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20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上岗后,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温度”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物体冷与热的判断和摄氏温度的相关内容,并且与温度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温度既熟悉也陌生,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温度数值越大,物体越热,反之则越冷”,对温度计也仅仅会初步使用而已。中学阶段关于“温度”的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拓展和深入:(1)关于物体冷热程度的判断更趋于科学合理,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仅靠“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科学的;(2)通过对测量装置的演变能让学生对温度计的理解深度更进一步;(3)温度计的规范使用;(4)了解其他温度计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定义;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不同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自制器材比较物体的冷热;

(2)学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通过对测温装置的体验和改进,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转化法”和“放大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温度计的发展过程,体验人类认识并改变世界的无穷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并使用温度计。

突破策略:通过学生依靠感觉判断物体的冷和热这一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要科学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必须使用温度计,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可以通过学生先汇报自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并结合自己对温度计使用的理解评价课本提供的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学生活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和常见错误使用方法的纠正,加深温度计使用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温度标准的提出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和应用。

突破策略:通过用自制测温装置不能测量物体具体温度,激发冲突,并通过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对比,引出刻度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学生自学摄氏温度,在学生明确温度规定的情况下,提出如何在测温装置上刻画出相应的温度。通过这个活动既理解了摄氏温度,也理解了温度计上的刻度。

四、设计思路

通过国庆出游关注天气预报引入课题“温度”,利用“手指辨别冷热”这一活动让学生感知科学准确地辨别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在温度计的演变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并理解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接着用“测量水的温度”这一学生活动既巩固了使用方法也纠正了原先对温度计使用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温度计的认识并拓展到对其他温度计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3只烧杯(分别盛热水、冷水和温水)、自制测温装置、煤油温度计、体温计;(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设计

环节1:新课引入以及温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课前老师对今天的天气状况也作了一些了解。(点击天气预报图)

师:哪位同学能播报一下本市今天的天气情况?

(学生播报。)

师:我国幅员辽阔,哈尔滨的天气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点击天气预报图)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播报。

师:广州呢?哪个地方更冷一些?

生:哈尔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温度值低的冷,温度值高的热。

师:物理中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多媒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与人类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人们对“温度”的认识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温这段科学史。

【设计意图】物理源于生活。

环节2:比较物体的冷与热。

师:桌上有三杯水,你知道哪杯水的温度更高一些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用手摸。)

师:凭借感觉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温度的高低。

师:是不是我们的感觉一定是可靠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

师:请每个小组先选出一名同学跟着老师一起做,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活动过程,等这位同学完成体验后再来做,听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

<教师演示>请跟老师一起做,学生模仿着完成

师:其他同学也去试试看。

师:两个手指感觉一样吗?

师:大家是否都有这样的感觉呢?

师:由此课件,我们知道仅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可靠的。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激发认知冲突,引出课堂的研究主体——测温装置。

环节3:温度计的原理。

师:同学们能否利用这样的一个装置帮助我们较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温度,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实验)

(可以放入热水中,也可以放入冷水中,温水中温度变化不大)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

师:这种现象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液体温度计就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制作而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体验,理解温度计的原理。

环节4:了解摄氏温度的规定。

师:利用这个测温装置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帮我一个忙,谁愿意来尝试一下,你能用这个测温装置测量出那杯热水的温度吗?

生:不能。

师:有困难吗?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你有解决的办法吗?(其他同学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生:没用刻度值。

师:那通常温度计的刻度值是怎么规定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关于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汇报,媒体呈现

师:我们已经初步制作完成一只温度计,同学们请从抽屉里把实验室用温度计取出来,对比一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科学家又为什么要这样改进呢?

(介绍温度计的结构)

【设计意图】从定性到定量。

环节5:学会使用温度计。

师:虽然我们对温度计有了初步了解,但“温度计的使用”可是大有学问。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中P78“常用温度计”使用方法,再去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

<多媒体>呈现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让学生纠正。

(视频播放,学生抢答纠错)

<多媒体>正确使用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比比看,谁估计的水的温度更准,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烧杯中水的温度,再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

师:我看到一部分同学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其他同学不要气馁,我们若了解了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对提高我们的估测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多媒体>自然界的一些物体的温度(课本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下课以后去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先阅读,后尝试,再纠错,最好规范使用。

环节6:形形色色的温度计。

师:日常生活中除了实验室用的温度计,还有很多温度计。<多媒体>

师:体温计和寒暑表也很常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P77图,比较一下,它们有区别吗?

