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调研报告

2024-08-21

家风家教调研报告(精选7篇)

家风家教调研报告 篇1

家风家教调研报告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们生活栖息的地方。家庭营建好了,风气端正,和谐和睦,相亲相爱,学生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学习,同时好的家风家教可以让学生懂得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知恩图报、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等。

这次xxxx组织的家风家教调研活动,对xx各个小学及xx初中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共15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汇总分析和研究。

对这120份调查问卷中,三口以上的家庭有86个,占调查表的71.6%、三室同堂的家庭29个,占调查表的24.2%、寄居他人家的有5人,占调查表的4.17%。在这调研的家庭里家庭人口在三人以上的占了绝大部分。但是调研表中有家风的家庭却只有43家,占总数的35.83%。而不明确和没有家风的却有64.17%。从家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孩子家风教育只是单纯的认为把平时的断断续续教育子女的一些点点滴滴内容的要求,当做是家风家教。这种认识很肤浅,没能有一个长久传承的良好家风家教。

对于调查表中孩子们对家风家教能够影响一生的选项中,120份调查问卷中103份都是选的同意,占总数的85.33%。说明绝大多数孩子们认为家风家教还是很重要的,对他们影响会是一生的。接下来的问题中家风类型里26家的家风是热爱祖国类,12家的家风是勤俭节约类,3家是踏实做人,2家是随意圆滑类,比例分别为60.47%、27.91%、6.98%、4.65%。

学生们对良好家风家教持有的态度中拥护支持的占87%、不太支持的占11.5%、反对的占1.5%。

总体来看,学生们对良好的家风家教还是持有一个肯定的态度,面对良好的家风家教学生们很愿意接受,也非常想要拥护支持他们,但是一些家庭中还是缺乏对家风家教的认知和重视。而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只要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真正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孩子们才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根和魂,它是一种情怀、一种积淀、一种信仰,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请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其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的家风家训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的价值,才使家风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进而世代生辉,光耀人间。

Xxxxx公室

20xx年xx月xx日

家风家教调研报告 篇2

一、什么是家风家教

度娘告诉我,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教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风家教固化于典籍中,我国自古家风书籍颇多,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当代《傅雷家书》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家风家教深植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灵魂深处,传承于子孙后代,内化于道德修养、人格品性之中,也外化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中。

二、家风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绘就精彩人生画卷,有的人成了一幅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有的人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有的人成了一幅艳丽明快的油画,而有的人则成了一幅墨迹斑斑的稿纸。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网传的十大世界顶尖家族的家训,包括肯尼迪家族、盖茨家族、孔子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居里家族、瓦伦堡家族、托尔斯泰家族、达尔文家族、泰戈尔家族、拉塞尔家族,这些家族人才辈出,家风历久弥新,无不有力证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对孩子成长深刻的影响。扬州何园有《何氏家训十一则》,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何氏家族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些都与其严谨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反之,缺少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成长中缺少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养殖,缺少了阳光雨露和修枝施肥,要么发育不良,要么成为了枯枝败叶。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网瘾之戒》节目中,主持人分别对来自全国各地约100多名网瘾少年及其家长做了现场调查,对网瘾少年的问题是:“认为父母只管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的”,“认为自己非常想和父母沟通、需要爱的”等;对家长的问题是:“曾经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曾经对孩子有过度溺爱的”,“由于忙于自己的事务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家庭里有问题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关系的”等,约有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的少年及其家长都举手作了肯定回答。根据对某市40名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统计,父母离异的占25%,留守儿童占22%,流动儿童占28%,其他占25%;在这些未成年人中,辍学在家的占84%,父母一方初中文化以下的占82%。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儿童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文化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方法不科学,儿童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所以,孩子的错,父母的过。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骄纵,没有规则意识,有的则认为棍棒出孝子,缺少爱的温暖。实践证明,无论是监护缺失型、沟通不畅型、家庭残缺型,还是过度溺爱型、方式不当型等模式,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人在童年累积的心理创伤,会不断自我强化,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

三、引导青少年传承良好家风,健康快乐成长

1. 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巨大宝藏和无声力量,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诸葛亮集》对修身养性、治学立志的叮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是李毓秀《弟子规》对学习和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敬长辈,兄弟和睦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分别是朱子《治家格言》《曾文正家训》对勤俭节约的训导,“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颜氏家训》防止骄奢淫逸的告诫,“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是《张园先生全集》对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是朱熹《朱子文集》对识人交友的辨别。细品味,慢咀嚼,这些传世家风对修身、治学、立志、齐家、敬业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倡导崇尚知识、胸怀大志、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敬业勤业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家风家训当下仍然不过时,是家庭,特别是青少年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建议宣传、教育、妇联等部门应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处开设父母、青少年家风课堂、国学课堂,邀请专家教授、优秀父母和青少年讲授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及其传承与实践,让家风的熏陶与濡染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块基石。

