丰收的喜悦, 看到的是腾飞的希望。

雪姑娘伴着呼啸的北风飘然而至, 悄悄地为大地换上了一身素装, 让人感觉是那样纯洁、清新、安静。然而, 灯火辉煌的教学楼却是另一番景象:“噼噼啪啪”是未来的会计师正在拨弄算盘, 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正在清脆的键盘敲打声中设计精彩的世界, 一张张精美的机械制图正由机电专业同学手中绘出……他们有声或无声地正在呐喊:我们正在积蓄力量, 未来世界的主宰就是我们拼搏的希望。窗外的松柏, 昂头屹立在寒风中, 也在高声地呼唤:严寒的冬天即将过去, 来年我们会更茁壮!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8

那么怎样给小学生说明哪些词是成语,哪些仅是普通的四字的词语?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何在?这就需要课前先理清思路,让学生基本能明白成语的简单概念。那究竟什么叫成语,经查阅资料,对成语的概念有以下一些说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说法,“所谓成语,是指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其特点大都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另外,成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和古诗文;很多固定格式,虽不是成语,但在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往往成了阅读的拦路虎。因此,本书选收条目时,以常用常见成语为主,一些格言、名句等也适当予以收录。”

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词也。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成语的含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的固定性短语。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汉语中概念的固定片语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组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语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中长期、广泛及习惯使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与古诗文等的固定词组和短语,一般为四字格式,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具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用于作文或口语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简而言之成语是长期习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下面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说明成语的概念。

按格式: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成语多是四字成语,但也有是三字或多于四字的少量成语。如“莫须有”,“落汤鸡”,“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也就是说成语不定全是四字格式。

成语按来源:一般出自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诗文。

小学课本里成语多是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井底之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这类成语学生接触积累较多,多举学生熟知的实例,方可达到一说了然。

来源历史故事的有:“惊弓之鸟”,“一箭双雕”,“百步穿杨”等。

来源优美神话传说的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出自古诗文的成语,如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等,如“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按成语的收录:按照比较严格的界定,现在大约有五千条左右的成语,但也有收录两万条的成语词典。小学语文课本里大量出现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就没有收录,但既然“精卫填海”,“盘古开天”等这些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那学生列举的“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类成语词典查不到的神话传说四字词语也应该不算错吧。因为这几个词语人们经常使用,家喻户晓,广泛使用,如人们把“牛郎织女”用来比喻长期分居的夫妻。由此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凡是成语词典里没有收录的词语就不是成语。

按成语意思:成语不能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

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等;也有些必须了解来源、出处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这就使得一些不能从字面理解的成语被很多人们误解,又因为无人查实,这些成语几乎被当成人们误解的意思来运用。如「空穴来风」,人们认为它是指无根据的传言。而据《正版语文》中所说,它其实恰恰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又如「素面朝天」,人们认为「素面」是指不加修饰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实「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语的意思从典故得来,应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成语按用途: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意即成语是用于作文里使作文论点更具说服力,口语用之,让言语更加精炼达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然小学生也无需做学问,非要分清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成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会提到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与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等混淆不清问题。我们老师可不能含糊不清地解释吧,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课前有必要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江口一小"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与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作是成语。

成语与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作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作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落汤鸡”不能说成“落汤鸭”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关于做好秋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 篇9

文号

公司各项目/部门:

秋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近日,福州市的工厂、建筑工地、居民住宅等多处发生火灾,导致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为做好防火工作,保障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及公司的财产安全,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重视宣传教育

1、公司内部

安排部署防火安全工作,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宣传,提高员工的消防意识,安全防火技能及紧急自救能力。

2、客户/业主

通过温馨提示的方式(短信、公告栏、LED屏等)向广大客户/业主进行防火宣传。

二、做好防火工作

1、加强禁烟区的管理

所有堆放货物、纸张、废品的地方严禁吸烟;员工吸烟需在安全吸烟区,吸烟后严禁乱丢烟头,并且须在确保烟头已灭的情况下离开。

2、规范用电管理

加强对电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做到“人走电关”;严禁员工在宿舍内乱拉/接电源线。

3、做好消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及时检查防火设施设备,对已过期或需要更换、维修的消防器材要及时进行统计、汇报、更换。定期对喷淋设施、消防栓等进行维护,及时更换灭火器内粉剂,保证使用效能。

4、保证室内外消防通道畅通。

任何情况均不得占用防火通道,防火安全门,疏散通道、应急逃生门必须保证畅通。

5、重点排查以下部位的防火安全:包括楼栋、车库、机(设备)房、员工宿舍、食堂、仓库、建筑工地等。

特此通知!附件:近期火灾事故

公司名称

日期

主题词:秋冬防火 通知 发送:公司各项目、部门 签发:

日期 人事行政部印发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10

2011年11月02日点击数:74来源:池州市林业局

关于开展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督查的通知

池森防指[2011]14号

各县、区,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管委会森林防火指挥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今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皖政办明电〔2011〕58号)精神,切实做好今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各项防扑火措施落到实处。根据10月21日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上市领导要求,决定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森林防火工作督促检查,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全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时间:11月7日至18日,具体时间届时电话

通知。

二、督查内容和方式:见附件《2011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督查提纲》。

三、督查人员: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及有关县、区防火办主任。

四、其他要求:各地要切实按照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积极做好迎查准备工作。

附件:2011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督查提纲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抄送: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省林业厅,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徐建副书记、刘礼生副市长、马胜利副秘书长

附件:

2011年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督查提纲

在美国的春夏秋冬 篇11

成长之于创作

在我生活于美国的28年中,我从未停止过对祖国和家乡的怀念。在异国他乡生活得越久,这种怀念就越深。在我的心里,一提起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北京,想到我在北京生活的那28年,想到我度过了童年的那个院子,想到我的那些小朋友们,还有我爬过的那些树……

内心的映照

这种跨越国度的生活,使我在感情上也一直保持着一种跨越国界的对抗与交融的状态。虽然我己在外安家立业多年,但我始终在寻找那逐渐消逝的过去和一种情感上的家园。这组摄影作品《在美国之“春夏秋冬”》就是以此为题材并用自拍像来表达一种内心的感受。它不是简单展现一个东方女子在西方的生活,而要着重表现她内心世界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纠葛;一种离开了从前的世界,同时在另一个新的世界中沉思与寻觅。《在美国》这组作品把我带回了过去遥远的家,同时也让我在另外一个彼岸与我的新家更加亲近。

他乡,故乡

我在美国得到了优越的高等教育,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众多的朋友。我具有极好的创作和生活环境,但这一切不但未使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逐渐淡漠,反而令我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之情。这种无言的感受,多年都深埋在心里。也许通过这組照片,我们可以共同感受一种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后那复杂、善良、温暖的心境。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 篇12

多少回冬去春来, 数不尽风雨摇曳。

虽劲书五千年宏伟长卷, 然仅筑三十载初始根基。

今天, 站在新文明、新思想、新进步、新发展的新世纪, 回首多风雨、多曲折、多坎坷、多沉浮的旧年头, 律师制度建立发展的足迹历历在目, 法律人艰辛奔忙的感怀汹涌跌宕, 恰似那飞轮滚滚、一往无前, 又好比四季更迭、寒暑交替。

春——孕育、萌发

春, 播种的季节, 孕育希望, 探索光芒, 生命从这里开始。

追溯历史, 一个名字当永远铭记———邓析。

作为有据可查的中国律师的“祖师爷”, 这位春秋晚期的郑国大夫第一个编修私家刑书, 使法律从此走向了普通大众, 不再为封建贵族专权独掌;第一个助讼讲学, 鼓励老百姓参政议政,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民主斗士”、“千古诡辩第一人”。

如点点星火, 他用真诚之心思民所急、助民所需;如启明之星, 他以质朴之行冲破黑暗、召唤黎明。

历经春秋的代理制度、民间的刀笔先生, 到民国前的状师、讼师, 从清末沈家本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南京政府的《律师法草案》、北洋军阀政府的《律师暂行章程》、《律师登记暂行章程》, 到国民党政权的《律师章程》、《律师法》, 起伏、曲折随时间流逝在不断重演……

伴随着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城楼上,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毛泽东主席铿锵有力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庄严宣告的同时, 新的一页随之翻开。

1950年7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人民法庭组织通则》, 明确人民法庭“应保障被告有辩护和请人辩护的权利”;1953年, 上海市人民法院建立“公设辩护人”制度;1954年7月, 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发出通知决定, 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试行开展律师工作;1954年9月,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出台, 进一步明确“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 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1955年, 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沈阳和哈尔滨等城市开始试行律师制度;1956年1月, 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关于建立律师工作的请示报告》, 对律师的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机构和任职资格等作了原则性规定;1956年7月, 《律师收费暂行办法》颁布;1957年上半年, 《律师暂行条例》 (草案) 脱稿。

截止1957年6月, 全国建立省级律师协会筹备委员会19个, 法律顾问处817个, 专职律师和行政工作人员2528名, 兼职律师达350名。

这一桩桩、一件件, 饱含社会建设的法治之需, 饱含强国安民的民生之盼。

然而, 正值律师制度一步步巩固、坚实、发展之际, 一股风潮逆势而上, 1957年下半年以后, 律师制度建设被迫中断, 十年动乱期间, 律师制度荡然无存。

阴霾笼罩下, 虽沉寂二十年, 然种子不断孕育, 萌芽期待破土……

夏———发展、蓬勃

夏, 生命绽放的季节, 新的篇章由此落笔, 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新路在这里起步。

1978年3月,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恢复了关于“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规定。1979年7月,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规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 还可以委托律师进行辩护”。是时, 重建中国律师制度的号角响彻华夏, “无法无天无律师”的时代即将成为永远的过去。