(学生阅读课本并汇报)

<介绍人体的温度和体温计>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实验用温度计到其他温度计的使用

环节7: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温度的有关知识,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温度,了解了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同学们若有问题可以下课后再与老师进行交流。

六、板书

七、教学反思

教育应是有温度的 篇3

苏霍姆林斯基一天早晨在校园里散步时,看到一个大约4岁的女孩正在花房里摘一朵大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感到很奇怪,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于是他弯下腰,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怯怯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多么可爱善良的孩子啊,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猛地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两则故事何其相似啊!故事中学生和小女孩明明犯了“错”,按照常规思维,他们本应该得到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的指责与批评,可他们却享受到了很高的礼遇——警察的微笑以及对其“成绩”的公开赞扬;大教育家的感动以及对孩子“爱心”的充分肯定。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两则故事时,是否也会与笔者一样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呢?以及在教育的温暖的融化下,那浓浓的人文关怀,那温暖人心的力量。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温暖,需要理解和认可,需要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性格志向、辨别能力等等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犯这样那样的所谓常见错误,对这一切我们当然是知道的看在眼里的,但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学会理解、尊重和认可,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讲话有温度,表情有温度,处理方式更有温度,进而让所谓的“犯错者”在教育的温度下自觉地意识到发生的一切,最终却让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萌芽、破土和开花。

因此,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应是温暖的,应是充满情感和爱的,因为其指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中国近代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因此有温度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爱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始终充满爱、充满阳光,始终保持内心丰盈、乐观向上,爱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全身心地挚爱教育事业。

给孩子有温度的教育也需要我们摒弃功利之心,拒斥人心冷漠和道德失范,不能一味把知识、能力、分数、升学作为教育的理想追求,而忽视生命修养的塑造与涵泳。我们更应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培养每一个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引导他们学会创造幸福和分享快乐,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保护他们纯真的心灵。我们也应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要和期望,给他们提供量体裁衣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充分施展自身所长,并最终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不同辨别能力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人人都能成才。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这位从教仅十年的教师,经历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挫败,曾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念头。到其他学校支教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彷徨过。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团队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班本课程建设、家校互动、推广阅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为新教师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

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是很不容易的。长远如此渺茫,现实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抉择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关注到了当下,关注到了即可能够看到的“成效”。班级的学科平均分是否超过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学科成绩是否具有领先地位,这是教师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们鞭策和激励孩子最为重要的法宝。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在乎分数以及孩子依据分数所占据的位置,至于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养,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缺少这些方面养育的意识和办法。虽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变故和挫折,更没有教会孩子去了解人,了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给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通过阅读来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等等,都对她原有的教育经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她找到了自身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她将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学习特点,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引导他们从学会做人开始,开展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面抬起头来走路和欢唱,轻松愉悦、温暖舒心。因为这样的实践,她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独特,那样富有创造潜力,那样的生机勃勃,这使得她时刻不敢怠慢,唯恐因为自己的些许失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执着探索,让她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也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大家意识到,教育,原来是可以有不同的样貌的,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局限于一种路径。看着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想着教育、课堂可以是这么美这么有趣。

二、别开生面的班本课程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中,王兮老师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她的班本课程实践,这也是我很感兴趣之所在。王兮在书中介绍了她创建的两类班本课程,一类是贯穿整个学年的班本主题课程,另一类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而设置的微课程。