2. 良好家风家教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扬州中学生徐砺寒,撞坏宝马车贴字条留言,被网友誉为“最诚实的中学生”;驾驶员吴斌,在高速上行驶时被铁块砸中,忍着剧痛完成安全停车措施后,全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自己却伤重不治,被誉为“最美司机”;扬州老中医李太初坚持义诊20年,花费10年撰写近万字持家之道,镌刻在自建的“醒世亭”上,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形成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优秀家风汇聚成了民风社风,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风,也激励着青少年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建议各大传媒,包括各种新媒体要发挥媒体正面引导功能,加强好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的宣传和引导,让媒体正能量成为引导家庭文明新风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量。

3. 良好家风家教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

司马光《家范》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昭示了为父之道爱子有方,约束有度,为母之道教育胜于溺爱。有人说,大家族才有成文的家风家训,这好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家庭虽然没有成文的篇章,但是家风家教便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之中。在我咿呀学语时,妈妈每天晚上给我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时,妈妈和我一起读拼音绘本;上了小学,妈妈买了许多简明读本让我自主阅读;初中以后,妈妈又让我再读原版名著名篇,不知不觉中,书成了我的最爱。在我印象中,妈妈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妈妈喜欢给我讲道理,虽然宽容慈爱,但很有原则,爱憎分明,她教会我正直善良、乐观自信、宽容大度、诚信友善的品质。妈妈有时候说话也不算数,说好了周末陪我,但忙起工作来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我给妈妈扣了一顶不讲诚信的“大帽子”,现在,妈妈对我是一言九鼎,不敢食言。孩子的优秀品质源于父母的影响,孩子的缺点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建议教育、妇联等部门开设父母课堂,按孩子年龄段,进行学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父母课堂学习,实行积分制;建议每位父母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好科学家教知识,争当合格父母,既要秉大义,又要重小节,做好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

4. 良好家风家教重在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现在有不少家庭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父母问孩子最多的是“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上补习班去”,却放松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刘清之《戒子通录》说,“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就是说,教育孩子,要引导优秀品格,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突出才华,鼓舞坚强勇气,克服不良缺点,缺一不可,既要积累学识,又要以真善美情操滋养。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曾国藩说过,看家族是否兴败,一看子孙睡到几点,二是子孙是否做家务,三看子孙是否读圣贤经典。我的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周末经常睡懒觉,在家很少做家务,借口学习忙,习惯了父母当保姆;现在生活好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淡化了,买零食、上饭店、穿新衣、用智能手机,都是稀松平常的标配,我在这方面也有些小小的奢靡之风,还需要加以改正。不过,在妈妈的影响下,我每年拿出自己的部分压岁钱,捐给贫困儿童上学,还到社区参加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既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建议学校不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并对孩子实行积分制,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建议同学们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俭节约,戒骄戒奢戒懒;建议家长把孩子从补习班解放出来,与自然和社会亲密接触。读万卷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行万里路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心胸,检验我们的能力。庄子说,古书留下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一个脚印、一个鞋印。我们虽然走路只留下一串脚印,但我们却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更加生动的实践。

摘要: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反之,父母疏于教育与教育不当,青少年易受不良影响。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重在青少年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家教与家风 篇3

家风与家教密不可分,如同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先人深知这点,因此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悬家训、做家书,一辈子嘉言懿行,做身教标杆,期望自己的子孙明事理、做贤人,形成淳朴敦厚的家风,一代代传扬下去。如此,哪怕不进科场、不要功名,身后诸辈也必不堕下流。

赵匡胤作为一位开基立业颇有作为的君主,不仅把国家管理得不错,家教也不错。崛起于乱世中的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他严格约束家人,特别是谆谆告诫子女要尚俭戒奢。一次,他的女儿穿了一件由华丽的翠鸟羽毛装饰的短上衣,满面春风地入宫见他,赵匡胤看到公主的打扮十分不快,沉下脸对女儿说:“你把这件衣服给我,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公主不以为然地笑着说:“这有啥大不了的,不就几根翠鸟羽毛吗?”赵匡胤严肃地说:“你说得不对,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亲戚必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的价格便会上涨,百姓见有利可图,就会想方设法捕杀,这样会有多少翠鸟遭殃啊!而这都是由你引起的,你生长在富贵之家,要懂得惜福,万不可开此奢华之端。”公主听了这番话,连忙叩谢父亲的教诲。