1978年,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1979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律师制度, 9月司法部恢复重建、成立, 12月9日———又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司法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发出了关于恢复律师制度的通知。

1980年8月, 第一部规范我国律师职业行为、律师组织的法规———《律师暂行条例》出台, 律师制度的迅速发展从此有了法律保障。

文革结束后, 律师制度是应刑事辩护的需要而重建, 律师制度重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刑事诉讼。这样一帮十恶不赦的人难道还需要律师辩护吗?律师到底该为了谁?律师到底该做什么?……一连串的问号困惑着对律师职业普遍缺乏了解的人们。

1980年审判“四人帮”让全社会认知了律师, 打倒邪恶、拨乱反正的同时, 更吹散迷雾、拨云见日, 使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 法制的健全离不开律师。

1983年7月, 我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

1986年9月, 第一届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拉开帷幕。

1986年7月, 第一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作为社会团体法人的全国性律师行业自律性组织———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由此成立,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章程》,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第一届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1988年, 第一本面向律师界的国家级刊物———《中国律师》杂志创刊。

2000年11月, 第一个全国律师网上交流平台———中国律师网正式开通, 并逐步改版升级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门户网站。

2001年12月, 第一届中国律师论坛成功举办, 并签署了首届中国律师论坛《昆明宣言》。

……

第一, 承继着发展;第一, 铭记下永恒;第一, 召唤着蓬勃

……

秋———升华、喜悦

秋, 蝉变的季节, 积淀升华, 饱含喜悦。中国律师制度的改革之路正是经历了这样一次次的跨越才得以健全和完善。

从20世纪80年开始, 律师制度方面的业务和管理层面的改革陆续展开。

历经三十年, 旧貌换新颜。

三十年的跨越, 律师执业从无到有, 而今无处不在。

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之初, 刑事案件是业务受理的重点;1984年业务延伸至民事经济领域;1984年, 开始试行发展兼职律师和特邀律师;1986年, 随着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部分律师开始涉足非诉讼业务领域, 到1993年, 拓展至见证类证券业务等复杂非诉讼业务, 已完全区别于以往咨询类诉讼业务;2002年初, 公司律师和公职律师试点开始, 此后, 还出现了专门服务政府的律师。时至今日, 从事高端业务、跨国服务, 及其他新兴领域的律师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业务也在不断拓宽。

三十年的跨越, 律所建设从单一到多样, 而今形式灵活。

三十年的跨越, 律师管理从统到分, 而今结合兼顾。

同样的三十年, 律师队伍从212人发展到今天的15.67万人, 律师事务所从2023家发展到现在的1.4万多家;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产业化步步为营, 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稳步推进。

七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见证了奋进的历史, 八届中国律师论坛陈述着骄人的光辉。

冬———积淀、感伤

冬, 交织着寒冷与感伤, 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同样起伏跌宕、几经波折。

执业难题当破解。

律师制度恢复之初的十年间, 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的律师具有公职身份, 办案期间, 无论是会见当事人、调查取证, 还是阅卷, 都得心应手。然而, 1988年合伙制律所的试点, 使律师的“铁饭碗”被打破, 公权力也随之被剥夺, 律师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三难”困境 (会见当事人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三难”问题始终困扰和制约着律师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刑事案件中的执业之难, 让许多律师望而却步。1996年《律师法》实行, 2007年《律师法》修订, 直至2008年6月修正后的《律师法》正式实施, “三难”问题终于得以破解, 坚冰悄然融化, 律师业迎来又一个春天。

执业风险不可避。

从律师制度恢复到今天律师业如沐春风, 作为法律的积极践行者, 律师往往需要“为坏人说话”、“与政府对立”, 导致律师很容易成为司法“潜规则”和公权力侵犯的对象。一段时期中, 律师权益遭受侵害、特别是刑事辩护律师因被错误地指称涉嫌犯罪而受到不正当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 即使在律师拥有公权力的年代也不例外, 执业的高风险使得刑辩律师成为了“刀尖上的舞者”。1985年震惊全国的“台安三律师案”吹响了律师维权的号角;沉寂中的1995年成了“律师蒙难年”, 律师维权的思考与探索进一步推开。2007年《律师法》修订, 执业豁免权新鲜出炉, 律师维权的足音渐行渐远……

三十年, 有过太多喜怒哀乐, 三十年, 伴数不尽苦辣酸甜。

凝眸回首, 风雨已成为过往, 足迹印证下永恒。

三十年是漫长的, 从无到有悄然间已质变升华,

三十年是短暂的, 还有无数个三十年的期待在延续。

三十年, 弹指一挥间, 风云几多变迁。

回顾这段记忆, 我们不能忘却, 有多少历史需要我们传承;

放眼展望明天, 我们不能懈怠, 有多少新篇亟待我们续写。

律师兴、法治兴, 法治兴、国家兴!

上一篇:高二700作文下一篇:关于副市长就职演讲稿与关于努力工作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