贯穿整个学年的主题课程,需要有时间来保证。王兮老师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钟的早读时间。根据“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诵课程的建议,构建起了适合本班学生成长需求的“晨诵课程”。希望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与音乐感。之所以会选择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儿童诗都短小精悍、活泼生动、浅显易懂,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借助诗歌这一媒介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一年级的晨诵课程,王兮老师精心准备了金波、林焕章、高洪波、罗大里等人的系列诗作,以5-10首诗歌为一组,形成九个不同单元的课程系列。在书中,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晨诵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们的表现,读来特别让人感动。而三年级的孩子,以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部分诗篇作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有点难度,但孩子们的理解力依然让人惊叹。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题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还有绘本的“读写绘课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绘本,和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讲述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用彩笔绘制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可以让孩子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重要的是,绘本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勇气、友谊、爱、善良、智慧、美德等人类共同的话题,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等,都会通过这样的课程得以培育。这种以绘本为载体,通过阅读、画画和写作三者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能让真实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眼睛和心灵结合起来,让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

班级所开设的微课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笔记大自然》微课程,让孩子们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去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植物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和美妙;《生命》微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区别,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动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课程,通过对汉字起源以及演变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成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会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诵》微课程,唤醒那些湮没于历史之中的声音之美,寻找那些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根;《经济学》微课程,则让孩子认识金钱,懂得一些财经素养,从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这种体验,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给学生创设学科知识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命在课程中拔节。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但很多家庭不仅没有能够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还经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加各种伤害。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关。

王兮老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家校共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该为班级取一个怎样的名称开始,就发动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参与;学生在班本课程中的各种表现,她都会及时通过家长通讯群发送给每一位家长,让他们关注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正在阅读的作品,也会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去配合老师一起来讲故事,丰富故事的内涵和情节;王兮在“新教育”的网站上学到了一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内容,也会及时转发给班级里的所有家长,大家一起来分享并互动交流。鼓励家长丰富家庭的藏书,在图书馆开办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阅读讲座,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义务服务活动中来,和家长们共煮一锅“石头汤”……

在这个过程中,王兮老师看到了家长们的转变,充分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做这些事情的确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这比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做“消防队员”,为班级里此起彼伏的问题“灭火”要有意义、有价值的多了。

爱能帮助别人进步,也能完善自己。当家长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这份赤诚之心,感受到了老师所付出的这份爱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教师。这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爱,收获的必然是满满的爱!做这样拥有赤诚之心的教师,真好!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5

韦兰坚

名师们深刻的教育思想、渊博与睿智的大家风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涤荡了我的心灵,引起我长久地思考。仔细回味每一个小故事,处处精彩,在充满智慧的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记得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一项职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相伴。而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是教师对于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的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

如此可见,教育呼唤教育智慧。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呢?

一、智慧来自健康阳光的心态。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好的心态是关键。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们教师每天在进行着“备、教、批、辅、考”的工程,平凡与繁琐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工作更细微化,更具体化,也更程序化。在每天重复的劳动中,我们在感受着平凡者的平凡事。要想把平凡的事做得很出色,我觉得教师要有三颗心:宽和的平常心,幼稚的儿童心,纯朴的博爱心。平常心是留给自己的,儿童心是给孩子们的,博爱心则是参与社会的。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拥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态,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在平凡中显露出智慧。

二、智慧来自知识的日积月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来自于学习,成功更来自于实践。我觉得经常浏览有益的网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如:教育在线、中国知网、特级教师家园的网页等,里面都有很多浪里淘沙得来的精粹。经常阅读名家教育博客,如同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无疑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享受;倘佯于大师的教育博文,如同走进无穷无尽的教育宝库,思想意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们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有深厚的底蕴。走到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三、智慧来自对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要获得教育智慧,需要有探究的思想和习惯。遇事要先问“为什么”,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学习、实践、反思、写作。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学习的最重要途径是读书。要使阅读变成习惯和享受,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践行是关键,做了才有发言权。要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积极实践,并视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反思是智慧型教师最关键的思维特质之一,同样的事件中,智慧型教师的反思更为深刻和持久。写作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盘点和内敛,为了更清醒的前行。所以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因为,坚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

四、智慧来自与他人的精诚协作。

常言道:两人智慧胜一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佐滕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许多研究发现,教师一起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备课时的疑难问题商讨、公开课的观摩与评价,都是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教育是爱的事业。

当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时,不是说爱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学生,而是要爱全部学生。也不是时时把爱挂在嘴边,而是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搭班的向老师给我说了一位覃同学写的一篇作文,文中写的是他在听刘老师的上数学课开小差时,刘老师对他的微笑是他心中的一抹阳光,自此上课不再开小差。后来我也观察了一下,转变确实挺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微笑能换来学生的自律,我想我应该多对学生展露笑容!