赵匡胤不仅言教,更注重身教。他的车舆与普通人家无异,衣服也常是补后再穿。吴越王钱俶曾送给他一条宝犀带,赵匡胤对他说:“朕有三条宝带,哪条都比你的好,你还是留着自己用吧。”钱俶请求赵匡胤拿出来让他一观。赵匡胤说:“我的宝带和你的不一样,我的是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钱俶听了,既惭愧又钦佩。

历史证明赵匡胤的家教是成功的,他的子女没有让他失望,宋朝政治也相对清明,这也成为面对元军疯狂进攻,崖山十万军民始终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重要原因。

教育子女,父母文化水平高、有远见卓识者当然是近水楼台,可是普通人家同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时代的孟宗十岁时,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求学,临行前,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可南阳气温较高根本用不到,人们都感到不解,孟宗的母亲说:“我儿年幼无知,不懂得帮助别人。我想,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可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学会如何与同伴们相处。”这番朴素而智慧的话语里深藏着孟母的良苦用心。孟宗没有辜负母亲,后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

良好的家教之于良好的家风至关重要,良好的家风之于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睦、和谐、文明、进步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个绵延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说它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根也毫不为过。

家风家教 篇4

家是人们最温馨的港湾,给予人们温暖。但是家也要有家的规矩,老人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他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

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家的家风便是孝字当头。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常对我们讲:“一个人有孝心,要有孝道,要爱长辈,要感谢长辈的抚养教育。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是可耻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爸爸妈妈常常为我们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让我们明白动物尚且知道感恩父母,何况我们人类,更应该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爸爸和妈妈是孝敬长辈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爱,那么他还爱什么?所以至今我们一家四代还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年龄渐老,奶奶早已年逾耄耋,我想此时陪伴才是最好的关爱。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父亲也是教师,所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人做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我始终牢记父母为我树立的榜样,他们虽然平凡普通,却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父母时常提醒我,做教育工作,必须自身清净,洁身自好。父母的叮嘱,让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师德的重要性,除了主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我严格自律洁身自好,维护教师形象。

作为教师,家风连着师德。作为教师,治好家、树立良好家风,绝不只是个人的家务事,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这点讲家风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也很大。

大宁县东关小学

好的家风家教 篇5

在没有收到学校的这封关于“家风,家教”的信时我并不了解什么叫家风,家风是什么?不过看过关于家风的简单介绍后我明白了关于“家风”的含义所在。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老师,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补偿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成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家的情况,分别来简单的说一下。

关于家风就从我日常生活中用言语说服女儿的几点小事说起吧!

一、有一次女儿在桌子旁摆碗筷时不小心把桌上的一瓶啤酒弄打了,酒撒了一地,当时声音很大给她自己吓的都不会动了,我并没有大声的训斥她,而只是说了一句:“没事,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这时女儿哇的一下哭了,跑到我身边就跟我道歉。其实当时我也很生气,但我更是希望通过这件事让女儿能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他人。二、一次女儿在数学测试时考了七十几分,是她们班同学告诉我的,回到家女儿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只是跟我说考砸了,但是不肯告诉我分数,卷纸也不给我看。我安慰她:“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健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的原因,然后解决它,一会儿我和你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有进步的。”这时女儿的脸不那么阴沉了,把试卷慢慢的拿出来说:“我先自己找找原因吧。”培养她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努力,学会进步!

三、孩子正在写作业时只要不是在做饭时间,我们都会拿一本书坐在那里看,不打扰孩子,让家里学习气氛浓厚。这样女儿心态平和,心思都会在学习上。这时大人们千万不要在那里看电视或玩手机,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不高兴的心理:“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这样孩子的心思完全不会在学习上,即使完成的作业也是没有质量,毫无收获的成果。

关于家教就从女儿爱看书这个小故事开始吧!

