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

2024-10-01

财力(通用10篇)

财力 篇1

财力证明

财力证明

中新网1月31日电据“中央社”报道,台当局“移民署”31日表示,为扩增大陆游客个人游政策效益,台当局放宽大陆游客再次申请个人游免附财力证明,并自2月1日起施行。

据台“移民署”表示,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个人游,需检附相当20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存款,或持有银行核发的金卡,或年工资所得相当50万元以上财力证明文件。

这次大幅度放宽相关规定,最近3年内曾附财力证明申请赴台个人游,且停留期间无违规或不法情事者,再次申请个人游时,免再附相关财力证明也免附入出境证明。

另外,针对部分个人游申请人反映,在大陆地区无亲属,因此“移民署”也放宽得由大陆组团社代表人担任紧急联络人。透过申办文件简化,让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手续更为便捷,同时兼顾便民与安全考虑。

“移民署”表示,这次一并放宽旅居香港及澳门大陆地区民众申请赴台观光,采双轨制,可以选择不经旅行业者,而直接由“驻外馆处”审查后核转“移民署”办理方式,节省委托旅行业办理费用。前几年,想带母亲去日本旅游,可是一想到要提交所谓的财力证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到你这里花钱,替你拉动外需,你却要打探我的隐私?拉倒吧。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说就是:不去日本旅游会死埃

不过,据说去日本旅游的财力证明规定已经放宽了。去年年底,一朋友去日本旅游,旅行社只要求有1万元人民币存款的证明,而且旅行期间不冻结。旅行社甚至说,有5千元也行。可见,这个规定几乎是形同虚设了。

昨天有报道说,台湾有关部门日前表示,为扩增大陆游客个人游政策效益,放宽大陆游客再次申请个人游免附财力证明,并自2月1日起施行。具体说就是:“最近3年内曾附财力证明申请赴台个人游,且停留期间无违规或不法情事者,再次申请个人游时,免再附相关财力证明也免附入出境证明。”

这就是说,如果还没去台湾旅游过,或者上次去台湾到现在已经超过3年,还是要提交上述财力证明。我本来还想最近带母亲去台湾玩玩,现在看来人家不稀罕咱口袋里几个小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早些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滞留不归的现象要多一些,这些年已经大大减少了。很多国家针对中国游客的门槛也降低了很多。其背后的主要推力,是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改变。但是并不能消除游客个人在“财力证明”门槛面前的受歧视的感受。旅游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是为了寻求愉悦,还没有启程就先不爽了,这又何苦。

当然,一个国家(地区)也不太可能因为一部分游客觉得不爽而取消“财力证明”的门槛;何况有更多的游客并不觉得有什么不爽,这部分游客的钱就够赚的了。

其实,一些愿意出示财力证明的人,也被这个规定所困扰,《重庆晨报》曾经报道,重庆市民陈先生本打算和妻子在五一黄金周去新加坡旅游,但办理签证时每人需要至少3万元的定期存折证明,还需向旅行社临时交纳6000至1万元的押金,但陈先生手头余钱几乎都投入了股票和基金市场,而此时股市行情一路看涨,临时拿出来会损失不少收益。陈先生无奈打了退堂鼓。据业内人士说,这种情况常有发生,造成一些游客放弃出游计划。

好在世界很大,西方不亮东方亮,此处不爽去别处。对某些国家的来说,全世界游客那么多,你不来自有人来。那就各取所需,悉听尊便吧。(

财力 篇2

一、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

民主决策机制是指用于规范领导决策行为, 通过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 确保决策能广泛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当前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部队财力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就是指为了达到部队建设的一定目标, 运用一定的方式和广泛收集信息, 系统地分析主客观因素, 提出多种军费分配与使用的备选方案, 根据历史的经验、以科学的方法和集体的智慧从中选择和确定经费使用方案, 并通过有效的民主监督, 使部队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预算严格执行。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就是经费民主决策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质, 即它的经济活动有些会涉及国防或部队的重大保密事项, 所以这里的民主是区分层次和范围的。对于不涉及保密事项的内容, 应实行全面的民主, 涉及秘密事项的也应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有限民主。