去年我接了一个从各个村小集中起来的住读班,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晚就有不少孩子躲在被窝里哭了,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那天起,我时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他们缓解想家的情绪;病了就陪着去医院拿药;摔了就拿来在办公室准备的碘酒或是跌打损伤的喷雾剂为他们减轻疼痛;天冷了提醒加衣保暖……在毕业前夕,我收到其中几个学生的卡片,上面写着:“刘老师,我很想叫你一声刘妈妈。”“谢谢您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耐心指导……”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学生的这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值得了。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们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选择后还要接受未来的结果,明白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样的优秀,但可以让他们不触碰底线。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同等的关注、肯定和温暖。我们做为老师,可能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去探寻未来。

给有温度的诗一个有温度的土壤 篇7

如果说过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一定程度上有着物质与精神失衡的背景,社会普遍中产时期的大众,由于物质基础的相对丰富,对精神空间的需求更为强烈,在此之下形成的新的生活困境是更为隐蔽的——精神的被束缚,不可得的自由,无法从中解脱的拜金价值观。而此时促生出的诗歌,相较于对现实的审视和反叛,更呈现为对其不可抗拒性的认同。诗不再是纯粹理想的寄托物,而恰好包含着对现实的戏谑和揶揄,并以此调侃的方式激励自身认同当下。可以说,此时诗歌的定位发生了偏移,“诗和远方”建立在现实中个人经济与地位之上,实现于对当下的进一步妥协之中,这种以抵抗的方式放弃抵抗,内在于资本的逻辑。

由此,这一种对抗态度的二重性在于:一方面,它是个体自我救赎的象征,对生活和美好的基本信仰,在这一角度上具有对抗当下的英雄主义;但另一方面,获取救赎的方式只能是认同当下,使当下变成一种负重形式的自我说服,只有这样的说服才具备拥有诗的资格,抒情成为汲汲于名利的装饰。而诗在社会语境中指代的情感结构,虽然含有对抗力量,但由于缺乏丰富的语言载体,被简化成为拒绝当下平庸感的符号——是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是超越于庸俗生活的象征物。诗歌在与当下的对抗中面貌趋于单一,并以大众接受格局的狭窄,特定情绪主题反复出现为特征。此时,本应由抒情多样性呈现的人性关怀,在过度的自我观照中变成人们指认当下不合理的共情标志, 而审视世界,并由此展现充满魅力的哲学思辨则被安慰性的情感需求取代。但现实的丰富性由在个人主义的话语场的背景下,消解了丰富的可能,经验之物变得狭窄,多数的天真也成为一种刻意构建的自我,诗歌所指认的世界也因此变得单薄,时代的丰富性无法在其中呈现,而独属于诗的不惧一切与天真浪漫也因为无法具象化,如同鲜艳的世界蒙上灰尘,鲜艳本身并不需要确证是否存在。作为使现实合理化的工具,诗性理想在被利用过之后,并未能使人们丰富心灵世界,理解人间百态,也并不能帮助大众从浮躁与倍感压力的生活中自我释放。于是,当公众所需要的诗的符号指代物依附于全媒体平台,与一系列商业机制共谋之时,真正的善意和悲悯不再,诗歌不断张扬着自我同情和自我崇拜,纯真消退,余留无可回味的故作姿态。人们也日益拒斥严格意义上的思辨,因为环境塑造出的光怪陆离需要追逐而非思考,但自恋式的孤独背后,人们依然只能以受虐者的姿态拒斥生活的丰富性。 而此时,真正的诗歌往往被压抑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自我生长,缺乏更多的鼓励机制。尽管令人欣慰的是,在传统诗歌阵营中坚守的诗人,对生存状态的观照是浓厚的,以单纯的近乎天真的目光将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及微小事物的情绪震撼囊括于诗句中,带有对自身存在环境的考量,并如同勇士,在逃离世界与发掘生活新的逻辑并借此认同生命力量的努力中自我博弈。而这种对美的执着和对人间的善意,对纯诗性的强调,使诗歌在抒情中呈现出丰富的情感韵味,这些诗歌以诗性观照审视世界,并期待着相应的回应。