要给孩子多读一些好书,长大了让孩子养成自己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个想法从孩子未出世前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所以在女儿十一个多月会走开始我每周至少要带她去书店三次,每次我都是拿上小凳子去书店,那时她还小只能坐上几分钟然后摇摇摆摆的走来走去,还不时的会摔倒。那时我并不是希望她看懂或会读很多的书,而单纯是为了让她感受和试应那种氛围。渐渐的我发现女儿能坐在那儿拿本书像模像样的翻着看了。女儿十八个月才会说话,等她能连着说话开始我试着让她看一些有图的书,慢慢的她就喜欢上了读书,至今女儿都是书不离手,这一点我真的很欣慰。从小我都坚持每天晚上女儿入睡前读一到两个故事,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孩子上三年级。

女儿两岁开始上幼儿园,我上班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但是我也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陪孩子读半小时的书,让孩子自己读,不会读的字我单独的记在一个日记本上,有时间时着重的让她认识这些字,这样她识字的速度比较快,而且识字的数量会大大的增多。直至今日我们有空还是会经常的带她去书店看书。

今年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此开展了借书活动,这让女儿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

家风家教对于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体现,良好的家风家教需要家里的每个人共同努力。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迎接她不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谢谢大家!

家教家风 篇6

以下为于丹演讲文字:

我们所探讨的教育,大教育的概念,它既不是教育部门,也不是各个地方教育局的,甚至不是哪个学校,不是哪个校长和老师的。真正的教育是每个人在为未来做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我想是教育始于父母之心,我们以父母之心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怎么对待我们这个国家原来一直保持的家教与门风。我还想特别说明一点,家教、门风这件事情和我们的知识水准、学历水平几乎没有多大的关联。因为中国门风最纯正的是在农民家庭,而我们正在一个都市化进程中,太多的乡村解体,那么多新的都市崛起,我们的生活水平是在直线上升的,但是我们的伦理水平不能直接去刷底线。我们在2013年痛心疾首的社会事件是不少的,虽然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犯罪的行为,但是真正让我们惊讶的不是这些行为的数量,而是这些行为的性质。

我们要问一问,到底怎么了?我们今天的各种教育,包括最新的在线教育模式,比如网络的公开课程。这一切使我们都在欢欣雀跃。但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有很多公共空间的暴力,包括网络上的暴力,这些东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并不认为当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人的自我确认能力和自我行为的规范性。所以我在这里要呼吁中国家教、门风的重建,那么这里面有几个具体的呼吁:

让孩子回到常识,明辨是非

第一点,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回到常识,明辨是非。大家知道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是守秩序的,他们干什么都排队,他们都是懂礼貌的,见到大人都打招呼。小孩后来不打招呼,因为大人总不理他们,小孩后来为什么变得不讲规矩,因为看

到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大家说反腐倡廉,打了那么多贪官,那么受贿行贿是怎么回事?行贿的人无非想在官职上加一个塞儿,走到他没有序列的位置上,今天有多少人在加塞,有多少人破坏秩序,有多少人自我膨胀侵害他人权益,甚至毫无敬畏,毫无顾及侵害到他人生命权和生活权。孩子得到东西是要分享的,我们不希望孩子一旦长大了,就笑话自己的幼稚,其实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学的是做人的规矩。我还说到了明辨是非,大家知道在孟子的时候,他把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个概念重新定义,因为信是后来加上的,孟子怎么解读,都归结到一颗初心,本心。所谓仁爱,无非就是一个侧隐之心;那么所谓的大意,无非就是一个羞恶之心;所谓礼就是恭敬辞让之心;所谓智是什么,智在他看来不是知识,而是是非之心。我也想说,在今天我们的知识教育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等同于智慧吗?智慧是是非之心吗?让我们回到原点。

这个概念从孟子一直到明代大儒王守仁,大家知道他所提出的新学,最重要的观点是知良知,王守仁也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从孟子到王阳明,孔孟诸王走过的这条路给我们一个基本判断,智慧是要明辨是非,用农民的话说更明白,得知道好歹。我一直认为中国农耕文明是明辨是非知道好歹,因为大家去看很多村子,都有一些目不识丁的大娘或奶奶,家家户户邻里吵架了,家庭纠纷了,孩子不念书,都拧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虽然不识字,但是明事理,说得大家心悦诚服,起码告诉孩子不敢伤天害理,但是今天不敢明辨是非吗?各种各样例子我不想举了,但是我的家教是教孩子回到常识,明辨是非的,这是第一点。家教要教孩子为自己买单

第二点我想说家教要教孩子为自己买单,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有这个意识。现在看到有很多人,怨制度、社会、他人,那么为什么那么愤怒?我也承认这个社会,这个制度都有要改进的空间,但是有很多过度的埋怨,有一个深层原因是这个人觉得我对自己气馁,我没有能力为自己买单。那么为自己买单这件事情要从多角度培养,现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国情,虽然说今年刚刚实行单独二胎放开,但是我们的独生子女还是绝大多数。而在中国独生子女由隔辈抚养又