二、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是指根据管理理论和部队财力统筹统配需要, 合理地制定财力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 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体系, 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组织规程、制度和流程进行实施, 使得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活动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制度规范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按规律办事, 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氛围。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效率和有效性依赖于一个合理且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规范机制就是首先要在制度不完善或不规范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 弥补制度真空或替换滞后制度。其次制定新制度的同时, 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同样不可忽视, 只有把各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 财力资源的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才能真正实现。

三、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协调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协调机制主要是指按照规划建设原则, 把经费与资产实施一体化管理, 将部队资产纳入预算系统, 根据军事资产构建、物资器材的战备储备和周转库存的需要, 统一分配和使用经费。将资产纳入经费统一预算中, 将部队资产与各项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合理确定新增资产构建计划, 优化财力配置。

四、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计划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计划机制是指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和部队建设的规划, 设计制定预算管理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业务流程, 使其预算管理工作符合标准化和法制化要求, 最终达到高效统配财力资源, 提高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目的。计划机制强调要素的规范性整合, 不能仅仅通过简单要素叠加、累积实现规划建设效果, 要使各个功能要素和子系统在结构匹配、功能互融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系统的整合。同时, 计划机制要与管理规划工作整合起来, 要通过完善制度、科学编制、从严执行、加强考核, 提高计划机制的实际效果。

五、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绩效评价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绩效评价机制主要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对照统一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行为过程及其绩效, 主要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 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体系。建立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绩效评价机制, 可以确立以“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的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模式, 提高部队经费使用效率, 有助于单位或部门强化经费使用的责任感, 形成统筹统配看结果的管理理念, 也为财务部门财力监控统筹统配运行过程及效果提供了新的手段。

六、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监督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监督机制主要是指部队党委、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以及与部队相关监督机构、监督人员, 依照有关政策法规, 运用价值形式对部队财力统筹统配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监督活动。监督机制主要为了监控部队财力统筹统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纠正偏差, 为真正解决部队按规划建设能力偏弱和“急需需求难保障、无效需求乱保障”等问题发挥有效作用。

摘要: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 是部队党委理财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手段, 是实现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 就是要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 促进各级党委依法科学理财, 推行精细管理、精确保障, 进一步规范部队财经运行秩序, 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实现部队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景鹏.政策制定的两个维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 (1) .

县级财力冷暖 篇3

本文笔者将结合河北省吴桥县实际,浅探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吴桥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4亿元和2.7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1.5和1.7倍。2013年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1.39亿元,主要得益于省级对县级的转移支付。从支出结构及占比来看,大部分支出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县级财政已转型为“民生型”财政。

财力保障困难

总体来看,吴桥县财政目前存在着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收入质量不高、对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级事权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压力持续加大。

二是经费保障标准较低,重大增支政策与保障机制不同步。吴桥县一级预算单位(含乡镇)公用和人员经费只能做到按编制人数实行定额标准安排,其他二级单位经费很难保障。对出台的重大增支政策,如提高公务员津补贴和规范事业人员绩效工资,省级只批复标准,没增加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补助,为此吴桥县只有用有限的本级可用财力予以保障。这就造成横向看各县间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纵向来看省、市、县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是省对县部分转移支付额没有随时间、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变化作动态的调整。

四是县级财政自身可用财力较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项经济指标绝对数处于沧州市各县(市)的末位,尤其是可用财力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慢反过来又影响到可用财力的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完善方向

一个保障有力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也是进一步改善县乡财政状况,促进县乡财政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完善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县级财力实际情况,通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规模,不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县级机动财力,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方面专款补助力度。

第二,保障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应建立在更精确的测算基础之上。目前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的测算因素还不够全面、完整。建议应综合考虑各县财政供养人员系数、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乡(镇)村个数、收入、财力、物价上涨幅度等因素,从而制定出更科学、接近实际情况的财政供养人口标准和财政保障标准。

第三,不断提高县级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省级统一制定分地区、分类县级公用经费的明细项目及其定额标准,县级保障不足的部分省对县要加大基本保障需求补助,做到应保必保,并随着物价上涨作动态调整。

第四,降低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比例。应视县级财政收入规模、财力状况、供给水平等不同情况分类对待,不搞“一刀切”,能者多拿,弱者少拿。帮助困难县解决民生问题时,应从省、市统筹考虑予以配套,最终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科学确定配套比例,让财政困难县的财力不断得到充实。