于是,我们看到——

当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当刀在水中折弯/你踏笛声过桥/密谋中哭喊的是/时间的玫瑰/当笔画出地平线/你被东方之锣惊醒/回声中开放的是/时间的玫瑰/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北岛)

但由于传播方式和途径的限制,能够消费诗歌的个体与创作诗歌的个体之间存在的身份和话语隔阂,很多优秀的诗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同时,网络时代媒介平台的众声喧哗,往往抛开诗歌本身,对诗人的身份产生污蔑和质疑,正如余秀华的诗确实具备令人感动的诗歌元素,也拥有生命本身的力量。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天真,看到善良和悲悯,并且不仅仅是以一种决然的对抗的姿态出现。

五月看准了地方,从天空垂直打下/做了许久的梦坠下云端/落在生存的金黄里/父亲又翻了一遍麦子/——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这样的麦子才配得上一冬不发霉/翻完以后,他掐起一粒麦子/用心一咬/便流出了一地月光。

而青春一代写诗人往往具备更为丰富的视野,词语的组合能力,以意象的张力、情感的纤细敏感、想象力的飞扬见长,同样在意象的多元上,也更多带有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气息,但同时也能体会到内在于其中更强的分裂感。在这里,诗的逻辑并非现实逻辑,而是指代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自由本身和对身心的自由掌控。一些年轻的诗歌创作者可以说在技巧和个人经验的表达上都有着相当不俗的成绩:

你刺绣一场雨,妈妈/蓝/天空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铺盖的低云/又跑过积雪。在你囤积海水的夜临近/山峦退潮的时刻/液态的马/液态的船/隔着栅栏,夏天厚一尺。(莱明)

当然,不能被忽略的是,在全媒体环境下长大的青年一代作者,在西方现代性技巧上的呈现相对丰富,其内核往往依然是在相当内化的自我意识中的困惑与悲情,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具备较高的艺术效果,但诗句背后的人性力量常被个体相对刻意的矛盾和挣扎所掩盖,因此在传播中往往无法一语中的他人的内心,成就艺术的抚慰作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一首好的诗歌所能呈现的精神症候的复杂性,并非以鸡汤式的诗句给予暂时的安抚,也不仅包括词语结构的精妙,更在于提供一个令人深度思考的意蕴空间,这样的空间呈现是基于经验性基础,是对人性中善良、天真、浪漫、纯粹理想的坚守,是忘我地投入天地宇宙,微小再微小却又感人至深的触动。这样的诗是有温度的,恰如世界有时并不那么符合个人的逻辑,所以一切的痛苦不适,都呈现出令人无奈而必须顺从的样子。这时候,诗和诗所能呈现的非现实逻辑,反而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诗是最细腻的,是直觉,是天才,是摆脱了束缚后所接近的世界的真实。于是,那些不能被理解的事物被理解了,不能被呈现的温柔被呈现了,在束缚中不能被找到的力量也在诗中找到了。而当诗进入自我束缚的状态,或在现实面前,成为束缚自身的理由,人们则离诗越来越远,在空间感和时间感的体验上都显得局促不安。而强大的生活在没有诗性力量的对抗下总是尤其显现出残酷的一面,尤其当人们用商业追捧着的并非诗,而是自我局限的借口之时,人更容易限制了自身的可能性而认同于非诗性的价值观,因为这里的诗除了呈现为词语的拼贴本身,并没有更经得起推敲,更有说服力的人性力量在其中。而我们并不乏好的作者好的诗歌,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媒介的经济导向下给有温度的诗一个有温度的土壤,正如前辈诗人冯至的诗所言:

四围这样狭窄/好象回到母胎/神,我深夜祈求/像个古代的人/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读书有什么好处的体会 篇8

