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2024-07-20

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共2篇)

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篇1

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渗透于消解。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后人打着“造人、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显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将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人物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篇2

现择取《香菱学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都明白了香菱学诗卓有成效,既有教得热情耐心的林黛玉的功劳,也有幽雅清静的大观园的滋养。但是,学诗是否学有所成,关键还在于香菱本身。那么,从香菱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习就应该像香菱那样刻苦努力才能学好。

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启发我们平时学习一定要加强积累。

生:学习必须要有自信。

生: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这样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

(学生争相发言。此时,笔者感到,学生从香菱学诗这件事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收获,但这样的收获还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积淀,有必要及时引领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大家从香菱身上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那么你们何不把这些所思所得所感所悟,积累成宝贵的经验,沉淀成美丽的文字呢?

(学生凝神静气,闭目遐思。之后,许多学生开始奋笔疾书。7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已写完,开始交流。)

师:下面看一看我们沉淀的文字是否精彩美丽、深入独到!

生: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香菱学诗,不仅达到了“知之”的程度,而且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所以她学有所成。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就是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师:来点评一下。

生:他能够把握住香菱学诗的特点来谈自己的收获,但是,他的语言却没有我的动人如画,美丽如诗。(教室内一片笑声。)

师:那你就来有声有色地朗读一遍你的佳作,让我们欣赏一下如诗如画的文字吧!

生: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香菱学诗就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哲理:采花切莫怕刺,怕刺切勿采花!香菱为了采摘一树芬芳,寻得一片馨香,在长满棘刺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我们的学习若能如此这样,即便是笨鸟,也总有实现目标的一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谨此请诸位牢记:采花莫怕刺!(他的激情朗读和优美文字赢得了阵阵喝彩和热烈掌声。)

生:香菱学诗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多成功是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天然的好奇心更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大海,雄鹰展翅击长空,百舸争流行万里,正是因为香菱有这种坚强追求、矢志不渝的毅力,她才感受到了作诗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众人啧啧称赞,掌声经久不息。)

师:优美的语言,撼人的气魄,深刻的启迪!(伸出大拇指。)

生:此篇文章,情趣盎然,意蕴无穷,体现了王国维人生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知”之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即“行”之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则为“得”之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写得多么洒脱,真不愧是班内一大才子!我们为曹雪芹感动,因为他让我们认识了香菱;我们为香菱感动,因为她让我们拥有了如此诸多的感悟体验。课下请大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从香菱学诗说开去》。

此教学片段“情”味、“意”味、“趣”味,样样俱全,因此,学生情绪高涨,学得扎实。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在其中所贯穿始终的评价手段,此教学片段中,笔者主要使用了3种评价方式。

首先,激励性评价。此片段中,教师在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精彩篇章时,不吝鼓励和赞赏,“优美的语言,撼人的气魄,深刻的启迪!”“写得多么洒脱,真不愧是班内一大才子!”如此,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望。

其次,引领性评价。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困惑、迷茫时,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过渡,正确导航,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从而为学生搭建展示思想、张扬个性的舞台。“通过刚才的学习……从香菱身上,你学到什么?”“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那么你们何不把这些所思所得所感所悟,积累成宝贵的经验,沉淀成美丽的文字呢?”这些都是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相机引导所进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思维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求异思维。

最后,期待性评价。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需求和发展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设立展示的平台,营造评价的氛围,帮助每一个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下面看一看我们沉淀的文字是否精彩美丽、深入独到!” 一句温馨的评价,便开启了学生的话匣子,畅所欲言;“那你就来有声有色地朗读一遍你的佳作,让我们欣赏一下如诗如画的文字吧!”一点简单的刺激,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热情高涨。在教学中,采取师生全员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得到优化,当然,在评价中,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给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赏识和激励,从而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运用适时、准确,便是合理、积极、有效的,它是教师教育智慧、教学素养、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从本质来说,有效是评价的核心要素。合理的评价必会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因而定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积极的评价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所积累的正能量也定会提高教学效率,其合理性毋庸置疑;如果评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那这种评价也必将是合理、积极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评价合理、积极而有效呢?

研究表明,当人的思维处于积极、顺畅、活跃的状态时,如果得到正面的有效刺激(正激励),那么人会产生更加愉悦的心境,使同种思维和同类行为向更高、更深层次延伸。上面案例中一个学生在读了自己的感悟:“香菱学诗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泉涓涓而流始”之后,教师即兴而发:“优美的语言,撼人的气魄,深刻的启迪!”这无疑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是适时而准确评价的重要体现。当然,这又不限于此。事实证明,当人的思维处于消极、迟缓甚至停滞的状态时,如果进行及时评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和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产生改进思维状态的愿望。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评价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某种情境中,如果教师将评价在一定的时间内延迟,更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案例中当一个学生读了“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段感悟后,教师没有直接想当然地点评,而是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深入讨论,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所谓的适时而准确的评价,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及时评价,更包括能够体现高超的教育机智和教学策略的延迟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许多理解超越了教师的思维,很多情况教师是无法预设的,这种理解便是教师引领下自然生成的结果。如果没有延迟评价的教学策略,又怎么能有如此生动鲜活而深刻独到的思维见解呢?

上一篇: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为什么读书演讲稿