第五,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县级财政实力。县级政府要着力建立结构合理、来源可靠、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变接受“输血”为自己“造血”,不断提高县级财政自身实力。

(作者供职于河北省吴桥县财政局)

申请信用卡财力证明 篇4

一、1.申请二卡还是第二次申请这个问题要弄清楚,二卡相当于附属卡,基本上填个表就行了。第二次申请卡肯定是根据你第一个申请的卡的银行征信作为征信。所有银行都基本一样。2.对于资料的话,银行有专门的反欺诈部门,关键是看你造假能力高不高,不过基本上都是电话里面完成,当然也有上门调查的。根据银行的信用卡中心的不同来判断,还有你具体地址。如果你所在当地没有你申请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心(销售部门不算)当然就不会很严格。3.兴业银行对于白金卡条件比较苛刻。你的房产证明能不能在当地的职能部门查询到?假的是别人的还是纯造假做的?你当地有没有兴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如果没有,根据你的征信,被拒情况还是比较小的。

二、你申请电话的时候提供装机地址,电信局就会按月把你的话费单投放给你;或者你可以到电信营业厅或是话费代缴的地方要求柜台上的营业员帮忙打印.你说的自动查询机器打的一般是话费明细单,无法作为报销凭证和其他证明文件.所有银行在接受申请人申请信用卡时都会要求申请人递交财力证明材料,来评价申请人的资质,一般来讲有固定、稳定工作、高收入群体能够获得高额度的信用卡,本文介绍一下可以用作财力证明的材料种类。可以用作财力证明的材料:

1.政府机构、企业开具的最近三个月的正式工资单或收入证明(需加盖公司章或部门章)2.银行代发工资的存折/帐单复印件(需显示最近三个月薪水入账信息)3.最近三个月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复印件 4.社会保险扣缴凭证复印件 5.自有房产证明复印件

6.银行定期、活期存款单/存折复印件

7.基金、国债、企业债券购买凭证复印件(需显示购买人姓名、帐号和账户余额)8.其他银行的高额度信用卡、银行高端会员卡复印件。

三、白金卡只是一个外在形式,主要还是依据卡内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和个人信用两大方面,具体如下:

1、有白金卡,卡内有50万资金且个人信用良好,可以在中信网点申请白金专案活动,免三年共6000元年费且额度较高,通常在5万以上。

2、有白金卡,卡内有50万资金但个人信用不好,具体视严重程度而定,轻则降低申请额度,重则直接被拒绝申请信用卡。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篇5

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和政府确立的一项长期的治国之策,更是民心所向,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谢旭人局长从税收工作的总职能出发,撰写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从五个方向阐述了税收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读了以后让人耳目一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从区域经济的差异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应该有所侧重,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财力,要解决财力困难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抓组织收入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实现税收的稳定、快捷发展,我认为: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从税务部门来说,税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税收的源头就是经济。经济发展了,税收就有了土壤,有了基石。从政府部门来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税收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富裕了,就有能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能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就能更广泛、更高水平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处理好依法治税与和谐建设的辩证关系。税收本身是强制性的,要依法治税,就要充分显示税法的刚性,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待偷抗骗税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严惩不贻。有的同志认为严格的执法会影响征纳关系,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影响和谐建设的进程,在执法中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依法治税。所以,作为税务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解剖依法治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的关系,把依法治税作为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公平正义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应收尽收,才能保障国家财力;只有依法治税,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分配,减少社会矛盾;只有依法治税,经济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和谐社会与依法治税相矛盾的误区,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力求公平公正,严格执法。

三是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系,组织收入是一项硬指标,既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它的增长与减少直接影响着地方财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组织收入任务完成较吃力的地区,对这一点更为敏感。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在优惠政策上打折扣,该公告的公告,该减免的减免。税务部门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勾通,讲政策、讲大局,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克服地方主义,要大力及时宣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优惠产业,让更多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群、农村剩余劳力再就业,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人人有事做,有饭吃,安居乐业。