由于我爱读书,相应家里的书就多,自己能经常抽空读书学习,对三孩子也起到了影响作用,他们三个不出门有书看,也很爱读书,在校学习成绩都很好。

其中卢静在安阳师范学院学习,回来后一直说学校条件差,教师程度低,学不了啥东西 。

我就对她讲,全国教材是一样,教师素质不一样,只要自已努力学习,还是能学好的。

在将要毕业时,有的单位认为安阳师院是第一年本科生,恐怕质量差,提出不聘用安阳师院地理系的学生 ;在报名考研究生时,有人就讽刺说,这学校学生考研没门。

可等考研分数一公布,很多人都傻了眼,地理系以全国高分考上7名,全是女的,其中一班一名,二班六名住在一个寝室。

我问卢静,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她说 :“他们的寝室人在课余时间内就讨论、复习、研究不懂的问题,而其它寝室的学生有空就散步、聊天、斗地主、打扑克,差别就在这里 。

原来同寝室的两名学生没报考非常后悔,于第二年也考上研究生”。

如今我三孩子,大女儿卢巧丽自学大学毕业,二女儿卢静考上博士生,儿子卢宾考上研究生。

我单位很多同志说:“卢化南家的孩子都知道学习,我家的孩子锤打都不干。

”我说:“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只要你在家里带个头学习,那怕装样也行,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行为是孩子模访的对象,你爱学习孩子就自然学习。

”通过我的读书,影响到家人、邻居、朋友、亲戚 、甚至连单位的人,都能引起读书兴趣,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心得 篇9

记得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的确如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奉献的精神!

从书中我感受到老师对学生要做到关爱有加,严而有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爱,师爱就是师魂。”

文章中曾说道: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从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超脱。正如有人所说:学习,使教师变得冷静而辩证,他们不但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心里的阳光也多了起来。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这样,至少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做有思想的教师,会使我们变得更具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

我从中深深领悟,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纪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涵养、雅量、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包括自己在内,有时极少有教师会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做错了什么。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惟有思想可以焕发光明,烛照生命意义。有思想,就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扎实、厚重、高雅,才能让自己的劳动避免低层次上的重复,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快乐而丰富。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会苏醒;教师的爱是阵阵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让我们都来关心爱护学生,点燃爱的心灯,把爱的阳光,照亮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工作中,我始终记得要甘愿吃苦,乐于奉献.在讲台上,教师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百科全书;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鲜红的太阳,我能体会到最温暖的春风和情感,我也能体会到世上最真最纯的友爱.每当我不顺心时候,我都会收到一些学生的问候,他们小小的一句问候,他们的一个微笑,都使我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这种甜美的感受,并不在于学生甜言蜜语的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带来无穷的乐趣.每次站在讲台上,我就会产生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我更加坚定我的选择: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无悔的选择.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我们老师应具备的美德.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我真实地感受到,当老师,能使我的人生更加充实,使我感到高尚.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每当我看到自己与学生们一同成长,就有一种成就感.是的,我们甘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用爱心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一直把它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培优补差;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快乐学习;我付出了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要走在队伍的前列.在这里,我可以坦诚地对各位说:最初踏上讲台,我后悔过,我徘徊过,但我一次又一次说服我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我一次又一次警醒我自己:不要做时代的淘汰者.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耕耘,就一定要有收获.广阔无垠的农村天地,为我提供可更好的发展平台.

,张丽莉给全国人民上了最美的一课,她失去了双腿,为学生插上了翅膀,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在生死考验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生命诠释了师爱的真谛.张丽莉老师是我们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的奉献应该是赤诚的奉献、无私的奉献、崇高的奉献.我们的奉献像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

我们的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

我们的奉献,更像一首经久不息的颂歌,永远回荡在广袤的神州大地.

《教有所思》读书心得 篇11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初二读书心得笔记有哪些 篇12

这部小说讲的是镇上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叫汤姆索亚,他的梦想是做一个海盗,当他在墓地里亲眼看到医生鲁滨逊被恶棍英琼乔杀害,却又在法庭上诬陷老酒鬼莫夫波特时,他正义地站了出来。当教授质问谁撕坏了他的解剖学书里的彩色插页——人体图时,他毫不犹豫地替好朋友北奇“挨了刑”……最终,英琼乔死了,他和小伙伴哈克得到了宝藏。