是一个更多的现象。太多的独生子女是姥姥和奶奶抱大的,而老年人抱的这个孩子,就会在他眨巴眨巴学步的时候,一下绊到桌子腿,摔倒本来摔不疼,但是奶奶一把抱起来,跺地,这个破桌子,破椅子绊疼我宝宝了,它太坏,然后打它。潜意识里让小小的孩子就觉得我的一个意外,一个痛苦,一定要有受责备的替我受过,替我买单的一个对象,孩子是这样长大的。

前几天接受一个采访,齐鲁晚报说山东一个大学服务员自发吃大学生剩饭,因为剩饭太多了,问我怎么看这个现象。现在太多的孩子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前两天参加《汉字英雄》,有一个环节问“有什么东西是由地里长出来的”,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居然写了一个大饼的“饼”。现在的孩子真的不知道米面粮是怎么来的。因为都是从超市买的,谁还知道农耕文明的辛苦,谁还知道四季是怎么回事。另外一条是看一个奶奶给孙子盛饭,唯恐盛不够,宝贝你先吃,吃不完奶奶给你打扫。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到大学里突然懂节约吗?这件事情不是社会风气,学校风气转得过来的,这是家教的事情。所以什么才是我们的是非之心啊。

王守仁在十岁的时候说长大了要做圣贤,做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长大当大官人,当大官,如果仅仅以这个为导向,孩子在家里就失去是非之心,在学校代偿教育是补偿不了让孩子明辨是非的。

让孩子充分信任科学与技术

第三点我想说不管什么家庭,都应该让孩子充分的信任科学与艺术,信任科学可以让人避免无知,信任艺术可以让人活得有趣。我想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素养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成为哪种人的必备技能。我们刚才其实有老师一直在讨论教育的功利与去功利化的问题,大家别老说学校现在改应试教育,要提倡素质教育,我想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家里,一个家长让孩子信任什么是素质。

科学也是素质,但常常陷入各种恐慌,关于食品安全、血液安全,关于各式各样的不安全,但是有一些恐慌是伪命题,如果你真的懂科学,不会陷落于一种因为愚昧而产生的伪命题恐慌。我们要担心的要解决的真实的存在的命题已经不

少了。如果我们连个说明书都不会看,如果有一些科学审慎的培养分析,最后会陷入一种人云亦云的,哪怕他的数学成绩不及格,这件事情并不管他是否信任科学。信任科学是家教要传递的一种态度。

另外要信任艺术,动不动告诉孩子,弹琴可以加分,跳舞可以考级。现在所有加分都瘦身了,真的让这样的事情变得纯粹了,不是像学泥瓦匠一样学一门手艺,而是让这个人哪怕最孤独,最具挫折感的时候,活得有尊严,活得自己有乐趣。

我一直喜欢《浮生六记》,一个女子心中如痴如画,和丈夫喝着那么粗劣的茶叶,可以把茶叶放在未开的莲花中,用绳子绑上,早上露水未干拿下来,第二天晚上月光下再放一朵花,这样连续三天把粗野的叶子喝出清香的莲花的味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家风家教 篇7

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

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童年的穷困并没给南一鹏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在他印象中,家里虽然破旧,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父母穿着虽不富贵,却永远素净挺括。每到新年全家人都一起照一张新年合影。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平和从容地应对着生活的苦难,从未让贫苦的日子在四个孩子的心里留下半分不好的痕迹。

别丢了一颗品尝生活的心

南一鹏读书识字后,父亲便开始要求他背书,《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每天早上父亲出门前,会拿出一本书,圈上一篇文字,让他背熟,傍晚回来再抽出这本书,坐在桌子前考察他的功课。背书的过程多半是痛苦的,幸而父亲每天指定的任务不多,一般要背的内容不到100个字。他曾问父亲:“读这些书有用吗?”父亲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日子过得多么平淡无味,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它等待我们品尝,而读书、画画、习武,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味道。”这些最初的积累和熏陶,对南一鹏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更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南一鹏上初中时,父亲开办了东西精华协会,工作更加忙碌,没有时间再督促他的学习,但年幼时养成的习惯,让他不需父亲的监督,也能安心学习。