总之,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财力 篇6

一、目标任务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要求,确定这次优化税收结构壮大地方财力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存量结构调整,增量结构优化,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努力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加快转变财税增长方式,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存量结构调整,扩大地方税基。在大力发展新兴税源,靠增量优化税收结构的同时,加大对存量税源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组合,达到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的目的。

1、将目前拥有运输力量不需要承借外力运输的大企业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与主业相对分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运输、仓储公司等。对其闲置的资产和剩余劳动力,考虑组建相应的租赁、物业管理和劳务服务公司。

2、对工业企业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业务由企业以外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力量承担的企业,根据企业货运吞吐量和产品类别情况,由县交通部门组织成立运输协会,各乡镇协调成立独资或多家企业合伙性质的物流公司,统一管理运输车辆,实行集中配运,集中结算。

3、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厂房等建设项目较多的实际,支持企业设立建筑、安装公司,承揽内部和外部的建筑、安装工程;将企业存有经营性质的餐饮、娱乐等子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专门公司。

4、支持县域企业将其他可从主业中剥离出来、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业务项目予以剥离,成立新的公司。鼓励新剥离组建的公司,单独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实行独立核算,方便纳税管理。同时,为提高企业业务剥离的`积极性,按照相关优惠政策的规定,对新剥离组建的公司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5、对新办企业的管理。新办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范围按照下列原则确认。原在地税纳税的纳税人,无论其单位性质、经营地点、名称、法人代表等如何变更,或对原有企业破产、改组、改制、合并、分立后成立的新企业,对原企业或原企业部分不动产承包、租赁经营成立的新企业,在原有企业经营场所内新成立与原企业相关联的企业,以及由原企业投资扩建成立的新企业,均属地税部门征管。

(二)增量结构优化,提高税收总量。

1 、土地使用税。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涉外企业从20**年起一律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各乡镇范围内的企业按工矿区对待,统一征收土地使用税。

2、土地增值税。认真落实土地增值税预征办法,严格按照规定比率预征土地增值税,并在项目竣工决算后,及时进行清算。

3、车船税。认真执行新出台的《车船税暂行条例》,除规定的免税车船外,其他车船均应缴纳车船税,由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代收代缴。保险公司要按照地税部门的要求,认真履行代收义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全力配合。

4、房地产行业税收。具体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税务部门具体负责有关税收业务的政策指导工作,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房地产交易环节。委托有关部门代征房地产业有关税收,实施“房地产业税收一体化”管理,财政、国土、建设、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配合,实现数据联网和信息共享,做到“先税后证,先税后费”(先缴纳税收,后办理房产证;先缴纳税收,后缴纳规费),以房源控税源,切实加强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征管。二是房屋租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可由县财政、房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代征有关税收。各行政村或个人出租房屋,可由各乡镇、承租单位负责代征有关税收,或由各乡镇协助征收有关税收。

(三)实行企业准入制度。所有县以外建筑、安装、筑桥、修路、运输等外来施工企业和个人,必须按法律法规规定,在本县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对中标后不按规定办理的,有关部门不准供应土地、批准立项、项目规划、行政审批等。

三、方法步骤

(一)成立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确定试点单位,实施三产剥离。筛选部分货运量较大的企业进行试点,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运输公司,总揽公司的货运业务,统一结算,统一开具货运发票,就地缴纳货运业营业税。同时,对企业内部设备投资进行分离,将安装业务从设备总额中剥离出来,就地缴纳设备安装工程营业税。

(三)搞好分析研究,深入规划论证。在试点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试点企业会议,专题研究分析试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化政策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搞好规划论证,确定在全县推广的实施方案。

四、工作措施

浅析信息化战争的财力保障建设 篇7

一、加强信息化战争财力保障的重要性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 战争目的有限、作战进程快捷, 有时首战即意味着决战。信息化战争追求的是信息的效率, 能保证对作战有用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流动, 以信息流动的速度优势制胜, 以时间赢得战场主动。同传统战争相比, 信息化战争广泛应用了最新的尖端技术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财力的耗费变得十分巨大, 而且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 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向, 现代战争更是以充足的财力资源为前提的。例如, 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 仅美军一方就耗费了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战前与战后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令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都感到力不从心。以上数据都表明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战争双方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对抗, 更是双方在经济上的对抗。