当我读到波莉姨妈看见糖缸被打破,便立即打了汤姆,却连开口问都没有问,大巴掌就上去了的时候,我觉得波莉姨妈太信任“模范孩子”——席德了在她眼里面,汤姆只是一个淘气、贪玩、不爱读书、只会闯祸的孩子,而她没有看到汤姆正义的一面。而当我又读到汤姆用一些好玩的东西,从同学那凑够了纸条,去向华尔特先生换一本《圣经》后,被提问的尴尬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儿。这个汤姆,明明知道不会背,却耍小计谋凑纸条上台领奖,怎么样?出洋相了吧!而又当我读到他们在杰克逊岛上想回家,却又期待“他们的葬礼”时,我又想笑。这三个“大海盗”,想家,就学汤姆呗,就学他偷偷回家看一眼,再回来呗!要不就放弃“他们的葬礼”,世界上可没有完美的结局。但还好,他们顶住了!他们在葬礼的现场才出现在人们面前,真是鬼灵精怪的三个小鬼头。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心得 篇13

自参加工作以来,行政公文接触得多,对传统经典接触越来越少。即使偶尔翻阅,也抱着“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仅仅浅尝辄止,用完就扔到一边去了。近日,有幸拜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书,感受到习总书记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经世治国方略有机结合,字字珠玑,如珍珠般璀璨夺目,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们提升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开展好支部工作和业务工作,无不大有裨益。

本书书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习总书记近年来系列讲话中引用的185条传统经典诗文、名人名言进行梳理归纳,展现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当下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用传统经典加以指导与延伸。给我的启迪是,传统文化瑰宝不能弃。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与实践的结晶,是代代相传的不朽经典,数经朝代更迭而历久弥新。从今天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大众的立身行事之本,为我们加强党性教育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无可比拟的正能量。因此,我们应自觉学习传统文化,主动按照传统道德标准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指示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书按词义分为八章,分别是修身立德、博学笃志、知行合一、实干兴邦、治国理论、辩证思维、识人用人、君子之交。每一章有若干引用范例,每一个范例又包括了引用范例、原典出处、原典意译、现实启悟、相关链接5个内容,便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和党支部委员,我更愿意将本书解读为“做人、做事、做官”三个方面。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如下:

做人,即修身立德,提示我们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古人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修身”,当前衡量我们党员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把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干的首要标准。品德不好,即便再有才干,也只是奸雄、枭雄,终不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把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要做到“德者,本也”;面对大是大非,要坚定立场,要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警示;要敢于干事创业,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人生信条;要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作为醒世恒言。

做事,即博学笃志、知行合一,提示我们要加强学习,要做到学习实践相统一。“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传统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乐观进取精神。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时刻涌现,如果不积极主动加强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簇”,久不拉弓箭镞就会生锈,人不学习就会才思枯竭。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到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要志存高远;其次,理论学习要勤奋刻苦;再次,理论学习要独立思考,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发人深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终身受益。同时,我们还不能只谈学习,不谈实践,否则就成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就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工作学习态度。

做官,涵盖实干兴邦、治国理政、识人用人等方方面面,提示我们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为官之道,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已浩如烟海,总书记将其去伪存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对我来说,最受启发的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确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在当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发展和稳定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把群众意见作为我们衡量工作开展正确与否、成功与否的一把最好的尺子。今后,我们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起始点和最终落脚点,群众不满意的坚决不做,能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哪怕历尽艰险也要保质保量完成。最后,再谈一下交友问题。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际,就不能与社会进行有机联系。但同时,谨慎交友尤为必要,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被敌对势力、金钱拉拢腐败很多是从不正常的交友开始的。读了本书,对交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交友要选择志同道合之人。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其次,交友要交心。“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正的朋友会提醒你、告诫你,帮助你进步,而酒肉朋友只会欺骗你、拉拢你、腐蚀你,让你放弃高远的目标和志向。再次,交友不能以利益为基础。人际交往中有以情谊为基础的交情,也有纯粹出于利益而形成的交往。以利益为基础的交往,一旦没有了利益相关,所谓交往也就没有了意义;如果利益相左,甚至会从朋友变为敌人。而真正的友谊,是以天性情谊为基础的,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利益关联才更纯粹,如一坛老酒,时间越长久,味道越醇厚。

上一篇:高中军训作文下一篇: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