父亲有一间书房,他常在书房里挑灯读书直到深夜。南一鹏最大的爱好,就是溜进父亲的书房,偷偷翻看父亲昨晚又看了什么书。每到这个时候,南一鹏就像发现了一个独属于他的秘密,心中无比欢喜。这样的行为就像是父子间一种隐秘的交流方式,让南一鹏觉得开心又满足。往往父亲刚刚读完的一本书,就会成为南一鹏的下一本读物。很快,父亲就发现了儿子的小秘密,他对这个“偷书贼”却十分宽容。南一鹏再去看书时,发现书架上多了许多新买的儿童书籍,这让他欣喜不已。

跟在父亲后面偷学,南一鹏读了许多书,中国名著、希腊哲学史、罗马神话……这些书,都成了他生活中的“盐”和“糖”。

幽默风趣的礼仪熏陶

除了书之外,父亲还特别注重生活礼仪,他认为一个人的礼仪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不管到了哪里,有好的礼仪,再苦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才会活出自己的姿态。

南一鹏记得,父亲曾手把手地教他使用筷子:“筷子一定要握在最高处,否则以后娶到的媳妇会离家很近。”看到孩子们吃饭的时候碗里剩下饭粒,会开玩笑地说:“碗里不能剩饭粒,否则以后娶到的老婆脸上会有麻子。”

小孩子比较顽皮,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到喜欢的食物,兄弟姐妹们经常你争我抢,在餐桌上哄闹。母亲教训了几次,让他们遵守餐桌礼仪,注意坐相和吃相,小孩子们却不管,看到好吃的就浑然抛到了脑后。父亲并不呵责他们,反而笑眯眯地念了一首打油诗:“抢菜无如李四麻,未尝就坐手先抓。常将一箸夹三筷,喜把双肩扎两家。咬破舌尖流紫血,吮吸手指灿莲花。酒足饭饱浑无事,闲倚栏杆扣板牙。”四个兄弟姐妹被逗得哈哈大笑,纷纷坐回自己的位子,老老实实地夹菜。时隔多年,南一鹏却一直记得这首诗,他们兄弟姐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养,就这么被父亲以幽默趣味的教育方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一次,南一鹏参加学校联考,因为信心不足,他有些忐忑不安,便央求母亲:“能不能让父亲陪我去?”母亲指了指书房:“自己去跟爸爸说。”南一鹏走进书房,支支吾吾地提出希望父亲陪自己去考试。当时,父亲穿着一件长袍,听完儿子的话,爽快地答应了:“你先等一会,我换件衣服。”听到父亲答应了,南一鹏高兴坏了。在外面等了好几分钟,父亲才换好西装出来。母亲走上前去,帮他把衣服领子都理好,又仔细地看看身上是否有哪不合适,才最终出门。

次数久了,南一鹏发现,父亲在家一般都穿中山装或者长袍,但只要出门,就会换上一身正式的西装,他说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与人处事的礼仪。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南一鹏兄弟姐妹几个,不管什么时候,身上都是整整齐齐的,特别是出门见客,总是有礼有节。对南怀瑾来说,父亲,其实也是一种“姿态”,不管何时,他都想给孩子留下一个最好的印象。

南怀瑾虽然有着极好的功夫,但是秉承易子而教的传统,并没有亲自教孩子武术,而是为体弱多病的南一鹏请了一位孙师傅教他练拳。孙师傅是一位拉车师傅,父亲对其却特别尊重,并告诫孩子:“不管是谁,只要从他身上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喊他一声‘师傅’,那么你就要打从心里去尊敬他。”一次刮起了台风,大水淹到了屋里,父亲却带着一些食物和用品,领着南一鹏探望受灾更严重的孙师傅。一路上,南一鹏和父亲衣服都淋湿了,他紧紧牵着父亲的手,一步步走在深水中,这是跟父亲难得的独处时光。

禅门宗风点化儿子

教育孩子有时也会用非常直接激烈的方式。有一次在美国长大的南国熙去探望父亲,南怀瑾对众人说:“这是我的孩子,读了西点军校,有学位,无学问。”南国熙当时瞠目结舌,被这一杀威棒打得满眼金星。

南国熙后来加入基金管理企业。南怀瑾有一次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做基金管理。“做基金管理又如何?”“可以认识很多有钱人。”“认识很多有钱人又怎样?”“我可以赚很多钱。”“你赚很多钱以后又怎样?”南国熙当时哑口无言。南怀瑾接引他道:“儿子,你是一个没有人生观的人,你不如去讨饭算了,讨饭也可以活一辈子。”

南一鹏后来听到弟弟转述这件事情,感慨万千,“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父亲是用这样的禅门宗风点化儿子。”

上一篇:外贸公司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商务写作指南:超好记的appreciate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