财力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尤其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于高技术战争的财力需求, 必须给予相应的满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筹集一定数量的财力并供给部队并在战争中将其消耗的活动即为战争的财力保障。大量的战争实践表明, 现代战争是“烧钱”的战争, 必须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 归根到底是经济力量的竞争。国家经济建设水平决定武器装备的水平, 决定新军事变革跨越式发展的速度。

二、信息化战争财力保障的几点思考

(一) 做好战前财力准备

战前做好充分的财力准备, 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和平时期高额的财力投入, 研制技术先进的装备, 购置性能优良的武器, 储备适用的物资, 进行了高质量的军事训练, 提高了军事人力资本, 奠定军事超级大国的基础。

二是建立高效的军事财力保障机制。高额的投入并不能使战斗力自然提高, 而需要财力保障机制进行转化。精简财务机构, 减少财务保障层次, 建立高效的财力保障机制, 为战时能够有效地配置、合理地使用财力资源创造了条件。

(二) 加强军地联合

信息化作战是敌对双方信息资源能量的释放和对抗, 不仅包括军用信息资源, 还包括战时动员和征用的民用信息资源。因此, 为保障信息化作战经费及时持续供应, 实行以军队信息化作战保障网络和保障力量为骨干, 充实民间保障力量, 从而形成军民一体, 全围布势, 以确保银行经费网络的畅通。从而使军民财力保障体系发挥良好的集聚、增值和释放作用, 实现机动灵活的伴随式保障。

(三) 构建新型财务保障体制

未来战争具有突然性、坚决性、速决性等特点, 这对财务保障的快速性、机动性、应急性、应变性和准确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调整, 建立适应战时要求的财务保障体制。在机构设置方面, 要建立机动性强的财务保障力量, 做到固定保障与机动保障相结合。在职责分工方面, 进一步推进军队财务联勤体制改革, 构建三军一体、纵横一体、网络连接的财务联勤保障体制。

(四) 完善财力保障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大财务信息软件的研究、配发与应用的力度, 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传递快速化、资金供应实时化、财务管理控制网络化、财务决策手段智能化、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人员培训远程化等要求。

二是加强财务信息的交流, 构建最佳运作模式, 通过使用电子文件管理和万维网, 实现在线实时票据支付和会计业务的文件调用。各种合同、支付凭单和政府货运单都可以存为电子文档, 并实现信息共享。

(五) 积极建立军事财力保障预警系统

做好平时、尤其是未来战时的军事财力准备与保障工作, 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军事财力保障政策建议。做好打赢一场信息化战争的军事财力准备与保障工作, 未雨绸缪, 利用军事财力保障预警计量经济模型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与军事财力供求决策部门、军事财力保障部门和各作战部队联接起来的预警系统及其信息反馈系统, 掌握平时或战时军事财力供求运行波动的特点与规律, 防范和化解军事财力保障危机。

(六) 确保战时财力保障效能

一是应注重以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作战平台, 研制与改造并举, 形成高中低档武器装备合理搭配的武器装备体系。

二是应注重武器装备储备的经济成本, 储备武器装备应建立在对数量、时间和地域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以提高武器装备和技术精确化保障程度。

三是应注重高科技武器装备配套工程设备设施的建设, 严格按规定技术标准组织建设。

四是在进行高科技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 应遵循严谨科学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真正实现成本效益, 提高财力保障效能。

摘要:未来信息化战争将是诸兵种的联合作战, 这决定了财力保障呈现出供应区域广、对象多、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信息化战争对作战部队的财力保障提出许多更高的要求, 文章论述了信息化战争财力保障的重要性, 对信息化战争财力保障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连清.战时财务学[M].解放军出版社, 2000.

[2]、赵孝芳, 张维东.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财务保障探讨[M].军队财务, 2005.

重心下移 财力下倾 精力下沉  篇8

支持建设新农村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规范性等本质特征。公共性就是要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新农村建设项目,凡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都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财政不能大包大揽;凡是农民有需要,市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财政部门应当着力支持解决。公平性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基本公共服务。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乡村倾斜,工农公共资源配置要向农业倾斜,区域公共资源配置要向苏北和基层倾斜。公益性就是服务公共利益,注重社会效益。要针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优先支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短腿问题。规范性就是以法制为基础,财政管理规范安全有效,保证新农村建设成本低、效果好、农民满意。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财政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自觉地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全局的高度出发,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向重点支持农业、重点支持农村、重点让农民受益转变。

从现阶段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公共财政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撑。“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7%。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达到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并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2005年仅省财政对“三农”领域的各项投入就达150.4亿元,在2004年增长55.3%的基础上又增长了32.9%。今年省级财政“三农”投入将增加到180亿元以上。省级安排的“三农”支出占省级可用财力的23%,省级新增财力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50%。

近几年我省财政支农工作的实践

“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千家万户,让公共财政春风吹遍千家万户,让公共财政雨露滋润千家万户。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减法”“加法”一起做。2003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两工”和以资代劳数额。2004年,全省农业税税率由7%调减为4%,全省有五个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了农村“两工”,实行一事一议筹劳制度。2005年,实现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人均负担从税改前的177.9元下降至20元左右;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2005年全省面向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直接补贴达到10亿元。二是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年来,全省财政共安排105亿元,支持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修建农桥、疏浚河道;省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业三项工程等项目的投入累计达10.4亿元,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支持农村改水、农村草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件实事。三是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四是推进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重点支持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加快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各级财政三年共安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专项经费15亿元,全面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

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思路和政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财政部门支持建设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推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支出安排,将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调整存量,重点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重点调整增量,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基本要求是在做到“三个高于”的基础上,确保农民最终得到的实惠高于上年。

(二)优先支持发展农村经济。财政部门要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一,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水利重点工程投入,加快农村危桥、小型灌排泵站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支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特色+规模+档次=效益”的路子,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第三,支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第四,稳定、完善和强化涉农补贴政策。第五,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对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实行重点帮扶,今年省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由2005年的4.05亿元增加到6亿元。

(三)重点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首先,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十一五”时期,财政部门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省财政将对经济薄弱地区免收杂费后形成的经费缺口给予补助;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解决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医疗保险问题;继续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其次,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从30元提高到50元,省对经济薄弱地区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30元,市县财政也要落实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再次,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调整土地出让金使用和管理政策,防止被征地农民因失地致贫。研究允许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土地开发,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在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四)支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第一,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在继续增加对县乡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今年起在苏北、苏中34个县(市、区)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第二,加快研究建立控制新债、化解陈债的工作机制。第三,支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花钱买个好机制,促进乡镇转变职能,支持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第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五)加快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估结果研究实施激励约束并重的考核机制。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能够做到专款专用、按期竣工、效益显著的项目,经综合考核评审后可以考虑给予奖励;对获得表彰奖励的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

农为邦本。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支持建设新农村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紧迫感,支持新农村建设,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作者系江苏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集中财力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篇9

一、“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

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三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基本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历史周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民收入增长取得新突破

在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提高,农民工数量增加、工资提高,农业补贴增加、社保水平提高“三增加、三提高”因素带动下,“十二五”时期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2.73: 1,相对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初步扭转。

(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加强,水旱灾害损失明显减少,民生水利发展惠及亿万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底,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85项,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四)生态文明推进取得新成效

林业生态重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保护得到加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0.36%提高到22.08%。编制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

(五)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以水电路气信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国有农林场职工危房改造和游牧民、以船为家渔民安居工程全面实施,以教卫文就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全面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全部273万无电人口通电任务,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87万公里,“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启动实施,农村(含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完成近1300万户。

(六)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超过3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0万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林业、水利、供销社、农垦改革有序推开,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二、全面做好“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重点建设任务不打折扣。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运营,力争到2020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口粮、保主产区、保耕地、保产能、保大户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100个。

(二)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打造领军企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严格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

(三)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制度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不断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加快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合理安排消化库存,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补贴发放方式。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

(四)努力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

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编制出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启动地表水过度开发治理试点,探索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快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京津风沙源区、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

(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六)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信和农村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意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五个一批”的总体部署,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扶贫工程,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社保政策兜底。

财力 篇10

一、实证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 计量实证模型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 (panel date) 也称为“平行数据”, 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 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 含有个体、时间、指标三维信息。本文在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 参考李 (2011) 的实证分析模型, 并在其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增长率、社会消费增长率、经济开放程度等三个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的自变量因素, 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方程:

其中, 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年。Rjgdp为各省市区实际的人均GDP增长率;Cl代表财力集中度, 为各个省市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Inv为各省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增长率, 采用各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扣除消费价格指数后进行折算;Cons代表全社会消费增长率, 采用各省市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消费价格指数后进行折算;Open代表经济开放程度, 为各省市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外贸依存度, 由于大部分省份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进行核算, 本文一律采用每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折算成人民币。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为了正确设定模型, 还需要通过F检验来识别模型是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还是混合模型。对于回归方程 (1) , 假设H2: (α1=α2=…=αn, β1=β2=…=βn) 成立的F统计量为:

其中, S1, S2, S3分别为变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 T, k分别表示个体数、时期数和解释变量个数。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 首先, 要通过对统计量F2判断, 看是否为混合回归模型, 若F2小于临界值, 则接受原假设H2, 即为混合回归模型, 可以认为模型中的参数与个体变化无关;若统计量F2大于临界值, 则拒绝原假设H2, 再利用统计量F1检验H1来确定参数变化的类型, 若统计量F1小于临界值, 则接受原假设H1, 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若统计量F1大于临界值, 则拒绝原假设H1, 采用变系数模型。其中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都有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之分。若样本数据时间较短而截面数据较多, 可以认为不存在结构变化, 只存在个体差异, 首先考虑建立变截距模型, 反之则建立变系数模型。其次, 可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

(二) 模型指标选取的说明

本文采用1986——2012年我国大陆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西藏自治区1989年之前的一般预算收入为负数, 且缺乏部分历史数据, 因而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的数据起始点是从1990年开始) 的历史数据对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如下:《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 《中国统计年鉴2013》, 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13》。

在财力集中度指标选取中, 本文全部选用各省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代替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 地方政府取得的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缴中央政府收入。上缴中央政府收入归中央, 不属于地方政府所能支配, 而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描述的是地方政府能够为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进行宏观调控的那部分收入, 故选用了一般预算收入。另外还选用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经济开放程度等宏观指标, 作为自变量更加具体详细地反映地区人均GDP增长情况。以1985年为基期, 扣除通货膨胀影响, 换成可比价格进行计算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描述投资;以1985年为基期,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换算成可比价格, 计算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来刻画消费;按照当年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 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该地区的对外经济程度。

(三) 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人均GDP增长率Rjgdp、财力集中度Cl、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Inv、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Cons、经济开放程度Open都是时间序列, 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 首先应考虑对时间序列经济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之所以要对时间序列的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是因为非平稳性的经济变量之间,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难长期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 即难以生成理想的回归曲线, 但是实际经验告诉我们, 某些特定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 却有可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 直接利用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很可能会带来虚假回归的问题。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对时间序列的经济变量建立回归进行分析之前, 首先应当检验平稳性。面板数据中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其中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原假设含有单位根;Hadri检验原假设不含有单位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 在1%的置信水平下, 变量Rjgdp除Hadri检验外, 其余的单位根检验均通过;变量Cl的所有单位根检验都未通过;变量Inv和变量Cons的所有单位根检验均通过;变量Open除了IPS检验外, 都为通过单位根检验。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为变量CL和变量Open存在单位根, 而其他变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平稳的, 需要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检验。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 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各变量, 在1%的置信水平下, 除Hadri检验外均通过单位根检验, 可以认为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各变量已经消除了单位根的影响, 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在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后, 还需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面板kao协整检验法,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 在1%的置信水平下, 拒绝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 可以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前, 还需要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确定。在实际应用中, 模型形式往往根据研究问题的特征来决定, 如果仅分析样本数据本身的个体差异, 可以使用固定影响模型;如果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个体差异, 则使用随机影响模型。由于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各个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 显然选择固定影响模型更加合适。同时, 采用的省级面板数据时间较长, 各个省份都有各自的省情, 存在个体差异, 且存在结构变化, 为此, 本文采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通过Eviews6.0进行分析, 得出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的政府财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β1的估计结构, 如表4所示。

(四) 实证结果分析

把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按照地理因素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通过观察表4中的系数, 可以发现,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一个百分点, 会引致当地经济增长率平均下降0.2879个百分点。东北三省中, 吉林省的绝对值是最高的, 这意味着吉林省的政府财力集中度带来的负作用是最大的。东北地区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过大有其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重工业基地, 大型国有企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民营经济越来越活跃, 国有企业由于其历史包袱的原因, 越来越丧失竞争力, 甚至给国民经济拖后腿。在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 政府要下放一定的权力, 盘活国有企业, 优惠企业税率, 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当地政府财力集中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394、0.0756、0.0962, 比东北地区的系数小很多, 表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税负影响要比东北地区要少。

四大经济区域政府财力集中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说明在四大经济区域中, 减少政府财力集中度, 降低政府财力, 减轻地方经济的财税负担, 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对西部大部分省份来说, 提高政府财力集中度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比较而言, 东部地区,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增长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 即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其他三个地区已经达到发达阶段, 经济增长受政府财力集中度的影响是最小的。政府财力集中度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不如其他三个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 可以认为,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已经达到较高阶段, 在该阶段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更多地源自于技术创新等方面, 而非财税负担, 若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财政支出投入比较大, 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稍欠发达的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 财税负担或者政府财力仍然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且影响系数较大。如果适当减少这些地区的税收负担, 反而可以大大刺激当地经济增长。而西部地区, 由于处于边陲地区, 受各种自然条件等制约, 有些省份的政府财力集中度发挥好作用, 有些政府财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起着负作用, 这源于各自省情不同,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像四川、陕西、重庆作为“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省份, 政府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其他省份由于各自省情的需要, 政府的财力集中度或没发挥好作为, 反而由于税负过高阻碍了经济增长。

总之, 在我国大部分省份, 降低政府财力集中度, 可以减轻地区经济增长的财税负担, 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率, 但财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四大经济区域中各有千秋。这就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不同省份的省情, 制定出适合本省经济发展需要的最优财力集中度, 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政策建议

(一)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实现政府财政平衡

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财政转移支付, 实现各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一致性, 是其所追求的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判断, 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 表现出的是地区间的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在各地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结合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还要适当的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充分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可以加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发展, 为其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 更好地让各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二) 完善政府财税结构, 科学匹配事权财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这既是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 也是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分权财政体制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基本依据之一, 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划分, 作为财政体制的基本要素和建立分级财政体制逻辑层次的支出责任划分, 是由事权划分为基础的。政府的分配表现之一就是财政, 承担职责和施政侧重点对于不同级次的政府是不一样的, 为了使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 必须做到根据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 相应地划分财政权力。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收管理权限, 根据本地区特色确立相应的地方税种, 才能保证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适中、稳定, 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 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规范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 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对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实现事前、事中、事后, 全方位绩效评价及监督, 确保资金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要了解不同财政支出的作用, 评价资金的经济效益。建立奖赏惩罚制度, 不仅对项目主管部门以及实施单位的资金随意挪用进行制约, 同时能够激发单位的积极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制约机制, 不仅在财政体制范围内实施, 还应扩大到地方财力集中度的外部环境中, 即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在一定的意义上讲,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规范政府的职能, 这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的前提和基础。

摘要: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 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程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 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完善分税制”。因此, 廓清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实际影响,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制定有效的财税政策, 合理调整地方政府财力, 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财力集中度,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2]张光.财政分权省际差异、原因和影响初探[J].公共行政评论, 2009 (1) .

[3]孙琳, 潘春阳.“利维坦假说”、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规模膨胀[J].财经论丛, 2009 (2) .

[4]王宏.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和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 2012 (3) .

[5]张婷婷.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9) .

[6]陈抗, A rye L.Hillman, 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 (季刊) , 2002 (1) .

[7]乔宝云, 张晓云, 彭骥鸣.财政支出分权、收入自治与转移支付的优化组合[J].财政研究, 2007 (10) .

[8]刘小勇.财政分权与区域市场一体化再检验——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 2012 (5) .

[9]周东明.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4) .

[10]李.地方政府财力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0) .

[11]Tiebout, Charles.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56 (64) .

上一篇:医务人员沟通下一篇: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